一、加强铁路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提高设备处理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政办[2021]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南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何梓林[2](2021)在《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外溢、污水处理未达标排放、污水管网覆盖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镇化重要的配套设施,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从2000年起不断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数量、污水处理率对比2000年至少翻了一番,基本完成十三五定下的目标,标志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也标志着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开始的快速建设期转向稳定运行期。在国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相关监管体系的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建设运营及优化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的同时,地方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政府监管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重视和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体系,政府部门监管措施难以落实;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协同机制不完善,涉及的部门过多,导致监管不力和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排水用户缺乏科学的管理影响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效果等,反映了政府监管不完善,影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步伐和水环境质量提升。论文从公共物品理论、协同理论和现状研究入手,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政府监管现状为例,对该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存在的监管部门职能实现度不够、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监管流程不顺畅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地区政府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结论。通过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以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和监管质量为目的,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监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监管模式、提升监管能力、鼓励群众监管和实现智能化监管等建议。
魏婷[3](2021)在《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细菌耐药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对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已被公认为世界难题。抗生素的滥用等人类活动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和耐药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的产生与传播。人类粪尿中含有大量ARGs,是人源AMR向环境传播的重要途经。目前国际上关于ARGs的研究多集中于医院、污水处理厂、制药厂等特定环境的汇集型污水,但对人类的交通活动、日常作息等行为对污水(如粪便污水)中ARGs的传播作用鲜有报道。因此开展针对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的细菌耐药性相关研究,对ARGs的源头控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铁路污水和市政污水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铁路出行方式对粪尿源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作用,并探讨了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原位处理集便器污水的效能。首先,明确了集便器污水对铁路污水中细菌耐药性的主要贡献作用,并指出了旅客列车对ARB等的跨区域传播作用。其次,系统考察了集便器污水的处理现状,以及某铁路站段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最后,采用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的“AAO/CANON/OAO”+AOPs新型耦合脱氮工艺对集便器污水的处理效能进行探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旅客列车的集便器污水进行微生物群落、q PCR、细菌耐药表型分析,证实了集便器污水具有严重的细菌耐药性污染,且旅客列车或对其跨地域转移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肠道共生菌/致病菌(如菌假单胞菌和肠球菌等)在所有污水样本中均为优势菌群,其在多重耐药菌群样本中优势性尤为显着,表明粪尿污物是细菌及其耐药性的主要贡献者;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率,或表明人类肠道共生菌已具有多重抗生素耐药性;污水中ARGs丰度高,且ARGs与抗药基因转移因子存在显着正相关性,表明ARGs具有高转移性;污水中肠球菌的耐药表型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表明旅客列车的运输作用或将促进不同耐药表型微生物的ARGs转换与传播。(2)通过对1600个铁路排污点和某铁路站段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实地分析,证实当前铁路污水处理系统或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具体表现为:集便器污水具有高浓度人源机会致病菌(肠球菌)、高COD、高TP、高TN的特点,是铁路污水存在高浓度污染物与高细菌耐药性的关键诱因;铁路排污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85%的排污点未实施有效的污水处理,且部分排污点(289个)出水被直排至河流、灌溉渠、地表等环境中;某铁路站段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实现TN的达标排放,且排水和排泥中ARGs和抗药基因转移因子相较于进水值增长了2~3 logs值,而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多呈现出增长趋势(增长了12.5%~60%)。(3)本研究采用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的“AAO/CANON/OAO”+AOPs的新型耦合脱氮工艺,对集便器污水进行原位处理。结果表明,在水质常规指标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新型工艺能实现对集便器污水耐药细菌的有效削减。具体表现为:污水处理过程中,COD(进水值约1600 mg/L,出水值<100 mg/L),氨氮(进水值1100 mg/L,出水值<5 mg/L)和总氮(进水值约1600 mg/L,出水值<15 mg/L)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9.30%、99.55%和98.69%;抗生素总的去除率为31%~86%;ARGs降低了0.47~4.59 logs值;相对于进水,出水和排泥中机会致病菌(肠球菌)削减了5.72 logs值(CFU/mL)。综上所述,粪尿污物的源处理对ARGs、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源削减去除有重要意义,应提倡新型工艺的研发与实地应用。本研究采用的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的“AAO/CANON/OAO”+高级氧化新型工艺,为铁路污水的有效处理提供了新思路与数据支持。图37幅,表19个,参考文献159篇。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许海建[5](2020)在《公物理论视角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研究》文中提出公用事业对行政法体系来说并不陌生,它亦是传统行政法体系的构建要素之一“公物”,承载着增进社会福祉、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使命。公用事业自生的经济属性容易让特许经营的实施成为政府解决财政困境的金融工具,而忽视了其本质是为达成行政任务所必要的物质手段。在开展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研究时必须回归公用事业的本真,从公物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过程中各方主体基于公用事业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从公物视角下描述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就是公物管理者以特许的形式将公用事业经营权授予特许经营者,并以行政协议为载体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实现公用事业福利效果最大化的过程。公用事业特许、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以及特许经营协议就成为了分析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实施法律规制的基本出发点。公物是供公众使用的物,是行政主体达成行政目的、完成行政任务的物质基础。行政法上的“物”不具有财产意义,围绕公物所展开的行政活动也并非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为目标。明确行政主体对物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性质及其依据是传统公物理论的核心内容。公物理论随着公私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内涵。从公所有权理论占据支配地位到概括性管理权等不问所有权归属理论学说的盛行,从公物利用者权益被认为是反射利益到有条件承认其权利属性,以及“公物”概念的实定法表述从“营造物”“公企业”“公共设施”的发展演变亦都表明,日本公物理论研究核心已经从对公物管理者权限的规制转向以确保利用者法律地位为目的的公共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的规制。概念清晰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前提,但我国公用事业概念外延并不明确。从其功能作用上来看,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属于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领域。此外还呈现出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网络性等经济学上属性,具有企业性、收益性和等价交换的对待给付特征,更贴近于日本公企业概念。特许的法律属性也存在诸多争议。日本行政法学中的特许概念具有特定含义,专指将国家垄断性事业经营权授予私人的情形,称之为公企业特许。关于特许的法律性质虽然存有权利授予还是自由恢复的理论分歧,但都普遍承认公企业特许和警察许可在规制密度上存在差异。特许到底属于授权还是解禁,需要结合特定适用情景进行分析。换言之,公用事业特许性质的确定,必须结合特许作用的领域即“公用事业”的性质来进行判断。公用事业的本质是可以增进公共福祉的公物,并不因行政机关以特许的方式将公物管理、运营权能转让给私人,而使其公物的属性发生改变,当私人不能履行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时,行政机关承担最终的担保责任。对公物供给与管理的垄断与其说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是一种义务更为准确。就此而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特许是一种授权,授权的基础并不是国家享有公用事业垄断性经营权,而是国家负有为公众提供生存照顾的公共责任。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者角色定位与法律地位的理解与民营化理论、国家任务变迁息息相关。特许经营是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一种形式,类型上属于任务民营化或者实质民营化。以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公用事业民营化反映出国家图像已经由“给付国家”转貌为“担保国家”,国家责任由直接履行生存照顾给付责任转化为担保责任。公私主体间法律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特许经营实施过程中出现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又形成了多边法律关系;国家与公用事业利用者国民之间关系由直接给付变为担保给付关系。特许经营者不再是行政机关行为对象,双方是以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公共任务的合作伙伴。特许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源自于特许经营者并不是一般的民事主体,而是作为具有专业能力和强大资金募集能力的商主体,自愿参与到公用事业供给中来。依照市场竞争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状况,从事公用事业筹划、运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具有独立的盈利诉求、对外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而不是在国家或者行政机关的指挥下从事公共事务。特许经营者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具有平等性,以行政协议为载体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平等性的程序性保障。特许经营者与行政机关缔结特许经营协议过程中的沟通、谈判以及相互让步,使其私人意志不仅可以到影响行政机关而且还最终转化为行政协议的内容。行政机关与特许经营者的关系在行政协议当中具有“等值性”。私主体的商业优势是其可以与行政机关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也是二者之间关系平等的事实基础。特许经营权是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核心概念。特许经营利益必须经用“权利”的转化才能让特许经营者进入到法律保护状态之下。特许经营权从权利内容角度上可以概括为是民营机构通过特许程序获得公用事业的筹建、运营权利。学者们对特许经营权性质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我国《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2)项规定的“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三个领域中形成的特许权展开的讨论。特许经营权可以为特许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所以是一项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类似于我国财产权体系中的物权概念。又区别于典型物权,遂称之称之为准物权。通过这样的体系解释将特许经营权纳入到物权范畴也能得到实定法的支持,譬如同样被规定在《行政许可法》的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就被物权法明确规定为用益物权。然而特许经营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在履行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任务,将其定位在准物权的同时,又需在其上添加诸多不同于民事规范的公法限制作为例外。强行将特许经营权纳入物权体系的后果就是让物权自身失去一致性,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权概念了。将所有社会活动纳入到一个既有法律体系内去研究其性质是概念思维的惯性结果。就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来说,公私法规范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衔接和共存的,公私属性的混合是特许经营权的一个事实状态。与其得出一个含混不清的折中概念,不如采用一种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式,跳出公私二元窠臼,以类型化思维来重新认识特许经营权。公私属性兼容的特许经营权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进行表述,这就是财产权。采用类型化思维将特许经营权定位于财产权,首先借助于财产权概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将更多有助于特许经营者高效完成公共任务的权利纳入到特许经营权范畴中来进行保护。其次,不再纠结于一个财产性权利到底是公权还是私权,是归属于所有权还是他物权,而是将注意力放到如何界定一个权利内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第三,财产权体系中的各项权利都是平等的,并不因某项权利含有公共属性更多就一定比私权更优先受到保护。而是应当根据实定法或者双方约定的权利内容来确定。特许经营权具有基本权功能。特许经营权授予特许经营者之后就成为其营业自由的一部分。营业自由虽然没有在我国《宪法》中予以明确表述,但是承认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地位及其经营自主性应当已经内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当中。特许经营可以作为基本权进行保护,但并不意味着特许经营者享有缔约请求权。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际上是在市场准入环节,通过招标的方式创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让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管理经验和良好社会信誉的市场主体进入公用事业领域,这属于对特许经营者择业自由主观要件限制。当竞争者认为行政机关在甄选特许经营者过程中存在差别对待,导致其无法与其他候选者处于相同的竞争环境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权利救济,而不考虑最终结果对其而言是否公平。由此可以从平等原则推导出协议缔结请求权,此时国家对应的义务是消极义务,即确保不剥夺其平等获得缔结协议的可能性,而不负有积极的保证每一个申请人都可以获得特许经营权,这应当属于基本权中的防卫请求权。公私部门双方经由特许程序产生的法律关系最终以特许经营协议的形式表现和确定下来。特许经营协议属于隶属契约下的双务契约,行政机关更容易利用其事实上的优势地位与相对人缔结具有加重相对人负担、减轻自己义务等不合理内容的协议,所以在双方对待给付义务约定上要受到“给付适当原则”的约束。特许经营协议内容具有不周延性,特许经营协议中条款未必会涵盖全部的特许经营事项。而行政机关的义务除约定义务外,亦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和指引。在特许和特许经营协议的关系判断上,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都采用双阶理论,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颁发,所有特许经营协议的争议都将被纳入到行政诉讼轨道上来解决,由此可以避免因对行为性质的公私属性判断标准不清而延误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特许经营协议争议被一刀切地纳入到行政诉讼当中后,仍然要分析一个具体争议标的和协议条款是体现了合意性和协商性,还是行政性和公共性,以确定具体法律适用规范和审查原则。行政协议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经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但就行政机关而言,行政协议仍然是为完成行政任务而为的一种行政行为,与典型行政行为一样都应当受到依法行政原则的约束,仍然需要在行政法框架内对其合法性作出判断。首先在判断依据上,民法规范适用是一种补充性适用,需要司法机关甄别检讨之上,对民事法律规范全盘适用、修正后适用还是不予适用进行判断。在判断标准上主要从缔约主体是否具有缔约能力、行政协议内容是否有瑕疵以及程序是否合法三个方面进行审查。行政协议的合意性和行政性给司法审查在审查规则、审查对象、审查价值标准以及审查能力等方面带来了变化。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周期长达数十年,因此不可能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对千变万化的客观情况一一明定,需要行政机关与特许经营者在协议履行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协商沟通。但当法律规范不明确时,行政机关有可能因惧怕承担行政风险,不敢轻易变更经过严格程序缔结而成的特许经营协议;抑或可能动辄以公共利益为名滥用行政优益权随意采取临时接管等措施,影响到特许项目持久经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规范设计在保证行政机关和特许经营者有足够的、弹性的行为空间之外,还是要发挥法律的规制、调控作用,在涉及到特许经营者重大权益、特许经营实施目的实现等核心事项上给与具体、明确的指引。我国目前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缺乏统一高效力等级的法律规定。已有规范之间彼此存在冲突、不能衔接。在立法内容上框架性条款较多,无法发挥立法对行政机关执法的指引、规范作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行政机关裁量范畴,司法审查作用空间有限,但是行政机关的裁量自由不能逾越法律授权范围,亦受到民主法治原则、效能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平等原则和均衡原则等行政法原则的约束。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制构建首先应明确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范围,在没有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专门立法前,受其约束。其次,通过统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细化相关配套制度设计等方式实现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律规范的体系化构建。第三,提高法律规范在政府监督、特许经营者甄选、情势变更、公众权利保护等主要条款的规范密度。第四,增加程序性规制设计,强化特许经营者与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
赖偲[6](2020)在《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新型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迅速,“绿色高铁”的发展理念贯彻始终。庞大的旅客发送量使得集便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成为当今我国铁路站段环保难题,此类高NH3-N、高CODcr、高P、高SS、高生物毒性、低C/N的“五高一低”处理难度大,若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对排放水体造成冲击负荷影响以及环境生态风险。本文主要针对铁路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中试系统中的污染物去除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了当前铁路站段现有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为核心的“MAP除磷+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电臭氧催化”中试系统,重点研究了“AAO+CANON+OAO”新型耦合脱氮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及稳定运行期间微生物种群结构,解析中试系统中典型抗生素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与PCA主成分分析探究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常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同源性,并进行工程经济性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针对此类特征污水,在进水CODcr约1600mg/L、氨氮约1100mg/L、总氮约1150mg/L条件下,耦合生物脱氮工艺稳定运行期间CODcr、氨氮、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99%、98.5%,出水CODcr、氨氮、总氮浓度分别小于100mg/L、5mg/L、15mg/L,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各系统硝化、反硝化、CANON脱氮运行效果良好且稳定,优势菌属分布状况良好,CANON工艺段中Ignavibacteria(噬纤维菌纲)的存在表明可能存在部分铁氨氧化反应以协助脱氮;2.中试体系进水端检出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常规水质指标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了抗生素的生物降解途径的可行性。去除途径主要依托生物降解、吸附、高级氧化作用,平均削减率在77%以上,与国内外污水厂相比出水端残留量更低。通过风险熵值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出水端磺胺吡啶、磺胺嘧啶、土霉素等处于中等或低风险,但磺胺甲恶唑仍具有较高环境风险。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同一主成分中元素可能来自同一人为源或混合源;3.根据中试实验结果,并结合铁路站段实际需求,对基于“MAP法+CANON+OAO”组合工艺的放大工程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此套组合工艺吨水运维费用粗估仅6元,相比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可节约电费60%、人工运维成本75%,吨水运维成本降低5元以上,能源回收收益约130万元/年(1000m3/d处理量),为我国铁路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提供新思路。
张国华[7](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赵鸿博[8](2020)在《昆明市城区公共排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市政发展的关键,不仅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发展始终呈现出与城市发展不相匹配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但是当遇到雨季暴雨时,城市会出现“逢雨看海”的景象,城市管道的排水能力不能够在此情况下保障排水顺利,过量雨水出现时,排水能力不够,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形成城市内涝,影响居民生活,甚至出现居民人员伤亡的情况。2008年开始昆明市加强了对城市排水的管理,但是一直到2019年,雨季时昆明依然会出现城市内涝的问题,就表面来看出现问题是城市雨污水管网布局不合理、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原因引起的,进一步研究其深层次原因其实是城市排水管理存在问题,才会有一直整改一直存在问题的现象发生。目前昆明城市排水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使得城市的排水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本文从昆明城市排水管理的现状出发,研究城市排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对前期建设中规划不科学、不长远造成的遗留问题、缺少现代化内涝防治体制;排水管网容量低;排水项目建设维护主管企业不一致;城市防涝管理机制不清,管理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管理碎片化,缺少联动机制;管养维护存在短板;监管不到位,监管法规不完善等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国内外排水管理模式经验分析,对昆明城市的排水管理事业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针对昆明市排水管理存在的问题,从科学统筹排水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明确防汛责任,加强城市防汛排涝相关工作;联动机构组织,加强排水设施维护与保护;健全预警体系,建立城区应急分区响应机制;完善现有条例,确定监管规章制度;严格质量监管、维护监管;建立多元化监管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建立流域管理制度作为补充;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可持续排水管道体系等各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王清钰[9](2020)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一体化设备开发及效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小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亦逐年增多,外加小城镇管网建设不完善,无污水处理设施或运营管理不当,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小城镇污水处理迫在眉睫。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具有能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优点,适应我国南方大多数小城镇地区。为此,本文首先针对小城镇污水水量水质特性,结合相关规范及工程经验,开发了小城镇分散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并研究了设备挂膜启动情况;其次在设计工况下研究了设备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效果及最佳影响参数;最后对一体化设备的技术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为MBBR的工程推广应用提供了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结合相关规范及工程经验,开发了MBBR一体化设备。一体化设备采用厌氧池、缺氧池竖向组合,生化池、沉淀池及设备区横向组合,一方面可保证溶氧的沿程合理分布,另一方面避免一体化装置过高耗能,整体看,工艺紧凑,布置合理。研究了设备的挂膜启动情况,结果表明MBBR一体化设备经16天后,CODcr、NH4+-N去除率达到稳定,钟虫、线虫等后生动物可见,成功挂膜。(2)研究了在设计工况下MBBR一体化设备对污水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0 m3/d,水力停留时间8 h,气水比3:1,硝化液回流比150%的设计工况下,CODcr、NH4+-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40%、82.55%、44.64%、81.08%,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要求。通过对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硝化液回流比等因素试验可知,水力停留时间8h,气水比5:1,硝化液回流比200%为设备的最佳运行参数。(3)分析了MBBR一体化设备技术经济指标。设备日处理规模为10m3,占地面积为4.4m2,整体造价为60000元,吨水处理成本为0.418元/m3,运行成本为1.404元/m3。批量生产MBBR一体化设备日处理规模为50m3,占地面积为21.5m2,整体造价为90900元,吨水处理成本为0.37元/m3,运行成本为1.12元/m3。
孔彬[10](2020)在《S公司港口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基础设施保证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物质条件。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港口建设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港口的整体运营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港口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港口完成的货物吞吐量,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于港口的持续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关键的评估因素,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讨港口发展的潜力。一般而言,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航道、港池、防波堤、公共道路、桥梁、供水、污水等设施,必须不断改善此类港口基础设施的管理,以确保港口群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大量阅读文献和深入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港口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以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水平为研究对象,选择了 S公司的港口基础设施管理情况为研究重点,使用问卷的方式先从定性发现存在问题,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维护检测工作有待强化、管理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维护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职工管理素质不高及资金来源不及时不稳定等五项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绿色化、智慧化、专业化等发展方向,并给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以期提高S公司和类似公司的港口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铁路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提高设备处理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铁路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提高设备处理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2)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 |
2.政府监管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1.公共物品理论 |
2.协同理论 |
二、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现状 |
(一)污水处理设施概况 |
1.污水处理设施发展进程 |
2.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现状 |
(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概况 |
1.监管主体 |
2.监管对象 |
3.监管流程 |
(三)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主要成效 |
1.建立了可基本满足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机构 |
2.建设了可基本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污水处理设施 |
3.监管流程不断完善和创新 |
三、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主体职能实现度不够 |
1.管理人员不足 |
2.群众参与度不足 |
3.部分监管主体职责仍不清晰 |
(二)监管对象的运行效率不高 |
1.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处理效率匹配度不足 |
2.污水处理设施未完善影响水环境质量提升 |
(三)监管流程不顺畅 |
1.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 |
2.排水用户信息监管尚不到位 |
3.监管考核指标科学性不足 |
四、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监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1.人才储备力量和信息化利用有待加强 |
2.宣传工作力度不大 |
3.部分监管主体职责还不明确 |
(二)监管对象规划与规模未均衡 |
1.污水处理设施仍需继续新建和改造 |
2.多头建设运营影响污水管网系统统一运营 |
(三)监管流程未完善 |
1.协同监管机制未完善 |
2.排水用户监管流程未完善 |
3.监管考核制度未完善 |
五、优化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国内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的主要经验 |
1.北京市“厂网一体化”模式 |
2.深圳市“全面监管”模式 |
(二)国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的主要经验 |
1.美国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行业监管制度 |
2.英国成熟的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行监管制度 |
(三)国内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的经验启示 |
1.国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模式的经验启示 |
2.国外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监管法律法规的经验启示 |
3.国内外因地制宜的监管模式的经验启示 |
(四)优化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1.加强政策引导 |
2.完善监管制度 |
3.提升监管能力 |
4.鼓励群众监管 |
5.加强规划建设,实现智能化监管 |
结束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细菌耐药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细菌耐药性概况 |
1.1.1 抗生素概况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
1.1.2 细菌耐药性现状 |
1.1.3 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 |
1.1.4 人类活动对抗性基因的传播作用 |
1.1.5 肠球菌对耐药基因的传播作用 |
1.2 交通工具对耐药基因的传播作用 |
1.2.1 研究概况 |
1.2.2 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排放与环境风险 |
1.3 污水处理对耐药细菌与ARGs的控制 |
1.3.1 生物处理对污水中ARGs的削减 |
1.3.2 物理化学处理对污水中ARGs的削减 |
1.4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选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2.1.1 样本采集 |
2.1.2 样本DNA提取 |
2.1.3 样本DNA质控 |
2.2 抗药基因的检测与定量 |
2.2.1 qPCR标准品的构建 |
2.2.2 抗药基因的定量 |
2.3 样品菌群结构的测定 |
2.3.1 PCR扩增 |
2.3.2 Illumina Miseq测序 |
2.3.3 测序数据处理 |
2.4 肠球菌筛选与药敏试验 |
2.4.1 肠球菌的筛选与鉴定 |
2.4.2 肠球菌的药敏实验 |
2.4.3 肠球菌进化树的构建 |
2.5 水质指标和抗生素检测 |
2.6 实验材料 |
2.6.1 试剂与耗材 |
2.6.2 实验仪器 |
3.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细菌耐药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研究目的与采样方案 |
3.2.1 研究目的 |
3.2.2 采样方案 |
3.3 多耐药细菌的筛选与细菌耐药性检测 |
3.3.1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3.2 细菌耐药表型特征分析 |
3.3.3 ARGs和MGEs分布特征分析 |
3.4 肠球菌耐药表型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分析 |
3.5 小结 |
4.铁路站段污水细菌耐药性特征与工艺效能评价研究 |
4.1 概述 |
4.2 研究目的与采样方案 |
4.2.1 研究目的 |
4.2.2 采样方案 |
4.3 集便器污水水质特征与处理技术对比分析 |
4.3.1 列车集便器污水水质特征分析 |
4.3.2 列车集便器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对比分析 |
4.3.3 集便器污水处理技术推广效果分析 |
4.4 某高铁站段污水细菌耐药性削减分析 |
4.4.1 实验设计 |
4.4.2 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负荷分析 |
4.4.3 污水处理系统对致病菌削减效能分析 |
4.4.4 污水处理系统中ARGs和 MGEs的转归 |
4.5 小结 |
5.新型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实验设计与采样方案 |
5.2.1 研究目的 |
5.2.2 实验设计 |
5.2.3 采样方案 |
5.3 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迁 |
5.3.1 稀疏曲线与香农系数分析 |
5.3.2 群落结构分析 |
5.3.3 群落结构差异性分析 |
5.4 污水处理过程中抗生素去除效果与机制 |
5.5 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关联分析 |
5.5.1 RDA冗余分析 |
5.5.2 相关性分析 |
5.6 污水处理过程中ARGs于MGEs的转归 |
5.7 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耐药表型特征分析 |
5.8 抗生素与抗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
5.9 潜在环境影响分析 |
5.10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站段污水处理现状调研表-部分数据 |
附录B LC和MS参数设置 |
附录C 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公物理论视角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公物理论基本要点 |
第一节 公物的概念 |
一、“物”在行政法体系中两种体现 |
二、公物的概念及其特征 |
三、公物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公物的基础理论学说 |
一、法国公所有权理论的演化 |
二、德国修正的私所有权学说形成 |
三、日本公物理论承继与扬弃 |
第三节 公物理论研究核心由“管理”向“利用”的迁转 |
一、基于日本实定法中“公物”表述嬗变的观察 |
二、公物利用法律属性认识的革新 |
三、公物理论核心的再定位 |
第二章 给付国家图像下公物的主要形态-公用事业 |
第一节 公用事业概念 |
一、公用事业概念的规范考察 |
二、公用事业的特征 |
三、本文语境下公用事业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公物事业特许性质的学理阐释 |
一、关于行政特许性质争议的日本理论考察 |
二、行政特许属性分析的双重维度 |
三、公用事业特许授权性质的提出 |
四、公用事业特许的容许性 |
第三节 公私合作脉络下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
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公私合作的一种方式 |
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独特性 |
第三章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者的角色定位 |
第一节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对传统行政法体系的冲击 |
一、国家图像的转变:给付国家到担保国家 |
二、公用事业中公私主体间关系的变化 |
三、研究范式转变 |
第二节 作为合作伙伴的特许经营者 |
一、我国语境下“公私合作”概念的特定含义 |
二、法律关系中的独立性 |
三、法律关系间的平等性 |
第三节 特许经营权的属性 |
一、特许经营权权利形态的学理讨论 |
二、对特许经营权学术理论的反思 |
三、分析思路的转变:从概念分析到类推思维 |
四、定位于财产权:超越公私二分的法律思维模式 |
五、特许经营权公法保护 |
第四章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运行依托—特许经营协议 |
第一节 特许经营协议的特征 |
一、特许经营协议的主要内容 |
二、特许经营协议的特征 |
第二节 特许与特许经营协议关系 |
一、双阶理论的争议 |
二、双阶理论在我国立法及司法中的体现 |
三、司法实践采用修正的双阶理论的利与弊 |
第三节 特许经营协议的合法性判断 |
一、特许经营协议合法性判断的法律依据 |
二、缔约主体资格瑕疵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
三、行政协议内容瑕疵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
四、程序瑕疵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
第四节 特许经营协议司法审查的变化 |
一、司法审查规则的变化 |
二、司法审查对象的变化 |
三、司法审查价值标准的变化 |
四、司法审查密度的变化 |
第五章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规制完善 |
第一节 我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范现状 |
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范发展历程 |
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范的形式渊源 |
三、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范体系特征 |
第二节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范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依据不清晰 |
二、明确特许经营相关主体法律地位的规范缺位 |
三、现有法规范中核心条款缺失 |
四、法规范之间缺乏衔接彼此冲突 |
第三节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规制原则 |
一、民主法治原则的控制 |
二、效能原则的引入 |
三、法律保留原则的坚守 |
四、平等原则 |
五、均衡原则 |
第四节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律规范体系构建之设想 |
一、明确《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渊源地位 |
二、完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体系 |
三、提高法律规范密度 |
四、增加程序性规制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新型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概述 |
1.1.1 高铁发展趋势与污水水质特点 |
1.1.2 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中抗生素的危害 |
1.2 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国内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现状 |
1.2.2 国内外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废水中氮素污染物控制技术 |
1.3.1 物理化学法废水氮素控制技术 |
1.3.2 生物法废水氮素控制技术 |
1.4 厌氧氨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水质概况 |
2.2 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 |
2.3 设计水量及水质 |
2.4 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 |
2.4.1 工艺流程图 |
2.4.2 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说明 |
2.4.3 Anammox菌种及污泥 |
2.5 检测与分析方法 |
2.5.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
2.5.2 抗生素指标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3 抗生素检测与分析—HPLC-MSMS法 |
2.5.4 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及分析方法 |
3 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工艺深度脱氮效能 |
3.1 中试装置运行条件 |
3.2 中试装置启动研究 |
3.2.1 中试装置污泥驯化 |
3.2.2 中试装置AAO-CANON工艺段的联合启动 |
3.2.3 中试装置OAO工艺段的启动 |
3.3 稳定运行期污染物去除效能探究 |
3.3.1 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工艺氨氮去除效能 |
3.3.2 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工艺总氮去除效能 |
3.3.3 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工艺CODcr去除效能 |
3.4 一体式耦合生物脱氮工艺微生物学分析 |
3.4.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4.2 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3.4.3 微生物样本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试处理系统中抗生素削减行为探究 |
4.1 引言 |
4.2 中试处理系统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解析 |
4.2.1 磺胺类抗生素在各工艺单元中的残留分析 |
4.2.2 磺胺类抗生素与常规水质指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4.3 中试处理系统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解析 |
4.3.1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各工艺单元中的残留分析 |
4.3.2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常规水质指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4.4 抗生素类污染物PCA主成分分析与削减行为探究 |
4.4.1 两大类抗生素与常规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
4.4.2 磺胺类抗生素在各工艺单元中的削减行为分析 |
4.4.3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各工艺单元中的削减行为分析 |
4.4.4 环境风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经济性分析 |
5.1 基于中试组合工艺的改造工程经济性分析 |
5.1.1 基础建设成本 |
5.1.2 电气设备成本 |
5.1.3 运行维护成本 |
5.1.4 能源回收收益 |
5.1.5 经济总效益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阐释 |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五、运用的资料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
一、自然条件 |
二、历史沿革 |
三、承袭发展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
一、民初人口统计 |
二、民初山西人口 |
三、民初太原人口 |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
一、分类管理 |
二、制度建设 |
三、统计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
一、创立运营 |
二、组织管理 |
三、初具规模 |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
一、国内成长环境 |
二、调整巩固提高 |
三、稳步投资建设 |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
一、系统规划 |
二、统筹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
一、自来水事业 |
二、下水道计划 |
三、尘芥物清理 |
四、重点行业管理 |
五、卫生防疫体系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
一、完善制度建设 |
二、加强环卫清理 |
三、宰杀牲畜管理 |
四、公厕粪场管理 |
五、夏令卫生扫除 |
六、城市用水管理 |
七、防疫卫生管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昆明市城区公共排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本选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四、本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文章结构及创新 |
(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二)文章结构及创新 |
第一章 城市排水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城市排水系统 |
二、城市排水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实践 |
一、昆明排水设施建设管理出具成效 |
二、昆明排水管理制度政策趋于完善 |
三、昆明公共排水监管范围拓宽 |
第二节 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模式的创新 |
一、昆明城区公共排水实行“一城一头一网”的管理模式 |
二、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政府与企业”结合的管理模式 |
第三章 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中的问题 |
一、城市排水管理规划问题 |
二、城市排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
三、城市排水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
第二节 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职能不清晰 |
二、绩效评价与管理不对称 |
三、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排水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排水管理 |
一、国外城市的排水管理 |
二、国内城市的排水管理 |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管理的经验的启示 |
一、国外排水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
二、国内排水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
第五章 改善昆明城区公共排水管理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排水规划,健全排水系统 |
一、科学统筹排水规划,实现长效管理 |
二、明确防汛责任,加强防汛排涝相关工作 |
三、联动机构组织,加强排水设施维护与保护 |
四、健全预警体系,建立城区应急分区响应机制 |
第二节 构建联动监管机制 |
一、完善现有条例,确定监管规章制度 |
二、严格质量监管、维护监管 |
三、建立多元化监管机制 |
四、建立社会监督平台,鼓励民众参与监督 |
第三节 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排水信息化管理 |
一、建立问责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
二、建立流域管理制度作为补充 |
三、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 |
四、构建可持续排水管道体系 |
五、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下沉绿化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一体化设备开发及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 |
1.1.2 小城镇生活污水水质特点 |
1.1.3 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1.2 小城镇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
1.2.1 一体化设备与污水处理构筑物 |
1.2.2 一体化设备与土建设施优缺点 |
1.2.3 一体化设备应用现状 |
1.3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发展与应用 |
1.3.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发展历程 |
1.3.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主要影响因素 |
1.3.3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应用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来源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MBBR一体化设备开发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MBBR一体化设备工艺设计 |
2.2.2 MBBR一体化设备结构设计 |
2.2.3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BBR一体化设备挂膜启动研究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挂膜启动过程 |
3.2.2 挂膜启动试验 |
3.3 挂膜启动结果与讨论 |
3.3.1 一体化设备挂膜启动CODcr的去除分析 |
3.3.2 一体化设备挂膜启动NH_4~+-N的去除分析 |
3.3.3 挂膜启动镜检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BBR一体化设备污水处理效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采样 |
4.2.2 试验样品准备及检测 |
4.3 MBBR一体化设备运行效能分析 |
4.3.1 MBBR一体化设备设计工况效能分析 |
4.3.2 MBBR一体化设备不同HRT效能分析 |
4.3.3 MBBR一体化设备不同气水比效能分析 |
4.3.4 MBBR一体化设备不同硝化液回流比效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经济分析 |
5.1 引言 |
5.2 技术经济分析 |
5.2.1 MBBR一体化设备经济分析 |
5.2.2 MBBR一体化设备批量生产经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S公司港口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方法 |
2 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理论基础 |
2.1 港口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1.1 基础设施 |
2.1.2 港口公共基础设施 |
2.2 港口基础设施管理相关理论 |
2.2.1 相关概念 |
2.2.2 管理特点 |
2.2.3 管理流程 |
2.3 因子分析法 |
2.4 影响港口基础设施管理的主要因素 |
2.4.1 港口设施状态 |
2.4.2 信息化管理手段 |
2.4.3 管理制度完善 |
2.4.4 管理人才能力 |
2.4.5 资金投入程度 |
3 S公司港口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
3.1 公司简介 |
3.2 港口基础设施管理规模 |
3.3 港口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
3.3.1 设施设备巡查方面 |
3.3.2 企业生产运营方面 |
3.3.3 市场开发管理方面 |
3.3.4 风险预控管理方面 |
4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评价 |
4.1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现状的定性分析 |
4.1.1 问卷情况 |
4.1.2 管理水平问卷调查结果 |
4.1.3 管理能力问卷调查结果 |
4.1.4 管理模式问卷调查结果 |
4.2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现状的定量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确立 |
4.2.3 评价方法选择 |
4.2.4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评价 |
4.2.5 计算结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 存在问题情况 |
4.3.1 巡查巡检工作有待加强 |
4.3.2 管理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
4.3.3 维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4.3.4 职工素质需要提高 |
4.3.5 港口基础设施资金保障程度需强化 |
4.4 问题产生的原因 |
4.4.1 对设施巡检工作重视不够,执行不足 |
4.4.2 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
4.4.3 不注重经验总结与制度完善 |
4.4.4 不注重员工素质的提升 |
4.4.5 企业化运营不够完善 |
5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
5.1 促进公司绿色高效发展 |
5.1.1 发展方向简述 |
5.1.2 港区设施网格化管理模式 |
5.1.3 运营效果拟合分析 |
5.2 提高公司智能化水平 |
5.2.1 发展方向简述 |
5.2.2 港区加压泵房无人值守管理模式 |
5.2.3 智能水务平台 |
5.3 提升管理专业化程度 |
5.3.1 发展方向简述 |
5.3.2 具体措施 |
6 保障措施与建议 |
6.1 加强维护管理资源投入 |
6.2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
6.3 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
6.4 强化信息技术保障 |
6.5 强化企业文化保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现状及问题访谈内容 |
附录2 S公司管理水平影响因素调查表 |
四、加强铁路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提高设备处理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2]佛山市南海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政府监管研究[D]. 何梓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细菌耐药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魏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5]公物理论视角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研究[D]. 许海建.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高铁列车集便器污水新型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D]. 赖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8]昆明市城区公共排水管理研究[D]. 赵鸿博.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一体化设备开发及效能研究[D]. 王清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S公司港口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孔彬.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