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课”教育:课堂教学讨论法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吕鑫[1](2021)在《少年风采军校办学观念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银川市A小学为例》文中认为
岳文静[2](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虽然青少年正处于其人生和成长的重要转折时期,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时技巧的欠缺,情感的严重匮乏、多种生命经历的缺乏,导致他们无法掌握和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造成其生存意义上的缺失,引发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死观的困惑,这在不同的角度上揭示了学校对于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提示实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是初中生命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媒介,也是最终决定生命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大使命。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究我国初中生命道德与法治课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通过查阅总结文献后对本文论题进行阐述、探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整合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角度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身性质来论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从教师、教学、教材、学生、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生命教育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进行生命教育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教材分析从实处对当前进行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根据调查情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的对策进行总结。笔者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教学探究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现状,以提出有效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孙顺钰[3](2020)在《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这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急迫任务。而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还存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陈旧、无法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相结合,通过具体实践研究来探索任务驱动下的中职雨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更好的提高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现状以及雨课堂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梳理了与雨课堂教学相关的概念及理论,介绍了雨课堂的功能和特点。其次,详细分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提出雨课堂应用于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利用雨课堂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优越性,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方面构建了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方式,并以贵阳市X职业技术学校18级客户服务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根据中职《推销实务》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目标,分别进行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实践。实践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学生分享学习体验等方式来验证任务驱动下的雨课堂教学方式在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得出在中职学校的《推销实务》课程进行任务驱动下的雨课堂教学,能够在态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改进中职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刘秦萧[4](2020)在《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合作学习法被普遍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因其实施方式简单,教学效果突出,是为教师和学生都普遍接受的教学方法。当前,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复习课的作用被低估了,合理利用复习课时间,做好复习课的规划与教学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参考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法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探究将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应用于高中思政复习课教学的可能性;立足于教学实践,从对特定对象的访谈与调研入手,分析应用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流程的制定三方面着手建构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结合在W中学的实习教学经历,以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这一模式在高中思政复习课中的实际应用过程,再根据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从教师能力的提升、反馈机制的建立、评价方式的丰富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对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进行再优化,以期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孙佳[5](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研究 ——以霍邱柳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类的内容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邱柳编是安徽六安地区的一项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可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程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有效地融合美术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以霍邱柳编为一个代表,以初中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展开了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与效果。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以外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霍邱柳编所面临的危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保护和传承霍邱柳编的方略。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调查访谈的方法对霍邱柳编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对霍邱柳编的教育意义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从小组的组成、内容的选择、组内的分工、研究的展开、成果的汇报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美术霍邱柳编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第四、五、六等三部分为重点研究部分,主要以研究者自身的教学积累和经验为基础,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校效果等三个方面对霍邱柳编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霍邱柳编工艺主题研究性学习、霍邱柳编文创主题研究性学习等从三个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反思。通过霍邱柳编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霍邱柳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霍邱柳编工艺主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创新了霍邱柳编的新型材料,并学会了霍邱柳编的编织工艺;通过霍邱柳编文创主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并培养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最后,在第七部分,从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充分融合、生态教育与校园美育的互相促进等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吴萌[6](2020)在《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创客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来,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创客教育作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教育风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基础教育体制下工程创新素养的缺乏。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中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要素,以及实践创新素养中包含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要素,为培养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力量。笔者查阅梳理了大量国内外创客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让创客教育受惠于更多学生,本研究开发出一门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培养分层次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客教育通识课程,将创新创造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也有针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学习社团,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采取项目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成立创客项目小组,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学习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制作实物作品解决问题。并通过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创客项目进展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树立创造创新的信心。笔者在在河南省N中学进行了四年的创客教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本论文选取了图形化编程、开源电子、结构搭建等三个教学模块的真实案例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创客课堂上的实践运用。为了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笔者对河南省N中学的七年级在校学生(14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项目学习、小组合作、课程设置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等四个方面,横向分析了创客校本课程开展对于学生的影响。又选取了三位典型学生的成长案例进行了跟踪研究,纵向说明了创客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最后,结合河南省N中学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笔者认为本研究所开发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在中小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素养的培育。希望本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学校创客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
莫加宇[7](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三动课堂”运用研究 ——以江北学校(淡思校区)为例》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过程。同时,历经10年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出现,推动学校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因此,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变化,江北学校(淡思校区)结合理论与学校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课堂”的新教学方式。从现在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三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并不广泛,且当前大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还是进行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这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一方面是为更好的向新课改背景下,寻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众多教师,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便大家能更好的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本文分析,力求为正在进行“三动教学”的教师减少疑惑,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方向性的引导,为实现高效课堂做铺垫。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来进行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三动课堂”运用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三动课堂”的基本内涵、运用意义、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是以江北学校(淡思校区)为研究对象,对“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展示“三动课堂”的运用成果,并分析“动脑、动手、动口”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第三部分则以该校部分学生及政治教师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重点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三动课堂”运用困境出现的原因;最后在第四部分中,结合课改精神、教材变化、研究对象实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教师、学校提出提升策略,以推动“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
吴晓妍[8](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意义及具体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内容。档案馆资源丰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在历史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引起更多教师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视。档案馆资源特别是档案是真实可靠的一手史料来源,以其独特的历史性、丰富性、真实性和原始性价值,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利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亲切更深刻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服务与公众教育功能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各级档案馆也逐渐重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合作衔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档案馆资源,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多运用档案馆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成为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实践相结合,叙述了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意义,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现状及分析不足之处并试着探析原因,以访谈形式了解我省档案馆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策略:丰富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开展馆校合作和开发选修课,并设计相关教育教学案例,以期为今后如何合理运用档案馆资源丰富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石珂嫚[9](2019)在《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某校音乐教师、三年级学生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法为研究方法,对该校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个案实践,探索一些对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发展的启示。第一章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和原则,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论和音乐学;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总结出教材“二次开发”的三大原则。第二章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学理分析及评价,本章从教材整体结构、封面和编排、组织结构、教材内容量及内容进行全面剖析,了解该教材的特点以及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某小学湘艺版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问卷调查、教案、课程实录分析,了解该校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有六点:教师对音乐教材“二次开发”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式和呈现结果单一化;运用音乐课标的意识不强;教材研究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教师测评方式单一。第四章某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案设计和实践研究,通过前三章的分析,找寻问题所在,针对三年级教材,从三个向度开发适合三年级学生教学所用的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案,并付诸实践。第五章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反思与启示,通过第四章的实践探索,重新思考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提高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建议。
马天琛[10](2019)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文中指出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堪称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网络舆论、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道德等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引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和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为研究目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起点,从理论上研究聚焦于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研究,即通过学生在高校校园的思想行为分析,把握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征、新规律,从实践上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与好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为探究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新路径和新策略提供依据与指导。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板块:问题提出与意义、关键概念内涵与研究主题、教育对象现状与实证分析、归因与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国外高校网络思想与行为的分析与比较、教育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原则、网络引导与个性化教育分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时代背景、意义和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主要阐明与讲述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同时也阐述了本研究借鉴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三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主要阐述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对策为关键词的界定和内涵,研究聚焦“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引导对策”。“思想行为”反映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状况,选择使用的评估指标主要包含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选择等。“引导对策”反映的是针对实证分析呈现的问题,从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的角度,创新大学生教育引导的理念、原则和对策。第四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基于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分析,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政治观、伦理道德、情感认同、践行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反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等五个层面的现状和问题。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并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问题进行还原论分析,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理清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第五章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介绍、分析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运用网络提升大学生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创新和科学化水平。第六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原则。新目标包括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等等;新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总体理念和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理念;新原则包括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促进、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相协调、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引导原则等。其内容包括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文化活动、网上实践活动等。第七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通过数据实证性分析和行为预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不同需求和特征,从内容体系建设、平台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层面提出具体的创新引导策略并提出优秀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积极构建课程、平台、管理、科研、社会等诸多要素共同形成的网络联动机制等则是具体的创新路径。第八章结束语。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不断发展与其未来趋势。
二、“二课”教育:课堂教学讨论法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课”教育:课堂教学讨论法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概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相关内容 |
三 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
一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成效 |
二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问题 |
三 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优化策略 |
一 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
二 加强教师生命教育培训 |
三 优化生命教育教学方法 |
四 完善生命教育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
致谢 |
(3)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介绍 |
一、雨课堂 |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智慧教育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三教”理念 |
第三章 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学现状分析 |
一、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二、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课前无法有效了解学生进行预习 |
二、课中师生、生生缺乏必要互动 |
三、课后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跟踪指导 |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
第三节 总结与启示 |
第四章 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的因素 |
第二节 学校的因素 |
第三节 中职教师方面的因素 |
第四节 中职学生方面的因素 |
一、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
二、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
第五章 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
第一节 中职雨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
一、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 |
二、中职教师教学的需求分析 |
三、中职学生学习的需求分析 |
四、中职雨课堂教学优势分析 |
第二节 中职雨课堂教学可行性分析 |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
二、经济可行性分析 |
三、环境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中职《推销实务》课程教学分析 |
一、课程设计理念 |
二、课程教学目标 |
三、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四、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
五、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一、指导思想 |
二、设计原则 |
第二节 教学流程设计 |
第三节 教学环节设计 |
第四节 教学环境设计 |
一、硬件教学环境 |
二、软件教学环境 |
第五节 教学资源设计 |
一、课前资源设计 |
二、课中资源设计 |
三、课后资源设计 |
第六节 教学活动设计 |
一、基于预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
二、课中互动活动 |
三、分组合作活动 |
四、基于复习任务单的课后提升活动 |
第七节 教学评价设计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课例研究 |
第一节 课例一:推销洽谈的策略与方法 |
一、课前准备 |
二、教学实践 |
三、效果分析 |
四、课后反思 |
第二节 课例二:推销成交 |
一、课前准备 |
二、教学实践 |
三、效果分析 |
四、课后反思 |
第三节 教学实践总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掌握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一、翻转课堂 |
二、合作学习法 |
三、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 |
第二章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法的适配性研究 |
一、翻转课堂理念与合作学习法理论内核相通 |
二、翻转课堂形式与合作学习法实践手段兼容 |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在高中思政复习课中的可操作性研究. |
一、基于教师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三章 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建构与实施 |
第一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的课堂教学建构 |
一、选择教学内容 |
二、确定教学方法 |
三、制定教学流程 |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 |
一、教学前期准备阶段:对教学流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 |
二、课堂实践操作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与记录 |
第四章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在应用中的总结和提升 |
第一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在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效果 |
一、学生自主复习能力得到提升 |
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得到增强 |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在实践应用中的总结与反思 |
一、部分单元的课堂节奏不好把控 |
二、某些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度不高 |
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 |
四、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不够全面 |
第三节 翻转课堂下合作复习模式在实践应用中的优化与提升 |
一、补充教学环节,辅助教师把控课堂节奏 |
二、建立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
三、制定奖惩方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
四、完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评价体系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研究 ——以霍邱柳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 |
一、“非遗”霍邱柳编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 |
(一) “非遗”霍邱柳编的文化价值 |
1.霍邱柳编生产的文化习俗 |
2.霍邱柳编产品的审美价值 |
(二) “非遗”霍邱柳编的教育意义 |
1.培养热爱霍邱柳编的强烈情感 |
2.增强保护杞柳生长环境的意识 |
3.学习继承并创新霍邱柳编技艺 |
4.广泛开展霍邱柳编文化的研究 |
二、“非遗”霍邱柳编面临的危机与保护方略 |
(一) “非遗”霍邱柳编面临的危机 |
1.制作原材料杞柳的种植减少 |
2.霍邱柳编技艺传承人的缺乏 |
3.霍邱柳编的宣传与创新不足 |
(二) “非遗”霍邱柳编保护方略 |
1.改善霍邱柳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2.保护和培养霍邱柳编技艺传承人 |
3.加强霍邱柳编文化的宣传与研究 |
三、初中美术霍邱柳编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
(一) 基于个人的充分沟通自成小组 |
(二) 根据小组的兴趣选择研究内容 |
(三) 依据组员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 |
(四) 按照研究计划展开充分的研究 |
(五)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
(六) 填写评价表以完成学习效果评估 |
四、霍邱柳编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案例 |
(一) 《霍邱柳编文化与作品欣赏》学习内容 |
1.霍邱柳编生产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
2.霍邱柳编产品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
(二) 《霍邱柳编文化与作品欣赏》学习过程 |
1.调查采访丰富情感体验 |
2.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学习 |
(三) 《霍邱柳编文化与作品欣赏》学习效果 |
1.对霍邱柳编产生浓厚兴趣 |
2.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五、霍邱柳编工艺主题研究性学习案例 |
(一) 《霍邱柳编的材料与工艺》学习内容 |
1.霍邱柳编的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 |
2.霍邱柳编的传统编织方法与创新 |
(二) 《霍邱柳编的材料与工艺》学习过程 |
1.实地调查采访学习传统手工艺 |
2.课堂学习研究创新材料与方法 |
(三) 《霍邱柳编的材料与工艺》学习效果 |
1.学会了霍邱柳编的编织工艺 |
2.创新了霍邱柳编的新型材料 |
六、霍邱柳编文创主题研究性学习案例 |
(一) 《霍邱柳编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学习内容 |
1.霍邱柳编的传统形态与现代审美 |
2.霍邱柳编的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 |
(二)《霍邱柳编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学习过程 |
1.广泛调研受众审美需求 |
2.确定校园文创产品类型 |
3.创新材料进行作品编制 |
(三) 《霍邱柳编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学习效果 |
1.将传统工艺融人现代生活 |
2.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展望 |
(一) 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充分整合 |
(二) 生态教育与校园美育的相互促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非遗和霍邱柳编调查问卷 |
附录2.《霍邱柳编文化与作品欣赏》单元课教学设计 |
附录3.《霍邱柳编的材料与工艺》单元课教学设计 |
附录4.《霍邱柳编校园文创产品开发》单元课教学设计 |
附录5.霍邱柳编研究性学习相关评价表 |
附录6.笔者参加与“非遗”相关活动的照片(部分) |
致谢 |
(6)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径 |
2. 创客教育概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项目学习 |
2.1.2 创客教育 |
2.1.3 校本课程 |
2.2 创客教育的内涵 |
2.1.1 创客教育的要素分析 |
2.1.2 创客教育的价值讨论 |
3. 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
3.1 课程培养目标 |
3.1.1 创新意识 |
3.1.2 跨学科知识体系 |
3.1.3 创造能力 |
3.1.4 创客品格 |
3.2 课程设置 |
3.2.1 必修通识课程 |
3.2.2 选修社团课程 |
3.3 课程实施模式 |
3.3.1 创新课堂模式 |
3.3.2 项目学习任务 |
3.3.3 小组合作探究 |
3.4 课程评价体系 |
3.4.1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
3.4.2 学生创新素养评价 |
3.4.3 小组合作过程评价 |
3.4.4 项目作品成果评价 |
4. 教学实践案例 |
4.1 教学案例一——图形化编程 |
4.2 教学案例二——开源电子 |
4.3 教学案例三——结构搭建 |
5.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调查目的 |
5.1.2 问卷题目设计 |
5.1.3 问卷调查过程 |
5.2 问卷统计分析 |
5.2.1 项目学习情况反馈 |
5.2.2 小组合作情况反馈 |
5.2.3 课程设置情况反馈 |
5.2.4 核心素养培育 |
5.3 问卷调查结果 |
5.4 学生成长案例分析 |
5.2.1 成长案例一——创新发明,助我升入理想学府 |
5.2.2 成长案例二——以赛带练,走向全国展示舞台 |
5.2.3 成长案例三——初生牛犊,创造实践正在路上 |
5.2.4 访谈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三动课堂”运用研究 ——以江北学校(淡思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二章 “三动课堂”相关理论阐释 |
一、“三动课堂”的基本内涵 |
(一)动脑——为课堂插起翅膀 |
(二)动手——让课堂百花齐放 |
(三)动口——在互动交流中共赢 |
二、“三动课堂”的理论基础 |
(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四)杜威“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三动课堂”的必要性 |
(一)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目标实现的需要 |
(三)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
第三章 “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二、“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成果 |
(一)“三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三动课堂”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
(三)“三动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
三、“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困境 |
(一)“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动脑”面临的困境 |
(二)“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动手”面临的困境 |
(三)“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动口”面临的困境 |
第四章 “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困境原因分析 |
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三动课堂”的学生维度 |
(一)学科占比率低,不重视课程学习 |
(二)学科素养不足,缺乏知识储备 |
(三)学科认识欠缺,理论实践脱节 |
(四)思维方式僵化,创新能力不足 |
二、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三动课堂”的教师维度 |
(一)教学方式滞后,三动课堂体现不足 |
(二)教学能力欠缺,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
(三)时政联系不足,政治特色不够鲜明 |
(四)偏重知识教学,实践指导相对薄弱 |
(五)课程育人目标与学校绩效考核存在冲突 |
三、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三动课堂”的学校管理维度 |
(一)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
(三)“三动课堂”氛围创设不足 |
第五章 “三动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提升策略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三动课堂”建设的学生融入策略 |
(一)明确自身定位,彰显主体意识 |
(二)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学科素养 |
(三)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活实践 |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促进“三动课堂”完善的教师提升策略 |
(一)践行课改精神,坚持以生为本 |
(二)提升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
(三)认识课程特点,落实德育目标 |
(四)积累社会素材,融入政治教学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推动“三动课堂”建设的学校管理改进策略 |
(一)重视学科发展,体现学科价值 |
(二)制定弹性的教师评价机制 |
(三)推动“三动课堂”常态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意义及具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 |
四、相关概念和关系说明 |
1.课程资源与历史课程资源 |
2.档案馆资源与历史课程资源 |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意义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学拓展的现实需要 |
1.档案征引有利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史料实证素养和思维 |
2.档案馆的各类展览有助于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3.各级档案馆是高中历史教师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库 |
第二节 档案馆资源的独特价值与公众教育功能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与各级档案馆的性质 |
2.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公众教育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与档案馆资源结合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现状的调查问卷 |
1.问卷的制定和内容 |
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3.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1.调查问卷分析 |
2.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档案馆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访谈调研 |
1.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的调查情况 |
2.福建省档案馆的调查情况 |
3.福建省档案馆服务于高中历史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策略和案例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策略 |
1.合理利用档案馆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
2.鼓励学生利用档案馆资源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 |
3.馆校合作共建历史实践基地 |
4.发掘档案馆特色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案例 |
1.档案馆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案例——伟大的抗日战争 |
2.馆校合作案例——上海市档案馆馆校合作,共建历史教育课外实践基地 |
3.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福建辛亥革命 |
结语 |
附录1 福建辛亥革命图片 |
附录2 对福建省档案馆馆方工作人员的访谈 |
附录3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档案馆资源的情况调查结果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科学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教材 |
(二)音乐教材 |
(三)教材“二次开发” |
第一章 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理论基础和原则 |
一、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课程理论 |
(三)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音乐学理论 |
二、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本,教材为基点,《课标》为指导 |
(二)具备当地合适性与校本化特点 |
(三)“三度”原则:广度、深度、适度 |
第二章 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学理分析及评价 |
一、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学理分析 |
(一)整体结构分析 |
(二)封面和编排设计 |
(三)组织结构 |
(四)教材容量分析 |
(五)内容分析 |
二、教材的评价 |
(一)教材编写的特点 |
(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某小学湘艺版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分析 |
一、教师对音乐教材“二次开发”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
(一)问卷调查 |
(二)教案分析 |
(三)课堂实录分析 |
二、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式和呈现结果单一化 |
(一)问卷调查 |
(二)教案分析 |
三、运用音乐课标的意识不强 |
四、教材研究能力不足 |
五、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
六、教师测评方式单一 |
第四章 某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案设计和实践研究 |
一、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案设计 |
(一)前期准备 |
(二)方案设计的呈现 |
二、以第三课《采山》“二次开发”为例的实践分析 |
(一)课前准备 |
(二)实践分析 |
第五章 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反思与启示 |
一、湘艺版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反思 |
(一)积极方面 |
(二)不足方面 |
二、湘艺版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启示 |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步骤 |
(二)从三个向度进行开发 |
(三)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与现状 |
1.1.1 研究缘由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视角 |
1.2.1 研究的多维性 |
1.2.2 研究的多科性 |
1.3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价值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
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点 |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知识借鉴 |
2.2.1 对社会学的知识借鉴 |
2.2.2 对政治学的知识借鉴 |
2.2.3 对心理学的知识借鉴 |
2.2.4 对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 |
3.1 核心概念 |
3.1.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含义 |
3.1.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特点 |
3.1.3 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策略的基本含义 |
3.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主题 |
3.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规律性特征的研究 |
3.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教育引导研究 |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
4.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现状的背景分析 |
4.1.1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 |
4.1.2 高校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新特征 |
4.1.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 |
4.1.4 高校大学生第二、第三课堂网络化现状 |
4.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与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
4.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的调查分析 |
4.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
4.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客观归因 |
4.3.1 社会环境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
4.3.2 学校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
4.3.3 家庭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
4.3.4 传统文化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
4.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主观影响因素 |
4.4.1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认知薄弱 |
4.4.2 大学生内在理想与信念生成不足 |
4.4.3 大学生消费观念偏离的消极影响 |
4.4.4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 |
4.5 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
4.5.1 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
4.5.2 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 |
4.5.3 人际交往作用的影响 |
第五章 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 |
5.1 美国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学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
5.1.1 美国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
5.1.2 美国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
5.2 欧洲国家开展网络价值教育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
5.2.1 欧洲国家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
5.2.2 欧洲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
5.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
5.3.1 美国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
5.3.2 欧洲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
5.3.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反思 |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 |
6.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 |
6.1.1 培养目标 |
6.1.2 学习目标 |
6.1.3 发展目标 |
6.1.4 价值目标 |
6.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
6.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6.2.2 坚持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维 |
6.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原则 |
6.3.1 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结合原则 |
6.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促进原则 |
6.3.3 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有机协调原则 |
6.3.4 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同引导原则 |
6.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内容建设 |
6.4.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
6.4.2 网络文化活动建设 |
6.4.3 网上实践活动建设 |
第七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 |
7.1 平台体系建设 |
7.1.1 网络物理平台建设 |
7.1.2 评价检测平台体系建设 |
7.2 队伍建设 |
7.2.1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
7.2.2 辅导员队伍建设 |
7.2.3 网络技术队伍建设 |
7.2.4 舆论舆情队伍建设 |
7.3 网络运营管理机制建设 |
7.3.1 网络产品生产机制建设 |
7.3.2 管理服务机制建设 |
7.3.3 网络监管机制建设 |
7.3.4 网络反馈机制建设 |
7.4 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
7.4.1 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建设 |
7.4.2 校园网与社会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
第八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二课”教育:课堂教学讨论法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年风采军校办学观念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银川市A小学为例[D]. 吕鑫. 宁夏大学, 2021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D]. 岳文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任务驱动下的中职《推销实务》课程雨课堂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 孙顺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翻转课堂下的合作复习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D]. 刘秦萧.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研究 ——以霍邱柳编为例[D]. 孙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D]. 吴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三动课堂”运用研究 ——以江北学校(淡思校区)为例[D]. 莫加宇.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档案馆资源的意义及具体策略研究[D]. 吴晓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某小学为例[D]. 石珂嫚.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 马天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