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葡激酶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艺萍[1](2019)在《重组纤溶酶QK-2的口服吸收特性及溶栓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类疾病作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医疗问题,正在以惊人的发病率危害着人类健康,发病年龄在近几年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血栓治疗方法存在着种种弊端,如手术取栓创伤大且适用病人类型受限,纤溶酶原激活剂类溶栓药物有效作用时间短、常见出血副作用等,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种新型的高质量溶栓药物。枯草杆菌纤溶酶是一种与纳豆激酶功能相似的丝氨酸蛋白酶,具有靶向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特点,在体外和体内均能发挥纤溶功效,但枯草杆菌天然发酵获得的纤溶酶产量、纯度和溶栓活性都比较低,因此王业富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构建了高效表达重组纤溶酶QK-2蛋白的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并借助武汉真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酵工艺放大车间及分离纯化平台实现了纤溶酶QK-2的高效表达,得到了高纯度(98.1%)、高活性(80万IU/g)的重组纤溶酶QK-2冻干粉。纤溶酶在体外、体内的溶栓作用及其静脉注射给药方式对血栓的影响已被观察到,但其口服溶栓作用尚不清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组表达的纤溶酶QK-2作为口服溶栓药物的肠道吸收特性,初步验证重组纤溶酶QK-2在动物血栓模型基础上的溶栓功效,探讨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作用机制,为纤溶酶蛋白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血栓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用药选择。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体外验证了重组纤溶酶QK-2在能够特异性地溶解交联的纤维蛋白(血栓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人工肠液(主要成分为胰蛋白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体外外翻肠囊模型显示重组纤溶酶QK-2能够经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且吸收进入小肠后仍然具有明显的溶栓活性。此外,动物口服重组纤溶酶QK-2后的活体成像结果也表明重组纤溶酶QK-2在体内有较好的吸收效果;(2)通过评估健康大鼠口服重组纤溶酶QK-2一周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dimer水平的变化,得出了重组纤溶酶QK-2对纤溶系统具有激活作用的结论。此外,利用角叉菜胶致炎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血栓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评估了血栓大鼠口服重组纤溶酶QK-2一周后的血栓疏通情况,在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上均检测到明显的血栓改善;(3)探讨重组纤溶酶QK-2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作用机制,为其发挥溶栓功效提供理论依据。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重组纤溶酶QK-2处理HUVEC细胞后,细胞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被明显上调,而纤溶酶1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重组纤溶酶QK-2能够通过上调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而激活纤溶系统,同时亦能减弱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对纤溶系统的抑制作用,实现高效溶栓。本研究在高纯度、高活性的重组纤溶酶QK-2冻干粉基础上,发现了重组纤溶酶QK-2具有作为蛋白溶栓药物的口服吸收可能性,在体外、体内均证实了重组纤溶酶QK-2蛋白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且被吸收后仍能保持明显的的溶栓活力。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了口服重组纤溶酶QK-2能够显着降低体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且对体内已经产生的血栓有较好的疏通、改善作用。最后在细胞水平验证了重组纤溶酶QK-2对纤溶系统成分具有调控作用,能够有效激活纤溶系统的溶栓活力。本研究为重组纤溶酶QK-2作为血栓类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用药思路,为蛋白类口服溶栓药物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机制、药效方面的理论依据。
史玉龙[2](2017)在《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对脓毒症患者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大勇导师经验中药复方血毒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脓毒症患者凝血系统紊乱,研究其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各类预后转归评分等多方面指标探讨血毒清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干预效果。2方法将2015年07月至2017年0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确诊的60例脓毒症患者,采用卡西欧fx-180函数计算器产生随机数字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西医诊治参照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主要包括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控制感染灶)、控制血糖、免疫调理、液体复苏、脏器功能保护与支持(呼吸机的应用、稳定机体循环功能、肾脏替代治疗等)。对照组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共同制订的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大勇导师经验中药复方血毒清水煎后鼻饲患者,每日100ml,每日2次,一疗程为期5天。所有使用的中药均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由本院煎药室煎制而成,一剂一袋,每袋100m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APACHE II评分值、SOFA评分值、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疗效判定等。3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NEUT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WBC、NEUT下降更明显,具有比较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的PCT、LAC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PCT、LAC下降更明显,具有比较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的CRP均有降低(P<0.05),但治疗组间CRP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的PLT、D-D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PLT、D-D改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后的PT、APTT、TT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PT、APTT、TT下降更明显(P<0.05)。(6)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值、SOFA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低(P<0.05)。(7)对照组临床控制10例,无效8例,显效7例,有效5例,总体有效率73.33%,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无效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体有效率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血毒清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WBC、NEUT、PCT、LAC水平,促进患者炎症反应的修复;血毒清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PLT、D-D、PT、APTT、TT水平,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修复;血毒清能降低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值、SOFA评分值和中医证候积分值,在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罗晨煖[3](2016)在《裸花紫珠的止血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为马鞭草科(Verbenacase)紫珠属(Callicarpa)植物,海南道地药材,主要药用部位为叶子,具有解毒疗疮和收敛止血以及驱风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烫伤、烧伤及外伤出血等。现有研究表明裸花紫珠提取物具有促进止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细菌和细胞毒活性、抵抗炎症、加强免疫等药理活性。文章主要是筛选具有止血活性的提取部分,并从血小板活化角度初步探索其止血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1)应用了断尾巴法和田岛改良法考查裸花紫珠提取物对小鼠出血时间(BT,Bleeding time)和凝血时间(CT,Clotting time)的作用。将裸花紫珠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四个部分分批分别进行试验,取同批小鼠50只,随机分空白对照组、阳性药云南白药组以及裸花紫珠提取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共五组,根据体重剂量连续体内给药3d,确定有效部位。(2)在此基础上,采用大鼠,分组同上,给药10d,对裸花紫珠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试验。(3)采用血小板计数法和微量反应板法,观察裸花紫珠提取物对大鼠血小板的数目和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裸花紫珠提取物对大鼠血小板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P-选择素(SELP)、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含量的影响。(4)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裸花紫珠提取物对大鼠血小板中Akt、P38MAPK、Erk等信号转导分子表达的影响,明确止血机理。结果:(1)裸花紫珠的石油醚、水提取部分对小鼠BT和CT影响不大,无显着性差别(P>0.05),而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分对小鼠BT和CT有一定的影响。与空白组对比,阳性药云南白药组和不同剂量乙酸乙酯部分组均可显着缩短小鼠BT(P<0.01)和CT(P<0.05)。与乙酸乙酯提取部分作用类似,不同剂量正丁醇提取部分也可显着缩短小鼠BT(P<0.01)和CT(P<0.05)。(2)在凝血四项实验中,裸花紫珠的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对PT、FIB、TT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均可降低APTT,并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在血小板实验中发现,与空白组比较,裸花紫珠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均可显着升高受试动物血小板计数(P<0.05);血小板聚集中发现,在ADP(浓度5.46 mmol/L)诱导下,裸花紫珠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均可以升高受试动物血小板聚集率,与空白组相比,聚集率有显着性变化(P<0.05);在血小板TAT、TXB2、6-K-PG、SELP的含量检测中发现:这两个提取部位对血小板中TAT均无显着影响(P>0.05),而均可升高血小板TXB2、6-K-PG、SELP的含量,且有明显的差异(P<0.05)。(4)在Western blot实验中,裸花紫珠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可显着刺激Akt、p-Akt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Akt、p-Akt与β-actin的相对光密度值均增大,而对其它两个蛋白的影响不大。结论:(1)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均可缩短BT和CT,降低APTT,则有止血活性;(2)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均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并刺激血小板活化,则有止血作用;(3)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止血活性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的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下P2Y12的信号转导。
马欣彤[4](2016)在《池沼公鱼抗凝血多糖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它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并且加工十分方便,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对池沼公鱼的研究都还在其养殖及捕捞技术、资源分布、保鲜技术和食品加工方面,而关于池沼公鱼的提取物与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极为罕见,仅有本实验室研究发现从池沼公鱼中提取的多糖具有抗凝血功能。本文对池沼公鱼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与纯化,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抗凝机理,不仅提高了池沼公鱼的利用价值,也拓宽了它的经济领域,为开发新型抗凝药物与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辅助碱解法从池沼公鱼头中提取多糖,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75W、超声时间50 min、液料比5 mL/g,在此条件下池沼公鱼粗多糖的得率为7.73%。用传统碱解法提取池沼公鱼多糖的得率为6.15%,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的超声辅助提取条件得到的池沼公鱼多糖得率比传统方法得率提高了20.44%。2.采用Sevage法、胰蛋白酶与Sevage联合法和木瓜蛋白酶与Sevage联合法去除多糖中的蛋白质,比较三个方法的蛋白清除率与多糖损失率发现,胰蛋白酶与Sevage联合法的蛋白清除率最高,多糖损失率最低,分别为85.48%和28.78%。3.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池沼公鱼粗多糖进行初步分离,最后分离出三个组分,得到3个初步纯化的池沼公鱼多糖Y-1、Y-2和Y-3,得率分别为536.8 mg/g,392.7 mg/g和276.2 mg/g。4.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初步纯化的池沼公鱼多糖Y-1、Y-2和Y-3经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后得到组分GYT-1、GYT-2和GYT-3,总糖含量分别为81.54%、80.13%和77.6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24%、0.15%和1.32%,硫酸基含量分别为3.58%、1.04%和7.65%,糖醛酸含量分别为2.38%、6.87%和8.59%。5.经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GYT-1、GYT-2和GYT-3都具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并且发现GYT-3是与蛋白质结合的多糖。6.对从池沼公鱼头提取的各个多糖组分分别进行了体外抗凝试验,结果显示池沼公鱼粗多糖GYT、初步纯化多糖Y-1与Y-3、精制多糖GYT-1与GYT-3均能显着延长血浆的APTT和TT(P<0.05),而对PT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它们的抗凝血活性主要是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当多糖浓度相同时,GYT-3的抗凝活性最大。7.采用HPLC法对池沼公鱼多糖GYT-3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通过与单糖标准品的出峰时间进行比较,得出池沼公鱼多糖GYT-3由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和乳糖组成,采用内标法计算其单糖组成摩尔比为0.595:1:2.026:0.273。8.抗凝机理试验发现,在血浆中加入池沼公鱼多糖GYT-3后,GYT-3对APTT、TT的延长作用和对因子Ⅱa和Ⅹa的抑制作用均与血浆中AT-Ⅲ浓度呈正相关,而当血浆中AT-Ⅲ浓度极低时,GYT-3的抗凝血活性和对因子Ⅱa和Ⅹa的抑制作用也基本消失,说明池沼公鱼多糖GYT-3的抗凝血作用需要血浆中AT-Ⅲ参与或调节。
苟冶然[5](2015)在《葡激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葡激酶(staphylokinase,SAK)作为新一代溶栓制剂,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不仅具有高效的溶栓活性和纤维蛋白特异性,而且在溶解血栓的过程中血纤维蛋白原降解少,不会引起全身纤溶亢进。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溶栓后再梗塞是限制其临床使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为临床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究带来希望。本文将就葡激酶的分子结构特点、溶栓活性及机理、免疫原性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范为之[6](2014)在《益气破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益气破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课题采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接受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120例。将这120例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分别为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组、空白对照组。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四组均采用物理治疗机械性预防血栓措施。其中,中药组使用益气破血中药(术后第一天起,予患者益气破血中药汤剂水冲,1剂/天,2次/天,早晚分服共治疗14天);联合组使用益气破血中药(术后第一天,给予患者益气破血中药汤剂水冲,1剂/天,2次/天,早晚分服共治疗14天)+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一天开始,腹壁皮下注射4100IU/次,1次/天,共使用14天)预防血栓;西药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用法同前)抗凝;空白对照组不予抗凝血类药物及中药干预。采用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仪及gbACT试剂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四组患者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纤维蛋白凝集速率(clotrate, CR)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术前夜、术后2h、术后24h、术后2周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患者术后引流量及下肢静脉彩超结果作为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凝血指标比较:①入组所选120名患者ACT, CR值表明,术前夜4组基线齐,具有可比较性。②术后2h四组患者较术前夜ACT值均呈下降趋势,CR呈上升趋势。ACT, CR值变化四组患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③术后24h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组患者用药后ACT值均较术后2h上升(P<0.05),而未进行干预的空白对照组ACT值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联合组ACT值变化较另两组明显(P<0.05),西药组ACT值变化较中药组明显(P<0.05)。术后24h联合组及西药组CR值较术后2h下降(P<0.05),中药组及空白对照组CR值变化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两周四组患者ACT值均较术后24h上升(P<0.05),而西药组ACT值上升变化更为明显。联合组及西药组CR值较术后首日下降(P<0.05),中药组CR值较用药前变化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两周联合组、西药组患者用药后ACT值均较术前夜上升(P<0.05),且西药组上升幅度更为显着(P<0.05或P<0.01)。术后两周中药组ACT值与术前夜同组A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周联合组、西药组CR值均较术前夜下降(P<0.05),而同期中药组CR值较术前夜变化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2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8例,总发生率为15%,联合组患者30例,形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6.66%,西药组患者30例,形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10%,中药组患者30例,形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例,比率为16.67%;空白对照组患者30例,形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8例,比率为26.67%。3、术后引流量:四组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引流量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益气破血法对患者的凝血指标(ACT、CR)有调节作用,协同低分子肝素时起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王丽[7](2013)在《高效溶栓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危害。传统的溶栓药物价格不但昂贵,而且用药过程中常伴随出血、致残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纳豆芽孢杆菌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碱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即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与传统的溶栓剂相比纳豆激酶具有很强的纤溶活性,持续时间长,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因此纳豆激酶具备开发成新一代溶栓药物以及新型保健食品的潜力,纳豆激酶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掀起了研究纳豆菌的热潮。本研究基于从我国大连、北京、天津、江苏、珠海等地购买的10种豆类发酵食品和实验室原有菌种(来自山西、日本、重庆、河南、泸州、深圳、内蒙古、佛山以及绍兴等地的37株菌株),采用酪蛋白平板法初步筛选,得到145株高产溶栓菌株。然后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多次比较发酵后溶栓酶活力,从中筛选出1株高产溶栓酶菌株HT8,其发酵粗酶液相对尿激酶活力达1637.6IU/mL。根据2004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的方法对此HT8菌株进行传统的细菌分类形态特征的观察,糖发酵等生理生化实验的鉴定,初步确定菌株HT8为枯草芽孢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1,131bp的片段。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检索后,运用MEGA5.1软件对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T8菌株的16S rR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的16S rRNA字列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以上,由此确定HT8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htilis)。为了获得最佳的产酶条件,本实验通过不同的氮源(蛋白胨、硫酸铵等)、碳源(蔗糖、葡萄糖等)、无机离子组成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七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L18(37),运用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初始pH=8.0,温度40℃,装液量90/500ml,0.5%牛肉膏,2%大豆蛋白胨,优化后的相对酶活力达1,804.08IU/mL。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纳豆等各种保健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潘红霞,丁明甫[8](2012)在《体外超声治疗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卒中后患者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均为康复科住院患者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高危人群。DVT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严重者还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各种治疗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限制。无创性新技术以及新型抗凝溶栓药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近年超声治疗学的发展,推动了体外超声治疗对于血栓性疾病作用的研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栓预防治疗辅助方法。
李奇[9](2008)在《沙蚕蛋白酶及同工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药用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报告了沙蚕蛋白酶及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工艺,生物化学特征、酶学性质、药用生物活性。应用硫酸铵盐析、凝胶过滤层析、疏水层析等技术从沙蚕体内分离得到沙蚕蛋白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电聚焦电泳和质谱分析、肽指纹图谱分析、氨基酸序列分析及酶学性质、免疫原性等实验证实:沙蚕蛋白酶是一组蛋白酶,该酶由三个组分组成,均为序列未知的新蛋白质,均有纤溶活性;其中两个组分具有高度同源性,结构相似,功能、抗原性、酶学性质基本相同;另一个组分与二者功能相同、酶学性质相似,结构不同、抗原性与二者不同。它们是一组同工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既有纤溶酶活性又有激酶活性,以直接纤溶酶活性为主;均为酸性蛋白质。通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含量、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通过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CG)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建立静脉高分子右旋糖酐高粘滞血症模型,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应用体内、外血栓形成等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沙蚕蛋白酶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对凝血功能未见有影响;有显着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本文研究内容和理论成果丰富、创新性鲜明,潜在应用性很大,为蛋白酶类降纤、溶栓新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成虎[10](2007)在《重组葡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经不同途径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并同尿激酶进行比较。方法成年毕格犬40条,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0ml)、r-Sak动脉组、r-Sak动静脉联合组、r-Sak静脉组、UK动脉组。用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栓塞模型,栓塞后5h(静脉3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经左颈内动脉或股静脉于30min内注入药物行溶栓治疗(对照组:生理盐水20ml;r-Sak组:r-Sak10,000 u/kg;UK组:UK10,000u/kg)。治疗后30、60、120min测定凝血指标并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栓塞血管的再通情况,24h后作行为学观察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溶栓后2h对照组、r-Sak动脉组、动静脉联合组、静脉纽与Uk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0.0%、93.3%、92.8%、37.5%和33.3%,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完全再通的比率分别为0%、60%、57.1%、6.7%和6.0%;血管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在动脉组及动静脉联合组均明显高于静脉组和UK组(P<0.05),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Sak各组之间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24h后动物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重组葡激酶比UK具有较强的血栓溶解作用,动脉组和动静脉组比静脉组更能有效溶解脑内血栓。
二、重组葡激酶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葡激酶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纤溶酶QK-2的口服吸收特性及溶栓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血栓性疾病概述 |
1.1 我国血栓类疾病特征及现状 |
1.2 血栓类疾病分类 |
1.3 血栓产生的过程及机制 |
1.4 抗血栓治疗药物 |
2 纤溶酶药物开发背景 |
3 酵母表达系统 |
3.1 第一代酵母表达系统 |
3.2 第二代酵母表达系统 |
3.3 毕赤酵母常见的菌株类型 |
3.4 毕赤酵母中常用的载体类型 |
3.5 毕氏酵母表达系统生产纤溶酶 |
4 蛋白溶栓药物的口服吸收可行性 |
4.1 药物肠道吸收模型 |
4.2 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药物体内分布 |
5 纤溶酶体内溶栓效果评估 |
5.1 溶栓效果评估指标 |
5.2 动物血栓模型 |
6 内皮细胞对凝血-纤溶系统的调控作用 |
6.1 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 |
6.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
6.3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 |
第二章 重组纤溶酶QK-2的口服吸收特性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纤维蛋白平板法比较重组纤溶酶QK-2 与传统溶栓药物的溶栓特点 |
2.2 重组纤溶酶QK-2 对人体消化液的耐受性 |
2.3 建立外翻肠囊模型研究重组纤溶酶QK-2 的小肠吸收特性 |
2.4 活体成像技术观察重组纤溶酶QK-2 经口服后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纤溶酶QK-2 的溶栓优势 |
3.2 重组纤溶酶QK-2 能够耐受人工肠液的消化 |
3.3 重组纤溶酶QK-2 能够经小肠吸收并保持溶栓活力 |
3.4 重组纤溶酶QK-2 蛋白成分可在体内被吸收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组纤溶酶QK-2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基于健康大鼠的药效学实验 |
2.3 大鼠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健康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3.2 大鼠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组纤溶酶QK-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纤溶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传代 |
2.3 细胞冻存 |
2.4 重组纤溶酶QK-2 蛋白纯化 |
2.5 细胞处理 |
2.6 细胞RNA的提取 |
2.7 逆转录 |
2.8 Real-timePCR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在m RNA水平的表达量变化 |
2.9 ELISA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变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纤溶酶QK-2 能够上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表达量 |
3.2 重组纤溶酶QK-2 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的表达量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对象的筛选 |
4 治疗方法 |
5 主要实验场所 |
6 观测指标 |
7 疗效判定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
2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
3 中药复方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系统紊乱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3)裸花紫珠的止血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裸花紫珠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实验药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
2.2.2 小鼠出血时间实验 (Bleeding time,BT) |
2.2.3 小鼠凝血时间实验 (Clotting time,CT)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裸花紫珠石油醚部分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
2.3.2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
2.3.3 裸花紫珠正丁醇部分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
2.3.4 裸花紫珠水部分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裸花紫珠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实验药材 |
3.1.2 实验动物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2 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
3.2.2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凝血四项(PT、Fib、APTT、TT)的实验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部分对大鼠凝血四项(PT、FIB、APTT、TT)的影响 |
3.3.2 裸花紫珠正丁醇部分对大鼠凝血四项(PT、FIB、APTT、TT)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血小板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实验药材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试剂 |
4.2 方法 |
4.2.1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大鼠血小板计数实验 |
4.2.2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 |
4.2.3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血小板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大鼠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
4.3.2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影响 |
4.3.3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血小板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ADP受体下信号通路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实验药材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实验试剂 |
5.2 方法 |
5.2.1 总蛋白提取 |
5.2.2 总蛋白质浓度测定 |
5.2.3 蛋白变性 |
5.2.4 SDS-PAGE(明胶)凝胶的制备 |
5.2.5 待测样品的具体实验步骤 |
5.2.6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裸花紫珠乙酸乙酯部分对血小板AKT、P38-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5.3.2 裸花紫珠正丁醇部分对血小板AKT、P38-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池沼公鱼抗凝血多糖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本论文的选题来源 |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1.5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的概况 |
1.6 多糖研究的概况 |
1.7 凝血系统 |
1.8 抗凝药物与抗凝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池沼公鱼多糖提取条件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3.2 池沼公鱼多糖分离纯化的结果与分析 |
3.3 池沼公鱼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池沼公鱼多糖的抗凝血活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池沼公鱼抗凝血多糖GYT-3 的单糖组成结果与分析 |
3.6 池沼公鱼抗凝多糖的抗凝血机理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池沼公鱼多糖的提取和分离 |
4.2 池沼公鱼多糖的理化性质 |
4.3 池沼公鱼抗凝多糖的抗凝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葡激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葡激酶的概述 |
2 葡激酶的分子结构 |
3 葡激酶的溶栓特点 |
3.1 人体血栓的形成和溶解 |
3.2 几种溶栓药物的主要特点 |
3.3 葡激酶的溶栓机制 |
4 葡激酶免疫原性的研究 |
4.1 表位研究与定点突变 |
4.2 葡激酶的化学修饰 |
4.3 葡激酶的靶向性改造 |
4.4 SAK曲合蛋白的构建 |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 |
(6)益气破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概况 |
2. 中医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概况 |
3. 目前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
4. Sonoclot凝血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
5. 小结 |
课题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诊疗标准 |
4 研究设计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效溶栓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血栓及溶血栓药物 |
1.1.1 血栓的危害 |
1.1.2 常见治疗血栓的药物 |
1.2 天然产物溶栓酶 |
1.3 纳豆溶栓菌株及其研究进展 |
1.3.1 纳豆溶栓菌及纳豆激酶 |
1.3.2 纳豆激酶的溶栓原理 |
1.3.3 国内外纳豆菌株的开发利用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剂 |
2.3 培养基 |
2.4 仪器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2.5.1 菌株的分离和制备 |
2.5.2 酪蛋白平板法初筛 |
2.5.3 纤维蛋白平板法复筛 |
2.5.4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2.5.5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5.6 菌株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
3 实验结果 |
3.1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
3.2 菌株的酪蛋白初筛 |
3.3 菌株的纤维蛋白平板复筛 |
3.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测定 |
3.3.2 基于纤维蛋白平板法的相对酶活测定 |
3.4 菌株的鉴定 |
3.4.1 菌株的个体形态以及菌落形态特征 |
3.4.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3.4.3 菌株HT8的分子鉴定 |
3.5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3.5.1 单因素的研究 |
3.5.2 正交试验 |
4 讨论 |
4.1 产溶栓菌株筛选结果的比较 |
4.2 纳豆激酶酶活测定的方法 |
4.3 菌株鉴定方法中的各种生理特征 |
4.4 16S rRNA的鉴定 |
4.5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4.6 筛选所得菌株的安全性 |
5 结论 |
6 今后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论文的发表情况 |
附录B:缩略词 |
附录C:常用溶液的配制 |
附录D:菌株HT8 16S rRNA序列比对图 |
致谢 |
(8)体外超声治疗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血栓的预防 |
1.1 护理预防 |
1.2 药物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
1.3 机械法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
2 超声治疗与血栓性疾病 |
2.1 超声的生物医学效应 |
2.2 超声波治疗的安全性 |
2.3 超声治疗血栓疾病的离体试验 |
2.4 超声治疗血栓疾病的动物实验 |
2.5 超声治疗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
2.6 超声治疗血栓疾病的临床研究 |
3 结语 |
(9)沙蚕蛋白酶及同工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药用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第一节 降纤、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降纤、溶栓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立题依据 |
第一章 沙蚕蛋白酶分离纯化的研究 |
第一节 沙蚕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第二节 沙蚕蛋白酶的活性检测与蛋白含量测定 |
小结 |
第二章 沙蚕蛋白酶及同工酶的性质 |
第一节 沙蚕蛋白酶的纯度鉴定 |
第二节 沙蚕蛋白酶的质谱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三节 沙蚕蛋白酶的抗原性研究 |
第四节 沙蚕蛋白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沙蚕蛋白酶药用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一节 沙蚕蛋白酶对家兔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
第二节 沙蚕蛋白酶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第三节 沙蚕蛋白酶对高粘滞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四节 沙蚕蛋白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
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研究创新点 |
二、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重组葡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小结 |
四、重组葡激酶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纤溶酶QK-2的口服吸收特性及溶栓功效研究[D]. 唐艺萍. 武汉大学, 2019(06)
- [2]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 史玉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裸花紫珠的止血活性研究[D]. 罗晨煖. 南昌大学, 2016(03)
- [4]池沼公鱼抗凝血多糖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马欣彤.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5]葡激酶研究进展[D]. 苟冶然. 重庆医科大学, 2015(05)
- [6]益气破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D]. 范为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高效溶栓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 王丽.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1)
- [8]体外超声治疗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J]. 潘红霞,丁明甫. 华西医学, 2012(06)
- [9]沙蚕蛋白酶及同工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药用生物活性研究[D]. 李奇. 吉林大学, 2008(11)
- [10]重组葡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研究[D]. 王成虎.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