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20例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溪淳[1](2020)在《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原因。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3个月。1、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6-85岁,平均44.23±12.51岁。骨折部位为股骨18例,胫腓骨21例,尺桡骨5例,肱骨4例。其中髓内钉固定6例(12.5%),钢板固定42例(87.5%)。内固定断裂39例(81.3%),内固定松动9例(18.7%)。内固定失败原因中,因医源性因素所致者47例(97.9%),因非医源性因素所致者31例(64.6%),两个因素均存在者30例(62.5%)。2、术后发生骨不连102例,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10-86岁,平均49.28±13.03岁。骨折部位为股骨38例,胫腓骨42例,尺桡骨9例,肱骨13例。其中钢板固定69例(67.6%),髓内钉固定33例(32.4%)。按骨不连分型,萎缩型骨不连66例(64.7%),肥大型骨不连36例(35.3%)。骨不连发生原因中,因非医源性因素所致者66例(64.7%),因医源性因素所致者76例(74.5%),两个因素均存在者40例(39.2%)。结论:下肢骨折发生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风险明显高于上肢。内固定失败以内固定断裂多见;骨不连以萎缩型骨不连多见。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以骨折断端局部因素合并术中操作不当最常见。
牛锋[2](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张伟[3](2019)在《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患者的预后,结合已有文献研究,评估附加钢板(AP)联合髓内钉(IMN)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款适用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新型附加钢板—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DC-LP)。首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MDC-LP和传统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力学差异。其次,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的钢板放置位置和不同钢板类型(LCP和MDC-LP)在抗旋转稳定性上的差异。然后,为MDC-LP制定出可行的临床实施方案。最后,初步观察和评估该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和功能预后。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 30例复杂性股骨干骨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的是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创伤,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和重返工作时间作为观察指标。2.建立股骨干骨不连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P联合IMN固定,加载逐渐增大的轴向和扭转负荷,记录并分析股骨、髓内钉和附加钢板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3.将15根人工合成股骨制作成旋转不稳定的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模型。随机分成3组:外置LCP组、前置LCP组和前置MDC-LP组。予以循环扭转负荷加载试验,并记录相应的扭转角度和刚度。4.回顾性分析了采用MDC-LP治疗的11例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所有的MDC-LP均经前方入路置于股骨前方。从围手术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肢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在围手术期创伤方面,AP联合IMN组切口长度更短(P<0.05)。相比双钢板组,AP联合IMN组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24),重返工作更快(P<0.01)。2.在股骨、IMN和AP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方面,七种AP联合IMN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轴向和扭转负荷下,ASM-8组的断端位移最小,力学稳定性最好。3.在循环扭转负荷下,相比对照组,实验组MDC-LP抗旋转稳定最好,其扭转角度最小,扭转刚度最大,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在围手术期方面,切口长度为6.6cm;MDC-LP上双皮质螺钉固定数目平均为5.2个。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个月。疼痛VAS得分为1.3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1.3分;下肢功能评价量表得分为67.0分;SF-36量表的各分组量表的评分都在90分左右。结 论相比其它翻修手术方式,AP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相比传统LCP,MDC-LP能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尤其是抗扭转稳定性。MDC-LP作为A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时,螺钉的偏心置入和钢板的前置使螺钉的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实现,钢板的双排孔设计减少了手术创伤,最终对改善患者的临床和功能预后可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庄伟康[4](2019)在《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中医传统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探讨微创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中医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优势,为临床选用小夹板外固定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016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确诊为股骨粉碎性骨折并于我院行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碎骨片游离距离大于2cm且无软组织嵌顿的病例。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于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第3天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固定3周;对照组只做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治疗。比较在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变化;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比较两组病例在疼痛程度(NRS评分)、焦虑程度(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无差异;以及对小夹板外固定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整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合并疾病等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具有复位作用。3.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前,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能够缓解患肢疼痛,减轻焦虑情绪,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的愈合。4.安全性评定: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肢的末梢循环、感觉、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变,且无严重张力性水泡、压迫性溃疡、神经血管的受压损伤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具有安全性;结论1.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对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并能够缓解疼痛,减轻焦虑,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骨折愈合;2.微创髓内钉内固定后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具备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志[5](2019)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6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病例,分别应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实验组)和应用单块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术后观察随访骨折愈合的情况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下床时间:实验组9.81±3.08周,对照组12.65±2.28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完全负重时间:实验组12.13±3.46周,对照组15.00±2.47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愈合时间:实验组14.56±4.62周,对照组17.60±3.05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骨性愈合时间:实验组14.88±3.63月,对照组29.60±3.79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末次随访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分:实验组83.56±24.93分,对照组62.85±26.0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所有病例股骨干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实验组所有病例在观察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取髂骨部位血肿、切口感染、疼痛或功能障碍。结论:(1)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具有增强骨折断端稳定性、加强应力传导、诱导成骨、引导性骨再生等作用;(2)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能使患者早期下床和负重,使骨折更快更好地愈合,患者最终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和临床结局,其治疗效果优于单块钢板固定;(3)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理论,操作简单,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
罗旺林,刘勇,彭超[6](2018)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锁定钢板断裂20例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骨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237例股骨干骨折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术后锁定钢板断裂,对其断裂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钢板的选择和应用不当,骨折复位不良,内侧皮质粉碎、缺失,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及早期负重等均是造成钢板断裂的重要原因。结论选择合适的钢板,钢板放置于张力侧,良好的骨折复位,注重内侧骨缺损的植骨,加强术后科学、合理康复锻炼及避免过早负重,可有效预防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
杜贵强,张晓东,刘又文,李无阴[7](2017)在《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456岁,中位数36岁。左侧10例,右侧11例。股骨中上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9例,中下段骨折6例。简单骨折2例,复杂骨折19例。横断形骨折4例,斜形骨折2例,螺旋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12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钢板断裂时间为钢板内固定术后840周,中位数15周。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无内固定再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20例、良1例。结论:采用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史海山[8](2015)在《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与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稳定性比较》文中指出背景: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可采取保守治疗,但针对粉碎性骨折等病情较严重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髓内钉和解剖钢板是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当前针对股骨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和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的临床预后及骨折稳定性。方法:对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均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并行相应内固定治疗。随访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骨折稳定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髓内钉组的手术出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均少于钢板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钢板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良率均较高,髓内钉组的优良率虽稍高于钢板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9%,35%,P<0.05)。和髓内钉组相比,钢板组患者固定效果不佳或固定物出现断裂的现象较多,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内固定后骨折稳定性较差。提示髓内钉及解剖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髓内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患者与植入物的相容性和骨折稳定性更佳,对于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更具优势。
詹俊锋,周云,吕浩,李军,荆珏华[9](2014)在《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术后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13例钢板治疗的股骨干骨折失败患者病史资料及X射线片,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2.3岁,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原因。结果术后在3.610.0个月出现内固定失败,其中9例术后接骨板断裂,2例螺钉断裂,1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钢板弯曲。内固定技术与理念理解错误8例,钢板对侧缺少骨皮质支撑5例,钢板放置偏前侧3例,术后负重过早4例。结论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失败与内固定技术及理念掌握、钢板放置位置及对侧皮质完整、科学合理的康复指导等有关,其中内固定技术及理念掌握为重点。
王俊灵,刘忠义,张建东,刘霞[10](2014)在《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股骨干骨折是下肢常见的骨折,手术治疗包括外固定支架固定、钢板固定、带锁髓内钉固定等,钢板固定因其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在基层医院比较常用,但临床上也遇到一些钢板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欠佳的患者,我科收治27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愈合欠佳的患者,其中骨折延迟愈合7例,骨折不愈合20例,现就其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3年6月—2012年5月共收治
二、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20例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20例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 |
1.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如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性别分布 |
2.2 年龄分布 |
2.3 骨折部位分布 |
2.4 内固定方式及失败分布 |
2.5 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
3.讨论 |
3.1 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
3.2 研究的不足 |
4.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研究二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
1.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如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性别分布 |
2.2 年龄分布 |
2.3 骨折部位分布 |
2.4 固定方式及失败分布 |
2.5 骨不连的原因 |
3.讨论 |
3.1 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
3.2 研究的不足 |
4.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
一、研究背景 |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
2.1 研发过程 |
2.2 研发思路 |
2.3 结构组成 |
2.4 结构特点 |
2.5 固定机制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选择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手术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标准 |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
2.4 术前准备 |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
2.5.1 保守治疗组 |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
2.7 疗效观察 |
2.7.1 观察指标 |
2.7.2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结果 |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
2.10 典型病例 |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
2.11 并发症病例 |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
2.12 结论 |
3. 讨论 |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
3.1 测试材料 |
3.2 测试设备 |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
3.3 测试方法 |
3.3.1 组合方法 |
3.3.2 轴向压缩试验 |
3.3.3 径向扭转试验 |
3.3.4 主要观察指标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测试过程 |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5 测试结果 |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
3.6 结论 |
4. 讨论 |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一部分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预后研究 |
1. 方法和对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DC-LP和传统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有限元分析 |
1. 新型附加钢板的设计 |
2. 方法和对象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附图 |
第三部分 MDC-LP和传统LCP在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研究 |
1. 方法和对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前置MDC-LP的手术方案设计 |
1. 前方入路的简介 |
2. 前方入路的实施方案 |
3. 前置新型附加钢板 |
4. 关闭切口 |
5. 术后处理 |
6. 典型病例 |
7. 讨论 |
第五部分 MDC-L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
1. 方法和对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股骨干骨折分型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1.8 病例脱落标准 |
1.9 质量控制 |
1.10 伦理审查 |
2 样本量的计算 |
3 方法 |
3.1 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病例临床基线数据对比 |
2 观察指标差异性比较 |
3 安全性评估 |
4 典型病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股骨干骨折的认识 |
2 游离碎骨片对股骨干骨折预后的探讨 |
3 钢板内固定及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优劣性的分析 |
4 股骨干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探讨与分析 |
5 AO原则及BO原则指导下的游离碎骨片处理方法的探讨 |
6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
7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探讨与分析 |
8 研究结果的分析 |
9 中止病例分析 |
10 研究局限性 |
11 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的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干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3 NRS疼痛评分问卷 |
附录4 SAS焦虑评分问卷 |
附录5 病例观察记录表 |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7 |
(5)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分组 |
1.3 治疗方式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骨折愈合的情况 |
2.3 功能评价 |
2.4 并发症 |
2.5 典型病例 |
讨论 |
3.1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3.2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
3.3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 |
3.4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的注意事项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附表:MOS SF-36量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6)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锁定钢板断裂20例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钢板的选择和应用不当 |
3.2 骨折复位不良 |
3.3 内侧皮质粉碎、缺损 |
3.4 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
3.5 过早负重 |
3.6 其他因素 |
(7)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8)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与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稳定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3讨论Discussion |
(9)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骨折固定方法 |
1.2.2 分析指标 |
2 结果 |
2.1 钢板固定结果 |
2.2 出现固定失败情况 |
3 讨论 |
3.1 内固定技术掌握及理念理解 |
3.1.1 骨折内固定原则的掌握与理解 |
3.1.2 锁定钢板的应用技术掌握 |
3.2 钢板的正确放置 |
3.3 钢板固定后对侧骨皮质缺损的重视 |
3.4 术后管理 |
4 结语 |
(10)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影响骨折愈合的原因: |
1.3 结果: |
2 讨论 |
2.1 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的原因分析: |
2.1.1 适应证选择不当: |
2.1.2手术操作有误: |
2.1.3 感染: |
2.1.4 患者因素: |
2.2 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防止骨折不愈合的对策 |
2.2.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2.2.2 术中正确操作: |
2.2.3 正确指导患者: |
四、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20例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的原因分析[D]. 王溪淳. 南昌大学, 2020(08)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D]. 张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4]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D]. 庄伟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方志. 三峡大学, 2019(07)
- [6]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锁定钢板断裂20例原因分析[J]. 罗旺林,刘勇,彭超. 西藏医药, 2018(02)
- [7]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J]. 杜贵强,张晓东,刘又文,李无阴. 中医正骨, 2017(09)
- [8]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与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稳定性比较[J]. 史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7)
- [9]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分析[J]. 詹俊锋,周云,吕浩,李军,荆珏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4(06)
- [10]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的原因分析[J]. 王俊灵,刘忠义,张建东,刘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