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 - 创建真正的端到端

MSTP - 创建真正的端到端

一、MSTP——创造真正的端到端(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霞[1](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蔡承德[2](2020)在《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VR,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据业务呈现出大规模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趋势驱动下,运营商要求5G承载网具备大传输容量、超长传输距离、组网灵活高效、设备功耗低、建设成本低和智能管控等功能。5G承载网将向更快传输速度、均衡配置系统业务和支撑流量、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支持多种业务传输、转发功能与控制功能分离、网络设备具备可解耦、可重新组网的方向演化。为迎合网络演化趋势,满足网络功能需求,更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5G承载网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本文基于多年承载网工作经验对5G承载网络的关键技术和承载方案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5G承载网的组网架构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转发面架构、协同管控架构、高精度同步网三部分。随后对5G大容量承载网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因此而带来的技术需求做了说明,并为此提出了几种关键技术,如网络切片技术、时针同步技术和网络SDN技术等;(2)基于建设成本分析,提出了前传部署模式;基于模型预测的前传的带宽需求,提出了前传技术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可行性和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最具性价比的前传技术方案;基于单基站配置模型和传输网络架构模型预测的单基站承载带宽需求和中回传带宽需求,提出了中回传承载的技术方案。同时针对5G网络的切片技术提出了其承载技术方案;(3)基于组网设备选型和网络建设成本二维度,对5G承载网建设方案进行建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种适用于当前承载网的建设方案,同时对三种建设方案的业务适配层、分组转发层、TDM通道层、数据链路层和光波传送层的主要功能做了分析和比较,并对这三种方案的技术特点和网络架构做了说明,并在这几种承方案基础上结合电信某省电信网络现状编制了5G承载网络建设方案指引。(4)对5G承载网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主要聚焦在5G网络承载侧,针对前传、中传和回传网络建设从技术的先进性、网络带宽需求、建设总成本、可操作性和网络的统一性等多维度进行了论证和研究。为运营商响应中央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效优质的5G传输网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金明[3](2018)在《分组传送网及其在广电干线传输系统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三网融合业务的进一步推进和广电网络业务的迅猛发展,以往通过SDH和MSTP的组网方式已不能满足广电网络大带宽、低成本的组网要求,分组传送网(PTN)成为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论文概述了PTN技术基本原理及分层结构,将PTN与传统SDH和MSTP的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论文介绍了江苏有线传输系统现状,在此基础上对SDH和PTN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根据江苏省广电网络的特点和业务需求,给出了适合江苏省网的网络设计方案。江苏有线省干PTN系统在2018年初进行了设备安装,但是系统是否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需要大量的性能测试工作,论文提出了用地市分节点单独成环的方式对网元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其内容包括:光口平均光功率指标测试、光口接收过载及灵敏度指标测试、L2VPN业务创建测试、EPL以太网业务吞吐量测试、EPL以太网业务时延测试、EPL以太网业务长期丢包率测试、L2VPN业务的报文限速功能测试、TMP 1:1保护测试和环回(LB)和链路追踪(LT)功能测试。在这种地市节点单独成环的方式下能很好的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保护倒换测试中得出的50ms的倒换时间很好的满足了广电网络毫秒级别的业务需求,保证分组传送网是广电网络不可缺少的骨干网络架构。

唐澄澄[4](2019)在《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装箱算法》文中提出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宽带化时代逐渐到来,移动业务类型从语音、数据等业务逐步转型为全IP形式,集团大客户的需求和带宽需求也同样在增长。集团大客户业务占据了电信运营商80%的利润,这使得集团客户成为了运营商竞争的重点,而集客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主要盈利业务,对带宽、QoS需求和安全性的要求更高。传统的传输网络在承载移动网络业务时,由于其存在造价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带宽资源有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务承载网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业务需求,需要构建新型业务承载网络,由此,IPRAN网络应运而生。相较传统的传输网络而言,IPRAN网络灵活性强、易维护,主要用于承载3G、4G基站数据回传业务和集团客户的组网型业务,满足了移动业务对带宽的需求。IPRAN网络相较于传统网络,更具灵活性、复杂性和可扩展性,这也使得业务承载网在满足多接入、兼容、同步、扩展等需求的同时相应地带来了在故障处理方面的复杂度的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解决综合业务承载网中,当有新的网络业务需要装入时,出现的网络拥塞问题,也称作装箱问题。本文以IPRAN网络的集团客户业务为背景,对网络中出现的装箱问题,运用启发式算法进行解决,涉及到的算法主要包括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并基于传统蚁群算法,提出了改进方法,提升了算法的装箱效率。最后,本文以南京市某区域的集团客户网络业务为例,对改进的IPRAN网络装箱优化效率进行了实验分析,验证了装箱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刘森[5](2019)在《基于Uni-app的移动集团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企集团客户“信息化”市场已经成为国有大型电信运营商的重要企业发展战略。政企客户属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性客户群体,是所有电信运营商当前甚至未来竞争的聚焦点。作为集团用户接入网络的高速通道,“集团客户专线接入技术”是中国移动集团客户细分市场的重要业务。目前几家运营商在该技术的市场领域里已展开了白热化的竞争,为了为政企客户创造更好的产品购买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良好的售前服务必不可少,而为客户定制专属的组网方案及合理估价更是专线售前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专线的销售价格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组网方式及成本投入而不同,繁重的计算严重妨碍了售前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提高售前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节省企业成本,本文设计并初步实现了一套用于专线售前的支撑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比较现有的专线技术方案和旧的技术方案的优劣,分析用户需求类型的效果和效益,而且可以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专线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最后该支撑系统提供了以微信小程序的接口进行访问、选择组网方案并给出估价。实践表明,该专线售前支撑系统不仅简化了售前服务的流程,而且比较有效地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效率。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系统框架:介绍了本系统所使用的开发技术与基本框架,包括Uni-app框架、Vue.js框架、Spring Boot框架、Mybatis框架等。(2)需求分析:详细描述了移动集团专线售前服务业务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专线组网方案分析、专线业务类型分析、集团客户等级规划方案、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组网方案选取分析。(3)整体规划:基于上述需求,整体规划了移动集团的专线售前服务支撑系统结构、业务流程、功能模块划分、前端界面及后台数据库的构建等。(4)具体实现:阐述了专线售前服务支撑系统的具体实现细节,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际项目展示了该系统给从事集团专线售前支撑工作的相关人员所带来的便利性。

吴岩[6](2017)在《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组网策略及其在政企专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LTE网络和PON网络接入速率的提升以及应用内容的不断丰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务快速增长,网络流量爆发性增长,对带宽需求也呈几何级增长。企业信息化、政府政务电子化进程要求集客专线具有低时延、低丢包、高安全性的高品质传送管道,并且具备能够端到端快速开通的能力,以便能够更好的抢占集团客户。然而,现有的传送网如SDH/MSTP、PTN/IPRAN、传统OTN等传送技术由于其技术缺陷无法统一承载大带宽、IP化、低时延、高安全性的业务,不同的传送网络只能承载对应的业务,从而增加了网络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本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简称Pe-OTN)关键技术的介绍,组网策略的分析和政企专线在Pe-OTN中的应用,全面阐述了Pe-OTN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研究内容:1.阐述了Pe-OTN设备架构及其统一线卡、基于信元交换的统一交叉、MPLS-TP、网络保护、OAM功能、同步系统和QoS配置等关键技术的原理,说明了Pe-OTN技术更加符合未来传送网的架构演进和发展趋势。2、结合Pe-OTN的技术特点,通过分析移动回传业务、宽带业务、政企客户电路出租业务等业务需求和实地调研现有本地传送网承载现状,并根据对Pe-OTN设备的现场测试得到的结果,提出了特大型、大型和中小型不同本地网的Pe-OTN组网策略,为近中远期传送网的建设提供了Pe-OTN分阶段引入思路和建设方案,使其更易实施,更贴近现实。3、针对政企专线的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建立不同传送技术承载模型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突出体现Pe-OTN网络统一承载优势,并根据政企专线业务现状和发展特点提出了Pe-OTN网络统一承载的策略和方案,为政企专线业务承载方式的选择开阔了思路。

李华[7](2016)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通信网是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划分为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其中传输网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汇聚传输网、接入传输网。在电力通信网中,接入网处于末端,其上所承载的业务大多为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信号等2M以下的模拟业务,需要通过传统的PCM接入设备接入后,再连接到光通信设备上,所以目前绝大多数是采用MSTP/SDH+PCM设备组网方案来承载这些业务的。本文通过对电力通信接入网现有业务的分析,结合可预见将来的业务增长和业务的转型,分析了现有传统组网方式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现有几种主流的SDH. MSTP、ASON、DWDM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经过对比后,提出了采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来解决电力通信接入网的解决方案。然后对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对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针对电力通信接入网几种末端单元的组网方案的研究,找出了解决现有组网方式存在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县级供电公司通过采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升级改造通信信息网的实例,全方位的研究了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解决电力通信接入网的方案。经过这次改造,在总体费用投资不高的情况下,骨干环带宽由原来的STM-1直接提升为STM-16,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带宽瓶颈,并且具备了完善的光纤倒换保护功能,网络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数据通信业务,真实带宽的大幅提高也极大的提升了内网业务的流畅性,而且对于64kbit/s颗粒的业务也真正实现了在网管上端到端的监控,这对于故障处理的精确定位和处理方式的灵活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县级供电公司通信信息维护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更有意义。通过这次改造和研究,让我学会了从分析实际需求入手,结合今后发展趋势,仔细考虑各种技术及方案的特点,最终选取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案的研究方法。将技术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力,开拓思路,并给类似情况的专网通信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梁英[8](2014)在《IP RAN在南昌电信承载网建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G基站流量不断增长以及LTE的引入,传统的承载网络由于业务承载扩展性差、不支持流量统计复用、承载效率低等缺点,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IP RAN网络具有承载效率高、支持点到多点间通信和扩展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承载网建设的主要方案之一。论文针对IP RAN及其在南昌典型承载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承载网的主要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详细讨论了IP RAN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并对IP RAN的组网要求、路由组织、业务承载方案、基站业务实现以及光缆网支撑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论文最后结合南昌电信IP RAN承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给出了具体的IP RAN承载网方案。

侯蒙[9](2012)在《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重组的结束和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定。电信新格局即将形成,移动、新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市场将进一步进行细分。广电企业,甚至是电力企业均有可能进入电信市场,形成激烈的竞争环境。各运营商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其网络结构、IT支撑、运维管理等系统进行深入的改造,变被动为主动,适应新业务和三网融合的发展,使企业的运作效率更高、更快。本课题研究以A局电信和B局电信五年规划为基础数据,在对3G无线技术、三网融合、多业务传输、IT支撑系统建设、运维等新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3至5年内中国电信网络建设重点和技术发展,在IT支撑系统建设和网络运维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中国电信所处环境进行SWOT战略分析。充分论证技术、人员、方法、投资、质量、风险、时间等管理学因素在网络规划和网络运维中的作用。IT支撑系统预期建设目标,包括MSS、BSS、OSS和EDA系统发展和建设方向。对商务、个人、无线和三网融合等业务的支持。交换网络、无线市话网、IP城域网、传输网和接入网等网络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建议。三网融合后电信企业战略格局分析和电信发展分析。

范钧[10](2012)在《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移动固定融合以及三网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未来满足多重播放业务需要,在核心层面上,OTN/DWDM已获得大规模应用,但在接入层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P&OAM和安全保护的接入分组传送技术。论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光传输网和IP承载网的现状,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以及PTN原理、架构、关键协议等情况。论文主要分析了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业务承载情况,通过对现有SDHMSTP网络在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接入时存在问题的分析汇总,规划、设计引入PTN技术,为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网络接入建设一个高速、安全的分组接入网络。因在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后期业务扩容、带宽扩充的可能性,该PTN接入网络完全能够做到简单快捷的端口扩容和带宽扩容,不中断其他运行业务,实现平滑扩充。通过对建成PTN接入网络进行综合分析,表明PTN接入网满足高带宽、高可靠性、可管理、保证QoS的多业务分组承载网络的要求,可满足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业务接入的需求。

二、MSTP——创造真正的端到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TP——创造真正的端到端(论文提纲范文)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2.2 自愈网的概念
    2.3 MSTP技术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2.4.1 SDH工作原理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4.5 MSTP自愈网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5G承载网
    2.1 5G承载网组网架构
        2.1.1 5G承载网转发平面
        2.1.2 5G承载网络管控架构
        2.1.3 5G同步网组网架构
    2.2 5G承载网挑战和需求
        2.2.1 5G承载网面临的挑战
        2.2.2 5G承载网功能需求
    2.3 5G承载网关键技术
        2.3.1 5G承载网大带宽
        2.3.2 超低时延技术
        2.3.3 5G网络切片技术
        2.3.4 5G网络时针同步技术
        2.3.5 5G承载网SDN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承载网技术方案
    3.1 5G前传技术方案
        3.1.1 5G前传部署模式
        3.1.2 TCO成本分析
        3.1.3 部署模式方案
        3.1.4 5G前传网带宽预测模型
        3.1.5 5G前传承载技术方案
    3.2 5G中回传技术方案
        3.2.1 5G中回传带宽需求预测
        3.2.2 5G中回传承载方案
    3.3 5G网络切片承载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传输承载网建设方案
    4.1 建设方案的分析
        4.1.1 设备选型分析
        4.1.2 建设成本分析
    4.2 建设方案的选择
        4.2.1 SPN建设方案
        4.2.2 OTN(M-OTN)建设方案
        4.2.3 STN(新型IPRAN)&光层建设方案
    4.3 中国电信5G承载网部署方案实例
        4.3.1 业务需求分析
        4.3.2 IPRAN网络现状
        4.3.3 5G承载网发展目标
        4.3.4 5G承载网发展思路
        4.3.5 5G承载网建设方案指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分组传送网及其在广电干线传输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组传送网(PTN)基本原理
    1.3 分组传送网(PTN)应用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分组传送网(PTN)原理和网络级保护技术
    2.1 PTN技术概述
        2.1.1 PTN的分层结构
        2.1.2 PTN的功能平面
        2.1.3 PTN转发原理
        2.1.4 PTN技术特点
        2.1.5 当前PTN技术存在的问题
    2.2 PTN标准进展情况
    2.3 PTN技术发展与前景
    2.4 相关通信技术比较
        2.4.1 与SDH/MSTP技术对比分析
        2.4.2 PTN和 MSTP的经济性比较
    2.5 PTN技术适应性分析
        2.5.1 PTN技术安全性解决方案
        2.5.2 PTN可靠性分析
        2.5.3 PTN承载效率分析
        2.5.4 PTN时间同步可用性
    2.6 PTN网络级保护种类
    2.7 MPLS Tunnel1:1保护
    2.8 VRRP
        2.8.1 mVRRP
        2.8.2 VGMP
        2.8.3 PW APS保护
    2.9 环网保护
    2.10 LMSP保护
        2.10.1 1+1保护
        2.10.2 1:N保护
    2.11 LAG保护
    2.12 以太网生成树保护
    2.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有线传输系统现状
    3.1 江苏有线传输系统介绍
    3.2 江苏有线省干波分系统介绍
    3.3 江苏有线SDH系统介绍
        3.3.1 省干Optix2500+SDH系统
        3.3.2 省干OSN3500 SDH系统
        3.3.3 省干MSTP3500 SDH系统
    3.4 集团专线业务对弹性环网通道建设需求
        3.4.1 业务增长需求分析
        3.4.2 弹性共享通道业务应用说明
        3.4.3 弹性通道环网建设计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有线省干二平面PTN网络方案设计
    4.1 省干线网络规划及业务需求分析
    4.2 PTN设备建设方案
        4.2.1 各站点单板规划
        4.2.2 各站点设备能力规划
        4.2.3 业务承载能力规划
    4.3 PTN管理平面规划设计
        4.3.1 路由设计原则
        4.3.2 IP地址设计原则
    4.4 业务模型方案规划设计
    4.5 环网保护方案规划设计
        4.5.1 集客业务单归属保护方案
        4.5.2 集客业务双归属保护方案
    4.6 Qos规划与设计
        4.6.1 无环网保护QoS总体部署方案
        4.6.2 叠加环网保护QoS总体部署方案
        4.6.3 相交环环网保护带宽部署方案
    4.7 时钟同步规划设计
    4.8 网络管理规划设计
        4.8.1 网管的分类
        4.8.2 中兴通讯NetNumenTM网管系统简介
        4.8.3 工程管理的网元数、计算方法以及采用的设备
        4.8.4 网管部署分析
    4.9 异厂家互通对接方案设计
        4.9.1 L2VPN互通对接方案
        4.9.2 L2VPN互通对接方案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有线省干二平面PTN系统测试
    5.1 省干线二平面PTN项目进展概况
    5.2 二平面PTN业务系统测试
        5.2.1 调测方案一(业务落地南京)
        5.2.2 调测方案二(备用测试方案)
    5.3 二平面PTN系统测试内容
        5.3.1 光口平均光功率指标测试
        5.3.2 光口接收过载及灵敏度指标测试
        5.3.3 主控和电源单板的1+1 保护测试
        5.3.4 L2VPN业务创建测试
        5.3.5 EPL以太网业务吞吐量测试
        5.3.6 EPL以太网业务时延测试
        5.3.7 EPL以太网业务长期丢包率测试
        5.3.8 L2VPN业务的报文限速功能测试
        5.3.9 TMP1:1保护测试
        5.3.10 环回(LB)和链路追踪(LT)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装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价值
        1.2.1 研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网络背景介绍
        2.1.1 综合业务承载网
        2.1.2 传输网
        2.1.3 IPRAN网络结构
        2.1.4 IPRAN相关技术
    2.2 集团客户专线业务
        2.2.1 集团客户业务
        2.2.2 集团客户专线业务的主流接入技术
        2.2.3 集团客户专线的端到端优化问题
    2.3 综合业务承载网的优化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装箱问题
    3.1 装箱问题介绍
        3.1.1 网络拥塞
        3.1.2 装箱问题
    3.2 数学模型
    3.3 解决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装箱算法
    4.1 几种典型的启发式算法
        4.1.1 蚁群算法
        4.1.2 遗传算法
        4.1.3 模拟退火算法
    4.2 标准蚁群算法
        4.2.1 优化思路
        4.2.2 算法流程
        4.2.3 存在的问题
    4.3 混合蚁群算法
        4.3.1 算法模型
        4.3.2 实现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客专线网络业务优化实验
    5.1 集客专线网络业务实例
    5.2 蚁群算法参数的选取
    5.3 混合蚁群算法的实现
    5.4 几种启发式算法的比较
        5.4.1 蚁群算法的特点
        5.4.2 遗传算法特点
        5.4.3 模拟退火算法的特点
        5.4.4 算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Uni-app的移动集团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
    注释
第2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综述
    2.1 Uni-app框架
        2.1.1 MVVM设计模式介绍
        2.1.2 微信小程序介绍
        2.1.3 Vue.js框架介绍
        2.1.4 Uni-app框架介绍
        2.1.5 Uni-app框架的优点
    2.2 Spring Boot框架
        2.2.1 Spring框架介绍
        2.2.2 Spring Boot框架介绍
        2.2.3 Spring Boot框架的特点
    2.3 Mybatis框架
        2.3.1 Mybatis框架介绍
        2.3.2 Mybatis框架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3章 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集团客户专线接入项目
    3.2 有线传输接入技术介绍
        3.2.1 SDH技术
        3.2.2 MSTP技术
        3.2.3 PTN技术
        3.2.4 GPON技术
    3.3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3.3.1 微波技术
        3.3.2 4G无线接入
    3.4 集团客户
        3.4.1 集团客户用户类型分类
        3.4.2 集团客户专线业务分类
    3.5 专线接入组网方案
        3.5.1 裸光纤接入组网
        3.5.2 SDH组网
        3.5.3 MSTP组网
        3.5.4 PTN组网
        3.5.5 GPON组网
        3.5.6 4G无线路由器接入组网
    3.6 集团客户专线组网方案比较及应用建议
        3.6.1 组网方案比较
        3.6.2 组网方案应用建议
    3.7 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需求分析
        3.7.1 系统业务功能
        3.7.2 系统管理功能
    3.8 本章小结
    注释
第4章 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登录模块设计
        4.1.2 组网方案选取模块设计
        4.1.3 光缆布放成本模块设计
        4.1.4 组网方案管理模块设计
        4.1.5 用户安全中心模块设计
    4.2 系统架构及流程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5章 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的介绍
    5.2 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前端项目结构
    5.3 登录模块的实现
    5.4 组网方案选取模块的实现
    5.5 光缆布放长度模块的实现
    5.6 组网方案管理模块的实现
    5.7 用户安全中心模块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情况及效果
    6.1 某金融集团客户专线扩容项目
        6.1.1 项目背景
        6.1.2 设计思路
        6.1.3 工程规模
        6.1.4 组网方案
        6.1.5 应用情况
    6.2 某地市公安“技防”监控项目
        6.2.1 项目背景
        6.2.2 设计思路
        6.2.3 工程规模
        6.2.4 IP地址分配情况
        6.2.5 组网方案
        6.2.6 应用情况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组网策略及其在政企专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Pe-OTN的现状及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2章 Pe-OTN技术原理
    2.1 Pe-OTN及相关技术介绍
    2.2 统一线卡技术和统一信元交换技术
    2.3 MPLS-TP技术
    2.4 网络保护
        2.4.1 光层保护
        2.4.2 电层保护
    2.5 OAM功能
    2.6 同步系统
    2.7 QoS配置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Pe-OTN本地网组网策略
    3.1 本地传送网现状分析
    3.2 承载需求分析
        3.2.1 基站业务承载需求
        3.2.2 宽带业务承载需求
        3.2.3 政企专线业务承载需求
        3.2.4 业务需求汇总
    3.3 Pe-OTN组网策略
        3.3.1 特大型、大型本地网核心汇聚层组网策略
        3.3.2 中、小型本地网核心汇聚层组网策略
        3.3.3 接入层组网策略
    3.4 Pe-OTN与其他网络协同
        3.4.1 Pe-OTN与光缆网协同
        3.4.2 Pe-OTN与现有传送网络协同
    3.5 异厂家Pe-OTN设备互通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e-OTN在政企专线中的应用分析
    4.1 政企专线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4.1.1 政企专线业务现状
        4.1.2 政企业务发展趋势
    4.2 政企专线承载技术分析
        4.2.1 SDH/MSTP承载技术
        4.2.2 IP RAN承载技术
        4.2.3 Pe-OTN承载技术
        4.2.4 承载技术分析
    4.3 政企专线承载技术投资分析
        4.3.1 MSTP网络模型
        4.3.2 IPRAN网络模型
        4.3.3 Pe-OTN网络模型
        4.3.4 承载技术投资综合分析
    4.4 Pe-OTN实现政企专线统一承载的方案和策略
        4.4.1 Pe-OTN统一承载演进方案
        4.4.2 政企专线承载策略
        4.4.3 需进一步改进的几个关键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7)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电力通信接入网
    1.3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历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内容与章节的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技术
    2.1 微波通信系统
    2.2 载波通信系统
    2.3 光纤通信系统
        2.3.1 SDH技术
        2.3.2 MSTP技术
        2.3.3 ASON技术
        2.3.4 DWDM技术
        2.3.5 新型光电一体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通信接入网的现状分析
    3.1 电力通信接入网的现状
        3.1.1 MSTP/SDH设备+PCM设备的模式
        3.1.2 PDH设备点对点的模式
    3.2 电力通信接入网业务分析
    3.3 目前电力通信接入网存在的问题
        3.3.1 通信设备占据空间大
        3.3.2 连线及转接点过多
        3.3.3 PCM产业链面临崩溃
        3.3.4 网络管理能力差
        3.3.5 网络扩展性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介绍
    4.1 传统光电一体化技术
    4.2 新型光电一体化技术
        4.2.1 MSTP的基本原理
        4.2.2 PCM的基本原理
    4.3 某新型光电一体化局端设备介绍
        4.3.1 设备描述
        4.3.2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4 某新型光电一体化远端设备介绍
        4.4.1 设备描述
        4.4.2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5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特点
        4.5.1 设备集成度高
        4.5.2 接口丰富,连线及转接点较少
        4.5.3 容量大,占据空间较少
        4.5.4 网络管理功能强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组网设计
    5.1 接入网业务带宽计算
    5.2 新型光电一体化组网方案
        5.2.1 变电站接入组网方案
        5.2.2 供电所接入组网方案
        5.2.3 供电营业所(厅)接入组网方案
    5.3 网管方案
        5.3.1 通过DCC网管通道传送方式
        5.3.2 通过内嵌DCN网管通道传送方式
        5.3.3 通过外部E1通道传送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组网实例研究
    6.1 淳安县供电公司供电所接入现状
    6.2 改造方案
        6.2.1 局端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建设
        6.2.2 远端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建设
        6.2.3 网管平台的建设
    6.3 业务配置
        6.3.1 2M业务配置
        6.3.2 以太网业务配置
        6.3.3 电话语音业务配置
    6.4 现有组网方案的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后续研究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IP RAN在南昌电信承载网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全业务运营形势下的承载网络发展趋势
    1.3 论文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承载网主要技术方案
    2.1 承载网现状与需求分析
    2.2 SDH/MSTP技术
    2.3 PTN技术
    2.4 IP RAN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 RAN原理及关键技术
    3.1 IP RAN基本原理
    3.2 IP RAN整体架构
    3.3 IP RAN关键技术
    3.4 IP RAN网络的引入策略和建设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 RAN组网方案
    4.1 组网策略的基本原则
    4.2 典型组网结构
    4.3 组网要求
        4.3.1 A与B互联要求
        4.3.2 B与B互联要求
        4.3.3 B与ER互联要求
        4.3.4 城域ER与汇聚ER组网要求
        4.3.5 ER与CN2 PE互联要求
        4.3.6 MCE与ER互联要求
        4.3.7 EPC CE的组网要求
        4.3.8 EPC CE与CN2 PE/ER间的互联要求
        4.3.9 EPC CE与ChinaNet间组网要求
    4.4 网管组网
        4.4.1 A设备的网管组网
        4.4.2 B及B以上设备的网管组网
        4.4.3 IP RAN网管系统的接入
    4.5 基站的业务实现
        4.5.1 基站接入A设备方式
        4.5.2 BBU接入方式
        4.5.3 A-B基站业务的实现
        4.5.4 基站业务在B以上的实现
第五章 南昌电信IP RAN项目应用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概述
        5.1.2 项目需求分析
    5.2 南昌电信IP RAN承载网规划方案
        5.2.1 IP RAN网络架构
        5.2.2 组网思路
        5.2.3 汇聚层及以上建设思路
        5.2.4 汇聚层以下建设思路
        5.2.5 LTE基站接入光缆建设思路
        5.2.6 本地WDM/OTN配套建设思路
    5.3 IP RAN网络建设方案
        5.3.1 IP RAN网络组网方案
        5.3.2 LTE基站接入光缆建设方案
        5.3.3 本地WDM/OTN配套建设方案
    5.4 南昌电信IP RAN承载网建设成果
        5.4.1 IP RAN网络组网建设情况
        5.4.2 本地WDM/OTN配套建设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献综述
        1.1.2 研究体会
    1.2 主要研究工作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成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项目整体安排和运营商战略分析
    2.1 项目整体范围管理规划
        2.1.1 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2.1.2 项目范围控制
    2.2 项目整体时间进度安排
        2.2.1 项目进度计划
        2.2.2 项目进度控制
    2.3 项目成本管理
        2.3.1 项目成本估算
        2.3.2 项目成本预算
        2.3.3 项目成本控制
    2.4 SWOT分析
        2.4.1 中国电信优势分析
        2.4.2 中国电信劣势分析
        2.4.3 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2.4.4 中国电信威胁(threat)分析
第三章 IT支撑系统的发展及建设目标
    3.1 IT支撑系统变化趋势
        3.1.1 中国电信转型概述
        3.1.2 电信转型时代的IT支撑系统
        3.1.3 未来IT支撑系统的建设目标
    3.2 五年规划期间的IT支撑系统
        3.2.1 战略目标
        3.2.2 阶段性要求
        3.2.3 采用的方法
第四章 IT支撑系统的建设方案
    4.1 MSS系统
        4.1.1 实现的目标
        4.1.2 面临的问题
        4.1.3 措施
        4.1.4 预计达到的效果
    4.2 BSS系统
        4.2.1 实现的目标
        4.2.2 面临的问题
        4.2.3 措施
    4.3 OSS系统
        4.3.1 实现的目标
        4.3.2 面临的问题
        4.3.3 措施
    4.4 EDA系统
        4.4.1 实现的目标
        4.4.2 措施
    4.5 基础平台
第五章 转型业务的IT支撑
    5.1 针对转型业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1.1 业务的订购方式和渠道
        5.1.2 确定业务的计费方式和收账渠道
        5.1.3 明确业务在企业中的运转流程
    5.2 IT系统对3G业务的支撑
        5.2.1 发展策略方面
        5.2.2 IT支撑系统的功能
        5.2.3 体系结构方面
    5.3 IT系统对综合信息业务(ICT)的支撑
        5.3.1 ICT业务的发展策略
        5.3.2 IT系统对ICT业务支撑
    5.4 IT系统对信息家同的支撑
        5.4.1 家庭网关网络配置
        5.4.2 开通业务流程
        5.4.3 计费
        5.4.4 措施
    5.5 IT系统对商务领航的支撑
    5.6 IT系统对个人传媒的支撑
    5.7 IT系统对IPTV的支撑
        5.7.1 IPTV业务系统架构
        5.7.2 IPTV业务对承载网络的要求
        5.7.3 措施
第六章 网络的现状分析和规划思路
    6.1 网络发展总体思路
        6.1.1 目标
        6.1.2 网络发展总体思路
    6.2 交换网
        6.2.1 交换网现状
        6.2.2 交换网存在问题
        6.2.3 交换网络规划思路
    6.3 无线市话网
        6.3.1 无线市话网现状
        6.3.2 无线市话网存在问题
        6.3.3 无线市话网规划思路
    6.4 IP城域网
        6.4.1 IP城域网现状
        6.4.2 IP城域网存在问题
        6.4.3 IP城域网规划思路
    6.5 传输网(含光缆)
        6.5.1 传输网现状
        6.5.2 存在问题
        6.5.3 传输网规划思路
    6.6 接入铜缆及驻地网
        6.6.1 接入铜缆—资源现状及问题
        6.6.2 驻地网—资源现状及问题
        6.6.3 接入网规划思路
第七章 运维系统规划
    7.1 运维现状
        7.1.1 运维系统规划主要举措
        7.1.2 运维系统现状分析
        7.1.3 人力结构现状分析
        7.1.4 成本结构分析
        7.1.5 公司运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6 公司运维体系发展需求分析
    7.2 三种业务模式对运维的要求
    7.3 五年规划期间的运维方案
        7.3.1 总体思路
        7.3.2 面向客户运维体系建设规划
        7.3.3 面向产品的运维体系规划
        7.3.4 面向网络的运维体系规划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与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和需求
    2.1 传输网的 IP 化
        2.1.1 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
        2.1.2 业务 IP 化应用宽带化
        2.1.3 IP 化发展推动统一的 IP 传送网
    2.2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
        2.2.1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现状
        2.2.2 城域 IP 网现状
        2.2.3 城域传输网现状
    2.3 全 IP 业务的传输需求
        2.3.1 传输功能定位
        2.3.2 传输性能定位和网络融合需求
第三章 PTN 原理及优势
    3.1 PTN 原理和网络建设部署
        3.1.1 PTN 原理和定义
        3.1.2 PTN 的分层结构和功能平面
        3.1.3 PTN 网络的组织方式
        3.1.4 PTN 网络的建设模型
    3.2 PTN 的技术特点、关键协议和应用定位
        3.2.1 PTN 的关键技术
        3.2.2 PTN 的技术特点
        3.2.3 PTN 的实现协议
        3.2.4 PTN 的应用定位
    3.3 时钟同步 IEEE1588v2 技术
    3.4 PTN 在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优势
        3.4.1 接入层网络的概念
        3.4.2 常见的接入方式
        3.4.3 PTN 和 SDH/MSTP 的比较
        3.4.4 PTN 和 IP/MPLS 的比较
第四章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4.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
        4.1.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
        4.1.2 接入网发展趋势
    4.2 常熟电信现有接入层网络存在的问题
        4.2.1 对高带宽高安全性业务的响应方面
        4.2.2 光缆资源方面
        4.2.3 设备资源方面
    4.3 常熟电信接入网需求分析
        4.3.1 用户业务接入方面
        4.3.2 3G 基站接入方面
        4.3.3 重要小型局站接入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熟电信 PTN 组网方案及应用
    5.1 工程建设背景及概况
        5.1.1 工程建设背景
        5.1.2 工程概况
        5.1.3 业务需求分析
    5.2 PTN 组网方案
        5.2.1 组网原则
        5.2.2 建设方案
        5.2.3 电路组织
    5.3 局站通信系统及辅助系统
        5.3.1 时钟同步系统
        5.3.2 网络管理系统
    5.4 保护策略
    5.5 设备选型和配置
        5.5.1 PTN 设备选型
        5.5.2 设备配置原则
        5.5.3 主要设备配置
    5.6 设备主要特点
        5.6.1 接口类型
        5.6.2 交叉容量
        5.6.3 单板类型
        5.6.4 保护机制
    5.7 设备布置、安装及电源准备
        5.7.1 设备平面布置
        5.7.2 设备安装工艺
        5.7.3 电源类型及负荷
        5.7.4 直流供电系统
    5.8 布线电缆的选用
        5.8.1 电源电缆
        5.8.2 信号电缆
    5.9 MSAP 上联 PTN 试点方案及测试结果
        5.9.1 MSAP 网络现状
        5.9.2 PTN+MSAP 混合组网方案
        5.9.3 PTN+MSAP 混合组网的优势
        5.9.4 测试情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MSTP——创造真正的端到端(论文参考文献)

  •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D]. 蔡承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分组传送网及其在广电干线传输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 金明.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4]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装箱算法[D]. 唐澄澄.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5]基于Uni-app的移动集团专线售前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森.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7)
  • [6]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组网策略及其在政企专线中的应用研究[D]. 吴岩.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7]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D]. 李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8]IP RAN在南昌电信承载网建设中的应用[D]. 梁英.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9]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D]. 侯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10]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D]. 范钧.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MSTP - 创建真正的端到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