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一例

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一例

一、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沛令[1](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2](2019)在《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眼科诊治的34例(39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7 d、术后2个月的BCVA、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RNFL以及CST的厚度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数在术后7 d、术后2个月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2个月BCVA≤0.1者3眼,0.2≤BCVA≤0.4者8眼,BCVA≥0.5者28眼。其中BCVA≥0.5者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6眼、8眼、4眼。不同眼轴长度组间的BCV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以及CST的厚度增加(P均<0.05);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眼、囊膜破裂1眼、合并人工晶状体袢卷曲1眼,后囊膜混浊1眼以及术后前房均有不同程度加深,但无继发青光眼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明显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眼压、眼轴长度,提高患者前房深度与视力,增加视盘周围RNFL以及CST的厚度,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结构,手术并发症少。

冷怀明[3](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黄忠武[4](2000)在《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文中研究说明

山西省心血管病防治协作组[5](1976)在《急性心肌梗塞359例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表现,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国内各地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临床表现与死亡的规律,将省内27个医院中1974年1月至1975年12月两年内发病的、发病后在8周内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32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一、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二、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表现;三、并发心

蒋暑雨[6](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张绍华[7](2019)在《腹针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腹针治疗对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神经代谢产物、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腹针治疗在改善高位脊髓损伤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方面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预后及安全性,为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以腹针治疗作为观察组,穴位假针刺治疗作为对照组,将纳入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薄氏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12周,每次留针30分钟。以首次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为观察时点,评价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在不同观察时点头晕、头痛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最高血压、最低血压、平均血压、体位变化时血压值、血压变异性(BPV)、能耐受最大站立角度、24小时总心搏、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心率变异性(HRV)、24小时尿肾上腺素含量、交感神经过反射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探索腹针在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治疗方面的疗效、作用机制、预后及安全性。结果:1、72例患者中70例患者完成实验研究,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完成35例,对照组脱落1例,完成3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头晕中医症状积分、头痛症状积分、平均血压、BPV、平均心率、HRV、膀胱叩击时NE浓度、24小时肾上腺含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基线一致,有可比性。2、在中医症状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及随访1月时头晕、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头晕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随访1月时头晕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对照组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头晕、头痛症状积分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血压调节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最低收缩压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照,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能耐受最大站立角度及体位变化时血压调节方面,组内比较,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站立角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患者能耐受最大站立角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时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由平卧位调整为坐位、由坐位调整为站立位时较对照组血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心率调节方面,组内比较,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平均心率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RV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的平方根(rMSSD)、相邻两个RR间期差>50ms的百分数(PNN50)、高频(HF)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LF)、LF/HF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对照组HF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平均心率较对照组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DNN、SDANN、rMSSD、PNN50、HF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F、LF/HF较对照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在神经递质测定方面,组内比较,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24小时尿肾上腺素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叩击膀胱时血浆NE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治疗组24小时尿肾上腺素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叩击膀胱时血浆NE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组内比较,血清NO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T-1、sICAM-1、TXB2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疗程结束时、随访1月时血清NO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血清ET-1、sICAM-1、TXB2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针治疗能够改善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减轻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2、腹针治疗能提高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最低血压,降低最高血压,降低血压变异性。3、腹针治疗能提高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降低心率变异性迷走神经张力指标,提高心率变异性交感神经张力指标,降低心率变异性。4、腹针治疗能提高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肾上腺素含量,从而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膀胱叩击时交感神经过反射程度。5、腹针治疗能改善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6、腹针治疗高位SCI后心血管功能紊乱症,效果显着,且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容易为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熊兴江[8](2019)在《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炙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的经典名方。一般认为,炙甘草汤"三分补阳,七分补阴",主治虚劳内伤。但炙甘草汤方证为何冠之以"伤寒"?研究发现,《温病条辨》以炙甘草汤为基础的复脉辈"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今炙甘草汤医案均存在诊断不明确,疗效不具体,预后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经典传承。笔者研究发现,炙甘草汤方证包括:①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用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以及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的频发早搏;用于重症感染、高烧过程中或者之后,出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合并长间歇或者传导阻滞;用于肿瘤放化疗后、肿瘤恶液质状态、血液病、终末期心衰、大手术后、急性失血、重症感染炎症控制后,以及其他重大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耗竭等虚弱状态,可以同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肿瘤高凝状态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肺癌切除术后等基础肺部疾病导致的咳、痰、喘;用于急性出血、失血,以及急性失血后容量不足导致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②在症状方面,心慌、心悸;胸闷,汗出,倦怠,乏力,气短;晕厥、猝死;咳嗽,咳痰,痰液量多,清稀;形体消瘦貌,皮肤干枯憔悴;容易便秘,大便干结如栗,数日一行;便血、子宫出血等血证;喜甜食;舌红无苔,脉结代,脉细数,双手脉均弱。笔者常年在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运用炙甘草汤治疗急危重症屡试屡效。研究发现,炙甘草汤治疗持续性房颤,可达到中药复律、转窦而不出现血栓事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便常规潜血试验阳性,可达到短期内迅速止血、潜血试验转阴作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为1×109个/L),可促进血小板新生;治疗不明原因的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可促进三系细胞上升作用;治疗肺癌、肺癌切除术后咳喘胸闷等虚弱状态,可滋补、强壮作用;肺癌、肺癌切除术后、血液病、急性失血等导致的慢性虚弱、消耗状态均属于"虚劳"范畴;炙甘草汤不仅是补虚良药,还是"古人的白介素",能升血小板;其既能抗凝以预防血栓事件,又能止血以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是为"东方的低分子肝素""东方的质子泵抑制剂";大剂量的生地黄是该方起效关键,笔者多从90 g起。经典名方炙甘草汤在治疗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以及血液病方面疗效显着,有望丰富现代医学诊疗指南,但其临床证据、相关基因及靶向网络研究亟待深化。综上,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重症病例可能是还原、诠释炙甘草汤方证的捷径。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赵嵘,冯艳,阿米娜·艾海提[10](2016)在《心电图呈巨R波型改变8例》文中认为目的帮助及时识别及了解巨R波型ST段抬高的表现及意义。方法整理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心电图表现。结果 8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至少在V4V6导联均呈巨R波型ST段抬高,均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巨R波型ST段抬高表现,不仅仅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还可见于严重脑挫裂伤、脑出血及其他严重的、急性的病变,且死亡率很高。

二、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远期疗效
第3章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术中处理
    3.5 术后处理
    3.6 并发症防治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定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后眼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2.2 患者的眼轴长度与术后2个月BCVA情况
    2.3 患者的手术前后RNFL与CST的厚度变化情况
    2.4 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7)腹针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1.1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中医病因
        1.1.2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中医病机
    1.2 腹针治疗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理论依据
        1.2.1 腹针治疗对督脉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
        1.2.2 腹针治疗对重建脑中枢与脏腑联系作用的研究
        1.2.3 腹针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1.3 传统针刺治疗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1.3.1 传统针灸对交感神经系统作用的临床研究
        1.3.2 传统针灸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研究
    1.4 中药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研究
        1.4.1 中药对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
        1.4.2 中药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
    1.5 现代医学对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研究
        1.5.1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特点
        1.5.2 心血管自主神经支配的解剖基础
        1.5.3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1.5.4 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进展
    1.6 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观测指标的研究
        1.6.1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1.6.2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
        1.6.3 心脏交感神经成像技术
        1.6.4 免疫组织化学神经纤维染色法
        1.6.5 神经递质的检测
        1.6.6 肌肉交感神经电位检测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6 终止实验标准
        2.2.7 样本量估算
        2.2.8 随机分组
        2.2.9 盲法的实施
        2.2.10 治疗方案
        2.2.11 观测指标
        2.2.12 研究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兙俥
        2.2.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兙俥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资料的比较
        2.3.2 结局指标比较
        2.3.3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分析
    2.4 讨论
        2.4.1 腹针治疗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2.4.2 腹针治疗高位SCI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机制探讨
        2.4.3 对照组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2.4.4 关于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炙甘草汤方证溯源
2 基于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的炙甘草汤方证解读
    2.1“脉结代,心动悸”
    2.2“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2.3“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
3 炙甘草汤方证为何冠之以“伤寒”
4《伤寒论》炙甘草汤(复脉汤)与《温病条辨》“复脉辈”比较
5 炙甘草汤方证特征
6 炙甘草汤在急危重症中的运用
    6.1 炙甘草汤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阿斯综合征案
    6.2 炙甘草汤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COPD、肺癌案
    6.3 炙甘草汤止血、复律,治疗便常规潜血阳性、持续性房颤案
    6.4 炙甘草汤止血,治疗冠心病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案
    6.5 炙甘草汤升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6.6 炙甘草汤治疗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案
    6.7 炙甘草汤治疗肺癌切除术后案
    6.8 炙甘草汤治疗肺癌广泛转移案
7 体会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10)心电图呈巨R波型改变8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病例简述
结果
讨论

四、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2]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J].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9)
  •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4]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1例[J]. 黄忠武.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S1)
  • [5]急性心肌梗塞359例的临床分析[J]. 山西省心血管病防治协作组. 山西医药杂志, 1976(06)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腹针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的研究[D]. 张绍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8)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10]心电图呈巨R波型改变8例[J]. 赵嵘,冯艳,阿米娜·艾海提.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6(04)

标签:;  ;  ;  ;  ;  

脑出血并发窦性停搏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