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年表

张艺谋电影年表

一、张艺谋电影作品年表(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1](2021)在《电影地理学视域下张艺谋电影地理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影地理学作为学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电影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选择电影地理学进行电影研究,通过借用文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来充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对张艺谋电影中地理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地理要素如何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具有怎样的象征隐喻意义,呈现出怎样的意境和奇观视觉感受,分析张艺谋电影的内在意蕴并探讨地理要素的选择与运用对张艺谋不同电影风格的影响。张艺谋电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并未出现结合电影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此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展开研究,既给电影地理学研究做出基础性建设,又给张艺谋电影研究注入活水。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电影地理学角度对张艺谋电影中的地理要素进行必要地分类和分析。第二章分析张艺谋电影地理要素参与叙事及人物塑造的功能。这部分首先探讨地理要素作为叙事背景和叙事手段分别具有的叙事功能,其次分析其如何塑造人物。第三章从四个维度分析地理要素的象征与隐喻,分别为:封闭性地理空间与悲剧性寓意、地理景观与地方民俗风情的呈现、地理意象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与理想人性的憧憬以及地理民俗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第四章探讨地理空间的意境营造与地理景观的视觉奇观化,分析张艺谋电影地理空间及其空间要素如何生成意境及表现出的两种审美形态;最后从新世纪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张艺谋电影地理景观的不同奇观化的呈现。

张静[2](2021)在《互文性视域下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歌苓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其文学作品具有独到的主题内容和叙事风格。此外,严歌苓兼具文学作家和好莱坞专业编剧的双重身份,其小说作品似乎蕴含着更多易于转换成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因素,已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荧幕,呼声颇高的同时也招致了不少的批判。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批评话语遮蔽了影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因此论文秉持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学科平等的态度,采取平等对话而不是根植于文学权威性的审判观点,理性、公允地审视严歌苓的影视改编,以期对相关影视改编研究做一定的补充。论文具体的论述框架如下:绪论部分,首先深入阐释了论文的选题原因及意义,随后整理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后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及采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第一章从总体上对互文性理论与影视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把握。首先,梳理了影视改编及研究从“忠实说”“创造观”“戏说观”走向互文对话的发展流变;其次,分析了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影视改编研究的必要性和作用;最后,阐述了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严歌苓影视改编作品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论述了文本间的互文。首先,阐释严歌苓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间的互文共通,从叙事时间的组织、修辞的运用和性格人物的塑造三方面论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互文借鉴;其次,探讨文本间的互文差异,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和叙事节奏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小说和影视这两种艺术形式对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创造性界说;最后,对文学和影视间的互文阐释进行了总结,文本间的互文阐释成就了共荣共生的美好局面。第三章论述了主体间的互文姿态。首先,从“作者+编剧”的独特身份和作者的跨媒介书写分析了严歌苓的主动互文姿态;其次,论述了改编者在与原着的对话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最后,阐释了受众在影视改编中主体性地位的凸显和互动反馈。第四章论述了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互文改编。首先,分析了多元文化冲击下社会文化的审美嬗变;其次,阐述了在全球化的好莱坞影视模式影响下,国内影视业的借鉴和变革;最后,探讨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下,国内影视业的妥协与突围。以上分析主要结合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现状,但也不局限于此,而是借此对当前的影视改编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广泛考察。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的内部研究和社会研究结合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多领域地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罗先海[3](2020)在《跨媒介叙事的互动与裂隙——以《活着》的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电影史料及小说版本异文综合考证后得知,余华参与电影《活着》剧本生产历程,其实就是小说修改过程,期间作者曾多次吸收导演张艺谋建议,并遵循电影叙事思路与逻辑进行文本修改。但小说修改本却并非电影定稿剧本,张艺谋另择专业编剧在小说修改基础上进行剧本定稿,最终使《活着》影像呈现与长篇修改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活着》跨媒介改编所呈现的叙事裂隙,既体现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役使和规训,更折射出不同媒介创作主体观念的碰撞与交锋。

魏嫦嫦[4](2020)在《男性导演的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作品研究 ——基于性别主义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严歌苓作为触电最多的海外华文女作家之一,先后有六部作品被搬上荧屏。通过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后发现,其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主题内容均发生改变。她以女性人物在大时代浮沉的生命历程为主题,书写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而在改编过程中她作品里隐忍克制的女性书写却被男性导演的权威话语所代替了。她以女性视角出发对女性的生命关照被男性凝视所置换了。本文以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文本与电影的前后对比,分别从两者的影像语言、叙事方法、人物形象等方面,试图阐述电影对文字的转码过程中,性别差异在电影中起到的微妙变化,并从导演角度出发,探讨电影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原因。本文基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对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金陵十三钗》、《芳华》、《归来》进行研究论述,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背景,明确了研究对象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罗列了国内对严歌苓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综述,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时期电影理论进行概括。第二章首先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进行概念梳理,并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的电影理论做了详细解读。其次梳理来作者严歌苓的人生经历与影视创作历程,最后探索她作品当中的女性意识写作,试图解读严歌苓丰富人生阅历背后与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三章以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基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从电影画面所表达的女性处境与女性命运,和电影声音所传达的女性世界两方面入手。分别研究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意象、光影色调、镜头运用、电影声音,试图解读电影作品中男性视角独特的影像语言下喧嚣与寂静的女性世界。第四章对严歌苓电影作品从小说到电影的转码过程中两种艺术形式在叙事方面的差异进行解读,分别从视角转换的性别叙事、置换主题的叙事减法两方面来研究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并解读电影作品中出现的身体叙事、男性凝视、英雄主义及爱情叙事是出于怎样的考量被更改的。第五章对小说与电影中男女形象的前后差异进行研究,从性别视角出发论述电影作品在男性导演的改编中电影人物形象的重构特色,并探究这一改编动机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结语部分对男性导演的严歌苓电影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两种艺术形式在性别视角的转换间都具有独特魅力,并引申女性主义理论在当今消费时代的发展现状,为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李岩[5](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陈丽[6](2020)在《吕克·贝松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法国后“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吕克·贝松导演在法国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称他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他是一位极具个人独特风格、富于法国浪漫诗意,和艺术直觉的电影导演。虽然,吕克·贝松的作品一直以来富有争议,但在他的导演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挑战性、又风格迥异的影片。他始终坚持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并存的、全新的创作理念。其中,尤其是在女性角色塑造方面,更是成绩卓着,塑造了一个个颠覆传统、有血有肉、大胆、坚强、神圣的个性化女性形象,解构了以往女性被看、被边缘化的配角形象。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吕克·贝松本人以及其电影作品的详细梳理,试图探讨吕克·贝松导演塑造女性形象的独特方式,及意义之所在。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对吕克·贝松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地分析、整理、归类与总结,以此作为基础明确介绍与梳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女性主义概念、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女性主义与电影。同时也罗列梳理了吕克·贝松相关电影作品,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吕克·贝松电影的典型女性形象,并对她们进行分类。通过对其电影女性形象的分析,引出他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共性和本质,从而将其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依据角色设置分为五类:早熟少女形象;时代新女性形象;上帝使者女性形象;超能力女性形象;神秘杀手形象。论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吕克·贝松导演塑造女性形象的缘由,分别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析。通过其作品创作年表的时间阶段,能够清晰的看到作品中各个时期女性形象的关注点,不难发现其导演生涯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品诉求点不断转变,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点。论文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从镜头语言、符号意象以及整体影调三个方面详细举例分析,其在电影作品中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论文的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贡献与不足,分别从丰富了世界电影的女性形象,以及其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不足两个方面分析。综上所述,本文以吕克·贝松电影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分类梳理、归类总结,并且将导演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其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吉俊虎[7](2019)在《刘恒影视文学研究》文中指出百余年来的电影史实说明,文学是“电影的素材基地”,中国电影一直与文学保持着亲密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前期,我国影坛出现一次艺术高峰,电影导演“第五代”崛起,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为电影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批作品中,在影视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刘恒的身影。之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二个高峰,如在“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从现实真实状态中发掘人的生存状态,用更贴近生活的笔法呈现现实的作品,其中也有刘恒的身影。不论从投身影视创作的时长、创作作品的数量,还是从其艺术成就、商业口碑等角度看,刘恒都堪为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实践及作品值得深入研究。文乃言之载体,言为心声,刘恒的内在品格和创作理念是支撑他影视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他性格谦和温厚,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厚重,又能坚守社会使命感进行创作,将文字融汇进生命,不断在剧本创作中表达深刻的思考。首先,他认为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一样的性质,只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哪一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其次,他能正确理解影视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影视文学仅是要素之一,所以应在这一环节中追寻意义。第三,刘恒对投拍后适当改动剧本表示理解,但出于对作品的责任感,不会放任他人修改,而是在“妥协”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另外,他对改编、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等问题都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刘恒是在内、外因合力作用下走上影视文学创作之路的,文革结束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思潮,给中国文学和电影创作带来了又一个“蜜月期”是外因;刘恒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作为新写实小说创作主将,在故事的构思、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及语言的驾驭方面的优势是内因。刘恒影视实践早期,主要是对自创小说的改编,之后,他将改编的笔端转移到对他人小说的改编上,扩大了改编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影视文学质量与数量方面有了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编理念与创作原则,进而进入了直接创作影视文学阶段。角色意识确立,创作日趋成熟。刘恒影视文学的主题内涵丰富,主要有:直面“食”“色”本性;从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命运结局等呈现的宿命观;将目光放在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身上,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对战争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阐释,战争是冷酷无情的暴力手段,而人性是柔软的温情寓所,战争最终以它的残酷打败温情、泯灭人性了吗?刘恒在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云水谣》《集结号》等集中体现了新主旋律的特点。他的创作始终跟随时代,且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文学细腻地感受关照着人的改变,描述出在外在环境的冲击下,信仰、勇气、毅力、真诚、美好等珍贵品格的价值所在。刘恒把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放在首位。他的作品总的主旨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揭示生存的本相,以此探寻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一探讨自然离不开“人与生活”的纠葛故事。总体来看,刘恒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和挣扎在生活中的“小人物”、英雄主义男性、各色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等一系列符合大众审美况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定位,刘恒向来坚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能够真实地触动大众,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刘恒影视文学情节结构丰富多样,多见的是戏剧式情节,这是对我国叙事传统与民族性的坚持。此类情节采用渐入式的开端,在镜头缓缓的移动中,拉开故事的序幕,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也不急于揭示,而是在对话中逐渐清晰起来,让观众随着眼前生活图卷的展开,渐渐走入剧中人物的情境中。矛盾冲突与结构方面,多样而复杂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多重人物关系相互连结,使剧情朝着看似合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方向发展刘恒的影视文学“不甘平凡”,情节的安排在震慑人的情感传达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刘恒将自己的小说作品影视化,台词口语化与方言使用是最突出的变化,他刻意通过“蒙太奇思维”手法,将电影化的想象意识投射到文字中,特别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将主客观、幻觉与现实进行交叉表现,将人物的意识通过潜意识里思绪的无序切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转换成视觉呈现。刘恒常常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控制节奏,在情感发展大趋势的牵引下使局势有张有弛,调控着剧情的节奏。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常以“通感”的艺术手段来使抽象的情感外化。刘恒试图借鉴“色彩视像化”手段,通过对色彩和声音的营造,选择合适的意象,调节自身的语言模式与表达方式,借象征内涵丰富情节意蕴。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着力最多的人物塑造方面,他的影视文学常常从平民视角展开叙事,关注小人物、“多余”人,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多面向呈现,描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揭示精神方面的困境。使刘恒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层次。其次,他的影视作品以零度视角审视故事情节,隐没宏大的时代背景等体现出新写实主义的风格,第三,为调适审美大众化需求,刘恒影视作品内容方面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乡音的使用、简单有力的对话个性化对白凸显人物,另外在戏剧性叙事、平民色彩方面都聚力于大众化传达。总之,刘恒对电影市场的认知与众不同,他从不把自己拘囿于作家“套子”,总是灵敏地审度时势,市场潮流的需要、大众审美的趋向,都在刘恒创作的考虑因素中。他像水一样自如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照着社会的变化,用一如既往真挚的笔锋、变化多端的题材来反映时代和处于时代中的人群。刘恒的创作经历值得总结,他在文学性、故事戏、电影性、思想性方面的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晨晨[8](2019)在《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曹保平的电影兼具商业性与思想性,获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可。他通过细微的电影语言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缜密的叙事框架,从而引发观众对复杂人性的思考。曹保平电影不乏精致的叙事技巧,兼具独特的影像风格,尤其擅长以别致的意象来表现创作意图。分析曹保平电影意象及其叙事功能,有助于深入探究曹保平电影的情节建构、人物塑造、主题倾向与总体风格,也为同类电影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借鉴。曹保平电影意象的类别与层级都很丰富,喜欢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钟情于方言、雨、车、饭桌、狗、鱼等具体意象,擅长刻画人物特定的表情,乐用多样而恰切的音乐意象。在曹保平电影中,人物犀利眼神意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表情意象成为思想意识表达的窗口,反复出现的动物意象折射了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作为人文意象的车具有抒情与叙事的功能,而饭桌意象渗透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权力角逐。地域意象营造了阴郁、苍凉的氛围,而雨意象介入叙事情节,建立回环套层式结构。从人声意象与音乐意象两方面细究曹保平电影的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不同地域的人声意象具有迥异的叙事风格,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东北方言制造喜剧效果。音乐意象中,钢琴音乐外化人物内心、单一弦乐营造氛围环境、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曹保平电影的故事大抵是追寻爱情、成长蜕变、寻觅救赎;曹保平电影在底层人物命运的叙述中寄寓着人性探寻;曹保平电影所反映的乡风不纯、成长缺失、阶层分化等问题,无不来源于社会现实。

马东鹤[9](2018)在《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纵观张艺谋导演创作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艺术电影开山之作,还是后期的商业大片,无论是朴素的语言,动人的音乐,还是严密的音响设计,都体现着张艺谋严谨、专注的电影创作理念。本文以电影声音设计的理论为支撑,选取张艺谋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以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种不同类型的声音设计风格理念为依据,对影片中出现的语言、音乐、音响三类声音元素进行解读。首先,本文通过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对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其次,基于声音设计的相关概念、风格及设计流程作为研究张艺谋电影声音的理论基础。之后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从声音设计理论与电影实例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语言模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音响录制手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具有张艺谋特色的声音设计理念。最后,在声音设计视角下探索出具有民族化、国际化、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创作理念,总结出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价值。电影,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离不开声音设计的巧妙构思。声音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共赢的产物。通过本文研究,在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设计理念中,民族化地域性的声音元素是其影片声音设计的重要构思,同时亦是其作品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中国话语得以走上世界舞台的关键助力。本文对于电影声音的探索,有利于引导电影创作及实践应用,为我国电影声音制作领域的发展与探索提出可供借鉴的理论成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张英进,张慧瑜[10](2017)在《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华语电影”》文中指出本文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华语电影"的参考书目的中译版本。

二、张艺谋电影作品年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艺谋电影作品年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地理学视域下张艺谋电影地理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电影地理学的出现
        (二) 文学地理学对电影地理学的借鉴意义
        (三) 以张艺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有关电影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二) 有关张艺谋电影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张艺谋电影中的地理要素呈现
    第一节 地理空间
        一、封闭式地理空间
        二、开放式地理空间
    第二节 地理景观
        一、自然地理景观
        二、人文地理景观
    第三节 地理意象
        一、间接地理意象
        二、直接地理意象
    第四节 地理民俗
        一、物质地理民俗
        二、社会地理民俗
        三、精神地理民俗
第二章 地理要素参与叙事与人物的塑造
    第一节 地理要素参与叙事
        一、作为叙事背景: 形成叙事空间和场景
        二、作为叙事手段: 谋篇布局
    第二节 地理要素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一、地理要素彰显人物地位
        二、地理要素参与人物性格刻画
        三、地理要素揭示人物内心
第三章 地理要素中的象征与隐喻
    第一节 封闭地理空间与悲剧性的寓意
        一、封闭空间折射时代悲剧性
        二、封闭空间暗示人物命运悲剧性
    第二节 地理景观与地方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呈现
        一、自然地理景观展现地方民族风情
        二、人文地理景观渗透民族文化
    第三节 地理意象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与理想人性的憧憬
        一、地理意象揭示人性弱点
        二、地理意象憧憬理想人性
    第四节 地理民俗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一、地理民俗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二、地理民俗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四章 地理要素的意境营造与视觉奇观化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意境营造
        一、意境的生成机制
        二、意境的审美形态
    第二节 地理民俗和地理景观的视觉奇观化
        一、新世纪之前: 文化反思阶段的地理民俗奇观
        二、新世纪之后: 大片时代的地理奇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张艺谋作品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互文性视域下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文性:影视与文学对话的桥梁
    第一节 影视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影视改编研究的新视角:互文性研究
    第三节 互文性研究之于严歌苓影视改编作品的可行性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和影视间的互文转换
    第一节 文本间的互文共通
        一、叙事时间的组织
        二、修辞的表意与思辨
        三、性格人物的塑造
    第二节 文本间的差异互文
        一、叙事语言的媒介差异
        二、叙事视角的置换
        三、叙事节奏的艺术性创造
    第三节 文本间的共荣共生
        一、各美其美
        二、共荣共生
第三章 主体间的互文姿态
    第一节 原作者的主动互文
        一、“作者+编剧”的独特身份
        二、作者的跨媒介书写
    第二节 改编者的能动创造
    第三节 受众主体的互动反馈
第四章 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互文改编
    第一节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审美嬗变
    第二节 全球化浪潮下的“好莱坞”模式
    第三节 审查制度下的妥协与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跨媒介叙事的互动与裂隙——以《活着》的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遗忘的中篇:从《活着》版本接受误区说起
二剧本生产与小说修改
三小说与影像之别
四跨媒介叙事裂隙及其表征
结语

(4)男性导演的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作品研究 ——基于性别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严歌苓的女性意识写作
    2.1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及相关概念
        2.1.1 女性主义理论
        2.1.2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2.1.3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2.2 严歌苓与女性意识写作
第3章 男性导演严歌苓电影作品的影像语言分析
    3.1 画面的表达:女性处境与时代命运的体现
        3.1.1 电影《金陵十三钗》:色彩意象下的人物命运
        3.1.2 电影《归来》:光影色调下的守望与归来
        3.1.3 电影《芳华》:镜头交错的时代变迁
    3.2 声音的运用:喧闹与寂静的女性世界
        3.2.1 电影《芳华》:人声、音乐下的喧嚣青春
        3.2.2 电影《归来》:音响环境下的寂静守候
第4章 男性导演严歌苓电影作品的叙事方法解读
    4.1 视角转换的性别叙事
        4.1.1 冯小刚电影:身体叙事的性别话语
        4.1.2 张艺谋电影:“看”与“被看”的视角转换
    4.2 置换主题的叙事减法
        4.2.1 冯小刚《芳华》:重构情节的青春叙事
        4.2.2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英雄主义的家国叙事
        4.2.3 张艺谋《归来》:规避历史的爱情叙事
第5章 男性导演严歌苓电影作品的人物形象重构
    5.1 女性形象重构
        5.1.1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女性形象反转与自我救赎
        5.1.2 张艺谋《归来》:地母形象的影像再现
        5.1.3 冯小刚《芳华》:悲情女性的“他者地位”
    5.2 男性形象重构
        5.2.1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男性身份的二次建构
        5.2.2 张艺谋《归来》:“失语”男性的温情抚慰
        5.2.3 冯小刚《芳华》:理想光环下的英雄悲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6)吕克·贝松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女性主义与吕克·贝松电影作品概述
    第一节 女性主义
    第二节 吕克·贝松及其电影作品
第二章 吕克·贝松电影的女性形象分析
    第一节 早熟少女
    第二节 时代新女性
    第三节 上帝使者
    第四节 超能力女性
    第五节 神秘杀手
第三章 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吕克·贝松童年成长创伤与阴影
    第二节 法国女性主义运动和“法国新浪潮”影响
第四章 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第一节 诡谲冷峻的镜头语言
    第二节 符号化的独特意象
    第三节 忧郁沉重的影调氛围
第五章 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贡献与不足
    第一节 丰富了世界电影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吕克·贝松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吕克·贝松作品年表
    附录二 本研究涉及的吕克·贝松主要电影作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刘恒影视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刘恒人格理想与影视文学创作观念
    第一节 刘恒的人格理想
    第二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观念
第二章 刘恒影视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刘恒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转型的内、外因
    第二节 刘恒对自创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三节 刘恒对他作的影视改编
    第四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创作
第三章 刘恒影视剧主题研究
    第一节 直面“食”“色”本性
    第二节 宿命主题
    第三节 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
    第四节 对战争与人性的重新审视
    第五节 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
第四章 刘恒影视剧人物的独特书写
    第一节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小人物
    第三节 男性主人公英雄形象的重构
    第四节 次要人物
    第五节 人物群像
第五章 刘恒影视文学情节、冲突与结构
    第一节 戏剧式情节
    第二节 冲突与结构的个案分析:以《菊豆》为例
第六章 刘恒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的转译
    第一节 台词与人物行动语言
    第二节 编剧技巧:陌生化手法构建生活隐喻
    第三节 时空与节奏
    第四节 制造画面感
第七章 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对人物的冷峻描摹
    第二节 “新写实”创作风格
    第三节 大众化的审美追求
结语
附录一:刘恒作品年表
附录二:刘恒影视文学主要作品剧情梗概
附录三:刘恒受访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曹保平电影叙事宏观研究
        1.2.2 曹保平电影叙事个例研究
        1.2.3 电影意象理论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与曹保平的电影创作
    2.1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概说
        2.1.1 电影意象叙事内涵与外延
        2.1.2 电影意象叙事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2.2 曹保平的电影创作与意象概述
        2.2.1 曹保平电影创作概论
        2.2.2 曹保平电影意象概述
第三章 曹保平电影视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3.1 塑造角色的身体意象
        3.1.1 眼神:特写镜头下的敏锐与机警
        3.1.2 表情:广角镜头下的变形与压迫
    3.2 突显主旨的动物意象
        3.2.1 狗:成长的阉割与少年的镜像
        3.2.2 鱼:心灵的慰藉与父爱的象征
    3.3 多重寓意的道具意象
        3.3.1 车:城市与农村发展见证者
        3.3.2 饭桌:情感维系与权力角逐
    3.4 营造氛围与勾连情节的自然意象
        3.4.1 苍凉与阴沉的地域氛围
        3.4.2 勾连叙事情节的雨意象
第四章 曹保平电影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4.1 彰显特色的人声意象
        4.1.1 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
        4.1.2 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4.1.3 东北方言制造黑色幽默效果
    4.2 丰富多样的音乐意象
        4.2.1 钢琴乐曲外化人物内心
        4.2.2 单一弦乐营造场景氛围
        4.2.3 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
第五章 曹保平电影视听意象叙事的深层指向
    5.1 视听意象彰显寻觅与成长的主题
        5.1.1 爱情的追寻与迷失
        5.1.2 成长的抗争与妥协
        5.1.3 命运困境下的自我救赎
    5.2 视听意象刻画底层人物的命运
        5.2.1 革命阶级与反革命阶级的抗争
        5.2.2 犯罪者善与恶之间的人性博弈
        5.2.3 小人物的底线坚守与命运反抗
    5.3 视听意象揭示深层的社会问题
        5.3.1 揭露农村恶势力
        5.3.2 批判应试教育
        5.3.3 讽刺城市高房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曹保平电影作品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以电影为基础的声音设计研究
        1.3.2 以张艺谋导演为分析对象的研究
        1.3.3 声音设计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对于电影声音设计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声音设计的概念
    2.2 声音设计元素的构成
        2.2.1 语言
        2.2.2 音乐
        2.2.3 音响
    2.3 声音设计的风格
        2.3.1 现实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
        2.3.2 表现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
3 声音设计的工艺流程及组合形式
    3.1 前期—构思
        3.1.1 方案设计
        3.1.2 方案制定
    3.2 中期—录制
        3.2.1 同期录音
        3.2.2 拟音制作
    3.3 后期—合成
        3.3.1 声音剪辑
        3.3.2 声音合成
4 张艺谋电影的声音设计分析
    4.1 电影创作背景
        4.1.1 时代背景
        4.1.2 创作经历
    4.2 语言
        4.2.1 俗中带雅的现实主义风格——《活着》
        4.2.2 夹嘲带讽的表现主义风格——《有话好好说》
    4.3 音乐
        4.3.1 民俗风情的原创音乐——《红高粱》
        4.3.2 中西合璧的琵琶交响——《金陵十三钗》
    4.4 音响
        4.4.1 再现特殊时代“质感”——《归来》
        4.4.2 模拟虚实相生“意境”——《英雄》
5 影片声音设计理念
    5.1 语言
        5.1.1 语言形式体现人物状态
        5.1.2 语言内涵体现人物性格
    5.2 音乐
        5.2.1 民族乐器的地域体现
        5.2.2 西洋乐器的意境烘托
        5.2.3 类型音乐的功能体现
    5.3 音响
        5.3.1 同期录音还原真实场景
        5.3.2 后期拟音增强艺术效果
6 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价值
    6.1 民族化的声音设计理念体现传统文化核心
    6.2 国际化的声音设计理念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6.3 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声音设计创作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2 图录
附录3 参考片目

(10)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华语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华语电影
    导言
    论文集
    教科书
    参考书
    电影目录
    期刊
    历史与地区
        1949年之前的中国电影
        1949年之后的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
        1949年之后的中国,第六代及其他
        香港电影的历史
        香港电影专题研究
        台湾
        离散、华语、跨地区
        与亚洲和世界电影的关系
    国家与民族主义
    电影作者与电影
        侯孝贤
        贾樟柯
        李安
        蔡明亮
        王家卫
        吴宇森
        张艺谋
    性别与性
    类型与种类
        动作与武侠片
        纪录片
        情节剧
        都市电影
    产业与市场
    电影与其他艺术
    电影与其他媒介

四、张艺谋电影作品年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地理学视域下张艺谋电影地理要素研究[D]. 王莉. 扬州大学, 2021(09)
  • [2]互文性视域下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研究[D]. 张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跨媒介叙事的互动与裂隙——以《活着》的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J]. 罗先海. 文学评论, 2020(04)
  • [4]男性导演的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作品研究 ——基于性别主义视角[D]. 魏嫦嫦.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6]吕克·贝松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D]. 陈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刘恒影视文学研究[D]. 吉俊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D]. 金晨晨.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D]. 马东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10]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华语电影”[J]. 张英进,张慧瑜. 华文文学, 2017(01)

标签:;  ;  ;  ;  ;  

张艺谋电影年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