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波辐射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及胞内游离Ca~(2+)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菁菁[1](2019)在《PGAM5对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癌和肺癌均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肝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确诊时即处于疾病的进展期,化疗等全身治疗是其主要治疗策略之一。然而,肝癌对化疗的整体反应性较差,药物抵抗是主要原因。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过程中居重要地位。然而辐射抵抗是限制放疗疗效的关键因素。PGAM5(Mitochondrial phosphoglycerate mutase/protein phosphatase)定位于线粒体膜,参与调节线粒体稳态和细胞死亡等多个信号通路过程,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PGAM5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并探讨PGAM5对HCC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和分子机制;2、初步探讨PGAM5对NSCLC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PGAM5在HCC中的表达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染色(IHC)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PGAM5蛋白在390例石蜡包埋HCC组织以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详细登记390例H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密切随访,分析PGAM5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接受化疗的HCC患者进行亚组分析。2.PGAM5对HCC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和分子机制研究:建立稳定干扰PGAM5表达及在干扰株中恢复PGAM5表达的的HCC细胞稳系。利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流式实验检测PGAM5表达水平对HCC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P)、免疫荧光(IF)等技术研究PGAM5表达水平对HCC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组织标本的IHC染色验证细胞实验结果。3.PGAM5对NSCLC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初探:建立稳定干扰PGAM5表达的NSCLC细胞株,对各细胞株给予不同分割剂量的放射治疗。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流式实验、Western Blot和Co-IP等实验检测不同PGAM5表达水平对NSCLC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细胞实验结果。研究结果:1.临床组织标本检测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PGAM5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高表达PGAM5是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发现,PGAM5高表达提示患者化疗抵抗。2.体内外实验发现PGAM5高表达是肝癌细胞的致瘤表型。干扰PGAM5促进了氟尿嘧啶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进一步,我们发现干扰PGAM5的表达导致抗凋亡因子BCL-xL发生泛素化降解,介导BAX-Cyto.C通路激活,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并提高HCC的化疗敏感性。3.常规分割模式放疗主要激活NSCLC的凋亡通路,而大分割模式放疗主要激活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干扰PGAM5的表达通过促进NSCLC在大分割放疗(HFRT)下凋亡通路的激活增加了细胞的放疗敏感性。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及Co-IP等实验我们发现,在HFRT作用下,PGAM5与BCL-xL紧密结合并稳定BCL-xL的表达和功能。干扰PGAM5后,BCL-xL的表达下调,细胞凋亡通路激活增加。研究结论:1、PGAM5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趋势,而PGAM5的高表达提示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及化疗抵抗。干扰PGAM5表达通过介导抗凋亡因子BCL-xL的泛素化降解,从而促进凋亡通路的激活,增加了HCC化疗敏感性;2、大分割放疗作用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内PGAM5与BCL-xL发生相互作用。干扰PGAM5表达会导致抗凋亡因子BCL-xL的下调,促进大分割放疗作用下的细胞凋亡,从而增加了NSCLC对大分割放疗的敏感性。
柏雪[2](2018)在《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蛋是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蛋清也是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常用原料。钒(V)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但研究表明过量的钒会导致鸡蛋蛋清哈弗单位(HU)显着降低,这是否导致蛋清的加工特性改变,蛋清质量变差是否与其蛋白质组成改变有关尚不清楚;钒导致蛋清质量变差的机理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五个试验,开展蛋鸡饲料中钒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和加工特性的影响及与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关系,分析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等的影响,探索抗氧化剂(茶多酚)对钒不利效应的缓解作用,验证并揭示钒降低蛋清质量的机理,意在为人类食品安全特别是重金属钒的安全剂量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缓解钒毒性的科学方法,对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本试验目的为调查蛋鸡常用饲料的钒含量,分析钒的安全隐患。试验采集四川省内各大饲料企业和蛋鸡养殖场应用的主要蛋鸡饲料原料129份,包括玉米(20份)、小麦(10份)、麦麸(11份)、米糠(6份);蛋白质饲料:豆粕(20份)、DDGS(12份)、玉米胚芽粕(8份)、喷浆玉米皮(9份)、菜粕(11份)、玉米蛋白粉(9份)和棉粕(13份),利用ICP-MS/MS分析其钒含量。结果表明蛋鸡常用能量饲料中小麦的钒含量最高,为0.025.40 mg/kg,其次是麦麸01.10 mg/kg、米糠0.070.52 mg/kg和玉米00.68 mg/kg。蛋白质饲料中,玉米胚芽粕、DDGS和菜粕的钒含量较高,分别为0.175.80 mg/kg、05.00mg/kg和0.114.60 mg/kg;其次是喷浆玉米皮03.60 mg/kg,豆粕01.60 mg/kg和棉粕00.80 mg/kg。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引入的钒约占蛋鸡配合饲料钒总含量一半左右。试验二: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的钒对鸡蛋蛋清高度和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个钒水平(V:0、5、10和15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d,分别在试验7 d、21 d和35 d采集各处理全部鸡蛋,测定蛋清中钒残留、HU和加工特性。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钒会导致蛋清中钒含量显着增加(0、5、10和15 mg/kg钒处理组残留量分别为14.44、36.84、31.65和26.48μg/kg,P<0.01),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蛋清HU显着下降(P<0.05),10 mg/kg和15 mg/kg处理组显着低于5 mg/kg组,但V 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饲粮钒显着降低蛋清凝胶的硬度、黏性和咀嚼性(线性,P=0.01,P<0.01,P=0.01),降低蛋清凝胶凝聚性(二次回归,P<0.05)。对蛋清凝胶的保水性和弹性无显着影响(P>0.05)。(4)饲粮钒对蛋清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鸡蛋蛋清质量显着下降,但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试验三: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钒对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每个处理随机采集24枚鸡蛋,采用iTRAQ方法测定蛋清的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1)蛋清中总共分离出379种蛋白质,153种蛋白质被成功鉴定;(2)钒导致蛋清中的固有蛋白蛋清溶菌酶(Q6LEL2)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卵固蛋白前体(F1NU63)和卵清蛋白(P01012)2种蛋白质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3)饲粮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输卵管细胞的蛋白F1NWD0(p63家族蛋白)、信号传导抑制蛋白WD重复蛋白2(E1C7S9)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胞浆肌动蛋白1(P60706)、Beta-2微球蛋白(P21611)、簇蛋白(Q9YGP0)、高尔基体蛋白1(Q02391)等11种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中的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血液带入的蛋白质中的卵黄蛋白原-2(P02845)和血清白蛋白(P19121)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核黄素结合蛋白(P02752)和血清溶菌酶(B8YJT7)等10种蛋白质显着上升(P<0.05);(5)除簇蛋白、钙黏蛋白同型物X1、F1P0Z6和血清溶菌酶外,钒对蛋清中差异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程度随饲粮钒水平增加而提高。综上,饲粮钒改变了蛋清固有蛋白质组成,增加了来源于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带入的蛋白数量。试验四: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为研究钒影响鸡蛋蛋清质量的机理。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时,每个处理屠宰随机屠宰6只鸡,立即取输卵管膨大部测定其钒含量、氧化指标、细胞凋亡、病理损伤及卵清蛋白基因OVAL和p53、Bax、Bcl-2、LATS1、LATS2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表明:(1)饲粮钒能够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残留,造成输卵管膨大部中GSH-PX活力和T-AOC显着降低(P=0.01,P=0.02),M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对CAT和T-SOD的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钒能够导致输卵管膨大部腺泡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泡腺扩张,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3)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卵清蛋白基因OVAL的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p5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显着降低了输卵管膨大部中Bcl-2的mRNA表达量(P<0.05),但对其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对Bax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都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Bax/Bcl-2的蛋白质表达量比值(P<0.05)。(5)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中LATS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LATS2的mRNA表达量有提高趋势(P=0.08),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蛋鸡饲粮钒残留在输卵管膨大部,导致氧化损伤,增加细胞凋亡,进而影响输卵管膨大部蛋白质分泌功能,增加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数量,从而引起蛋清蛋白质组成改变。试验五: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本试验目的为研究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蛋清质量和蛋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的缓解效应。试验按照2×2试验设计,设2个钒水平(0和5 mg/kg)和2个茶多酚水平(0和600 mg/kg),共计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的罗曼蛋鸡,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钒和添加茶多酚能够减少钒在蛋清中的残留,使其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蛋鸡输卵管膨大部中残留量也随茶多酚的添加而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2)在含5 mg/kg钒的饲粮中额外添加600 mg/kg茶多酚能够缓解钒造成的蛋清HU下降,蛋清凝胶硬度、黏性和咀嚼性下降,使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蛋清凝胶的弹性、回复性和凝聚性,蛋清蛋白质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37,P=0.73,P=0.06)。(3)在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蛋清中24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14个上调,14个下调,其中蛋清固有蛋白卵转铁蛋白(P02789)和卵清蛋白相关蛋白X(片段)(P01013)含量显着下降(P<0.05),卵清蛋白相关蛋白Y(I0J179)含量显着上升(P<0.05)。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得到的蛋清差异蛋白质,和单独添加钒与对照组比较得到的差异蛋白质中有9个蛋白质重叠。单独添加茶多酚使蛋清中21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8个上调,13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p53和MAPK可能是茶多酚作用的信号通路。(4)钒导致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粘膜组织中CAT和GSH-PX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在加钒饲粮中添加茶多酚以后CAT、GSH-PX和T-AOC的酶活力,MDA的含量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5)600 mg/kg的茶多酚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5 mg/kg钒对蛋鸡输卵管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但不能使其恢复到对照水平(P>0.05)。结论:蛋鸡饲粮添加钒515 mg/kg降低鸡蛋蛋清高度和凝胶加工特性,这与钒导致蛋清蛋白质组学改变有关。钒导致蛋清中固有蛋白质、来源于输卵管细胞和血液的蛋白质含量改变,其机理可能是饲粮钒随血液循环到达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导致膨大部氧化损伤,细胞凋亡上升,从而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输卵管膨大部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添加茶多酚可发挥抗氧化作用,缓解钒对蛋清质量的不利影响。
刘杰[3](2017)在《以Xanthone为药核骨架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Xanthone类化合物的最佳合成方法,优化微波辅助合成的条件;探究DMXAA与Pyranoxanthone的最佳骈接方法;探索Xanthone-NO供体化合物的合成。对所合成的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癌、乳腺癌等活性研究,探究化合物LJ-1与DMXAA联合用药及化合物Xan-NO-30、P-D-6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并进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揭示协同作用机制。为Xan-NO-30、P-D-6进一步开发为抗肝癌的前体药物及LJ-1与DMXAA联合用药进一步开发为抗乳腺癌的候选治疗方法奠定科学基础。方法:1.化合物的合成:利用1,2,3-苯三酚、3,5-二甲氧基苯酚、邻苯二酚及间苯三酚等取代酚类化合物与具有不同取代基的水杨酸反应,在油浴及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合成Xanthone类化合物,并在合成的Xanthone类化合物的基础上合成由不同长度的碳链连接硝酯基的Xanthone-NO供体类多靶标化合物。将具有不同靶标的Xanthone类化合物DMXAA及Pyranoxanthone通过不同长度的碳链进行桥连获得具有多靶标导向的抗肿瘤化合物。2.建立体外肿瘤细胞细胞毒性的MTT测试方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MDA-MB-231、MCF-7及HepG2等肿瘤细胞细胞毒性研究。3.通过PI染色-流式细胞实验对Xan-NO-30、P-D-6、LJ-1与DMXAA联合用药影响细胞周期的情况进行分析。4.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实验和TUNEL-DAPI双染激光共聚焦实验来检测、揭示Xan-NO-30、P-D-6、LJ-1与DMXAA联合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等的表达水平。5.Xan-NO-30、P-D-6干扰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Xan-NO-30、P-D-6用药作用后,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用荧光探针JC-1检测。结果:实验结果揭示,合成Xanthone类化合物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微波辅助加热时间:40min,温度:85°C时,取代水杨酸:苯多酚的比例为1:1.2。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Xanthone类化合物37个,Xanthone-NO供体类化合物45个,P-D类化合物4个,并通过NMR,MS等方式进行结构验证。Xanthone类化合物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LJ-1与DMXAA联合用药具有更好的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活性,LJ-1与DMXAA联合用药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对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Xan-NO-30、P-D-6均具有很好的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对细胞周期有较大的影响,对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及线粒体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化合物在抗肿瘤增殖方面比母体化合物表现更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具有一定的多靶标导向化合物的潜力。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微波辅助反应可以加快Xanthone类化合物的反应速度、提高产率。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发现:化合物LJ-1与DMXAA联合用药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P-D-6及Xan-NO-30可能通过破坏线粒体内的氧化还原体系、同时激活细胞凋亡通路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揭示,DMXAA与Pyranoxanthone通过合适的方式形成一体化杂合体,具有多靶标协同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还首次将NO供体与Xanthone类化合物进行连接,合成具有多靶标导向功能的抗肿瘤化合物,获得抗癌活性较好的化合物P-D-6和Xanthone-NO-30,并揭示其抗肿瘤分子作用机制。
明海霞[4](2016)在《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为多见,约占肺癌所有病例的80%-85%。近二十年,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11%左右的速度递增,以此预计,我国肺癌的患者将在2025年达到世界“第一”。由于肺癌具有很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所以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致使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就诊时已是晚期,因此预后极差。在临床上,早期的手术治疗和晚期的化疗始终是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顺铂(DDP)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常用铂类化疗药物,能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抗肿瘤效应。但由于不同个体对该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尤其是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包括抑制骨髓的造血系统,肾脏毒性、神经毒性、耳毒性、肝毒性以及多药耐药性(MDR)等特点,限制了该类药物的应用。如果能在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进行全身性的调理,则可以降低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这样即可降低化疗药物的给药剂量,又能减轻化疗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延缓MDR的产生,并可增强抗肿瘤疗效。近年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具有通过整体调节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以促使肿瘤细胞死亡或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等过程。甘肃道地药材黄芪是传统的扶正固本中药,归肺经,是补气药之一。黄芪多糖(APS)是其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活性成分,是含量最多、免疫活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具有调节免疫、补益肺气、抗炎、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因此,本研究根据中医扶正治疗的原则,初步探讨APS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对顺铂的增效减毒机制。本课题分体外(细胞)、体内(动物)实验两部分进行研究。(1)体外实验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观察了不同浓度的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LLC)生长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检测不同浓度的APS对LLC细胞骨架、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2)动物实验部分主要通过LLC荷瘤小鼠模型,以低、中、高剂量APS及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后对其进行干预,在计算抑瘤率的基础上,计算荷瘤小鼠的瘤质量、体质量、有效体质量等变化,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组织化学(SP)、蛋白免疫印迹(WB)等方法研究其对瘤组织细胞生长、细胞因子及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肿瘤组织Caspase-9、Bcl-2、Bax、Fas L等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血清Ⅳ型胶原蛋白(Col4)和透明质酸(HA)含量等表达的影响。1.MTT显示:终浓度为50μg/ml400μg/ml的APS各时间点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小鼠LLC的增殖(P<0.05),以APS 200μg/ml作用最显着。2.LSCM显示:(1)APS各剂量组中LLC的微管、微丝排列早期出现分布变化,晚期数量减少,断裂、塌陷,荧光着色变浅(P<0.05)。(2)APS各剂量组在24、48、72h的时间点上,均可以明显降低小鼠LLC的MMP、升高细胞内Ca2+浓度(P<0.05),两者均在24 h内变化最明显,即早期作用显着。这可能是其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之一。3.中、高剂量APS及联合用药各组对Lewis肺癌小鼠均有显着的抑瘤作用(P<0.05),并可明显改善Lewis肺癌小鼠的体质量、有效体质量、瘤质量(P<0.05),以联合用药组作用更为显着。q值在0.851.15之间,提示APS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疗效具有相加效应。4.APS及联合用药各组可提高Lewis肺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P<0.05);提高实验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说明APS能增强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免疫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Q-PCR和WB显示:(1)APS中、高剂量组肺癌移植瘤组织NF-κBp65、P5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对p38MAP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降低NF-κBp65、P53及P38表达的作用弱于DDP组(P<0.05或P<0.01),但高剂量组作用与DDP组接近(P>0.05)。(2)APS高剂量组及联合用药各组中,肺癌移植瘤组织Bcl-2、Fas L明显下降,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对Bcl-2/Bax、Fas L的影响不及DDP组(P<0.05),而联合用药高剂量组与DD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APS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NF-κB、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Fas L等抗凋亡基因的表达,上调Bax等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使Bcl-2/Bax比例降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APS发挥抑瘤、抗转移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6.SP提示:APS中、高剂量组肺癌移植瘤组织Caspases-9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的作用弱于DDP组(P<0.05或P<0.01),而高剂量组作用接近DDP组(P>0.05)。提示APS可能通过提高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s-9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7.APS各剂量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Col4和HA含量,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提示APS可能通过阻止肺癌移植瘤细胞与基质的黏附、减少基底膜降解,从而抑制小鼠肺癌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8.上述作用在APS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时,可增强DDP化疗效果,从而降低DDP毒性,对DDP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彭昕[5](2016)在《三叶青种质鉴别、悬浮培养及其活性组份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叶青(TetrastigmahemsleyanumDiels etGilg)为葡萄科崖爬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可用于治疗高热、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也是抗肿瘤常用药物。其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且人工栽培难度大,药用部位地下块根生长周期长,药材市场上伪混品众多,缺乏快速有效的鉴别方法。药理研究表明三叶青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抗肿瘤实验研究中多采用其细胞毒活性较强部位—乙酸乙酯或氯仿部位的粗提物,但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尚未明确。本研究探索了 ISSR、CAPS分子标记技术以及ITS2条形码在三叶青与其常见伪品以及近缘植物种质鉴别中的应用,探讨了钙信号在金属离子诱导三叶青悬浮细胞生长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三叶青提取物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三叶青种质鉴别、次级代谢调控、临床药效开发与评价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优化了 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出11条可用于三叶青遗传多样性评价的ISSR标记引物,建立了基于ISSR-PCR指纹图谱的三叶青及其伪品的UPGMA聚类图,结果显示:ISSR图谱产生的条带模式能够将三叶青与其不同属的伪品在DNA水平区分鉴别,却不能有效鉴别2种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同属伪品。(2)测定了三叶青及其伪品nrDNAITS2区序列,建立了基于nrDNAITS2区序列的三叶青及其伪品的NJ聚类图,结果显示:ITS2条形码遗传信息丰富,对三叶青种内或种间均有较好的鉴别效果,且浙江产区的三叶青表现出单系性,而其它产区三叶青样品没有明显表现出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3)通过对三叶青与其近缘物种及其多种伪混品ITS2区序列分析得出的SNP位点,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可靠的鉴别三叶青的CAPS方法,三叶青样品ITS2区PCR产物经NCO I酶切后产生约为300bp和200bp片段,而伪品PCR产物为500bp左右大小的单一条带,本方法无需测序、简单准确,且由于扩增目的片段短,受模板质量及PCR扩增条件的影响较小,不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较大的推广价值。(4)研究了三叶青提取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HepG2细胞出现细胞核碎片、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DNA Ladder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并呈剂量依赖性地下调了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DK2的表达水平,从而导致了明显的S期细胞周期阻滞,因此,三叶青提取物抑制体外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其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有关。(5)通过测定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酶活力、胞内游离Ca2+、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使用特异的启动性Caspase抑制剂分别阻断内源性和外源性通路的上游,比较细胞凋亡率变化,证实三叶青提取物经由依赖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Caspase途径,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c12、Bax、P53的表达,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基质Ca2+外流,Cytochrome c释放到胞浆,Caspase-9和PARP被剪切活化,从而激活其下游的Pro-Caspase-3,最终导致细胞调亡。(6)研究了 4种金属离子对三叶青悬浮细胞生长及其黄酮积累的影响,考察了外源Ca2+浓度以及Ca2+通道抑制剂/胞内钙调素拮抗剂对金属诱导子促进细胞生长、诱导黄酮生产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Cu2+和Ce3+对细胞生长及黄酮的积累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源Ca2+浓度降低可以促进H2O2迸发和POD活性提高,激发防卫反应,从而增强其诱导效果。在三叶青悬浮细胞生产黄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或加入钙离子的拮抗剂来促进金属诱导子的诱导效果,提高黄酮产量。
程燕翔[6](2016)在《莲房原花青素对极低频电磁场致免疫损伤的干预及对海马组织钙信号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简称ELF-EMF)是指电力传输线、电力设施或家用电器产生的频率在0300Hz的电磁场。近年来大量研究指出,ELF-EMF对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免疫系统在机体中执行着许多重要功能,ELF-EMF将会对免疫系统构成巨大的威胁。目前,研究对ELF-EMF的研究仍集中在风险评估阶段,缺乏防护措施的报道。因此,本论文以莲房原花青素(lotus seedpod procyanidins,LSPCs)为实验材料,以雄性ICR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ELF-EMF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LSPCs的预防作用和预防途径,并且研究LSPCs对ELF-EMF致脑氧化应激损伤学习记忆的钙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为开发防护ELF-EMF辐照的日常饮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LSPCs对ELF-EMF致小鼠免疫功能损伤的预防作用实验分为正常组、ELF-EMF组和ELF-EMF+LSPCs预防组(30、60和90mg/kg·bw·day),其中LSPCs预防组从辐照前15 d开始灌胃相应浓度的LSPCs,直到实验全部结束。辐照条件为:50 Hz、8 mT下连续辐照28 d,4 h/d。(1)LSPCs对ELF-EMF致小鼠免疫方面的影响本实验测定了小鼠脏器指数、血象、细胞因子浓度等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ELF-EMF辐照后胸腺和脾脏指数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小鼠造血系统出现异常,血浆和肝脏中IL-4和INF-γ浓度明显降低。而经LSPCs预处理后,与ELF-EMF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90 mg/kg LSPCs组,能显着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p<0.05,p<0.01);白细胞、淋巴细胞数等血象指数均恢复正常,并且促进了血浆和肝脏分泌IL-4和INF-γ。由此提示LSPCs可以有效地减轻ELF-EMF致小鼠免疫功能损伤,调节免疫活性。(2)LSPCs对ELF-EMF致小鼠免疫器官脾脏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免疫器官脾脏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脾脏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量、抗氧化酶活性和脾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指标,探讨ELF-EMF辐照及LSPCs的干预对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K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周期凋亡。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ELF-EMF可使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率和NK细胞活性显着降低(均为p<0.01),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和TNF-α表达紊乱,脾脏组织中SOD、CAT和GSH蛋白表达量降低(均为p<0.05);诱导小鼠脾细胞阻滞于G0/G1期,凋亡细胞比率显着升高,DNA损伤严重(p<0.01)。此外,ELF-EMF辐照致抗凋亡蛋白Bcl-xl、Bcl-2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最终激活了caspase-3蛋白,导致细胞凋亡。经LSPCs预处理后,由ELF-EMF诱导脾脏功能异常得到有效地改善,以上均以90 mg/kg·bw LSPCs组效果最佳。综上研究表明,LSPCs能够有效提高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率和NK细胞活性,细胞因子水平得到恢复,抗氧化酶蛋白表达量趋于正常水平,缓解了脾细胞凋亡及DNA损伤,进而有效地通过凋亡途径调控关键蛋白的表达。说明LSPCs对ELF-EMF致脾脏功能损伤具有显着的预防作用。2.LSPCs对ELF-EMF致学习记忆损伤钙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动物分组和给予受试物剂量同上,在选定的辐照损伤条件下实验结束后,采用Fluo-3/AM荧光标记测定细胞内游离Ca2+浓度;ELASA法测定IP3和DAG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ELF-EMF致学习记忆损伤有关的钙离子上下游信号通路上关键调控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ELF-EMF可引起海马组织中Gα(i)水平增高,致使IP3和DAG含量提升,进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显着提升,PKA,PKC-betaII和PP2B表达量增高,CaMKII的表达量降低,致使CREB的磷酸化减少,进一步降低了下游分子BDNF的表达,使得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经过灌胃LSPCs后,ELF-EMF导致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钙信号途径上下游关键蛋白表达得到了显着地改善,并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的关系,且以90mg/kg·bw LSPCs组效果最佳,并趋于正常组。以上结果表明,LSPCs能通过降低海马组织中Gα(i)的表达量,减少Ca2+内流,进而调控PP2B和CaMKII及下游信号通路蛋白BDNF的异常表达。从而改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王璐瑶[7](2016)在《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类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查尔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查尔酮为母核的结构修饰和活性研究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合成的16个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的查尔酮衍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效关系研究筛选得到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b,并深入研究了其抗肿瘤活性特点及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研究的结果显示:16个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的查尔酮类衍生物中,有6个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好(IC50<5 μM)及对正常细胞毒性低的特点;其中化合物1b的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最好。MTT结果表明:化合物1b对10种人源的肿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十分显着,其IC50为3.98 μM。本实验选择K562细胞深入研究了化合物1b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化合物1b对K562生长抑制作用的初步机制研究。细胞形态学结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显示:化合物1b对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基本没有影响,却能够显着诱导K562细胞凋亡。此外,化合物1b处理一定时间能诱导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由94.6%下降到61.9%,而内质网通路抑制剂4-PBA以及死亡受体通路激活剂TNF-α对化合物1b诱导的凋亡作用并未产生明显影响,证明了化合物1b诱导线粒体通路介导的K562细胞凋亡。对化合物1b引发K562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caspase-3、PARP、Bcl-2、Bcl-xl、Bax等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化合物1b浓度的增大,出现了 caspase-3的活化及其底物PARP的切割;同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上调,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量下调。综上,本论文阐明了化合物1b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细胞增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查尔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奠定了基础。
蒋霞[8](2016)在《二去水卫矛醇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DAG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凋亡与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DAG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BT325细胞存活率,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BT325单细胞集落形成数,采用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BT325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U251细胞超微结构形态特征,以此评价DAG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BT325增殖活力与凋亡的影响。2.凋亡诱发因素研究:选用Fluo-3 AM为Ca2+荧光探针,Rhodamine123为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胶质瘤细胞荧光强度,以此评价DAG对胞内Ca2+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AG对细胞DNA损伤作用,以此评价DAG对胶质瘤细胞DNA的影响。3.细胞增殖与凋亡作用机制研究:采用RT-PCR法检测P53基因、死亡受体通路上Caspase-8、Fas和内质网应激通路上Caspase-4、CHOP、JNK及GRP78、GRP94的m RNA表达;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法检测死亡受体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8、Fas和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4、CHOP、JNK的表达。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来阐明DAG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DAG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CCK-8法结果显示,CCK-8法结果显示,DAG能显着抑制BT325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108.81、26.61、11.38μg·m L-1。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DAG可抑制BT325细胞集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DAG能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使细胞活性降低,并呈明显地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DAG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凋亡: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DAG处理48h后胶质瘤BT325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数量减少,核固缩,染色质边集,碎裂。透射电镜法观察DAG处理72h后U251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膜不完整或起泡,细胞器结构不清晰,内质网肿胀扩张,线粒体空泡化,脊模糊不清,核染色质凝集,有凋亡小体形成。以上结果表明,DAG可诱导人胶质瘤细胞细胞凋亡。3.DAG可降低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改变胞内Ca2+浓度:Fluo-3AM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AG给药组细胞荧光增强,即胞内Ca2+浓度增加,说明DAG诱导细胞凋亡与其引起胞内Ca2+浓度改变有关;Rhodamine 123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AG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荧光强度减弱,说明DAG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完整性,导致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继而诱发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DAG能损伤人胶质瘤细胞DNA,因此而诱发细胞凋亡与抑制细胞生长。4.DAG影响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通路上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DAG可促进细胞中P53基因、Caspase-8、Fas、Caspase-4、CHOP、及GRP78、GRP94的m RNA表达,降低JNK表达。细胞免疫组化及Wea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DAG上调Caspase-8、Fas、Caspase-4、CHOP蛋白水平,降低JNK1+JNK2蛋白表达,提示DAG既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也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来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研究结论]1.DAG能够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2.DAG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与其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胞内Ca2+浓度及DNA损伤有关。3.DAG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研究目的]研究DAG对人胶质瘤细胞侵袭、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DAG治疗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室基础。[研究方法]1.选用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评价DAG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采用HUVECs体外血管新生实验评价DAG对人胶质瘤细胞体外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3.采用ELISA法检测人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FGF-2的含量,评价DAG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的影响。4.采用RT-PCR法检测MMP-2、PTEN、Notch1 m RNA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Weatern-Blot法检测MMP-2、PTEN蛋白的表达,以此阐明DAG抗胶质瘤细胞侵袭与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5.采用斑马鱼模型研究DAG抗血管生成作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分子对接以探讨DAG抑制血管新生的可能作用靶点。[研究结果]1.DAG抑制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及体外血管生成: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显示,DAG能够剂量、时间依赖性地抑制人胶质瘤细胞迁移,显着抑制细胞侵袭和体外血管新生。2.DAG抑制胶质瘤细胞VEGF、FGF-2的表达:ELISA测定结果显示,DAG能够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上清中VEGF、FGF-2的含量,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3.DAG影响PTEN及MMP-2表达水平:RT-PCR结果显示,DAG能够降低MMP-2、Notch1 m RNA的表达,促进PTEN m RNA的表达。细胞免疫组化、Western-Blot结果显示DAG能促进PTEN蛋白的表达,降低MMP-2蛋白水平。4.DAG抑制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斑马鱼模型实验结果显示,DAG能够抑制斑马鱼胚胎肠系膜血管生成,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5.DAG可与VEFGR-2分子结合: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DAG能以O-H键与VEGFR-2结合位点对接,提示这可能为DAG抗血管生成作用的靶点。[研究结论]1.DAG体外能够显着抑制人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及血管新生。2.DAG抗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与其促进PTEN表达,下调VEGF、FGF-2表达及降低MMP-2蛋白水平有关。3.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DAG抗胶质瘤侵袭与血管生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4.DAG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作用。5.DAG与VEGFR-2结合是其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关键所在。
王剑[9](2012)在《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现有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此,寻找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药蟾酥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但是该类化合物在哪些肿瘤上最具开发价值,还不清楚。特别是对该类化合物的构-毒关系研究还非常少。本论文筛选了对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敏感的细胞株系,并对10种蟾蜍甾烯单体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化学结构和潜在毒性间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文献综述了中药蟾酥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和分子机制。2.肿瘤细胞对于蟾蜍总甾烯的敏感性评价。选取肝癌细胞SMMC-7721、胃腺癌细胞SGC-7901、结肠癌细胞HT-29、宫颈癌细胞Hela、舌鳞癌细胞Tca-8113卵巢腺癌细胞SK-OV-3、表皮皮肤癌细胞A431、胃癌细胞MGC-803、肺癌细胞A549等九株肿瘤细胞以及大鼠心肌细胞H9C2、人肝细胞L02、豚鼠脾细胞等三株正常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MTT法测定蟾蜍总甾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以期筛选对最为敏感的细胞株。结果表明:蟾蜍总甾烯对九种肿瘤细胞株的半数抑制率顺序为HT-29<A431<A549<MGC-803<SMMC-7721<SGC-7901<SK-OV-3<Tca-8113<Hela。Hela 细胞对蟾蜍总甾烯的敏感性最高,Tca-8113细胞次之,正常细胞敏感性最差。3.10种蟾蜍甾烯单体化合物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评价。选取敏感性强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人卵巢癌细胞SK-OV-3,MTT法测定蟾蜍甾烯的抗肿瘤活性。10种蟾蜍甾烯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Bul>Btl>Arg>Hel>Ctl>Cbl>Deb>Tel>Gtl>Rbg;对舌鳞癌细胞 Tca-8113 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 Bul>Cbl>Btl>Arg>Tel>Deb>Hel>Ctl>Gtl>Rbg;对卵巢癌细胞 SK-OV-3 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 Bul>Cbl>Btl>Deb>Arg>Tel>Hel>Ctl>Gtl>Rbg。总体结果表明蟾毒灵抗肿瘤效果最好,蟾毒它灵和华蟾蜍精次之,而脂蟾毒配基则无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4.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关系。将10种蟾蜍甾烯化合物分为A、B型两类母核结构,比较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然后在同类母核中,以化学结构官能团的取代类型、位置为标准,进一步比较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在宫颈癌细胞Hela上发现,含有14-氧环的A型母核化合物的活性明显低于含有14-OH的B型母核结构。在A型结构母核中,化学结构中含有羟基数目多的蟾蜍甾烯或者含有乙酰基的蟾蜍甾烯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要更强一些;而在B型结构母核类型中,则是含羟基数目少的以及不含乙酰基的化合物抑制活性强一些。同时,以舌鳞癌细胞Tca-8113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构-效关系,得出并发现结论与宫颈癌细胞Hela一样。5.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肿瘤细胞的亲和性。利用生物色谱技术,通过细胞亲和-UPLC-QTOF分析10种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宫颈癌细胞Hela的亲和特性,发现蟾蜍甾烯与Hela细胞的亲和量与其抗肿瘤活力没有直接相关性,推断药物的生物亲和,除特异性亲和外还有非特异性亲和。因此,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药物细胞亲和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细胞亲和的非特异性因素。发现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宫颈癌细胞Hela的亲和率与化合物脂水分配参数(XLogP3)、氢键供体(H-Bond Donor)、拓扑极性表面积(Topological Polar Surface Area,TPSA)呈显着相关性,化合物的脂水性、渗透性等非特异属性间接影响着化合物的生物活性。6.蟾蜍甾烯类化合物的构-毒关系研究。选取宫颈癌细胞Hela、卵巢癌细胞SK-OV-3为体外实验模型,以钠离子荧光探针S6901为指示剂,考察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细胞内游离钠离子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以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效果好又安全的蟾蜍甾烯。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可以诱导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升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蟾蜍甾烯类化合物的肿瘤抑制作用与胞内游离钠离子荧光强度则不具有相关性,可以推测出蟾蜍甾烯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与其药物毒性没有直接相关性,从而初步探求出抑制活性好而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7.蛋白电泳的初步探索。选取宫颈癌Hela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提取细胞质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初步探索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质膜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加药组电泳条带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别,不同浓度加药组间电泳条带深浅也略有差别,直观地显示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质膜蛋白的影响,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8.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作用于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初步探索。选取卵巢癌SK-OV-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设置模型对照组和给药组,进行UPLC-QTOF检测,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加药组所得的内源性代谢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很好得分离开。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可以导致SK-OV-3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代谢物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靳宗达[10](2011)在《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和盐酸阿霉素致造血系统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以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和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作为生物模型,研究预先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和盐酸阿霉素(DOX)致造血系统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为造血损伤的防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致骨髓基质细胞损伤效应的影响:(1)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分别为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联合组(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微波+8Gyγ射线)和单纯γ射线组。单纯微波组和联合组给予微波照射,每天1h,连续辐照7d,对照组和单纯γ射线组置于同一环境,但不给予电磁辐射,第8d对联合组和单纯γ射线组进行8Gyγ射线照射。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活性,筛选能够减轻γ射线损伤效应的低强度微波剂量。(2)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12μW/cm2),联合组(12μW/cm2微波+8Gyγ射线)和单纯γ射线组。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基质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周期的改变,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游离Ca2+的变化,试剂盒测定骨髓基质细胞超微量Ca2+-Mg2+-ATP酶的活性,研究低强度微波减轻γ射线致骨髓基质细胞损伤效应的机理。2、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致HL-60细胞损伤效应的影响:(1)HL-6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分别为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联合组(分别为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微波+8Gyγ射线)和单纯γ射线组。单纯微波组和联合组给予微波照射,每天1h,连续辐照3d,对照组和单纯γ射线组置于同一环境,但不给予电磁辐射,第4d对联合组和单纯γ射线组进行8Gyγ射线照射。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活性,筛选能够减轻γ射线损伤效应的低强度微波剂量。(2)HL-60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12μW/cm2),联合组(12μW/cm2微波+8Gyγ射线)和单纯γ射线组。流式细胞仪分析HL-60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周期的改变,检测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游离Ca2+的变化,试剂盒测定HL-60细胞超微量Ca2+-Mg2+-ATP酶的活性。研究低强度微波减轻γ射线致HL-60细胞损伤效应的机理。3、低强度微波辐射对盐酸阿霉素致HL-60细胞损伤效应的影响:(1)HL-6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分别为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联合组(分别为12μW/cm2、120μW/cm2和1200μW/cm2微波+盐酸阿霉素)和单纯DOX组。单纯微波组和联合组给予微波照射,每天1h,连续辐照3d,对照组和单纯DOX组置于同一环境,但不给予电磁辐射,第4d对联合组和单纯DOX组给予浓度0.125mg/L盐酸阿霉素。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活性,筛选能够减轻盐酸阿霉素损伤效应的低强度微波剂量。(2)HL-60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微波组(微波剂量12μW/cm2),联合组(12μW/cm2微波+盐酸阿霉素)和单纯DOX组。流式细胞仪分析HL-60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周期的改变,检测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游离Ca2+的变化,试剂盒测定HL-60细胞超微量Ca2+-Mg2+-ATP酶的活性,研究低强度微波减轻盐酸阿霉素致HL-60细胞损伤效应的机理。结果:1、(1)与对照组相比,120μW/cm2联合组、1200μW/cm2联合组和单纯γ射线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单纯γ射线组相比,12μW/cm2联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与单纯γ射线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增加(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Ca2+-Mg2+-ATP活性明显下降(P<0.05),单纯γ射线组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与单纯γ射线组相比,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细胞Ca2+-Mg2+-ATP活性明显升高(P<0.05),G1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2、(1)与对照组相比,120μW/cm2单纯微波组、1200μW/cm2单纯微波组、120μW/cm2联合组、1200μW/cm2联合组和单纯γ射线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单纯γ射线组相比,120μW/cm2联合组、1200μW/cm2联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12μW/cm2联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与单纯γ射线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增加(P<0.05),细胞Ca2+-Mg2+-ATP活性明显下降(P<0.05),G1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单纯γ射线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单纯γ射线组相比,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降低(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Ca2+-Mg2+-ATP活性明显升高(P<0.05),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3、(1)与对照组相比,120μW/cm2单纯微波组、1200μW/cm2单纯微波组、各微波剂量联合组和单纯DOX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DOX组相比,120μW/cm2联合组和1200μW/cm2联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12μW/cm2联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与单纯DOX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增加(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Ca2+-Mg2+-ATP活性明显下降(P<0.05),G1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单纯DOX组相比,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降低(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Ca2+-Mg2+-ATP活性明显升高(P<0.05),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结论:1.预先给予低强度微波能减轻γ射线致骨髓基质细胞和HL-60细胞的损伤效应。2.预先给予低强度微波能减轻盐酸阿霉素致HL-60细胞的损伤效应。3.低强度微波辐射拮抗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减轻胞浆内Ca2+超载和减少Ca2+-Mg2+-ATP酶活性降低可能是低强度微波对γ射线致骨髓基质细胞和HL-60细胞损伤防护效应的机制之一,也是减轻盐酸阿霉素致HL-60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
二、毫米波辐射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及胞内游离Ca~(2+)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毫米波辐射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及胞内游离Ca~(2+)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PGAM5对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GAM5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PGAM5在肝癌中呈高表达趋势 |
1.2.2 PGAM5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 |
1.2.3 PGAM5的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指标 |
1.2.4 PGAM5高表达诱导肝癌患者化疗抵抗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PGAM5在肝癌细胞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干扰PGAM5表达抑制HCC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 |
2.2.2 干扰PGAM5表达促进HCC细胞对5-Fu的药物敏感性 |
2.2.3 PGAM5表达水平不影响HCC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药物敏感性 |
2.2.4 肝癌细胞PGAM5调控BCL-xL蛋白的表达 |
2.2.5 PGAM5缺失致BCL-xL蛋白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
2.2.6 PGAM5与BCL-xL结合位点确认 |
2.2.7 PGAM5通过稳定BCL-xL抑制BAX-cyto.C信号通路 |
2.2.8 PGAM5对细胞周期和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
2.2.9 裸鼠成瘤实验验证干扰PGAM5的表达增加HC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2.2.10 HCC组织中BCL-xL表达水平与PGAM5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PGAM5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构建稳定干扰PGAM5表达的NSCLC细胞株 |
3.2.2 PGAM5表达水平对NSCLC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
3.2.3 干扰PGAM5表达促进大分割电离辐射下NSCLC细胞凋亡 |
3.2.4 PGAM5不同分割剂量电离辐射下作用的变化 |
3.2.5 体内实验证实PGAM5表达水平增强HFRT模式下NSCLC电离辐射敏感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线粒体参与的细胞死亡信号通路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蛋蛋清 |
1.1 蛋清的形成 |
1.2 蛋清组成 |
1.3 蛋清质量 |
1.3.1 蛋清营养含量 |
1.3.2 蛋清物理特性 |
1.3.3 蛋清加工品质 |
1.4 蛋清蛋白组学 |
2 钒的性质及对蛋鸡的影响 |
2.1 钒简介 |
2.1.1 钒的氧化还原性 |
2.1.2 V与磷(P)的相似性 |
2.1.3 氧钒离子的配位化学 |
2.2 钒对蛋鸡的影响 |
2.2.1 钒对蛋鸡健康的影响 |
2.2.2 钒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2.2.3 钒影响蛋鸡健康及鸡蛋品质的机制 |
3 抗氧化剂缓解钒负面效应 |
第二章 研究存在的问题、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内容 |
试验一 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1.1.2 采样要求 |
1.1.3 样品种类与数量 |
1.1.4 仪器与试剂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基础饲粮配制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饲养管理 |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1 蛋清中钒残留 |
1.6.2 蛋清高度、pH值与粗蛋白含量 |
1.6.3 蛋清凝胶特性 |
1.6.4 蛋清凝胶微观结构 |
1.6.5 蛋清起泡性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钒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
2.3 钒对蛋清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钒对蛋清HU的影响 |
2.5 钒对蛋清PH值的影响 |
2.6 钒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
2.7 钒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
3.2 钒对蛋清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钒对蛋清高度和PH值的影响 |
3.4 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基础日粮及动物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 |
1.4 设备与试剂 |
1.4.1 实验仪器 |
1.4.2 试剂 |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5.1 蛋白提取 |
1.5.2 SDS-PAGE电泳 |
1.5.3 蛋白质酶解和肽段定量 |
1.5.4 肽段标记 |
1.5.5 SCX分级 |
1.5.6 质谱分析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6.1 聚类分析 |
1.6.2 差异蛋白GO注释 |
1.6.3 KEGG信号通路注释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清蛋白质SDS-PAGE分离 |
2.2 SCX-液相色谱分离 |
2.3 蛋清蛋白质分离鉴定 |
2.3.1 蛋清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布 |
2.3.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
2.4 钒对蛋清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2.5 差异蛋白CLUSTER聚类分析图 |
2.6 GO功能注释 |
2.7 差异表达蛋白KEGG信号通路富集 |
3 讨论 |
3.1 钒对蛋清中固有蛋白的影响 |
3.2 钒对蛋清中来自输卵管细胞的蛋白的影响 |
3.3 钒对蛋清中来自血液的蛋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四 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基础饲料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剂与耗材 |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1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
1.6.2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
1.6.3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
1.6.4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
1.6.5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
2.2 输卵管膨大部粘膜抗氧化指标 |
2.3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病理指标的影响 |
2.4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2.5 输卵管膨大部蛋清蛋白质分泌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2.6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7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
3.2 钒造成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
3.3 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损伤影响蛋清蛋白质组成 |
3.3.1 蛋清固有蛋白质 |
3.3.2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脱落入蛋清的蛋白 |
3.3.3 血液渗透入蛋清的蛋白质 |
4 小结 |
试验五 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基础饲粮及饲养管理 |
1.3 设备与试剂 |
1.3.1 试验仪器 |
1.3.2 试验试剂 |
1.4 样品采集 |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5.1 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 |
1.5.2 蛋清HU与pH |
1.5.3 蛋清加工特性 |
1.5.4 蛋清蛋白组学分析 |
1.5.5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
1.5.6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
1.5.7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的影响 |
2.2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HU和PH值的影响 |
2.3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
2.4 饲粮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
2.5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蛋白组学的影响 |
2.6 CLUSTER分析 |
2.7 钒和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2.8 单独添加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2.9 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
2.10 输卵管膨大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
2.11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 |
3 讨论 |
3.1 茶多酚缓解钒在蛋清及输卵管膨大部中的残留 |
3.2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HU的影响 |
3.3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
3.4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蛋白组学变化的影响 |
3.4.1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固有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
3.4.2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脱落和血液带入的蛋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
3.5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应激与损伤 |
4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性 |
1 全文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以Xanthone为药核骨架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本论文中合成的化合物 |
第一章 前言 |
1.1 Xanthone研究概况 |
1.1.1 Xanthone类化合物药理研究概况 |
1.1.2 Xanthone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概述 |
1.1.3 微波辅助药物合成应用简要概述 |
1.1.4 化合物DMXAA研究概况 |
1.2 NO-供体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概况 |
1.2.1 NO-供体抗肿瘤药物 |
1.2.2 NO-NSAIDs类药物 |
1.2.3 NO-供体靶向药物 |
1.2.4 新型偶氮二醇烯鎓盐类NO供体药物 |
1.2.5 核苷偶联NO供体药物 |
1.2.6 结语 |
1.3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研究概况 |
1.3.1 肿瘤耐药机制简介 |
1.3.2 多靶点药物分类、作用方式及药物设计 |
1.3.3 多靶点药物的发展前景 |
1.4 细胞凋亡 |
1.4.1 活性氧和肿瘤的关系 |
1.4.2 Trx系统与肿瘤的关系 |
1.4.3 ASK1/MAPK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Xanthone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内容 |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细胞系 |
2.3.3 实验药品 |
2.3.4 药理部分实验试剂 |
2.3.5 抗体和蛋白 |
2.3.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Xanthone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2.4.2 细胞复苏 |
2.4.3 细胞培养 |
2.4.4 Xanthone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
2.4.5 LJ-1、DMXAA以及LJ-1和DMXAA联合用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4.6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2.4.7 激光共聚焦TUNEL-DAPI双染形态学检测细胞凋亡 |
2.4.8 LJ-1、DMXAA以及LJ-1和DMXAA联合用药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2.5 实验结果 |
2.5.1 Xanthone类化合物的合成 |
2.5.2 Xanthone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结果 |
2.5.3 LJ-1、DMXAA及LJ-1和DMXAA联合用药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2.5.4 LJ-1、DMXAA及LJ-1和DMXAA联合用药诱导细胞凋亡结果 |
2.5.5 化合物LJ-1和DMXAA联合用药诱导细胞DNA片段化结果 |
2.5.6 化合物LJ-1和DMXAA联合用药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 |
2.6.1 小结 |
2.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yranoxanthone-DMXAA(P-D)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HepG2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内容 |
3.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1 实验药品 |
3.3.2 实验试剂 |
3.3.3 实验细胞系 |
3.3.4 抗体和蛋白 |
3.3.5 仪器与设备 |
3.3.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4 实验方法 |
3.4.1 DMXAA、Pyranoxanthone及其二联体化合物的合成 |
3.4.2 细胞培养 |
3.4.3 P-D二联体对肿瘤及正常细胞细胞毒性实验 |
3.4.4 DMXAA、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对细胞周期分布影响实验 |
3.4.5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促细胞凋亡 |
3.4.6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
3.4.7 DMXAA、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对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 |
3.4.8 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
3.5 实验结果 |
3.5.1 DMXAA、Pyranoxanthone及其二联体化合物的合成 |
3.5.2 P-D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细胞毒性结果 |
3.5.3 DMXAA、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3.5.4 DMXAA、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结果 |
3.5.5 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诱导HepG2细胞DNA片段化结果 |
3.5.6 DMXAA、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诱发HepG2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果 |
3.5.7 Pyranoxanthone、P+D联合用药、P-D-6影响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3.6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6.1 小结 |
3.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Xanthone-NO供体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内容 |
4.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1 实验药品 |
4.3.2 实验试剂 |
4.3.3 实验细胞系 |
4.3.4 实验所用的抗体 |
4.3.5 仪器与设备 |
4.3.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4 实验方法 |
4.4.1 Xanthone-NO供体化合物的合成 |
4.4.2 细胞培养 |
4.4.3 Xanthone-NO供体化合物对肿瘤及正常细胞细胞毒性实验 |
4.4.4 Xan-NO-30对细胞周期分布影响实验 |
4.4.5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促细胞凋亡 |
4.4.6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实验 |
4.4.7 Xan-NO-30对线粒体膜电位(Δψm)影响的检测 |
4.4.8 Xan-NO-30对细胞凋亡等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影响检测 |
4.4.9 Xan-NO-30对细胞内NO含量的影响 |
4.5 实验结果 |
4.5.1 Xanthone衍生物-NO供体类化合物(Xan-NO)的合成 |
4.5.2 Xanthone-NO供体化合物对HepG2、MDA-MB-231及正常细胞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
4.5.3 Xan-NO-30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4.5.4 Xan-NO-30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结果 |
4.5.5 Xan-NO-30诱导HepG2细胞DNA片段化结果 |
4.5.6 Xan-NO-30诱发HepG2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结果 |
4.5.7 Xan-NO-30影响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4.5.8 Xan-NO-30抑制TrxR和Trx蛋白的表达 |
4.5.9 Xan-NO-30启动ASK1-MAPK介导的凋亡通路 |
4.5.10 Xan-NO-30对细胞内NO含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与讨论 |
4.6.1 小结 |
4.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5.4 前景与展望 |
附图目录 |
本论文附图 |
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4)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肺癌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 |
2.1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2.3 降低血液粘滞度 |
2.4 改变肿瘤细胞的连接 |
2.5 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
2.6 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运动 |
2.7 阻断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 |
2.8 调控肿瘤微环境 |
3 中药抗肿瘤的增效增敏减毒作用 |
4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PS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
2 APS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2.1 APS保护免疫器官作用 |
2.2 APS影响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
2.3 APS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2.4 APS对粘膜免疫的影响 |
3 APS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3.1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
3.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3.3 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线粒体膜电位和Ca~(2+)在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
1 线粒体膜电位 |
1.1 线粒体膜电位的形成 |
1.2 MMP的检测 |
2 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2.2 MMP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
3 Ca~(2+)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4.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骨架研究中的应用 |
4.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APS对小鼠LLC的细胞骨架、MMP和 [Ca~(2+)]i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LSCM下观察APS对小鼠LLC细胞骨架的影响 |
3.2 APS对小鼠LLC 24h~72h MMP的影响 |
3.3 APS对小鼠LLC 24h~72h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APS对Lewis肺癌小鼠细胞因子及DDP所致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APS对Lewis肺癌小鼠体质量和有效体质量的影响 |
3.3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3.4 APS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APS对Lewis肺癌小鼠DDP所致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APS联合DDP对Lewis肺癌组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NF-κBp6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3.2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3.3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38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APS联合DDP对小鼠Lewis肺癌组织细胞凋亡和侵袭力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APS对Lewis肺癌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Fas L的影响 |
3.2 APS对Lewis肺癌移植瘤组织Caspase-9 表达的影响 |
3.3 APS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Col4和H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三叶青种质鉴别、悬浮培养及其活性组份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三叶青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 三叶青种质鉴别研究进展 |
1.1 外观形态、显微及理化鉴别 |
1.2 DNA条形码技术 |
1.3 位点特异性鉴别PCR |
2 三叶青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1 抗病毒活性 |
2.2 抗炎、解热、镇痛活性 |
2.3 抗肝损伤活性 |
2.4 免疫调节活性 |
2.5 抗肿瘤活性 |
3 三叶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3.1 调节免疫 |
3.2 诱导细胞凋亡 |
4 三叶青组培快繁、悬浮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药鉴定研究现状 |
1 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 |
1.1 基原鉴定 |
1.2 性状鉴定 |
1.3 显微鉴定 |
1.4 理化鉴定 |
2 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 |
2.1 DNA分子标记技术 |
2.2 位点特异性鉴别PCR |
2.3 CAPS(PCR-RFLP)方法 |
2.4 DNA条形码技术 |
2.5 其它分子鉴别技术 |
第三节 中药抗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
1 诱导细胞凋亡 |
1.1 诱导凋亡的信号通路 |
1.2 诱导凋亡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
2 阻断细胞周期 |
3 免疫调节 |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5 其它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药用植物悬浮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1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 |
1.1 悬浮培养中物理因素的优化 |
1.2 悬浮培养中化学因素的优化 |
2 添加诱导子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 |
2.1 生物诱导子 |
2.2 非生物诱导子 |
3 添加前体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 |
第二章 三叶青的分子生物学鉴别 |
第一节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 PCR正交设计结果 |
3 讨论 |
3.1 PCR体系的影响因素 |
3.2 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分析 |
第二节 基于ISSR、CAPS和ITS_2条形码的三叶青种质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SSR-PCR指纹图谱分析 |
2.2 ITS_2序列比较及聚类分析 |
2.3 CAPS鉴别结果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三叶青活性组份诱导肝癌HepG_2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ET对HepG_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EET对HepG_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2.3 EET诱导HepG_2细胞凋亡的DNA Ladder分析 |
2.4 EET对HepG_2细胞周期及周期转换的关键蛋白CDK_2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EET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 |
3.2 EET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活性 |
第四章 三叶青活性组份诱导肝癌HepG_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ET单独处理以及与Caspase抑制剂联合使用的细胞凋亡率变化 |
2.2 EET处理对Caspase酶活力的影响 |
2.3 EET处理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 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 |
2.5 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 |
3 讨论 |
3.1 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
3.2 依赖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Caspase信号途径 |
第五章 外源Ca~(2+)对金属离子诱导三叶青悬浮细胞产黄酮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诱导子对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 |
2.3 外源Ca~(2+)浓度对诱导子诱导细胞生长和黄酮积累的影响 |
2.4 Ca~(2+)拮抗剂或离子载体对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及其与诱导子协同诱导的效果 |
2.5 Ca~(2+)浓度对诱导子作用下H_2O_2含量及P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对植物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
3.2 Ca~(2+)流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1 三叶青种质鉴别 |
2 三叶青抗肿瘤分子机制 |
3 金属离子对三叶青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合成的诱导作用及其与Ca~(2+)流变化的关系 |
创新点 |
1 建立了三叶青及其伪混品的分子鉴别方法 |
2 发现了三叶青提取物抑制人肝癌HepG_2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
3 探索了利用细胞培养方法进行三叶青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莲房原花青素对极低频电磁场致免疫损伤的干预及对海马组织钙信号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极低频电磁场简介 |
1.2 极低频电磁场对免疫相关功能的影响 |
1.2.1 极低频电磁场对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2 极低频电磁场对免疫细胞凋亡方面的影响 |
1.2.3 极低频电磁场对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 |
1.2.4 极低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遗传学方面的影响 |
1.3 极低频电磁场对学习记忆功能及信号途径的影响 |
1.4 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 |
1.4.1 原花青素简介 |
1.4.2 原花青素的生物活性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安排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本课题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莲房原花青素对ELF-EMF致免疫损伤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辐射装置 |
2.2.2 实验动物分组与辐射 |
2.2.3 脏器指数的测定 |
2.2.4 血常规的检测 |
2.2.5 血浆和肝脏中IL-4 和INF-γ 浓度的测定 |
2.2.6 脾淋巴细胞准备 |
2.2.7 T、B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
2.2.8 NK细胞活性测定 |
2.2.9 脾脏组织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和TNF-α 蛋白水平的测定 |
2.2.10 脾脏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1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2.2.11 脾脏组织中DNA含量的测定 |
2.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细胞周期 |
2.2.13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细胞凋亡率 |
2.2.14 脾脏组织中Bcl-2 家族蛋白表达的测定 |
2.2.15 脾脏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 蛋白表达的测定 |
2.2.16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LSPCs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2 LSPCs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2.3.3 LSPCs对小鼠血浆和肝脏中IL-4 和INF-γ 含量的影响 |
2.3.4 LSPCs对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5 LSPCs对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2.3.6 LSPCs对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水平表达的影响 |
2.3.7 LSPCs对小鼠脾脏抗氧化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3.8 LSPCs对小鼠脾脏DNA含量的影响 |
2.3.9 LSPCs对各组小鼠脾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10 LSPCs对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11 LSPCs对脾脏Bcl-2 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12 LSPCs对脾脏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9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莲房原花青素对ELF-EMF致海马组织钙信号通路紊乱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辐照装置 |
3.2.2 实验动物分组与辐照 |
3.2.3 海马组织中Ca~(2+)含量测定 |
3.2.4 Western-bloting测定海马组织中CaMK II,PP2B,BDNF,Gα(i),PKC-alpha,PKC-beta II和PKA C alpha,PKA RII b蛋白表达 |
3.2.5 ELASA试剂盒检测IP3和DAG浓度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LSPCs对小鼠海马细胞中Ca~(2+)浓度的影响 |
3.3.2 LSPCs对小鼠海马CaMK II、PP2B含量的影响 |
3.3.3 LSPCs对小鼠海马BDNF含量的影响 |
3.3.4 LSPCs对小鼠海马Gα(i)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5 LSPCs对小鼠海马IP3和DAG含量的影响 |
3.3.6 LSPCs对小鼠海马PKC-alpha,PKC-betaII含量的影响 |
3.3.7 LSPCs对小鼠海马PKA C alpha,PKA RII 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LSPCs对ELF-EMF致学习记忆损伤调节作用信号通路图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LSPCs对ELF-EMF致免疫功能损伤的调节作用 |
4.1.2 LSPCs对ELF-EMF致海马组织钙信号通路紊乱的调控作用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类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肿瘤概述 |
1.1.1 肿瘤的概念 |
1.2 细胞凋亡 |
1.2.1 线粒体凋亡途径 |
1.2.2 死亡受体途径 |
1.2.3 内质网凋亡途径 |
1.3 查尔酮类衍生物研究进展 |
1.3.1 查尔酮类衍生物概述 |
1.3.2 查尔酮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
1.4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 |
2.2.2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2.2.3 Alamar-Blue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2.2.4 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生长曲线绘制 |
2.2.5 观察化合物1b对K562细胞周期的变化 |
2.2.6 用AnnexinV-FITC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2.2.7 内质网通路抑制剂和死亡受体通路激活剂与化合物1b的联合作用 |
2.2.8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2.2.9 caspase-3活性检测 |
2.2.10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
3.1.1 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衍生物的构效分析 |
3.1.2 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测试 |
3.2 化合物1b对常见恶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 化合物1b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1 化合物1b对K56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3.2 化合物1b作用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绘制 |
3.3.3 Alamar-Blue检测法对化合物1b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验证 |
3.4 化合物1b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 |
3.5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1b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内质网通路抑制剂和死亡受体通路激活剂与化合物1b的联合作用 |
3.6.1 MTT法检测内质网通路抑制剂4-PBA与化合物1b的拮抗作用 |
3.6.2 MTT法检测死亡受体通路激活剂TNF-α与化合物1b的协同作用 |
3.7 化合物1b对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8 化合物1b作用细胞caspase-3活性检测及通路验证 |
3.8.1 化合物1b对caspase-3活性检测 |
3.8.2 caspase-3通路验证 |
3.9 化合物1b诱导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8)二去水卫矛醇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基于死亡受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研究DAG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DAG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来源 |
1.2 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培养 |
2.1.1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1.2 细胞的复苏 |
2.1.3 细胞的消化与传代 |
2.1.4 细胞的冻存 |
2.2 CCK-8法检测DAG对 BT3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BT325单细胞克隆形成抑制实验 |
2.4 Hoechst33342染色检测BT325细胞凋亡 |
2.5 透射电镜观察U251细胞超微形态 |
2.6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DAG对BT325细胞增殖活性影响 |
3.2 DAG抑制BT325单细胞克隆形成 |
3.3 Hoechst33342 染色观察 DAG 对 BT325 细胞促凋亡作用 |
3.4 TSEM观察凋亡U251细胞超微形态 |
4.讨论 |
第二节 DAG对人胶质瘤细胞Ca~(2+)浓度、线粒体膜电位影响及DNA损伤作用2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药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DAG对细胞内质网Ca~(2+)浓度的影响 |
2.2.1 原理 |
2.2.2 钙离子浓度检测 |
2.2.3 图像观察与统计处理 |
2.3 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2.3.1 原理 |
2.3.2 △ψm测定 |
2.3.3 图像观察与统计处理 |
2.4 单细胞凝胶电泳 |
2.4.1 细胞处理 |
2.4.2 细胞制片 |
2.4.3 细胞裂解 |
2.4.4 DNA碱解旋及电泳 |
2.4.5 中和与染色 |
2.4.7 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DAG对 Ca~(2+)浓度的影响 |
3.2 DAG对△ψm的影响 |
3.3 单细胞凝胶电泳 |
4.讨论 |
第三节 DAG对死亡受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药物来源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RT-PCR法检测相关基因m RNA表达 |
2.2.1 引物序列 |
2.2.2 细胞处理 |
2.2.3 总RNA提取 |
2.2.4 总RNA定量 |
2.2.5 1.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
2.2.6 总RNA逆转录反应 |
2.2.7 RT-PCR反应及检测 |
2.2.8 结果分析 |
2.3 细胞免疫组化法 |
2.3.1 DAG对 U251细胞内Caspase-4、Fas、Caspase-8、CHOP、JNK1+JNK2的表达的影响 |
2.3.2 结果分析 |
2.4 Westrn-Blot法分析 |
2.4.1 细胞处理 |
2.4.2 细胞总蛋白提取 |
2.4.3 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蛋白浓度 |
2.4.4 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2.4.5 结果分析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DAG 促进 U251 细胞中 P53 基因 mRNA 表达 |
3.2 DAG 促进死亡受体通路上 Caspase8、Fas mRNA 和蛋白的表达 |
3.3 DAG对ERS通路上Caspase-4、CHOP、JNK及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和GRP94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小结 |
附图 |
第二部分 DAG抗U251细胞侵袭转移与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DAG抗U251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生物效应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药物来源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划痕实验检测DAG对U251迁移能力的影响 |
2.3 Transwell小室评价DAG对 U251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 Transwell小室评价DAG对 U251侵袭能力影响 |
2.5 体外诱导HUVECs成管试验 |
2.5.1 U251细胞的培养及诱导液收集 |
2.5.2 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
2.5.3 铺胶 |
2.5.4 接种细胞 |
2.5.5 镜下观察拍照 |
2.6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划痕实验检测DAG对U251迁移能力的影响 |
3.2 Transwell小室评价DAG对 U251迁移能力的影响 |
3.3 Transwell小室评价DAG对 U251侵袭能力影响 |
3.5 诱导成管试验 |
4讨论 |
第二节 DAG 对 U251 细胞 VEGF、FGF-2、MMP-2、PTEN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药物来源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ELISA法检测U251细胞上清液中VEGF、FGF-2水平 |
2.2.1 收集细胞上清液 |
2.2.2 标准曲线制作及样品处理过程 |
2.2.3 结果测定 |
2.3 RT-PCR法分析DAG对 MMP2、PTEN、Notch1 m RNA表达的影响 |
2.3.1 引物序列 |
2.3.2 细胞处理 |
2.3.3 总RNA提取 |
2.3.4 总RNA定量 |
2.3.5 1.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
2.3.6 总RNA逆转录反应 |
2.3.7 RT-PCR反应及检测 |
2.3.8 结果分析 |
2.4 Western-Blot 法分析 |
2.4.1 细胞处理 |
2.4.2 细胞总蛋白提取 |
2.4.3 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蛋白浓度 |
2.4.4 Western-Blot法检测MMP-2蛋白表达水平 |
2.4.5 结果分析 |
2.5 细胞免疫组化法 |
2.5.1 DAG对U251细胞中PTEN的表达的影响 |
2.5.2 结果分析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DAG对 U251细胞VEGF、FGF-2水平的影响 |
3.2 DAG 对 U251 细胞 MMP-2、PTEN 和 Notch1 mRNA 表达的影响 |
3.3 DAG对U251细胞MMP-2、PTEN蛋白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第三节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 DAG 抗血管生成作用和分子对接实验探讨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相关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DAG对斑马鱼胚胎肠系膜血管形成的影响 |
2.1.1 斑马鱼胚胎获得 |
2.1.2 药物干预 |
2.1.3 NBT/BCIP染色观察DAG对斑马鱼胚胎血管形成的影响 |
2.2 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DAG分子与VEGFR-2对接 |
2.2.1 小分子配体三维结构准备 |
2.2.2 受体三维结构准备 |
2.2.3 分子对接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DAG抑制斑马鱼胚胎SIVs形成 |
3.2 DAG与 VEGFR-2存在结合位点 |
4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资料 |
一、胶质瘤临床治疗研究策略及进展 |
二、二去水卫矛醇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9)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概述蟾酥的研究进展及抗癌作用 |
1 异名与本草考证 |
2 工艺制剂 |
3 成分研究 |
4 药理作用 |
5 临床应用 |
6 抗癌途径研究 |
7 蟾酥毒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蟾蜍总甾烯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研究 |
第一节 蟾酥总甾烯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 |
第二节 10种蟾蜍甾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三节 蟾蜍甾烯影响人舌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研究 |
第三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一节 蟾蜍甾烯类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细胞毒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二节 蟾蜍甾烯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的细胞毒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三节 细胞亲和-UPLC-QTOF测定蟾蜍甾烯与宫颈癌Hela细胞的亲和率及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活性的毒-效研究 |
第一节 蟾蜍甾烯对卵巢癌SK-OV-3细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影响 |
第二节 蟾蜍甾烯对宫颈癌Hela细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的代谢物组学初步研究 |
第一节 SDS-PAGE电泳初步探讨蟾蜍甾烯对肿瘤细胞蛋白的影响 |
第二节 对蟾蜍甾烯作用于肿瘤细胞代谢物组学方面的初步探索 |
参考文献 |
结果与讨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和盐酸阿霉素致造血系统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致骨髓基质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致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 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盐酸阿霉素致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 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四、毫米波辐射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及胞内游离Ca~(2+)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PGAM5对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程菁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柏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3]以Xanthone为药核骨架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杰. 暨南大学, 2017(07)
- [4]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明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5]三叶青种质鉴别、悬浮培养及其活性组份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彭昕.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6]莲房原花青素对极低频电磁场致免疫损伤的干预及对海马组织钙信号的调控作用[D]. 程燕翔. 江苏大学, 2016(11)
- [7]异戊烯基和香叶基取代查尔酮类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研究[D]. 王璐瑶.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8]二去水卫矛醇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蒋霞.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9]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D]. 王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10]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和盐酸阿霉素致造血系统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D]. 靳宗达.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细胞凋亡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γ射线论文; 蛋白质结构论文; 微波辐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