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质遗传学研究进展及改良策略

水稻品质遗传学研究进展及改良策略

一、稻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与改良策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昌泉,冯琳皓,顾铭洪,刘巧泉[1](2021)在《江苏省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和重要基因克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粮作物,江苏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江苏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稻米品质性状组成复杂,涉及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多方面。本文对江苏省水稻几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历程进行了概括,重点对水稻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遗传调控研究进行了总结。文章介绍了稻米品质性状的经典遗传规律和分子遗传特点,综述了各个品质性状遗传调控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凸显了江苏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基础研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品质性状遗传调控网络的明晰,未来针对特定或复合品质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是江苏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中要重点推进的方向。

杨宜豪[2](2020)在《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稻米品质却普遍偏低,与国外优质籼粳品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人们围绕稻米品质的遗传解析和改良开展了许多研究,特别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稻米胚乳中的蛋白质是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贮藏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组成严重影响着稻米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然而,蛋白质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水稻品质改良的进展。因此,解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克隆控制蛋白质含量的主效基因,对于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不同类型水稻种质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稻米蛋白质在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同时利用一套由籼粳交组合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在多环境下进行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进一步对鉴定到的主效QTL qGPC-10进行了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籽粒蛋白质遗传变异与分布不同环境下402份种质资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调查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在自然群体中表现为广泛的连续变异,呈单峰正态分布,极差约为8%左右。年际间群体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相差近2%,说明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粳型亚种内存在更多的低蛋白质含量品种,而籼型亚种则拥有更多的高蛋白质含量品种,籼稻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品种,表明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分化。对103份具有相似生育期和株高的籼粳品种的四种贮藏蛋白含量分析表明,谷蛋白含量在群体中的变异可解释总蛋白含量变异的73.9%,表明谷蛋白含量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由于稻米蛋白质含量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在5个环境下测定了粳稻Sasanishiki和籼稻Habataki杂交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及两亲本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亲本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籼稻品种Habataki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Sasanishiki,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广泛分布,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为典型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5个环境中共鉴定到13个QTL位点,其中qGPC-1和qGPC-10在5个环境中均能重复检测。该结果表明qGPC-1和qGPC-10可能对环境不敏感,是造成该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关键位点。进一步利用CSSL SL431与亲本Sasanishiki杂交配置的高世代群体,将qGPC-10精细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约35Kb范围内,该区段内共有4个ORFs。比较4个ORFs在NILs间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表明,只有LOCOs10g26060在NILs的胚乳中表达量呈极显着差异(P=0.0003)。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基因敲除和互补试验表明,LOCOs10g26060为qGPC-10的候选基因,编码一个谷蛋白前体蛋白OsGluA2。RT-PCR分析表明,OsGluA2在胚乳中特异表达,且籼型等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粳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OsGluA2在自然群体中存在5种单倍型,其中类型1的表达量与谷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4种类型。融合表达试验表明位于OsGluA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1100)与其转录表达水平相关,可将OsGluA2的等位基因分为低表达(OsGluA2LET)和高表达(OsGluA2HET)两种等位基因类型。群体遗传和进化分析表明,OsGluA2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未受到人工选择,且主要分布于粳稻中的OsGluA2LET起源于野生稻。NIL及转基因材料的稻米贮藏物质及淀粉理化特性分析表明,OsGluA2是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正调节因子,其表达量越高,谷蛋白的含量越高,沉积谷蛋白的蛋白体Ⅱ体积越大。此外,该基因同时还影响稻米淀粉相关品质的表达及稻米中各类氨基酸含量,对稻米品质具有多重影响。

卞金龙[3](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张文星[4](2020)在《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应用籼粳稻杂交创制优良粳稻以期综合两亚种优势的育种实践中,由于籼稻血缘的渗入导致育成粳稻食味品质显着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明确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应用食味品质优良的粳稻K1240为受体亲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TN013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SLs)的 40 个家系(KT1-KT40)及其两亲本(K、T)为试验材料开展遗传定位分析与环境互作分析。试验分别在海南和北京种植KT家系与亲本,以受体亲本K为对照发掘不同生态环境下,各食味指标显着劣于背景亲本K的家系,来确定影响食味指标的染色体片段。同时对不同环境下食味指标相关染色体片段遗传效应的稳定性进行调查,找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能稳定遗传的染色体片段,为后续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发现:1.本研究采用的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及其两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少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多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在两个生态环境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在两亲本中均无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也较低。而外观评分、黏度评分、平衡度评分、食味值评分、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在两亲本中均有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也较高。有部分指标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推测这些指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家系携带的控制该指标的染色体片段为环境敏感型。2.通过对两亲本在北京生态环境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比较,发现两亲本富含不同聚合度的支链淀粉,优质食味品质的亲本K中聚合度5-12的短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而食味品质差的亲本T中聚合度13-60的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3.通过对该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海南、北京生态环境下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此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米饭食味品质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无显着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4.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找出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组分,发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米饭蒸煮特性指标及RVA特征值分别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贡献率分别为32.89%、25.15%和 18.60%。5.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共发掘到海南地区QTL共21个,北京地区QTL共74个,其中两地共有的环境钝感型QTL共7个。具体情况如下,北京地区的峰值粘度QTL16个;海南地区热浆粘度QTL6个,北京地区18个,两地共有QTL4个;海南地区崩解值QTL5个,北京地区3个;海南地区冷胶粘度QTL3个,北京地区20个,两地共有QTL2个;北京地区回复值QTL2个;海南地区外观QTL7个,北京地区4个,两地共有QTL1个;北京地区黏度QTL5个;北京地区平衡度QTL3个;北京地区食味值QTL3个。6.对低食味值家系材料及受体亲本K1240的米粒横截面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低食味值家系材料与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形状、大小、空间排列有较大的差异。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规则有棱角,排列紧密,淀粉粒间没有空隙;低食味值家系的淀粉粒较为圆滑,排列松散,淀粉粒间空隙较大。

胡慧[5](2020)在《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稳定性》文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消费需求与品质低劣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工品质是稻米品质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稻米中食用的是整精米,在稻米加工过程中整精米价格通常是非整精米价格的两倍甚至数倍,加工完整与否极大地影响了加工企业和农民的收益。因此,进行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研究,挖掘加工品质相关的有利基因,开发与有利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改良我国水稻加工品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研究以优良三系恢复系明恢63和粳稻广亲和品种02428为亲本构建了一套双向导入系,已完成了双向导入系的基因型分析。考察双向导入系在深圳、南京、徐州、荆州和三亚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定位影响水稻加工品质的主效QTL和上位性QTL,分析主效QTL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并挖掘不同环境和不同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主要结果如下:(1)双向导入系共含有424个家系,明恢63和02428背景导入系分别为226和198份。构建了包含4568个Bin的高密度Bin图谱,这些Bin覆盖了日本晴全基因组的97.66%,平均长度为807.09kb,最大长度为1809.76kb,最短为30.01kb。明恢63和02428背景导入系平均背景回复率分别为91.19%和76.60%。(2)明恢63和02428在五个环境下的糙米率均无显着差异。明恢63的精米率在徐州和荆州两个环境下高于02428,在其他三个环境下与02428无显着差异。明恢63的整精米率在徐州和三亚两个环境下高于02428,而在其余三个环境下低于02428。双向导入系的三个加工品质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变异并出现超亲分离,表明这三个性状都受多基因控制。此外,三个性状之间均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同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相关性差异很大,仅有一半的环境之间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环境和两者互作均显着影响水稻加工品质,且其遗传力都较低,说明这三个性状都受环境影响很大。(3)利用基因型和五个环境下的表型结果,分别在明恢63和02428背景下定位到了31个和18个影响水稻加工品质的主效QTL,其中有6个QTL在两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12个和2个QTL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两个遗传背景下分别定位到46个和17个上位性QTL,其中3个上位性QTL对在两个环境下稳定表达,未定位到两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上位性QTL对。(4)在明恢63背景导入系中共鉴定到6个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且同时影响多个加工品质性状的主效QTL区段。此外,鉴定到1个在两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且同时影响多个加工品质性状的主效QTL区段。(5)在定位到的49个QTL中,约一半QTL与环境存在显着的互作。其中有11个QTL与两个环境互作显着,有2个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在两个遗传背景下同时检测到。

陈专专[6](2020)在《水稻ALK和Wx不同等位基因组合的品质效应及其对高温的响应》文中指出ALK和Wx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两大关键基因,分别控制稻米的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GT)和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这两个基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多个等位变异是导致稻米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两个基因的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之品质效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稻米品质形成的理解,并为优质稻米育种实践提供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399份水稻种质的ALK基因进行测序进一步明确了ALK基因的序列差异,利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明确了ALK基因的功能位点,此外,还利用238份国际稻水稻群体及分子标记鉴定,明确了ALK等位基因在不同水稻亚种中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验证ALK主要等位基因的功能差异及其对稻米品质(糊化温度)的效应。同时将ALK和Wx基因的主要等位变异进行聚合,利用近等基因系进一步验证ALK和Wx基因主要等位变异的不同组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此外,还利用灌浆期高温处理实验探究了不同ALK和Wx基因等位变异组合株系的品质形成对高温响应的异同。这些研究可以为全球变暖大环境下的优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稻中主要存在三种ALK基因的等位变异,即控制稻米低GT的ALKa(737-Met,781-Leu)和ALK(737-Val,781-Phe),以及控制高 GT 的 ALKc(737-Val,781-Leu)。其中 ALKa和ALKb原被归为同一类SSIIaj。本研究分析了ALKa和ALKb在399份水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其中63.2%的ALKa(A-GC)存在于粳稻中,而91.3%的ALKb(G-TT)存在于籼稻中。进化分析表明ALK基因的这两个低GT等位变异是分别由控制高GT的等位基因ALKc独立进化而来的。这两个ALK等位基因中的氨基酸替换导致基因的表达量降低,但是,ALKb的GT要低于ALKa,也就是说,ALK中Phe/Leu要比Met/Val的等位变异类型对GT的降低效应更显着。反映GT的热力学参数(To、Tp、Tc、△Hgel)受淀粉结晶区精细结构的影响,DSC结果表明热力学特性与短支链(DP 6-11,Degree of Polymerisation)的含量有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对应的结晶区比例无关。基于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的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相对于其它两个ALK近等基因系水稻,NIL(ALKb)稻米淀粉的短链(DP6-12)和中间链(DP13-21)明显减少。由于支链淀粉中DP>10的部分易与蛋白质和脂类形成双螺旋结构进而导致高糊化特性,这正是淀粉精细结构影响GT的主要原因。2.将不同Wx等位基因(Wxa、Wxb和wx)与ALK等位基因(ALKa和ALK)进行聚合,创建了含有ALK和Wx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组合的近等基因系。含Wxb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极显着高于wx和Wxa背景下的近等基因系,高AC的Wxa背景下两个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都极显着降低。在非糯材料中,GT较高的ALKc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数值要高于GT较低的ALKa型的近等基因系。3.在相同的Wx背景下,ALKc型稻米的GT极显着高于ALKa型;在相同的ALK背景下,wx和Wxb型稻米的GT差异不大,而Wxa型稻米的GT极显着低于wx型和Wxb型的近等基因系。这表明在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材料中,稻米GT与AC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4.稻米的RVA(Rapid Viscosity Analyzer)谱分析结果表明,Nip-Wxa背景下ALK基因近等基因系稻米的崩解值较小,消减值较大(食味较差);Nip-Wxb和Nip-wx背景下的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崩解值较大,消减值较小(食味较好)。在相同Wx背景下,ALK等位基因主要影响稻米RVA谱的起浆温度,但对稻米崩解值和消减值的影响不显着。这部分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这两个品质相关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对不同稻米品质性状的效应,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主要受Wx基因控制,糊化温度和淀粉粘滞性受ALK和Wx基因共同调控。5.在灌浆结实期高温条件下生长的稻米普遍表现出难以糊化的特征,因而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高温条件下稻米蒸煮食用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结果表明,ALKc型稻米的糊化温度受灌浆期高温的影响要小于ALKa型的稻米,GT与AC对高温的响应呈负相关,这可能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过程中相关淀粉合成相关酶类(Starch Synthesis Related Enzymes,SSREs)对底物的竞争导致的。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的Nip-Wxb背景下,高温条件下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常温条件下的样品;而糯稻Nip-wx背景下,高温条件下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则较常温条件有所上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可知ALKc的近等基因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高温影响的变化幅度要大于ALKa的近等基因系。高温条件下,两种Wx遗传背景下的ALKa型稻米的胶稠度减幅较小,而ALKc型稻米的胶稠度减幅较大。灌浆结实期高温对稻米淀粉的链长分布和淀粉粒形态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高温处理后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支链淀粉中的A链和短B链含量下降,长B链比例增加,这可能是高温条件下稻米GT上升的主要原因。

孙玉玺[7](2019)在《基于SSSL的水稻饭粒延伸性QTL的聚合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基因座进行鉴定和定位,并将其应用于聚合育种中,对作物品质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水稻饭粒延伸性(Cooked Rice Elongation,CRE)是由饭粒长与米粒长的比值,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是评价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L)消除了遗传背景的干扰,是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和聚合的重要材料。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将饭粒延伸性的QTL进行聚合对提高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前人构建的11份饭粒延伸性SSSL和219份多片段聚合系为材料,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验证多片段聚合系的片段信息,并对这些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进行测定,分析其聚合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验证,确定219份多片段聚合系的片段信息的准确性。其中双片段聚合系10份、三片段聚合系5份、四片段聚合系23份、五片段聚合系40份、六片段聚合系39份、七片段聚合系54份、八片段聚合系5份、九片段聚合系26份、十片段聚合系17份。2)对这219份多片段聚合系进行饭粒延伸率的测定,并分析其上位性效应。结果表明,多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性要优于受体亲本,而且随着聚合片段数目的增加,饭粒延伸率在不断的提高,而上位性效应总体上表现为负值。3)在219份多片段聚合系材料中,部分材料的饭粒延伸率表现为早晚季都相对较高,表型比较稳定。本研究通过饭粒延伸性QTL的聚合,并分析其上位性效应,获得一批饭粒延伸性良好的多片段聚合系材料,这些材料将运用到实际的育种中,为水稻高产优质品系的培育提供材料和实践依据。

赵达[8](2019)在《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文中认为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从对产量的提高逐渐转变为高产优质同时兼顾。水稻的品质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本文通过本实验室搜集的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对17个主要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一些重要品质基因的遗传机理。同时对亲本珍汕97B(Zhenshan 97B,ZS97B)和南阳占(Nanyangzhan,NYZ)构建的重组自交系进行遗传作图和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并对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粒厚QTL(qGT3)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本室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我们考察了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糙米率(brown rice rate,BRR)、精米率(milled rice rate,MMR)、整精米率(head rice rate,HRR)、精米粒长(milled rice length,MRL)、精米粒宽(milled rice width,MRW)、精米长宽比(length-width ratio,LWR)、垩白粒率(chalkness rate,CR)、垩白度(chalkness degree,CD)、透明度(Transparency,Tr)、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碱消值(alkali value,AV)和7个黏度特征值,并对这些品质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显着位点212个,其中与已经克隆的品质相关基因共定位的位点包括Waxy、GS3、qSW5/GW5、ALK等。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检测到的位点具有较大差异,说明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2.通过比较稻米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发现在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粒长和整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粒宽和整精米率则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粒型与垩白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其中粒宽与垩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垩白度、垩白粒率和透明度之间也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外观品质和其它蒸煮食味品质之间也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胶稠度与黏度各项指数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碱消值与热浆粘度和冷浆黏度系数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而与其它黏度指标并不存在相关性。在黏度系数中,大多数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中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之间的相关性较极显着。起浆温度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较低。3.通过对比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种质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黏度的相关性。发现只有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多数黏度系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19**0.66**)。在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中,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黏度系数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020.18)。在高中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胶稠度与黏度系数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0.18**0.78**),但是在糯性水稻中两者没有相关性,只与减消值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r=0.36**)。碱消值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黏度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极显着相关性(r=0.23**0.78**)。4.稻米中淀粉的合成主要受OsAPS2、OsAPL1、OsAPL3、OsAPL3、OsSSI、OsSSIIIa、Wx、ALK和OsBEIIb等基因的调控。Wx和ALK作为影响品质性状的重要基因,根据Ricevarmap上的SNP信息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与核心种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数据进行比较。不同Wx单倍型的材料3种品质性状的表型存在显着差异。ALK基因的4种单倍型在蒸煮食味品质间均具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碱消值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对核心种质中Wx基因和ALK基因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通过EHH分析发现Wx基因和ALK基因不同的单倍型可能在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5.利用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淀粉合成的主要基因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6个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相关,其中Wx对3个稻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具有显着相关性,ALK对胶稠度和碱消值具有显着相关性,OsSSI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显着相关性,OsAPS2对胶稠度有显着相关性。6.利用190株由珍汕97B和南洋占构建的RILs对粒型性状(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和粒厚)进行了初定位,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第2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控制粒宽的QTLs,第3染色体存在较多控制粒长的QTLs。全部53个QTLs中大粒亲本南阳占中的44个等位基因具有加性效应。7.两年中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包括17个粒长相关的QTLs,12个粒宽相关的QTLs;8个长宽比相关的QTLs,11个千粒重相关的QTLs以及5个粒厚的QTLs。8.第3染色体上的两个SSR分子标记RM545和RM517之间定位到了一个控制谷粒粒厚的主效QTL位点qGT3。以NYZ作为父本,ZS97B作为轮回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利用BC3F2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出255株进行区间连锁作图并验证qGT3的遗传效应,通过Mapmaker作图将qGT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RM517和RM7576之间,随机群体中qGT3解释谷粒粒厚的遗传变异率为59.9%。在近等基因系中来源于NYZ的等位基因型qGT3NYZ的粒厚表型相比来源于ZS97B的等位基因型qGT3ZS97B有0.12mm的增加。9.通过两侧标记RM517和RM7576对3000株BC3F2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的筛选,共鉴定出37株重组单株,对重组单株进行后代测验并精细定位,最终将qGT3定位在38.6kb的区间之内。

陈莹[9](2019)在《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蒸煮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其长、中、短链的比例,淀粉粒的大小及形状,蛋白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如何快速有效鉴定并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已成为稻米品质育种的重点与热点。相对于食味品尝而言,稻米RVA谱特征值能够更加客观地衡量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即使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稻米品种,RVA谱特征值也能较为精确地区分其淀粉特性差异,因此深入挖掘RVA谱相关的QTL位点,解析影响稻米RVA谱的遗传背景对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具有相同Wx基因型的水稻品种玉针香和024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及其高密度遗传图谱,对与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8个RVA谱特征值进行QTL定位,并结合籽粒灌浆期转录组数据和q RT-PCR技术,筛选影响稻米淀粉特征和蒸煮食味的候选基因,为蒸煮食味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2份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的RVA谱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在4.18~22.19%之间,其中崩解值和回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在RIL群体中,RVA谱特征值的分布除糊化温度外均呈连续分离的模式,糊化温度呈明显的双峰分布,表明糊化温度可能为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2)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稻米RVA谱8个特征值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34个与RVA谱特征值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1、2、5、6、10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贡献率较高的位点集中在第6和第10号染色体上。与糊化温度相关的q GT6.1和q GT6.2在早晚造中被重复检测到。q GT6.1的定位区间与ALK基因十分接近,平均可以解释38.4%的表型变异;q GT6.2平均可以解释19.3%的表型变异。(3)通过差异表达基因与RVA谱特征值相关QTL区间的共定位分析,筛选到4个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候选基因。基因功能预测分析显示,Os05g0501400编码受体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前体,参与细胞分裂素信号传导的生物学进程;Os01g0942300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的基因,编码葡聚糖酶,与水稻花和种子发育密切相关;Os06g0283300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有关。Os01g0618900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能参与水稻细胞壁的分解和细胞的伸展及发育过程。综上,本研究围绕与稻米蒸煮食味相关的RVA谱特征值,利用Wx基因型相同的亲本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获得一批可能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微效QTL位点;结合表达谱测序分析在QTL定位区间筛选出4个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理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艳楠[10](2019)在《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大部分人口的主要食物。在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稻谷的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以上。由此可见,水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稻米的各方面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也更加重视发展稻米的品质。近段时间以来,研究学者们在如何解析和融合稻米品质的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稻米中淀粉品质等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对稻米第二大贮藏物质蛋白质的遗传机制尚不明了。稻米中的蛋白质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稻米的烹煮食味品质。正因如此,了解、探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改良稻米的品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Sasanishiki/Y1348回交自交群体和桂朝2号/NIL-SSIII-2回交自交群体,分别进行了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PCl.2和qPC8.1的定位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的单片段代换系SL402衍生的12个扩建系,检测了每个扩建系的糙米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为9.27%~10.63%;其中Y1348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极显着升高而且稳定存在,暗示了该区段内存在一个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命名为qPCl.2。Habataki上的等位基因可有效提高糙米蛋白质的含量。2.采用Y1348与Sasanishiki回交及自交获得BCGF2群体,于扬州正季进行培育,探究群体内每一单株糙米蛋白质的含量。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变化,符合正态分布。QTL定位结果说明,qPCl.2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标记HY76与HY90之间约3679kb范围之内。3.于BC1F2样本中选择位于目标区段内且为杂合基因型的单株继续培育,形成BC1F3群体,继而在HY76与HY90区段之间再次设计多态性标记,对qPC1.2进行精细定位,以便缩小qPC1.2的定位区间,最终将qPCl.2定位在标记A33与A43之间约255.5kb范围之内。基因预测显示,有33个候选基因分布在该区段间。4.对Y1348与Sasanishiki的总蛋白含量和贮藏蛋白中的各组分蛋白含量进行考量,结果表明,Y1348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均显着高于Sasanishiki;其中谷蛋白的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差异最大。这表明来自Habataki的等位基因可能仅仅对谷蛋白的含量存在特异性调节,而对其他3种蛋白无明显影响。5.实验室前期利用一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SSIII-2(桂朝2号为背景,苏御糯为供体)为材料,在第8染色体检测到两个QTL,分别为qPC8.1和qPC8.2。本实验继续对qPC8.1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将qPC8.1精细定位在XY-7~HY-6之间约52kb范围之内。综合分析发现该区段内共有7个ORFs。6.对qPC81近等基因系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显着。进一步分析各组分蛋白含量,发现除了谷蛋白含量存在极显着性差异之外,其他三种组分蛋白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

二、稻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与改良策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与改良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和重要基因克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规律和遗传模型
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重要基因克隆
3 稻米外观品质重要基因克隆
4 稻米营养品质重要基因克隆
5 江苏水稻品质分子遗传改良策略
6 结语与展望

(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1.1.1 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
        1.1.2 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 稻米蛋白质遗传研究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2 贮藏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稻米蛋白质的遗传变异与影响因素
        1.2.4 稻米蛋白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1.2.5 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克隆
        1.2.6 稻米蛋白质营养品质遗传改良
    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改良稻米品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布与遗传变异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田间种植
        2.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2.2.4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稻米蛋白质含量在种质资源间的变异与分布
        2.3.2 组分蛋白在种质资源中的变异与分布
    2.4 讨论
        2.4.1 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广泛
        2.4.2 谷蛋白含量变异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3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田间种植
        3.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3.2.4分子连锁图构建与QTL检测
        3.2.5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3.2.6 蛋白SDS-PAGE检测及染色
        3.2.7 RT-PCR分析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双亲及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
        3.3.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3.3.3 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3.3.4 qGPC-10精细定位及近等基因系构建
        3.3.5 候选区段基因表达分析
    3.4 讨论
        3.4.1 CSSL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3.4.2 与前人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结果比较
        3.4.3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精细定位策略
        3.4.4 主效QTL育种价值
第4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田间种植
        4.2.3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4.2.4 载体构建
        4.2.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4.2.6 透射电镜分析
        4.2.7 稻米理化性质测定
        4.2.8 氨基酸含量测定
        4.2.9 GUS活性定量测定
        4.2.10 组织化学染色法
        4.2.11 RT-PCR分析
        4.2.12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
        4.2.13 核酸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4.2.1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qGPC-10候选基因的验证
        4.3.2 qGPC-10的时空表达特征
        4.3.3 OsGluA2具有多效性
        4.3.4 OsGluA2促进蛋白体Ⅱ体积
        4.3.5 启动子区单碱基差异造成功能性遗传变异
        4.3.6 OsGluA2与籼粳分化有关
        4.3.7 OsGluA2~(LET)的进化分析
    4.4 讨论
        4.4.1 qGPC-10育种中的应用
        4.4.2 籼稻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的原因分析
        4.4.3 贮藏蛋白基因调控机制
        4.4.4 OsGluA2的驯化分析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实验详细步骤
    附录二: 材料清单(1)
    附录三: 材料清单(2)
    附录四: 材料清单(3)
    附录五: 引物序列(1)
    附录六: 引物序列(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2.6 综合评价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1.3.5 稻米食味品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 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3 籼粳食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1.3.1 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指标
    1.4 遗传和环境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1 遗传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2 环境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5 大米支链淀粉的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6 主成分分析在研究复杂遗传性状中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测定
        2.3.2 米饭的人工品尝
        2.3.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2.3.4 淀粉粒结构的观察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性状的表现
        3.1.1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3.1.2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米饭蒸煮品质的表现
        3.1.3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RVA特征值的表现RVA
    3.2 北京生态条件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差异分析
        3.2.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6-12(Fa)分析
        3.2.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13-24(Fb_1)分析
        3.2.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25-36(Fb_2)分析
36(Fb_3)分析'>3.2.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36(Fb_3)分析
    3.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3.3.1 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2 稻米RVA特征值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3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采用不同食味评价方式的各指标之间相关性
    3.5 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
        3.6.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峰值粘度QTL鉴定
        3.6.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热浆粘度QTL鉴定
        3.6.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崩解值QTL鉴定
        3.6.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冷胶粘度QTL鉴定
        3.6.5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回复值QTL鉴定
        3.6.6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外观评分QTL鉴定
        3.6.7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黏度QTL鉴定
        3.6.8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平衡度QTL鉴定
        3.6.9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值QTL鉴定
    3.7 淀粉粒结构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环境下籼型血缘的渗入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稻米食味品质进行分析
    4.4 稻米籽粒淀粉粒结构及形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4.5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稻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1.2.1 水稻加工品质的评价指标
        1.2.2 水稻加工品质与其他品质之间的相关性
        1.2.3 影响水稻加工品质的环境因素
        1.2.4 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学基础
        1.2.5 水稻加工品质的QTL定位
        1.2.6 水稻加工品质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1.3 遗传背景对QTL表达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导入系群体构建
        2.1.2 导入系基因型鉴定
    2.2 加工品质考察
        2.2.1 材料种植
        2.2.2 加工品质鉴定
        2.2.3 QTL定位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导入系基因型分析
        3.1.1 双向导入系的Bin图谱构建
        3.1.2 双向导入系遗传背景分析
    3.2 表型分析
        3.2.1 亲本及双向导入系加工品质的表现
        3.2.2 不同加工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2.3 相同加工品质不同环境下的相关性分析
        3.2.4 加工品质的遗传力分析
    3.3 加工品质的QTL定位
        3.3.1 加工品质的主效QTL定位
        3.3.2 加工品质的上位性QTL定位
    3.4 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区段鉴定
    3.5 主效QTL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与前人定位QTL的比较
    4.2 遗传背景对QTL表达的影响
    4.3 环境对QTL表达的影响
    4.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4.5 重要QTL区间在未来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水稻ALK和Wx不同等位基因组合的品质效应及其对高温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调控
        1.1.1 稻米品质性状的评价
        1.1.2 稻米成分对理化品质的影响
        1.1.2.1 淀粉组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2.2 淀粉热力学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2.3 胶稠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2.4 淀粉粘滞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3 稻米理化品质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1.1.3.1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调控研究
        1.1.3.2 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调控研究
        1.1.3.3 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研究
        1.1.3.4 稻米粘滞性的遗传研究
    1.2 水稻胚乳淀粉的合成及其调控
        1.2.1 水稻胚乳淀粉的合成
        1.2.2 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的调控
    1.3 稻米糊化温度及其遗传调控
        1.3.1 稻米糊化温度
        1.3.2 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1.3.2.1 品种选择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1.3.2.2 支链淀粉结构对糊化温度的影响
        1.3.3 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调控
        1.3.3.1 主效基因的克隆
        1.3.3.2 ALK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效应
    1.4 环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4.1 灌浆结实期气温对稻米淀粉品质的影响
        1.4.1.1 环境温度对稻米淀粉粒结构的影响
        1.4.1.2 环境温度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1.4.1.3 环境温度对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
        1.4.1.4 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1.4.1.5 环境温度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1.4.1.6 环境温度对稻米粘滞性的影响
        1.4.2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第2章 ALK基因等位变异的遗传解析及其效应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水稻材料及生长条件
        2.2.1.1 水稻材料
        2.2.1.2 引物
        2.2.1.3 质粒构建与水稻转化
        2.2.1.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2.2.2 水稻样品的制备
        2.2.2.1 米粉
        2.2.2.2 淀粉
        2.2.3 DNA抽提及分子标记开发
        2.2.4 稻米糊化特性的测定
        2.2.5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2.6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2.2.7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2.2.8 稻米食味值的测定
        2.2.9 稻米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2.10 稻米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2.2.11 RNA提取和反转录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4211 (G/A)和4342 (GC/TT)是ALK等位变异的两个主要功能差异位点
        2.3.2 ALK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及其在栽培稻中的分布
        2.3.3 抑制不同ALK等位基因表达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2.3.3.1 转基因材料的创建及分子鉴定
        2.3.3.2 抑制ALK基因表达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2.3.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定
        2.3.5 ALK等位变异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2.3.6 ALK等位变异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2.3.7 ALK等位变异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3.8 ALK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2.4 小结与讨论
        2.4.1 ALK基因的等位变异导致稻米糊化特性差异
        2.4.2 同为SSIIa~j型的ALK~b与ALK~a在籼粳稻间的分布存在差异
        2.4.3 ALK基因导致支链淀粉结构差异进而改变糊化特性
        2.4.4 ALK等位变异对稻米粘滞性有影响
第3章 Wx与ALK等位基因不同组合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DNA抽提及标记的建立
        3.2.3 样品准备与处理
        3.2.4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2.5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3.2.6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3.2.7 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3.2.8 稻米食味值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定
        3.3.1.1 基因型鉴定
        3.3.1.2 农艺性状考察
        3.3.2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3.3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3.4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3.3.5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3.6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粘滞性的影响
        3.3.7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
        3.3.8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粗蛋白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3.4.1 表观直链淀粉与胶稠度主要受Wx基因影响
        3.4.2 糊化温度主要受ALK基因影响,也受Wx基因调控
        3.4.3 稻米RVA特性受Wx和ALK等位基因组合影响较大
第4章 结实期高温影响不同ALK等位基因表达及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高温处理和取样
        4.2.3 稻米籽粒外观特性的测定
        4.2.4 稻米理化品质的测定
        4.2.4.1 样品准备与处理
        4.2.4.2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4.2.4.3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4.2.4.4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4.2.4.5 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4.2.5 高温对淀粉结构的影响
        4.2.5.1 淀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4.2.5.2 淀粉X-射线衍射
        4.2.5.3 淀粉红外衍射
        4.2.5.4 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2.5.5 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4.2.6 RNA提取和RT-PCR分析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高温对ALK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4.3.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4.3.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4.3.3.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4.3.3.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籽粒灌浆程度的影响
        4.3.3.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籽粒外观的影响
        4.3.4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4.3.4.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3.4.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胶稠度的影响
        4.3.4.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粘滞性的影响
        4.3.5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4.3.5.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颗粒形态的影响
        4.3.5.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晶体特性的影响
        4.3.5.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4.4.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4.4.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4.4.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SSSL的水稻饭粒延伸性QTL的聚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汉英对照
1 前言
    1.1 水稻的米质性状研究
        1.1.1 碾磨品质
        1.1.2 外观品质
        1.1.3 营养品质
        1.1.4 蒸煮食味品质
    1.2 饭粒延伸性的研究进展
        1.2.1 饭粒延伸性的遗传模式
        1.2.2 饭粒延伸性的影响因素
        1.2.3 饭粒延伸性QTL定位群体
        1.2.4 已经定位的饭粒延伸性QTL
    1.3 单片段代换系与聚合育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材料的田间种植
        2.2.2 材料信息验证
    2.3 微卫星标记检测的方法
        2.3.1 SSR标记
        2.3.2 用于SSR标记检测的主要试剂
        2.3.3 用于SSR标记检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2.3.4 DNA的提取
        2.3.5 PCR扩增
        2.3.6 电泳
        2.3.7 银染和结果记录
    2.4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
    2.5 饭粒延伸率的测定
    2.6 上位性效应的估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验证饭粒延伸性多片段聚合系的材料信息
    3.2 多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1 亲本的饭粒延伸率
        3.2.2 单片段代换系的饭粒延伸率
        3.2.3 双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4 三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性
        3.2.5 四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6 五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7 六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8 七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9 八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10 九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2.11 十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
    3.3 多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1 双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2 三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3 四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4 五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5 六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6 七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7 八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8 九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3.9 十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3.4 多片段聚合系比较
        3.4.1 多片段聚合系的饭粒延伸率变化趋势
        3.4.2 多片段聚合系的上位性效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饭粒延伸性的影响因素
        4.1.2 供体亲本对饭粒延伸性的影响
        4.1.3 聚合系的聚合效应
        4.1.4 单片段代换系与分子设计育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已发现的饭粒延伸性QTL
附表B 219份多片段聚合系的片段信息

(8)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的品质性状的分类
        1.2.1 加工品质
        1.2.2 外观品质
        1.2.3 蒸煮食味品质
        1.2.4 营养品质
    1.3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1.3.1 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研究
        1.3.2 水稻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1.3.3 蒸煮食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
        1.3.4 营养品质
    1.4 品质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5 植物关联分析的发展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挖掘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关联群体来源
        2.2.2 群体结构分析
        2.2.3 关联群体表型鉴定
        2.2.4 水稻品质测量方法如下
        2.2.5 优质水稻的分级
        2.2.6 统计分析
        2.2.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8 遗传力计算
        2.2.9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核苷酸多态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质性状的表型分布与相关性分析
        2.3.2 核心种质品质性状广义遗传率分析
        2.3.3 亚群结构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2.3.4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中蒸煮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2.3.5 核心种质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6 逐步回归分析揭示Waxy和 ALK的遗传效应
        2.3.7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分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2.3.8 W_x和 ALK对水稻品质级别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水稻品质性状都是复杂的数量性状
        2.4.2 水稻核心种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3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4.4 RVA系谱值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的关系
        2.4.5 品质育种展望
第三章 水稻粒厚基因qGT3 的精细定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中所使用的水稻材料
        3.2.2 粒厚表型考察
        3.2.3 DNA提取
        3.2.4 分子标记开发
        3.2.5 SSR分析
        3.2.6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检测
    3.3 结果分析
        3.3.1 重组自交系中的表型分析
        3.3.2 重组自交系中初步定位的QTLs
        3.3.3 qGT3 的遗传背景检测
        3.3.4 qGT3 对粒厚具有显着效应
        3.3.5 qGT3 的精细定位
        3.3.6 候选基因预测
    3.4 讨论
        3.4.1 粒型和千粒重基因的QTLs定位
        3.4.2 QTLs位点对粒型性状影响
        3.4.3 qGT3 的精细定位
        3.4.4 粒型基因的分子育种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9)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
        1.1.1 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因素
        1.1.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
        1.1.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1.2 稻米RVA谱在蒸煮食味品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1.2.1 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的应用特点
        1.2.2 水稻淀粉RVA谱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
        1.2.3 水稻RVA谱特征值相关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3 RNA-seq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RNA-seq在基因挖掘与品种改良中的实践价值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取样与保存
        2.2.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2.2.3 RVA谱特征值测定
        2.2.4 QTL定位及分析
        2.2.5 RNA的提取
        2.2.6 RNA的反转录
        2.2.7 籽粒灌浆期转录组测序
        2.2.8 基因定量qRT-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RIL群体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
        3.1.1 亲本与RIL群体的RVA谱特征值分析
        3.1.2 稻米RVA谱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分析
        3.1.3 RIL群体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
    3.2 RVA谱特征值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3.2.1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3.2.2 候选基因的初步预测
        3.2.3 水稻籽粒总RNA检测
        3.2.4 候选基因qRT-PCR可靠性分析
        3.2.5 候选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RVA谱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4.1.2 RVA谱相关QTLs及候选基因在稻米品质改良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4.2 结论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4 近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10)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稻米蛋白质研究进展概述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分布
        1.2.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
        1.2.3 稻米蛋白质含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
        1.2.4 稻米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5 稻米贮藏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1.2.6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1.2.7 稻米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
        1.2.8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1.2的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
        2.1.2 定位群体的构建
        2.1.3 实验材料种植方式
        2.1.4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2.1.4.1 水稻糙米、精米和米粉的准备
        2.1.4.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1.5 实验群体基因型分析
        2.1.5.1 水稻单株DNA提取
        2.1.5.2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2.1.5.3 分子标记的选取和设计
        2.1.5.4 QTL定位
        2.1.6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L402扩建系材料糙米蛋白质含量的考察
        2.2.2 qPC1.2的初步定位
        2.2.3 qPC1.2的精细定位
        2.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2.2.5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三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8.1的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材料
        3.1.2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3.1.3 DNA的提取和PCR分析
        3.1.4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室前期研究
        3.2.2 qPC8.1的精细定位
        3.2.3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3.2.4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 讨论
        4.2.1 稻米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4.2.2 QTL定位结果比较
        4.2.3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2.5 水稻QTL在育种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文章中涉及到的定位标记信息
致谢

四、稻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与改良策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和重要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 张昌泉,冯琳皓,顾铭洪,刘巧泉. 遗传, 2021(05)
  • [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 杨宜豪. 扬州大学, 2020(01)
  • [3]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4]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D]. 张文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 [5]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稳定性[D]. 胡慧. 长江大学, 2020(02)
  • [6]水稻ALK和Wx不同等位基因组合的品质效应及其对高温的响应[D]. 陈专专. 扬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SSSL的水稻饭粒延伸性QTL的聚合效应[D]. 孙玉玺.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D]. 赵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D]. 陈莹.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D]. 刘艳楠.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水稻品质遗传学研究进展及改良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