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啸天[1](2021)在《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6月1日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较为明确地规定了企业破产重整方面的内容,在规范企业破产重整行为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破产重整的方式。企业的破产重整已经不再局限于清算与和解两种方式。破产重整制度作为破产法中的新设立的一项法律程序,为面临财务危机的企业恢复经营能力和起死回生提供了机会,保护了相关者的利益,也有利于保护市场主体地位与稳定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进入破产重整的程序,盐湖股份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自2017—2019年连续亏损,仅2019年亏损高达458.60亿元之多,创下A股上市公司亏损的历史记录。盐湖股份于2019年9月30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2020年4月20日破产重整计划执行完毕。2020年年报显示实现净利润为20.4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1.48亿元,且财务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本文对其破产重整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为更多有破产重整需求的企业提供启示及参考。本文共从五个方面的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的是本文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破产重整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述,阐述破产重整概念、方式和特点,分析破产重整的影响因素、破产重整的动因以及破产重整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对本案例中的企业基本情况、破产重整的实施路径、破产重整的方案设计等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分析,首先从保留上市公司资格,优化资本结构,改善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动机分析;其次分析了公司准确实施的破产重整的时机,适时选择“企业存续式”重整方式,制定方案平衡多方利益等策略;再次从政府的大力支持、谈判的策略优势、重整方案的合理设计、各利益方对未来的信心、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等角度剖析了破产重整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特色;最后采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以及非财务绩效法,对破产重整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及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启示,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性概述,并提出几点研究的启示价值。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力求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国有企业破产重整的策略和分析研究。本文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力求将破产重整策略与实际重整前后效果对比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和非财务绩效法进行分析,寻找破产重整成功背后的原因,从实际案例中提取成功因素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与结论。在明确破产重整的动机以及策略的选择的同时,更要关注影响破产成功的关键因素及特点。一次成功的破产重整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众多的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以保证企业持续经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各相关利益方从不同方向参与到破产企业的重整工作中,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完成了重整工作,保护各方的利益,重塑了企业的结构,挽救了因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财务困境等问题的企业,给面临破产危机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生契机。
江佩桓[2](2020)在《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中的矿产资源储藏丰富,分布广阔,是四川特有品质优异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四川盆地地下卤水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过程,需要相图的指导。利用相图,分析各种盐类的溶解变化规律和析出区域,从而有效的进行生产。本文针对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体系Li+,Na+(K+),Sr2+//Br-–H2O及相关子体系开展了多温相平衡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分别在273 K、308 K和323 K和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在323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在308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和KBr–Li Br–Sr Br2–H2O在323 K下的稳定相平衡进行了研究。利用分析实验测试中所得到的各体系下各组分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所对应体系的等温相图。其中,鉴定共饱点平衡固相的鉴定方法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部分三元体系采用湿渣法对其固相成分进行鉴定。实验研究发现,在273 K、308 K和323 K下的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和在323 K下的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均为水合物Ⅰ型相图。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273 K下存在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固相结晶区,结晶固相为Li Br·2H2O和Sr Br2·6H2O。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308 K和323K下的相图均包含2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曲线和3个单盐固相结晶区。其中,在308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在323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本文对比了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相图以及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发现了Li Br对Sr Br2的盐析作用很强。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 323K相图由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单盐固相结晶区组成,其结晶区为Li Br·H2O和Na Br。308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型Ⅱ相图,体系中存在3个共饱和点,7条单变量曲线和5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2H2O,Na Br,Na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Li Br·2H2O的固相结晶区最小,表明该体系中Li Br·2H2O的溶解度最大。323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体系中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H2O,Na 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Na Br的结晶区最大,表明其溶解度最小,最容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323 K下的四元体系K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Ⅰ型相图。该四元体系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其各固相组成分别为Li Br·H2O,K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KBr的结晶区要比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的结晶区大得多,这说明KBr的溶解度最小,最易从溶液中析出分离。
张子义[3](2020)在《含锂、钠、钾、钙、锶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地下卤水和油田卤水资源,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的油田卤水,具有丰富的锂、钾、钙、锶等资源,而相平衡和相图研究是盐类分离提取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开展具有该油田卤水体系特征的相平衡研究,对该地区油田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了含锂,钠,钾,钙,锶体系中部分四元体系及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研究,其中包括四个三元体系:Li Cl-Sr Cl2-H2O(308K、323K),NH4Cl-Na Cl-H2O(308K),Ca Cl2-NH4Cl-H2O(288K、308K),NH4HB4O7-NH4Cl-H2O(288K、308K、323K、348K);三个四元体系:Sr Cl2-Na Cl-NH4Cl-H2O(308K)、Sr Cl2-KCl-Li Cl-H2O(308K、323K)和Sr Cl2-Na Cl-Li Cl-H2O(308K)。根据测定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三元体系和四元体系的相图。LiCl–Sr Cl2–H2O三元体系288K、308K、323K时的相图进行了比较,在这三个温度下都无复盐和固溶体形成,体系有2个无变量点,3个单变量曲线和3个单盐结晶区,体系288K有2个无变量点,固相组成分别一个是Sr Cl2·6H2O和Sr Cl2·2H2O,另一个是Sr Cl2·2H2O和Li Cl·2H2O;体系308K、323K时都有2个无变量点,固相组成分别一个是Sr Cl2·6H2O和Sr Cl2·2H2O,另一个是Sr Cl2·2H2O和Li Cl·H2O。NH4Cl-Na Cl-H2O三元体系308K是复杂三元体系,有固溶体形成。三元体系NH4HB4O7–NH4Cl–H2O 288K、308K、323K和348K时的相图进行了比较,在这温度4个下都没有复盐和固溶体形成,属于简单饱和体系。体系有1个无变量点,2个单变量曲线和2个单盐结晶区。Ca Cl2-NH4Cl-H2O三元体系288K、308K时的相图进行了比较,在这两个温度下均无复盐和固溶体形成,属于简单饱和体系。体系有1个无变量点,2个单变量曲线和2个单盐结晶区,体系中NH4Cl的结晶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a Cl2·6H2O水合物的结晶区则变小。SrCl2-KCl-Li Cl-H2O四元体系288K、308K、323K时的相图进行了比较,在这三个温度下都无复盐和固溶体形成,都只有2个无变量点和4个单盐结晶区,5条单变量曲线,六个结晶水的氯化锶(Sr Cl2·6H2O)会因为氯化锂的作用,会在结晶过程逐渐脱水成为两个结晶水的氯化锶(Sr Cl2·2H2O)。Sr Cl2-Na Cl-NH4Cl-H2O四元体系308K是复杂体系,有固溶体形成。Sr Cl2-Na Cl-Li Cl-H2O四元体系308K条件下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为简单饱和体系。
戴荔果[4](2019)在《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铁山-滩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西段。柴北缘构造带北接祁连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东西分别以哇洪山-温泉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同阿尔金-敦煌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为界。该构造带内自北向南又以鱼卡-乌兰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为欧龙布鲁克陆块,南部为鱼卡河(沙柳河)超高压带。乌兰-鱼卡断裂两侧夹杂分布着滩间山群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岩残片。柴北缘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造山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潜力巨大,已发现有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致使全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前人虽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均未能从成矿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影响到对该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滩间山-锡铁山地区的金铅锌矿床研究为切入点,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性分析了锡铁山铅锌矿、青龙沟金矿、滩间山金矿等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时代等多方面特征,并开展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金铅锌成矿系统及亚系统,探讨了金铅锌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1)古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块初步形成;(2)新元古代,大洋演化阶段;(3)早-中加里东期,柴北缘洋持续性扩张、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晚加里东期,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并闭合最终进入后造山阶段;(4)海西期,宗务隆洋打开、形成有限洋盆,至晚海西期-印支期,西向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其后,洋盆闭合,陆陆碰撞,进入后造山阶段;(5)晚中生代-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铅锌成矿系统。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铜)成矿系统中赋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得以约束: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1768±19Ma、444.8±8.3Ma、255±3Ma)、野骆驼泉金矿床赋矿花岗闪长岩(283.5±3.1Ma)、红柳沟金矿床赋矿花岗岩(441.3±3.5Ma),及锡铁山铅锌矿床侵入滩间山群的花岗岩(445±2.3Ma),与已报道成矿年龄相对应。滩间山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年龄谱系指示其主要源于欧龙布鲁克地块,且显示欧龙布鲁克地块存在太古宙基底,并分别响应晚新太古代陆块汇聚事件、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加里东造山和晚海西-印支造山事件。锡铁山铅锌矿床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赋矿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背景,滩间山群d岩组的成岩构造环境并不相似于a岩组,其可能不具备类似成矿潜力。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铅锌金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其分别形成了:与早加里东期盆地演化有关的铅锌(铜)成矿亚系列、与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列、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及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列。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部分地段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如锡铁山铅锌矿床和双口山铅锌矿床为喷流沉积-热液叠加型矿床。锡铁山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喷流沉积成矿,及其后的变质变形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期。喷流沉积成矿期形成了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的铅锌矿体,矿石常具胶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变质变形改造期表现为矿体的边部具有不规则的“边刺”、“边瘤”,矿石变质组构发育,常见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花斑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前两期矿体一起产于主含矿层或次含矿层中。热液叠加期矿石多为脉状结构,矿物晶粒加粗,矿脉边侧常见有厚度不大的硅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壳幔混合铅,指示深部火山岩与上部正常沉积岩铅的混合;硫同位素组成指示硫主要源于赋矿火山岩。氢氧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混合部分海水、变质水及浅源水。锡铁山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喷流沉积期网脉状矿石(管道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40℃和270℃330℃,盐度126wt%NaCl eqv.(集中于412 wt%和2123 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纹层-似层状矿石(海底喷流沉积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250℃260℃,盐度集中于12.514 wt%NaCl eqv.;晚阶段无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65℃175℃,盐度集中于68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的流体压力,集中于100bar内,少部分100200bar,成矿深度0.41.4km,多数在1km内,成矿流体密度多为中-低密度流(密度<海水),少数网脉状矿体中流体为高密度流(密度>海水,或接近于海水密度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从下部网脉状管道矿体至上部层状矿体,温度下降,盐度趋于集中,密度下降,反映其与海水系统较强的混合均一作用,且发生了沸腾(同一视域见不同类型包裹体,隐爆角砾岩,及盐度呈两端元特征14wt%及1226 wt%NaCl eqv.),为成矿组分沉淀卸载的过程,至最晚阶段无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则明显降低。青龙沟金矿床是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统形成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万洞沟群沉积地层和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类型有变砂岩型、大理岩型、蚀变闪长玢岩型、绢云千枚岩型、石英脉型等。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毒砂、自然金。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岩化等。成矿阶段划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II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II、III为主成矿阶段。青龙沟矿床主成矿阶段铅和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与浅部万洞沟群混合的产物。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入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成矿流体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CO2和N2,及少量CO、CH4、H2;液相主要为H2O、SO42-、Cl-、Na+、Ca2+、Mg2+,及少量K+、F-,属H2O-NaCl-CO2-CH4(N2)体系。青龙沟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40℃360℃,盐度415wt%和2122wt%NaCl eqv,密度0.720.99g/cm3。其中,I、II、III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280℃350℃、240270℃和140℃210℃;盐度分别为1115wt%和2122wt%、710wt%,及46wt%NaCl eqv.;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53.6km,1.42.4km和1.21.7km。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同一视域纯液相+富液相+富气相共存,不同充填度气液相包裹体群状分布,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滩间山金矿床是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和蚀变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毒砂。围岩蚀变多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可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II黄铁矿-石英脉成矿阶段和III碳酸盐-石英脉成矿阶段。其中I、II为主成矿阶段。滩间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为岩浆硫源;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深源和上地壳铅的混合;碳氧同位素组分表明碳主要为岩浆岩源,混和大理岩碳源。成矿流体成分研究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和CO2,及少量CO、N2、CH4和H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SO42-、Cl-、Ca2+、Na+、Mg2+,及少量K+、F-、NO3-等。成矿流体属H2O-NaCl-CO2-CH4(N2)体系,富CO2,及Cl->F-,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滩间山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变质水、大气水。三个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300℃380℃,140℃200℃和200℃280℃;盐度分别集中于68wt%,810wt%和68wt%NaCl eqv.;流体密度分别为0.660.99/cm3,0.921.04g/cm3和0.780.98g/cm3;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194.12km(均值2.46km),1.282.4km(均值2.0km),及1.121.33 km(均值1.23 km),表明压力和深度由早阶段-主成矿阶段-晚阶段依次递减。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潜力研究表明,三期岩浆(1768±30Ma、445±19Ma和255±3Ma)的氧逸度值均较高(Ce/Ce*N和lgfO2值多在FMQ氧逸度缓冲线之上),具较好的成矿潜力,且均出现了至少一次晚期熔流体的再注入、升温过程,其溶蚀了先存锆石,改变了锆石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Dy、Th/U、Ce/Dy值上升(或Th/U、Ce/Dy值范围扩大),Hf/Y、Yb/Nd、Yb/Dy值减小(或Yb/Dy值范围缩小)),使氧逸度值发生变化,导致前两期氧逸度值升高而后一期降低。后者的降低可能是晚期熔流体演化为含高挥发分、携巨量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最终大规模沉淀成矿的反映,暗示了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期。总结了研究区加里东期金铅锌(铜)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早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造成的弧间-弧后盆地内的三级盆地-四级凹陷,控制了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的分布;晚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形成的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柴北缘以北的宗务隆洋盆开始打开,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有限洋盆。此阶段柴北缘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普遍发育与造山带去根有关的一期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并形成伴生的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海西铅锌(铜)成矿系统;印支期,宗务隆有限洋盆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及其后的陆陆碰撞等造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印支期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并且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型和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型。指出了区域金铅锌矿床找矿的远景区:滩间山-青龙沟金找矿远景区、绿梁山-双口山铅锌金铜找矿远景区、锡铁山铅锌金找矿远景区、赛什腾山西段金铜找矿远景区等。
范榕[5](2018)在《含锂、钠、钾、钙、锶体系288K相平衡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南翼山地区油田卤水的水盐体系,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了Li+,Na+,K+,Ca2+,Sr2+//Cl-–H2O部分四元及三元子体系在288K下的相平衡研究。包括5个四元体系:LiCl–KCl–SrCl2–H2O,LiCl–NaCl–SrCl2–H2O,LiCl–NaCl–KCl–H2O,NaCl–CaCl2–SrCl2–H2O和KCl–CaCl2–SrCl2–H2O;五个三元体系:NaCl–SrCl2–H2O,KCl–SrCl2–H2O,LiCl–KCl–H2O,LiCl–SrCl2–H2O,SrCl2–CaCl2–H2O。根据测定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三元体系的相图,四元体系的相图和水含量图。288K时,三元体系NaCl–SrCl2–H2O为简单体系,有一个无变量点,两条单变量曲线和两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NaCl和SrCl2·6H2O;在三元体系KCl–SrCl2–H2O中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体系有一个无变量点,两条单变量曲线和两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KCl和SrCl2·6H2O;三元体系LiCl–KCl–H2O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体系有一个无变量点,有两条单变量曲线和两个结晶区,固相分别为KCl和LiCl·2H2O;三元体系LiCl–SrCl2–H2O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为简单体系。体系有两个无变量点,三条单变量曲线和三个结晶区,三个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Cl·2H2O、SrCl2·2H2O和SrCl2·6H2O;三元体系CaCl2–SrCl2–H2O有固溶体生成,体系有两个无变量点,三条单变量曲线和三个结晶区,三个结晶区固相分别为SrCl2·6H2O、CaCl2·6H2O和钙锶固溶体Cax(Sr1-x)Cl2·6H2O。288K时,四元体系LiCl–KCl–SrCl2–H2O为简单体系,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体系有两个无变量点,五条单变量曲线和四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KCl、LiCl·2H2O、SrCl2·2H2O和SrCl2·6H2O;四元体系LiCl–NaCl–SrCl2–H2O为简单体系,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体系有两个无变量点,五条单变量曲线和四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NaCl、LiCl·2H2O、SrCl2·2H2O和SrCl2·6H2O;四元体系LiCl–NaCl–KCl–H2O为简单体系,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有一个无变量点,有三条单变量曲线和三个结晶区,固相分别为NaCl,KCl和LiCl·2H2O;四元体系NaCl–CaCl2–SrCl2–H2O有固溶体生成。有两个无变量点,五条单变量曲线和四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NaCl、SrCl2·6H2O、CaCl2·6H2O和钙锶固溶体Cax(Sr1-x)Cl2·6H2O。四元体系KCl–CaCl2–SrCl–H2O有固溶体生成,有两个无变量点,五条单变量曲线和四个结晶区,结晶区固相分别为KCl、SrCl2·6H2O、CaCl2·6H2O和钙锶固溶体Cax(Sr1-x)Cl2·6H2O。
陶冶[6](2018)在《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多温介稳相平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四川盆地平落坝地下卤水储量丰富,矿化度高。除钾含量高外,多种特征和微量组分(铷,铯)均达到和超过工业品位,具有很高开采价值。针对其卤水组成特征开展相关相平衡研究,可为该卤水开发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热力学数据。本论文针对四川盆地平落坝地下卤水及老卤的组成特征,采用等温蒸发法开展了如下体系介稳相平衡的研究:四元体系Na+,K+,Cs+//Cl--H2O 298.2 K、323.2 K;四元体系Na+,Rb+,Cs+//Cl--H2O 298.2 K、323.2 K;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 298.2 K、323.2K。测定了上述体系平衡液相的溶解度与物化性质(密度和折光率)数据,以及平衡固相的物质组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四元体系的等温蒸发相图、水含量-组成图、密度-组成图、折光率-组成图和不同温度的介稳相图对比图;五元体系则绘制其干基立体图、分别以NaCl和MgCl2为饱和面时的投影图、水含量-组成图、密度-组成图和折光率-组成图。四元体系Na+,K+,Cs+//Cl--H2O 298.2 K、323.2 K属于复杂体系。该体系在这两种温度下均有固溶体(K,Cs)Cl生成。其介稳相图均由5条单变量曲线、2个共饱点和4个结晶区组成,对应的盐为NaCl,KCl,CsCl和(K,Cs)Cl。该体系在298.2 K、323.2 K这两个不同温度下的盐类结晶形式未变化。升高温度,KCl和CsCl结晶区减小,而NaCl和固溶体(K,Cs)Cl的结晶区增大。四元体系Na+,Rb+,Cs+//Cl--H2O 298.2 K、323.2 K属于复杂体系,在这两个研究温度下均有固溶体(Rb,Cs)Cl生成。其介稳相图均由5条单变量曲线、2个共饱点和4个结晶区组成,对应的盐为NaCl,RbCl,CsCl和(Rb,Cs)Cl。该体系在298 K、323 K时盐类结晶形式未变化,升高温度RbCl结晶区减小,而NaCl,CsCl和固溶体(Rb,Cs)Cl的结晶区增大。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在298.2 K下时属于复杂体系,有复盐KCl·MgCl2·6H2O,CsCl·MgCl2·6H2O和固溶体(K,Cs)Cl形成。该体系有8个共饱点、7个结晶区和21条单变量曲线。7个结晶区分别对应单盐NaCl、KCl、CsCl、MgCl2·6H2O,复盐KCl·MgCl2·6H2O、CsCl·MgCl2·6H2O和固溶体(K,Cs)Cl,其中NaCl的结晶区最大,MgCl2·6H2O的结晶区最小。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在323.2 K亦属于复杂体系,有复盐KCl·MgCl2·6H2O,CsCl·MgCl2·6H2O和固溶体(K,Cs)Cl形成。该体系有8个共饱点、7个结晶区和21条单变量曲线。7个结晶区分别对应单盐NaCl、KCl、CsCl、MgCl2·6H2O,复盐KCl·MgCl2·6H2O、CsCl·MgCl2·6H2O和固溶体(K,Cs)Cl,其中NaCl的结晶区最大,MgCl2·6H2O的结晶区最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该体系的结晶形式与结晶种类均未发生改变。
高春亮,余俊清,闵秀云,成艾颖,洪荣昌,张丽莎[7](2016)在《大柴旦盐湖硼矿床与国内外硼矿床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大柴旦盐湖因蕴藏固体和液体硼矿资源成为柴达木盆地诸多盐湖中最早被关注和开发的盐湖之一;不仅如此,还沉积有全球少有分布的湖底特色柱硼镁石矿床。基于大柴旦盐湖硼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国内外不同硼矿床开展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主控硼矿床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点。研究发现,大柴旦盐湖硼矿床与国内外硼矿床的形成均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封闭—半封闭的低洼汇水盆地以及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所有硼矿床均与火山岩或含电气石花岗岩有密切关联,成矿物质特别是硼元素主要来源于火山岩或含电气石花岗岩,经热泉水、温泉水和大气降水的水岩作用后迁移富集。主控因子化学组分或盐湖水化学特性的不同致使硼矿物的种类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杨姣姣[8](2016)在《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研究及综合决策系统设计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湖资源是一种重要且可耗竭性的矿产资源,在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全球盐湖矿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盐湖区普遍出现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行为,已造成了盐湖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盐湖环境的破坏,不利于盐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同时缩短了盐湖资源的开采年限。在盐湖矿床开发过程中,生产规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由于受特殊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影响,盐湖资源禀赋特征与其他固体矿床相比有其特殊的动态性。在确定合理生产规模时,不仅类似其他资源矿床,需要考虑资源禀赋特征、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还必须从盐湖资源系统特征出发,综合考虑盐湖的地理区位、外部运输能力、劳动力供应状况等特殊因素对盐湖矿床生产规模的影响。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综合分析影响盐湖矿床生产的内外部因素及约束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综合决策系统,并结合西台盐湖实例进行了验证,旨在为管理者设计盐湖矿床生产规模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全面分析了我国盐湖产业现状、盐湖资源储量、供需状况等,发现导致我国盐湖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是企业盲目追求短期高额利润和采矿许可证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偏低等。(2)从资源、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盐湖矿床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发现资源储量、市场需求量、最低服务年限、劳动力供应状况、环境容量等为刚性制约因素,而设备产能、投资总额、外部交通运输能力、辅助原料供应等为柔性制约因素。(3)构建了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模型。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五个方面构建约束模型,利用这些约束模型获得矿床合理生产规模范围。并在进一步构建了专门适用于盐湖矿床最优生产规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尝试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盐湖矿床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综合评价。(4)考虑到最优生产规模决策涉及到的数据量大且动态变化,研究设计包含了人机交互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的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综合决策系统。该系统通过基础数据调用、专家系统和帮助系统设计等,将各模块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盐湖生产规模优化的计算机辅助决策,帮助相关管理部门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5)为验证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和决策系统的可操作性,以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为案例区,搜集相关资料,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台盐湖矿床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西台盐湖矿床的最优生产规模为硫酸钾镁肥100万吨/年,硼酸3万吨/年、碳酸锂2万吨/年,按此规模计算,西台盐湖矿床的最低服务年限约为40年。这与西台吉乃尔盐湖目前的开发状况和开发条件基本吻合。
太媛媛[9](2015)在《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文中提出那陵格勒河地处柴达木盆地,为盆地内水量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一条内陆河,其山前冲洪积扇地区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带,充分利用这些富水地带开展地下水资源的调蓄运用,将会提高本地区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为生活和生产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本文在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作为天然地下水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建立了库区的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确定了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模拟预测了地下水库不同水量开发利用方案的效果。通过系统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那陵格勒冲洪积扇是一座天然地下水库。地下水库的库区含水层厚度较大,颗粒较粗,储水与给水性较强,渗透性较好,导水性良好,以孔隙潜水为主,开发利用空间大,地下水溢出带含水层为多层结构,颗粒变细,透水性差,相对隔水;地下水库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那陵格勒河河水的入渗补给,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法(WTF)计算研究区的河流渗漏量,现状年条件下的河流渗漏量为6.16×108m3/a,补给充沛;地下水库库区的开采条件良好,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调蓄。2、那陵格勒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大。采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库数值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得出基于生态因素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5×104m3/d:当地下水开采量在65×104m3/d以下时,芦苇适宜生长面积萎缩速率相对较小;当开采量超过此阈值后,地下水的进一步增量开采将导致芦苇生长面积的大幅萎缩。3、确定了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与特征库容。采用“特征水面”代替通常使用的“特征水位”,提出了新的地下水库调控特征参数,包括死水面和死库容、正常蓄水面和正常调蓄库容、现状地下水面和已占库容及腾空库容;进一步利用已建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分别给出了那陵格勒河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计算出地下水库的总库容为190.3108m3,死库容为159.4108m3,正常调蓄库容为30.9108m3。4、模拟分析了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效果。根据工业、农牧业和生活用水的情况,设定两种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情景:一是根据研究区的地下水需求量进行开采,二是根据整个那陵格勒河流域的地下水需求量进行开采;按多年平均河流径流量(13.35108m3/a)以及历史监测流量重现的条件,分别开展了4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天然排泄量(蒸发、侧向排泄等)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下水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体现出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具有极强的水量调节能力。
杨姣姣,王建萍,邓婷文,李冬梅,张新新[10](2015)在《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青海柴达木盐湖资源为具体研究对象,引入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概念,探讨了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对盐湖资源有效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首先从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盐湖资源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盐湖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然后在对现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计价模式;最后结合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现状,对柴达木盐湖资源的产权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改变以往只集中开发原材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局面,促进盐湖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逐步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二、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破产重整的概念研究 |
1.2.2 关于破产重整的动因研究 |
1.2.3 关于破产重整的策略研究 |
1.2.4 关于破产重整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5 关于破产重整的绩效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破产重整理论概述 |
2.1 破产重整概念、方式和特点 |
2.1.1 破产重整的概念 |
2.1.2 破产重整的三种模式 |
2.1.3 破产重整的特点 |
2.2 破产重整影响因素 |
2.2.1 地方政府的监督引导 |
2.2.2 出资人提供资金 |
2.2.3 债权人成为股东 |
2.2.4 破产重整方案的实施 |
2.2.5 中介机构的支持 |
2.3 破产重整的动机 |
2.3.1 调整公司产业布局 |
2.3.2 提高利益相关者受偿比例 |
2.3.3 保留公司上市资格 |
2.3.4 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
2.4 破产重整理论基础 |
2.4.1 营运价值理论 |
2.4.2 利益与共论 |
2.4.3 资产重整理论 |
3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案例介绍 |
3.1 盐湖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
3.1.1 盐湖股份简介 |
3.1.2 盐湖股份所处行业背景介绍 |
3.1.3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前经营情况 |
3.2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实施路径 |
3.2.1 企业破产重整申请及批准 |
3.2.2 破产重整计划制定及批准 |
3.2.3 破产重整计划裁定及执行 |
3.3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方案设计 |
3.3.1 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3.2 重大资产处置方案 |
3.3.3 债权受偿方案 |
3.3.4 破产重整后经营方案 |
4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案例分析 |
4.1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动机分析 |
4.1.1 保留上市资格 |
4.1.2 优化资本结构 |
4.1.3 改善财务状况 |
4.2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策略分析 |
4.2.1 准确把握破产重整的时机 |
4.2.2 适时选择“企业存续式”重整方式 |
4.2.3 制定方案平衡多方利益 |
4.3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成功的关键因素及特色分析 |
4.3.1 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
4.3.2 谈判的策略优势 |
4.3.3 重整方案的合理设计 |
4.3.4 各利益方对未来的信心 |
4.3.5 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 |
4.4 盐湖股份破产重整的绩效分析 |
4.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绩效分析 |
4.4.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绩效分析 |
4.4.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财务危机解除保障了上市主体 |
5.1.2 四方面重整提升了综合实力 |
5.1.3 最大限度保护了各方利益 |
5.1.4 地方政府的支持推进了破产重整流程 |
5.2 研究启示 |
5.2.1 规范破产重整会计核算工作 |
5.2.2 提高清偿比例以保障债权人利益 |
5.2.3 慎重选择重整方 |
5.2.4 依法创新破产重整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3 含锂体系研究现状 |
1.3.1 锂资源概述 |
1.3.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 含锶体系研究现状 |
1.4.1 锶资源概述 |
1.4.2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含钾体系研究现状 |
1.5.1 钾资源概述 |
1.5.2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6 含溴体系研究现状 |
1.6.1 溴资源概述 |
1.6.2 含溴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经费支持 |
1.7.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2 经费支持 |
1.8 预计研究成果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第3章 三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27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2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3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4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比与讨论 |
3.5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4.3 四元体系Li Br–NaBr–SrBr_2–H_2O在308K和323K相图的对比 |
4.4 四元体系Li Br–KBr–Sr Br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含锂、钠、钾、钙、锶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南翼山油田卤水研究现状 |
1.3 锶、钾、锂、钙资源概况 |
1.3.1 锶资源概况 |
1.3.2 锂资源概况 |
1.3.3 钾资源概况 |
1.4 水盐体系研究现状 |
1.4.1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2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3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2 液相组成化学分析方法 |
2.2.1 铵根离子的测定──甲醛法 |
2.2.2 氯离子的测定——银量法 |
2.2.3 锶离子的测定-EDTA镁法 |
2.2.4 钾离子的测定 |
2.3 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测固相 |
2.4 实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3.1.1 实验结果 |
3.1.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2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 323K相平衡研究 |
3.2.1 实验结果 |
3.2.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3 三元体系LiCl-Sr Cl_2-H_2O 288,308,323K多温相平衡对比 |
3.4 三元体系NH_4Cl-Na 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3.4.1 实验结果 |
3.4.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5 三元体系NH_4HB_4O_7–NH_4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5.1 实验结果 |
3.5.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6 三元体系NH_4HB_4O_7–NH_4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3.6.1 实验结果 |
3.6.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7 三元体系NH_4HB_4O_7–NH_4Cl–H_2O 323K相平衡研究 |
3.7.1 实验结果 |
3.7.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8 三元体系NH_4HB_4O_7–NH_4Cl–H_2O 348K相平衡研究 |
3.8.1 实验结果 |
3.8.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9 三元体系NH_4HB_4O_7–NH_4Cl–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
3.10 三元体系CaCl_2–NH_4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10.1 实验结果 |
3.10.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11 三元体系CaCl_2–NH_4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3.11.1 实验结果 |
3.11.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3.12 三元体系CaCl_2–NH_4Cl–H_2O 288K和308K相图比较 |
3.13 小结 |
第四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SrCl_2–Na Cl–NH_4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4.1.1 实验结果 |
4.1.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4.2 四元体系SrCl_2–KCl–Li 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4.2.1 实验结果 |
4.2.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4.3 四元体系SrCl_2–Na Cl–Li Cl–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
4.3.1 实验结果 |
4.3.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4.4 四元体系Sr Cl_2–KCl–Li Cl–H_2O 323K相平衡研究 |
4.4.1 实验结果 |
4.4.2 绘制相图与分析 |
4.4.3 四元体系Sr Cl_2–KCl–Li Cl–H_2O四元体系多温相平衡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区矿产勘查程度及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成矿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 |
2.2 区域地层 |
2.2.1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Pt_1DK) |
2.2.2 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Pt_2SL) |
2.2.3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Pt_2WD) |
2.2.4 上元古界全吉群(ZQ) |
2.2.5 下古生界 |
2.2.6 上古生界 |
2.2.7 中生界 |
2.2.8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2.3.2 海西期侵入岩 |
2.3.3 印支期侵入岩 |
2.3.4 火山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三章 研究区铅锌金成矿系统的划分 |
3.1 成矿系统划分的原则 |
3.2 研究区成矿系统的划分依据 |
3.2.1 加里东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2 海西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3 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 |
3.3 加里东期成矿系统 |
3.3.1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 |
3.3.2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 |
3.4 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 |
3.5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 |
第四章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4.1 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 |
4.1.5 成矿期次 |
4.2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4.2.1 铅同位素 |
4.2.2 硫同位素 |
4.3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3 成矿流体成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5.1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5.1.1 矿区地质概况 |
5.1.2 矿体特征 |
5.1.3 矿石特征 |
5.1.4 围岩蚀变 |
5.1.5 成矿期次 |
5.2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5.2.1 铅同位素 |
5.2.2 硫同位素 |
5.3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5.3.1 成矿流体来源 |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3 成矿流体成分 |
5.4 小结 |
第六章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6.1 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区地质概况 |
6.1.2 矿体特征 |
6.1.3 矿石特征 |
6.1.4 围岩蚀变 |
6.1.5 成矿期次 |
6.2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6.2.1 铅同位素 |
6.2.2 硫同位素 |
6.3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6.3.1 成矿流体来源 |
6.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3.3 成矿流体成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系统中相关岩浆岩与成矿 |
7.1 与铅锌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火山岩特征 |
7.1.1 岩石建造 |
7.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1.3 岩浆岩年代学 |
7.1.4 火山岩源区及成矿构造背景 |
7.1.5 地层层序 |
7.2 与金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 |
7.2.1 岩石建造 |
7.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2.3 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
7.2.4 Sr-Nd-Pb-Hf同位素特征 |
7.2.5 岩石成因 |
7.2.6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及找矿方向 |
8.1 成矿系统的时间演化 |
8.2 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 |
8.3 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 |
8.3.1 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
8.3.2 滩间山金矿床控矿要素 |
8.4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 |
8.5 区域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8.5.1 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式 |
8.5.2 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式 |
8.5.3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5)含锂、钠、钾、钙、锶体系288K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南翼山油田卤水研究现状 |
1.3 锂、锶、钾资源概况 |
1.3.1 锂资源概况 |
1.3.2 锶资源概况 |
1.3.3 钾资源概况 |
1.4 水盐体系研究现状 |
1.4.1 含锂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2 含锶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3 含钾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相平衡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2.4.1 各离子含量分析方法 |
2.4.2 平衡固相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1.1 实验结果 |
3.1.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1.3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
3.2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2.1 实验结果 |
3.2.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2.3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
3.3 三元体系LiCl-K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3.1 实验结果 |
3.3.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4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4.1 实验结果 |
3.4.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5 三元体系CaCl_2-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3.5.1 实验结果 |
3.5.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3.5.3 CaCl_2-SrCl_2-H_2O在288K、298K相图对比 |
第四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LiCl-K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4.1.1 实验结果 |
4.1.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4.2 四元体系LiCl-Na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4.2.1 实验结果 |
4.2.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4.3 四元体系LiCl-NaCl-K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4.3.1 实验结果 |
4.3.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4.4 四元体系NaCl-CaCl_2-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
4.4.1 实验结果 |
4.4.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4.5 四元体系KCl-CaCl_2-SrCl_2-H2_O 288K相平衡研究 |
4.5.1 实验结果 |
4.5.2 相图绘制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多温介稳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平落坝地下卤水资源状况 |
1.2.2 钾及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2.3 铷及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2.4 铯及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2.5 镁及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项目来源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2.4.1 平衡溶液分析方法 |
2.4.2 固相组成的鉴定方法 |
第3章 四元体系Na~+,K~+,Cs~+//Cl~--H_2O298.2K,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3.1 四元体系Na~+,K~+,Cs~+//Cl~--H_2O298.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3.2 四元体系Na~+,K~+,Cs~+//Cl~--H_2O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3.3 四元体系Na~+,K~+,Cs~+//Cl~--H_2O298.2K,323.2K介稳相图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四元体系Na~+,Rb~+,Cs~+//Cl~--H_2O298.2K,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Na~+,Rb~+,Cs~+//Cl~--H_2O298.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Na~+,Rb~+,Cs~+//Cl~--H_2O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4.3 四元体系Na~+,Rb~+,Cs~+//Cl~--H_2O298.2K,323.2K介稳相图对比 |
4.4 小结 |
第5章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298.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5.1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298.2K介稳相平衡研究结果 |
5.2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298.2K投影图(NaCl饱和) |
5.3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298.2K投影图(MgCl_2饱和) |
5.4 小结 |
第6章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 |
6.1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323.2K介稳相平衡研究结果 |
6.2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323.2K投影图(NaCl饱和) |
6.3 五元体系Na~+,K~+,Cs~+,Mg~(2+)//Cl~--H_2O323.2K投影图(MgCl_2饱和)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大柴旦盐湖硼矿床与国内外硼矿床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柴旦盐湖硼矿床地质特征 |
1.1 湖底柱硼镁石矿层 |
1.2 湖滨钠硼解石、水方硼石和湖沼硼土矿 |
2 大柴旦盐湖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 与国外硼矿床的对比 |
3.1 土耳其硼矿床 |
3.2 美国加利福尼亚硼矿床 |
3.3 南美地区硼矿床 |
4 与国内硼矿床的对比 |
4.1 内生硼矿床 |
4.2 外生硼矿床 |
5 讨论 |
6 结论 |
(8)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研究及综合决策系统设计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1 相关理论基础 |
2.1.2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2.1 矿山合理生产规模研究综述 |
2.2.2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综述 |
2.2.3 研究综述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盐湖资源产业背景及生产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盐湖资源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1 盐湖资源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
3.1.2 我国盐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
3.1.3 盐湖企业盲目扩产带来恶果 |
3.1.4 盐湖矿床的特殊性给生产规模的确定增加了难度 |
3.2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资源禀赋方面 |
3.2.2 工艺技术方面 |
3.2.3 市场经济方面 |
3.2.4 社会支持状况 |
3.2.5 生态环境方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模型构建 |
4.1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模型组成 |
4.2 约束模型 |
4.2.1 资源储量及最低服务年限约束 |
4.2.2 工艺技术约束 |
4.2.3 经济条件约束 |
4.2.4 劳动力供给约束 |
4.2.5 环境容量约束 |
4.2.6 小结 |
4.3 优化评价模型 |
4.3.1 指标体系构建 |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湖生产规模优化综合决策系统设计 |
5.1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决策分析 |
5.2 盐湖矿床规模优化综合决策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设计目标 |
5.2.2 系统设计原则 |
5.2.3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决策系统框架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框架总体设计 |
5.3.2 系统工作流程 |
5.4 数据库子系统设计 |
5.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5.4.2 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综合决策数据库构成 |
5.4.3 数据库功能设计 |
5.5 知识库子系统设计 |
5.5.1 基于专家系统的指标选取及权重分析 |
5.5.2 文本知识 |
5.5.3 知识的获取 |
5.5.4 知识库的功能 |
5.6 构建自适应综合决策系统的流程和框架 |
5.6.1 自适应综合决策系统的必要性 |
5.6.2 自适应决策框架构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西台盐湖生产规模优化决策 |
6.1 西台吉乃尔盐湖概况 |
6.1.1 自然地理区位及水文地质概况 |
6.1.2 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状况 |
6.1.3 社会经济状况 |
6.1.4 生态环境状况 |
6.1.5 研究区域概况综合分析 |
6.2 西台盐湖矿床合理生产规模确定 |
6.2.1 合理生产规模的确定 |
6.2.2 西台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方案确定 |
6.3 优化指标体系及其数据获取 |
6.3.1 优化指标体系 |
6.3.2 指标说明 |
6.3.3 指标数据的获取 |
6.4 西台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评价研究 |
6.4.1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6.4.2 优化结果验证分析 |
6.4.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不足 |
7.2 建议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库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水库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条件 |
2.1.3 水文条件 |
2.1.4 社会经济条件 |
2.2 区域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含水层岩性与分布 |
2.3.2 地下水循环特征 |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2.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三章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作为地下水库的可行性分析 |
3.1 库区范围确定 |
3.2 库区空间特征 |
3.3 库区补给条件 |
3.4 开采条件 |
第四章 地下水库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计算区范围 |
4.1.2 边界条件概化 |
4.1.3 含水层介质及水力特征概化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4.2.3 模型识别 |
4.2.4 模型验证 |
4.3 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3.1 识别期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3.2 验证期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4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 |
4.4.1 地下水开采区范围 |
4.4.2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
第五章 地下水库特征水面与库容的确定 |
5.1 传统地下水库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的划分方案 |
5.2 特征水面及其确定原则 |
5.3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 |
5.3.1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的确定 |
5.3.2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库容计算 |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分析 |
6.1 那陵格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需求 |
6.1.1 那陵格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 |
6.1.2 那陵格勒河流域未来水资源需求分析 |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
6.3 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 |
6.3.1 方案 1 模拟结果 |
6.3.2 方案 2 模拟结果 |
6.3.3 方案 3 模拟结果 |
6.3.4 方案 4 模拟结果 |
6.4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产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2 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行性 |
3 推动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3.1 资源的价值评估 |
3.2 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 |
3.2.1 征税范围小,税收门槛低。 |
3.2.2 征税方式不合理。 |
3.2.3低税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
3.3 盐湖资源的产权问题 |
4 实现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
4.1 盐湖资源价值的科学评估 |
4.1.1 正确处理资产、收益与价值的对应关系。 |
4.1.2 正确处理折现率。 |
4.1.3 正确选取评估参数。 |
4.1.4 正确计算盐湖资源的储量。 |
4.2 对盐湖资源资源税的建议 |
4.2.1 合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
4.2.2 结合从价和从量征收。 |
4.2.3 考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收费。 |
4.2.4 分别考虑资源储量、开采量和销售量。 |
4.3 对柴达木盐湖资源产权问题的建议 |
4.3.1 探明盐湖中各种资源的储量。 |
4.3.2 设定盐湖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
4.3.3“一湖一企”为主体,考虑多企业合股联合开发。 |
4.3.4 允许其他企业开采其他资源。 |
4.3.5 保障资源税。 |
5 结论 |
四、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湖股份破产重整案例分析[D]. 吴啸天.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D]. 江佩桓.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含锂、钠、钾、钙、锶体系相平衡研究[D]. 张子义.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4]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D]. 戴荔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含锂、钠、钾、钙、锶体系288K相平衡研究[D]. 范榕.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6]五元体系Na+,K+,Cs+,Mg2+//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多温介稳相平衡研究[D]. 陶冶.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7]大柴旦盐湖硼矿床与国内外硼矿床的对比研究[J]. 高春亮,余俊清,闵秀云,成艾颖,洪荣昌,张丽莎. 盐湖研究, 2016(04)
- [8]盐湖矿床生产规模优化研究及综合决策系统设计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D]. 杨姣姣. 云南大学, 2016(02)
- [9]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D]. 太媛媛. 吉林大学, 2015(08)
- [10]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J]. 杨姣姣,王建萍,邓婷文,李冬梅,张新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