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改良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程[1](2021)在《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公路加宽中间分隔带换填、桥台台背回填压实度不足等因为空间狭小难以回填压实的工程问题,本文拟利用“流态固化土”这一新型材料来解决这种工程难题,流态固化土具有高流动性,自密实的性质,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施工难题且可以利用原位挖方弃土具有良好经济和环保效益。本文的配合比研究先对如何控制流态固化土的流动性能做出探讨,此外还探究了粉煤灰和中路固化剂这两种材料对流态固化土性能的影响。而后基于配合比研究的试验成果对流态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试验研究,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固比可以较好的控制流态固化土的流动度,灰土比对流动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粉煤灰可以改善流动性能,但是若粉煤灰替代水泥量过大会使得流态固化土的强度降低;中路固化剂可以增加流态固化土的强度,但是随着掺量的增加固化剂对其强度增强作用有所减弱,中路固化剂的掺量对流态固化土的流动性能的作用并不显着。(2)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中探究了养护龄期、液固比、灰土比对流态固化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态固化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强度的增长速率逐渐减缓,流态固化土的强度随着灰土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而减小;在CBR试验、劈裂试验、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研究中探究了无侧限抗压强度与上述三种试验指标的关系,研究表明流态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CBR值、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直剪试验中探究了灰土比对粘聚力c值及内摩角φ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四类土灰土比与粘聚力c值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好,而灰土比对内摩擦角φ值的影响的规律则并不明显;在干湿循环及抗冻性能试验中探究了流态固化土在不同次数的干湿循环作用及冻融作用下的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灰土比的增大,四类土的抵抗干湿循环及冻融循环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干缩试验中探究了流态固化土失水率,干缩应变、干燥收缩系数随龄期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失水率和干缩应变均是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减小,而干燥收缩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3)通过对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应用流态固化土换填相对于传统回填方式压实度不足的情况,提高了换填部分的路基土的回弹模量,降低了底基层的最大拉应力,但是若考虑流态固化土的收缩作用,则会增大底基层的最大拉应力。若收缩量过大使得新老路基土接触不紧密,也会增大底基层最大拉应力。
刘铭杰,彭丽云[2](2020)在《改良粉土在高速公路路基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扩大粉土在高速公路路基中的应用,对粉土分别采用水泥、石灰和含有黏粒的粉质土进行改良。结合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要求,从改良粉土的击实特性、压缩模量、加州承载比和渗透性方面分析了其在高速公路路基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粉土中掺入石灰、水泥均能提升粉土的压缩模量和CBR值,且相同条件下,水泥相比石灰的提升作用更显着,对承载力较低的粉土、变形要求较高的路基,可优先采用水泥改良粉土;掺入含有黏粒的粉质土因掺入黏粒少而使粉土的压缩模量和CBR值降低,不满足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要求;在粉土中掺入石灰可降低粉土的渗透性,石灰改良土可优先用于路基需要隔水、封水的部位和雨水较多地区的路基工程。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粉土作为填料的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给出了建议。
王帅[3](2020)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改良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红砂岩,此种岩类强度较低,水稳定性差,结合南方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如何有效的将红砂岩土作为路基填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三轴试验,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土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土体微观结构分析,阐明改良机理;最后开展红砂岩水泥改良土路基填筑现场强度检测试验,对改良性能进行论证。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矿物成分分析、崩解及CBR等试验发现红砂岩因为含有蒙脱石等亲水性矿物成分易崩解,6次循环浸水崩解后质量损失均值为10.21%。红砂岩抗压强度软化系数为54%,属于软质岩。红砂岩土 CBR值为7.1%,不满足高速公路路床填料要求,因此需要对红砂岩土进行一定的改良。(2)分别将水泥、石灰作为红砂岩土的改良剂,对改良后的红砂岩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红砂岩水泥改良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强度与水稳定性,因此选择水泥作为红砂岩土的改良剂。(3)分别对红砂岩素土和水泥改良土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发现红砂岩土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加入水泥后不改变红砂岩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形式,但在曲线的各个阶段,水泥对红砂岩土的受力特征均有一定改善;水泥使红砂岩土的破坏形式由塑性破坏向脆性破坏转变。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水泥改良的试件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呈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多次干湿循环后,改良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相对于循环0次时均有一定的衰减,但总体衰减幅度并不大;4%水泥剂量的改良土内摩擦角衰减率最小。建立弹性模量、峰值强度以及抗剪强度指标关于干湿循环次数、水泥剂量和围压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式,拟合效果理想。(4)利用扫描电镜(SEM)并结合Image-pro Plus软件对水泥改良土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发现水泥作为改良剂能够明显改善因干湿循环而造成的土体结构松散、孔隙增大的现象;水泥的水化产物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颗粒孔隙形态分布具有较大改变,随着水泥剂量的提高条状孔隙不断增加,分形维数相对提高。(5)通过对比降雨前后红砂岩改良土路基试验段强度检测结果可知:使用水泥剂量为4%的红砂岩改良土即可满足路基96区强度的要求。
陈龙旭[4](2020)在《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砂岩具有易风化、遇水易崩解的特性,湖南地区夏季强降雨与干旱气候造成的周期性干湿循环作用会导致红砂岩路基土强度发生劣化,给公路结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红砂岩地区为保障红砂岩填料用于路床填筑的稳定性,需要对填料进行改良处理,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改良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将改良后的红砂岩土用于路床填筑时,如何保证改良土填筑施工质量,研究基于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的快速检测评价标准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鉴于以上目的,本文选取湘西怀化至芷江高速沿线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素土与水泥改良土的物理特性、宏观力学和微观结构试验等研究,揭示了红砂岩力学强度劣化的物理机制,获得了红砂岩土的基本物理特性指标和宏观力学强度等参数随干湿循环、压实度、含水率、水泥掺量的变化规律。随后开展了基于动应变控制的红砂岩路基强度设计,确定了重交通荷载等级下改良土路床的水泥最佳掺量。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车轮荷载和PFWD的检测过程,得到了红砂岩路床改良土快速检测标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红砂岩素土经受干湿循环作用影响,强度劣化特性显着。经受7次干湿循环后红砂岩素土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和抗剪强度均不能满足路用要求。矿物成分分析表明,红砂岩含有的长石、方解石和蒙脱石成分在干湿循环中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解矿物盐成分,导致岩土结构产生裂缝和孔隙,致使红砂岩发生崩解,强度降低。(2)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水泥改良土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先降低、后回升,并且在第7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说明掺加水泥不仅使得红砂岩初始强度得到大幅提升,还缓解干湿循环作用引起的劣化特性。(3)模拟7次干湿循环过程,对每次增湿路径中试样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分析含水率、压实度、正应力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改良土剪切特性的影响:改良土的抗剪强度、粘聚力c值、内摩擦角φ值、抗剪强度损失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含水率越低,试样的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高含水率试件的破坏类型逐渐由脆性破坏过渡到塑性破坏;相同条件下,96%压实度试件的抗剪强度、粘聚力c值、内摩擦角φ值均高于90%压实度试件;黏聚力c随着增湿过程和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内摩擦角φ整体上从10%增湿到15%的阶段缓慢上升,在后续的增湿过程中骤然降低。(4)采用SEM和imagePro-plu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从微观层面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干湿循环效应的劣化机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板状大颗粒逐渐崩解成松散破碎体,颗粒排列方式重组,孔隙率逐渐增加,大、中孔隙数量逐渐增多,而小、微孔隙数量不断减少。形态分布分形维数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颗粒平均圆形度逐渐增加,形状趋于圆润,土颗粒间嵌挤作用降低,导致内摩擦角降低。(5)研究了基于路基顶面动应变控制技术,进行路基强度设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公路车轮动荷载模型,得到了不同路堤模量和路床改良层填筑高度下的改良层回弹模量临界值Ed,结合改良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回弹模量变化规律,确定了重交通条件下红砂岩水泥改良土路床的水泥掺量最佳值为5%;(6)根据车轮动荷载频率创建了PFWD的有限元运行模型,计算得到了改良层回弹模量临界值Ed和填筑高度Hd对应的路基顶面PFWD检测标准E’vd,Ed和E’vd的线性回归相关性良好。最后建立了路基动态回弹模量检测标准E’vd与路堤回弹模量E0和路床设计高度Hd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公式,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周志清[5](2020)在《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工程特性及其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荆州市城北快速路建设为依托,针对该路建设过程中房屋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道路沿线分布的膨胀土综合利用开展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并根据路基湿度条件及荆州地区气象资料,对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路基的合理结构形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推荐出适宜荆州地区的路基合理结构。通过研究,有效解决了该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优质填料缺乏、建筑垃圾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强度试验、胀缩试验分析探讨不同建筑垃圾掺比、不同级配设计下试样力学特性、胀缩特性,得到在采用级配组合Ⅰ、掺比40%时,建筑垃圾膨胀土具有更好的强度特性及胀缩特性且满足规范要求。(2)在最佳组合、掺比情况下按照94%压实度制样,并与相同压实度的3%、5%、7%水泥改良土进行强度、胀缩特性对比。试验表明未浸水时,建筑垃圾改良土强度较高,浸水后强度降低幅度大于水泥改良土,膨胀量高于水泥改良土,但较素土显着降低。(3)进行16组试样压缩固结试验,分析建筑垃圾掺比、级配对于压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垃圾掺比的升高,建筑垃圾混合土可压缩性减小,建筑垃圾掺比在30%~40%属于过渡区间,建筑垃圾掺比低于30%时,对压缩特性影响较小,高于40%时,压缩特性明显改变。4种粒级组合中粒级组合Ⅰ在相同掺比情况下,可压缩性最小。(4)选取最优粒级组合Ⅰ、40%掺比,94%压实度试样与相同压实度素土以及3%、5%、7%水泥改良土进行压缩特性对比,试验表明建筑垃圾改良土可压缩性显着降低,试样初始孔隙比更低。(5)对建筑垃圾膨胀土进行室内渗透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压实度与含水率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改良土较相同压实度素土、水泥改良土渗透性更强;干湿循环作用会使建筑垃圾改良土压实度与强度降低;压实度与含水率对建筑垃圾改良土强度均有影响,但对比素土影响程度较低。(6)根据路基湿度条件及荆州地区气象资料,结合干湿循环试验与水稳定性试验结果,进行包边粘土、碎石土垫层厚度、土工布封层等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50cm厚度级配较差砾石垫层可以起到完全阻隔地下水的作用,建筑垃圾改良土由于其渗透系数较大,如不采取路床顶部铺设防渗土工布及包边粘土的措施在连续降雨的条件下将会产生较大变形,并且路基内部湿度变化较大,对于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路基材料极为不利。当采取路床顶部铺设防渗土工布及2m厚度包边粘土、加上砾石垫层的路基结构时,在较为不利的降雨情况下路基内部湿度变化仍很小,可以有效保持路基内部湿度稳定。
杨明明[6](2020)在《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砂质黄土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地区,且A、B组填料缺乏,土体每年随季节的变化至少会经受一次冻结和融化冻融作用,铁路路基在受到因季节变化而发生冻融作用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在列车经过时所产生的荷载作用,出现诸如冻胀融沉、不均匀沉降等,对铁路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铁路的大力发展以及列车的不断提速,对铁路基础及路基的变形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因此,对优质填料缺乏等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抗冻融性能良好填料的研究,已非常迫切。然而目前对于考虑冻融与列车循环荷载双重作用下路基稳定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掺量为6%的水泥改良砂质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试验围压、冻结温度等因素对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一系列土工试验,对水泥改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不同掺入比的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水泥改良土的破坏形式,确定了水泥改良土的最优掺量为6%。(2)通过标准三轴试验,水泥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强度指标会受到冻融循环次数、冻结温度和试验围压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了冻融循环对水泥改良土的静强度、抗剪强度指标以及初始切线模量的影响。(3)对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分析。(4)通过室内GDS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试验围压和动应力幅值等不同影响因素下水泥改良土累积塑性应变和临界动应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临界动应力的范围。(5)分析了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和动强度的变化规律;基于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对水泥改良土的动应力-应变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拟合。
张仰鹏[7](2019)在《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营效率。季冻区道路病害是路基填土自身性能衰变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害地段的不良路基填土,进行改良从而获得性能出色稳定性好的路基填土是有效的道路病害预防措施。油页岩废渣是油页岩矿物燃烧或干馏后的固体废物,随着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油页岩废渣随之产生。堆积如山的油页岩废渣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内部含有的可溶解固体、硫化物、元素化合物,还会对农田、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将油页岩废渣应用在道路路基中具有利用率高、加工成本低、适用性强等显着优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节冻土区道路设置冷阻层治理路基冻害机理研究”和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在季冻区公路路基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选用吉林省汪清县所产的油页岩废渣和粉煤灰,对吉林地区常见的粉质黏土进行改良,旨在大量处理油页岩废渣、节约原状填土资源的同时,获得一种性能出色、适合季节性冻土区使用的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了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和粉质黏土三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着最大程度应用油页岩废渣、并针对季冻区道路病害提出一种稳定的路基填土的原则,通过击实试验、液塑限试验和CBR承载比试验确定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最佳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从颗粒分析和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拌和过程中和多次冻融循环后的级配组成和化学组成稳定性。并根据试样土浸润液中阴阳离子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2)基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规定的路基设计标准,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以CBR承载比和动回弹模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压实度、试验环境(是否浸水)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未改良粉质黏土为对比,评价了油页岩废渣改良填土的路用性能改良效果。为了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便利和准确的设计指标,提出了基于应力条件和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最后,根据规范要求,给出油页岩废渣路基的设计方案。(3)为评价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动荷载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应力条件和破坏次数下的动强度,引入破坏动应力比,揭示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强度破坏特征。应用摩尔-库伦定理,求得改良路基土的动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动荷载稳定性验算,提取稳定圈数的应力应变数据,求解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并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获得其最大动模量、剪切应力,构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和最大动模量预测模型。(4)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冻融循环下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细观机理研究。以动回弹模量和动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效果,掌握其动力性能损伤度。基于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从土样的细观结构出发,分析细观结构参数与宏观动力特性的联系,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动力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模型,实现冻融循环后改良土动力特性的定量化预测。(5)针对道路路基使用多年后的累积变形过大现象,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大次数循环荷载下的变形试验研究。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和冻融循环下的大次数循环三轴振动试验,应用安定性理论阐述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提取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总应变和塑性累积应变,分析围压、竖应力、加载频率、冻融循环等因素对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提出适用于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塑性累积应变的归一化和对数化预测模型,并揭示了大次数循环荷载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刚度和动回弹模量变化趋势,为改良填土实际道路使用中的长期变形评估提供帮助。
白仁钰[8](2019)在《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积土广泛分布于辽宁西部,该地区常对风积土进行适当的改良,使其能够成为一种优良的路基填料。本文以水泥改良风积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的动、静三轴试验、水稳定性试验、配合比试验等室内试验,利用Midas GTS NX进行了相关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取回的风积土进行了筛分,并进行了不同水泥含量下的击实试验,得到了水泥改良风积土的最优含水率。按最优含水率和不同水泥含量制备成标准试件后,常温养护7d,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其强度特性。对常温养护7d的不同水泥含量的试件进行水稳定性试验,分析其水稳定性。(2)对常温养护7d的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试件进行了动力三轴加载试验,研究其阻尼比、动弹性模量、骨干曲线的变化情况,对多种动应力—动应变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3)通过运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了温度梯度为0的冻土耗散不等式。再通过推导得到了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演化方程D的函数特性和基本边界条件。试件受循环荷载作用时,其产生的累计损伤是一个非线性的叠加过程。通过对损伤变量的引入得到了本文的蠕变本构模型和流变本构模型,并对相关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4)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后,对路基在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定义列车荷载,对双向相向的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加速度、速度、应力、应变在各方向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单侧、双侧列车荷载作用下,沿X方向的加速度、速度、应力、应变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该论文有图44幅、表11个、参考文献67篇。
喻雅琴[9](2019)在《湘西地区路用红砂岩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西分布大量红砂岩,此类岩石体具有强度较低,水稳定差易崩解的特性。如何有效利用红砂岩用作填料填筑路基是此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土工试验、工程现场检测、理论分析等,研究了湘西红砂岩改良土力学特性,并用于实际工程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内容:(1)基于室内试验,分析了湖南某高速公路风化红砂岩的矿物成分、崩解特性、粒度分布、液塑限、击实特性等物理性质,为红砂岩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2)开展了红砂岩原状土的承载比CBR,膨胀性,直接剪切、回弹模量等试验,研究了红砂岩的基本力学性质。(3)通过承载比CBR,直接剪切,回弹模量以及干湿循环作用下无侧限抗压等试验进行了红砂岩改良土的力学特性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红砂岩改良的改良效果。通过比较石灰和水泥的力学特性并结合工程实际,选取水泥作为湘西某公路红砂岩填料的改良方案。(4)水泥改良红砂岩试样在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其试验曲线可以用双曲线来描述,并且应力-应变关系满足邓肯一张模型。利用三个围压环境下莫尔圆的回归切线方程,由摩尔-库伦原理推定了红砂岩原状土和改良土内摩擦角和粘聚力,揭示了掺入水泥可以大大提升红砂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水泥的掺量的增加改良土体的抗剪强度和初始变形模量逐步增强。水泥掺量对破坏比的影响并不明显,未改良的红砂岩土初始模量、极限偏应力差是小于水泥改良红砂岩土体的。而初始变形模量和参数K、n的值都随着水泥的增加而增大。(5)基于D-P模型的变形分析表明,风化红砂岩路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最大变形值为2.71mm,大于设计要求的1.77mm。采用3%水泥掺量的路基最大变形为1.66mm,符合设计要求,但此时路基土接近塑性破坏。当采用4%水泥掺量时,路基最大变形为1.12mm,路基的应力-应变状态与试验结论基本吻合。(6)通过比较现场改良段与未改良段试验路现场试验结果可知:红砂岩改良土填筑的路基满足设计要求。
牛巍崴[10](2019)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水泥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季节性冻土区,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路基每年都会最少经历一次冻结和融化作用,在多次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填料的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路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翻浆冒泥、强度降低等病害,严重影响铁路及公路的运行,因此研究一种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力学性质优良的新型改良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寻找一种冻融循环劣化效应低的路基填料,本文以青藏地区粉质黏土为改良对象,在传统水泥改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向水泥改良土掺入玄武岩纤维的复合改良方法。为得到合理的纤维掺入比例,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静三轴试验、动三轴试验以及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等,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不同围压的水泥纤维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破坏强度、抗剪强度参数、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在静三轴试验中,掺入玄武岩纤维的纤维水泥改良土的抗剪强度参数以及强度特性指标均有所增大;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纤维水泥改良土力学性能指标的降低率相比水泥土均显着减小,其中,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改良土的黏聚力逐渐减小,而内摩擦角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变化规律。(2)在电镜试验中,由风干试样的电镜图片可以看出水泥土颗粒与纤维之间呈现紧密结合状态。水泥土颗粒与纤维的互相包裹作用降低了土体的冻融循环劣化效应,增强改良土的黏聚力,使其抗剪强度大幅提高。(3)在动三轴试验中,在水泥土中掺入玄武岩纤维可显着提高其动强度。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改良土的阻尼比均随着动应变幅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动弹性模量均随着动应变幅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纤维的掺入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泥土的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增大;随围压的增加,动弹性模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均明显降低。(4)通过对土动力学的本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改良土的动三轴试验结果,确定采用Davidenkov动本构模型对动三轴试验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剪切模量等进行拟合。综上所述,玄武岩纤维水泥改良土有较高的路用潜力,相比0.25%和0.75%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加筋效果,0.5%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加筋土的强度水平和抗冻融性能均最佳,因此在季节性冻土区建议使用6%的水泥加0.5%的玄武岩纤维来改良此粉质黏土。
二、水泥改良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改良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固化材料作用机理 |
2.1 水泥作用机理 |
2.2 粉煤灰作用机理 |
2.2.1 粉煤灰的胶凝作用机理 |
2.2.2 粉煤灰对流动性的改善机理 |
2.3 土壤固化剂作用机理 |
第3章 配合比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件制备及成型 |
3.2.2 流动度试验 |
3.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3 试验原材料 |
3.4 试验土样的基本性能试验及分类 |
3.4.1 基本性能试验 |
3.4.2 试验土样基本性能试验结果 |
3.5 配合比影响因素 |
3.5.1 水固比及灰土比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3.5.2 粉煤灰对流态固化土性能的影响 |
3.5.3 中路固化剂对流态固化土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 |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 |
4.1.1 龄期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2 灰土比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3 液固比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CBR试验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3 间接抗拉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5 直剪实验 |
4.5.1 试验方法 |
4.5.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6 干湿循环试验 |
4.6.1 试验方法 |
4.6.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7 抗冻性能试验 |
4.7.1 试验方法 |
4.7.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8 干缩试验 |
4.8.1 试验方法 |
4.8.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概述 |
5.2 相关有限元基本理论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尺寸 |
5.3.2 模型参数 |
5.3.3 网格划分 |
5.3.4 分析步及荷载设置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改良粉土在高速公路路基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用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
2 粉土的适用性分析 |
3 改良粉土的适用性研究 |
3.1 改良材料与土料制备 |
3.2 改良方案设计 |
3.3 改良粉土的击实特性 |
3.4 改良粉土的压缩性 |
3.4.1 不同掺入比下改良粉土的压缩模量 |
3.4.2 不同压实度下改良粉土的压缩模量 |
3.4.3 黏粒含量提高后改良土的压缩模量 |
3.5 改良粉土的CBR值 |
3.5.1 不同掺入比下改良粉土的CBR值 |
3.5.2 不同压实度下改良粉土的CBR值 |
3.5.3 黏粒含量提高后改良土的CBR值 |
3.6 改良粉土的渗透性 |
4 高速公路粉土填料路基设计 |
5 结论 |
(3)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改良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砂岩作为路基土的应用状况研究 |
1.2.2 干湿循环对土体强度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红砂岩的工程性质 |
2.1 红砂岩的基本性质 |
2.1.1 红砂岩矿物成分分析 |
2.1.2 室内红砂岩崩解试验与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2.2 红砂岩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
2.2.1 筛分试验 |
2.2.2 天然含水率与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3 红砂岩土击实试验 |
2.3 承载比强度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红砂岩土改良剂的选择 |
3.1 改良剂的参数 |
3.1.1 水泥改良剂的参数 |
3.1.2 石灰改良剂的参数 |
3.2 改良机理研究 |
3.2.1 水泥改良红砂岩土机理 |
3.2.2 石灰改良红砂岩土机理 |
3.3 红砂岩改良土的击实试验 |
3.3.1 水泥改良土的击实试验 |
3.3.2 石灰改良土的击实试验 |
3.3.3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
3.4 红砂岩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制备 |
3.4.2 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4.3 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4.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水泥改良土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
4.1 三轴试验仪器与试件制备 |
4.2 干湿循环试验设计 |
4.3 三轴试验方案 |
4.4 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 |
4.4.1 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分析 |
4.4.2 试件的破坏形式 |
4.5 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峰值强度变化规律 |
4.5.1 峰值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
4.5.2 峰值强度的多元非线性公式拟合 |
4.6 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 |
4.6.1 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分析 |
4.6.2 弹性模量的多元非线性公式拟合 |
4.7 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 |
4.7.1 抗剪强度参数的计算 |
4.7.2 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 |
4.7.3 抗剪强度的多元非线性公式拟合 |
4.8 本章小结 |
5 干湿循环对改良土微观结构影响分析 |
5.1 微观结构试验 |
5.1.1 试件制作 |
5.1.2 试验设备 |
5.1.3 扫描电镜图像的选择 |
5.2 微观结构图像的信息量化处理 |
5.3 红砂岩改良土微观定性分析 |
5.4 改良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 |
5.4.1 孔隙分布特征的研究 |
5.4.2 孔隙丰度变化特征 |
5.4.3 分形维数变化规律分析 |
5.5 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抗剪强度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红砂岩水泥改良土路床填筑现场试验 |
6.1 试验段概况 |
6.2 路基填筑强度的检测 |
6.2.1 PFWD的主要技术参数与工作原理 |
6.2.2 PFWD检测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砂岩改良土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干湿循环条件下岩土材料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
1.2.3 路基填筑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红砂岩土工程特性研究 |
2.1 基本概况 |
2.2 红砂岩基本性质 |
2.2.1 室内崩解试验 |
2.2.2 矿物成分分析 |
2.3 红砂岩填料基本物理特性 |
2.3.1 筛分试验 |
2.3.2 含水率与干密度 |
2.4 红砂岩填料力学特性 |
2.4.1 干湿循环方案 |
2.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4.3 回弹模量试验 |
2.4.4 抗剪强度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红砂岩水泥改良土工程特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改良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2.1 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制备 |
3.2.2 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3.3.1 水泥改良土抗压回弹模量试件制备 |
3.3.2 水泥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方案 |
3.3.3 水泥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3.4 红砂岩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3.4.1 水泥改良土直接剪切试件制备 |
3.4.2 水泥改良土直接剪切试验方案 |
3.4.3 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
3.5 干湿循环下水泥改良土微观机制分析 |
3.5.1 微观结构模型 |
3.5.2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ABAQUS的路基动力响应数值计算 |
4.1 基于动应变控制法的路基强度控制研究 |
4.1.1 动荷载 |
4.1.2 路基动应变控制法 |
4.2 基于ABAQUS的路基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4.2.1 研究思路 |
4.2.2 有限单元法 |
4.2.3 ABAQUS软件介绍 |
4.2.4 车轮荷载计算模型介绍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红砂岩路基施工质量检测控制标准研究 |
5.1 概述 |
5.2 PFWD工作特性研究 |
5.2.1 PFWD测试原理 |
5.2.2 PFWD测试过程 |
5.3 PFWD落锤荷载模拟 |
5.3.1 有限元模型介绍 |
5.3.2 动态回弹模量检测标准E'_(vd)确定 |
5.3.3 多元非线性拟合 |
5.4 实体工程检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工程特性及其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土改良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垃圾研究现状 |
1.2.3 路基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特性试验研究 |
2.1 土样基本物理特性 |
2.1.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2.1.2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1.3 颗粒分析试验 |
2.1.4 比重试验 |
2.1.5 击实试验 |
2.2 土的胀缩特性试验 |
2.2.1 自由膨胀率试验 |
2.2.2 无荷载膨胀率试验 |
2.2.3 有荷载膨胀率试验 |
2.2.4 膨胀力试验 |
2.2.5 收缩试验 |
2.2.6 标准吸湿含水率试验 |
2.2.7 膨胀土膨胀潜势分级 |
2.3 膨胀土力学特性试验 |
2.3.1 强度试验 |
2.3.2 固结试验 |
2.4 建筑垃圾材料 |
2.4.1 材料的加工及组成 |
2.4.2 再生料密度及吸水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机理 |
3.3 试验材料 |
3.4 试验方案 |
3.5 试验目的及内容 |
3.6 试样制备 |
3.7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1 4种建筑垃圾粒级组合改良土基本物理性质及分析 |
3.7.2 膨胀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3 CBR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5 建筑垃圾粒级组合Ⅰ改良土特性及分析 |
3.7.6 建筑垃圾粒级组合Ⅰ改良特性与水泥改良特性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路用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压缩特性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目的及内容 |
4.2.3 试验方案 |
4.2.4 试验原理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4.2.6 建筑垃圾粒级组合Ⅰ改良与水泥改良压缩特性对比 |
4.3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水稳定性 |
4.3.1 建筑垃圾改良土渗透特性 |
4.3.2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干湿循环特性 |
4.3.3 压实度、含水率对建筑垃圾改良土回弹模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路基湿度预估模型 |
5.2.1 基于路基土液塑限的含水率预估模型 |
5.2.2 综合气候区划的预估方法 |
5.2.3 基于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的路基湿度数值计算 |
5.3 建筑垃圾改良土路基结构研究 |
5.3.1 垫层级配、厚度选取 |
5.3.2 包边粘土、土工布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砂质黄土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改良黄土的研究现状 |
1.2.2 黄土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
1.2.3 黄土冻融循环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水泥改良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2.1 颗粒分析 |
2.1.1 试验仪器及方法 |
2.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液塑限试验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击实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4.1 试验描述 |
2.4.2 试验结果分析 |
2.5 水泥改良土的标准三轴试验 |
2.5.1 试验仪器及操作 |
2.5.2 试验步骤 |
2.5.3 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静力特性研究 |
3.1 冻融循环过程的实现 |
3.1.1 试验仪器介绍 |
3.1.2 冻结方式的确定 |
3.1.3 冻结时间及温度的确定 |
3.1.4 融化稳定时间及温度的确定 |
3.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3.2.1 试样制备及试验过程 |
3.2.2 试验设计 |
3.3 水泥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3.1 试验围压的影响 |
3.3.2 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 |
3.3.3 冻结温度的影响 |
3.4 冻融循环对改良黄土强度的影响 |
3.4.1 静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 |
3.4.2 静强度与试验围压的关系 |
3.4.3 静强度与冻结温度的关系 |
3.5 冻融循环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3.5.1 粘聚力 |
3.5.2 内摩擦角 |
3.6 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水泥改良土本构模型研究 |
3.7 冻融循环次数对初始切线模量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
4.1 GDS动态三轴仪器的操作 |
4.2 动三轴试验概况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步骤 |
4.2.3 试样破坏标准的确定 |
4.3 土体的累积塑性变形 |
4.3.1 动应力幅值的影响 |
4.3.2 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 |
4.3.3 试验围压的影响 |
4.4 临界动应力 |
4.5 土体的动应力-应变关系 |
4.6 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动强度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油页岩废渣在道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1.3.2 道路改良路基填土方法研究 |
1.3.3 路基填土抗冻融特性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物理化学性能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 |
2.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
2.2.2 原材料的颗粒分析 |
2.2.3 原材料的液塑限指标 |
2.2.4 原材料的化学组成 |
2.2.5 原材料的SEM电子扫描细观结构 |
2.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 |
2.3.1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试验 |
2.3.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制备流程 |
2.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颗粒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 |
2.5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填土的环境影响评价 |
2.6 章节小节 |
第3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压实度及浸水非浸水条件下CBR承载比测定试验 |
3.2.1 试样准备及试验设定 |
3.2.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试验结果 |
3.2.3 粉质黏土和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不同应力条件下回弹模量的测定试验 |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定 |
3.3.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回弹模量测试结果 |
3.3.3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
3.4 油页岩废渣改良土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 |
3.4.1 基于应力状况的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
3.4.2 改良土的静、动回弹模量关系研究 |
3.4.3 基于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
3.5 油页岩废渣路基的结构设计 |
3.6 章节小节 |
第4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动力性能测定试验 |
4.2.1 试验仪器及试验制备 |
4.2.2 试验方案设计 |
4.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强度特性 |
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剪切强度参数特性 |
4.4.1 动剪切参数的求解原理及方法 |
4.4.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剪切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
4.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特性 |
4.5.1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荷载试验的稳定性验算 |
4.5.2 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的动模量分析 |
4.5.3 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及最大动模量模型 |
4.6 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 |
4.7 章节小节 |
第5章 冻融循环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细观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标准确定 |
5.3 冻融循环试下油页岩废渣填土的动力性能研究 |
5.3.1 冻融循环后动回弹模量研究 |
5.3.2 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研究 |
5.3.3 冻融循环后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动力特性显着性分析 |
5.3.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性能的冻融损伤度分析 |
5.3.5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冻融损伤度预测 |
5.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冻融循环后细观分析 |
5.4.1 样品制备和试验方案 |
5.4.2 细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
5.4.3 土体细观定量分析方法 |
5.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孔隙细观量化分析结果 |
5.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宏观力学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分析 |
5.5.1 关联度分析 |
5.5.2 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
5.6 章节小节 |
第6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多次循环荷载下变形特征研究 |
6.1 引言 |
6.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 |
6.2.1 循环荷载试验的加载形式 |
6.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设计 |
6.2.3 试验数据的提取及破坏准则 |
6.3 油页岩废渣路填土总体变形安定性分析 |
6.3.1 加载响应波形验证 |
6.3.2 土样总体变形的安定性分析 |
6.3.3 土样轴向总应变特征分析 |
6.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影响因素分析 |
6.4.1 应力条件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
6.4.2 冻融循环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
6.4.3 循环荷载次数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
6.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预测模型 |
6.6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多次环荷载下刚度及回弹模量变化 |
6.6.1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刚度变化分析 |
6.6.2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动回弹模量变化分析 |
6.7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对比 |
6.8 章节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强度与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
2.1 材料特性与水泥改良风积土原理 |
2.2 水泥改良风积土最优含水率的测定 |
2.3 试件制备和养护 |
2.4 水泥改良风积土的静力分析 |
2.5 小结 |
3 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
3.1 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三轴试验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动力本构模型 |
3.4 小结 |
4 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
4.1 冻土流变曲线的分类 |
4.2 考虑累计塑性应变的本构模型研究 |
4.3 小结 |
5 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路基的模拟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模型的构建与相关参数的设置 |
5.3 路基承受静力荷载的竖向最大变形分析 |
5.4 列车荷载分析 |
5.5 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5.6 单向列车荷载与双向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5.7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1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湘西地区路用红砂岩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1.1.1 红砂岩用于路基填筑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
1.1.2 改良土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红砂岩风化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2.1 矿物成分分析 |
2.1.1 红砂岩粉晶X射线分析 |
2.2 红砂岩的基本物理特性 |
2.2.1 红砂岩风化物粒径分析 |
2.2.2 红砂岩填料的液限和塑限 |
2.2.3 红砂岩的击实试验 |
2.3 红砂岩的耐崩解特性 |
2.3.1 红砂岩崩解试验结果 |
2.4 红砂岩的力学特性 |
2.4.1 红砂岩岩块抗压强度试验 |
2.4.2 承载比试验与膨胀性试验 |
2.4.3 直剪试验 |
2.4.4 回弹模量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红砂岩改良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3.1 改良机理与适用范围 |
3.2 红砂岩填料改良剂比选 |
3.2.1 改良土击实试验 |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3 改良剂掺量确定 |
3.3.1 承载比试验 |
3.3.2 直剪试验 |
3.3.3 回弹模量 |
3.3.4 干湿循环作用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4 结论 |
4 基于邓肯-张模型水泥改良红砂岩本构关系研究 |
4.1 概述 |
4.2 邓肯——张模型 |
4.3 室内三轴剪切试验 |
4.3.1 红砂岩风化土三轴剪切试验 |
4.3.2 干-湿循环下的三轴剪切试验 |
4.3.3 红砂岩改良土三轴剪切试验 |
4.4 邓肯-张参数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5 改良土路基变形分析 |
5.1 有限元方法的原理 |
5.2 有限元模拟模型 |
5.3 应力及变形分布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红砂岩路堤的现场试验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2 施工工艺 |
6.3 现场质量检测 |
6.3.1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 |
6.3.2 弯沉值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冻融循环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水泥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路基改良土研究现状 |
1.2.2 纤维改良土研究现状 |
1.2.3 路基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与三轴试验方案 |
2.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2.1.1 颗粒分析试验 |
2.1.2 界限含水率试验与土粒比重试验 |
2.1.3 击实试验 |
2.2 三轴试验简介 |
2.2.1 仪器简介 |
2.2.2 土样选取及试样尺寸 |
2.2.3 试样制备 |
2.2.4 改良材料简介 |
2.2.5 试验方法 |
2.3 试验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纤维改良土静力特性试验研究 |
3.1 水泥-纤维改良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 |
3.1.2 掺入比的影响 |
3.2 水泥-纤维改良土强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破坏强度 |
3.2.2 抗剪强度指标 |
3.3 水泥-纤维改良土电镜试验分析 |
3.3.1 扫面电镜试验简述 |
3.3.2 纤维水泥改良土反应机理 |
3.3.3 纤维水泥改良土SEM微观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纤维改良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4.1 土的动强度理论简介 |
4.1.1 应力-应变关系基本力学模型 |
4.1.2 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特点 |
4.2 动三轴试验设计 |
4.3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4.3.1 动应变、应力计算方法 |
4.3.2 动模量计算方法 |
4.3.3 阻尼比计算方法 |
4.4 动应力-应变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纤维掺量对动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4.4.2 围压对动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4.4.3 冻融循环次数对动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4.4.4 振动级数对动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4.5 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
4.5.1 纤维掺量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2 围压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3 冻融循环次数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4 振动次数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4.6 阻尼比影响因素分析 |
4.6.1 纤维掺量对阻尼比的影响 |
4.6.2 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 |
4.6.3 冻融循环次数对阻尼比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水泥-纤维改良土动本构关系 |
5.1 土的黏弹性非线性本构关系简述 |
5.1.1 Hardin-Drnevich等效线性模型 |
5.1.2 Davidenkov模型 |
5.2 基于DAVIDENKOV模型的本构关系 |
5.3 归一化动剪切模量研究 |
5.4 最大动剪切模量G_0 |
5.4.1 最大动剪切模量G_0单因素影响分析 |
5.4.2 最大动剪切模量G_0多因素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水泥改良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流态固化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艺程.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良粉土在高速公路路基中的适用性研究[J]. 刘铭杰,彭丽云. 建筑结构, 2020(S2)
- [3]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改良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 王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陈龙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建筑垃圾改良膨胀土工程特性及其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D]. 周志清. 长安大学, 2020(06)
- [6]冻融条件下水泥改良砂质黄土的力学特性研究[D]. 杨明明.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D]. 张仰鹏. 吉林大学, 2019(06)
- [8]冻结水泥改良风积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D]. 白仁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湘西地区路用红砂岩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D]. 喻雅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冻融循环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水泥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D]. 牛巍崴. 北京交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