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狠抓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一、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有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侯纯纯[2](2021)在《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胶东经济圈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探测农业生产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趋势,有助于深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合理优化,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提出因势利导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胶东经济圈2003-2018年3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了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特征以及农业部门间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在时间维度上,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2003-2018年间种植业和渔业产值占比上升、畜牧业产值占比下降,这与全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阶段特征分为平稳变动和缓慢调整两个阶段;趋势特征体现为种植业依旧是农业内部四部门中的重要支撑产业,渔业的增长势头最强劲,林业的增长优势不明显。农业部门生产结构变动表现为:在种植业部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相对稳定,粮经作物产量及比例变化在2003-2009年间总体上呈增长状态,2010-2018年呈现不断下降状态,反映了随着时间增加人们渐渐由更多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经济作物;在畜牧业部门:以猪和家禽的养殖为主,牛和羊的养殖不占优势,畜产品的存栏与产量变动相一致,猪肉和禽肉的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在渔业部门:随着人们对渔产品需求的上涨,水产品的养殖面积持续扩大。(2)在空间维度上,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各县市区农业生产内部的4部门在2003-2018年间,林业集聚的优势县市区数量变动最小,其次是种植业和渔业,牧业的变动最大;种植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增加,林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减少,牧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增加,渔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减少。农业生产结构地域部门差异表现为:在种植业部门各县市区种植经济作物的扩展趋势,说明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正积极调整;在畜牧业部门养殖牲畜的存栏总量占比下降的县市区虽然比上升的县市区要多,但是肉类总产量占比上升的县市区要大于肉类总产量占比下降的县市区,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规模化;在渔业部门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面积上升和下降的占比情况相当,具有相对稳定的渔业发展优势。(3)通过对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胶东经济圈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城镇化率、非农GDP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显着,工业化率和人均GDP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弱;农业生产条件是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种植业劳动效率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大,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不突出,化肥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弱。(4)基于对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分析以及影响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条件两大因素的探讨,提出了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突出农业各部门生产特色;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生产率。

张延曼[3](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袁绍光[4](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韩兆辉[5](2018)在《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促进南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问题。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要坚持从新时代新特点新任务出发,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结合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制约因素和主要特点,对南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区域布局优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区布局优化、棉花产业优势区布局优化、现代特色林果产业区布局优化、现代畜牧业生态区布局优化、设施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布局优化、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优化的建议。研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南疆高标准农业生产开发平台,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南疆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平台、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平台,南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支持南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平台等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七大平台”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快推进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胡雷[6](2018)在《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成为农业发展的双重限制性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泰安市在中央及山东省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带领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为总体要求,全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机构调整。近几年来,泰安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但在调整农业产业过程中也存有较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本文立足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促进泰安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一是,对泰安市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进行了总结。泰安市近几年农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林渔业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及其产值达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绿色兴农与创新强农并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二是,从近几年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看,种植业依然是泰安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是第二大农业产业;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小;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及所占比重在近几年内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种植业播种面积及产量情况来看,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果园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畜牧业养殖产量情况来看,畜牧业仍以肉类为主,家禽年末存栏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肉类总产量逐年上升;奶类产量从2012年至201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大幅度下降;羊毛、禽蛋产量及所占比重逐年缓慢上升;蚕茧产量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林业生产情况来看,用材林和经济林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护林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林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人工造林面积、零星植树数量以及森林抚育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渔业产量及养殖面积情况来看,泰安市的渔业发展近几年来呈平缓发展状态,水产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较低。三是,尽管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有诸多阻碍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解比较狭隘,存有局限;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足;农业效益仍需加强;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如果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将难以持续增加。四是,针对目前泰安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泰安市应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完善市场体系,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三资”兴“三农”、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等。

山衍鹏[7](2018)在《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种植业为农业的重要基础之一,粮棉油糖菜等主要农产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种植业发展始终保持稳定水平,为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固保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促进种植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烟台市种植业产业结构演变、粮食作物生产结构演变和经济作物生产结构演变及其种植布局结构等方面对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究政策、市场、基础设施、种植者认知等因素对烟台市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全面了解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和短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产值情况来看,种植业是烟台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其比重远高于其他农业子产业。烟台市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料、棉花、药材、蔬菜及食用菌、瓜果类等,其他农作物主要以青饲料为主。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烟台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长年维持在72%以上,在全市种植业结构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明显缩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他农作物(主要以青饲料为主)的播种面积和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稳步上升。种植业已由以前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种植结构由目前的粮经44:56调整为粮经饲39:60:1。从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发展变化情况来看,近几年来烟台市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以及薯类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但其单产产量却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针对主要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发展变化情况,近几年来烟台市不断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水果、蔬菜及食用菌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迅猛,并重点发展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稳定播种面积,努力提高油料自给水平。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要包括农业产业政策导向、消费需求结构的带动;劣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者年龄结构老化;机遇主要包括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挑战主要包括种植结构调整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种植业结构调整缺少样板区和资金支持等。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强化行政推动,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推进品牌建设,强化舆论宣传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8](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指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陈少艺[9](2014)在《中央一号文件与“三农”政策》文中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三农”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由于执政党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导致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成为重要一环。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又先后下发了11个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和内容的变化已成为中国“三农”政策的方向标。同时,由于“政策至上”的治国理念根深蒂固,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被长期漠视。无疑,这种现象不利于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因此,本研究拟从多学科视角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的“三农”大事件,并对这些“三农”大事件进行述评;其次,梳理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主题、主要内容、政策亮点、影响;归纳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调整的三条主线,并进一步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三条主线的主要内容做系统阐述。再次,总结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的转换与“三农”政策变动给我们留下了经验与启示。即:“三农”政策对错的标准主要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三农”政策制订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三农”政策制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强农惠农富农”;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是保持社会繁荣稳定的关键;贯彻落实文件的关键是保持“三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后,本研究认为“中央一号文件”起到了政策导向作用,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解放农村生产力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关键作用,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也功不可没。但是,文件也有自身的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文件治国已不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文件与法律的关系至关重要,执政党应摒弃“政策至上”的治国思维,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带头遵守法律,实行依法治国;党政要真正做到分开,执政党的发文范围应仅限于政治性文件,而不应发布管理性文件;各级政府管理性的文件也应逐步被法律和规章所取代,这样政府才更具合法性和权威性。然而,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它牵涉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只有摒弃文件治国思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不会仅是一句空话;只有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中国“三农”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熊帷茗[10](2013)在《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的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也随之迎来了崭新的一页,通过城市促进农村发展的时机逐渐成熟。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科学化。近年来,主要农产品逐渐形成优势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日渐丰富,由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化模式成效显着,订单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不断出现,粮食、经济、饲料产业合理配比、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尽管如此,我国整体农业发展还存在着经济效益偏低、结构不科学、同时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这些成为近年来农业经济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课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追求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实现农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绩效、发展农村经济,以科学的、协调的方式、优化农业产业部门结构以及要素配置。喜德县位于凉山州中北部,以低山、中低山为主,全县24个乡镇,21.2万人,当前的农业还是以种植马铃薯、玉米、苦荞、水稻、大麦等和养殖猪牛羊、乌骨阉鸡散养等常规种植、养殖为主。近年来,喜德县把“一薯、一鸡、一花椒”和烤烟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重点,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和大力发展有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现代烟草农业强力推进;马铃薯、花椒、蚕茧、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显着提高;农民收入显着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喜德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性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结合喜德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统计分析、和典型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为决策者提出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喜德县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品质差、产量低;经济作物及水果蔬菜种植结构还不太合理;没按市场规律和生态区划发展经济作物及水果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种植种类单一,品种老化,早、中、晚熟不配套,低级劣质品比重较大;动物性产品效益较低;畜牧养殖业虽然发展较快,仍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缺少政府支持以及产业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结构的规划缺乏合理性,其中种植业的比重过大,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偏小,农业整体效益;难以提升;比重渐趋扩大的畜牧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明显落后于市场化进程,区位优势难以体现,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且附加价值低,农副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中低档产品、原料型产品居多,优质产品、高档产品、深加工产品较少,在城乡居民收入日渐增加的今天,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专用化、和优质化的需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起到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且规模有限、经济效益及其产业化程度仍有待发展。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于快速变化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等问题。针对于以上所陈列的喜德县农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本文试图对其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下列政策建议: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协调互辅的发展原则:坚持科教兴农,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产业内部以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作原则,合理配置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具体提出对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各产业的有序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同时提出推进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争取国家投资项目;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扶持壮大农村中介组织等;加强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狠抓防洪抗汛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生产结构定义研究
        1.2.2 农业生产结构评价研究
        1.2.3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规律研究
        1.2.4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1.2.5 胶东经济圈研究必要性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
        2.1.1 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
        2.1.2 农业现代化发展核心理论
    2.2 产业结构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3.1 农业规模结构
        2.3.2 农业市场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分析
    3.1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时间变动
        3.1.1 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变动
        3.1.2 农业部门生产结构变动
    3.2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空间变动
        3.2.1 农业生产结构地域总体差异
        3.2.2 农业生产结构地域部门差异
    3.3 典型案例
        3.3.1 寿光
        3.3.2 莱州
    3.4 小结
第4章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影响因素
        4.1.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1.2 农业生产条件
    4.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协整检验
        4.3.4 实证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5.2.2 因地制宜,突出农业各部门生产特色
        5.2.3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发展农业基础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坚持因地制宜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加快农业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
        二、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统领
        二、精准发力
        三、持续作战
        四、凝聚合力
        五、激发内力
        六、务求实效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一、全局性
        二、实践性
        三、人民性
        四、协调性
        五、时代性
        六、世界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5)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2.1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基本概况
        2.1.1 阿克苏地区基本概况
        2.1.2 喀什地区基本概况
        2.1.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基本概况
        2.1.4 和田地区基本概况
    2.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
        2.2.1 农产品产业体系
        2.2.2 多功能产业体系
        2.2.3 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2.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3.1 南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3.2 农业结构总体优化不够
        2.3.3 结构调整受人口、资源、生态以及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第3章 优化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 优化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3.2 优化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3.3 南疆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优化
        3.3.1 粮食安全保障区布局优化
        3.3.2 棉花产业优势区布局优化
        3.3.3 现代特色林果产业区布局优化
        3.3.4 现代畜牧业生态区布局优化
        3.3.5 设施农业产区布局优化
        3.3.6 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布局优化
        3.3.7 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优化
    3.4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七大平台”
        3.4.1 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
        3.4.2 构建南疆高标准农业生产开发平台
        3.4.3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
        3.4.4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平台
        3.4.5 构建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平台
        3.4.6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3.4.7 构建支持南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平台
第4章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推进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1 统筹推动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体系建设
        4.1.2 加快形成新的粮棉优势区域布局
        4.1.3 支持南疆现代畜牧业发展
        4.1.4 支持南疆发展现代林果业
        4.1.5 支持南疆特色农业发展
        4.1.6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1.7 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能力
        4.1.8 实施南疆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工程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结构
        2.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1 泰安市农业发展总体特点
        3.1.1 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
        3.1.2 林业、渔业稳定发展
        3.1.3 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3.2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3.2.1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3.2.2 种植业结构变化分析
        3.2.3 畜牧业结构变化分析
        3.2.4 林业结构变化分析
        3.2.5 渔业结构变化分析
    3.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3.3.1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3.2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3.3.3 绿色兴农与创新强农不断深化
    3.4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案例
        3.4.1 华丰镇加大设施蔬菜供给侧改革
        3.4.2 新泰市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4 影响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性因素
    4.1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解存有局限
    4.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3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足
    4.4 农业效益总体偏低
    4.5 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4.6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5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建议
    5.1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5.2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5.2.1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5.2.2 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5.2.3 完善市场体系,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5.2.4 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三资”兴“三农”
        5.2.5 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责任落实机制
        5.2.6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效特色产业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业
        2.1.2 种植业结构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2.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3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分析
    3.1 烟台市总体概况
    3.2 种植业总体发展现状
    3.3 农作物结构调整现状
        3.3.1 总播种面积及产值变化情况
        3.3.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情况
        3.3.3 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情况
4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SWOT分析
    4.1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优势
        4.1.1 农业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
        4.1.2 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4.2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劣势
        4.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4.2.2 种植者老龄化趋势严重
    4.3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4.3.1 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
        4.3.2 消费需求结构提升的带动
    4.4 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4.4.1 缺乏与市场有效对接
        4.4.2 缺少样板区和资金支持
5 促进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5.1 通过政策引导转变结构和提升质量
        5.1.1 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高
        5.1.2 政策性引导产业扶贫
        5.1.3 发展特色农作物和扩大粮改饲种植面积
    5.2 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5.2.1 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
        5.2.2 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
    5.3 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
    5.4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9)中央一号文件与“三农”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
    七、概念界定
    八、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三农”大事件述评
    第一节 1950—1958年中国的“三农”大事件
    第二节 1958—1965年中国的“三农”大事件
    第三节 1966—1978年中国的“三农”大事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央一号文件”
    第一节 1982—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第二节 2004—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调整的主线之一: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第二节 关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政策
    第三节 关于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
    第四节 关于粮食与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政策
    注释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调整主线之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
    第二节 关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政策
    第三节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政策
    注释
第五章 “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调整主线之三: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节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第二节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政策
    注释
第六章 历史启示与相关思考
    第一节 历史启示
    第二节 相关思考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内涵研究
        1.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2.1.1 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2.1.2 不平衡增长理论
        2.1.3 筱原两基准理论
    2.2 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性理论
    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4 比较优势理论
3 喜德县概况及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3.1 喜德县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土壤及水文
        3.1.4 动植物资源
        3.1.5 耕作制度
        3.1.6 农民收入及经济状况
    3.2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3.2.1 种植业
        3.2.2 养殖业
        3.2.3 林业
        3.2.4 渔业
        3.2.5 农产品初加工业
4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4.1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基础落后,农业产值比例下降快
        4.1.2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4.1.3 农业产业结构理解上的局限性
        4.1.4 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
        4.1.5 农业产业结构向趋同性和极端化方向发展
        4.1.6 农产品结构不合理,部份农产品品质较差
        4.1.7 交通、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4.1.8 农产品加工率低
        4.1.9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效益较差
        4.1.10 科技含量低
        4.1.11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较为落后
        4.2.2 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较为匮乏
        4.2.3 政府调控结构不完善、投入不足
        4.2.4 缺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5.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策略
    5.1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5.2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5.2.2 坚持科教先行的原则
        5.2.3 坚持城乡统筹、工农互辅的原则
        5.2.4 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5.2.5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6 坚持各方协作的原则
    5.3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
        5.3.1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
        5.3.2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加工转化能力
        5.3.3 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布局
        5.3.4 提高意识,多渠道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投入
        5.3.5 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
    5.4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5.4.1 制定惠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5.4.2 推进农业各产业的有序发展
        5.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5.5 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5.5.1 争取国家投资项目
        5.5.2 狠抓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做到防洪抗汛
        5.5.3 加强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5.4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
        5.5.5 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扶持壮大农村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四、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侯纯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5]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D]. 韩兆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胡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7]烟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山衍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8]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9]中央一号文件与“三农”政策[D]. 陈少艺. 复旦大学, 2014(12)
  • [10]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熊帷茗.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狠抓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