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现状研究

我省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现状研究

一、对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胡峥春[2](2021)在《“国标”背景下江苏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门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对各大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目标制定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导向。本文在“国标”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课程理论和市场发展现状,以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调查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结果显示:(1)休闲专业人才培中存在培养方向冗杂和培养目标规格缺乏特色的问题。(2)课程目标中存在知识目标要求简略、技能目标设置繁多、实践目标规定泛化的问题。(3)课程内容中存在课时难满学习需求、选修课程种类较少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4)课程评价中具有课程考核机制固化和成绩评价依据少的问题。(5)专业管理中具有管理滞后于发展和学校主导性有待加强的问题。最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1)以国标为依据,建立“一体多面”的培养目标。(2)精化知识技能目标,突出课程目标引领作用;精准设置实践目标,做好理论对接实践导向。(3)联动课内外时间,补充学习课时;增设技能选修课程,满足技能需求;丰富实践课程,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深挖休闲内涵,构建休闲专业特色。(4)建立以人为本的成绩考评机制。(5)细化管理职责、加强学校主导性。以期促使江苏省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化构建,乃至推动全国休闲专业课程体系及休闲体育行业的优质发展。

李赟鹏[3](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张炜[4](2021)在《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万计划”背景下,一流专业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师范生是未来教师职业的预备者,影响着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有关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却并未得到重视,并且在文本内容与实施环节中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Y大学的七份一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我国“双万计划”的背景为依托,对Y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展开理性思考,探究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可能性探索。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在培养方案文本探讨层面,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培养方案实施层面,主要从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七个一流师范专业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基本都能按照有关政策措施进行制订工作,体现了制订的规范化,但是也存在着培养目标高远且缺乏特色、人才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课程方面也存在着学分和学时过高、理论课过多的问题;在执行层面,却出现了与文本的差异性,实际并未按文本规定来执行。由此反映出,虽然七个专业均为一流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并未经由规范化的培养方案得到保障。因此,本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实际,实现规范化与差异化的统一,建立健全校内内部监督机制,确定质量保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刘静芳[5](2021)在《“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艺体类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鉴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全科化趋势以及我国农村小学结构性师资短缺的现实,培养具有全科素质的小学教师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艺体类素质是全科教师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体类课程是提高全科教师艺体类素养不可缺少的课程群。在全科教师培养的背景之下,科学合理的构建艺体类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对“小学全科教师”和“课程设置”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了一所开办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实践性课程理论和综合课程理论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其艺体类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分析该高校艺体类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及不足之处,提出优化艺体类课程设置的建议。研究发现,Q师范大学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艺体类课程设置具有培养目标注重学科整合、课程结构呈现模块化、课程内容与小学教学紧密联系等特色。同时,由于课程设置参与人员结构相对单一、艺体类课程师资力量的局限、分科课程长期的影响以及多个学院共同培养等因素交叉影响,导致艺体类课程目标缺少“师范性”、目标间缺乏整合、与培养方案耦合不畅,课程结构出现理论和实践比例失调、必修与选修失衡、课时安排失配,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交融性、特色性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在课程目标上,应凸显课程目标的师范性和整合性、增强目标之间的耦合性;在课程结构上,建立“全程全景”的艺体类实践课程结构、协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调整艺体类课程的课时安排;在课程内容上,丰富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全息浸透综合课程理念、丰富课程内容的特色性;在课程设置的支持条件上,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和完善艺体类硬件设备。

刘文星[6](2020)在《“MOOC”热背景下我国体育类慕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MOOC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学习模式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它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公众提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自2012年MOOC元年起,慕课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一场数字海啸席卷了整个教育界。我国众多学者在研究体育类慕课大都是以点及面,贵在详细指出某一体育专业领域MOOC的发展思路,但却很少学者宏观分析体育类MOOC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旨在尽可能的全面分析体育类慕课发展问题并对体育类慕课未来发展作一些畅想,为高校MOOC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十余个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Ewant、MOOC中国、成人高校MOOC联盟、顶你学堂、开课吧等进行调查;对MOOC平台的体育课程数量、课程收费情况、课程提供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体育类慕课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MOOC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总量仍然较少;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数量相差较大,并且实践课程呈现种类多数量少、理论课程呈现数量多但种类不足的现象。2.体育专业高校课程提供较少,一些体育教育机构提供方收费标准不一,实践课程开发较为困难。3.体育理论基础课程种类过于重复,体育实践课程几乎无同类课程。体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所有体育MOOC教学。体育MOOC虽然可以实现“面对面教学”却无法做到“一对一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4.体育MOOC中的课程评价方式以课后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主观意愿较强。评价的匿名化使得一些不怀好意的参与者有机可乘。在评价内容方面体育MOOC所表现出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评价结果单一、传统教学评价受学习者人数限制无法适用于MOOC。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鼓励高校特别是体育类高校开展体育MOOC;高校内应鼓励教师开展体育MOOC;增加实践课程数量丰富理论课程;VR技术参与体育实践课程;引用多种互动方式;引进高质量体育课程以及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类型等建议改善现有问题和促进体育MOOC更好的发展。并就有关MOOC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体育MOOC数量和种类会逐渐丰富并会出现体育MOOC团队协作形式;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体育教学;体育MOOC的发展使体育教师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张雅俐[7](2020)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育人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迎合时代浪潮,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抓紧实施双创教育是高校保持其社会中轴地位的明智之选。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双创教育有着内在契合,能否领会双创教育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校际竞速的“弯道超车”,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取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各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部分高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存在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体现师生意志和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探明原因,对症下药。借鉴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以我省特有的晋商精神为文化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期推动省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并将晋商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王悦同[8](2020)在《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我省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实现一体化的教育培训过程是完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教育结构,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为研究对象,用文献法挖掘了解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教育的相关内容及成果。以河南省十三所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及科研情况、接受教育培养情况等;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一线特殊体育教师在教师教育整体过程中的诉求及对实现一体化培养的感受,并试图从更专业的角度构析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讨论。运用数理统计法及逻辑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并通过理论构想建立起一个具有一体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管理保障的特教体育教师培养机制。经分析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学历及层次有较好的状态,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能较好地完成综合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导、训练指导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男女比例失衡;学历教育专业背景欠缺;在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等。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为指导,考虑构建贯穿职前、职后过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管理保障一体化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以弥补学历教育脱节,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2)实现特殊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难点在于专门培养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院校较少,人才稀缺,职前教育不可避免与入职培训、职后培训存在断层;管理、组织特殊教师教育培训的主体混乱;特殊体育教师受关注较少,针对性培训较少;组织存在难度等。(3)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出适应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和终身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为总目标,在职前教育以掌握知识、储备能力为目标,入职培训以适应环境、转变身份为目标,职后培训以完善技能、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为目标。(4)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总体上需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及重视实践课程。针对职前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适当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加强培养科研及反思能力,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入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补足专业知识,适应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等。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先进性、多样性、实用性、系统性等特点,充分发挥补充教育功能。(5)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需要确立资格完善合理的准入机制,覆盖基础的知识技能,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虑双证并行的管理模式。其次在构建能偶贯穿特教体育教师教育全程的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考核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标准的多维性,同时对于评价结果也应进行及时反馈。(6)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管理保障体系。在机构组织管理方面,建立由大学、培训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模式,搭建稳定的实习平台,建立稳定的培训网络,并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越性。并为特教体育教师参与各类各项教育培训提供组织、时间及物质保障。

郭忠义[9](2020)在《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体育中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目的在于通过以上测试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确保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即使一系列测试、考评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仍处于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延安市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影响因素很多,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与实际教学的实践效果,对在校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主要还是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能否合理开展,是否具备充足必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延安城区新区一中、新区二中、延大附中、宝塔区第一中学、宝塔区第三中学、宝塔区第四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枣园中学、延安职业技术学员附属中学、实验中学10所初中的体育负责人、体育教师及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现状及师资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延安市城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影响因素,找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改进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延安市城区各初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田径、球类、武术、操类和体育游戏以及秧歌、腰鼓等当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2.体育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时间分配比较合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留给结束部分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过程略显拖拉,不重视放松整理活动。同时,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都存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类别差异,但基本趋向于合理。3.从练习密度来看,设计环节预设的练习密度均高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安排。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设计环节,还是在体育课堂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项目类别差异,课程内容不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安排的练习密度也不相同;复习课的练习密度最大,综合课次之,新授课最小。4.从运动负荷来看,无论是体育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程实践环节,准备和结束部分都以小负荷量为主,基本部分以中等负荷量为主,少数体育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部分安排较大负荷量的运动强度。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明显存在项目类型差异,田径和操类课程运动负荷较大,武术和球类课程运动负荷较小,并且各项目运动负荷均高于预期设计。5.总体来讲,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比较有效的,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体育师资基本合理,能够满足各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但与国家相关要求与规定仍有一定差距,这是影响延安市城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不能严格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场地设施条件不足对该区域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产生了较大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组织的有效性。6.要提高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就应该促使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构建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等,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学校创造适宜的课堂环境,有效保障体育教学的开展;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动机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体育教学则会更好开展,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孙有[10](2020)在《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冰雪课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冰雪课程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合理安排冰雪课程教学,保证冰雪课程教学顺利高效的进行,是新时期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以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在搜集、阅读、归纳整理冰雪类期刊文献、教学类期刊文献、政策文件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课程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可以促进冰雪课程教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牡丹江市初级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冰雪类师资力量不足,专项教师紧缺。2、冰雪教学内容主要以速度滑冰、冰尜、雪地足球等项目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创新。3、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学生对冰雪运动的了解情况不乐观,依然存在大部分不了解的现象,但是对开设冰雪课程喜爱程度很高,其冰雪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手机和学校的冰雪课程。4、冰雪教材使用不系统,学校使用冰雪课程教材不同,甚至没有使用冰雪教材现象;冰雪课后及假期作业布置不及时。5、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场地情况匮乏,冰场场地相对稳定,滑雪场地匮乏,课程整体呈现出以冰上教学为主的现象。6、牡丹江市初级中学教师参加冰雪类知识、技能培训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冰雪相关培训。7、牡丹江市初级中学教师冰雪运动技能掌握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时数不充足。8、师生冰雪运动安全意识薄弱,依然存在运动损伤的现象。本研究根据所调查结果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针对冰雪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冰雪师资人才;2、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冰雪教学内容,创新冰雪教学方法手段;3、丰富教材多样性、系统性,及时进行冰雪作业的布置;4、健全冰雪多方联动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5、延长冰雪课程教学时数,完善冰雪技能评价方式;6、提高师生冰雪运动技能熟练度;7、拓宽教师冰雪培训渠道,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8、提高师生冰雪运动安全意识,减少运动损伤及事故发生。

二、对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农村学校
        (二)人才培养
        (三)音乐教师教育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四、研究综述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政策依据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局限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三、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后记

(2)“国标”背景下江苏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对《国标》的解读
        1.2.2 课程体系
        1.2.3 休闲体育
        1.2.4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
        2.1.1 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2.1.2 休闲体育专业培养规格
        2.1.3 休闲专业课程框架
    2.2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2.2.1 政策依据
        2.2.2 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考察
        3.1.1 休闲专业基础状况
        3.1.2 休闲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3.1.3 休闲专业课程目标建设
        3.1.4 休闲专业课程内容要求
        3.1.5 休闲专业课程评价机制
    3.2 江苏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存问题
        3.2.1 休闲专业人才培养
        3.2.2 休闲专业课程目标
        3.2.3 休闲专业课程内容
        3.2.4 休闲专业课程评价
        3.2.5 休闲专业课程管理
4 个案研究:南京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1 专业基础状况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4.3 课程结构
    4.4 专业课程内容
    4.5 课程评价考核
    4.6 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5 江苏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对策
    5.1 人才培养优化对策
    5.2 课程目标优化对策
        5.2.1 精化知识技能目标,突出课程目标引领作用
        5.2.2 精准设置实践目标,做好理论对接实践导向
    5.3 课程内容及评价优化对策
        5.3.1 联动课内外时间,补充学习课时
        5.3.2 增设技能选修课程,满足技能需求
        5.3.3 丰富实践课程,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5.3.4 深挖休闲内涵,构建休闲专业特色
        5.3.5 建立以人为本的成绩考评机制
    5.4 课程管理优化对策
        5.4.1 细化管理职责工作
        5.4.2 加强学校主导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4.1.6 小结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4)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推动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
        二、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存在不足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要素的研究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界定及构建原则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方案
        二、本科教育
        三、师范类专业
    第二节 主要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
        三、课程设置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知识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 一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统一性与差异性并重原则
        二、育人为本原则
        三、实践导向原则
第二章 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第一节 案例概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才培养方案现状的研究结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情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现状
第三章 Y大学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要求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二、制订机制缺乏科学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实现存在偏差
        四、实践教学执行与方案文本规定不一致
    第三节 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改革自上而下的体制导致制订主体缺位
        二、院校相关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对课程的系统关联性缺乏认识
        四、师范教育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趋向性
第四章 Y大学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策略
    第一节 培养方案文本应立足于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
        一、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发展实际
        二、培养要求具体化,加强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促进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性
    第二节 增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机制的参与主体多元性
    第三节 强化教学实习的实践特性,进行系统规划
        一、完善教学实习的系统性
        二、加强教学实习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双导师”制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第四节 落实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艺体类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
        (二)我国农村教育对师资的特殊需要
        (三)全科教师素养的需求
        (四)个人的学习经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
        (二)小学全科教师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三)小学全科教师艺体类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全科教师
        (二)课程设置
        (三)艺体类课程
        (四)艺体类课程设置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体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实践性课程理论
        二、综合课程理论
    第二节 政策依据
        一、教师教育相关政策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三、教育政策对课程设置的诉求
第二章 小学全科教师艺体类课程设置的概况审视
    第一节 小学全科教师艺体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第二节 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艺体类课程设置的特色
        一、培养目标强调学科整合
        二、课程结构呈现模块化
        三、课程内容与小学教学紧密联系
第三章 艺体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缺乏“师范性”
        二、课程目标间缺少整合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方案耦合不畅
    第二节 课程结构
        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失衡
        三、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失配
    第三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之间互不交融
        三、课程内容的地域特色不明显
第四章 艺体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课程设置参与人员结构相对单一
    第二节 艺体类课程师资力量的局限
    第三节 分科课程长期的影响
    第四节 多个学院共同培养
第五章 小学全科教师艺体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节 以“集体审议”的方式设置课程
    第二节 加强课程目标的科学化
        一、凸显课程目标的师范性和整合性
        二、增强目标之间的耦合性
    第三节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一、建立“全程全景”实践性课程结构
        二、协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三、调整艺体类课程的课时安排
    第四节 完善艺体类课程内容
        一、丰富教学的实践性内容
        二、全息浸透综合课程理念
        三、丰富课程内容的特色性
    第五节 艺体类课程设置的支持条件
        一、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二、完善艺体类硬件设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教育专业艺体类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2:在校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毕业生访谈提纲
    附录4:专业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5:艺体类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6)“MOOC”热背景下我国体育类慕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观察法
    2.3 相关概念界定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MOOC发展现状
    3.2 MOOC中体育类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3.2.1 体育MOOC课程与参与者数量分析
        3.2.2 体育课程提供方分析
        3.2.3 体育MOOC收费情况分析
        3.2.4 体育实践课程与体育理论课程分析
        3.2.5 体育MOOC教学情况分析
        3.2.6 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价方式分析
    3.3 存在问题分析
        3.3.1 MOOC中体育类课程较少
        3.3.2 MOOC中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类高校较少
        3.3.3 理论课程单一,实践课程数量少
        3.3.4 MOOC中体育类课程教学效果问题
        3.3.5 体育MOOC教学效果评价问题
4 结论
5 对策
    5.1 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
    5.2 各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开设体育慕课
    5.3 增加体育实践课程数量,丰富体育理论课程
    5.4 在实践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采用VR虚拟实景教学
    5.5 引用多种互动方式让教师在课上可以相对及时获得反馈
    5.6 多加引进体育教育发达国家高质量的体育课程
    5.7 创新体育MOOC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类型
6 体育MOOC未来展望
    6.1 体育课程会更加优质与丰富
    6.2 传统体育课不能被完全取代,会出现体育MOOC与传统体育课相融合的新式教学
    6.3 机遇与挑战并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简介

(7)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双创教育
        1.5.2 双创教育课程
        1.5.3 高职院校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经验介绍
    2.1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2.1.1 相关文献数据总览
        2.1.2 相关文献内容述评
    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概况
        2.2.1 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课程概况
        2.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典型经验
第三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调查的情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
        3.2.1 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2.2 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
        3.2.3 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3.2.4 部分高职院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积极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3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3.3.2 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3.3.3 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
        3.3.4 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充分体现师生意志及第三方评价
    3.4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
        3.4.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到位
        3.4.2 双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认识缺位
        3.4.3 双创教育教材缺失、老旧
        3.4.4 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3.4.5 双创平台实际使用率较低
        3.4.6 双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3.4.7 双创教育管理机构职能缺失
第四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4.1 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
    4.2 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
        4.2.1 优化双创教育课程内容
        4.2.2 形成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课程
        4.2.3 形成依托模块化的双创教育课程
        4.2.4 形成强调“拓展与参与”的双创教育课程
        4.2.5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
    4.3 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
        4.3.1 强化双创师资配备
        4.3.2 创新双创教育课程教材
        4.3.3 合理安排双创教育课程时间
        4.3.4 改革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4.3.5 加大双创教育平台建设
        4.3.6 充分开发双创教育课程资源
        4.3.7 完善双创教育相关管理机构职能
    4.4 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4.4.1 贯彻课程评价原则
        4.4.2 明确课程评价主体
        4.4.3 细化课程评价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1.2 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的关键
        1.1.3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过程存在不足
        1.1.4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提高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一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3.1.1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1.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及科研情况
        3.1.3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培训情况
    3.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实现的难点
    3.3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
        3.3.1 培养目标一体化
        3.3.2 课程设置一体化
        3.3.3 考核评价一体化
        3.3.4 管理保障一体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特殊体育教育从业者及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1.2 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精神,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
        1.1.3 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1.1.4 对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有助于中小学开展体育课堂改革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 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2 有效组织的相关概念
        1.3.2.1 有效的概念
        1.3.2.2 组织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4.1.1 有关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1.4.1.2 有关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1.4.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4.2.1 有关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1.4.2.2 有关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观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3.2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现状分析
        3.2.1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各部分时间分配现状分析
        3.2.2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练习密度现状分析
        3.2.3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运动负荷现状分析
    3.3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3.3.1 体育师资
        3.3.2 教学内容
        3.3.3 学习动机
        3.3.4 师生关系
        3.3.5 场地设施
    3.4 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改进策略
        3.4.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策略
        3.4.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3.4.3 创设情境,构建良好课堂氛围策略
        3.4.4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
        3.4.5 创新教学课堂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学
        2.1.2 冰雪运动项目
        2.1.3 冰雪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青少年参加冰雪类课程教学的价值意义
        2.2.2 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的优势特征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冰雪类课程教学学生兴趣的研究
        2.3.2 关于冰雪类课程教学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
        2.3.3 关于冰雪类课程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的研究
        2.3.4 关于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2.4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4.1.1 教师基本情况
        4.1.2 学生基本情况
        4.1.3 教学基本情况
        4.1.4 场地基本情况
        4.1.5 器材基本情况
        4.1.6 资金基本情况
    4.2 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4.2.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冰雪类专项教师紧缺
        4.2.2 冰雪教学内容较单一,教学方法较传统
        4.2.3 冰雪教材使用不系统,冰雪作业布置情况差
        4.2.4 冰雪场地失衡较严重,呈现以冰上教学为主
        4.2.5 教师、学生冰雪运动认知程度低,教学时数不充足
        4.2.6 教师、学生冰雪运动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偏低
        4.2.7 冰雪运动安全意识薄弱,依然存在运动损伤现象
    4.3 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发展的对策
        4.3.1 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冰雪师资人才
        4.3.2 健全冰雪多方联动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3.3 创新冰雪教学方法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兴趣
        4.3.4 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冰雪教学内容
        4.3.5 培养学生冰雪运动认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3.6 提高体育教师冰雪技能,完善冰雪技能评价方式
        4.3.7 提高师生冰雪运动安全意识,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国标”背景下江苏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D]. 胡峥春.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D]. 张炜. 扬州大学, 2021(09)
  • [5]“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艺体类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D]. 刘静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MOOC”热背景下我国体育类慕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文星.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7]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张雅俐. 山西大学, 2020(01)
  • [8]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D]. 王悦同. 河南大学, 2020(02)
  • [9]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忠义. 延安大学, 2020(12)
  • [10]牡丹江市初级中学冰雪类课程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我省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