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数在区域边界值的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朱本浩,于立新[1](2022)在《具有单一符号特征值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边界能控性》文中认为基于具有单一符号特征值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混合初-边值问题半整体C1解的存在唯一性,得到了具有单一符号特征值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边界能控性。
刘创[2](2021)在《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电-热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electric-heat system,IEHS)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形式,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实现其源-网-荷联动机制的建模都不完善。对此,本文根据气象参数与IEHS的源、网、荷侧都深度耦合的客观实际,探讨了以气象参数联通区域IEHS源-网-荷联动的实现途径,并设计了一套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日前调度决策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源-网-荷建模。具体地,在能源侧给出了风速/光照与风电/光伏机组出力间的转化关系模型;在网络侧比较了不同气象参数对于架空输电线路传输容量的影响程度,提出一种计及风速的线路传输容量动态建模方案;在负荷侧提出一种统筹考虑各项气象参数且易于求解的热负荷模型。算例中基于所提模型验证了在IEHS模型中考虑气象参数的必要性,为实现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运行优化奠定建模基础。(2)提出了一套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日前调度计划制定方法。该模型遵照中国北方冬季普遍采用的集中式热-电联供模式进行建模,模型中的能源侧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网络侧架空输电线路传输容量和用户侧热负荷都由气象参数的日前预测数据联合生成,从而实现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源-网-荷联动。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相对于现有区域IEHS模型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满足终端用户舒适性等方面的优越性。(3)提出了一套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日前鲁棒调度计划制定方法。相较于传统鲁棒调度方法在区域IEHS的直接应用,作了两方面改进:提出了一种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源、网、荷各侧不确定性集合联合建模方案以减少不确定性集合建模所需的变量规模;将不确定性集合边界设置为与系统运行风险定量结合的决策变量以提高模型的鲁棒可行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相比现有模型在风险抑制、模型鲁棒可行性等方面的显着优势。总之,本文为实现IEHS的源-网-荷联合优化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决思路,所提出的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IEHS建模方案和日前调度计划策略,将为提升区域IEHS运行经济性及应对不确定性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向建立[3](2021)在《几类复杂混合逆散射问题分解方法的理论分析与数值实现》文中认为散射理论是应用数学物理中特别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医学成像、无损探测、地震勘探等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散射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正散射与逆散射两个部分:正散射问题研究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Helmholtz方程或Navier方程的边值问题的适定性;逆散射问题是从散射场的远场信息或其它测量数据来反演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内部结构和物理参数等.在实际应用中,散射体往往是相当复杂的,本论文我们分别考虑了声波、弹性波以及流固混合散射问题中几种不同类型的复杂散射问题.第一章介绍散射理论的基本背景.第一节介绍散射理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节介绍三类散射模型,即声波、弹性波和流固混合散射问题.第三节详细列出了分解法的三种理论框架.第四节则介绍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现状.第五节为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介绍散射问题中所用到的基本工具、重要定理和主要方法.第一节介绍声波Helmholtz方程和弹性波Navier方程在二维空间中基本解的具体形式及其对应的远场模式.第二节介绍散射理论中常用的Sobolev空间.第三节介绍位势理论以及单双层边界积分算子的相关性质.第四节介绍散射理论中常用的基本定理.第三章我们研究内含未知掩埋障碍物的非均匀介质与带有Dirichlet边界条件的不可穿透障碍物混合的声波散射问题.首先利用Dirichlet-to-Neumann映射,将原问题转化为与之等价的变分形式,从而应用变分法证明正散射问题的适定性.然后利用分解法研究对应的逆散射问题,最后给出数值实例说明分解法对该问题的适用性.第四章我们研究带有Neumann边界条件的不可穿透障碍物与带有Dirichlet边界条件的裂缝混合的弹性波散射问题.首先根据Betti表示定理和边界条件建立边界积分方程组,利用边界积分方程方法解决正散射问题的适定性.然后利用改进的分解法研究逆散射问题,最后由数值实验说明严格的数学理论与数值实现之间的差异性.第五章我们研究含有掩埋障碍物的流固混合散射问题.结合边界积分方程法和变分法建立了正散射问题的适定性,并利用分解法考虑了逆散射问题,重构出流体与固体交接的界面.对于内部掩埋障碍物的重构,我们证明了 Green函数与全场之间的混合交互关系,并建立了单位化算子S与内部位移场之间的恒等关系.第六章我们研究具有部分涂层边界的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输特征值问题.首先利用变分法证明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内传输问题的适定性.然后利用解析Fredholm定理验证了当折射指数n恒等于1时,特征值的离散性和存在性.最后考虑n不恒等于1时的情况,由T-强制法得出了在某些限定条件下特征值的离散性.
张之国[4](2021)在《一维和二维准晶中位错与夹杂问题及接触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二十面体准晶在Al-Mn合金中被发现以来,准晶的物理和结构性质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在制造和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缺陷,且经常是多缺陷同时存在。因此,研究准晶材料多缺陷并存时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材料含缺陷时的断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维压电准晶和二维准晶本身的多场耦合效应以及多缺陷并存时的相互作用,使得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非常困难,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也较少。本文针对一维六方压电准晶无限大体含椭球型夹杂的全场解,一维六方压电准晶中螺旋位错和椭圆夹杂的反平面干涉效应,一维六方压电准晶双材料中螺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以及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双材料中圆形夹杂与刃型位错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同时还研究了二维六方准晶在刚性平底压头作用下的两类接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基于一维压电准晶材料的弹性理论,分析了一维六方压电准晶无限大体内含椭球型夹杂的力电性能。通过选取合适的势函数,获得了准晶材料受远场均匀力电加载,即轴对称加载、平面外剪切加载和平面内剪切加载三种情况下基体和夹杂内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和电位移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当椭球型夹杂退化为椭球型空洞时,空洞内只有电场存在且是均匀的。当椭球型夹杂退化为圆币形裂纹时,z-方向的声子场和相位子场的法向应力受初始应力和裂纹尺寸的影响,而电位移受初始电位移、准晶材料常数和裂纹尺寸的影响。不考虑相位子场,所得结果与经典弹性理论的结果一致。2.将一维六方压电准晶的反平面压电弹性方程用矩阵表示,利用复分析和保角变换技术,研究了一维六方压电准晶中螺旋位错与椭圆夹杂的反平面弹性干涉效应,得到了用级数表示的位错分别位于基体和夹杂内的反平面问题的通解。对特殊情况:不考虑电场、不考虑位错、夹杂退化为孔、椭圆夹杂退化为圆形夹杂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电场强度和电位移的解析解。研究表明:当不考虑位错时,椭圆夹杂内的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电场强度是均匀的;当椭圆夹杂退化为圆形孔时,孔内电场强度不受位错的影响,仅受远场等效电场的影响。3.利用共形映射和解析延拓方法,将双材料中位错与夹杂的相互作用问题转化为两组分区全纯函数的边值问题,研究了一维六方压电准晶双材料中一个压电螺旋位错与一个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问题。假定圆形夹杂位于材料2内,求解得到了压电螺旋位错分别位于材料1、材料2和圆形夹杂内相应场的复表示。对三种特殊情况:材料1、材料2和圆形夹杂的材料常数相同,材料1和材料2的材料常数相同,材料2和圆形夹杂的材料常数相同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当材料1、材料2和圆形夹杂的材料常数相同时,所得结果与一维六方压电准晶材料中含螺旋位错的结果一致;当材料1和材料2的材料常数相同时,所得结果与一维六方压电准晶中螺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结果一致;当材料2和圆形夹杂的材料常数相同时,所得结果与一维六方压电准晶双材料中含一个压电螺旋位错的结果一致。4.利用具有四重复根的格林函数复势解,给出了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平面问题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复表示,研究了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双材料中一个刃型位错与一个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假定圆形夹杂位于材料2中,得到了刃型位错分别位于材料1、材料2和圆形夹杂内相应场的通解。由于二维五次对称准晶和二维六方准晶的平面最终控制方程与二维十次对称准晶一样,都可化简为一个四重调和方程,因此,该方法可为分析上述两类二维准晶双材料中刃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5.采用位移势函数法将二维六方准晶平面最终控制方程化简为一个四重调和方程,利用四重调和方程的复势解,给出了二维六方准晶应力和位移的复表示,研究了一个刚性平底压头作用下,二维六方准晶材料有限摩擦接触和半平面粘接接触问题,得到了应力分量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压头所受法向载荷与压入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材料确定时,压入深度仅与压头承受的法向载荷大小有关。给出了无量纲应力曲线图和应力云图,数值结果显示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正确性和该问题所得解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和理解一维压电准晶材料中多缺陷并存时的相互作用及二维准晶材料的声子场-相位子场的耦合机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准晶材料及结构的设计和安全使用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肖鹏飞[5](2021)在《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风能利用率,风力机翼型被广泛研究。翼型是风力机叶片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气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风力机风能利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对翼型的研究,包括翼型气动性能的高效计算和翼型型线新型设计方法,对提高风力机的气动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风力机翼型为研究对象,在理想条件下对翼型与流动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翼型气动性能计算和翼型型线的设计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通过对空气流经翼型产生的绕流现象及其特点的分析,定义了翼型的有效作用域,将被研究的翼型限定在一个二维“单元流管”内,且不考虑流管外的空气对翼型的作用,此即翼型的有效作用域。以对基于翼型有效作用域的简化翼型升力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切入点,得到了翼型有效作用域的理论边界值M=1.57c(文中c=1)。利用Fluent软件对NACA0018翼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验证了有效作用域边界理论值的可靠性。该理论简化了翼型解析研究的难度。基于本文提出的翼型有效作用区域理论,通过构建函数翼型翼面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得到函数翼型压力系数解析表达式,经过实例计算,并对比本文解析法、圆柱绕流变换解析法和数值法(XFOIL)得到的压力分布图,证明本文提出的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基本正确,压力分布求解可行,相较于圆柱绕流变换解析法,本文解析法对翼型背风面压力分布的计算与数值法更接近,计算结果更具参考意义。基于本文得到的函数翼型翼面上的速度分布表达式,有别于传统翼型反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泛函求解模型,获得了题设条件下理想型线满足的微分方程,借助MATLAB求解了α=8°时理想型线的数值解。将基础翼型NACA4412的上型线替换为所求型线,并利用Qblade软件分析了替换前后翼型的主要气动性能指标,发现替换后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了 2.6%,最大升阻比提高了 5.6%,整体性能不低于基础翼型,证明文中提出的翼型线变分求解方法可行,且相较于传统翼型设计方法效率更高。本文提出的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获得的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方法和风力机翼型线变分求解方法为风力机翼型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武莉莉[6](2021)在《不可压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高精度紧致有限差分方法》文中指出不可压磁流体力学(MHD)方程组的数值求解由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该问题的有限差分法求解,分别构造了四阶和六阶精度的紧致差分格式,通过数值实验证实了所构造的高精度紧致差分格式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和高效性等显着的优点.首先,从原始变量的不可压MHD方程组出发,推导出了 MHD方程组的定常与非定常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的方程组.对二维定常方程组,空间项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并结合显式紧致差分格式和隐式紧致差分格式思想,对一阶导数的离散采用四阶Pade公式,推导出了求解二维定常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的四阶精度紧致差分(HOC4)格式,并对格式进行了截断误差分析.接下来,在已构造的四阶紧致差分格式的基础上,将其误差项中的五阶和六阶导数利用未知函数及其一阶和二阶导数的线性组合进行替换,结合一阶和二阶导数的六阶组合紧致差分(CCD)格式,推导出了求解二维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的六阶精度紧致差分(HOC6)格式,并对格式进行了截断误差分析.然后,针对二维非定常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空间项利用泰勒级数展开,一阶导数作为未知量分别采用四阶精度的Pade差分格式进行离散,对时间导数项采用无条件稳定的二阶向后差分公式进行离散,边界也采用四阶公式进行离散,建立了时间二阶精度,空间四阶精度的紧致差分(HOC(2,4))格式,并研究了具有解析解的MHD方程组的数值求解,并对磁驱动方腔流问题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进一步,为了使时间精度与空间精度相匹配,在已构造的HOC(2,4)格式的基础上,对时间项采用无条件稳定的四阶向后差分公式进行离散,从而推导出了二维非定常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的时间和空间均具有四阶精度的紧致差分(HOC(4,4))格式,并通过求解具有解析解的MHD方程组问题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并对磁驱动方腔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接下来,仍然针对二维非定常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空间项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并结合显式紧致差分格式和隐式紧致差分格式思想,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一起作为未知量分别采用六阶精度的CCD格式进行离散,对时间导数项采用无条件稳定的三阶向后差分公式进行离散,其边界采用六阶差分公式进行离散,推导出了时间三阶精度,空间六阶精度的紧致差分(HOC(3,6))格式,并研究了具有解析解的MHD方程组的数值求解,并对磁驱动方腔流问题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进一步,为了使时间精度与空间精度相匹配,使MHD方程组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更高,在已构造的HOC(3,6)格式的基础上,对时间项采用无条件稳定的六阶向后差分公式进行离散,从而推导出了二维非定常不可压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方程组的时间和空间均具有六阶精度的紧致差分(HOC(6,6))格式,并通过求解具有解析解的MHD方程组问题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并对磁驱动方腔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和计划.
孙祥栋[7](2021)在《人体组织非均匀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体组织的介电特性主要包括电导率和电容率,它们描述了组织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临床研究表明人体组织出现异常时其介电特性值会发生改变,因此介电特性可以作为表明组织生理状态的生物标记,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另外,利用介电特性能够估计组织内部电流和电磁场的分布,可以将其应用在有关电磁刺激的临床治疗中,所以介电特性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磁共振扫描中的射频能量特定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计算值与组织的电导率是成正比例关系,通过组织的电导率分布能够实现个体化的SAR估算,以保证磁共振扫描的安全性,促进高场以及超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介电特性值主要是通过离体组织测量或有创活体组织测量得到,至今还没有成熟的活体组织介电特性无创测量方法。自2009年以来,基于磁共振的介电特性断层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cal properties tomography,MREPT)方法因其能够以无损伤性和无侵入性的方式重建组织的介电特性分布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MREPT方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多数MREPT方法是基于假设介电特性在同一组织中分布均匀,但是人体组织的介电特性并不满足这一假设前提,尤其是在发生了病变的组织中;在MREPT重建过程中,需要对射频场进行二阶微分计算,该计算将会放大射频场数据中的噪声,降低成像的质量;再者,现有的MREPT重建方法在获取射频场的幅值和相位信息时并没有利用临床数据采集过程中已得到的MR结构图像,造成了信息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MREPT重建作为课题,研究了基于人体组织非均匀性的电导率重建方法。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研究了Helmholtz方程中考虑了组织介电特性非均匀性后的电导率重建问题。传统的重建方法是基于组织均匀性假设,即Helmholtz方程中电导率的梯度项为零,虽然易于数值处理,但增加了组织边界区域的重建误差。由于本文在重建方程中考虑了人体组织介电特性的非均匀性,电导率的梯度不再为零,导致方程求解复杂度增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双约束的电导率重建方法。首先对重建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得到离散化后的线性方程组,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构造出迭代求解电导率的重建模型。由于该模型是一个病态问题,为了抑制重建图像的组织边缘震荡现象,本文在重建模型中引入了小波变换和全变分两个正则化约束项。仿真数据和临床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组织边界区域的重建误差,提高重建结果的准确性。(2)研究了提高电导率重建方法对噪声的鲁棒性问题。电导率重建方程中包含了收发相位的一阶和二阶微分运算,而二阶微分运算对收发相位数据中的噪声非常的敏感。本文利用散度运算的规则对该方程进行了变换,变换后的方程只需要对收发相位进行两次一阶微分运算。为求解变换后的重建方程,本文提出了基于广义全变分的电导率重建方法。首先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对变换后的重建方程进行离散化,将电导率重建问题转化为求解线性反问题。然后在模型中引入二阶广义全变分正则约束项,通过交替方向乘子法完成对重建模型的快速求解。仿真数据实验表明在不同的噪声水平下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的影响,同时临床数据实验也显示出所提方法优于当前其他同类方法。(3)研究了在介电特性断层成像过程中引入磁共振图像的组织结构信息以提高边缘清晰度的问题。MREPT是利用射频场信息计算组织的介电特性分布,在通过磁共振扫描获得射频场数据的同时已得到组织的MR结构图像,该图像中包含了组织的边缘信息。为了运用这些信息提高介电特性分布图像中组织边缘的清晰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磁共振图像先验信息引导的MREPT方法。首先通过对MR结构图像计算邻域窗口内变分提取出图像的边缘信息,然后考虑到介电特性分布和结构图像之间的相关性,构造出包含边缘信息的广义全变分正则约束项,从而得到基于先验信息的介电特性重建模型。仿真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重建结果相较于文献中的其他方法具有更清晰的边缘结构。
袁雨[8](2021)在《借款限制和模糊厌恶下的最优投资与再保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再保险业务作为一种有效转移风险的方式在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再保险业务,保险人可以转移部分的风险给再保险人,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利润.因此,保险人需要寻求某种最优的再保险策略来平衡他的风险和收益.此外,除了再保险业务,保险人可以通过投资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来获得额外的收益.所以,基于某个最优准则来探寻保险人或(和)再保险人的最优再保险和投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受两种因素影响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问题.第一种是借款约束和借款成本的影响.众所周知,在真实的金融市场中,为了补偿资金借出方承担的潜在风险,借款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同时,当投资者面临破产时也不允许无限制地去借款.因此,在我们的模型中考虑了以下两个限制:(ⅰ)借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ⅱ)最大杠杆率不大于给定的常数1+k(k ≥ 0),换句话说,借款数额与当前财富水平的比值不大于某个给定的常数k.第二种是模型不确定性的影响.大部分文献假设模型的参数是能够被准确估计的.而事实上,决策人对于模型参数的估计是不信任的,因为对于参数的估计没有完美的统计方法.因此,我们将模型的不确定性引入到最优投资和再保险问题中来.通过动态规划原理和对应的Hamilton-Jacobi-Bellman(HJB)方程或者延展的HJB方程,我们得到了回撤(drawdown)概率最小化,到达给定上界的期望时间最小化,时间一致的均值-方差等多个目标准则下的最优结果.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关注了带有借款限制和借款成本下的最优结果.第二章我们解决了一个带有借款限制和借款成本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问题,其中保险人面临着两类风险业务的索赔(两类业务的索赔计数过程受一个共同冲击因子的影响),并且可以投资于一个风险资产中来获得额外收益.在第三章,我们对第二章的模型进行了推广,考虑了更一般的金融市场下带有借贷约束的最优投资问题.通过引入支撑函数和求解对应HJB方程,我们得到了带限制下最优投资策略和值函数的清晰表达式.我们发现当投资者的财富跌到存款水平以下时,由于借款成本的存在,立刻借钱投资到风险资产中去并非是最优选择,而应该将当前所有的钱投资到风险资产中去.只有当财富情况进一步恶化的时候,投资者才不得不去借钱进行风险投资来避免回撤的发生.本文后半部分考虑模糊厌恶决策人的最优控制问题.为了防范最坏情形的发生,保险人总是想要实施一些比较稳健的决策.因此,在第四至第六章,我们将模型的不确定性引入到最优投资和再保险问题中.在第四章,我们考虑便宜和非便宜再保费准则下使得模糊厌恶保险人的财富水平到达给定上界的期望时间最小化的鲁棒控制问题.我们的结果表明与模糊中性的保险人相比,模糊厌恶的保险人将保留更少的保险业务,并且花费更长的时间到达给定的上界.第二至第四章仅仅是从保险人的角度考虑最优的控制问题,却忽视了再保险人.因此,在第五章,我们把再保险人的利益考虑到最优投资和再保险问题中来.在回撤概率最小化的准则下,我们得到了一个大型保险公司经理人的稳健最优策略.在第六章,我们基于Stackelberg微分博弈框架设计了一个稳健的再保险合同.在这个再保险市场中保险人是跟随者,再保险人是领导者.我们假设再保险人不相信保险人提供的索赔信息,并在设计再保险合同时考虑模型的不确定性.由于我们在第六章考虑的目标是时间一致的均值-方差准则,动态规划原理和HJB方程不再适用,我们采用的是基于动态博弈下延展的HJB方程来推导均衡策略.并由此从理论上探讨了模型参数对最优再保险策略和再保险定价的影响,同时展示了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对于再保险人的必要性.本文着重描述并解决了保险人和再保险人遇到的一些更实际,更复杂,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所求得的最优策略和值函数均为解析解,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对保险公司的实际业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为了使结果直观清晰,我们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例子和图像来说明模型中某些重要参数对最优结果的影响.
王子卓[9](2020)在《供应链视角下制造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政府、非政府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制造商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消费者的关注,也促使制造商推动供应链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但是,一方面,在拓展下游合作市场的过程中,国际经验欠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因素,阻碍着大部分中国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另一方面,在开展上游合作的过程中,众多知名制造商的经验教训指出,部分供应商时常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损害了制造商和供应链的利益。结合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制造商在推进上下游企业投资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首先,提出了考虑竞争引入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此策略有助于制造商与下游零售商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结果显示,如果制造商与零售商采取“无合作”或“仅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制造商可以在一个地区同时与两个零售商合作,引入内部竞争,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及供应链总利润;如果制造商与零售商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定价’合作”,制造商可以在一个地区仅与一个零售商合作,规避内部竞争,从而提高有效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水平、增加市场份额及供应链总利润。对比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制造商为大型制造商)和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制造商为中小微制造商)发现,制造商采取引入内部竞争和“仅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的竞合策略,将使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的总利润显着地多于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其次,提出了考虑投资水平差异比较行为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此策略反映了制造商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督促,以及对投入要素的关注。在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制造商为中小微制造商)和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制造商为大型制造商)中,分析了同时关注自身利润和企业间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水平差异的制造商。结果显示,具有追求领先行为的制造商会提升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水平。在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制造商会激励供应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而在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制造商不能激励供应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具有追求领先行为的制造商将使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实现比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更高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水平。具有跟随领先行为的制造商会阻碍制造商和供应商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再者,提出了考虑公平性关切行为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此策略反映了制造商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督促,以及对产出问题的关注。文中分析了同时关注自身利润和企业间利润分配公平性的制造商,并采用Nash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表达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商议批发价的过程。议价能力较弱或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回报较少的制造商被定义为中小微制造商。结果显示,如果制造商体现优势或者劣势不公平关切行为,将会阻碍供应链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如果制造商的两种行为均不体现,公平信念不显着(或显着)的制造商会激励供应商(或制造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针对促使供应链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的问题,通过与关切公平性的大型制造商对比,本文给出了关切公平性的中小微制造商所具有的优势条件。最后,建议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制造商,应积极采取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嘉奖、排名、培训班等措施,助力制造商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激发制造商的比较行为。制造商,尤其是中小微制造商,不仅应该与下游合作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还可以同时与具有竞争关系的下游企业合作。相较于关注利润分配的公平性,制造商,尤其是中小微,更应该多关注上下游企业间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水平的差异,并追求比供应商更高的投资水平,从而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马英群[10](2020)在《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发动机作为最复杂的旋转机械,同时受到转子不平衡力等多种载荷的激励作用,部件及整机振动问题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向轻量化、大推力的方向发展,导致转子振动情况恶化以及转、静子部件间振动耦合加强。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整机振动特性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中,整机建模技术、复杂动力学模型高效、精确求解技术、线性/非线性动力学响应分析以及整机振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直接线性/非线性瞬态及稳态动力学响应分析,其仅能提供瞬态/稳态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以及模态振型等有限信息来预测、分析及判断整机振动情况。对于振动在航空发动机各转、静子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和振动控制及抑制机理难以从本质上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突破上述局限,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在时域/频域中可视化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分析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转子和机匣等部件间的传递特性和耦合规律。基于此,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振动波的角度切入,从理论上分析了结构中振动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基于此,将通用结构声强表达式改写为适用于不同类型振动波和不同类型结构单元的形式,并将其拓展为矩阵的表达形式,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振动波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分解,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现途径:本研究结合具有强大的有限元建模及求解功能的ANSYS二次开发程序APDL和具有强大的矩阵计算、处理能力的MATLAB软件编译开发了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程序,并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FLAG通讯机制,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瞬态/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全自动化求解及可视化,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实现途径。(3)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瞬态/稳态总振动能量以及不同类型振动波所携带的振动能量分量在转子、支板和机匣间传递及耦合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基本运动方程出发,理论推导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与结构振动特性的内在物理联系,分析了不同模态振型转子中瞬态振动能量与机械能和阻尼耗散能之间的传递、转换和平衡过程。此外,本研究提出并定义了振动能量通量比和振动能量传递率,实现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量化分析。(4)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研究:基于以上对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耦合特性的认识,从振动能量涡流场分流、耗散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应用转轴周向环槽诱导的瞬态涡流场以及安装节和周向加肋筋诱导的稳态涡流场来降低转子和机匣振动;从振动能量耦合特性的角度,提出了应用附加反相激励载荷来阻滞振动能量传递并降低结构振动,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及效果。(5)非线性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一个螺栓预紧法兰连接的平板组件,初步探究了瞬态振动能量在非线性结构中的传递特性,为后续复杂非线性耦合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此外,结合相平面法与结构声强法,对应分析了系统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与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仅通过位移和速度这两个状态量对结构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预测,避免了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实验测量带来的困难。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实现了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振动能量传递的角度研究了转子不平衡力作用下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揭示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航空发动机各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此外,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减振措施,可为航空发动机各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工程指导。
二、函数在区域边界值的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数在区域边界值的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单一符号特征值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边界能控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半整体C1解 |
2 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边 |
(2)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建模 |
2.1 引言 |
2.2 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源-网-荷环节建模 |
2.2.1 能源供给环节 |
2.2.2 网络传输环节 |
2.2.3 负荷需求环节 |
2.3 算例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机组组合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算例分析 |
3.3.1 测试系统介绍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气象参数不确定性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鲁棒机组组合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求解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测试系统介绍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3)几类复杂混合逆散射问题分解方法的理论分析与数值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散射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散射模型 |
1.2.1 声波散射问题 |
1.2.2 弹性波散射问题 |
1.2.3 流固混合散射问题 |
1.3 分解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散射问题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解 |
2.1.1 Helmholtz方程的基本解 |
2.1.2 Navier方程的基本解 |
2.2 Sobolev空间 |
2.2.1 区域Ω及R~2\Ω上的Sobolev空间 |
2.2.2 边界(?)Ω上的Sobolev空间 |
2.2.3 裂缝Г上的Sobolev空间 |
2.3 位势理论 |
2.4 散射理论中的基本定理 |
第三章 非均匀介质与不可穿透障碍物混合的声波散射问题 |
3.1 引言 |
3.2 正散射问题:变分法 |
3.3 逆散射问题 |
3.3.1 Re(n)<1时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 |
1时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3.3.2 Re(n)>1时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 |
3.4 数值实验 |
3.4.1 无穷远场的数值计算 |
3.4.2 图形重构的数值实验 |
第四章 不可穿透障碍物与裂缝混合的弹性波散射问题 |
4.1 引言 |
4.2 正散射问题:边界积分方程法 |
4.3 逆散射问题 |
4.3.1 传统的分解方法 |
4.3.2 改进的分解方法 |
4.4 数值实验 |
第五章 含有掩埋障碍物的流固混合散射问题 |
5.1 引言 |
5.2 正散射问题:混合法 |
5.3 逆散射问题 |
5.3.1 分解方法重构交界面的理论基础 |
5.3.2 混合交互关系 |
第六章 一类特殊传输特征值问题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内传输问题的适定性 |
6.3 n≡1时特征值的离散性和存在性 |
6.4 n(?)1时特征值的离散性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完成并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一维和二维准晶中位错与夹杂问题及接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准晶弹性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准晶位错问题研究现状 |
1.2.3 准晶裂纹、孔洞及与位错的相互干涉研究现状 |
1.2.4 准晶接触问题研究现状 |
1.2.5 准晶夹杂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一维六方压电准晶无限大体含椭球型夹杂问题 |
2.1 引言 |
2.2 基本方程 |
2.3 远场均匀轴对称加载下椭球型压电夹杂的基本解 |
2.3.1 夹杂内电位移、声子场应力和相位子场应力的求解 |
2.3.2 基体内电位移、声子场应力和相位子场应力的求解 |
2.3.3 特殊情况: 椭球型空洞和圆币形裂纹 |
2.4 面外剪切作用下椭球型压电夹杂的基本解 |
2.4.1 夹杂内电位移、声子场应力和相位子场应力的求解 |
2.4.2 基体内电位移、声子场应力和相位子场应力的求解 |
2.4.3 特殊情况: 椭球型空洞和圆币形裂纹 |
2.5 面内剪切作用下椭球型压电夹杂的基本解 |
2.5.1 基体内电位移、声子场应力和相位子场应力的求解 |
2.5.2 特殊情况: 椭球型空洞和圆币形裂纹 |
2.6 结论 |
第三章 一维六方压电准晶中椭圆夹杂与螺旋位错的干涉效应 |
3.1 引言 |
3.2 基本方程 |
3.3 位错位于基体内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求解 |
3.3.3 特殊情况 |
3.4 位错位于夹杂内 |
3.4.1 问题求解 |
3.4.2 特殊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维六方压电准晶双材料中螺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 |
4.1 引言 |
4.2 基本方程和问题描述 |
4.3 问题求解 |
4.4 压电螺旋位错位于材料1内 |
4.4.1 特殊情况1 |
4.4.2 特殊情况2 |
4.4.3 特殊情况3 |
4.5 压电螺旋位错位于材料2内 |
4.5.1 特殊情况1 |
4.5.2 特殊情况2 |
4.5.3 特殊情况3 |
4.6 压电螺旋位错位于圆形夹杂内 |
4.6.1 特殊情况1 |
4.6.2 特殊情况2 |
4.6.3 特殊情况3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双材料中刃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相互作用 |
5.1 引言 |
5.2 基本方程和问题描述 |
5.3 问题求解 |
5.4 刃型位错位于材料1内 |
5.5 刃型位错位于材料2内 |
5.6 刃型位错位于圆形夹杂内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维六方准晶中的两类接触问题 |
6.1 引言 |
6.2 二维六方准晶的基本方程 |
6.3 位移势函数法化简平衡方程 |
6.4 两类接触问题 |
6.4.1 有限摩擦接触 |
6.4.2 半平面粘接接触 |
6.4.3 法向加载和压入深度的关系 |
6.5 数值结果和讨论 |
6.5.1 有限摩擦接触 |
6.5.2 半平面粘接接触 |
6.5.3 法向加载和压入深度的关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翼型流场研究 |
1.2.2 翼型气动性能计算 |
1.2.3 翼型设计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学理论 |
2.1 翼型的几何参数 |
2.2 翼型的空气动力学系数 |
2.2.1 翼型升力和阻力系数 |
2.2.2 翼型俯仰力矩系数 |
2.2.3 翼型压力系数 |
2.3 影响翼型气动特性的因素 |
2.3.1 相对厚度的影响 |
2.3.2 最大厚度弦长位置的影响 |
2.3.3 相对弯度的影响 |
2.3.4 前缘半径的影响 |
2.3.5 雷诺数的影响 |
2.4 薄翼型理论 |
2.5 库塔-儒可夫斯基条件 |
2.6 保角变换 |
2.7 圆柱绕流与翼型绕流变换 |
2.8 风力机翼型 |
2.8.1 NACA系列翼型 |
2.8.2 风力机专用翼型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 |
3.1 翼型流场的初步分析 |
3.2 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边界值确定 |
3.2.1 平板翼型经典升力系数计算 |
3.2.2 基于有效作用域的平板翼型升力系数计算 |
3.2.3 有效作用域边界值计算 |
3.3 有效作用域边界数值模拟 |
3.3.1 计算域与网格划分 |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研究 |
4.1 由伯努利方程简化的压力系数计算式 |
4.2 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 |
4.3 实例计算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力机翼型型线变分求解 |
5.1 翼型型线函数的泛函 |
5.2 翼型型线求解 |
5.3 型线性能数值检验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不可压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高精度紧致有限差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
1.3 MHD数值方法 |
1.4 高精度紧致差分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二维不可压MHD方程组的控制方程 |
2.1 在MHD近似下的MAXWELL方程组 |
2.2 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的MHD方程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定常MHD方程组的四阶紧致差分格式 |
3.1 HOC4差分格式 |
3.1.1 涡量方程的HOC4差分格式 |
3.1.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4差分格式 |
3.1.3 流函数方程的HOC4差分格式 |
3.2 偏导数及边界点的四阶差分离散方法 |
3.3 HOC4格式算法描述 |
3.4 HOC4格式截断误差分析 |
3.5 HOC4数值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维定常MHD方程组的六阶紧致差分格式 |
4.1 HOC6差分格式 |
4.1.1 涡量方程的HOC6差分格式 |
4.1.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6差分格式 |
4.1.3 流函数方程的HOC6差分格式 |
4.2 偏导数的六阶差分离散方法 |
4.3 边界点的六阶差分离散方法 |
4.4 HOC6格式算法描述 |
4.5 HOC6格式截断误差分析 |
4.6 HOC6数值算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维非定常MHD方程组的四阶紧致差分格式 |
5.1 HOC(2,4)差分格式 |
5.1.1 涡量方程的HOC(2,4)差分格式 |
5.1.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2,4)差分格式 |
5.1.3 流函数方程的HOC(2,4)差分格式 |
5.2 HOC(4,4)差分格式 |
5.2.1 涡量方程的HOC(4,4)差分格式 |
5.2.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4,4)差分格式 |
5.2.3 流函数方程的HOC(4,4)差分格式 |
5.3 偏导数及边界点的四阶差分离散方法 |
5.4 数值算例 |
5.4.1 HOC(2,4)格式数值结果 |
5.4.2 HOC(4,4)格式数值结果 |
5.5 磁驱动方腔流问题 |
5.5.1 HOC(2,4)格式数值模拟结果 |
5.5.2 HOC(4,4)格式数值模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维非定常MHD方程组的六阶紧致差分格式 |
6.1 HOC(3,6)差分格式 |
6.1.1 涡量方程的HOC(3,6)差分格式 |
6.1.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3,6)差分格式 |
6.1.3 流函数方程的HOC(3,6)差分格式 |
6.2 高精度紧致差分HOC(6,6)格式 |
6.2.1 涡量方程的HOC(6,6)差分格式 |
6.2.2 电流密度方程的HOC(6,6)差分格式 |
6.2.3 流函数方程的HOC(6,6)差分格式 |
6.3 数值算例 |
6.3.1 HOC(3,6)格式的数值结果 |
6.3.2 HOC(6,6)格式的数值结果 |
6.4 磁驱动方腔流问题 |
6.4.1 HOC(3,6)格式磁驱动方腔算法描述 |
6.4.2 HOC(6,6)格式磁驱动方腔算法描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1 时间导数项离散公式及稳定性说明 |
附录2 磁驱动方腔流问题四阶精度的数值边界条件 |
附录3 驱动方腔流问题涡量五阶精度的数值边界条件 |
(7)人体组织非均匀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阻抗成像方法 |
1.2.2 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 |
1.2.3 介电特性断层成像临床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 |
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2.1.1 磁共振物理 |
2.1.2 磁共振成像 |
2.2 介电特性断层成像原理 |
2.3 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 |
2.3.1 基于均匀性假设的介电特性断层成像 |
2.3.2 基于梯度的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 |
2.3.3 基于相位的电导率成像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双约束的电导率重建方法 |
3.1 引言 |
3.2 双约束重建方法 |
3.2.1 基于梯度信息的电导率核心方程 |
3.2.2 双约束重建模型 |
3.2.3 优化问题求解 |
3.3 实验设计 |
3.3.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3.3.2 算法框架与参数选择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数据实验 |
3.4.2 临床数据实验 |
3.5 讨论与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广义全变分的电导率重建方法 |
4.1 引言 |
4.2 广义全变分重建方法 |
4.2.1 重建模型 |
4.2.2 优化问题求解 |
4.3 实验设计 |
4.3.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4.3.2 算法框架和参数选择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仿真数据实验 |
4.4.2 临床数据实验 |
4.5 讨论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磁共振图像先验信息的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先验信息的重建方法 |
5.2.1 重建模型 |
5.2.2 先验模型 |
5.2.3 优化问题求解 |
5.3 实验设计 |
5.3.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5.3.2 算法框架与参数选择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仿真数据实验 |
5.4.2 临床数据实验 |
5.5 讨论与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借款限制和模糊厌恶下的最优投资与再保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再保险业务 |
1.1.2 保险投资业务 |
1.1.3 保费准则 |
1.1.4 目标准则 |
1.1.5 借款限制和成本 |
1.1.6 模糊厌恶 |
1.1.7 Stackelberg微分博弈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单个风险资产下带有借款约束和借款成本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 |
2.1 引言 |
2.2 模型和问题 |
2.2.1 带有借款成本的金融市场 |
2.2.2 带有共同冲击的保险市场 |
2.2.3 财富过程和最优化问题 |
2.3 主要结果 |
2.3.1 m≥x~*下的最优结果 |
2.4 数值分析 |
2.4.1 更高借款利率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的影响 |
第3章 多个风险资产下带有借款约束和借款成本的最优投资策略 |
3.1 引言 |
3.2 带有借款约束的模型和问题 |
3.2.1 受限制的金融市场 |
3.2.2 辅助的金融市场 |
3.3 主要结果 |
3.3.1 HJB方程和验证定理 |
3.3.2 m≥x~*下的最优结果 |
3.4 带有借款成本的问题和结果 |
第4章 模糊厌恶保险人的稳健最优再保险策略 |
4.1 引言 |
4.2 模型和问题 |
4.2.1 保险市场和最优问题 |
4.2.2 模糊厌恶下的保险市场和鲁棒最优问题 |
4.3 主要结果 |
4.3.1 验证定理 |
4.3.2 便宜再保险情形 |
4.3.3 非便宜再保险情形 |
4.4 数值分析 |
4.4.1 模糊中性的结果 |
4.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章 兼顾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利益的稳健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 |
5.1 引言 |
5.2 模型和问题 |
5.2.1 金融和保险市场 |
5.2.2 鲁棒最优化问题 |
5.3 主要结果 |
5.3.1 HJB方程和验证定理 |
5.3.2 受惩罚的回撤概率 |
5.4 特殊情形和数值分析 |
5.4.1 没有模糊厌恶情形 |
5.4.2 极端模糊厌恶情形 |
5.4.3 数值分析 |
第6章 Stackelberg博弈下稳健最优再保险合同 |
6.1 引言 |
6.2 模型和问题 |
6.2.1 保险市场 |
6.2.2 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Stackelberg博弈框架 |
6.2.3 鲁棒最优化问题 |
6.2.4 非鲁棒和鲁棒的延展HJB系统 |
6.3 主要结果 |
6.4 模型不确定性和损失依赖保费的影响 |
6.4.1 模型不确定性的影响 |
6.4.2 损失依赖保费准则的影响 |
6.4.3 模型不确定性和损失依赖保费的双重影响 |
6.5 敏感性分析和效用损失 |
6.5.1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 |
6.5.2 次最优再保险合同对于再保险人的效用损失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A 第二章相关证明 |
附录B 第三章相关证明 |
附录C 第四章相关证明 |
附录D 第五章相关证明 |
附录E 第六章相关证明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及已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9)供应链视角下制造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3 论文结构 |
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2.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
2.2 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 |
2.2.1 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供应链竞争问题研究 |
2.2.2 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供应链合作问题研究 |
2.3 企业间比较行为对供应链运营管理影响研究 |
2.4 相关研究小结 |
3 考虑竞争引入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3 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大型制造商) |
3.3.1 没有内部竞争的供应链系统 |
3.3.2 引入内部竞争的供应链系统 |
3.3.3 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竞争引入策略 |
3.4 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小微制造商) |
3.4.1 没有内部竞争的供应链系统 |
3.4.2 引入内部竞争的供应链系统 |
3.4.3 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竞争引入策略 |
3.5 数值算例 |
3.6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
3.6.1 本章小结 |
3.6.2 管理启示 |
4 考虑投资水平差异比较行为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构建 |
4.3 参照模型 |
4.4 具有追求领先行为的制造商 |
4.4.1 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大型制造商) |
4.4.2 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小微制造商) |
4.4.3 市场基和消费者责任意识的影响 |
4.5 具有跟随领先行为的制造商 |
4.5.1 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大型制造商) |
4.5.2 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小微制造商) |
4.5.3 市场基和消费者责任意识的影响 |
4.6 数值算例 |
4.7 拓展研究 |
4.7.1 具有投资水平差异比较行为的供应商 |
4.7.2 供应链决策顺序的变更 |
4.8 章节总结与管理启示 |
4.8.1 本章小结 |
4.8.2 管理启示 |
5 考虑公平性关切行为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3 参照模型 |
5.4 含有公平性关切行为制造商的供应链 |
5.5 大型制造商与中小微制造商对比分析 |
5.6 数值算例 |
5.7 拓展研究 |
5.7.1 反需求函数的另一种表述 |
5.7.2 由一个供应商和中小微制造商联盟组成的供应链 |
5.8 章节总结与管理启示 |
5.8.1 本章小结 |
5.8.2 管理启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研究与发展历程 |
1.2.1.1 转子系统 |
1.2.1.2 转子-轴承耦合系统 |
1.2.1.3 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
1.2.2 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3 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
1.2.3.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1.2.3.2 功率流法 |
1.2.4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 |
1.2.4.1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数值研究现状 |
1.2.4.2 结构声强法实验与测量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声强法理论 |
2.1 概述 |
2.2 振动波理论 |
2.2.1 纵波 |
2.2.2 横波 |
2.2.2.1 剪切波 |
2.2.2.2 扭转波 |
2.2.3 弯曲波 |
2.3 结构声强法 |
2.3.1 通用表述 |
2.3.2 不同类型振动波表述 |
2.3.2.1 纵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2 剪切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3 扭转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4 弯曲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3 不同结构单元表述 |
2.3.3.1 板壳单元 |
2.3.3.2 梁单元 |
2.3.3.3 实体结构单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3.1 概述 |
3.2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
3.3 FLAG通讯机制 |
3.4 通用求解程序 |
3.5 物理空间与计算空间转换 |
3.6 振动能量流线可视化 |
3.7 可行性与准确性验证 |
3.7.1 算例一 |
3.7.2 算例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
4.1 概述 |
4.2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
4.3 全局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4.3.1 通用求解程序预留接口命令输入 |
4.3.2 收敛性分析 |
4.3.3 准确性分析(网格无关性验证) |
4.4 耦合系统全局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4.1 瞬态结构声强场频响特性 |
4.4.2 转子、支板、机匣部件间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5 机匣不同类型振动波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构声强与结构振动特性内在物理联系 |
5.1 概述 |
5.2 结构声强的量纲 |
5.3 内在物理联系的理论分析 |
5.4 转子模态振型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
5.4.1 概述 |
5.4.2 一阶弯曲模态 |
5.4.3 锥动模态 |
5.4.4 平动模态 |
5.4.5 小结 |
5.5 基于瞬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转子振动抑制研究 |
5.5.1 带有周向环槽的低压转子结构 |
5.5.2 周向环槽对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
5.5.3 验证周向环槽对转子弯曲振动的抑制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及减振应用 |
6.1 概述 |
6.2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6.2.1 航空发动机整机机匣耦合结构 |
6.2.2 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 |
6.2.3 机匣模态分析 |
6.2.4 振动能量通量比 |
6.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耦合特性分析 |
6.3.1 理论分析 |
6.3.2 数值验证 |
6.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控制及振动抑制的作用 |
6.3.3.1 概述 |
6.3.3.2 带孔板件结构模型 |
6.3.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
6.3.3.4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结构振动的抑制作用 |
6.4 稳态振动能量涡流场在振动抑制中的作用 |
6.4.1 安装节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
6.4.1.1 单转子-支承-机匣耦合模型 |
6.4.1.2 安装节位置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
6.4.1.3 时、频域中机匣组件减振有效性评估 |
6.4.2 机匣周向加肋筋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
6.4.2.1 带有周向加肋筋的机匣-支承-转子耦合系统 |
6.4.2.2 振动能量传递率 |
6.4.2.3 机匣模态分析 |
6.4.2.4 加肋与未加肋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 |
6.4.2.5 能量涡流场对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率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非线性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初步探究 |
7.1 概述 |
7.2 考虑非线性接触的螺栓预紧法兰连接平板组件 |
7.3 非线性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7.4 非线性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
7.4.1 F1 沿+z方向加载 |
7.4.2 F1 沿-z方向加载 |
7.5 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与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对应分析 |
7.5.1 阻尼及外部激励载荷作用下的相轨迹 |
7.5.2 相轨迹与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映射关系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FLAG通讯机制APDL命令流及MATLAB脚本语言 |
附录B 瞬态转子不平衡力载荷表命令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函数在区域边界值的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单一符号特征值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边界能控性[J]. 朱本浩,于立新.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22(01)
- [2]计及气象参数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D]. 刘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几类复杂混合逆散射问题分解方法的理论分析与数值实现[D]. 向建立.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一维和二维准晶中位错与夹杂问题及接触问题研究[D]. 张之国. 宁夏大学, 2021(02)
- [5]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肖鹏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不可压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高精度紧致有限差分方法[D]. 武莉莉. 宁夏大学, 2021(02)
- [7]人体组织非均匀介电特性断层成像新方法研究[D]. 孙祥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借款限制和模糊厌恶下的最优投资与再保险问题研究[D]. 袁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供应链视角下制造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策略研究[D]. 王子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D]. 马英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标签:二维材料论文; 压电常数论文; matlab函数论文; 二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