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学生与流行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舒畅[1](2012)在《流行音乐对高校“90后”大学生的影晌》文中认为音乐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更确切的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流行音乐一词是通常指的是那些受大众喜爱、能流行于一时,甚至流传到后世的内容通俗、形式活泼、结构短小、感情真挚的器乐曲和歌曲。它具有大众性、新奇性、娱乐性等特性。流行音乐起源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学堂乐歌”,经历了“上海时期”和“港台时期”,逐渐发展到新世纪的“多元化格局时期”。“90后”是指在1990年到1999年之间出生的人群,自2008年开始“90后”开始大量进入高等学校接受大学教育,并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具有个性张扬、思想独立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文章选取了在“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流行音乐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作为探讨角度,调查研究了“90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情况,以事实为依据探究了流行音乐对“90后”大学生的吸引力所在,认为新奇性、娱乐性、参与性和科技手段的先进性是流行音乐对于“90后”大学生的主要吸引力。文章还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讨论了流行音乐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针对消极方面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欣赏流行音乐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利用受众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观、正确评价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尊重并引导“90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选择、加强对不良流行音乐的管制和多角度为“90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六个方面的建议,并针对这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蒋波[2](2010)在《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阐述了流行音乐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包括培养大学生追本溯源的科学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等。
刘奎民[3](2010)在《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文中研究指明高校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但是,目前日渐多元的流行音乐和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素养的养成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在流行音乐背景下,搞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广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韩薇[4](2010)在《音乐教育专业文献检索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这样的洪流中进行文献信息化是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量。如何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乐教育资源是关系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性课题。随着个人所能获取的音乐教育资源和渠道的剧增,人们越来越重视。目前音乐教育相当普及,其专业教师也越来越多,对音乐教育文献资源的利用是每一个教师所需要具有的基础素质之一,也应培养学生再次的应用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却不尽人意。论文通过对2008年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音乐教育的中文文献,对音乐教育的文献检索途径、期刊源分布、作者来源分布、关键词分布以及引文进行分析,说明当前研究状况。此外,笔者建议本科的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所用的研究方法的能力。
申玉[5](2008)在《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交互影响的多视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是人的态度体系中核心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处于人生过渡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其个性的形成。流行歌曲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一方面反映了青少年一定时期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又倒过来影响和塑造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因而,多视角的研究流行歌曲和青少年价值观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客观——流行歌曲和主观——青少年为视角,深入探讨了流行歌曲和青少年的交互影响,即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及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认知特点。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状况调查》对165名青少年进行施测,获取了喜欢流行歌曲、歌星的典型被试信息以及典型歌曲信息,并用内容分析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问卷》题项;后使用《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问卷》对初中、高中、大学的953名被试进行大样本施测,得到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价值表征的总体状况,即流行歌曲所反映的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并采用因素分析法获取这一价值观的结构维度;采用质性方法对7名典型被试进行了访谈,以获取当前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认知特点,进一步解析当前青少年喜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及当前流行歌曲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并搜集整理他们对于现今流行歌曲发展的建议及意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当前青少年与流行歌曲的接触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初中生尤为显着,而且网络传媒是青少年获取歌曲信息的主要渠道。2、青少年偏爱情歌类、摇滚类、外国类流行歌曲及港台歌手,而且不同群体喜欢的流行歌曲类型存在差异。3、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结构的6个维度分别是:生存、归属与爱、道德、个性品质、自我实现、理想,这一价值取向结构体现了青少年的需要层次结构。4、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状况显示:个性品质是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价值表征的首要价值取向,其次分别是自我实现、生存、道德、理想、归属与爱,而且流行歌曲对不同人口学特征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存在差异。5、不同类型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存在差异,爱国类的歌曲得分最高,不同类型流行歌曲对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青少年的价值表征也存在差异。6、不同类型歌手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存在差异,港台歌手得分最高。7、不同歌曲要素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存在差异,歌词的得分最高。8、青少年喜欢并追逐流行歌曲、歌星的原因有三方面: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流行歌曲自身的特点及大众传播媒体的诱导和催化作用。9、流行歌曲对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价值观的建立有积极和消极两大方面影响。10、影响的积极方面,流行歌曲具有娱乐、宣泄及教化功能,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进行了从工具价值观到目的价值观的教育。11、影响的消极方面,一些流行歌曲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败坏他们的审美情趣,还会侵蚀他们的价值观。
方顺利[6](2008)在《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文中指出学校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今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媒体资源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也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以CCTV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为例,首先阐述了现代媒体资源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而以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的一个班为试点,通过有意识引导该班学生收看《民歌·中国》栏目,并进行跟踪调查,探寻怎样利用电视传媒优势,更好传承原生态民歌的新途径。本文分五个部分阐述上述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缘起和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论述大众传媒对传承与传播原生态民歌的作用,以及电视传承原生态民歌的优势和历程梳理。第二章主要是对《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个案研究,包括栏目的发展历程、传播内容、运作方式及栏目队伍的介绍和评述。第三章分别阐述笔者对北京市九所学校收看民族音乐类电视节目状况的抽样调查,以及对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高一.(2)班42名同学两个月时间收看《民歌·中国》栏目前后的对比实验,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语部分则是分析《民歌·中国》栏目的作用及给我们的启示。本文的意义在于运用音乐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我国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不用乐观的生存现状,阐述现代传媒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方面不应被忽视的重要作用,并对传媒音乐资源运用到普通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樊祖荫,谢嘉幸[7](2008)在《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音乐文化多样性应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来考量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发展现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反思与探索;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通过前三个部分的介绍、分析与总结,本文的结论是:建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换句话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就像语言学习那样,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音乐学习也应如此),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唯有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才可能使音乐文化的传承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并导致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
党兆曌[8](2007)在《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以北京三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从上世纪音乐界引发的有关中西、古今等问题的争论入手,分析与阐述全球化日益加剧的现实环境对中国传统音乐数千年来生存的土壤所产生的影响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现状,对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进行思考,通过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问题的定位,以期论述如何在普通高校中更有效的开展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及文化的教学、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全文由绪论、三个主要章节和结语五个部分构成,文末为参考文献和附录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意义、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就本文的研究思路做立意性的概览。主体部分从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的传统音乐、三所具有一定代表性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思考与定位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积极寻找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更有效的教学定位。第一章从理论意义中的传统音乐、现实意义中的传统音乐、普通高校中的传统音乐三个层面切入,阐述现实环境下基于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应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外延做进一步的拓展;分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及文化教育传播的特殊意义与目前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第二章对三所具有一定代表性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情况及现实环境下大学生对传统音乐认知状况的调查进行分析,从中总结目前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为第三章的写作立据。第三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及试验性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探索寻找可行性的对策,分别从教学内容的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定位;结合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设想,希望以此来充实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理论、丰富教学手段、获得更加显着的教学效果。结语部分从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定位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拓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入手,就本文的立论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再作一补充。
田梅荣[9](2006)在《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文中认为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流行音乐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中学音乐教材,这说明教育领域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但社会及部分教育工笔者至今对此仍抱有一定偏见,本文将以材料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流行音乐在我国青少年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即:中学生的成长关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阐述。以期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对流行音乐的教学尽笔者的一些绵薄之力。第一部分是对流行音乐的概述。主要收集了国内外各种音乐词典及流行音乐学者对流行音乐的界定,以及近二十年来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流行音乐的观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演进过程。笔者整理了近二十年来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曲折发展过程。总结出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呈现出一个从对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同时分析了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以问卷为依据分析了教师,学生对流行音乐及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的看法,并提出了现阶段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在分析了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的策略及相关的教师培训,以及高等师范院校设置流行音乐选修课的建议。并提出一些新想法如: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以促进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共同发展。开设流行音乐教学网站。
金英娜[10](2006)在《口述史及其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试图探讨将口述史方法运用于流行音乐研究中的问题。 第一章从口述史学基本理论入手。探讨了口述史定义和学科性质,将口述史方法与传统史学方法和其他学科作了比较。同时涉及到口述史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最后探讨口述史学与流行音乐研究相结合的学科意义。 第二章追溯了口述史在欧美和亚洲的发展进程。并介绍了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口述史运用的渊源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通过研究不同机构制定的口述史工作规范,并结合流行音乐研究的学科特征,试图理清该学科的基本工作程序以及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其中涉及对已有案例和笔者自身进行的口述访谈工作的分析,力图建构出流行音乐研究中口述史方法应用的完整工作程序的原则,同时提出口述史采访者应有的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责任等。 在结语中,笔者指出了目前研究中所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一领域的今后发展作了展望。
二、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学生与流行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学生与流行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1)流行音乐对高校“90后”大学生的影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研究方法 |
二、流行音乐概述 |
(一) 流行音乐的界定 |
(二) 流行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
1. 大众性 |
2. 时尚性 |
3. 新奇性 |
4. 娱乐性 |
5. 商品性 |
6. 快速更替性 |
7. 参与性 |
8. 即兴性 |
9. 传播手段的科技性 |
(三)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
1. 学堂乐歌时期 |
2. 上海时期 |
3. 香港时期和台湾时期 |
4. 多元化格局时期 |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教育现状 |
(一)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特征 |
1. 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
2. 思想独立,生活依赖 |
3. 思想价值更倾向于现实取向 |
4.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
5. 更偏向于时尚价值取向 |
6. 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比较明确 |
(二) “90后”大学生特征的形成原因 |
1. 家庭因素 |
2. 社会因素 |
3. 学校因素 |
(三) “90后”大学生的教育现状 |
四、流行音乐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
(一) “90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情况调查 |
(二) 流行音乐对“90后”大学生的吸引力 |
1. 新奇性对“90后”大学生的吸引力 |
2. 参与性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艺术追求 |
3. 娱乐性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欲望 |
4. 传播手段的科技性适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
(三) 流行音乐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
1. 积极方面的影响 |
2. 消极方面的影响 |
五、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欣赏流行音乐 |
(一) 利用受众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 |
1. 摆正流行音乐的地位 |
2. 把好关,把精品引入课堂 |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观 |
(三) 正确评价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
(四) 尊重并引导“90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选择 |
(五) 加强对不良流行音乐的管制 |
(六) 多渠道、多手段地为当代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
参考文献 |
(2)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到培养追本溯源的科学精神的作用 |
二、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
三、从改编作品与原作品的对比上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
四、从音乐代表人物的人生轨迹出发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
(3)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的音乐现象分析及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
(一) 流行音乐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
(二) 流行音乐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
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 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落后 |
(二) 师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 |
(三) 生源质量下降 |
三、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途径 |
(一) 以主流音乐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
(二) 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音乐文化氛围 |
(三)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效果 |
(四) 重新确立音乐教学评价方式 |
(4)音乐教育专业文献检索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国音乐教育文献 |
第一节 当代音乐文献学概述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教育文献的定义 |
一、音乐各学科教育 |
二、音乐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
三、教与学的结合方面 |
第三节 音乐教育文献的特殊性 |
一、文献类型不同使用价值不同 |
二、音乐教育的研究领域决定文献性质 |
三、与其它类学科相比较 |
第二章 音乐教育文献检索基本原理 |
第一节 音乐教育文献检索 |
一、音乐教育文献检索类型的划分 |
二、音乐教育文献相关知识 |
三、学科交叉检索 |
第二节 音乐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
一、直接查找法 |
二、逆时查找法 |
三、追溯查找法 |
四、检索工具查找法 |
第三章 音乐教育文献分析 |
第一节 音乐教育多种模式的文献研究 |
一、音乐教育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二、探究多种模式 |
第二节 音乐教育重点文献分析 |
一、从作者分析 |
二、从关键词分析 |
三、来源分析 |
四、参考文献分析 |
五、热点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5)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交互影响的多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意义 |
1.1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
1.2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流行歌曲的研究 |
2.1.1 流行歌曲的内涵 |
2.1.2 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
2.1.3 流行歌曲的特征 |
2.2 价值观的研究 |
2.2.1 价值观的定义 |
2.2.2 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
2.2.3 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 |
2.3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的研究 |
2.3.1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成长的研究 |
2.3.2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整体思路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一: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状况的问卷调查 |
3.3.2 研究二: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问卷调查 |
3.3.3 研究三:青少年对流行歌曲认知状况的访谈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 |
4.1 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程度 |
4.1.1 总体状况 |
4.1.2 不同类别的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程度比较 |
4.2 当前青少年所喜欢的流行歌曲、歌星状况 |
4.3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词条表(编码手册) |
4.4 青少年获取歌曲信息的途径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二) |
5.1 流行歌曲情况调查结果 |
5.1.1 青少年喜欢的流行歌曲类型 |
5.1.2 青少年喜欢的歌手类型 |
5.1.3 青少年喜欢的歌曲要素 |
5.2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问卷》的分析 |
5.2.1 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 |
5.2.2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5.2.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2.4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5.3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状况 |
5.3.1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价值表征的总体特点 |
5.3.2 流行歌曲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青少年价值表征的差异检验 |
5.3.3 不同类型流行歌曲、歌星、要素对青少年价值表征的差异比较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三) |
6.1 访谈对象简介 |
6.2 访谈结果总结 |
6.2.1 听歌时的感受 |
6.2.2 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原因 |
6.2.3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自身及其价值观的影响 |
6.2.4 对于现今流行歌曲发展的一些建议及意见 |
7 讨论 |
7.1 当前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状况 |
7.1.1 当前青少年与流行歌曲的接触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初中生尤为显着 |
7.1.2 网络传媒是青少年获取歌曲信息的主要渠道 |
7.2 流行歌曲、歌星类型及其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 |
7.2.1 青少年喜欢的流行歌曲、歌星类型 |
7.2.2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状况 |
7.2.3 不同类型流行歌曲、歌星、要素对青少年的价值表征存在差异 |
7.3 青少年对当前流行歌曲、歌星的认知 |
7.3.1 青少年喜欢并追逐流行歌曲、歌星的原因 |
7.3.2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自身及价值观的影响 |
7.4 建议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选题的确立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音乐教育与原生态民歌 |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 |
一、音乐教育的使命 |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转变 |
三、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提出与实施 |
第二节 原生态民歌走进电视 |
一、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时代处境 |
二、电视传播原生态民歌的优势 |
三、原生态民歌走进电视的历程评点 |
第二章 《民歌·中国》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播 |
第一节 栏目的发展历程 |
一、策划与开播 |
二、栏目走过的四年 |
第二节 栏目传播内容分类 |
一、民歌·事 |
二、民歌·人 |
三、民歌·歌 |
第三节 栏目运作及栏目队伍 |
一、实施方式 |
二、栏目队伍 |
三、发展瓶颈 |
第四节 《民歌·中国》栏目的作用 |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
二、对大众的传统音乐教育作用 |
第三章 《民歌·中国》栏目与学校音乐教育 |
第一节 前七所学校的调查及结果陈述 |
一、调查问卷的设置与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陈述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第八所学校实验调查 |
一、学校相关情况的简述 |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陈述 |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归纳 |
第三节 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
一、提供民族音乐教育资源 |
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 |
1. 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在当下的遭遇 |
2. 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 |
二、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
1. 历史的原因 |
2. 现实的原因 |
3. 体制的原因 |
三、反思与探索 |
1. 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
2. 对学校中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探索 |
四、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 |
1. 充分认识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
2. 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
3. 引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
(8)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以北京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本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选题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传统音乐在现实音乐生活层面的定位 |
第一节 理论意义中的中国传统音乐 |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 |
二、对中国传统音乐概念的语义梳理、类别划分的见解 |
第二节 现实意义中的中国传统音乐 |
一、客观环境的变化 |
二、多重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普通高校中的中国传统音乐 |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及文化教育传播的特殊意义 |
二、目前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学实践领域的探究 |
第一节 三所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大纲与教材 |
第二节 三所高校大学生对传统音乐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一、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的态度 |
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 |
三、对高校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态度 |
四、对高校传统音乐社团与实践活动的态度 |
第三节 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
一、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问题上的不足 |
二、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的不足 |
三、在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上的不足 |
四、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结合上的不足 |
五、在提升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识教育上的不足 |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定位 |
第一节 对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定位 |
一、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 |
二、对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定位 |
三、对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师角色的定位 |
第二节 对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设想 |
一、将之与文化联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 |
二、将之与民俗联系,开拓文化与民俗共同传承的渠道,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
三、将之与学生的创新意识联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传统音乐教学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书目 |
致谢 |
附录 |
(9)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流行音乐的概述 |
一、流行音乐的界定 |
二、近二十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二部分 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
一、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演进过程 |
二、教师、学生对流行音乐及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看法 |
第三部分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 |
一、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在教材编写中精选流行音乐 |
二、加强教师培训 |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将流行音乐作为选修课 |
结语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口述史及其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口述史概述 |
1.1、口述史的定义 |
1.2、口述史的性质 |
1.2.1、声音文本与文字文本 |
1.2.2、生动性与真实性 |
1.2.3、大众言论与学术话语 |
1.3、口述史方法与传统史学方法的比较 |
1.4、口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
1.5、口述史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 |
1.5.1、理论进展 |
1.5.2、实践进展 |
1.6、口述史学与流行音乐研究 |
第二章 口述史发展史 |
2.1、早期概况 |
2.2、口述史学的建立与发展 |
2.3、中国的口述史学研究 |
2.4、口述史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 |
2.4.1、欧美流行音乐 |
2.4.2、中文流行音乐 |
第三章 口述史操作方法 |
3.1 前期准备 |
3.1.1、设立项目 |
3.1.2、确定受访者 |
3.1.3、资料准备 |
3.1.4、预设问题 |
3.1.5、制定各类表格及协议书 |
3.2、访谈过程 |
3.2.1、受访者的优先 |
3.2.2、主访者的掌控 |
3.2.3、访谈技巧 |
3.3、整理工作 |
3.3.1、工作程序 |
3.3.2、声音文本转化为文字文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一、对于受访者应尽的责任 |
二、对于公众与专业本身应尽的责任 |
三、赞助机构与档案机构应尽的责任 |
附录2 |
附录3 |
一、项目准备阶段 |
二、实地采访阶段 |
三、资料整理阶段 |
后记 |
四、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学生与流行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 [1]流行音乐对高校“90后”大学生的影晌[D]. 舒畅.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2]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J]. 蒋波. 才智, 2010(25)
- [3]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 刘奎民. 大家, 2010(08)
- [4]音乐教育专业文献检索及分析[D]. 韩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5)
- [5]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交互影响的多视角研究[D]. 申玉. 山西大学, 2008(04)
- [6]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D]. 方顺利. 河南大学, 2008(09)
- [7]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 樊祖荫,谢嘉幸. 中国音乐, 2008(02)
- [8]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以北京三所高校为例[D]. 党兆曌.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6)
- [9]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 田梅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 [10]口述史及其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D]. 金英娜. 上海音乐学院,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