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之路

食品安全与卫生之路

一、The Road to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童[3](2021)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农贸批发市场,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与食材安全的重要性。在我国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多次于农贸批发市场出现的新冠疫情集聚性感染体现出农贸批发市场改造的必要。青岛作为快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将其作为案例的研究选择地,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农贸批发市场溯源,总结其类别与规模形制特点,通过优秀案例经验借鉴与启发分析疫情背景下农贸批发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改造必要性;其次引入理论构建普适性农贸批发市场改造策略,将研究对象置入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从建筑环境、人群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以及弹性空间的角度,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问以及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研究样本市场的内外环境现状、空间布局、商业业态、人群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多角度解读当下市场空间的韧性需求,思考疫情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改变传统老旧市场模式的弹性发展模式,融入智慧理念提升市场业态质量,挖掘潜在社会价值,提出针对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的改造设计发展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市场现状用地紧张、功能业态老旧,市场各类流线相互交叉且物理环境品质较差,不能满足各类使用者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发生转变的对市场使用的新需求,成为城市痛点问题。通过改造方案,营造半开放市场,改善市场功能业态、秩序化场地交通流线、提升市场环境品质,以及提高市场空间使用弹性,增强空间韧性,满足使用者在后疫情时代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需求。研究得出既能在平疫结合生活模式下满足使用者需求,又能保持农贸批发市场在城市中空间活力的传统农贸批发市场改造设计。以期补充完善目前对于后疫情时代农贸批发市场建筑改造研究的理论,以及为我国农贸批发市场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尤其是为青岛地区同类批发市场的建设提供参考。

刘寒露[4](2021)在《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安这座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美食之都。西安的美食,延续了周、秦、汉、唐等10多个历史王朝的遗风。并且西安位于我国大陆的中原腹地,南北沟通交流便捷,更使得西安美食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而陕菜本身就是一个以小吃为主的美食体系,数量多达百余种。厨房区域作为餐饮店中提供服务和供应菜肴的基地,是整个餐饮店的核心区域,也是对设计要求最高的部分。西安传统小吃店的厨房区域具有西安本土鲜明的地域性,是西安这座古城烹饪技艺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留下的结晶。如何将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设计,由传统经验式的经营布局提升至功能合理品质一流的小吃店,并使其成为西安餐饮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在发扬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又如何使厨房区域从现阶段仅满足功能发展成一个设计精良且富有情趣的空间,并打造成为吸引食客的重要亮点?这些都是西安餐饮业升级发展中,传统小吃店所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将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四种传统小吃,分别为biangbiang面、肉夹馍、凉皮和牛羊肉泡馍小吃店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调查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店面厨房区域空间布局记录的基础上,从地域性美食角度研究小吃店在不同类型经营方向下厨房区域的发展演变、布局现状、设备器具、空间尺度等特点,探索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魅力与反映出的西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明确选题的研究内容即通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其设计提升改造的策略,为当前西安小吃店餐厨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填补不足,同时也为西安小吃产业化、规模化提供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对于西安传统小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厨房区域发展的漫长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此次实地调研的西安市传统小吃店进行了现状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实际案例从布局面积、功能流线、设备尺度、室内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空间现状的典型案例,同时对于空间特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记录和分析解读,并总结出小吃店设计中的基本需求和不足。第五部分结合调研案例梳理了小吃店厨房区域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经验,并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具体提升方法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七章节为结论部分,围绕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期望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以及餐饮业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蔡璐[5](2020)在《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规制也称为管制、监管,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集中体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和加强社会性规制是当前政府规制的两大发展趋势。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价格市场化、清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目的都是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职业安全规制、产品质量规制和环境规制,是从企业要素获得、成本负担、区位选择角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监管创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采用“双随机、一公开”加强监管震慑和减轻企业负担;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诚信交易环境。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2003年的83名,提高到2020年的31名,整体水平有显着提高。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不同,地区间还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营商环境水平较高,内陆地区营商环境水平较低。这与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重要关系。政府规制的范围、强度、方式,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化建设方面的影响,都间接表现在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上。良好的环境对企业开办、运营、竞争和发展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会带动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认识到科学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建立公平竞争市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社会性规制通过要素流动、生产成本、自然环境等方面,影响着企业要素获得、成本负担和区位选择。因此,本文根据政府规制的性质,分别从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研究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抑制作用,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文献综述部分。对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的内涵进行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价格规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放松价格规制对福利的影响,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放松金融规制对金融市场供给侧改革,职业安全规制对劳动者与企业成本的影响,产品质量规制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等方面,分类归纳了政府规制影响营商环境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结论。第二,机理分析部分。本研究认为:政府规制通过制度调节影响市场主体活力。规制时滞对技术创新、交易便利、公平竞争的刺激并不一定是正向的。过度金融规制扭曲了金融效率,削弱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恶化营商环境。规制波动增加企业生产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生产积极性。地方政府规制不是独立的,规制竞争策略对营商环境影响取决于策略互动的类型。第三,现状分析部分。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政府规制实践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酝酿阶段(1979-1992)——起步阶段(1993-2001)——全面建设(2002-2013)——改革创新(2013-至今)。经济性规制逐渐放松,政府直接干预减少;社会性规制机构改革合理、规制手段提高,不断加强社会性规制。改革开放后的营商环境的建设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1979-2012)——初步实施(2013-2016)——全面推进(2017-至今)。在政府规制的影响下,国内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创业主体数量增加、政务服务便利化,但也存在违约失信现象突出、区域间营商环境非平衡发展的问题。第四、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选择2008-2018年30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省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价格规制、进入规制、金融规制、职业安全规制、产品质量规制、环境规制与营商环境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系统GMM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正向影响。并对5种理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第五、案例分析部分。对我国规制实践与营商环境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为保持与政策文件用词统一,采用政府监管代替政府规制。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将影响过程提炼为BCRS模型。采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步骤,揭示了监管创新是一套“组合拳”,包括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协同监管。第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部分。研究发现,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抑制作用,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促进作用。从完善经济性规制角度提出加强规制理论研究、提高规制法制化水平。从完善社会性规制角度提出降低产权界定成本、保持规制稳定和推进环境规制竞争。从监管创新的角度提出探索智慧监管、推动信用监管、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效能和落实协同监管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明晰产权对企业形成一种约束,有利于塑造绿色环保的外部“硬环境”。寻租维持了企业原有垄断地位,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第二,价格规制时滞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进入规制时滞使企业错过最佳的进入时机。第三,过度金融规制扭曲了金融效率,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形成融资约束。第四,规制波动对生产预期产生不良影响,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第五,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空间上“高高”、“低低”聚集分布。政府间环境规制存在“逐顶竞争”策略,加强环境规制不仅提高了当地营商环境水平,对周围省份的营商环境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述了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解释了二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分析了制度调节的作用机理,价格规制时滞与进入规制时滞的作用机理,过度金融规制抑制金融效率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规制波动加剧生产预期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间规制竞争对营商环境的作用。二是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省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制度和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赋权重,得到省级营商环境得分。三是采用多案例分析,揭示了监管创新作为一套“组合拳”,包括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4个方面。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将影响过程提炼为BCRS模型。但在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搜集较全面的数据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深入研究。

王胜男[6](2020)在《南昌市东湖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状况调查及协同治理》文中指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的安全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着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体质成长,也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课题以中小学校周边的零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以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的中小学校为研究地点,以中小学校售卖零食的小摊贩或者小商铺以及消费这些零食的中小学生为研究主题。首先,针对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中小学校周边的零食摊贩和商铺的进行实地调研;然后,针对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习惯进行问卷调查;最后,从法律法规层面提出解决中小学校周边零食安全问题的建议和举措,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的协同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调查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中小学校周边的零食摊贩和商铺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商户的营业资格证照齐全和环境卫生合格情况,所售卖零食的种类、零食中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种类及成分、以及包装上标签标示合格情况。依据与调查零食有关的国家标准进行核查,探究这些食品中是否有不符合国标的情况,比如添加剂是否违规添加、营养强化剂的添加量是否超标、包装上的标示和标签是否正确等等,并且分析这些不规范、不合格的方面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与身体发育的影响。(2)调研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了解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习惯和最常食用的零食,以及他们对有关零食的营养知识、添加剂使用规范、食品安全知识等方面的了解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中小学生食用零食的频率、所消费零食的种类与价格区间、经常消费与食用零食的场所、对零食安全问题的了解与思考等5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汇总调研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南昌市东湖区辖区内中小学校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和零食消费观念,为下一步中小学校周边的零食状况综合分析和协调治理提供基本数据。(3)中小学校周边零食安全问题的协同治理。最后,综合分析各方面调研的数据,总结出这些数据所能反映出的能层次结论,找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查阅与中小学生零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找出这些法规中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具体举措,分析在中小学校周边零食安全问题的治理上,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学生家长以及零食店铺商贩的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分工。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提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的建议和举措,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的协同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康俊莲[7](2020)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权力配置,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协同有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1)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体现。本文围绕“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这一核心问题,从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空间、时间、制度三维一体角度,探究政府监管权力的内在逻辑,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系统完善的路径。本文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依据协同治理和跨部门合作等理论,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法,论域方面选择政府监管控管层次多、管理幅度宽泛的典型国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制度背后权力配置结构及其演化方式,比较在不同制度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实现监管权力配置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政府权力配置存在的争议和挑战、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采取的措施与体现的特征,从空间维度改革、时间维度改革、制度维度三维一体角度,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府食品监管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的建构路径。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包含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和制度架构,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回答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监管权力的现实配置,及监管权力行使产生的内在逻辑。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概况、监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革举措、政府权力配置的改革特征。基于此,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同时,从府际关系角度,对食品安全政府纵向权力配置、横向权力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构转变中的内在联系,为推进食品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政府协同治理不断走向深入奠定基础。在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由哪些因素导致变迁?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政府监管权力行政化,部门分割的高度集权,由于社会秩序的高度扩展,使得行政分割高度集权的政府权力,呈现出具体监管越来越属地化,抽象监管越来越集权的现象。此部分分析,以协同治理理论核心内涵为指导,以跨部门合作理论与政府协同理论为支撑,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监管缺失三个层次,阐述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在空间维度上,由于跨部门间食品安全监管权责利益均衡问题,导致“权力越位”,需要进一步通过协同治理优化提升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时间维度由于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权力缺位”,会直接影响在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能否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从快将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反映着政府的应急和统筹协同调度能力。因此,在时间维度要突出“早一步”“快一步”,必须通过实现制度做保障和空间维度跨部门的相互协同、配合;在制度维度由于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权力错位”,容易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第三部分,分析了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争议和挑战,以及通过域的选定,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经验,依据“四个最严”的要求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归纳提炼有益于我国政府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空间维度改革,解决外部硬性边界跨部门间协同治理,出了问题谁说了算的问题;时间维度改革,解决内部构架基础降低危害食品带来的风险,实现早发现、早识别、快处置的问题;制度维度改革,解决单元间协商机制制度系统化、体系化、完整化的问题,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干,各相关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体系化、完整化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研究,本文力求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努力,取得如下研究结论:其一,针对“权力越位”,解决跨部门间“政出多门”、相互协同的问题。通过强化中央一级政府食品监管,构建全国自上而下统筹监管“一盘棋”,实现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和处置。既而发挥中央政府监管权力灵活调度功能,实现“中央精神”掷地有声的贯彻、落实的同时,实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展开创新监管的实践。作为中央政府还肩负着全球食品监管风险治理中发挥多元治理的功能。通过发挥中央政府、食品跨国企业等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在参与国际事务食品安全治理规制的制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化解中西方在食品监管领域文化认识的鸿沟,提升在国际食品监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另外构建起跨部门间食品安全协同机制和治理机制,通过部门间的责任分担、沟通协商、协同治理运行,实现食品监管的协同治理。其二,针对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的“权力缺位”,解决危害食品带来的安全风险,需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实现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早发现、早预警,同时提高科学防控的能力,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从快处置。建构公开透明的信息通报体系,不仅要形成日常检测公告制度,还要突出危害食品事件发生时,让公众及时了解实情,消除社会公众心理恐慌,有效参与积极应对食品风险,逐步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识和能动力。在协同治理视域下,构建起对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的协同治理权力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时间维度下,还应将权力行使的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上来,只有将风险点控制住,才能从源头上控管住,保障安全食品“产”出来的有效性。风险预防应突出其独立性、透明性以及全程采取的开放方式,实现过程的监督性。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科学性和自然性。其三,针对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的“权力错位”,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从制度维度,认真梳理,提出解决《食品安全法》与各监管部门间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细则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相互协同互补、衔接的制度化体系。通过协同治理导向的政府重塑,建构起彼此之间互为协作的服务型政府,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治理理念的质性转变。其四,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食品安全协同治理问题,说到底是加强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因此,应该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层面,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将其作为国家管理的一项制度,打通政府跨部门监测的数据链,实现全链条数据关联的融合,实现日常监管的有序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科学性;从完善体制机制上,建议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建立从生产到销售都可相互追溯、追查、倒查、溯源的机制,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健康中国”,助力食品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丁潇颖[8](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逸舟[9](2020)在《基于西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生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居民安全生活是衡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安全生活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全事件在生产、交通、食品、药品、公共卫生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频发,中国居民安全生活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厘清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内涵。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集统计数据,对我国九个代表性城市进行了居民安全生活测评和对比。测评结果显示,居民安全生活总体状况排名依次为,北京、成都、哈尔滨、兰州、广州、西安、上海、武汉、郑州。本文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西安市居民对安全生活状况的直接评价和反馈。进而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测评结果与调研结果,对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表明,西安市自然安全、饮用水安全和人身安全状况最好,测评结果和居民满意度均较高;空气质量、社会治安中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状况相对较差,测评结果和居民满意度相对偏低;其他方面情况基本较好,也各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测评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归纳出以西安市为代表的居民安全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包括:居民安全生活领域新旧矛盾叠加,城市发展理念转变阵痛犹存,社会治理模式滞后于时代需求、落后于先进水平,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法治精神未深入人心,安全责任感不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不足。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提升居民安全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善用发展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社会矛盾变化,推进安全生活领域供给侧改革;以生态经济为引领,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建设;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

张帆[10](2020)在《湖南凉拌菜微生物风险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The Road to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oad to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农贸批发市场改造新要求
        1.1.2 政策背景——政府政策支持农贸批发市场建设
        1.1.3 社会背景——智慧城市与智慧农贸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后疫情时代
        1.2.2 农贸批发市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批发市场相关研究综述
        1.4.2 建筑领域疫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批发市场发展溯源及空间特性分析
    2.1 我国批发市场发展与作用概况
        2.1.1 我国批发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2.1.2 批发市场分类与相似概念区分
        2.1.3 农贸批发市场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
    2.2 批发市场建筑空间布局组织结构演进分析
        2.2.1 以“街”为市
        2.2.2 以“市”为场
        2.2.3 以“城”为体
        2.2.4 以“组”为区
    2.3 农贸批发市场相关案例研究
        2.3.1 批发市场总体设计类案例
        2.3.2 农贸市场单体设计类案例
        2.3.3 弹性使用市场设计类案例
        2.3.4 既有案例经验借鉴总结
    2.4 后疫情时代对农贸批发市场的影响
        2.4.1 疫情影响下当前农贸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
        2.4.2 后疫情时代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必要性
        2.4.3 农贸市场防疫空间改造需求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批发市场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更新策略探索
    3.1 相关基础理论的引入与启示
        3.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3.1.3 韧性城市理论
    3.2 基于理论基础的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体系构建
        3.2.1 农贸批发市场空间和相关理论的关联性分析
        3.2.2 基于疫情常态化背景的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转变
        3.2.3 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要素与作用机制构建
    3.3 后疫情时代的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普适性策略研究
        3.3.1 功能空间改造策略——提升与整合
        3.3.2 交通流线组织改造策略——秩序性的多流线模式
        3.3.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改造策略——环境改善与开放布局
        3.3.4 弹性化空间设计改造策略——时空边界弹性加强场所韧性
        3.3.5 经营模式营造策略——升级转型打造智慧空间
    3.4 疫情背景下的农批市场空间改造实践路径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现状建筑空间特征分析
    4.1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区域背景概况
        4.1.1 宏观区域现状
        4.1.2 中观区域现状
        4.1.3 微观区域现状
    4.2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现状基本特点
        4.2.1 市场基础信息
        4.2.2 市场营业时间
        4.2.3 市场人流分析与人群结构
        4.2.4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SWOT分析
    4.3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建筑空间现状
        4.3.1 建筑外部空间现状及问题
        4.3.2 建筑内部空间现状及问题
    4.4 后疫情时代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改造空间需求解读
        4.4.1 影响市场建筑改造的时代背景需求
        4.4.2 建筑外部空间改造空间需求
        4.4.3 建筑内部空间改造空间需求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后疫情时代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建筑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应用
    5.1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空间设计定位
        5.1.1 “街市+公园式市场”综合定位
        5.1.2 “地标性复合型市场”城市定位
        5.1.3 “插入式市场”模式定位
    5.2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空间设计理念
        5.2.1 链接社会价值加强场所定位
        5.2.2 链接时代运用科技面对未来
        5.2.3 链接各类人群按需改善提升
        5.2.4 链接城市活力支撑城市更新
    5.3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弹性改造策略实践
        5.3.1 结合场地重整空间模式
        5.3.2 人群行为与空间形态
        5.3.3 时空弹性化设计模式建构
        5.3.4 环境防护与安全感营造
    5.4 疫情影响下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建筑外部环境改造设计
        5.4.1 场地出入口改造设计
        5.4.2 场地流线调整改造设计
        5.4.3 停车区域改造设计
        5.4.4 外部景观绿化改造设计
    5.5 疫情影响下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
        5.5.1 建筑功能布局改造设计
        5.5.2 建筑交通流线改造设计
        5.5.3 摊位档口与店铺改造设计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价值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青岛市抚顺路市场使用人群消费体验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厨房区域感性经营经验性布局
        1.1.2 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彰显需求
        1.1.3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小吃行业的现状研究
        1.3.2 厨房区域的设计研究
        1.3.3 理论研究基础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1.4.1 研究对象界定与初步选择
        1.4.2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选择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西安传统小吃店及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背景
    2.1 西安传统小吃的发展与文化背景
    2.2 西安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研究
    2.3 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研究
    2.4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的相关规范及理论
    2.5 本章小结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调研分析
    3.1 实地调研
        3.1.1 调研对象分布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方式
    3.2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概况的信息统计
        3.2.1 开业年份与营业时间
        3.2.2 建筑现状
        3.2.3 经营现状
        3.2.4 厨房概况
        3.2.5 厨房布局与设备
    3.3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总结
    3.4 小吃店厨房区域类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的分析总结
    4.1 案例研究选取与说明
        4.1.1 案例选择
        4.1.2 基于案例的分析框架
    4.2 单一品类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2.1 手工制作面条现场——灞原嘹咋咧面馆
        4.2.2 玻璃橱窗里的演绎——彬县御面凉皮店
        4.2.3 类型小结
    4.3 一种为主多种复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3.1 西羊市的典型泡馍店——毅祥斋老孙家泡馍店
        4.3.2 家门口的百年老字号——赵亚东赵记腊汁肉店
        4.3.3 类型小结
    4.4 多种复合快餐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4.1 陕派快餐店的佼佼者——魏家凉皮(南大街店)
        4.4.2 类型小结
    4.5 大排档集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5.1 室外摊位式小吃街——金水路夜市一条街
        4.5.2 一站式民俗美食城——袁家村关中体验基地
        4.5.3 类型小结
    4.6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总结
        4.6.1 位置面积
        4.6.2 功能构成
        4.6.3 空间尺度
        4.6.4 室内环境
    4.7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存在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5.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优化
    5.1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5.2 保障小吃店厨房区域的安全性
    5.3 增强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规范性
    5.4 提升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特色性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调研案例汇总表
附录二:调查问卷

(5)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的内涵
        2.1.1 政府规制的内涵
        2.1.2 营商环境的内涵
    2.2 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1 价格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2 进入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3 金融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 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1 职业安全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2 产品质量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
    3.1 制度调节视角的影响机理
        3.1.1 正式制度调节视角
        3.1.2 非正式制度调节视角
    3.2 规制时滞视角的影响机理
        3.2.1 价格规制时滞
        3.2.2 进入规制时滞
    3.3 金融效率调节视角的影响机理
        3.3.1 金融价格规制
        3.3.2 金融进入规制
    3.4 规制波动视角的影响机理
        3.4.1 规制波动的理论解释
        3.4.2 演化博弈分析
    3.5 规制竞争视角的影响机理
        3.5.1 规制竞争的效应分析
        3.5.2 演化博弈分析
第4章 我国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政府规制的发展与现状
        4.1.1 我国政府规制的发展进程
        4.1.2 我国经济性规制的现状
        4.1.3 我国社会性规制的现状
    4.2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与现状
        4.2.1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发展进程
        4.2.2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
    4.3 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建设影响的现状
        4.3.1 加强市场竞争
        4.3.2 提高创业数量
        4.3.3 便捷政务服务
        4.3.4 违约失信突出
        4.3.5 制约平衡发展
第5章 我国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基本模型与数据来源
        5.1.1 基本模型
        5.1.2 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择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描述性统计
    5.3 制度调节视角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设计
        5.3.2 实证分析
    5.4 规制时滞视角的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计
        5.4.2 实证分析
    5.5 金融效率调节视角的实证检验
        5.5.1 模型设计
        5.5.2 实证分析
    5.6 规制波动视角的实证检验
        5.6.1 模型设计
        5.6.2 实证分析
    5.7 规制竞争视角的实证检验
        5.7.1 模型设计
        5.7.2 实证分析
    5.8 研究小结
第6章 我国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影响的案例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案例选取
        6.1.3 资料搜集和处理
        6.1.4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 数据分析
        6.2.1 开放式编码
        6.2.2 主轴式编码
        6.2.3 选择式编码
    6.3 研究发现
        6.3.1 大数据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2 信用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3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4 协同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4 结论与启示
        6.4.1 研究结论
        6.4.2 实践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完善经济性规制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价格规制研究
        7.2.2 注重进入规制理论
        7.2.3 提高规制法制化水平
    7.3 完善社会性规制的对策建议
        7.3.1 降低产权界定成本
        7.3.2 保持规制水平稳定
        7.3.3 推进环境规制竞争
    7.4 推动监管创新的对策建议
        7.4.1 探索智慧监管
        7.4.2 推动信用监管
        7.4.3 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效能
        7.4.4 落实协同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南昌市东湖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状况调查及协同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零食概况
        1.1.1 零食摊贩与商铺
        1.1.2 零食的添加剂
        1.1.3 零食的包装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小学校周边零食摊贩和商铺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2.1 实地调研
        2.2.2 质量控制
    2.3 调查结果
        2.3.1 零食摊贩
        2.3.2 零食商铺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学生零食消费情况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方法
        3.2.1 调查问卷
        3.2.2 质量控制
    3.3 调查结果
        3.3.1 零食的消费场所
        3.3.2 食用零食的种类
        3.3.3 零食的食用习惯
    3.4 小结
第4章 零食安全问题的协同治理
    4.1 协同治理
        4.1.1 提高安全意识
        4.1.2 实行多元治理模式
        4.1.3 发挥监督作用
        4.1.4 加强周边商贩的食品安全意识
    4.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7)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权力配置的研究
        (三)关于协同治理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食品安全
        (二)食品监管
        (三)权力配置
        (四)政府权力配置
    二、政府权力配置的相关理论
        (一)权力政治学基本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分析
    一、中国食品监管政府责任与权力配置的发展轨迹
        (一)改革开放之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二)改革开放之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二、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横向配置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结构性变革
    三、现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综合分析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根据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原则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合理性
        (四)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实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实效分析
    一、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成效
        (一)食品安全中央政府监管权力强化的效应
        (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监管权力增强的效应
        (三)食品监管社会协同治理的实际效应
    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中问题的呈现
        (一)政府权力越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失灵
        (二)政府权力缺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失灵
        (三)政府权力错位导致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缺失
    三、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当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一)政府权责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二)政府权力结构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三)政府与社会协同缺失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配置的国际比较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典型国家的基本形态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比较论域的选定
        (二)不同国家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类型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国家政府权力配置制度管理幅度的比较分析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食品安全政府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形成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的空间配置
    三、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综合分析
        (一)日本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二)美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三)德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
    一、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强化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的灵活调度
        (三)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多元治理功能
    二、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结构
        (一)构建食品安全监管跨部门协同权力结构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地区协同治理的权力结构
        (三)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多部门协同的权力结构
    三、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治理机制
        (一)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责任分担机制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
        (三)建立跨部门治理运行机制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国家食品监管权力良性运行机制的建构
    一、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化建设
        (一)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法规体系
        (二)设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行政权力配置制度
        (三)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领导责任制度
    二、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倒查机制
        (一)建立食品监管协同治理的召回机制
        (二)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履职制度化评估体系
        (三)优化食品监管政府权力协同治理水平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监督机制
        (一)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行政问责机制
        (二)建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党内监督机制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社会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西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生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关于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研究
        1.2.2 关于居民安全生活内涵的研究
        1.2.3 关于构建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以及可行性的研究
        1.2.4 关于构建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我国居民安全生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
        1.2.6 关于提升我国居民生活安全质量的对策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2 与本研究相关的一般理论
    2.1 居民安全生活的内涵
        2.1.1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
        2.1.2 居民安全生活的定义
        2.1.3 安全生活与美好生活
        2.1.4 安全感与幸福感、获得感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
        2.2.4 供给侧改革理论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1.2 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3.1.3 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3.2 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的确定
        3.2.1 自然安全
        3.2.2 生态环境安全
        3.2.3 事故安全
        3.2.4 公共卫生安全
        3.2.5 社会安全
    3.3 构建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确定指标权重
        3.3.3 居民安全生活评价方法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状况测评
    4.1 与西安对照的测评样本城市选取
    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3 二级指标评分
    4.3 西安及对照城市居民安全生活测评
        4.3.1 测评结果
        4.3.2 对比与分析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状况调查和实证分析
    5.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5.1.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5.1.2 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5.1.3 问卷调查评分处理方法
    5.2 西安市居民对生活安全状况的评价
        5.2.1 安全生活五大方面总体评价
        5.2.2 安全生活具体方面评价
    5.3 模型测评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5.4 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状况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安全
        5.4.2 生态环境安全
        5.4.3 事故安全
        5.4.4 公共卫生安全
        5.4.5 社会安全
    5.5 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5.5.1 安全生活旧问题犹存,新问题突出
        5.5.2 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协调
        5.5.3 社会治理存在短板
        5.5.4 法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5.5.5 居民安全意识不足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居民安全生活领域新旧矛盾叠加
    6.2 城市发展理念转变阵痛犹存
    6.3 社会治理模式滞后于时代需求,落后于先进水平
        6.3.1 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亟待转变
        6.3.2 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亟待提升
        6.3.3 社会治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6.4 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法治精神未深入人心
        6.4.1 地方立法滞后
        6.4.2 法治观念淡薄,执法不严不公
        6.4.3 法治精神普遍缺失,普法工作不力
    6.5 安全责任感不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不足
        6.5.1 安全责任感不强
        6.5.2 安全宣传和教育普及不够
7 提升西安市居民安全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善用发展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7.2 把握社会矛盾变化,推进安全生活领域供给侧改革
    7.3 以生态经济为引领,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7.4 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7.5 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建设
    7.6 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与成果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的步骤
    附录二 :关于西安居民安全生活状况及评价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The Road to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农贸批发市场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为例[D]. 李童.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D]. 刘寒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D]. 蔡璐. 辽宁大学, 2020(07)
  • [6]南昌市东湖区中小学校周边零食状况调查及协同治理[D]. 王胜男. 南昌大学, 2020(02)
  • [7]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D]. 康俊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9]基于西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生活评价研究[D]. 刘逸舟.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湖南凉拌菜微生物风险监测分析[D]. 张帆.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食品安全与卫生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