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房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

人心房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

一、人类心房纤维性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肖泽周[1](2021)在《MiR-205通过P4HA3调控JNK信号通路影响心房纤维化》文中指出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生理前提。心房纤维化的改善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miR-205靶向P4HA3对心房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或生理盐水后,HE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病理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房组织中miR-205、P4HA3、Ⅰ型胶原和α-SMA的表达。分离培养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Ang Ⅱ处理或转染miR-205 mimic或pcDNA3.1-P4HA3或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房成纤维细胞中miR-205、P4HA3、Ⅰ型胶原和α-SMA以及JNK和p-JNK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检测miR-205与P4HA3的结合。结果:注射Ang Ⅱ后,大鼠心房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不均,部分心肌细胞坏死,胶原沉积情况显着增加,miR-205表达下降,P4HA3、Ⅰ型胶原和α-SMA上升。Ang Ⅱ处理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或转染pcDNA3.1-P4HA3后,促进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激活JNK信号通路;转染miR-205mimic后,抑制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JNK信号通路。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验证了 miR-205与P4HA3的直接结合。结论:miR-205靶向P4HA3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大鼠心房纤维化。

王默[2](2021)在《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建立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目 的]在Langendorff灌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riton X-100,尝试建立成功率更高,对鼠心功能影响更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更小的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肌灌注模型。[方法]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6只/组):CK组和ED组。离体鼠心跳动达标后灌注K-H缓冲液20min,(CK组:注入生理盐水10min,ED组:注入浓度为0.01%Triton X-100 10 min,随后K-H缓冲液灌注140 min。在T0和T1记录CPP降低率,在T0、T1、T2、T3、T4和T5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LVSP、LVEDP、HR、+dp/dtmax、-dp/dtmax、LVDP,计算心率失常指数,搜集心肌损伤标志物hs-cTnT,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术后解剖冠脉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结 果]CPP变化:注射组胺的情况下,与T1时间点CK组CPP降低率相比,ED组离体鼠心CPP降低率有明显的下降。硝普钠注射各组鼠心造成CPP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心率失常指数、心肌损伤标志物、梗死面积:两组鼠心各时间点组间及组内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下冠脉内皮形态:CK组冠脉内皮呈叠瓦状排布,形态完整,连续且光滑;ED组冠脉内皮粗糙杂乱,多有破损,露出内皮下层结构。[结 论]Triton X-100试剂可以成功的造成离体大鼠心脏内皮功能障碍,不影响心肌细胞功能。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脏模型制作成功。第二部分催产素预处理对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目 的]在第一部分实验基础上,研究催产素预处理对于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比较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标志物和梗死面积变化和电镜下冠脉内皮形态,探索催产素预处理是否能减轻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只/组):CK组、I/R组、OT-I/R组、ED组、ED-I/R组、OT-ED-I/R组。离体鼠心跳动达标后灌注K-H缓冲液20 min。CK组:注入生理盐水10 min;ED处理:注入浓度为0.01%Triton X-100 10 min;OT处理:注入催产素(0.01 μmol/L)40 min;I/R处理: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在T1和T5记录CPP降低值,在T0、Tl、T2、T3、T4和T5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LVSP、LVEDP、HR、+dp/dtmax、-dp/dtmax、LVDP、RPP、SI,计算心率失常指数,搜集心肌损伤标志物hs-cTnT,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术后解剖冠脉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结 果]CPP变化:注射组胺的情况下,与T5时间点CK组CPP降低率相比,T5时间点I/R组和OT-I/R组、T1和T5时间点ED组、ED-I/R组、ED-OT-I/R组CPP有显着下降;与T5时间点I/R组CPP降低率相比,OT-I/R组CPP降低率有显着上升;与T5时间点L/R组CPP降低率相比,ED组、ED-I/R组和ED-OT-I/R组CPP降低率有显着下降。硝普钠注射各组鼠心造成CPP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离体鼠心在T0-T5时间点HR无统计学差异。与CK组相比,ED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与CK组相比,I/R组、OT-I/R组、ED-I/R组与ED-OT-I/R组复灌后各时间点LVDP、±dp/dtmax、RPP下降,心率失常指数、hs-cTnT、SI、梗死面积上升;与I/R组相比,OT-I/R组复灌后各时间点LVDP、±dp/dtmax、RPP上升,心率失常指数、hs-cTnT、SI、梗死面积下降;与ED-I/R组相比,ED-OT-I/R组复灌后各时间点LVDP、±dp/dtmax、RPP上升,心率失常指数、hs-cTnT、SI、梗死面积下降;OT-I/R组与OT-ED-I/R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下冠脉内皮形态:CK组:内皮细胞基本完好,平整,内皮呈叠瓦状排列,无损伤。I/R组:内皮细胞破裂,完整性被破坏。OT-I/R组:内皮损伤程度减轻,有轻微的断层,孔洞。ED组、ED-I/R组、ED-OT-I/R组:内皮迁移、游离。异常杂乱,内皮几乎完全剥离,比I/R组更彻底。[结 论]催产素预处理能减轻离体鼠心受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鼠心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率失常发生率及恶性程度,提升速率压力乘积,降低休克指数、心肌损伤标志物表达和梗死面积。此治疗作用在冠脉内皮功能完好和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脏中同时存在,治疗效果没有区别。第三部分催产素预处理对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共培养缺氧/复氧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目 的]在Transwell培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大鼠冠脉内皮细胞和H9C2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催产素预处理对于大鼠冠脉内皮细胞和H9C2细胞的影响。在细胞层面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催产素减轻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单独培养和Transwell共培养,分为8组:H组、C 组、H-H/R 组、C-H/R 组、C-H-H/R 组、OT-C-H-H/R 组、OT-C-H-H/R 组、OT-C-H-H/R组。H组:H9C2细胞正常培养8h;C组:大鼠冠脉内皮细胞正常培养8h;H/R处理:细胞缺氧4h/复氧4h培养;OT处理:催产素(0.01 μmol/L)预处理细胞40 min。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 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cTnT及eNOS,Griess法检测NO释放量。[结 果]显微镜下细胞形态:H组细胞生长健康,扁长梭形、形态大体一致分布均匀。C组细胞健康生长,呈铺路石状;H-H/R组细胞破裂变形;C-H/R细胞贴壁率下降,呈圆点状;H-C-H/R组中H9C2细胞形态与H-H/R组H9C2细胞形态相似;催产素处理组细胞形态均有改善。与 H 组相比,H-H/R 组、OT-H-H/R 组、C-H-H/R 组、OT-C-H-H/R 组细胞活性下降,cTnT表达增加;与C组相比,C-H/R组细胞活性下降;与H-H/R组相比,OT-H-H/R组、OT-C-H-H/R组细胞活力上升,cTnT表达减少;与C-H-H-H/R组相比、OT-C-H-H/R组细胞活力上升,cTnT表达减少;与C-H/R组相比,OT-C-H/R组细胞活力上升;与OT-H-H/R组相比,OT-C-H-H/R细胞活力和cTnT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H组相比,H-H/R组、OT-H-H/R组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下降;与C组相比,C-H/R组eNOS表达和NO释放量下降,OT-C-H/R组、OT-C-H-H/R组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上升;与OT-H-H/R组相比,OT-C-H-H/R组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显着上升;与H-H/R组相比,OT-H-H/R组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无统计学差异;与OT-C-H/R组相比,OT-C-H-H/R组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 论]催产素预处理能够减轻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催产素预处理对于减轻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治疗作用,在H9C2单独培养和与大鼠冠脉内皮细胞共培养情况下没有区别。催产素预处理对于H9C2细胞治疗效果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治疗作用,与大鼠冠脉内皮细胞无关。催产素预处理能够增加大鼠冠脉内皮细胞的eNOS表达和NO释放,减轻缺氧/复氧损伤。第四部分ERK1/2通路在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共培养缺氧/复氧损伤中机制研究[目 的]在Transwell培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大鼠冠脉内皮细胞和H9C2细胞共培养模型,利用ERK1/2磷酸化抑制剂U0126,探索ERK1/2通路在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共培养缺氧/复氧损伤中机制作用。[方 法]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单独培养和Transwell共培养,分为6组:H组、H-H/R 组、OT-H-H/R 组、OT-H-H/R-U0126 组、OT-C-H-H/R 组、OT-C-H-H/R-U0126组。H组:H9C2细胞正常培养8 h;H/R处理:细胞缺氧4 h/复氧4 h培养;OT处理:催产素预处理细胞40 min。OT-U0126处理:催产素+U0126预处理细胞40 min。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 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cTnT及eNOS,Griess法检测NO释放量,Western blot检测ERK1/2与p-ERK1/2 表达。[结 果]显微镜下细胞形态:H组细胞健康,呈长梭形,贴壁率正常;H-H/R细胞变形破裂,部分细胞漂浮在培养基上;OT-H-H/R组:细胞损伤程度较H-H/R组轻,细胞形态破坏较少;OT-H-H/R-U0126:细胞形态、受损情况大致与H-H/R组细胞相似。OT-C-H-H/R组:细胞受损程度减轻,状态明显改善,其中H9C2细胞形态与OT-H-H/R组相似。OT-H-H/R-U0126组:H9C2细胞形态与OT-H-H/R-U0126组细胞相似,内皮细胞与OT-C-H-H/R组相似。与 H 组相比,H-H/R 组、OT-H-H/R组、OT-H-H/R-U0126 组、OT-C-H-H/R组、OT-C-H-H-H/R-U0126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cTnT表达上升;与H-H/R组相比,OT-H-H/R组、OT-C-H-H/R组细胞活性上升,cTnT表达下降;与OT-H-H/R组相比,OT-H-H/R-U0126组细胞活性下降,cTnT表达增加;与OT-C-H-H/R组相比、OT-C-H-H/R-U0126组细胞活性下降,cTnT表达增加。与 H 组相比,H-H/R 组、OT-H-H/R 组、OT-H-H/R-U0126 组细胞的 eNOS表达和NO释放量减少;与H组相比,OT-C-H-H/R组和OT-C-H-H/R-U0126组细胞的eNOS表达和NO释放量上升;与OT-H-H/R组相比,OT-H-H/R-U0126组细胞的eNOS表达和NO释放量无统计学差异。与H/R组相比,H-H/R组细胞ERK1/2磷酸化率下降;与H-H/R组相比,OT-H-H/R 组 ERK1/2 磷酸化率上升;与 OT-H-H/R 组相比,OT-H-H/R-U0126 组细胞ERK1/2磷酸化率下降。[结论]催产素预处理可通过增加ERK1/2磷酸化减轻H9C2细胞受到的缺氧/复氧损伤,U0126能够阻断ERK1/2磷酸化从而极大削弱催产素的上述治疗作用。U0126不能影响冠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和NO释放量,ERK1/2磷酸化没有参与催产素预处理改善冠脉内皮缺氧/复氧损伤的治疗作用。

马征[3](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认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王毅晖[4](2021)在《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主要病因来源心房结构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异常以及心房电生理异常。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在维持心房行使其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改变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mRNA测序系统性筛选出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并在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中挑选出在房颤组织中有差异性改变的基因,从有效挖掘房颤的治疗靶点。方法:通过对正常组织的心房和心室以及在具有房颤疾病的心房组织进行高通量mRNA测序分析寻找靶基因。通过实时mRNA定量,免疫荧光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评估。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在体靶基因的敲除或者过表达,从而评估靶基因在心房重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从机制层面上,通过对转基因小鼠的心房组织进行mRNA测序分析,有效揭示靶基因所涉及的主要通路。利用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性测定,实时定量PCR,免疫共沉淀,蛋白免疫印迹,病理切片染色以及siRNA转染技术等细胞学,生物分子学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对靶基因在调节心房组织的重构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验证。结果:通过高通量的mRNA测序分析发现共有65个基因在心房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中相对于房颤组织中有显着差异的基因共有6个(5个上调,1个下调)。结合既往研究,我们发现CIB2基因可能在心房组织重构中具有潜在的调节价值。利用转基因技术,发现CIB2基因敲除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而过表达CIB2基因则有效抑制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通过对CIB2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的房颤组织进行高通量mRNA测序结果分析,发现CIB2基因可能通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易感性)及其持续时间。在细胞学水平上,我们发现CIB2可以抑制CIB1介导的Calcineurin的细胞膜定位,进而抑制心房肌细胞内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防止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进入细胞核,从而有效抑制心房肌的重构。结论:在房颤组织中,CIB2下调可以促进钙调神经磷酸酶的细胞膜定位,从而活化Calcineurin,继而导致心房重构,促进房颤的发生。通过过表达CIB2则可以有效抑制房颤发生。综上所述,通过开发新药物或者基因技术改变CIB2的表达量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房颤的新治疗手段。

姚丽霞[5](2021)在《LncRNA-MIAT/miR-133a-3p分子轴调控心房颤动及其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经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房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年龄依赖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同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栓塞和脑卒中,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尽管目前对房颤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够深入探究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合适的干预治疗靶点,将对于房颤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进步,高通量测序的出现以及生物信息学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基因信息被人们所挖掘并熟知。比较突出的是近些年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出现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在人类转录本中,用于编码蛋白的基因仅占2%,剩余的98%均为非编码RNA,包括r RNA、t RNA、mi RNA、Lnc RNA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基因组转录而来,但不翻译成蛋白质,仅在RNA水平行使相应的生物学功能。一般将核苷酸序列大于200nt的nc RNA定义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coding RNA,Lnc RNA),将核苷酸序列大小介于19-25之间的定义为微小RNA(micro RNA,mi 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Lnc RNA和mi RNA均参与了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包括个体生长发育、细胞损伤修复、肿瘤迁移侵袭,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房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已逐渐成为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Lnc RNA心肌梗死相关转录本(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ion transcript,MIAT)最早是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现并命名的,有学者发现lnc RNA-MIAT的表达与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室重塑、心脏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心房肌纤维化、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我们推测Lnc RNA-MIAT在房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mi R-133a是心脏中含量最丰富的mi RNAs之一,已有研究表明mi R-133a-3p在房颤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由于前期预实验证实了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因此本研究选择Lnc RNA-MIAT和mi R-133a-3p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它们在房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调控它们的表达水平分析Lnc RNA-MIAT/mi R-133a-3p信号轴对于房颤发生发展以及心房重构的影响,希望能为房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本研究分析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在房颤患者血液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房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探讨两种RNA与房颤及心脏功能的关系,以期为房颤的预测、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nc RNA-MIAT/mi R-133a-3p对房颤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第二部分Lnc RNA-MIAT/mi R-133a-3p对房颤大鼠心房重构的作用研究;第三部分房颤患者中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第一部分Lnc RNA-MIAT/mi R-133a-3p对房颤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房颤可增加血栓栓塞疾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病过程,本研究通过诱导房颤大鼠的动物模型,并构建靶向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慢病毒,将慢病毒注射到房颤大鼠的右心房,探讨Lnc RNA-MIAT/mi R-133a-3p分子轴对于房颤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实验动物分为6组,分别为Sham、AF、AF+sh Control、AF+sh MIAT、AF+sh MIAT+anti-mi R-Control、AF+sh MIAT+anti-mi R-133a-3p。除Sham组和AF组外,其余组注射相应的慢病毒及对照各10μl,Sham组和AF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剂。注射48h后,采用q RT-PCR法检测各分组中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病毒效果。2.验证慢病毒转染成功后,使用经颈静脉电刺激法诱导大鼠房颤发生,心电图观察到P波消失,出现稳定的f波且RR间期不等则视为模型成功。每周刺激一次,连续诱导5周,每周检测各组大鼠的心电图。每周末各取Sham组和AF组大鼠的右心房,经液氮速冻后至-80℃冰箱进行保存。5周后,q RT-PCR法检测这两组5个时间点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基因的表达水平,以第1次检测的Sham组大鼠的表达水平作为基准,绘制基因表达-时间曲线。3.房颤诱导5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及电刺激诱导房颤持续时间,分析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对于房颤的影响。4.应用q RT-PCR法检测房颤诱导5周后各组中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基因的表达变化。5.TUNEL染色分析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对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6.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靶向关系。结果:1.注射慢病毒48h后,Lenti-sh MIAT可以显着降低MIAT的表达水平,Lenti-anti-mi R-133a-3p能够明显抑制MIAT的下降,起到挽救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Lenti-sh MIAT可显着提高mi R-133a-3p的表达水平,注射anti-mi R-133a-3p可抑制mi R-133a-3p的表达水平(P<0.05)。慢病毒转染效果良好。2.诱导房颤5周过程中,Sham心电图正常,AF组则P波消失,出现f波且RR间期不等。绘制的基因表达-时间曲线表明:与Sham组相比,诱导房颤后Lnc RNA-MIAT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Lnc RNA-MIAT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相反的是诱导房颤后mi R-133a-3p的相对表达显着降低,在Lnc RNA-MIAT下降的同时mi R-133a-3p的相对表达逐渐增加,而且在Sham和AF组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诱导房颤5周后,分析各组大鼠的心电图,结果显示Sham组出现窦性心律,AF组出现典型的f波、P波消失以及绝对不规则的RR间期。体内敲低MIAT的表达能有效的缩短大鼠房颤的持续时间(P<0.05),而注射了anti-mi R-133a-3p后能够逆转敲低MIAT的作用效果。4.诱导房颤5周后,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AF组中Lnc RNA-MIAT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注射Lenti-sh MIAT可以明显抑制Lnc RNA-MIAT基因的表达(P<0.05);注射anti-mi R-133a-3p后又明显地增加了Lnc RNA-MIAT的表达量(P<0.05)。mi R-133a-3p在各组中的表达趋势与Lnc RNA-MIAT相反,AF组大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注射Lenti-sh MIAT显着增加了它的表达,anti-mi R-133a-3p又可以降低它的表达(P<0.05)。5.TUNEL染色结果显示:AF组与Sham组相比,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而sh MIAT的干预可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P<0.05);但anti-mi R-133a-3p又可以逆转sh MIAT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P<0.05)。6.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Lnc RNA-MIAT上有两个结合位点可以和mi R-133a-3p进行靶向结合,但是这两个结合序列对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相互作用没有协同效果。小结:1.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在房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nc RNA-MIAT在房颤大鼠高表达,mi R-133a-3p在房颤大鼠低表达,敲减MIAT后可以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注射anti-mi R-133a-3p则可以逆转敲减MIAT的效果。2.敲减MIAT可显着抑制房颤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anti-mi R-133a-3p可明显逆转sh MIAT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Lnc RNA-MIAT/mi R-133a-3p对房颤大鼠心房重构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中相关标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分析Lnc RNA-MIAT/mi R-133a-3p信号轴对房颤大鼠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1.Western blot法检测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5和钾离子通道蛋白Kv1.5的表达。2.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的心房组织纤维化。3.分别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TGF-β1、CTGF、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F组大鼠的Nav1.5和Kv1.5蛋白的表达量都显着降低(P<0.05);注射sh MIAT后能明显提高这两个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而anti-mi R-133a-3p的干预又能明显逆转敲低MIAT的效果(P<0.05)。2.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F组大鼠右心房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加,敲低MIAT基因后则明显减轻房颤纤维化。此外,挽救实验表明,anti-mi R-133a-3p可以显着逆转通过敲低MIAT缓解的纤维化。3.q RT-PCR结果显示在AF组大鼠右心房组织中,TGF-β1、CTGF、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这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抑制MIAT基因表达后可以明显降低它们m RNA的表达水平(P<0.05)。此外,使用anti-mi R-133a-3p干预后,敲减了MIAT基因的房颤大鼠中这几个基因的表达量又显着增加(P<0.05)。WB检测结果和PCR结果一致。小结:1.房颤大鼠中Lnc RNA-MIAT/mi R-133a-3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以影响离子通道蛋白Nav1.5和Kv1.5的相对表达量。2.Lnc RNA-MIAT/mi R-133a-3p分子轴可以调控房颤大鼠的心肌纤维化。第三部分房颤患者中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房颤患者和志愿者血液白细胞中LncRNA-MIAT和mi R-133a-3p的表达变化,并结合房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分析Lnc RNA-MIAT和mi R-133a-3p与房颤及心脏功能的关系,以此探讨其在房颤中的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8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房颤40例)和47例志愿者,采用q RT-PCR法检测受试者血液白细胞中Lnc RNA-MIAT和mi R-133a-3p的表达水平。2.所有受试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LAD、LAVmax、LAVmin、LAEF、LVEF及E/e’,结合各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房颤与Lnc RNA-MIAT、mi R-133a-3p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的相关性,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多项标志物对房颤的诊断方程,将标志物对房颤进行联合诊断。结果:1.Lnc RNA-MIAT、mi R-133a-3p在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和对照组血液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q RT-PCR结果显示,Lnc RNA-MIAT在持续房颤和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液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 R-133a-3p的表达趋势与Lnc RNA-MIAT相反,对照组最高,阵发性房颤组较对照组降低,持续性房颤组表达水平最低,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与受试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水平、Lnc RNA-MIAT和mi R-133a-3p表达水平、LAD、LAVmax、LAVmin、LAEF、E/e’均与的房颤发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舒张压水平及LVEF与房颤无显着相关(P>0.05)。Lnc RNA-MIAT、mi R-133a-3p与LAD、LAVmax、LAVmin、LAEF呈显着相关性(P<0.05),与LVEF、E/e’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房颤与相关因素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 R-133a-3p、LAD和LAVmin在房颤的logistic回归诊断方程存在显着意义(P<0.05),而Lnc RNA-MIAT在房颤的logistic回归诊断方程无显着意义(P>0.05)。小结:1.Lnc RNA-MIAT在房颤患者中高表达,mi R-133a-3p在房颤患者低表达,两者的表达水平与房颤发生及左房功能密切相关。2.mi R-133a-3p可作为潜在的房颤预测和诊断的新型标记物。结论:1.Lnc RNA-MIAT和mi R-133a-3p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在房颤发生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敲减MIAT可以明显缓解房颤,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敲减MIAT可显着抑制房颤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2.Lnc RNA-MIAT/mi R-133a-3p信号轴可以影响房颤大鼠的心房重构。3.Lnc RNA-MIAT在房颤患者中高表达,而mi R-133a-3p则在房颤患者中低表达。两者的表达水平与房颤发生及左心房功能密切相关。mi R-133a-3p可作为潜在的房颤预测和诊断的新型标记物。

杨颖[6](2021)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优缺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颤手术治疗越来越微创化,从最初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到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随着器械进步,消融手术操作逐渐简单方便,同时也逐渐安全。目前导管消融手术逐渐成为伴有严重症状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理论基础为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的提出,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即据这一学说制定的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近年来,PV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最初,这一手术过程是通过控制消融导管借助射频能量“逐点”消融隔离肺静脉,即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但这一手术的操作技巧性强、手术时间长,患者疼痛较明显。随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冷冻消融方法有术者学习曲线时间较短、患者舒适性好等优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冷冻消融治疗房颤具有安全有效性,随访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前庭治疗房颤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冷冻球囊技术治疗房颤。不管采用哪种技术,PVI消融的第一步都是通过房间隔穿刺针行房间隔穿刺,建立右房至左房通道。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房间隔缺损ASD(atrial septal defect),而且发现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射频消融患者,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设计这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以及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降低房颤复发改善预后。第三部分探讨ACEI/ARB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降低房颤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第一部分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导管消融手术后房颤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随访观察这一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9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152例,冷冻消融组141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右心房直径(R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峰)、E/A比值、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用药情况,房颤复发、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基础心率、阵发与持续房颤比例、他汀以及ACEI/ARB用药情况、基线时BNP、Hs-CRP、TNI以及CKM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4.11%VS 11.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于射频消融组(15.60%VS 6.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N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5.79±2.28 VS 4.52±2.05;6.06±2.72 VS 1.84±1.08;50.10±16.34 VS 22.60±8.6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9.74±3.44 VS 3.51±1.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左房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射频消融组(74.43±25.44 VS 114.09±28.2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指标方面,1年时,LAD冷冻消融组高于射频消融组(35.87±3.55VS 35.07±3.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E峰、A峰、E/A值、S%、SRs、LVEF 3月和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SRe 3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1.73±0.56 VS-1.95±0.8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 3月、1年时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射频消融组(-1.84±0.64 VS-2.04±0.83,-2.31±0.63 VS-2.53±0.7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EF 3月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53.35±11.89 VS56.54±11.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组与非缺损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指标比较,LAD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7.44±4.55VS35.21±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5.19±2.80VS 34.12±2.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峰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67.17±11.73VS72.96±18.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2.14±0.69VS-2.45±0.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ACEI/ARB用药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心律失常心悸症状发生率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4.38%VS 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患者房颤复发率高于非缺损组患者(53.13%VS 2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再住院率、新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i ASD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他汀、ACEI/ARB是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及手术方案是发生i ASD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OR=2.606,P=0.039)、手术方式(OR=6.111,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并且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会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第二部分应用他汀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来探讨他汀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对房颤消融后复发有无预防作用,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7例,分入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其中他汀药物治疗组50例,非他汀治疗组47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E峰、A峰、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他汀治疗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25.33±89.39 VS167.90±114.18,9.52±4.86 VS 5.99±4.79,2.36±0.73 VS 1.92±1.00,27.29±8.25 VS 21.11±8.66,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他汀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22.00%VS40.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他汀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非他汀治疗组(698.37±110.84 VS 657.55±96.53,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LAD他汀治疗组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34.99±3.45 VS 6.77±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2.13±0.824VS-1.82±0.67,-2.03±0.0.73 VS-1.74±0.67,均P<0.05)、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2.14±0.837 VS-1.77±0.840,-2.36±0.882 VS-1.98±0.75,均P<0.05),他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率。2.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第三部分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通过对比观察ACEI/ARB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ACEI/ARB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能否降低房颤消融后复发,对患者预后指标有无改善作用。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是否应用ACEI/ARB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消融手术,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破裂、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ARB/ACEI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188.31±94.76 VS147.78±92.05,6.40±3.46 VS 5.02±2.69,2.16±0.892 VS 1.81±0.685,22.46±7.64 VS 19.12±5.60,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688.45±98.63 VS643.23±101.52,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及1年时,LA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3.91 VS39.76±3.81,36.62±3.54 VS 38.21±3.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治疗组患者S%高于对照组(33.84±8.82 vs 30.33±6.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96±0.73 VS-1.66±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78 VS-1.81±0.59,-2.32±0.53 VS-2.04±0.72,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患者LAEF之间比较(52.86±11.18 VS 47.62±10.47,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ACEI/ARB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LAEF,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2.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性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结论: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将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其中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房颤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以及术式选择,对于i ASD高发人群尽早给予他汀、ACEI/ARB药物干预。4.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5.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任佳梦[7](2021)在《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microRNA(miRNA)分子表达有显着差异,提示miRNA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血管紧张素Ⅱ持续给药诱导的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被大量用于房颤相关基础分子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该模型中心房miRNA的表达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血管紧张素Ⅱ模型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绘制该模型的miRNA及mRNA差异表达图谱,为拟用该模型进行心房纤维化相关研究的实验提供一些基础信息。此外,本研究将结合文献检索筛选出与心房纤维化有关的miRNA分子。方法:本实验通过迷你渗透泵持续泵入血管紧张素Ⅱ(2mg/kg/d)14天,在10-12周龄的雄性C57BL/6N野生型小鼠中建立血管紧张素Ⅱ模型。采用心脏超声证实心房扩大;采用病理实验证实心房纤维化;采用右心房短阵快速起搏诱导房颤以观察模型鼠对房颤的易感性。取小鼠双侧心房进行转录组测序(每组3只),筛选出差异表达的 miRNA 和 mRNA 分子。采用 miRanda、TargetScan、RNAhybrid 三个 miRNA 靶点预测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筛选出任意两个数据库中预测一致的靶基因与mRNA差异表达基因做交集,对交集基因及差异表达的mRNA运用GO、KEGG、Reactome数据库及GESA计算方法进行功能注释。同时结合既往已发表的基于人源性心房标本的测序结果,筛选出适合应用该模型进行分子机制研究的候选miRNA。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血管紧张素Ⅱ模型,实验组小鼠心房扩大,心房发生纤维化,房颤诱导率增高(55.6%vs12.5%)。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小鼠心房样本中共有34个miRNA分子有差异,其中上调13个,下调21个;共有456个mRNA分子有差异,其中上调276个,下调180个。根据功能注释分析,差异表达的mRNA分子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炎症激活相关通路;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集中在Ras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结构、钙离子结合、钾离子通道激活等方面。通过与已发表文献对比,筛选出6个可能参与了房颤发生发展的miRNA分子:miR-21a-3p、miR-24-5p、miR-30c-5p、miR-421-5p、miR-483、miR-212,并对其中的miR-483的靶基因进行了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其可能参与了纤维化的调控。结论:本研究成功在小鼠建立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模型,绘制了该模型中心房miRNA及mRNA表达谱,为拟用该模型进行miRNA分子机制研究的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本研究还筛选了 6个可能参与了房颤发生发展的miRNA分子。第二部分 MiR-483-5p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方面的作用目的:与窦律患者相比,miR-483-5p在房颤患者的心房及血浆中差异表达,提示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基于前期动物实验的结果,miR-483-5p可能参与了心房纤维化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拟探索miR-483-5p在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首先在血管紧张素Ⅱ处理过的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用RT-qPCR的方式探索miR-483-5p的表达趋势。通过向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模拟剂及抑制剂以在细胞内过表达或敲低该分子,Western blot法测定与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胶原蛋白COL1A1、COL3A1的表达情况。此外,采用CCK-8法来检测过表达或抑制miR-483-5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细胞内的miR-483-5p表达量下调。在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模拟剂后发现COL3A1蛋白表达量降低,COL1A1蛋白表达量无变化;而在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抑制剂后,COL3A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而COL1A1蛋白表达量无变化。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过表达miR-483-5p后,细胞的增殖能力较miRNA模拟剂对照组下降,而抑制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miR-483-5p,细胞的增殖能力较miRNA抑制剂对照组增强。结论:在体外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心脏成纤维细胞中miR-483-5p表达降低,过表达miR-483-5p可以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会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第三部分 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现状及预后分析目的:随着老龄化的进展,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逐年增加。但是既往房颤相关研究很少纳入此类患者,因此该人群的临床资料较少。故本研究回顾性收集相关人群的资料对该人群的临床特征、抗凝现状、长期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生物瓣置换术且出院诊断中包含心房颤动的903例患者,通过查询医院电子数据库收集基线资料,通过查阅医院电子数据库及电话访视的方式收集换瓣术后结局事件、抗栓治疗情况及新发疾病的数据。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来展示,连续变量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用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来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换瓣术3个月后口服抗凝药使用的相关因素;计算C统计值来评价CHA2DS2-VASc评分在该人群中对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该人群全因死亡及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人群的年龄为65.6(61.9-69.1)岁,其中548例(60.7%)患者为女性。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63%,合并高血压29.7%、冠心病22.1%、高脂血症16.3%、既往血栓栓塞史14.2%和糖尿病12.5%。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的患者642例(71.1%),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112例(12.4%),同时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144例(15.9%),同时行二尖瓣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3例(0.3%),2例患者同时进行了二尖瓣、主动脉和三尖瓣的生物瓣置换术。在同期外科手术方面,287例患者在术中同时行房颤外科消融(31.8%),131例行左心耳缝扎或切除(14.5%)。基线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或1(女)、1(男)或2(女)、≥2(男)或3(女)组的患者换瓣术3个月后口服抗凝药的比例分别为 52.3%,59%和 63.2%。与抗凝药使用的因素有年龄(OR:1.035,95%CI:1.008-1.062,P=0.01)、左房前后径(OR:1.054,95%CI:1.031-1.078,P<0.001)、风湿性心脏病史(OR:1.487,95%CI:1.052-2.102,P=0.025)、慢性肾功能不全(OR:0.203,95%CI:0.054-0.76,P=0.018)、术中房颤外科消融(OR:0.334,95%CI:0.237-0.472,P<0.001)和使用抗血小板药(OR:0.077,95%CI:0.045-0.132,P<0.001)。在 3.84(2.64-5.51)年的随访期内,有 68 例(1.8%/年)患者死亡,81例(2.1%/年)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23例(0.6%/年)患者出现了大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随访期内全因死亡相关的因素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HR:0.966,95%CI:0.943-0.99,P=0.005)、左室射血分数(HR:0.962,95%CI:0.931-0.993,P=0.016)、风湿性心脏病史(HR:0.516,95%CI:0.311-0.854,P=0.01)、术中房颤外科消融(HR:0.348,95%CI:0.171-0.711,P=0.004)。与随访期内血栓栓塞风险有关的因素为:术中房颤外科消融(HR:0.263,95%CI:0.133-0.519,P<0.001)、换瓣术 3 个月后口服抗凝药(HR:0.587,95%CI:0.375-0.918,P=0.019)。CHA2DS2-VASc评分作为分类变量在未服用口服抗凝药的人群中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 C 统计值为 0.6(95%CI:0.511-0.689,P=0.046,类别: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或1(女)、1(男)或2(女)、≥2(男)或3(女))。患者CHA2DS2-VASc评分增长的年化发生率为11.6%(即每年每100人中有11.6个人的CHA2DS2-VASc评分增长)。结论:1.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整体年龄相对较轻、瓣膜病病因仍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其他合并疾病相对较少;生物瓣膜植入以二尖瓣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术中房颤外科消融及左心耳缝扎或切除。2.血栓栓塞事件仍然是随访期内的主要事件,需要重点关注。3.处于血栓栓塞中高风险的人群存在抗凝治疗不足的情况。4.在中国人群中证实CHA2DS2-VASc评分在评估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人群的血栓栓塞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5.该人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处于动态变化,需要持续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施鹏[8](2021)在《LncRNA Fendrr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指的是规律、有顺序的心房部正常生理性电活动完全丧失,取而代之为频率高达300-600次/分的无序、不协调微小颤动波,从而使心房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有效收缩,心房无法正常泵出回流血液,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发病率极高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发生以及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是导致心源性休克、脑卒中以及肺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原因尚未全面探究明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作为一类碱基累积长度超过200 nt、但是不参与蛋白编码进程的RNA,最初认为其不具有任何生物学意义,伴随着不断深入了解,发现其具有影响染色质重新构型、生物蛋白翻译、翻译后再修饰等关键进程,进而直接或者间接发挥着影响基因表达的作用。日益进展的探究证实,LncRNAs与包括心肌纤维化在内的很多种类疾病的进展以及维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证明LncRNAs能够起到对某些疾病潜在诊断的作用。目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FOXF1邻近非编码发育调控RNA(Long non-coding RNA FOXF1 adjacent non-coding developmental regulatory RNA,LncRNA Fendrr)、DNA甲基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 3B,DNMT3B)以及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 gene,RASSF1A)在心肌纤维化标本以及模型中具体表达情况,初步明确LncRNA Fendrr在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以及增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阐释LncRNA Fendrr可能通过DNMT3B增强了RASSF1A甲基化,从而在心肌纤维化持续进展中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方法构造SD(Sprague-Dawley)大鼠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动物模型,采用SD大鼠左侧中下腹部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ISO)法。现将10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SD大鼠依次编号,采用随机抽取号码的方式将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分组各为50只。对实验组SD大鼠进行左侧中下腹部皮下注射ISO处理,正常对照组的SD大鼠进行左侧中下腹部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14天后处死动物模型,并取出心脏标本。采用混合酶消化的方法,提取新生SD大鼠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使用浓度为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培养。将所获得的心脏标本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PBS)清洗后,放入通用型组织固定液后进行标本切片处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将制备好的标本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DNMT3B、RASSF1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情况。构建DNMT3B小干扰RNA(si RNA)以及LncRNA Fendrr过表达质粒,通过瞬时转染的实验方法作用于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将相应处理过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使用通用细胞固定液处理后,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NMT3B、RASSF1A的表达情况。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 U)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噻唑蓝(MTT)实验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uantificational rt-PCR,q RT-PCR)检测LncRNA Fendrr、DNMT3、RASSF1A以及I型胶原(Collagen I,Col1A1)的m RNA的表达情况。提取组织以及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DNMT3B、RASSF1A、α-SMA、Col1A1以及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的表达情况。结果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组织中,LncRNA Fendrr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窦性心律患者心脏组织,但是相对于窦性心律患者,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组织中DNMT3B、α-SMA以及Col1A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Masson染色也表示心房颤动患者心肌组织混乱,组织中胶原蛋白明显变多。两组对照,经过ISO处理的实验组SD大鼠,DNMT3B、α-SMA以及Col1A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的SD大鼠,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Masson染色也显示实验组SD大鼠心肌组织混乱,间质中表现出极为显着的胶原纤维增生。对比按照普通培养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处理过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LncRNA Fendrr表达量下降,DNMT3B、α-SMA以及Col1A1表达量上升。转染LncRNA Fendrr过表达质粒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相对于转染空载质粒组以及正常组,DNMT3B、α-SMA以及Col1A1表达量下降。转染DNMT3B-si RNA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相对于阴性对照组以及正常组,α-SMA以及Col1A1表达量下降。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 C)处理过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α-SMA以及Col1A1表达量下降,转染DNMT3B-si RNA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相对于阴性对照组以及正常组,RASSF1A表达量显着增加,5-Azad C处理过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RASSF1A表达量显着增加。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窦性心律患者心脏组织,Ms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心脏组织,经过ISO处理的实验组SD大鼠,RASSF1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D大鼠心脏组织,Ms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D大鼠心脏组织,经过TGF-β1作用以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RASSF1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Ms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转染RASSF1A-si RNA处理后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Mst1的表达量相比正常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α-SMA以及Col1A1表达量增加。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为LncRNA Fendrr通过干扰DNMT3B从而影响了RASSF1A甲基化进而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以及心肌纤维化产生调控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LncRNA Fendrr可以作为调控心肌纤维化的一个重要靶点。由此可以推测,重新恢复RASSF1A的表观遗传控制可能是治疗心肌纤维化的潜在治疗方法,其靶向调控剂可作为阻断心肌纤维化发展的有效临床药物。

马晓芸[9](2021)在《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选择素基因-2123C>G(rs1800807)、-1817T>C(rs1800808)位点的各基因型及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分析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P-选择素浓度之间的关联;筛选房颤血栓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因素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构建列线图对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初步预测。方法:第一部分: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确定检索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绘制森林图,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优势比(OR)、95%的可置信区间,分析P-选择素基因不同的遗传模型、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房颤合并血栓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搜集临床样本,纳入房颤血栓组(291例),房颤组(534例),对照组(98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鉴定P-选择素的基因型,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测定P-选择素的浓度,比较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在各组的分布,比较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的浓度表达。第三部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危险因素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建立列线图对房颤、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利用DCA曲线、临床影响曲线评价模型的收益值。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纳入25项研究,森林图结果显示,1)在房颤血栓组和房颤组的比较中,P-选择素的浓度(SMD=1.57,95%CI:0.46-2.69,P=0.006)、-2123C>G位点的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1,95%CI:1.10-1.81,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OR=2.20,95%CI:1.03-4.70,P=0.04),-1817T>C位点的隐性遗传模型(OR=1.98,95%CI:1.22-3.22,P=0.006)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2)在房颤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1817T>C位点的杂合子遗传模型(OR=1.57,95%CI:1.11-2.22,P=0.01)及P-选择素的浓度(SMD=1.01,95%CI:0.64-1.39,P<0.00001)可能是健康人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通过搜集临床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房颤血栓组、房颤组、对照组三组中,-2123C>G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8.2%、18.9%、34.9%;C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8.1%、50.4%、47.7%;G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3.7%、30.7%、17.4%;-1817T>C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6.5%、8.4%、18.2%;C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3.6%、42.0%、48.9%;T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9.9%、49.6%、32.8%。2)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1817T>C位点表现为隐性模型时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147(95%CI:1.390-3.316);健康人携带-2123C>G位点的G等位基因、GG基因型时,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分别是C等位基因、CC基因型的1.943倍(95%CI:1.611-2.343)、3.698倍(95%CI:2.526-5.415),表现为隐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405(95%CI:1.793-3.227);健康人-1817T>C位点表现为显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57(95%CI:1.036-1.777);3)房颤患者CC、GC单体型的携带者,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78(95%CI:1.047-1.814)、1.373(95%CI:1.059-1.781);健康人群携带GT单体型,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219(95%CI:1.817-2.710);4)房颤血栓组中的结合基因型CG/TT(-2123C>G/-1817T>C)的频率比较高(21.6%);房颤组中结合基因型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3.0%);正常对照组中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5.1%);三组比较中,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浓度表达有差异(P<0.05);第三部分:1)体重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1817T>C位点的CC基因型与房颤患者血栓发生风险正相关,吸烟、饮酒、年龄、舒张压、BMI、CRP、PLT、P-选择素的浓度、-2123C>G位点的GG基因型与健康人房颤事件发生风险正相关;2)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纳入指标中对房颤血栓事件诊断价值依次为:血小板(0.724)、纤维蛋白原(0.597)、C-反应蛋白(0.565)、P-选择素的浓度(0.558)、体重指数(0.532)、收缩压(0.525);3)房颤血栓事件预测列线图模型及房颤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有较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结论:1)P-选择素-2123C>G、-1817T>C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且与房颤血栓事件相关;2)P-选择素的浓度的表达与P-选择素的基因型相关,P-选择素的水平增高可能增加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3)P-选择素(-2123C>G/-1817T>C)单倍体型分别为CC、CT、GC、GT,其中CC、GC单体型可能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GT单体型可能增加健康人发生房颤血栓的风险;4)房颤血栓事件及房颤事件的列线图模型,均可作为个性化治疗的辅助系统,应用于临床。

王蔓蔓[10](2020)在《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组织中非编码RNA表达谱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具有高患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生物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分析房颤模型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s、circ RNAs和micro RNAs,研究非编码RNA在房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n=6)及快速起搏组(P,n=6),通过对犬右心房以500次/分快速起搏14天建立房颤模型,HE和Masson染色检测心房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电生理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及房颤诱发率。(2)采用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在起搏组和对照组犬心房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s、circ RNAs和micro RNAs,构建差异表达谱并通过“火山图、散点图、热图”将这些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进行可视化,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阐述这些差异表达非编码RNA在房颤中的作用和功能。构建lnc RNA/circ RNA-miRNA-m RNA共表达网络以探索lnc RNAs/circ RNAs和micro RNAs之间的关系。(3)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选择cfa_circ RNA_009305作为研究对象,血管紧张素II刺激犬心房成纤维细胞建立体外纤维化模型,RT-PCR检测cfa_circ RNA_009305在体内和体外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分别转染si RNA和质粒以沉默和过表达cfa_circ RNA_009305,通过免疫荧光、CCK8、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差异表达cfa_circ RNA_009305后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迁移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 I、Collagen III、MMP2、MMP9、α-SM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对cfa_circ RNA_009305和miR-433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433在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pearman分析对cfa_circ RNA_009305和miR-43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是二者否具有直接靶向关系。结果:(1)对犬心房快速右心房起搏14天后,组织形态学实验发现,对照组心房肌细胞排列整齐,未见明显形态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起搏组心房肌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胶原纤维沉积,发生明显纤维化改变。电生理结果显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增高,出现电重构表现。(2)利用高通量测序,共筛选出10310个lnc RNAs,其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s共33个,包括19个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检测到15990个circ RNAs,差异表达的circ RNAs有146个,其中106个上调,40个表达下调;共发现351个micro RNAs,差异表达的有101个,表达上调的有65个,表达下调的36个;检测到19856个m RNAs,差异表达的有1154个,334个表达上调,820个表达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和m RNAs进行了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它们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分裂、细胞外基质、活性氧的反应、磷脂酰肌醇代谢、ATP结合、钙离子结合、钾通道调控活性、钠离子的重吸收、MAPK磷酸化活性、TNF信号、Smad信号、Wnt信号通路、c GMP-PKG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多个生物过程影响房颤发生。(3)(1)通过血管紧张素II(Ang II)刺激犬心房成纤维细胞成功建立体外纤维化模型,RT-PCR验证发现在cfa_circ RNA_009305在体内和体外纤维化模型中均表达下调。(2)CCK8、细胞划痕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下调cfa_circ RNA_009305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同时western blot显示下调cfa_circ RNA_009305促进了纤维化相关指标(Col I、Coll III、MMP2、MMP9、α-SMA)蛋白表达增加,而上调cfa_circ RNA_009305可逆转这些指标的变化。(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fa_circ RNA_009305和miR-433之间有碱基配对结合位点。RT-PCR检测发现miR-433在体内和体外纤维化模型中均表达增加,与cfa_circ RNA_009305的表达趋势相反,且western blot显示,上调miR-433促进了上述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增加,表明miR-433具有促纤维化作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fa_circ RNA_009305和miR-433在体外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提示二者存在靶向关系。细胞实验证实cfa_circ RNA_009305可抑制miR-433的表达。因此,推测cfa_circ RNA_009305可作为miR-433的ce RNA参与调控miR-433在房颤中的表达。结论:(1)通过对犬快速右心房起搏14天成功建立房颤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非编码RNA参与调控与房颤发生相关的多种生物过程;(2)cfa_circ RNA_009305在体内和体外纤维化模型中均表达下调,且可作为ce RNA海绵吸附miR-433,参与房颤纤维化的进展。

二、人类心房纤维性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心房纤维性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MiR-205通过P4HA3调控JNK信号通路影响心房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背景介绍
    1. 心房纤维化和心房颤动
    2. JNK通路
    3. miRNA
第二章 miR-205和P4HA3在大鼠心房纤维化动物和细胞模型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miR-205/P4HA3对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miR-205/P4HA3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调控心房纤维化进程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2)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催产素预处理对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催产素预处理对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共培养缺氧/复氧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ERK1/2通路在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大鼠冠脉内皮细胞与H9C2细胞共培养缺氧/复氧损伤中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肌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结果
讨论
材料与方法
文献综述 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1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致谢

(5)LncRNA-MIAT/miR-133a-3p分子轴调控心房颤动及其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LncRNA-MIAT/miR-133a-3p对房颤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ncRNA-MIAT/miR-133a-3p对房颤大鼠心房重构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中LncRNA-MIAT和 miR-133a-3p的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房颤及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83-5p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方面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现状及预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在心房颤动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8)LncRNA Fendrr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分组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组织中LncRNA Fendrr、DNMT3B、Col1A1 和α-SMA表达量的变化以及病理学变化
    3.2 SD大鼠心肌纤维化心脏组织中LncRNA Fendrr、DNMT3B、Col1A1 和α-SMA表达量的变化以及病理学变化
    3.3 TGF-β1 作用后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以及LncRNA Fendrr、DNMT3B、Col1A1 和α-SMA表达量的变化
    3.4 瞬时转染LncRNA Fendrr过表达质粒后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以及LncRNA Fendrr、DNMT3B、Col1A1 和α-SMA表达量的变化
    3.5 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后,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以及Col1A1、α-SMA和 RASSF1A表达量的变化
    3.6 心肌纤维化模型中RASSF1A和Mst1的表达情况以及瞬时转染RASSF1A-si RNA以后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中Col1A1、α-SMA和增殖活性的改变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LncRNAs 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9)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及房颤合并血栓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房颤合并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合并血栓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组织中非编码RNA表达谱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建立快速心房起搏犬房颤模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1.2 实验设备和试剂
        1.1.3 模型建立
        1.1.4 电生理检查
        1.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犬心电图及房颤诱发率
        1.2.2 组织形态学变化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快速心房起搏犬房颤模型中非编码 RNA 表达谱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生物技术服务
        2.1.4 上机测序
    2.2 结果
        2.2.1 RNA质量检测结果及完整性质控
        2.2.2 犬心房组织差异lnc RNAs表达谱分析
        2.2.3 犬心房组织差异circ RNAs表达谱分析
        2.2.4 犬心房组织差异 miRNAs 表达谱分析
        2.2.5 犬心房组织差异mRNAs表达谱分析
    2.3 讨论
        2.3.1 基因测序在疾病中的运用
        2.3.2 Lnc RNAs在房颤模型中的表达
        2.3.3 Circ RNAs在房颤模型中的表达
        2.3.4 Micro RNAs在房颤模型中的表达
        2.3.5 Lnc RNAs、circ RNAs、micro RNAs的交互作用
    2.4 小结
三、cfa_circ RNA_009305 在心房纤维化中功能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设备及耗材
        3.1.2 实验用试剂
        3.1.3 引物序列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cfa_circ RNA_009305 在体内纤维化模型中表达下调
        3.2.2 细胞实验建立体外纤维化模型
        3.2.3 cfa_circ RNA_009305 在体外纤维化模型中表达下调
        3.2.4 体外抑制cfa_circ RNA_009305 促进细胞纤维化
        3.2.5 体外上调cfa_circ RNA_009305 抑制细胞纤维化
        3.2.6 cfa_circ RNA_009305 具有结合mi R-433 的潜能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状RNA功能及其与房颤心房重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类心房纤维性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05通过P4HA3调控JNK信号通路影响心房纤维化[D]. 肖泽周.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催产素预处理减轻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D]. 王默.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毅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LncRNA-MIAT/miR-133a-3p分子轴调控心房颤动及其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姚丽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D]. 任佳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LncRNA Fendrr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的机制研究[D]. 施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马晓芸.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10]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组织中非编码RNA表达谱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D]. 王蔓蔓.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人心房颤动变化的分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