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阳[1](2016)在《长春市串湖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及运行研究》文中认为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长春市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规模为73万m3/d,但污水厂的布局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西郊污水处理厂、南部污水处理厂尚未达到满负荷运行,而北郊污水处理厂早已超负荷运行,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到伊通河,严重污染了伊通河的水质,并已经影响到下游第二松花江的水体环境质量。长春市另一主要排水系统——串湖水系(伊通河支流)区域内尚无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串湖水系,间接排入伊通河,造成伊通河水体污染。建设污水处理工程迫在眉睫。在这种前提下,本研究拟对长春市串湖流域污水处理工程进行设计并研究其运行情况。本次工程的主要内容:根据长春市污水处理现状及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日处理能力为20万m3/d的串湖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工艺流程,确定相关处理构筑物、附属设施的规格与参数,并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做初步分析。经过比较,串湖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设施为粗格栅,一级处理选用高效沉淀池,二级处理工艺采用A+A2/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澄清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方式选择二氧化氯消毒。污泥经过带式压滤机脱水处理后卫生填埋。通过对串湖污水处理厂2015年年末三个月的运行数据分析来看,本套处理工艺有较好的处理效率,BOS5、COD、SS及NH3-N等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的出水标准。串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当地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对缓解串湖水系与伊通河水系污染情况以及促进长春市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耿博[2](2016)在《精河县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污水肆意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先导性和制约性的作用。精河县城区现有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本文从对精河县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污水水质及水量综合预测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有污水得不到处理的环境问题为目的,对城市污水的收集、输送及处理系统进行设计。精河县污水处理工程的服务范围为精河县城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收集、输送及处理。近期建设规模为3.0万m3/d,远期建设规模为5.0万m3/d。出厂水质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要求。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点及受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出水水质要求,本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二级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其中,选择A2/O工艺作为污水二级处理核心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厂区内及城区的景观、绿地、道路浇洒。污泥采用带式浓缩压滤一体机进行机械浓缩脱水后通过运输车运输至城南戈壁滩进行荒山绿化。精河县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后,将大大降低城市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同时为精河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杜娟娟[3](2015)在《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文中认为锦州市处于辽宁省西部,市域面积达10301k2m,总人口约为300万,城市中主要有两大河流经过,分别为女儿河和小凌河。锦州市目前实际污水量己经超过3043.0xl0m/d,而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仅有20.0xl04m3/d。依据锦州市污水处理现状及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凌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必要开展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本工程通过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供排水系统、城市污水量预测的综合考虑,分别对处理规模、进出水水质、污水处理程度、拟建锦州市第二、三污水处理厂分建合建方案及厂址选择进行论证。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为5.0xl04mVd,其中再生水回用占4.0X104mVd。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预测值分别为CODcr350mg/L、BOD5160mg/L、SS210mg/L、NH3-N25mg/L、TN40mg/L. TP5mg/L情况下,经处理其去除率分别可达85%、93%、95%、80%、62%、90%,出厂水质符合国家一级A标准。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点及受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出水水质要求,本污水处理工艺釆用具有脱氮除磷的二级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其中,选择改良a2/O工艺作为污水二级处理核心工艺,采用常规的混凝沉淀(澄清)和过滤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十板框压滤机”工艺,污泥处理后送至锦州市新建城市垃圾填埋场,其外运填埋的污泥含水率低于60%。此外,釆用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和生物滤池除臭工艺进行消毒和除臭。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大大降低城市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同时为锦州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温翔[4](2014)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厂是市政及环保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都是地上式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拥挤的城市中心区及对景观环境要求较高的旅游地区,开发建设占用空间小、节省土地资源、环境污染小并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正是在此本背景下,通过资料调研、现场考察、理论分析与实际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地下污水处理厂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①在对一般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设计流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在工艺选择、消防及除臭系统的设计方面与一般地上式污水处理厂的区别。②对重庆市某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实例设计,设计过程中,不仅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的优化模型,确定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为其最佳优选生物处理工艺;而且还分析说明了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过程中的水质水量确定方法、单体构筑物设计的步骤及处理工艺方案选择的依据。我国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计及运行的规范还不健全,本研究成果不仅对完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孙伏寅[5](2014)在《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厂工艺方案优化及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的力度逐渐增大,2002年开始,我国颁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对污水排放的整治力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处的辽西城镇群,是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能源基地、产业扩散基地,其中,建昌食品产业园是该县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该产业园附近有大凌河等数条河流。因此,建昌县对园区的污水处理及排放十分重视。本课题以建昌食品产业园新建污水处理厂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内容,包括进出水水质水量的分析与预测、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分析、工艺设计和参数优化做出深入的研究,并最终完成工艺图纸设计。根据建昌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采用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对园区内给水量进行了合理预测,确定园区内污水处理厂的近期设计规模为2万m3/d。参考国内其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食品行业的相关规范,并结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对于相关食品行业污水的规定,确定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进水水质为SS=250mg/L, BOD5=180mg/L, COD=450mg/L, NH3-N=30mg/L, TN=35mg/L, TP=3.5mg/L。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大凌河,该受纳水体属于国家重点流域河道,因此确定处理出水水质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SS≤10mg/L, BOD5≤10mg/L, COD≤50mg/L, NH3-N≤5mg/L, TN≤15mg/L, TP≤0.5mg/L。针对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选用一级预处理+二级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的工艺流程。其中,考虑到进水水质的特点,在二级处理前增加水解酸化池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二级生化处理选用四种国内应用较成熟的工艺进行优化;深度处理在滤池和消毒工艺方面进行工艺比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分别选用A+A2/O工艺(即改良型A2/O工艺)作为二级处理工艺,动态砂滤池和紫外线消毒系统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建昌食品产业园新建污水处理厂最终决定采用“机械预处理+水解酸化+A+A2/O工艺(即改良型A2/O工艺)生物处理+动态流砂滤池+紫外线消毒+污泥机械浓缩脱水”的处理方案,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从而满足该项目的设计要求。并对工艺处理构筑物进行设计计算和参数优化,最后完成主要工艺图纸的设计。
张舟[6](2010)在《某开发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整个环境中,水环境的恶化尤为引人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污废水量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城市对污水没有很好的收集处理。致使许多的受纳水体超过其本身的自净能力,从而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排水管网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问题。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种工艺日趋成熟,选择什么样的处理工艺,成为决策者们建设污水处理厂关注的核心。另外,作为污水收集系统的排水管网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收集分析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排水系统的建设方案。在对国内外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中,选定氧化沟工艺和CASS工艺作为备选方案。本文还对两个备选方案做了工程设计,并对设计做了经济比较,最后在综合考虑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后,确定氧化沟工艺为推荐方案。随着水资源短缺的进一步加剧,污水回用技术的发展,污水回用在污水厂的建设中成为可能。本文对污水回用也做了设计,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选定为絮凝直接过滤作为回用水处理方案。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总体规划,提出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厂厂址以及污水厂工艺的设计方案。2.对提出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选择确定最佳方案。3.对推荐方案进行工艺、结构、建筑、电气、仪表、自控、及采暖通风的进行方案设计。4.估算工程投资,并进行经济评价分析。
黄宁俊[7](2008)在《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参数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5×104m3/d,是西安市排水规划中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是西安市环境综合治理利用同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建设项目之一。本研究以拟建的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进水和工艺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2002年中国咨询公司和日方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意见,在调查和分析已运行的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和拟建的第四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方法、初沉池中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效率、曝气池生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等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范围较大,在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时,应采用合理的保证率。研究分析得出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保证率为85%,设计进水水质为:COD=380mg/L,BOD5=190mg/L,SS=260mg/L,NH3-N=34mg/L,TN=45mg/L,TP=4.2mg/L。(2)通过对初沉池中污染物的沉淀试验,发现初沉池在去除SS和COD的同时,对氮磷营养物也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水深为3.0m、水力停留时间为2h的条件下,初次沉淀池的SS、BOD5、TN和TP韵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3%、20.8%、7.0%和8.1%;初沉污泥的挥发性固体物平均含量为57.7%。(3)采用多套有回流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进行连续动态平行试验,确定了污水的生化反应动力学参数为:污泥产率系数a为0.4573 kgVSS/kgBOD5,衰减系数b为0.0125d-1,去除单位重量BOD5所需的氧量a′为0.6266kgO2/kgBOD5,单位重量MLVSS内源呼吸需氧量b′为0.0924 kgO2/kgVSS.d。(4)以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完成了第四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其中污水处理采用倒置A2/O工艺,污泥处理采用重力浓缩、两级中温消化和离心脱水工艺,并以生物反应池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工艺设计研究。
陈向农[8](2005)在《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建设中需予以重视的几个问题,主要在垃圾渗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的影响、污泥产率及二沉池水力负荷等工艺参数的选择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杭世珺[9](2004)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污水处理厂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介绍。首先对污水处理厂设计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如进出水水质、水量、管网系统及规划年限等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几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比较 ,指出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 ;最后对设计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马小蕾[10](2008)在《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趋势,详细分析了氧化沟处理技术。通过分析现状用水量以及西安市的发展状况,预测了第三处理厂的污水水质与水量。论文对三种污水处理技术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选,采用综合分析法得出最佳推荐工艺。论文对推荐工艺的水处理反应器的工艺特点和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分析,近期2005年处理水量为10万T/d,其中工业废水占55.3%,生活污水占44.7%。深度处理水量为5万T/d;远期2020年处理水量为20万T/d,其中工业废水占53.6%,生活污水占46.4%。深度处理水量为10万T/d。预测污水处理设计进水水质为:COD=400mg/L,BOD5=180mg/L,pH在65~85。(2)以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为依据,考虑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三个处理方案中依据技术经济指标、运行成本和管理难易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最后推荐选用奥伯尔氧化沟工艺。(3)采用污泥负荷法、污泥龄法和动力学参数法进行了计算比较,最后确定厌氧区容积4600m3,缺氧、好氧区容积为68000m3,氧化沟总容积为72600m3。得出奥伯尔氧化沟三沟容积比按照50:32:18的比例划分,与相关资料介绍的50%、33%和17%接近,脱氮效果良。研究了氧化沟曝气设备,推荐采用曝气转碟具。(4) 2006年10月工程建成通水,进行试运行。进水中工业废水占到50%以上,水质浓度超过设计值,且B/C在0.32~0.49之间,而出水CODcr均小于30mg/l,处理效果良好,表明氧化沟反应器抗冲击能力较强。沟底未发现积泥,证明转碟曝气机具有较好的推流作用,设计确定的转碟曝气机位置和潜水推流器的位置基本合理。周进周出沉淀池用于沉淀效果好,进水污染物超标50~100%以上,污泥量几乎倍增的情况下依然保证出水SS小于18mg/l,大部分时间小于15mg/l。说明该工艺应用于工业废水比例较高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可以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
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市串湖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及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污水处理概况 |
1.2.1 城市污水水量水质 |
1.2.2 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工艺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城市概况及工程背景 |
2.1 城市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污水处理状况 |
2.3.1 排水体系 |
2.3.2 排水管网现状 |
2.3.3 建成污水处理厂 |
2.3.4 在建污水处理厂 |
2.3.5 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污水处理厂厂址 |
2.4.1 厂址确定原则 |
2.4.2 厂址现状及规划 |
2.4.3 污水厂厂址确定 |
2.5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2.6 排水工程规划 |
2.6.1 总体规划 |
2.6.2 排水体制 |
2.6.3 污水水量预测 |
2.6.4 污水水质预测 |
第3章 工艺方案比选 |
3.1 污水处理厂总体方案 |
3.1.1 污水处理厂规模 |
3.1.2 污水处理程度 |
3.2 工艺方案比选 |
3.2.1 方案比选原则 |
3.2.2 基础数据 |
3.2.3 方案初步选择 |
3.2.4 二级生化处理方案 |
3.2.5 污水深度处理方案 |
3.2.6 消毒方案 |
3.3 污泥处理方案 |
3.4 工艺流程图 |
第4章 工程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工艺设计 |
4.2.1 工程内容 |
4.2.2 设计进出水水质 |
4.2.3 高程设计 |
4.2.4 平面布置 |
4.3 单体构筑物设计 |
4.3.1 设计参数 |
4.3.2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 |
4.3.3 高效沉淀池 |
4.3.4 A+A~2/O生化池 |
4.3.5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池 |
4.3.6 二沉池及配水井 |
4.3.7 高效澄清池 |
4.3.8 转盘滤池 |
4.3.9 消毒接触池 |
4.3.10 总出水泵房 |
4.3.11 鼓风机房 |
4.3.12 除臭 |
4.3.13 加氯间 |
4.3.14 污泥处理及投药间 |
4.3.15 酸钠投加间 |
4.3.16 生产给水池 |
4.3.17 厂区给排水设计 |
4.4 主要构筑物 |
4.5 公用工程 |
4.6 采暖通风 |
4.6.1 气象资料 |
4.6.2 采暖 |
4.6.3 通风 |
第5章 运行情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精河县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1.1 区域概况及地理位置 |
1.1.2 区域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
1.2 立项研究的意义 |
1.2.1 改善城镇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
1.2.2 保证城镇可持续发展 |
1.2.3 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工程概要 |
2.1 设计年限和服务范围 |
2.2 工程规模 |
2.2.1 污水量预测 |
2.2.2 建设规模 |
2.3 水质预测 |
2.3.1 进水水质 |
2.3.2 出水水质 |
2.3.3 污水厂设计进出水质及处理效率 |
2.4 污水回用及污泥处理装置 |
2.4.1 污水回用 |
2.4.2 污泥处置 |
第3章 配套污水管网工程 |
3.1 设计参数 |
3.2 排水体制概况 |
3.3 排水管网布置原则 |
3.4 排水管材选择 |
3.5 污水管网设计 |
3.5.1 污水管道的计算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
3.5.2 污水管道设计 |
第4章 工程方案论证 |
4.1 厂址选择 |
4.1.1 厂址选择原则 |
4.1.2 厂址选择 |
4.2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
4.2.1 工艺选择的原则 |
4.2.2 污水水质分析 |
4.2.3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和确定 |
4.3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
4.4 污泥处理工艺选择 |
4.4.1 污泥浓缩脱水 |
4.4.2 污泥处置 |
4.5 污水处理工艺确定 |
第5章 工程设计 |
5.1 总图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总平面布置 |
5.1.3 竖向布置 |
5.1.4 道路设计 |
5.1.5 绿化设计 |
5.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2 工艺设计 |
5.2.1 主要处理构筑物设计 |
5.2.2 主要处理建构筑物处理效率 |
5.3 建筑及结构设计 |
5.3.1 建筑设计 |
5.3.2 结构设计 |
5.4 投资估算 |
5.4.1 估算内容 |
5.4.2 投资估算表 |
5.4.3 资金筹措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项目概况 |
1.1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 |
1.1.1 城市基本情况 |
1.1.2 自然条件 |
1.1.3 主要建设条件 |
1.2 城市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
1.2.1 水源及供水现状 |
1.2.2 排水现状及规划 |
1.3 工程建设必要性和意义 |
1.3.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3.3 工程建设的意义 |
第2章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水质论证 |
2.1 工程建设规模论证 |
2.1.1 城市规划 |
2.1.2 污水量预测 |
2.1.3 污水处理规划 |
2.1.4 污水处理规模确定 |
2.2 污水水质论证 |
2.2.1 污水厂进水水质 |
2.2.2 污水厂出水水质 |
2.2.3 污水处理程度 |
2.3 污水厂分建与合建方案论证 |
2.4 受纳水体范围 |
第3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论证 |
3.1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
3.1.1 污水处理厂选址原则 |
3.1.2 污水处理厂厂址确定 |
3.2 污水处理工艺 |
3.2.1 污水预处理 |
3.2.2 污水一级处理 |
3.2.3 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
3.2.4 污水处理工艺确定 |
3.3 深度处理工艺 |
3.3.1 常规深度处理工艺 |
3.3.2 深度处理工艺形式比较 |
3.3.3 深度处理工艺确定 |
3.4 消毒工艺 |
3.4.1 污水常见消毒方法 |
3.4.2 消毒工艺比较和确定 |
3.5 除臭工艺 |
3.5.1 臭气的来源、成分及除臭标准 |
3.5.2 除臭方法 |
3.5.3 除臭工艺比较和确定 |
3.6 再生水回用分析 |
3.6.1 再生水用途 |
3.6.2 再生水回用存在问题及水质标准 |
3.6.3 再生水出水水质 |
3.7 污泥处理工艺 |
3.7.1 常见污泥处理工艺 |
3.7.2 污泥处理工艺比较 |
3.7.3 污泥处理工艺确定 |
第4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
4.1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
4.1.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4.1.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
4.2 总体设计 |
4.2.1 建设规模 |
4.2.2 总平面布置 |
4.2.3 高程布置 |
4.2.4 总图主要设计指标 |
4.3 工艺设计 |
4.3.1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
4.3.2 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 |
4.3.3 改良A~2/O生化池 |
4.3.4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池 |
4.3.5 二沉池及配水井 |
4.3.6 中间提升泵池及高效沉淀池 |
4.3.7 活性砂滤池 |
4.3.8 消毒接触池 |
4.3.9 送水泵房 |
4.3.10 鼓风机房 |
4.3.11 加药/加氯间 |
4.3.12 除臭间 |
4.3.13 污泥处理 |
4.3.14 污水厂工程总投资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图1 |
附图2 |
(4)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
1.1.2 我国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2.1 课题的提出 |
1.2.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般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内容 |
2.1 排水体制的确认 |
2.2 污水处理厂规模的确定 |
2.3 进出水水质的监测与要求 |
2.3.1 进水水质的监测 |
2.3.2 出水水质的要求 |
2.4 单体构筑物的设计内容 |
2.4.1 格栅 |
2.4.2 沉砂池 |
2.4.3 沉淀池 |
2.5 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 |
2.5.1 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 |
2.5.2 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工艺及其适应性 |
2.5.3 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的影响因素 |
2.6 层次分析法在污水处理厂核心工艺选择中的应用 |
2.7 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特点 |
3.1 布置形式 |
3.2 附属构筑物 |
3.3 地下污水处理厂消防设计 |
3.4 臭气的收集与处理 |
3.4.1 污水处理设施中臭气的来源与成份 |
3.4.2 设计进气浓度及处理排放目标 |
3.4.3 臭气的收集及输送 |
3.4.4 除臭工艺方案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污水处理厂设计实例 |
4.1 设计规模、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
4.1.1 设计规模 |
4.1.2 原水水质 |
4.1.3 处理程度及出水水质 |
4.2 单体构筑物的设计 |
4.2.1 粗、细格栅选型 |
4.2.2 沉砂池选型 |
4.2.3 混凝沉淀池选型 |
4.3 工艺选择 |
4.3.1 活性污泥法备选工艺 |
4.3.2 生物膜法备选工艺 |
4.3.3 工艺方案对比 |
4.3.4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比选 |
4.4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
4.4.1 滤池选型 |
4.4.2 出水消毒工艺 |
4.5 构筑物与设备的加盖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着 |
(5)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厂工艺方案优化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的分析与确定 |
2.1 项目概况及自然条件 |
2.2 污水量预测及设计规模确定 |
2.2.1 污水量确定 |
2.2.2 设计规模确定 |
2.3 污水水质预测 |
2.3.1 相关规范规定的水质 |
2.3.2 设计手册推荐的城市污水水质 |
2.3.3 相关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2.3.4 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 |
2.3.5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
2.4 出水水质的确定 |
2.4.1 水厂出水水质的确定原则 |
2.4.2 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
2.4.3 污水厂的设计出水水质 |
第三章 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 |
3.1 厂址选择 |
3.1.1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原则 |
3.1.2 厂址位置确定 |
3.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原则依据 |
3.2.1 工艺选择原则 |
3.2.2 工艺选择依据 |
3.3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与分析 |
3.3.1 一级处理工艺 |
3.3.2 二级生物处理工艺 |
3.3.3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
3.4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 |
3.5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确定 |
第四章 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 |
4.1 污水处理厂总体设计 |
4.1.1 污水厂总平面 |
4.1.2 高程设计 |
4.2 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 |
4.2.1 粗格栅、污水提升泵房 |
4.2.2 细格栅、旋流沉砂池 |
4.2.3 事故水池 |
4.2.4 水解酸化池 |
4.2.5 生化池 |
4.2.6 二沉池配水井、污泥泵房 |
4.2.7 二沉池 |
4.2.8 深度处理车间 |
4.2.9 鼓风机房 |
4.3 污泥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 |
4.3.1 污泥浓缩池 |
4.3.2 污泥调节池 |
4.3.3 污泥脱水间 |
4.4 其他附属构筑物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某开发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原则及内容 |
1.2.1 课题研究原则 |
1.2.2 课题研究内容 |
1.3 自然条件 |
1.3.1 地貌地质 |
1.3.2 气象、水文资料 |
1.4 开发区排水规划概况 |
1.4.1 排水现状 |
1.4.2 排水规划原则 |
1.4.3 排水规划 |
1.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 工程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
2.1 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 |
2.2 城市污水量 |
2.3 污水量指标预测城市污水量(方法一) |
2.4 单位用地排水指标预测城市污水量(方法二) |
2.5 城市污水水量预测结果 |
2.6 回用水水量 |
2.6.1 绿化用水量 |
2.6.2 道路浇洒用水量 |
2.6.3 工业用水量 |
2.6.4 回用水总用水量 |
2.7 工程建设规模 |
2.8 工程项目构成 |
3 城市污水管网工程 |
3.1 服务范围 |
3.2 排水体制 |
3.2.1 排水现状 |
3.2.2 设计排水体制 |
3.3 污水干管平面布置 |
3.3.1 老城区 |
3.3.2 产业基地 |
3.4 污水干管的竖向设计 |
3.5 管材选择 |
3.6 管道工程量 |
4 污水处理厂址选择及处理标准 |
4.1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
4.2 污水处理厂系统构成 |
4.3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4.3.1 生活污水水质 |
4.3.2 工业污水水质 |
4.3.3 城市污水水质 |
4.4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
4.5 回用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 |
4.6 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 |
4.7 污水处理程度 |
5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优选 |
5.1 工艺方案确定原则 |
5.2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方案 |
5.2.1 污水水质特性分析 |
5.2.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
5.2.3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
5.3 回用水处理工艺 |
6 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 |
6.1 氧化沟方案工艺设计 |
6.1.1 主要处理构(建)筑物设计 |
6.1.2 回用水处理系统 |
6.1.3 主要附属建筑物设计 |
6.2 CASS方案工艺设计 |
6.2.1 主要处理构(建)筑物设计 |
6.2.2 回用水处理系统 |
6.2.3 主要附属建筑物设计 |
6.3 污水处理厂工艺处理方案的确定 |
6.4 污水厂总体设计 |
6.5 建筑设计 |
6.6 结构设计 |
6.7 电气设计 |
6.8 仪表与自控设计 |
7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节能及消防 |
7.1 环境保护措施 |
7.1.1 厂内污水及处理后排放的污水 |
7.1.2 噪音 |
7.1.3 气味 |
7.1.4 氯 |
7.1.5 固体废弃物 |
7.2 劳动安全保护 |
7.3 节能措施 |
7.4 消防 |
8 工程投资估算 |
8.1 编制依据 |
8.2 氧化沟工艺(推荐方案)投资估算 |
8.2.1 氧化沟(3万m~3/d)工艺投资估算 |
8.2.2 工程其他费用及费率计算 |
8.3 CASS 工艺投资(比较方案)估算 |
8.3.1 CASS(3万m~3/d)工艺投资估算 |
8.3.2 工程其他费用及费率计算 |
8.4 回用水工程投资估算 |
8.4.1 回用水(1万m~3/d)投资估算 |
8.4.2 工程其他费用及费率计算 |
8.5 厂外管网投资估算 |
8.5.1 厂外管网投资估算 |
8.5.2 工程其他费用及费率计算 |
9 工程经济评价 |
9.1 经济评价依据 |
9.2 财务评价 |
9.2.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
9.2.2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 |
9.2.3 自筹资金来源 |
9.2.4 水价预测与利润预测 |
9.2.5 贷款偿还计划 |
9.2.6 财务分析 |
9.2.7 财务平衡分析 |
9.3 不确定性分析 |
9.3.1 盈亏平衡分析 |
9.3.2 敏感性分析 |
9.4 财务评价结论 |
9.5 国民经济评价 |
9.5.1 采用参数 |
9.5.2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
9.5.3 国民经济指标计算 |
9.6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
10 结论及建议 |
10.1 结论 |
10.2 建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参数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
1.1.1 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
1.1.2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
1.1.3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状况 |
1.1.4 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
1.1.5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
1.2 建设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的战略意义 |
1.2.1 我国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1.2.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展望 |
1.2.3 西安市污水处理现状 |
1.2.4 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建设背景 |
1.3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
1.3.1 处理规模 |
1.3.2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1.3.3 水质指标 |
1.3.4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
1.3.5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选择 |
1.3.6 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 |
1.3.7 水质参数确定的重要性 |
1.3.8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
2.1 分析项目与方法 |
2.2 采样地点与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沉淀试验 |
3.1 沉淀试验 |
3.1.1 试验原理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试验结果 |
3.2 去除效率试验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试验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生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 |
4.1 试验原理 |
4.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4 试验结果 |
4.4.1 污泥增长与污泥负荷间关系 |
4.4.2 污泥耗氧量与污泥负荷间关系 |
4.5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设计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进、出水水质指标确定 |
5.2.1 进水水质指标 |
5.2.2 出水水质指标 |
5.3 处理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及工艺流程 |
5.3.1 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路线确定 |
5.3.2 污泥处理工艺技术路线确定 |
5.3.3 除臭工艺技术路线确定 |
5.3.4 处理厂污水、污泥出路 |
5.4 生物反应池设计计算 |
5.4.1 基础资料 |
5.4.2 生物反应池总容积确定 |
5.4.3 生物反应池总停留时间确定 |
5.4.4 各反应区容积确定 |
5.4.5 回流污泥量确定 |
5.4.6 剩余污泥量确定 |
5.4.7 内回流量确定及内回流泵选择 |
5.4.8 曝气系统计算 |
5.5 生物反应池工程设计 |
附图1 生物反应池总平面图 |
附图2 生物反应池上部平面图 |
附图3 生物反应池下部平面图 |
附图4 生物反应池剖面图 |
附图5 生物反应池施工实拍照片(一) |
附图6 生物反应池施工实拍照片(二) |
附图7 生物反应池施工实拍照片(三)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1)运输或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 |
(2)预处理—合并处理 |
2 剩余活性污泥量的计算 |
3 辐流式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4】 |
4 结论 |
(9)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基本条件 |
1.1 处理规模 |
(1) 城市人口。 |
(2) 城市性质及经济水平。 |
(3) 城市排水体制。 |
(4) 工业废水量。 |
(5) 污水管网完善程度。 |
(6) 规划年限。 |
1.2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1) 城市性质及经济水平。 |
(2) 工业废水水质。 |
(3) 其他污染源。 |
(4) 排水体制。 |
1.3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
1.4 污水、污泥资源化 |
2 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选择 |
2.1 选择主要原则 |
2.2 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 |
2.2.1 建设规模 |
2.2.2 处理工艺选择 |
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
3.1 污水管网设计 |
(1) 污水管网规划年限。 |
(2) 排水体制。 |
3.2 垃圾渗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3.3 生物除磷脱氮 |
3.4 辐流式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 |
3.5 除臭 |
3.6 受纳水体的洪水位及高潮位 |
3.7关于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中电导率指标 |
(10)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国内水环境现状 |
1.1.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
1.1.3 西安市污水处理现状及规划概述 |
1.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综述 |
1.2.1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综述及分析 |
1.2.2 氧化沟处理技术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4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比选研究 |
2.1 污水量预测与工程规模的确定 |
2.2 原水与处理水水质的确定 |
2.2.1 原水水质的确定 |
2.2.2 出水水质的确定 |
2.3 处理工艺方案分析与研究 |
2.3.1 水质特性的分析 |
2.3.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2.3.3 消毒方式的选择 |
2.3.4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
2.3.5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 |
2.3.6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 |
第三章 奥伯尔氧化沟工艺分析及研究 |
3.1 工艺的特征 |
3.2 主要优点和适用范围 |
3.2.1 主要优点 |
3.2.2 适用范围 |
3.3 工艺流程和典型构造 |
3.4 氧化沟容积计算 |
3.4.1 基础数据 |
3.4.2 计算方法分析及研究 |
3.5 氧化沟曝气设备设计研究 |
3.6 氧化沟推流设备设置 |
3.7 氧化沟自控仪表设置 |
第四章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 |
4.1 污水、污泥及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
4.2 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 |
4.3 深度系统工艺设计 |
第五章 工程实施与运行效果分析 |
5.1 工程实施进度 |
5.2 实际运行水质统计分析 |
5.3 经验总结与改进提高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串湖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及运行研究[D]. 李林阳. 吉林大学, 2016(02)
- [2]精河县污水处理工程设计[D]. 耿博. 吉林大学, 2016(02)
- [3]锦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方案设计[D]. 杜娟娟. 吉林大学, 2015(08)
- [4]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研究[D]. 温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2)
- [5]建昌食品产业园污水厂工艺方案优化及设计[D]. 孙伏寅.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6]某开发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分析[D]. 张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参数试验及应用研究[D]. 黄宁俊. 长安大学, 2008(S1)
- [8]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 陈向农. 福建建设科技, 2005(05)
- [9]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 杭世珺. 给水排水, 2004(01)
- [10]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应用研究[D]. 马小蕾. 长安大学, 2008(S1)
标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 污水处理厂论文; 污水处理工艺论文;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