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成山头VTS的信息服务及相关法律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喻伟,张国庆,陈海键[1](2020)在《分道通航制水域船舶的安全航行与避碰研究》文中提出分道通航制是船舶定线制的主要形式和最常用形式.分道通航制的运用,对于维持船舶航行秩序和缓解通航分道交通密集程度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航行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关的水文地理信息和船舶的航行避碰研究,对保证船舶的安全性和提高驾驶员在分道通航制水域内的技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内的安全航行和避碰做了相关研究,介绍了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内航行时会遇的几种典型情况,以及通过对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不同航行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具体与之相对应的安全航行和避险的措施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就成山头水道分道通航制的安全航行为实例,介绍了在具体通航分道情况下的航行方法和注意事项.
赵晓楠[2](2020)在《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海保障作为海上运输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促进航运经济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和实行海上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Y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Y航标处辖区港口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航标管理的规模持续增长,航标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随着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干部职工队伍日益壮大,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规范,Y航标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不仅为Y航标处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航海保障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文章按照“理论研究-现状分析-问题剖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地调研、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相关理论知识、Y航标处实际工作情况、国内外航标管理机构相关经验等资源进行整合,对地方航海保障现状与航标用户需求进行统筹分析,提出提高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进而不断优化辖区航海保障服务,提升航标综合管理水平和助航服务能力。文章从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的现状入手,分析不足之处并总结问题原因。目前主要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技术装备老旧落后、事业发展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文章进而研究了国内外在提升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有益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目前一是要健全提升航海保障管理效能的新机制,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二是要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提高综合助航服务智能化程度,加强航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推进航标效能改造升级。三是要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强航标保养基地、码头和船舶建设,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航标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推广。四是要打造专业的航海保障队伍,分析人员需求,合理引进人员,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建议,为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的提升提供了借鉴。
戴厚兴[3](2019)在《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在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两个关键性问题,构建能动态显示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某一重点关注船舶在某一重点关注海域或航线上的海上交通风险等级,同时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重点考虑动态环境因素和重点关注船舶,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能见度不良天气为例,通过采集大样本,以及采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模糊信息分配理论修正专家调查法,确立了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修正后的风险矩阵能充分体现海上交通风险特征和实际状况,避免了专家调查法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缺点,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ADAS-WRF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等国内外现代气象科技对气象和海洋部门提供的海上恶劣天气预报信息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精细网格化技术处理,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极限学习机理论对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进行预测。数据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实现较为稳定、准确、快速的时间步长1h、空间网格海域10 km× 10 km的大风、海浪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 h、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能见度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2 h、空间网格海域10 nmileX 10 n mile的海冰预报信息数据,以及时间步长10 min、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等风险动态信息数据的连续滚动预测和技术处理功能,为构建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数据支撑。最后,运用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气象预报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交通流密度预测理论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平台,构建了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3种系统均实现了针对重点关注船舶的海域风险和航线风险的动态预评估和船舶规避重大海上交通风险的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构建的3种系统,提高了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可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丰富了能见度不良和严重海冰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开展上述关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的研究工作,基本解决了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的关键性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最新科技指导并修正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实践,而且还要预先从动态环境因素的最坏处着想。研究结果可为海事主管部门制定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安全监管规则、规范和指南以及实施海上交通管制行为和船舶交通服务提供参考,也可为航运企业健全船舶航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跟踪、监管船舶动态提供技术手段,还可为船长、船舶驾驶员、引航员等航海者安全驾驶和操纵船舶提供实际指导。
李永攀[4](2019)在《基于AIS数据的海上交通主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交通因经济发展而更加繁忙,由于通航水域资源有限,船舶数量的增加、海上交通复杂度的提升必将导致海上交通风险增大。而主管机关快速、准确地识别海上交通态势并有效开展交通组织并不容易。随着AIS设备的强制配备和广泛使用,船舶动态数据已成为一种丰富而廉价的信息源。为此有必要分析海量船舶动态数据,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海上交通特征,进而为主管机关提高交通组织效率、降低海上交通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论文以AIS数据为基础,以海上交通主要特征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数据挖掘为研究手段,分析海上交通流宏观特征、海上交通时空模式和复杂度。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1)分析海上交通流特征和参数,引入航速、航向和MMSI等属性约束,使用DBSCAN算法对大量船舶AIS数据进行约束聚类分析,区分不同类型的交通流,计算交通流参数并研究参数之间的关系。(2)对AIS数据进行时间切片化约简,处理报告间隔不等的问题,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属性,使用ST-DBSCAN算法开展AIS数据时空密度聚类,并开展多船会遇态势识别和基于Apriori算法的时空关联分析。(3)考虑船舶长度、相对距离、运动趋势和交叉角等因素,提出水上交通关系单元复杂度模型,定义有序距离,使用OPTICS算法对AIS数据进行聚类,计算海上交通复杂度。关于海上交通流宏观特征、海上交通时空模式和复杂度的研究,丰富了海上交通理论与技术。基于舟山海区船舶AIS数据的实例分析表明:约束聚类可以更加精细、灵活地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交通流,提取海上交通流的宏观特征;时空聚类和关联分析更利于发现隐含的时空模式;考虑会遇态势聚类计算出的海上交通复杂度,切实反映了 VTS值班员的认知负荷。研究成果对海上交通组织与安全保障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亚磊,董健华[5](2018)在《国内VTS信息服务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服务是VTS的基本服务,对提高船舶航行安全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追踪国际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整理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研究国内VTS信息服务的新变化,查找VTS信息服务提升存在的主要困难,总结中长期VTS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强化数据平台整合、推进E航海建设、促进法规标准制定、开展定制性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发力的建议,为VTS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张一可[6](2015)在《卫星信息资源在TV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VTS系统的建设在提高山东辖区海上交通效率,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维护良好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VTS系统还存在远距离目标信息采集能力不强、对渔船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缺乏信息分析的手段和标准等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山东辖区目前VTS监管系统在覆盖范围上的局限性,山东海事局在威海VTS中心开展了卫星信息资源的接入尝试。本文以此为背景,对VTS中心接入使用卫星AIS、LRIT系统、北斗定位系统等卫星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开展卫星信息资源在VT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卫星信息资源原理特性、接入技术的分析,探索卫星信息资源在VTS中心的接入;结合通航安全指数图、交通流分析、远程航迹回放、搜救漂移计算、电子警察等具体功能实现,研究卫星信息资源在VT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以及在通航信息系统、搜救应急与联合行动、网格化管理、海事公共服务平台、海事现代化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发挥。通过对卫星信息资源在VT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借助卫星信息资源实现对VTS中心周边水域船舶的远程监视和跟踪,从而进一步加强海上国防及安保,提高海上搜救与救助能力,为调查海上非法排放、溢油事故、交通事故等提供信息支持,为海事管理部门及其他政府和行业部门提供数据应用决策参考。
李国成[7](2014)在《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航运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综合交通物流链发展,水上游乐、休闲活动增加,在安全、安保、效率、环境保护的VTS系统基本要求上,对VTS系统信息依赖逐渐加大。海事系统已经转入公务员编制后,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海事,必须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并用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方法研究VTS系统的发展,确立近期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的策略。作者研究IMO有关VTS系统的指导性文件,从概念入手论证VTS系统的交通组织服务功能体现的船舶交通管理,得出VTS系统是特殊、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分析VTS系统的三个服务功能基础上,得出交通组织服务体现的公共服务的结论。在学习借鉴前人有关VTS系统文献的观点和方法基础上,分析了面向公共服务的VTS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运用公共治理的顾客导向、公民参与、公平正义、电子化政府理论分析了VTS面向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采用战略规划的SWOT方法得出面向公共服务的VTS系统发展战略议题,并运用SMART方法,进行了十三五期间VTS系统战略议题选择作者论证得出了共享VTS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框架,提出了树立公共管理理念、建立智能VTS系统、维护航运市场公平正义、构建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模式、加大VTS系统国产化研究应用等VTS面向公共服务的策略,建议尝试将VTS系统的助航服务移交引航中心完成。
李军[8](2014)在《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运的发展,船舶日趋大型化、船舶航行日趋密集,船舶发生事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密集航行船舶航行的安全,已然成为焦点,目前我国已建立VTS中心30个,基本实现对港区等重要水域的全面覆盖,同时AIS、电视监控、远程跟踪识别等先进技术也引入到船舶监控,我国港区和海上船舶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海上险情和船舶发生事故的总体数量比以往大幅减少。然而国内VTS,“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VTS收集到的信息留在值班室,透明力度小无共享,信息应用程度低,AIS、CCTV、远程跟踪识别容易受到距离、天气干扰、报文种类、数据传输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上交通信息的收集和评估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运用先进技术整合现有的各类海上资源迫在眉睫。本文以成山角及其周边水域的海上交通信息要素为样本,以经常航经VTS区域内的船舶及其公司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建立基于海上交通流量统计和船舶航迹分析的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延伸了现有AIS、VTS系统功能,并引入卫星AIS、和LRIT、北斗定位等远程监视系统,实现对监控水域内海上交通流量的实时统计和船舶航迹的宏观分析,结合VHF、AIS、媒体、网络等手段向有关船舶、船员和航运公司提供海上交通和安全信息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海上航行风险、减少海上事故发生、提高船舶通航效率的目的。交通流数据统计包括AIS目标、雷达目标在内的船舶,有效补充AIS的局限性。对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提高船舶通航效率,提升VTS水上交通监管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健[9](2013)在《VTS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essel Traffic Service)作为国家海事部门实施水上动态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服务型海事的要求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利用VTS监管,各海事主管部门不仅可以维护通航秩序,保证人身、设施和船舶财产的安全,还可以加强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国家还是主管机关的形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本文中,笔者旨在研究服务型VTS,以便提升VTS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VTS发展史和公共管理发展史,分析国内外VTS发展现状及其功能定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我国现行VTS服务水平,找出我国VTS实际观与国际观的差别以及与国外航运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找出制约我国VTS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因素。本文最后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的视角,针对制约我国VTS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的因素,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研究提升VTS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和对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以期改善提升VTS公共服务水平,以契合在服务型海事职能转变下,满足保障船舶交通安全的要求,进而指导VTS的科学发展。
张俊校[10](2013)在《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威海港VTS区域(以下简称威海VTS区域)是以大泓灯桩为圆心、半径8海里的水域。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威海VTS区域的船舶日益增多,且船舶吨位大型化的趋势明显,同时,威海VTS区域附近的沿海规划航路即将实施,届时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威海VTS区域的通航安全进行研究分析,以保障附近海域船舶的航行安全。本文介绍了威海VTS中心渊源、系统功能、威海VTS区域交通流量状况、VTS管理情况,对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域存在通航安全隐患,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总结海事部门对威海VTS区域通航船舶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加强船舶动态管理,优化通航环境管理,实施网格化管理及完善VTS信息化支持机制等,并对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威海VTS区域整体通航安全情况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通航安全风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矛盾依然影响该水域的船舶通航安全。建议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消除影响通航安全的各种因素,有效保障船舶通航安全,促进威海海域海上安全形势的稳定。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该水域的通航安全和VTS管理效能,保持威海VTS区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防止因船舶交通流增加而导致该水域通航环境恶化或诱发水上交通事故,进一步保障威海港及其附近水域船舶航行安全。
二、浅谈成山头VTS的信息服务及相关法律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成山头VTS的信息服务及相关法律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分道通航制水域船舶的安全航行与避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道通航制水域的基本特征与组成 |
1.1 分道通航制的定义 |
1.2 分道通航制的组成 |
1)通航分道 |
2)分隔带或分隔线 |
3)沿岸通航带 |
4)推荐的交通流向 |
2 通航制水域的安全航行和避碰 |
2.1 进入分道通航制水域的准备工作 |
2.2 在分道通航制水域航行的注意事项 |
1)船舶在驶进或驶出端部的注意事项 |
2)船舶在穿越通航分道时的注意事项 |
2.3 在分道通航制水域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工作 |
1)在恶劣海况情况下 |
2)在碰撞的紧急情况下 |
3 成山头分道通航制的安全航行 |
3.1 成山头水域分道通航制的介绍 |
3.2 成山头水域的水上交通现状 |
3.3 成山头通航分道内的安全航行和注意事项 |
4 结语 |
(2)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航标 |
2.1.2 公共服务能力 |
2.1.3 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3 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研究 |
3.1 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3.1.1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现状 |
3.1.2 公共服务投入能力现状 |
3.1.3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状 |
3.2 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3.2.2 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 |
3.2.3 技术装备老旧落后 |
3.2.4 事业发展后备人才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
3.3.2 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与港口建设不相适应 |
3.3.3 技术装备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
3.3.4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的举措 |
4.1.1 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 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
4.1.2 日本海上保安厅(JCG): 重视培训,应用新技术 |
4.1.3 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AMSA): 航标维护引入市场竞争 |
4.2 国内其它地区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的举措 |
4.2.1 香港海事处: 航标专项维护外包 |
4.2.2 青岛航标处: 大力倡导技术创新 |
4.2.3 上海航标处: 推广应用新材料浮标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标准与规范化管理 |
4.3.2 注重航海保障人才培养 |
4.3.3 创新航标维护保养模式 |
4.3.4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
5 进一步提升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
5.1 健全提升航海保障管理效能的新机制 |
5.1.1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5.1.2 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 |
5.1.3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
5.2 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 |
5.2.1 提高综合助航服务智能化程度 |
5.2.2 加强航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
5.2.3 推进航标效能改造升级 |
5.3 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 |
5.3.1 加强航标保养基地、码头和船舶建设 |
5.3.2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
5.3.3 加快航标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推广 |
5.4 打造专业的航海保障队伍 |
5.4.1 分析人员需求合理引进人员 |
5.4.2 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
5.4.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
1.2.2 海上交通风险评估方法的现状分析 |
1.2.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目标、思路和任务 |
1.3.2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内涵 |
2.1.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因素分析 |
2.1.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类型分析 |
2.1.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对象 |
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体系 |
2.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体系要素分析 |
2.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动态风险预评估体系结构 |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2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3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4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4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
2.4.1 模糊信息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2.4.2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理论的风险矩阵及其比较分析 |
2.4.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
2.5 本章小结 |
3 风险动态信息数据预测与处理技术 |
3.1 海上恶劣天气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1 精细化网格大风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2 精细化网格海浪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3 重点关注海域海上能见度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4 卫星遥感海冰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技术 |
3.2.1 船舶交通流密度及其预测研究现状 |
3.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模型 |
3.2.3 成山角附近海域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实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1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1.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1.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1.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2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2.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2.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2.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3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3.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3.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3.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AIS数据的海上交通主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海上交通流宏观特征研究现状 |
1.2.2 海上交通时空模式研究现状 |
1.2.3 海上交通复杂度研究现状 |
1.2.4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和方法 |
2.1 海上交通 |
2.1.1 海上态势感知 |
2.1.2 海上交通特征 |
2.1.3 海上交通管理 |
2.2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
2.2.1 AIS技术特性 |
2.2.2 AIS数据分析 |
2.2.3 AIS数据处理 |
2.3 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
2.3.1 数据挖掘 |
2.3.2 聚类分析 |
2.3.3 关联规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DBSCAN算法的海上交通流宏观特征研究 |
3.1 基于AIS数据的海上交通流 |
3.1.1 特征分析 |
3.1.2 参数分析 |
3.2 基于DBSCAN算法的交通流宏观特征分析 |
3.2.1 AIS数据领域知识分析 |
3.2.2 DBSCAN约束聚类分析 |
3.3 实例与分析 |
3.3.1 数据抽取和预处理 |
3.3.2 约束聚类分析 |
3.3.3 分析与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T-DBSCAN和Apriori算法的海上交通时空模式研究 |
4.1 基于ST-DBSCAN算法的船舶时空共现模式 |
4.1.1 海上交通时空密度 |
4.1.2 时空密度聚类分析 |
4.1.3 实例与分析 |
4.2 基于ST-DBSCAN算法的多船会遇态势识别 |
4.2.1 基于AIS数据的多船会遇 |
4.2.2 多船会遇识别 |
4.2.3 实例与分析 |
4.3 基于Apriori算法的多船会遇时空关联模式 |
4.3.1 多船会遇时空关联分析 |
4.3.2 实例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OPTICS算法的海上交通复杂度研究 |
5.1 水上交通关系单元复杂度模型 |
5.1.1 基本概念 |
5.1.2 复杂度影响因子 |
5.1.3 复杂度公式及模型参数 |
5.2 基于OPTICS算法的海上交通复杂度 |
5.2.1 有序距离与OPTICS聚类分析 |
5.2.2 海上交通复杂度计算 |
5.3 实例与分析 |
5.3.1 单时间片AIS数据聚类 |
5.3.2 多时间片AIS数据聚类 |
5.3.3 分析与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国内VTS信息服务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AIS系统基本建设情况 |
1.1 国内VTS信息服务定义和要求 |
1.2 国内VTS信息服务的新变化 |
1.3 国内VTS信息服务提升存在的主要困难 |
2 VTS信息服务发展趋势 |
2.1 VTS信息服务更加高效 |
2.2 VTS信息服务更加智能 |
2.3 VTS信息服务更加科学 |
2.4 通讯技术的进步将引领信息服务产生跨越式发展 |
3 提升国内VTS信息服务的发力点 |
3.1 强化数据平台整合, 提升数据质量 |
3.2 加快岸基支持系统发展, 积极推进E航海建设 |
3.3 促进法规标准制定, 为船员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
3.4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开展定制性服务 |
4 结论与展望 |
(6)卫星信息资源在TV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AIS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卫星AIS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章 VTS建设现状及山东辖区海事监管需求分析 |
2.1 海事系统VTS现状 |
2.1.1 海事系统VTS发展历程 |
2.1.2 海事系统VTS建设情况 |
2.1.3 VTS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
2.1.4 山东辖区VTS系统及监管设施建设情况 |
2.2 山东辖区海上交通信息要素 |
2.2.1 山东辖区范围 |
2.2.2 监管水域通航环境概述 |
2.2.3 辖区主要航路 |
2.2.4 辖区渔船、主要渔场及养殖区分布情况 |
2.3 VTS系统技术分析 |
2.3.1 VTS主要功能 |
2.3.2 VTS技术资源分析 |
2.3.3 VTS技术发展趋势 |
2.4 VTS需求分析 |
2.4.1 海上安全诉求的分析 |
2.4.2 海事监管转型升级的需求分析 |
2.4.3 海事服务升级拓展的需求分析 |
2.4.4 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分析 |
2.5 山东辖区海事监管需求分析 |
2.5.1 保障海事业务顺利开展的需求 |
2.5.2 对重点船舶监管的需求 |
2.5.3 成山头地区定线制方案实施的需求 |
2.5.4 掌握交通整体态势的需求 |
2.5.5 宏观掌握辖区船舶信息的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卫星AIS、LRIT等卫星信息资源分析 |
3.1 卫星AIS技术性能和应用现状 |
3.1.1 卫星AIS技术原理 |
3.1.2 卫星AIS性能特点 |
3.1.3 卫星AIS的应用现状 |
3.1.4 卫星AIS信息接入技术 |
3.2 LRIT技术性能和应用现状 |
3.2.1 LRIT技术原理 |
3.2.2 LRIT性能特点 |
3.2.3 LRIT的应用现状 |
3.2.4 LRIT信息接入技术 |
3.3 北斗系统技术性能和应用现状 |
3.3.1 北斗系统技术原理 |
3.3.2 北斗系统性能特点 |
3.3.3 北斗系统的应用现状 |
3.3.4 北斗系统信息接入技术 |
3.4 比较分析 |
3.5 卫星信息资源与岸基信息源的融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信息资源在山东海事局VTS中心的应用分析 |
4.1 卫星信息资源在VTS海上人命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
4.1.1 支持应急处置行动 |
4.1.2 优化应急资源的配置 |
4.2 卫星信息资源在VTS航行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
4.2.1 远程船舶动态跟踪与控制 |
4.2.2 重点船舶监管、重要水域监控 |
4.2.3 提供航海信息与预警服务 |
4.3 卫星信息资源在提高船舶交通效率中的应用 |
4.3.1 信息收集与分析 |
4.3.2 组织船舶交通运动 |
4.3.3 规划沿海航路 |
4.3.4 加强船旗国管理 |
4.4 卫星信息资源在保护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
4.5 卫星信息资源在VTS支持联合行动中的应用 |
4.5.1 支持联合服务 |
4.5.2 支持海事事故调查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卫星信息资源应用功能的实现 |
5.1 在通航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5.1.1 实现风险评估和通航安全态势发布 |
5.1.2 实现交通流统计 |
5.1.3 实现动态统计 |
5.2 在搜救应急和联合行动中的应用 |
5.2.1 事故调查处理 |
5.2.2 支持搜救应急 |
5.3 在网格化管理中的应用 |
5.3.1 实现重点水域管理 |
5.3.2 实现电子警察功能 |
5.3.3 实现重点船舶监管 |
5.4 在海事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
5.5 在海事现代化监管体系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MO/IALA有关VTS系统指导文件 |
1.2.2 我国VTS系统法律基础 |
1.2.3 借鉴文献综述 |
1.2.4 引用文献评述 |
1.2.5 发展性文献评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公共服务理论对VTS系统的要求 |
2.1 VTS系统概念、功能与效益 |
2.1.1 VTS系统定义 |
2.1.2 VTS系统与船舶交通管理 |
2.1.3 VTS系统功能 |
2.1.4 VTS系统运行效益 |
2.2 VTS系统发展史 |
2.2.1 VTS系统发展 |
2.2.2 VTS系统发展方向 |
2.3 VTS系统的公共服务属性 |
2.4 公共服务对VTS系统的要求 |
2.4.1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
2.4.2 公共服务理念对VTS系统的要求 |
2.5 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具体体现 |
2.5.1 顾客导向的具体体现 |
2.5.2 电子化政府的具体体现 |
2.5.3 公民参与的具体体现 |
2.5.4 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
2.5.5 公用部门的战略管理 |
第3章 VTS系统公共服务的环境分析 |
3.1 VTS系统公共服务的外部环境认识 |
3.1.1 公共服务对VTS系统的要求 |
3.1.2 科技环境认识 |
3.1.3 经济环境认识 |
3.1.4 顾客需求 |
3.2 VTS系统内部环境认识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威胁 |
3.4 面向公共服务的VTS系统SWOT分析 |
3.5 策略议题清单 |
第4章 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的战略规划 |
4.1 再评价VTS系统发展的使命、目标 |
4.1.1 再评价VTS系统使命 |
4.1.2 再评价VTS系统发展目标 |
4.2 共享VTS系统策略制订 |
4.2.1 共享VTS系统概念 |
4.2.2 共享VTS系统功能三级架构 |
4.2.3 VTS中心的功能架构 |
4.2.4 区域VTS信息中心 |
4.2.5 国家VTS信息中心 |
4.3 其它面向公共服务策略制订 |
4.3.1 运用公共治理理念 |
4.3.2 维护公平正义 |
4.3.3 构建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模式 |
4.3.4 加快VTS系统国产化研究应用 |
4.3.5 尝试不同的VTS系统运行模式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日本海上保安厅海上信息发布系统 |
1.2.2 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成山角水域海上交通信息要素 |
2.1 成山角水域通航环境概述 |
2.1.1 成山角水域附近航路概况 |
2.1.2 成山角水域锚地概况 |
2.1.3 成山角水域水文气象要素 |
2.2 成山角水域交通流量及事故分析 |
2.2.1 成山角水域商船交通流量年变化 |
2.2.2 成山角水域船舶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交通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方式 |
3.1 海上交通信息的发布和接收途径 |
3.1.1 岸上常规信息发布和接收方式 |
3.1.2 VTS中心海上信息发布和接收方式 |
3.1.3 在航船舶发布和接收信息方式 |
3.2 各类信息发布和接收方式比较 |
3.2.1 各类通用发布方式比较 |
3.2.2 主要船载通导设备信息接收特点 |
3.3 用户对信息发布方式的选择 |
3.4 针对不同用户发布需求信息的解决方法 |
3.4.1 分级发布 |
3.4.2 分类发布 |
3.4.3 分适用对象发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的构建 |
4.1 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架构分析 |
4.1.1 海上交通信息的采集 |
4.1.2 海上安全风险指数评价 |
4.1.3 海上交通信息的分析处理 |
4.1.4 海上交通信息的发布 |
4.2 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系统在威海VTS中心的具体应用 |
4.2.1 运行模式 |
4.2.2 发布平台 |
4.3 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的效能评估 |
4.3.1 对象选取 |
4.3.1.1 对象选取 |
4.3.1.2 主要评估方式 |
4.3.1.3 评估意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VTS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视角与方法 |
1.2.1 研究视角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VTS公共服务历史沿革及现状及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服务 |
2.1.2 VTS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海事理论 |
2.3 VTS公共服务历史沿革 |
2.3.1 我国VTS历史沿革 |
2.3.2 世界VTS历史沿革 |
2.4 VTS公共服务现状 |
2.4.1 我国VTS公共服务现状 |
2.4.2 国际VTS公共服务现状 |
2.4.3 大连VTS总体概况 |
第3章 我国VTS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问题 |
3.1 VTS公共服务法制建设问题 |
3.2 VTS公共服务理念问题 |
3.3 VTS公共服务定位问题 |
3.4 VTS公共服务主体问题 |
3.5 VTS公共服务职能问题 |
3.6 VTS值班队伍建设问题 |
3.7 VTS服务需求问题 |
第4章 国际航运发达国家VTS服务功能 |
4.1 国外立法 |
4.2 值班队伍建设 |
4.3 服务功能与服务主体 |
第5章 VTS公共服务建设的路径建议 |
5.1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VTS公共服务的法制保障 |
5.2 强化VTS服务理念,构建VTS服务建设的基础理论 |
5.3 以国际定位为导向,准确定位VTS服务 |
5.4 强化VTS服务公共性,促进VTS服务主体多元化 |
5.5 明确VTS职能,削弱其权限 |
5.6 以公共需求为向导,创建服务反馈机制 |
5.7 提高VTS人员素质,强化值班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VTS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威海VTS中心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
2.1 威海VTS中心渊源 |
2.1.1 威海VTS中心发展历程 |
2.1.2 威海VTS中心法律支持 |
2.1.3 威海VTS中心的社会效益 |
2.2 威海VTS中心系统概况 |
2.2.1 威海VTS中心系统构成及性能 |
2.2.2 威海VTS中心系统设备功能 |
2.3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 |
2.3.1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 |
2.3.2 威海VTS中心报告制 |
第3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研究 |
3.1 自然环境 |
3.1.1 水文 |
3.1.2 气象 |
3.1.3 泥沙 |
3.2 威海VTS区域港口地理环境 |
3.2.1 港口现状 |
3.2.2 锚地现状 |
3.2.3 引航员登(离)水域 |
3.2.4 威海港总体规划 |
3.3 通航敏感水域 |
3.3.1 禁航区 |
3.3.2 沉船沉物 |
3.3.3 水产养殖区 |
3.3.4 海底管线 |
3.3.5 临时抛泥 |
3.3.6 其他敏感水域 |
3.4 船舶交通流现状 |
3.4.1 交通流统计分析 |
3.4.2 威海港未来交通流量预测 |
3.4.3 威海VTS区域附近航路规划 |
3.4.4 事故分析 |
3.5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隐患 |
3.5.1 航道因素 |
3.5.2 养殖区因素 |
3.5.3 助航设施因素 |
3.5.4 航道与泊位的匹配因素 |
3.5.5 船舶通航秩序因素 |
3.6 其他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 |
3.6.1 双岛湾VTS盲区因素 |
3.6.2 船舶夜航因素 |
3.6.3 锚地避风因素 |
第4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
4.1 威海VTS区域存在的航行风险分析 |
4.1.1 助航设施的可靠性 |
4.1.2 通航水域存在的风险 |
4.2 海事部门应对船舶进出港风险的一般措施 |
4.2.1 保障助航设施工作正常 |
4.2.2 控制船舶引航风险 |
4.2.3 严格控制通航船型 |
4.2.4 控制船舶夜航风险 |
4.2.5 严格执行船舶禁(限)航标准 |
4.3 海事部门对威海VTS区域通航船舶的风险控制措施 |
4.3.1 优化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 |
4.3.2 优化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管理 |
4.3.3 建立威海VTS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 |
4.3.4 完善VTS信息化支持机制 |
4.4 威海VTS对船舶通航安全管理的效能 |
4.4.1 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的现状 |
4.4.2 威海VTS区域动态控制的作用 |
4.4.3 威海VTS区域绩效评估 |
4.5 保障通航安全待解决问题 |
4.5.1 盲目扩大生产与通航安全的问题 |
4.5.2 海洋农业经济与港航经济的问题 |
4.5.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成山头VTS的信息服务及相关法律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分道通航制水域船舶的安全航行与避碰研究[J]. 喻伟,张国庆,陈海键. 广州航海学院学报, 2020(03)
- [2]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赵晓楠.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D]. 戴厚兴.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基于AIS数据的海上交通主要特征研究[D]. 李永攀.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国内VTS信息服务发展展望[J]. 任亚磊,董健华. 航海, 2018(01)
- [6]卫星信息资源在TVS中心海事监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一可.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7]VTS系统面向公共服务的策略研究[D]. 李国成.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4)
- [8]海上交通信息发布体系的构建[D]. 李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9)
- [9]VTS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D]. 马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10]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D]. 张俊校.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