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液体培养的物质和条件研究

羊肚菌液体培养的物质和条件研究

一、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支彩艳,乔俊,赵建国,杜雅琴,张学忠[1](2021)在《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极高,深受大众欢迎,野生羊肚菌供不应求。羊肚菌人工栽培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羊肚菌室外栽培已趋于成熟,但室内栽培和液体发酵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待继续突破。该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研究人员有关羊肚菌人工栽培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到目前为止取得的进展,主要介绍了羊肚菌菌种制备技术、大田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化生产这3个部分内容,并提出了羊肚菌人工栽培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李梦桐,王楠,玛依拉·吐尔地别克,焦子伟[2](2021)在《羊肚菌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种植现状、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栽培技术上如分类及其生活史、生长因素(营养生长与环境条件)、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发酵技术、外源营养袋技术、人工栽培(室内栽培和室外栽培)、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措施等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对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为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今后强化药食用真菌羊肚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以及富硒控制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王航[3](2020)在《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羊肚菌(Morchella spp.)为羊肚菌属真菌,因其头部具有酷似羊肚的皱褶网状凸起而得名。由于羊肚菌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多种功效,以至于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尽管目前发现的羊肚菌属真菌有68种,但是其中可作为菌种进行大规模栽培的寥寥无几。为了丰富羊肚菌的种质资源、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稳产和高产,新的羊肚菌菌种的寻求、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的探究势在必行。本研究以采自安徽大别山区的野生羊肚菌为材料,对其进行了菌丝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羊肚菌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以及大规模栽培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的野生羊肚菌子囊果进行组织分离得到了三个菌株(Y1、A和B)。Y1经鉴定为Morchella conica,为羊肚菌属的一种,A、B分别为Fusarium oxysporum和Boeremia exigua,可能是羊肚菌的伴生菌或病原菌。来自云南腾冲的Y2、Y3分别鉴定为Morchella importuna和Morchella sextelata,来自河南的菌株Y4鉴定为Morchella conica,均属于羊肚菌属真菌。2.对分离得到的羊肚菌Y1的菌丝进行观察以及最佳培养条件的筛选,发现羊肚菌Y1的菌丝在平板培养时产生的分支较多,菌丝产生的分支之间有接合现象。最适的平板培养条件为pH 6.0~9.0,温度25~26℃,暗培养。最佳的营养条件为碳源—葡萄糖、氮源—硝酸钾,3.通过对羊肚菌Y1、Y2和Y3的菌丝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发现Y1和Y2菌丝的生长方式为伸长生长和分支生长同时进行;Y3菌丝生长方式为首先菌丝进行伸长生长然后出现分支;不同羊肚菌菌株两两培养时,在两菌落交界处菌丝更容易拧结形成菌团。4.通过对羊肚菌Y1菌丝的液体培养条件的筛选,发现羊肚菌Y1在液体培养的第10天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达到最大。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添加易拉罐裁片作为外源介质来生产液体菌种,效果最好。5.通过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组合进行栽培及其产量评价,发现羊肚菌Y1的菌丝在7种不同栽培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为接近。使用单一菌株和组合菌株进行栽培均可以顺利产生原基并生长出子囊果,使用组合菌株栽培可以缩短原基产生时间、增加原基密度;使用Y2&Y3菌株组合进行栽培产生原基最快、最多,且羊肚菌产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将为丰富羊肚菌菌种资源、指导羊肚菌大规模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赵瑞华,贺晓龙,田茜[4](2020)在《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发酵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药用真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液体发酵技术周期短、产量高,是探索羊肚菌开发利用的重要生产途径,近年来羊肚菌液体发酵技术的开发及其发酵产物的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该文对羊肚菌的主要营养、活性及挥发性成分、液体发酵优化和液体发酵应用进行综合阐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展望。

徐莉娜[5](2019)在《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食用蕈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蕈菌资源,对丰富野生食用蕈菌种质资源库意义重大,是蕈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课题运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测序的方法对野外采集到的疑似野生马鞍菌X1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测定了该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对其子实体矿物质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以BHT作为阳性对照,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其子实体粗提物进行了急性毒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设计了人工栽培试验;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菌丝体进行了液态和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X1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X1菌株隶属子囊菌门(Ascomyz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马鞍菌属(Helvella),拉丁文学名为Helvella lacunosa,中文名称为棱柄马鞍菌,异名多洼马鞍菌。(2)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蛋白含量达23.72%,粗脂肪含量达3.65%,粗纤维含量达55.12%;子实体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0.64倍,且鲜味氨基酸(Asp、Glu、Gly和Ala)占氨基酸总量的30.07%;采用ICP-AES法对子实体的16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Fe、Zn、K、Na、Ca、Mn、Cu及Mg的含量分别为0.114μg/g、0.017μg/g、2.13μg/g、0.13μg/g、0.0046μg/g、0.0053μg/g、0.0032μg/g、0.1005μg/g,重金属只检出As和Sb,含量分别为0.0021μg/g和0.0013μg/g,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规定的0.1μg/g的限量要求;采用GC-MS法对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2种化合物,确定结构3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1.5%,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己醛、己酸、乙酸和2-戊基呋喃是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是调香原料不可缺少的物质;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10mg/mL时,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49.18%和53.33%;由子实体粗提物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知,用药组最大给药剂量达0.4mL/10g.bw时,实验小鼠生存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致毒反应,且14d内实验小鼠全部存活,处死解剖后的小鼠脏腑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以认定棱柄马鞍菌是安全无毒的。由此可见,该野生菌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毒性,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蕈菌。(3)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利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X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膏、无机盐为MgSO4;最佳培养温度为25℃,适宜pH为6.5,适宜光照条件为12h黑暗+12h光照。人工栽培X1菌株试验结果表明:X1菌株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麸皮煮汁琼脂培养基;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麦粒培养基;最适宜的栽培料配方是松木屑+棉籽壳,X1菌丝体在该培养料上长势好,65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4.32±1.54mm/d,子实体直径0.3–1.6cm,菌盖淡褐色,菌柄灰白色,其长度、直径分别达0.3–3.12cm和0.5–1.5cm;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23.24g/袋和4.56%。(4)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本之间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182个,样本5中特有OTU最多,为201个,样本1中特有OTU最少,仅59个。样本5和样本2种群丰度高于其余3个样本(P<0.05)。样本1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alokirschsteiniothelia;样本2中特有的真菌属有Plectania、Heydenia、Trichosporon、Clavaria,Thelonectria、Leucoglossum、Lepiota、Tricholoma;样本3中特有的真菌属有Metarhizium、Ceratocystis、Cadophora、Cercophora、Podospora;样本4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ypxylon、Physciella、Cyphellophora、Phyragmocephala、Alternaria、Guttulispora、Ophiostoma、Tomentella、Caluatia、Thermomyces、Auxarthron、Botrytis、Scleromitrula、Schizothecium、Chaetomium、Glomerella、Acremonium、Cosllarina;样本5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irsutella、Porormia、Pseudodictyosporium、Lophiotrema。5个样本中优势菌群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以上菌群在5个样本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但相对含量均大于5%。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采样地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差异明显(P<0.05),没有子实体生长的土壤,其真菌多样性高于生长过棱柄马鞍菌的土壤,且不同土壤样本中优势菌属种类与丰度不一样,可见棱柄马鞍菌对于根际定殖真菌具有一定选择性。(5)以液态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对照,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X1菌株液体摇瓶发酵过程中最适碳氮源以及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58g葡萄糖、2.77g蛋白胨、3.01g酵母浸膏、1g KH2PO4、1g NaHCO3、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1.01g/L,是对照组的8.83倍;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49g/L葡萄糖、3.54g蛋白胨、3.85g酵母浸膏、1g KH2PO4、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EPS含量最高,可达233.25mg/L,是对照组的4.06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其菌丝体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X1菌株的最佳液态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0%,装液量80mL,转速140r/min。经验证试验得出,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下,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和EPS含量可高达11.86g/L和244.56mg/L,分别是对照组的9.59和4.31倍。(6)以X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山西常见的10种谷物(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发酵基质,对比研究了X1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对发酵基质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X1菌株固态发酵后,小米、燕麦、藜麦、小麦和大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0.898、0.911、0.764和0.770。发酵35d后,5种发酵谷物的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3.38mg/g、3.30mg/g、1.30mg/g、3.06mg/g和0.57mg/g,分别比对照高1.57、2.21、1.86、2.03和1.10倍。大米、荞麦和豌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5、0.398和0.132);玉米和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负相关(R=-0.399和-0.723)。发酵7d后,玉米发酵产物总酚含量的最大值为3.18mg/g,比对照低0.3%;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最大值为2.68mg/g,比对照低12%。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0种谷物发酵产物中,小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0.16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98.78%;豌豆发酵产物提取物的还原力最强,EC50值为4.18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6.56%;小米发酵产物提取物的Fe2+螯合能力最强,EC50值达16.64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81.61%;高粱发酵产物提取物的O2-·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12.41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3.82%。本实验结果表明,X1菌株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本研究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不仅子实体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菌丝体的固态发酵还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抗氧化性能,因而,本研究既可以为开发利用棱柄马鞍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开发谷物抗氧化产品或功能食品提供科学指导。

豆艳[6](2018)在《青海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液体发酵培养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羊肚菌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食用兼药用真菌。本文选用产自青海的尖顶羊肚菌为研究对象,对尖顶羊肚菌菌株的筛选、液体发酵工艺、固体基质的培育优化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尖顶羊肚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基础培养基上对尖顶羊肚菌不同菌株进行筛选:对三个不同产区的尖顶羊肚菌菌株S、Q、M在平皿培养和斜面培养两种方式培养下,通过对比菌丝长度和观测菌丝的长势长速等指标发现,M菌株最为适合作为试验菌株。2.尖顶羊肚菌固体培养基条件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尖顶羊肚菌固体培养基,配方即:葡萄糖20.0 g,硫酸镁0.5 g,蛋白胨1 g,玉米粉20.0 g,KH2PO4 1 g,水1000 mL。3.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优化试验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尖顶羊肚菌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含量较佳的液体发酵培养工艺,即培养条件为摇床培养;最佳碳氮源培养基为:葡萄糖20.0 g,蛋白胨2.0 g,玉米粉30 g,黄豆粉20 g。4.尖顶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尖顶羊肚菌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含量较佳的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40 mL,温度20°C,摇床转速210 r/min,接种量10%,pH=6,菌龄5天。5.羊肚菌固体基质培养条件研究:通过试验,确定尖顶羊肚菌固体基质最适的培养条件,即:小麦为固体基质,营养液配方为:葡萄糖20.0 g,蛋白胨0.5g,硫酸镁0.5 g,磷酸二氢钾1.0 g,水1000 mL。

敏玉霞,戴彩虹,毛玉萍[7](2018)在《甘肃省甘南州羊肚菌研究与开发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述我国羊肚菌主产区之一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状况,甘南州羊肚菌的种质资源、分类研究、液体发酵及人工栽培现状等,提出今后须在羊肚菌种质资源及生境调查、深层发酵研究及良种选育3个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敏玉霞,戴彩虹,毛玉萍[8](2017)在《甘肃省甘南州羊肚菌研究与开发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述我国羊肚菌主产区之一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状况,甘南州羊肚菌的种质资源、分类研究、液体发酵及人工栽培现状等,提出今后须在羊肚菌种质资源及生境调查、深层发酵研究及良种选育3个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陈自宏,陈凯[9](2016)在《高黎贡山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研究》文中指出羊肚菌是一种野生名贵食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以高黎贡山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应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适碳源、氮源和土壤浸出液,并以其为基础设计培养基配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组合,然后用最适培养基组合来进行菌丝的培养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为玉米粉,氮源为黄豆粉,土壤浸出液为红土浸出液;最优的培养基组合为玉米粉2.5%、黄豆粉1.5%、土壤浸出液10%;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7℃、p H=6-7,最佳培养时间为4-5 d。

才晓玲,何伟,安福全,于龙凤[10](2013)在《羊肚菌分子分类及人工培养研究现状》文中认为对羊肚菌的分子分类研究及人工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羊肚菌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方向和依据。

二、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种制备
    1.1 菌种分离
    1.2 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制作
    1.3 培养基的选择
        1.3.1 母种培养基
        1.3.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2 人工大田栽培
    2.1 栽培流程
    2.2 外源营养袋补料
    2.3 发展现状
3 工厂化生产
    3.1 液体发酵
    3.2 室内人工栽培
4 问题及展望

(2)羊肚菌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研究进展
    1.1 分类及羊肚菌生活史
    1.2 生长因素
        1.2.1 营养生长
        1.2.2 环境条件
    1.3 菌种选育
    1.4 培养基配方
    1.5 发酵技术
    1.6 外源营养袋补料技术
    1.7 人工栽培技术
        1.7.1 室内栽培
        1.7.2 室外栽培
    1.8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2 富硒研究进展
3 展望
    3.1 人工栽培方面
    3.2 富硒控制方面

(3)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生物学特性
        1.1 环境因素
        1.1.1 温度
        1.1.2 湿度
        1.1.3 光照
        1.1.4 pH值
        1.2 营养因素
        1.2.1 氮源
        1.2.2 碳源
        1.2.3 微量元素
    2 多糖研究
    3 栽培研究
        3.1 室内栽培
        3.2 大棚栽培
    4 本研究内容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野生羊肚菌的采集、分离和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
        2.2 菌株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结果
        3.2 菌株的鉴定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羊肚菌子囊果、菌落和菌丝的观察
        2.1.1 羊肚菌子囊果的形态观察
        2.1.2 羊肚菌菌丝的形态观察
        2.1.3 羊肚菌菌落的形态观察
        2.2 温度、光照和pH的筛选
        2.2.1 温度
        2.2.2 光照
        2.2.3 pH
        2.3 碳源、氮源的筛选
        2.3.1 碳源
        2.3.2 氮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羊肚菌子囊果、菌落和菌丝的观察
        3.1.1 子囊果形态
        3.1.2 菌丝形态
        3.1.3 菌落形态
        3.2 不同环境条件下羊肚菌菌丝、菌落的生长情况
        3.2.1 温度
        3.2.2 光照
        3.2.3 pH
        3.3 不同营养条件下羊肚菌菌丝、菌落的生长情况
        3.3.1 碳源
        3.3.2 氮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菌株间的拮抗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丝平板培养
        2.2 菌丝显微观察
        2.3 菌株两两培养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菌落观察
        3.2 菌丝显微观察
        3.3 菌株两两培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丝平板培养
        2.2 菌丝液体培养
        2.2.1 不同培养天数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2.1.1 菌丝生物量
        2.2.1.2 发酵液pH
        2.2.1.3 胞外多糖
        2.2.2 不同菌株液体培养的比较
        2.2.3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2.4 天然培养基与合成培养基的比较
        2.2.5 不同外源介质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培养天数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3.1.1 菌丝生物量
        3.1.2 发酵液pH
        3.1.3 胞外多糖
        3.2 不同菌株液体培养的比较
        3.3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3.4 天然培养基与合成培养基的比较
        3.5 不同外源介质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羊肚菌大规模栽培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栽培培养基的筛选
        2.2 栽培
        2.2.1 栽培地的选择和处理
        2.2.2 播种
        2.2.3 后期管理
        2.3 产量比较
        2.4 田间观察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栽培培养基的筛选
        3.2 原基和子囊果的产生情况
        3.2.1 原基
        3.2.2 子囊果
        3.2.3 产量
        3.3 田间观察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与发表的文章

(4)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发酵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羊肚菌发酵物主要营养和活性成分
    1.1 主要营养成分
    1.2 主要挥发性成分
2 羊肚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3 羊肚菌液体发酵的应用
    3.1 液体制种
    3.2 食品开发
    3.3 药物研发
    3.4 发酵提取羊肚菌多糖
4 展望

(5)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蕈菌及其研究价值
        1.1.1 蕈菌概述
        1.1.2 蕈菌的研究价值
    1.2 蕈菌的分类鉴定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蕈菌的人工栽培
        1.3.1 蕈菌的人工栽培历史
        1.3.2 蕈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4 蕈菌发酵
        1.4.1 蕈菌的液态发酵
        1.4.2 蕈菌的固态发酵
    1.5 马鞍菌的研究现状
    1.6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X1 菌株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子实体、菌种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DNA提取试剂配方
        2.1.6 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2.1.7 形态学鉴定
        2.1.8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及挥发性成分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3.1.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测定
        3.1.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矿质元素含量检测
        3.1.7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1.8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9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
        3.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2.2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测定结果
        3.2.3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3.2.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2.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X1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供试培养基
        4.1.5 X1 菌株生长营养条件研究
        4.1.6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1.7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1 菌株营养条件研究
        4.2.2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样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5.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分析
        5.2.2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5.2.3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度聚类图
        5.2.4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物种进化树
        5.2.5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X1菌株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种制作
        6.1.4 液态发酵
        6.1.5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6.1.6 胞外多糖含量的检测
        6.1.7 单因素试验
        6.1.8 响应面法
        6.1.9 正交试验
        6.1.10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最适碳源、氮源的筛选
        6.2.2 响应面法优化最适碳源、氮源的添加量
        6.2.3 验证试验
        6.2.4 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X1菌株固态发酵多种谷物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制备
        7.1.3 固态发酵
        7.1.4 谷物乙醇提取物
        7.1.5 总酚含量的测定
        7.1.6 抗氧化活性分析
        7.1.7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7.2.2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青海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液体发酵培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羊肚菌概述
    1.2 羊肚菌的功能与价值
        1.2.1 食用价值
        1.2.1.1 蛋白质、氨基酸
        1.2.1.2 矿质元素、微量元素
        1.2.1.3 维生素
        1.2.1.4 脂类
        1.2.2 医药保健价值
        1.2.2.1 抗氧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2.2.2 抗肿瘤、抗病毒
        1.2.2.3 降血脂、抗血栓
    1.3 羊肚菌的开发利用
        1.3.1 饮品方面的应用
        1.3.2 食品、保健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1.3.3 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1.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青海羊肚菌资源分布和生境特征
    1.5 羊肚菌液体发酵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试验设计方案
第二章 尖顶羊肚菌母种培育优化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液体菌种的制备
        2.2.3 菌株的筛选试验
        2.2.4 培养基筛选试验
        2.2.5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羊肚菌菌株菌丝生长研究
        2.3.2 不同培养基对羊肚菌M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优化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2 菌种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内容及方法
        3.2.1 碳源对比试验
        3.2.1.1 摇床培养
        3.2.1.2 静置培养
        3.2.2 氮源对比试验
        3.2.2.1 摇床培养
        3.2.2.2 静置培养
        3.2.3 复合氮源对比试验
        3.2.3.1 摇床培养
        3.2.3.2 静置培养
        3.2.4 无机盐对比试验
        3.2.4.1 摇床培养
        3.2.4.2 静置培养
        3.2.5 正交试验
        3.2.6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碳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3.1.1 摇床培养
        3.3.1.2 静置培养
        3.3.2 不同氮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3.2.1 摇床培养
        3.3.2.2 静置培养
        3.3.3 不同复合氮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3.3.1 摇床培养
        3.3.3.2 静置培养
        3.3.4 不同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3.4.1 摇床培养
        3.3.4.2 静置培养
        3.3.5 碳氮源正交试验
        3.3.5.1 影响羊肚菌菌丝生物量发酵工艺正交实验
        3.3.5.2 影响羊肚菌胞外多糖含量的发酵工艺正交实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尖顶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试验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及内容
        4.2.1 培养温度试验
        4.2.2 摇瓶装量试验
        4.2.3 摇床转速试验
        4.2.4 培养基起始pH值试验
        4.2.5 接种量试验
        4.2.6 培养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装液量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分析
        4.3.3 不同摇床转速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分析
        4.3.4 不同pH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接种量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分析
        4.3.6 羊肚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4.3.6.1 影响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的发酵工艺正交试验
        4.3.6.2 影响羊肚菌胞外多糖含量的发酵工艺正交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尖顶羊肚菌固体基质培养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固体培养基质的优化试验
        5.2.2 固体基质中营养液配方的优化试验
        5.2.2.1 营养液中不同碳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2.2.2 营养液中不同氮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2.2.3 营养液中不同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固体基质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碳源的营养液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3.3 不同氮源的营养液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3.4 不同无机盐的营养液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资助科研项目

(8)甘肃省甘南州羊肚菌研究与开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甘南州自然环境概况
2 羊肚菌资源及生态调查
3 羊肚菌液体发酵研究
4 羊肚菌分类学研究
6 展望
    6.1 羊肚菌种质资源及生境调查
    6.2 羊肚菌深层发酵研究
    6.3 羊肚菌的良种选育

(9)高黎贡山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羊肚菌菌丝的液体培养方法
        1.2.2 不同碳、氮源的单因素试验
        1.2.2 培养基配方正交设计试验
        1.2.2 培养条件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3 最佳的碳源、氮源和土壤浸出液
    2.4 对照试验
    2.5 温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
    2.7 培养时间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羊肚菌分子分类及人工培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水平分类研究
2 人工培养
    2.1 培养基质
    2.2 液体深层发酵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四、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支彩艳,乔俊,赵建国,杜雅琴,张学忠. 北方园艺, 2021
  • [2]羊肚菌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李梦桐,王楠,玛依拉·吐尔地别克,焦子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6)
  • [3]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D]. 王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发酵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赵瑞华,贺晓龙,田茜.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2)
  • [5]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D]. 徐莉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6]青海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液体发酵培养工艺研究[D]. 豆艳.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7]甘肃省甘南州羊肚菌研究与开发进展[A]. 敏玉霞,戴彩虹,毛玉萍. 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 2018
  • [8]甘肃省甘南州羊肚菌研究与开发进展[J]. 敏玉霞,戴彩虹,毛玉萍. 食药用菌, 2017(03)
  • [9]高黎贡山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研究[J]. 陈自宏,陈凯. 保山学院学报, 2016(05)
  • [10]羊肚菌分子分类及人工培养研究现状[J]. 才晓玲,何伟,安福全,于龙凤. 大理学院学报, 2013(04)

标签:;  ;  ;  ;  ;  

羊肚菌液体培养的物质和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