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Sm-EDTM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53)Sm-EDTM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一、~(153)Sm-EDTM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婷婷[1](2021)在《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选用伊班膦酸盐与188Re进行放射性标记,探索188Re-伊班膦酸的最佳标记条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正常动物与骨转移裸鼠中的生物分布及显像特点,探讨其作为一种兼具显像与治疗作用的新型骨靶向放射性药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了伊班膦酸钠、抗坏血酸、氯化亚锡及高铼酸钾用量、188Re O4-活度、p H、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放射化学纯度的影响。首先,依次将伊班膦酸钠(0.1-1.8 mg)、抗坏血酸(0-0.5 mg)、氯化亚锡(0.02-0.4 mg)、高铼酸钾(0-0.019 mg)混合,然后加入新鲜淋洗的Na188Re O4洗脱液(18.5-444 MBq);调整p H值为0.5-4,分别在室温(25±2℃)、60℃和95℃下反应10-60 min;随后冷却、调节p H至6-7。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放射化学纯度分析。研究188Re-伊班膦酸在人血清(37℃)和生理盐水(室温,25±2℃)中孵育0.5 h、1 h、3 h、6 h、8 h、24 h后的稳定性。研究188Re-伊班膦酸与人血浆在37℃下孵育2 h的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PPB)。以正辛醇作有机相,研究188Re-伊班膦酸的脂水分布系数(lipid-wat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log P)。对3只大鼠注射3.7 MBq的188Re-伊班膦酸,并于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3 h、4 h、6 h、8 h采血,计算血液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绘制血液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取16只健康昆明小鼠用于毒性试验研究,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分别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的188Re-伊班膦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28天内小鼠的存活情况、活动、呕吐情况、食物消耗、大便情况,并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28天内的体重;在28天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脑、骨髓、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选择48只昆明小鼠用于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12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其中6组注射188Re-伊班膦酸3.7MBq,其余6组注射Na188Re O43.7 MBq,分别于1 h、3 h、6 h、8 h、24 h、48 h分别处死小鼠,并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股骨、肌肉、性腺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并分别计算两组小鼠的股骨与各自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对3只新西兰兔注射188Re-伊班膦酸74-100 MBq,于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3 h、4 h、6 h、8 h、24 h及48 h行不同时间点骨显像。采用胫骨骨髓腔注射法建立前列腺癌PC-3和乳腺癌MDA-MB-231骨转移裸鼠模型,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判断骨转移瘤成模情况;对已造模成功的20只裸鼠进行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PC-3和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半,每只裸鼠注射188Re-伊班膦酸1.85MBq,分别于1 h、3 h、6 h、24 h、48 h分别处死1组裸鼠,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健侧胫骨、健侧肌肉、患侧胫骨、患侧软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分别计算健侧骨、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及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并计算患侧骨与健侧骨、患侧软组织,患侧软组织与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取已造模成功的PC-3、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3只用于显像研究,注射188Re-伊班膦酸9.3-13 MBq,于注射后1 h、2 h、3 h、6 h、16 h、32 h行不同时间点显像。结果:制备的188Re-伊班膦酸放射化学纯度>95%。优选的制备条件为伊班膦酸用量0.8-1.2 mg、抗坏血酸用量0.20-0.35 mg、氯化亚锡用量0.14-0.18 mg、高铼酸钾用量0.005 mg及188Re O4-活度18.5-296 MBq,在p H=2、95℃下反应30 min。此外,188Re-伊班膦酸的体外稳定性较好,在室温(25±2℃)、生理盐水中放置8 h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放置24 h其放射化学纯度仍>90%;其PPB为79.8±0.71%,log P为-2.33±0.02;其血液清除速率快,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小鼠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188Re-伊班膦酸28天内无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的188Re-伊班膦酸对小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程度抑制,但病理学结果显示组织器官无明显损伤。小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骨骼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6 h时摄取达10.394±3.849%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仍可达5.699±1.331%ID/g;此外,骨与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327.902、111.183、326.053、291.551。Na188Re O4的体内分布显示,胃、甲状腺对188Re O4-的摄取高(1 h最高,%ID/g分别为22.747±5.673、20.247±2.489),而骨骼对188Re O4-的摄取低(最高仅为1.67±0.345%ID/g)。新西兰兔骨显像显示188Re-伊班膦酸的血液清除速率快、软组织摄取低;其全身骨显像清晰,骨与本底的对比度高,到48 h时,全身骨仍可见显着浓聚。骨转移裸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健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1 h时摄取达最大值(9.331±0.541%ID/g),此后有所下降,但可维持较高摄取水平,6 h%ID/g为7.662±2.934,48 h时%ID/g为4.737±0.863;患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的摄取在6 h达最大值(8.417±1.820%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ID/g仍可达6.503±0.010;此外,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健侧肌肉、患侧软组织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183.399、146.359、314.817、158.088、154.239。骨转移裸鼠的显像显示,各时间点患肢对188Re-伊班膦酸具有较显着的浓聚,在6-32 h患侧骨的摄取高于健侧骨。结论:188Re-伊班膦酸是放射化学纯度高、体外稳定性较好、亲水性好、血液清除快、安全、低毒的亲骨性放射性药物,其对骨骼的靶向性好、在骨中保留时间较长,且对骨转移部位的靶向性高于正常骨组织;其非靶组织清除快,全身骨显像清晰、对比度高。188Re-伊班膦酸是有潜力用于骨转移瘤显像与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孙晨耀[2](2020)在《“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等,常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肱骨近端、肋骨等处,可导致顽固疼痛、病理性骨折、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对症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方案”为主,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加减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曲马多,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例如奥施康定。然而,阿片类药物可导致恶心、呕吐、瞻望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用须逐渐加量。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疗效在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骨转移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水肿、筋膜粘连,客观上适合推拿手法,但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通常是以痛止痛,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引起病理性骨折等隐患,因此既往极少参与骨转移疼痛治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是一种轻柔的按摩手法,避开疼痛局部,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先阳后阴、以不痛解痛的治疗思路,临床实践中对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具有良好疗效,既能发挥推拿手法疏经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下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进行“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与单纯使用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观察“指尖易筋”推拿手法在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若接受则纳入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基础上合并手法治疗,不接受则纳入对照组,仅采用三级阶梯止痛治疗。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三阶梯止痛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止痛药物,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以课题设计的标准取穴、力度、振幅、频率、频次为患者行手法治疗,每次约操作20-30分钟,每周操作1-2次,以4次治疗为一个观察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止痛药用量、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有差异(试验组63.33%、对照组36.67%),但在本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30±2.04、对照组4.6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体力状况评分、不良反应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0.37±12.67、对照组34.33±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对情绪影响、疼痛对睡眠影响两个细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日常工作、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享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手法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由4.77±1.55下降至3.3±2.04(P<0.001),爆发痛次数由1.13±0.21下降至0.77±0.17(P<0.05);⑥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影响评分由35.00±10.63下降至30.37±12.67(P<0.001),细目中,在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和生活享受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在正常工作与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步行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可在阿片类药物镇痛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未完全止痛下的补充疗法。

何平,杜明华[3](2020)在《骨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肺癌骨转移是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严重的疼痛往往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易出现与骨骼相关的不良事件,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针对轻、中度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可以采用常规止痛、镇痛和外部照射放疗。但在全身多处转移和疼痛严重的情况下,以上3种方法的疗效都不好,且不良反应严重。而某些放射性核素能够特异性地被活性增高的成骨细胞摄取,并且能较长时间滞留于骨组织中。因此,使用一些新型骨靶向放射性核素,如89Sr、153Sm和186Re等进行系统性的治疗成为新型方式,为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靶点和安全有效的手段。

王骁,陈丽,刘广杰,张长泉,武海娜,李德辉,范焕芳[4](2020)在《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骨转移癌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全身转移癌的15%~20%,仅次于肺及肝转移癌的发病率。易发生骨转移癌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而疼痛是骨转移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早期症状隐匿,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晚期疼痛剧烈,给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系统介绍了西医及中医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现状,以期为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和参考。

杨鹭[5](2019)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病灶的疗效,对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侯、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的影响。探讨散结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为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纳入66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28天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治疗6个周期,研究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骨转移灶的变化以及骨转移无进展时间,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止痛药物用量,以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CA199)、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改变,以及中医证候、卡氏评分、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骨转移灶疗效:在治疗后的第2、第4、第6月,治疗组患者骨转移灶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6月后两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情况比较: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以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24h羟考酮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标志物变化:治疗后第6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指标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4月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腰膝酸软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腰膝酸软症状、乏力症状好转率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改变:治疗后第4月、第6月有效率及第6月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EORTC QLQ-BM22量表中,同时治疗后第4月、第6月,治疗组疼痛部位模块和功能障碍模块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散结通络颗粒能够抑制肿瘤骨转移病灶发展,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2)散结通络颗粒能缓解或减轻骨转移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3)散结通络颗粒能降低血清CEA、CA153、碱性磷酸酶水平,抑制骨转移肿瘤的代谢;(4)散结通络颗粒通过增加CD3+、CD4+细胞数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5)散结通络颗粒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赖雅文[6](2019)在《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在治疗骨癌痛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58只,随机抽取9只为正常组,其余49只建立肺癌骨转移癌痛模型,造模过程中有4只死亡,不计入分组,其余45只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总共5组,每组9只;正常组、模型组正常饲养;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于造模后第6周每只小鼠每天0.4ml灌胃,连续7天;雷帕霉素组造模后第6周按4mg/kg剂量腹腔给药,每天一次,连续7天。通过小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疼痛行为学检测评估造模情况及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对骨癌痛小鼠的治疗效果;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细胞调亡;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胫骨组织VEGF、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根据造模后第1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造模后第2周正常组与模型组HE染色对比及正常组、造模后小鼠疼痛行为学对比,提示模型建立成功。2.各组小鼠给药后疼痛行为学显示,参苓白术散加味中、低剂量组及雷帕霉素组小鼠疼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低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给药后HE染色显示,参苓白术散加味不同剂量组胫骨骨髓腔内肿瘤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减少,其中中剂量组小鼠胫骨骨髓腔内骨髓细胞大致均匀,可见较少量肿瘤细胞,骨结构轻度改变。雷帕霉素组小鼠骨髓腔内可见肿瘤细胞数量减少,但同时伴有较明显的出血。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VEGF、mTOR蛋白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中剂量组VEGF、mTOR蛋白阳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剂量组及雷帕霉素组肿瘤细胞凋亡数值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雷帕霉素组与中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VEGF、mTOR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成功建立肺癌骨转移癌痛小鼠模型。2.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以缓解骨癌痛小鼠的疼痛,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3.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以下调模型小鼠胫骨组织VEGF、mTOR蛋白的表达。4.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能通过抑制VEGF、mTOR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阻断骨癌痛信号的传导,起到对骨癌痛小鼠的治疗作用。

刘康其[7](2019)在《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以Karnofsky评分、骨痛反应评价、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血细胞分析以及肾功能(血肌酐或肾小球滤过率)为观察指标评价单用89SrCl2和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这两种方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探究两药联合的临床价值以及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肿瘤骨转移患者92例,并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用89SrCl2组(A组)和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组(B组)。治疗后1个月进行Karnofsky评分以及骨痛反应评价,治疗后3个月复查全身骨显像,评价对骨转移病灶的疗效;治疗后1个月复查患者的血细胞分析、肾功能指标以评价其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在骨痛的疗效方面:①A组和B组骨痛反应评价达到Ⅰ级者分别占17.5%和25.0%(A组7人,B组13人),两者无显着差异(P=0.387);②两组骨痛反应评价达到Ⅱ级者分别占35%和50%(A组14人,B组26人),两者无显着差异(P=0.150);③两组治疗有效者(Ⅰ级+Ⅱ级)分别占52.5%和75.0%(A组21人,B组39人),两者疗效差异显着(P=0.025)。2、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方面:①A组和B组评分提高20分及以上者分别占30.0%和38.5%(A组12人,B组20人),两者无显着差异(P=0.398);②两组评分提高10分者分别占30.0%和42.3%(A组12人,B组22人),两者无显着差异(P=0.225);③两组治疗有效者(评分提高10分及以上)分别占60.0%和80.8%(A组24人,B组42人),两者疗效差异显着(P=0.028)。3、在完成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患者中,治疗后较治疗前转移灶的数目减少25%及以上者两组分别占25.6%和27.1%(A组8人,B组13人),两组没有显着差异(P=0.836)。4、在不良反应方面:①两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是10%和11.5%(A组4人,B组6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②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是5%和5.7%(A组2人,B组3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2);③两组均无患者出现血肌酐>180umol/L 或 GFR<50 mL/min。研究结论: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相较单用89SrCl2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减少骨转移病灶的效果方面,联合用药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单用89SrCl2相比无显着差异,89SrCl2与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应用并没有增加89SrCl2的不良反应,是安全的治疗方法。

鲍晓玲[8](2016)在《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骨转移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实施,以及抑制骨转移药物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的实施,癌痛已得到较满意的控制。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也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发展。阿片类药物已成为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以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恐惧心理,制约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给药,止痛迅速,避免了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不适,以及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特别是肿瘤患者正气亏虚、不耐攻伐尤为适宜。而且中药外敷止痛费用低、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骨转移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故辩证为寒、痰、瘀血所致之阴证且“毒损络脉”的假说认为癌症患者病程长,邪气舍于络而成“病络”,即“久病入络”的思想,日久可导致疼痛、痛积等。病邪侵袭络脉,损伤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产生瘀血、痰浊等“癌毒”。因此治疗上多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骨痛方”,药物组成包括丁香、细辛、肉桂、炮姜、全蝎、穿山甲、半夏。[研究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获得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数据以及有效率,丰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内容。[研究方法]根据治疗前有无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将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全部病例均给予骨痛方外敷,联合组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全部病例出现爆发痛均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解救。每日记录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观察局部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计算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和有效率,记录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剂量。[研究结果]1.疼痛强度改善方面: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改善情况,发现NRS评分随着治疗的进展,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单纯中药组及联合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33例患者治疗前NRS评分为(4.97±1.20),治疗后NRS评分为(2.58±1.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NRS评分为(4.27±1.01),治疗后NRS评分为(1.7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后分别为60.6%、93.9%。单纯中药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90.9%。4.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33例患者治疗前KPS评分(66.06±4.15),治疗后KPS评分(70.15±4.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KPS评分(64.55±6.79),治疗后KPS评分(68.64±7.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KPS评分(66.82±5.32),治疗后KPS评分(70.91±6.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骨痛方外敷局部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研究结论]本研究使用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通过临床观察病例,验证了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阴证的疗效。得到结论如下:1.骨痛方可改善骨转移疼痛,单纯中药组可缓解NRS≤5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可缓解NRS≤7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0%、90.9%。2.骨痛方可明显改善骨转移疼痛的生活质量。3.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陈文举,刘艳芳[9](2013)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进展》文中认为骨转移癌为原发性骨肿瘤的35~40倍,是最常见的骨肿瘤,也是人体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放射性核素对广泛性骨转移引起的顽固性骨痛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减轻疼痛,且对转移灶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现综述如下。1肿瘤骨转移概述1.1肿瘤骨转移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率为18%~90%,发生率占全身转移性肿瘤的15%~20%,仅次于肺转移和肝转移,居第三位。有研究显示:原发灶以乳

方毅,龙亚红,成为彬[10](2011)在《153Sm-EDTMP治疗多发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许多癌症晚期都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癌的常见症状是疼痛,且多为难治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化疗、外照射治疗、手术治疗、镇痛药物和内分泌治疗等在控制骨转移癌的早期疼痛上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广泛性骨转移引起的顽固性骨痛效果不佳,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则有明显的优势。153Sm-EDTMP为一种具有很高亲骨性和亲肿瘤性的核素,已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我们对56例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单次153Sm-EDTMP核素内照射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毒性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二、~(153)Sm-EDTM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3)Sm-EDTM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药物靶向治疗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现状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症状
        2 骨转移疼痛的发病机制
        3 骨转移疼痛的治疗
        4 结语
    综述二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古代记载
        2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2.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4 统计结论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回顾
        1.1 样本构成
        1.2 研究不足
        1.3 研究展望
    2 讨论
        2.1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中医机理
        2.2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现代医学机理
        2.3 疗效特点
        2.4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价值:
1 西医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现状
    1.1 药物治疗
        1.1.1三阶梯止痛药
        1.1.2 双膦酸盐类药物
        1.1.3 内分泌药、分子靶向药及化疗药
    1.2 放射性核素治疗
    1.3 放射治疗
    1.4 手术治疗
    1.5 热疗
2 中医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现状
    2.1 中药外敷
    2.2 中药内服
    2.3 其他中医疗法
3 小结及展望

(5)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估算
    2.3 病例分组
    2.4 研究药物
    2.5 治疗方案
        2.5.1 分组治疗
        2.5.2 疼痛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骨转移灶变化
        3.1.1 评价标准
        3.1.2 客观缓解率
        3.1.3 疾病控制率
        3.1.4 无进展生存期
    3.2 疼痛评价
        3.2.1 疼痛程度评分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3.5 免疫功能指标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
    3.7 体力状况
    3.8 生活质量
    3.9 安全性指标
        3.9.1 一般检查项目
        3.9.2 血液检查
        3.9.3 心电图检查
        3.9.4 不良反应
    3.10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
    4.10 安全性指标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骨转移癌痛小鼠模型的鉴定
    2.2 各组小鼠给药后第七周疼痛行为学
    2.3 各组小鼠给药后HE染色
    2.4 免疫组化检测VEGF、mTOR蛋白阳性表达
    2.5 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
    2.6 Western blot检测VEGF、mTOR蛋白的表达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3.2 西医治疗骨转移癌痛的现状
    3.3 参苓白术散加味的立方分析
    3.4 骨转移癌痛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3.5 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骨转移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3.2 ~(89)SrCl_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和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性骨转移中医机制及疼痛治疗
        1. 古代对骨转移瘤的认识
        2. 中医对肿瘤转移机制的认识
        3 中医骨转移癌痛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骨转移的认识及疼痛治疗
        1 骨转移机制
        2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疼痛治疗
        3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讨论
        (一) 提出问题
        (二) 与文献研究可比性分析
        (三) 疗效分析
        (四) 骨痛方外用辅助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骨转移概述
    1.1 肿瘤骨转移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
    1.2 肿瘤骨转移的疼痛及恶化机制[3]
2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作用机制
3 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的优点
4 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4.3 其它放射性核素
5 放射性核素联合其它方法的综合治疗

(10)153Sm-EDTMP治疗多发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止痛剂使用:
    4. 疼痛分级:
    5. 镇痛疗效判断: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镇痛效果:
    2. 起效时间及疗效维持时间:
三、讨论

四、~(153)Sm-EDTM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D]. 徐婷婷.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晨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骨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研究进展[J]. 何平,杜明华.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03)
  • [4]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进展[J]. 王骁,陈丽,刘广杰,张长泉,武海娜,李德辉,范焕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2)
  • [5]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D]. 赖雅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康其. 扬州大学, 2019(02)
  • [8]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鲍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进展[J]. 陈文举,刘艳芳. 实用医药杂志, 2013(02)
  • [10]153Sm-EDTMP治疗多发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观察[J]. 方毅,龙亚红,成为彬.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06)

标签:;  ;  ;  ;  ;  

~(153)Sm-EDTM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