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莹[1](2020)在《刺槐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与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编制》文中研究说明刺槐又名洋槐,原产于美国东部阿柏拉契山脉和奥萨克山脉,现为我国重要的生态造林树种。为了加强刺槐种质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利用,根据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的要求,本研究以费县大青山国家刺槐良种基地的38份刺槐种质资源(包括种及品种)为试材,对其表型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其表型变异程度与变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按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林木种质资源共性描述标准》,编制了《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研究结果对于促进整合全国刺槐种质资源,规范刺槐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信息与实物共享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38份刺槐种质资源的20个表型性状为研究材料,调查刺槐繁殖器官的11个表型性状(8个花部性状,3个果部性状)和9个营养器官的表型性状(叶部8个,枝部1个)。通过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研究其表型的多样性,结果表明:2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61%-133.8%,均值为28.13%,说明刺槐叶片、花、果实的多样性较为丰富;经分析,叶部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33%,花部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2.06%,果部的平均变系数为33.25%,表明刺槐花部性状稳定性最高,叶部性状稳定性最低,果部性状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刺槐的繁殖器官相对于营养器官发育更稳定;通过表型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不仅叶部性状之间、花部性状之间、果部性状之间存在显着相关,且叶片与花之间的性状存在显着正相关,花与荚果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这表明刺槐营养器官与繁殖器官之间具有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中前6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508%,花萼筒长、复叶长、花序长、小叶数量、小叶宽和旗瓣宽6个性状指标是其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可以作为刺槐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中,当平方欧式距离为10时,将所有材料分为5个类群,第Ⅲ类群在测定的20个表型性状中叶的综合指标最优;第Ⅳ类群在测定的20个表型性状中花的综合指标最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刺槐种质表型存在丰富变异,表型变异分析能够对刺槐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利于加快刺槐培育进程,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2.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林木种质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对38份刺槐种质资源的86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观察、测量、记录其形态特征。结合刺槐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研究状况,并借鉴已经出版的白榆、野生玫瑰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编制了《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内容包括: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刺槐种质资源描述简表、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刺槐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刺槐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刺槐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表、刺槐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刺槐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该规范描述了包括刺槐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在内的全部表型性状,对刺槐遗传改良和良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潘秀雅[2](2016)在《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以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文中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水土保持的视角进行农业景观美化,达到水土保持治理的同时满足生态功能、经济发展及景观游憩的需求,是未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在水土保持治理及景观美学的研究基础上,在水土保持治理中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的理念,提出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下农业景观设计,探索了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型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分析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苹果种植园现场环境及区域农业景观结构,以良好的水土保持治理环境为依托,以果园观光旅游为特色,进行城郊水土保持农业景观规划,得出了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方案,将该农业园区分为入口管理服务区、商贸中心区、水土保持科教区、生态果园游乐体验区、登山览胜区、生态果园培育区及田园风光游览区七大区域,从总体上统筹规划农业园区功能布局及发展方向。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植被现状,合理布置农业园景点。因地制宜对入口管理区、水土保持科教区等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在合理布设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景观提升设计,通过微地形改造、蓄水保土及软景硬景相结合的措施,分别对坡面景观、边坡防护及流域沟道治理景观进行详细设计,并从水土保持植被措施方面进行进行水土保持林区、经果林区、田园风光区及道路植物群落优化设计,选择抗性强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土保持植物、林果植物及农作物,对坡面、地边田埂及沟道进行植物配置,经果林下间植套种蔬菜花卉,利用植物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功能,使农业园整体景观得以优化,从而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及生态旅游等功能。黄土高原区农业景观设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对该区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农业景观设计,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方案,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农业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郊农业生态园。
赵静[3](2013)在《刺槐等树种主要化学成分与热值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刺槐是我国种植广泛,且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等特点的燃料型树种,柠条、沙棘和沙枣也是重要的灌木燃料型能源树种。为探究这几个树种在作为燃料型能源资源开发中的能效与利用前景问题,论文以4个刺槐品种以及柠条、沙棘、沙枣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的枝、叶、皮、干、根的灰分、综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单宁、淀粉及可溶性糖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动态及其与热值的关系,所得结论为今后刺槐等能源树种培育与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主要取得结论如下:(1)4个刺槐品种、柠条、沙棘和沙枣的干重热值、灰分含量不同器官在不同密度下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热值大小叶、皮明显高于枝和干;刺槐品种灰分含量大小均为叶>皮>枝>干,柠条等灰分含量大小均为叶>根>皮>枝>干。(2)4个刺槐品种、柠条、沙棘和沙枣的综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干重热值的线性及LOWESS回归拟合R2值较小,与去灰分热值拟合效果较好;其单宁、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与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的线性及LOWESS回归拟合效果均不理想;几个树种各化学成分与热值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规律。(3)几个树种的灰分含量与去灰分热值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综纤维素含量与去灰分热值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大多与去灰分热值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单宁、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与去灰分热值相关性均不显着。(4)几个树种中四倍体刺槐、香花槐、柠条的多元回归拟合极显着(P<0.01);速生槐、普通刺槐的多元回归拟合显着(P<0.05);沙棘的多元回归方程拟合不显着;沙枣因测定数据量太少,未能成功拟合出相应的回归方程。(5)以4个刺槐品种、柠条、沙棘和沙枣的去灰分热值为样品空间,灰分及6个化学成分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都得到了贡献率较高的主成分表达式,所反映的综合因子情况与上述得到的结论一致。
姜丹[4](2012)在《刺槐子叶不定芽再生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重要的多用途树种。它具有耐干旱、耐盐碱等特性,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另外,它也是着名的园林绿化和观赏树种。四倍体刺槐除保持普通刺槐的优良特性外,还具有叶片大,粗蛋白质含量高、饲用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本试验以刺槐种子在无菌条件下播种生长7d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继代培养次数对愈伤组织诱导、细胞悬浮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刺槐子叶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再分化有影响,刺槐子叶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激素配比均为:(MS)2,4-D1.0mg/L+6-BA0.2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8.9%,得到的悬浮细胞液为黄色、澄清、小颗粒状。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M S+6-BA1.0mg/L+NAA0.05mg/L,再生率为74.4%。愈伤组织的不定芽诱导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刺槐子叶进行了直接诱导不定芽的试验,诱导率最高达87.8%,其培养基为:MS+6-BA5.0mg/L+2,4-D0.1mg/L。采用正交设计法对三种状态的二倍体刺槐种子进行秋水仙碱浸泡处理,秋水仙碱浓度分别为0.1%,0.3%,0.5%,处理时间分别为1、2、3d。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3%的秋水仙碱,浸泡刺槐初露白尖的种子3d,得到的刺槐种苗成活率和多倍体诱导率都较高。
昌艳萍,王晓茹,王宇,张子达,王华芳[5](2012)在《香花槐各组织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良和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香花槐各组织总RNA提取的最佳方法,以实验苗圃中的香花槐为实验材料,在比较了Trizol试剂法和常规CTAB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香花槐不同组织的最适提取方法.改良CTAB法利用高质量浓度的β-巯基乙醇和合适质量浓度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来防止RNA提取过程中多酚的氧化,然后增加苯酚/氯仿抽提次数来去除香花槐叶片和茎皮过多蛋白质.改良Trizol试剂法在根皮中加PVP研磨成白色粉末,可以有效地防止反应液褐化.各组织优化方法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所提取的总RNA的28S、18S条带清晰明亮,无降解;其A260nm/A280nm值为2.0,表明提取的总RNA质量较好.
丁元春[6](2008)在《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花槐在园林绿化中用途广泛,是城乡园林、道路、风景区等各种园林绿地的绿化珍品,为园林绿化首推速生观赏树种。本研究主要是从香花槐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环境的调查,生物学特性、光合特性等方面对其在合肥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观测研究,同时进行香花槐的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合肥地区引种栽培香花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其次是降水量。只要充分发挥优势条件,从理论上来讲,合肥引种香花槐进行栽培是可行的。2.引种地区用种根繁植成活率高,达到100%;苗木生长正常,当年见枝成花,树冠大,开花多而早。3.香花槐在不同季节的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日变化,春、夏季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秋季呈单峰型;从季节变化来看,所测定的香花槐光合速率是夏季>春季>秋季。影响香花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影响香花槐光合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是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香花槐春、夏、秋三季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4.700μmol CO2·mmol-1 H2O、11.587μmol CO2·mmol-1 H2O和5.492μmol CO2·mmol-1H2O,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4.影响香花槐茎段的显着因素为6-BA浓度和基本培养基类型,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2 mg/L,该组合萌发率达98.6%,株平均分化率达1.29。5.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BA,KT),生长素(NAA,IBA)进行芽增殖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MS+6-BA1.5 mg/L+NAA0.01 mg/L+IBA1.00mg/L+KT1.00 mg/L作为继代培养基,芽增殖效果最好。6.在试验范围内,当大量元素为1/2MS时能获得最佳生根效果;当糖浓度为20g/L时能获得最佳生根效果;在培养基1/2MS+NAA0.3mg/L+IBA0.2mg/L+IAA2.0mg/L+蔗糖20g/L+琼脂7g/L中生根效果最佳。7.瓶苗移栽时,首先要经过5-7天的炼苗期,随后转入平均温度24℃,平均湿度70%的温室中移栽,珍珠岩和河沙移栽成活率最高
梁山[7](2004)在《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文中提出 香花槐属豆科落叶乔木,生长快,叶片大,营养丰富,抗性强,是速生、高产、优质木本饲料。它适应性强,一般土质都能种植。每667平方米栽植2200~3000株,当年产鲜饲料(茎叶)0.5万~0.75万公斤,第二年产量1万~1.5万公
刘秀梅[8](2004)在《槐树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抗盐碱基因转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分别建立了8种槐树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比较了各品种的再生能力及试管苗的生根率。结果表明:8种槐树茎尖扩繁率相差不大,不定芽分化数一般在510个范围内;叶片的再生能力相差较大,芽分化率由高到低排序为金叶槐(79.0%)、黄金槐(41.5%)、香花槐(36.2%)、刺槐 (34.2%)、黄花槐(25.8%)、国槐(22.7%)、四倍体刺槐(21.3%)、红花槐(18.9%);试管苗的生根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金叶槐(93.9%)、黄金槐(90.3%)、香花槐(85.6%)、黄花槐 (77.8%)、刺槐(76.5%)、四倍体刺槐(73.2%)、国槐(70.4%)、红花槐(40.0%)。 利用该实验体系研究分析了在组织培养中基因型对植物再生能力的调控效应及特点:种间基因型差异的槐树对培养基种类及外源激素的要求具有同一性;基因型对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调控具有同一性;基因型对植物的组织、器官的再生能力调控具有同一性;但不同基因型槐树、甚至同一基因型槐树的不同组织、器官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槐树的试管苗生产及基因转化打下基础,而且提出了基因型对植物组织培养再生能力的调控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对叶片再生频率较高的金叶槐(var japonica Jinye)采用叶盘法进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抗盐碱基因(OsNHX1)转化研究,获得了具有抗性的丛生芽,经过PCR检测,呈现阳性反应,初步证明抗盐碱基因已整合进植物基因组内,为进一步提高槐树抗逆性,培育抗盐碱植株开辟了一条可行的基因工程途径。
梁山[9](2004)在《高产速生优质饲料香花槐》文中研究说明 香花槐属豆科落叶乔木,生长快,叶片大,营养丰富,抗性强,速生、高产、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适应性强,一般土质都能种植。耐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当年栽培,当年利用。每667米2可栽植2 200~3 000株香花槐,当年产鲜饲料5~7.5吨。第二年
王秀芳[10](2003)在《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良种具有区域属性,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是韩国培育的专用型品种,1997年引入中国,研究其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适应性和良种性表现,可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干旱地区多种立地条件下9块试验地的调查和样本分析,研究了刺槐各四倍体无性系的枝叶产量指标(新枝长、新枝小叶数、新枝上小叶气干总重等)、叶片营养成分含量指标(粗脂肪、粗蛋白、氮、磷、钾等)在地点间、试验材料间的表现和变异;在各试验点土壤调查和理化性质测定、气象因子搜集基础上,分析了试验材料的经济性状指标间、经济性状表现与土壤和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与普通刺槐相比的优势度,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刺槐四倍体无性系最适宜发展的立地条件。研究表明:①大多数观测的枝叶产量指标在试验地点间和研究材料间均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的每复叶小叶数、叶相对大小、当年生新枝小叶总数、新枝上小叶气干总重等均显着高于普通刺槐,分别是对照的1.320、1.499、1.331、2.539倍;②叶片营养成份含量在试验的四倍体无性系及对照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四倍体无性系小叶与二倍体普通刺槐小叶的总体营养水平相似;③从经济性状的整体表现水平看,饲料型无性系优于对照刺槐,在试验地代表地区具有推广潜力;④试验材料叶片的矿质营养成份含量在试验地点间多表现出极显着差异,说明它们易受立地条件影响;⑤叶片饲用的主要营养成份(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试验地点间无显着差异,在地点间的变化值较小,说明刺槐作为木本饲料价值的普遍性意义;⑥对土壤因子和气象因子指标与饲料型无性系枝叶产量指标和叶片营养成份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气象因子中,年蒸发量、相对湿度、年降雨量与枝叶产量指标关系显着,温度与叶营养指标关系显着;叶片营养成份含量受土壤酸碱度、富含营养(速效磷、有机质)影响较多,枝叶产量指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最大,砂土是其枝叶产量表现的最适宜立地;⑦利于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的适宜立地为庆阳地区华池城壕林场和银光公司园圃所代表的土壤肥力较好的壤质立地。
二、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论文提纲范文)
(1)刺槐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与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刺槐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
1.1.1 刺槐的生物学特性 |
1.1.2 刺槐的资源分布 |
1.2 刺槐的开发利用价值 |
1.2.1 刺槐经济价值 |
1.2.2 刺槐园林观赏价值 |
1.2.3 刺槐生态防护价值 |
1.2.3.1 净化空气 |
1.2.3.2 改良土壤 |
1.2.3.3 水土保持 |
1.3 刺槐研究进展 |
1.3.1 刺槐的育种和生产 |
1.3.2 刺槐的生理学研究 |
1.3.3 刺槐的生态效益研究 |
1.4 表型变异和数据标准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刺槐表型变异研究 |
2.3.1.1 性状测定 |
2.3.1.2 表型变异研究数据分析 |
2.3.2 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编制 |
2.3.2.1 编制依据 |
2.3.2.2 编制过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刺槐表型变异研究 |
3.1.1 刺槐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分析 |
3.1.2 刺槐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
3.1.3 刺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1.4 刺槐表型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
3.2 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与数据标准 |
3.2.1 制定的原则及方法 |
3.2.1.1 制定原则 |
3.2.1.2 制定方法与要求 |
3.2.2 性状选取的原则 |
3.2.3 描述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内容 |
3.2.3.1 描述的术语和定义 |
3.2.3.2 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 |
3.2.3.3 基本信息 |
3.2.3.4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2.3.5 品质特性 |
3.2.3.6 抗逆性 |
3.2.4 描述简表和数据标准等表格的构建 |
4 讨论 |
4.1 刺槐表型变异 |
4.1.1 刺槐表型变异丰富 |
4.1.2 刺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
4.1.3 刺槐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
4.2 刺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以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 |
1.2.1 水土保持治理 |
1.2.2 景观农业 |
1.2.3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 |
1.2.4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特点 |
1.3 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2.1 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 |
1.3.2.2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1.3.2.3 景观农业与观光农业的发展 |
2 研究技术途径 |
2.1 研究内容 |
2.2 规划设计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环境 |
3.2 社会经济环境 |
3.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
4 天水市花牛镇苹果种植园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
4.1 生态农业景观设计要点 |
4.2 生态农业园区总体目标与定位 |
4.2.1 规划原则 |
4.2.2 规划设计定位与理念 |
4.3 农业生态景观结构 |
4.4 生态农业园区总体布局规划 |
4.5 生态农业园详细分区设计 |
4.6 生态农业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治理景观 |
4.6.1 流域坡面治理景观 |
4.6.2 边坡防护景观设计 |
4.6.3 流域沟道治理景观设计 |
4.6.3.1 沟头治理景观 |
4.6.3.2 沟坡治理景观 |
4.6.3.3 沟谷治理景观 |
4.7 水土保持治理植物措施景观优化设计 |
4.7.1 水土保持植物景观功能 |
4.7.2 植被景观现状 |
4.7.3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4.7.4 不同类型植物景观设计 |
4.7.4.1 水土保持林区植物群落设计 |
4.7.4.2 经果林区植物群落设计 |
4.7.4.3 农田景观区植物群落设计 |
4.7.4.4 道路景观区植物群落设计 |
4.8 水土保持治理径流调控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2:设计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天水市花牛镇苹果种植园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3)刺槐等树种主要化学成分与热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研究进展综述 |
1.1 国内外燃料型能源树种研究进展 |
1.2 植物燃烧特性的内涵、指标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燃烧特性的内涵 |
1.2.2 衡定植物燃烧特性的热值指标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植物燃烧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 树木化学成分与植物燃烧关系研究进展 |
1.3.1 综纤维素关系研究进展 |
1.3.2 粗蛋白关系研究进展 |
1.3.3 粗脂肪关系研究进展 |
1.3.4 单宁关系研究进展 |
1.3.5 淀粉关系研究进展 |
1.3.6 可溶性糖关系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地概况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天水刺槐试验地概况 |
2.1.2 妙峰山试验地概况 |
2.1.3 延庆实验地概况 |
3 研究技术路线 |
4 试验材料 |
4.1 试验材料的采集与制备 |
4.1.1 刺槐样品 |
4.1.2 柠条样品 |
4.1.3 沙棘样品 |
4.1.4 沙枣样品 |
4.2 指标测定方法 |
4.2.1 热值 |
4.2.2 灰分含量 |
4.2.3 样品水分 |
4.2.4 综纤维素含量 |
4.2.5 粗蛋自含量 |
4.2.6 粗脂肪含量 |
4.2.7 单宁含量 |
4.2.8 淀粉含量 |
4.2.9 可溶性糖含量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刺槐等树种热值与灰分含量分析 |
5.1.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热值与灰分分析 |
5.1.2 柠条、沙棘、沙枣热值与灰分分析 |
5.1.3 小结 |
5.2 刺槐等树种综纤维素含量与热值关系 |
5.2.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综纤维素含量的分析 |
5.2.2 刺槐不同品种总综纤维素含量与热值关系 |
5.2.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综纤维素含量的分析 |
5.2.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综纤维素含量与热值关系 |
5.2.5 小结 |
5.3 刺槐等树种粗蛋白含量与热值关系 |
5.3.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粗蛋白含量的分析 |
5.3.2 刺槐不同品种总粗蛋白含量与热值关系 |
5.3.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粗蛋白含量的分析 |
5.3.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粗蛋白含量与热值关系 |
5.3.5 小结 |
5.4 刺槐等树种粗脂肪含量与热值关系 |
5.4.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粗脂肪含量的分析 |
5.4.2 刺槐不同品种总粗脂肪含量与热值关系 |
5.4.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粗脂肪含量的分析 |
5.4.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粗脂肪含量与热值关系 |
5.4.5 小结 |
5.5 刺槐等树种单宁含量与热值关系 |
5.5.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单宁含量的分析 |
5.5.2 刺槐不同品种总单宁含量与热值关系 |
5.5.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单宁含量的分析 |
5.5.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单宁含量与热值关系 |
5.5.5 小结 |
5.6 刺槐等树种淀粉含量与热值关系 |
5.6.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淀粉含量的分析 |
5.6.2 刺槐不同品种总淀粉含量与热值关系 |
5.6.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淀粉含量的分析 |
5.6.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淀粉含量与热值关系 |
5.6.5 小结 |
5.7 刺槐等树种可溶性糖含量与热值关系 |
5.7.1 刺槐不同品种和密度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 |
5.7.2 刺槐不同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与热值关系 |
5.7.3 柠条、沙棘和沙枣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 |
5.7.4 柠条、沙棘和沙枣总可溶性糖含量与热值关系 |
5.7.5 小结 |
5.8 刺槐等树种各化学成分与热值总相关性 |
5.8.1 刺槐不同品种化学成分与热值总相关性分析表 |
5.8.2 刺槐等不同树种各化学成分与热值回归方程拟合 |
5.8.3 各树种主成分分析 |
5.8.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刺槐子叶不定芽再生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写词 |
1 引言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概述 |
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
1.1.2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1.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 |
1.1.4 木本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
1.1.5 刺槐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刺槐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细胞悬浮培养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种子的处理 |
2.2.2 外植体的取材 |
2.2.3 刺槐子叶不定芽的直接诱导 |
2.2.4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5 愈伤组织的不定芽诱导 |
2.2.6 刺槐子叶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7 不定根的诱导 |
2.2.8 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 |
2.2.9 悬浮细胞的分化培养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刺槐子叶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4.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刺槐子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
2.4.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4.4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次数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4.5 不同浓度的IBA和NAA组合对刺槐不定芽诱导生根的影响 |
2.4.6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2.4.7 刺槐单细胞的不定芽诱导 |
2.5 小结 |
3 秋水仙碱处理刺槐种子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萌发 |
3.2.2 诱导多倍体的试验设计 |
3.2.3 数据分析 |
3.2.4 多倍体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数据的极差分析 |
3.3.2 诱导刺槐多倍体的优化 |
3.3.3 刺槐多倍体的鉴定 |
3.4 小结 |
4 结论及讨论 |
4.1 刺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不定芽再生 |
4.2 刺槐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4.3 诱导刺槐种子染色体加倍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香花槐各组织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良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1.1 材料 |
1.1.2 主要试剂配制 |
1.1.3 实验用品处理 |
1.2 提取方法 |
1.2.1 Trizol法 |
1.2.2 改良Trizol法 |
1.2.3 改良CTAB法 |
1.3 RNA完整性分析 |
1.4 RNA得率及纯度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种Trizol法提取RNA的比较 |
2.2 提取香花槐RNA的改良CTAB法 |
2.3 不同组织的RNA提取方法比较 |
3 讨论 |
3.1 RNA提取需要注意的问题 |
3.2 防止酚类氧化 |
3.3 克服蛋白质污染 |
(6)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花槐的生物学特性 |
1.1.1 植物学特性 |
1.1.2 物候期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2 香花槐在我国的引种概况及发展前景 |
1.2.1 引种概况 |
1.2.2 发展前景 |
1.3 香花槐的繁殖方法 |
1.3.1 常规繁殖方法 |
1.3.2 组培快繁技术 |
2 引言 |
2.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3 材料和方法 |
3.1 香花槐的引种驯化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引种地和原产地概况 |
3.1.3 试验方法 |
3.2 香花槐的组织培养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香花槐引种试验 |
4.1.1 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因子的比较 |
4.1.2 物候期观测 |
4.1.3 生长发育特性 |
4.2 香花槐光合特性的研究 |
4.2.1 光合速率与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
4.2.2 不同生长季节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
4.2.3 净光合速率及胞间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 |
4.2.4 水分利用率及其影响因子 |
4.3 香花槐组织培养的研究 |
4.3.1 不同因素对香花槐初代培养的影响 |
4.3.2 不同激素对香花槐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
4.3.3 不同培养基对香花槐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4.3.4 生根组培苗的炼苗及移栽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香花槐引种适应性研究 |
5.1.2 香花槐的光合特性 |
5.1.3 香花槐再生体系的建立 |
5.1.4 香花槐的生根及炼苗移栽 |
5.2 讨论 |
5.2.1 香花槐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
5.2.2 香花槐引种后的栽培管理 |
5.2.3 香花槐的快速繁殖 |
5.2.4 香花槐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槐树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抗盐碱基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摘 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综 述 |
1.槐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 槐树的生物学特性 |
1.2 槐树的经济价值 |
1.3 槐树组织培养现状 |
1.4 槐树产业存在的问题 |
2 槐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2.1 林木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
2.2 槐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2.3 Na+/H+反转运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2.4 槐树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槐树的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基因型对槐树再生能力的调控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及接种方法 |
1.2 培养基 |
1.2.1 基本培养基 |
1.2.2 药品 |
1.2.3 培养条件 |
1.2.4 槐树外植体再生能力评价指标 |
1.3 选择基本培养基 |
1.4 槐树茎尖组织的培养 |
1.5 槐树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培养 |
1.6 槐树叶片的直接分化培养 |
1.7 槐树叶片和茎段再生能力比较 |
1.8 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及移栽成活 |
2 结果 |
2.1 培养基种类及成份对槐树茎尖分化的影响 |
2.2 外源激素对槐树茎尖分化的影响 |
2.3 槐树叶片脱分化再分化能力的比较 |
2.4 槐树叶片直接分化能力的比较 |
2.5 槐树叶片不同再生途径比较 |
2.6 试管苗生根能力的比较 |
2.7 基因型对槐树再生能力的影响 |
2.8 叶片和茎段再生能力的比较 |
2.9 活性炭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
2.10 VcNa对槐树叶片分化的影响 |
2.11 槐树苗龄对生根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基因型对槐树组织、器官再生能力的调控 |
3.1.1 基因型与培养基成分及激素对槐树再生能力的调控 |
3.1.2 基因型对槐树不同组织、器官再生能力的调控特点 |
3.1.3 不同基因型的槐树具有特异性 |
3.2 提高槐树再生率途径的探讨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槐树抗盐碱基因OsNHX1遗传转化 |
1 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株和质粒 |
2 方法 |
2.1 培养基的配制 |
2.1.1 植物培养基的配制 |
2.1.2 根癌农杆菌培养基配制 |
2.2 金叶槐的快速繁殖 |
2.2.1 扦插繁殖 |
2.2.2 分化培养 |
2.3 槐树叶片的敏感性实验 |
2.4 叶盘法转化 |
2.4.1 叶片预培养 |
2.4.2 农杆菌的活化及工程菌的制备 |
2.4.3 侵染 |
2.4.4 抗性芽的筛选 |
2.5 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 |
2.6 培养条件 |
2.7 转化植株的检测 |
2.7.1 农杆菌Mini-Ti质粒DNA的提取 |
2.7.2 金叶槐叶片总DNA的提取 |
2.7.3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3 结果 |
3.1 Km浓度对槐树叶片再生的影响 |
3.2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3.3 工程菌的浓度及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3.5 筛选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3.6 PCR 检测结果分析 |
4 讨论提高槐树转化率的探讨 |
5 小结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独创声明 |
(10)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木本饲料研究进展 |
1.1.1 木本饲料研究意义 |
1.1.2 木本饲料利用价值的研究 |
1.1.3 木本饲料研究现状 |
1.1.4 豆科饲用植物研究进展 |
1.2 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和本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刺槐四倍体无性系枝叶产量指标表现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地点及试验林分 |
2.1.2 材料来源 |
2.1.3 调查指标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枝叶产量指标在各试验地点表现 |
2.2.2 枝叶产量指标的变异情况 |
2.2.2.1 枝叶产量指标在试验地的变异情况 |
2.2.2.2 试验材料间枝叶产量指标的变异情况 |
2.2.3 枝叶产量指标方差分析 |
2.2.4 枝叶产量指标多重比较分析 |
2.2.4.1 试验地间枝叶产量指标多重比较 |
2.2.4.2 试验材料间枝叶产量指标多重比较 |
2.2.5 枝叶产量指标的相关性统计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刺槐四倍体无性系叶营养成份指标表现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采集 |
3.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营养成份指标在各试验地点表现 |
3.2.2 叶营养成份指标表现的变异情况 |
3.2.2.1 叶营养成份指标在试验地间的变异情况 |
3.2.2.2 试验材料间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变异情况 |
3.2.3 叶营养成份指标方差分析 |
3.2.3.1 试验地点间叶营养成份指标方差分析 |
3.2.3.2 试验材料间叶营养成份指标方差分析 |
3.2.4 试验地间叶营养成份指标多重比较 |
3.2.5 叶营养成份指标的相关性统计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土壤特性对枝叶产量和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土壤样品采集 |
4.1.2 土壤测定指标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测定结果 |
4.2.2 土壤因子对枝叶产量指标的影响 |
4.2.2.1 土壤因子对刺槐对照材料枝叶产量指标的影响 |
4.2.2.2 土壤因子对饲料型无性系枝叶产量指标的影响 |
4.2.3 土壤因子对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4.2.3.1 土壤因子对刺槐对照材料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4.2.3.2 土壤因子对饲料型无性系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气象因子对枝叶产量和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地代表地区气象资料 |
5.1.2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气象因子对枝叶产量指标表现的影响 |
5.2.1.1 气象因子对刺槐对照材料枝叶产量指标的影响 |
5.2.1.2 气象因子对饲料型无性系枝叶产量指标的影响 |
5.2.2 气象因子对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5.2.2.1 气象因子对刺槐对照材料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5.2.2.2 气象因子对饲料型无性系叶营养成份指标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饲料型无性系在西北试验点表现的初步评价与适宜立地条件的分析 |
6.1 饲料型无性系的经济性状指标综合评价 |
6.2 适宜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的立地条件评价 |
6.2.1 主分量分析数据 |
6.2.2 相关阵R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及主分量方程 |
6.2.3 适宜枝叶产量和叶营养成份指标表现的立地条件 |
6.3 根段繁殖 |
6.4 应用前景展望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槐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与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编制[D]. 吴玉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以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D]. 潘秀雅.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3]刺槐等树种主要化学成分与热值关系研究[D]. 赵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4]刺槐子叶不定芽再生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D]. 姜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5]香花槐各组织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良和优化[J]. 昌艳萍,王晓茹,王宇,张子达,王华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6]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丁元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7]高产速生优质木本饲料——香花槐[J]. 梁山. 农村新技术, 2004(12)
- [8]槐树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抗盐碱基因转化研究[D]. 刘秀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04(01)
- [9]高产速生优质饲料香花槐[J]. 梁山. 农村科技, 2004(03)
- [10]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D]. 王秀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