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萍,王文英,李莉莉,刘增加,韩雪玲[1](2020)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病原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抗原结构与免疫反应和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记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描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从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病原学培养分离介绍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技术;从疫情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叙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从4个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尚翠[2](2020)在《中国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之一,属于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感染后,根据临床表现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HV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已经波及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HFRS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疫区类型复杂,是我国最严重的鼠传疾病之一。为了了解中国H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结合国家HFRS监测系统,采集宿主动物标本,开展HV感染状况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收集鼠肺标本284份,通过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阳性的有95份,包括辽宁省24份,18份阳性;云南省70份,19份阳性;河北省20份,18份阳性;黑龙江省24份,12份阳性;江西省8份,6份阳性;安徽省103份,8份阳性;湖南省35份,14份阳性。通过RT-PCR的方法,从阳性鼠肺标本或病毒株中扩增共测得50株HV全基因序列并分型,包括云南省8株(SEOV),辽宁省16株(SEOV),黑龙江省5株(SEOV),河北省10株(SEOV),安徽省3株(HTNV),山东省1株(HTNV),福建省1株(SEOV),陕西省3株(HTNV),湖南省3株(1株SEOV,2株HTNV)。另外还获得了 15株HV的Gc部分片段,包括湖南省12株(HTNV),江西省3株(1株SEOV,2株HTNV)。本研究采用Vero-E6细胞培养的方法从鼠肺标本中共分离到6株HV,包括云南省1 株 SEOV(XY67)、湖南省 2 株 HTNV(2018C024-10 和 2018C024-22)和安徽省 3 株 HTNV(xc028,xc067 和 xc046)。从GenBank等公共数据库中,下载HV参考毒株序列,包含国内外不同种的HV序列,国内包括不同省份的HTNV/SEOV历史毒株序列,共96株,通过软件分析分离株序列与参考序列核苷酸相似性,采用NJ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发现,本研究中获得的辽宁省、河北省和黑龙江省HV序列均为SEOV的S3基因型,与各省S3基因型既往分离株和S3基因型参考序列相似性高大于97%。陕西省3株HTNV序列为H4基因型,与历史株84FLi不同。福建省1株SEOV序列为S5基因型,与历史株不同。山东省1株HTNV序列为H5基因型,已知山东省至少存在5个HTNV/SEOV的基因型,种类多样。湖南省1株SEOV序列属于S3基因型,2株HTNV序列与其他各基因型序列相似性小于95%,12株HTNV的Gc部分片段也不在已知基因型分支。安徽省3株HTNV序列属于H9基因型。云南省8株SEOV序列变异大,在进化树中分成了两个分支,显示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两个基因型病毒同时流行。江西省1株SEOV序列和2株HTNV序列的Gc片段均独自成为一支,变异程度大,基因型种类多前期已有文献报道。对于存储于GenB ank上的大部分HTNV和SEOV的序列分析显示,病毒基因组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聚集而成的独立分支更多,显示出了变异的特征。本研究中还发现了可能的HV的宿主“溢出”现象,在辽宁省黑线姬鼠中检测到SEOV,在湖南、安徽省的小家鼠中检测到HTNV,提示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病毒多样性的重要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中国H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初步揭示了HTNV和SEOV及其各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和各地区流行病毒的主要特征,分析了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获得了中国HFRS重点流行省份的HV基因序列,为开展中国HV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数据,并且分离到源自3个不同省份的6株病毒流行株,丰富了我国HV的病毒库,对于精准开展HFRS的预防控制措施,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HV流行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建,闫佳,夏军林[3](2020)在《某县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和掌握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规律,为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收集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结果此次暴发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日期2017年10月9日,末例病例2018年1月31日,发病高峰11月中下旬。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6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4例;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52.35岁(20~75岁);45~64岁占全部病例总数的74.2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3.94%。共捕鼠76只,鼠密度为4.61%,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数的81.58%,未检测出汉坦病毒。结论出血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群,流行季节来临前加强鼠密度监测,科学指导灭鼠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减少人群接触传染源机会,可有效降低暴发风险。
汪春晖,贾德胜,曹勇平,张斌,韩招久,吕恒,谭伟龙[4](2019)在《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都具有地理景观性特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是多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和流行区,地域分布广。分析东南沿海地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意义。本地区常见的此类疾病有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恙虫病等,存在潜在威胁的有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和血吸虫病等。本文总结了东南沿海地区医学地理学特征,介绍了常见的和存在潜在威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对的防控对策。
王新月[5](2019)在《灌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几年来灌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发病数位居连云港市首位,高度散发态势明显。本研究通过对2013-2017年HFRS患者流行特征分析、2015-2017年灌云县HFRS宿主动物情况和健康人群血清学抗体水平分析以及2015-2017年HFRS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掌握HFRS在疫区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HFRS的预防和控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灌云县2013-2017年HFRS发病情况报表、大疫情网报告HFRS病例数据以及宿主动物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灌云县HFRS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小伊乡、南岗乡、同兴镇开展动物宿主调查,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确诊病例,按照1:2个体匹配的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发病危险因素调查,采用SPSS18.0对HFRS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HFRS流行特征灌云县2013-2017年共有确诊病例244例,其中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4.68/10万、死亡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3.69%。总体发病率先上升后下降,2015年最低。在2013-2017年期间,全县19个乡镇均有HFRS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总数排在前6的乡镇分别是:小伊乡(27例)、南岗乡(24例)、伊山镇(22例)、龙苴镇(21例)、东王集乡(18例)、杨集镇(18例),共报告病例数130例,占全县累计报告的发病总数53.28%(130/240)。病例主要分布在灌云县西部,东部的病例相对比较分散。2013-2017年,灌云县每年HFRS流行季节为秋冬季(10月-次年1月)。秋冬流行峰报告的病例数(190例)占总的病例数的77.87%,春夏季节的病例数比较平稳,居于0-10例之间,流行趋势不明显。209例HFRS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占总病例数的85.66%,其中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总发病数的30.33%。发病数最少的为≥80岁年龄组和10-19岁年龄组。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58例,男女性别比3.21: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79/10万和2.34/10万,男性高于女性。农民发病人数最多,为22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90.57%,其次是家务和待业,占3.28%。2、宿主情况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为灌云县主要鼠种。平均鼠密度野外3.75%(72/1920)高于居民区2.62%(50/19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χ2=3.922,P=0.048)。鼠带毒率为3.13%,带毒率最高的为黑线姬鼠,其次为黄胸鼠。秋季鼠带毒率4.10%(10/244)高于春季鼠带毒率2.24%(6/26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1.459,P=0.227)。3、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3.44%。4、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房屋内进行灭鼠防鼠工作、从不在沟田边坐卧休息为HFRS的保护因素。常住人口数少、住房中有空置的房间、住房周围种植作物、住房毗邻水塘或河溪、居住房屋有鼠洞、居住房屋中有鼠活动、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居住地有饲养家畜、居住地有饲养家禽、从不或偶尔加热剩饭剩菜后再食用、经常在沟田边坐卧休息、皮肤有破损、被猫或狗咬伤或抓伤、有接触鼠类或鼠排泄物均为HFR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房毗邻水塘或河溪、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居住地有饲养家畜、从不或偶尔加热剩饭剩菜后再食用、在沟田边坐卧休息、接触鼠类或鼠类排泄物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危险因素。结论:灌云县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均较高,且农民、中青年人群是灌云县HFRS防控的重点对象,在以后的防控工作中,重点加强鼠密度、鼠带毒率以及人间疫情的监测,应加大灭鼠防鼠力度,开展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接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如何防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产习惯,降低出血热发病率。
孙琬琬[6](2019)在《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基于气象因素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气候变化对人类传染病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生物活动区域的改变,以及新病原体及其所致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尤以媒介传播疾病受气候变化最为突出。国内外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行区域扩大、流行季节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1]。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以下简称EHF,因其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多宿主自然疫源性疾病。EHF自发现以来,发病病例数逐年升高,已经从局部地区扩大至全国,根据监测资料分析显示,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均有EHF的病例报告。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在全国22个省的40个重点县(区)设立了国家监测哨点,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规范的开展EHF发病病例监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在增加,对传统的疾病防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针对疾病进行提前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疾病的防控的建议。本研究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EHF在辽宁省的时空流行特点,阐明气象因素对EHF发病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掌握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的三间分布特征。分析丹东市、葫芦岛市、沈阳市三地温度对EHF发病时间的滞后效应关系,通过构建EHF发病时间与气象因素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广义相加预测模型,探讨在不同滞后时间时,不同温度对EHF的作用方式;预测不同月份EHF的发病病例数,为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EHF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2005年至2017年EHF病例信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年至2017年的气象数据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下载,建立EHF病例数据库、气象因素月度和周度数据库,采用SPSS19.0描述性分析EHF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地区等流行特征的演变规律,并对差异做统计学推断,采用ArcGIS 10.3软件分析EHF病例的地区分布特征,采用R3.4.3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EHF病例发病时间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滞后若干个月的气象变量和上月病例数构建 Quasi-Poisson 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EHF病例的时间预测模型,分析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 2005年至2017年辽宁省共报告了 17335例EHF病例,病例数大致呈减少的趋势,但近年来病例数有小幅度增加,发病率在2.193/10万至9.993/10万之间,大多数EHF病例的职业是农民(61.55%,10670/17335),不同年份间病例的职业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93.214,P=0.000),各年病例的发病平均年龄在40.04岁至48.02岁之间。80%(13869/17335)的EHF病例的发病日期在3月至5月和10月至12月,分别形成了EHF的春季和秋季高峰,不同年份EHF病例的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287,P=0.000)。对辽宁省丹东市、葫芦岛市和沈阳市采用DLNM分析温度对EHF周发病人数的滞后效应,低温对丹东市EHF发病病例的影响相对于高温更为显着;在-5℃时温度对葫芦岛市EHF疫情的影响达到最大;葫芦岛和沈阳市高温的滞后时间均可达到20周。三地温度的滞后效应均表现为较低温度(当地周平均温度的5th、25th分位数)时,温度的效应立即发生,即在lag0时达到最大;而较高温度(当地周平均温度的75th、95th)时,温度的滞后效应很长,即在lag8或lag12才开始产生影响。丹东市、葫芦岛市、沈阳市分别在-8.30℃(5th)、-8.79℃(5t h)、-4.44℃(25th)时,累积危险度(CRR)均在lag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CR R=3.54,95%CI:1.71-4.35)、(CRR=1.29,95%CI:1.02-1.45)、(CRR=2.21,95%CI:1.04-3.72);而三个研究地区分别在高温24.23℃(95th)、24.61℃(95th)和25.28℃(95th)时,累积危险度均在lag20处达到最大(CRR=1.35,95%CI:1.00-12.79)、(CRR=1.97,95%CI:1.24-16.53)和(CRR=2.43,95%CI:1.11-4.37)。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调整纳入模型中的变量的滞后阶数,选取了主要影响当月EHF的变量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以及上月EHF病例发生数,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了Quasi-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能提前一个月实现对EHF病例数的预测。结论 辽宁省EHF病例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省内不同地区的流行方式不同,病例人群的性别分布、年间病例的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气温在研究区域的滞后效应表现为低温的影响较快发生,高温的影响滞后时间长;GAM模型可用于探索EHF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预测效果稳定。
蒋涛[7](2019)在《葫芦岛市2008-2018年气温、宿主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影响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目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的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所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受气候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辽宁省葫芦岛市气温、宿主因素与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控提供依据和方法储备。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葫芦岛市2008-2018年月别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数据。鼠密度和鼠带毒率监测数据由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气温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服务中心。使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气温、宿主因素与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着性水平α=0.05。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拟合卡方值不显着、近似误差均方根<0.08、GFI>0.9、拟合优度指数>0.9、正态拟合指数>0.9评价模型拟合的优劣,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系数计算各指标对发病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利用LISREL8.51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在春季,月最高气温同滞后2个月的发病率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58(P<0.01),发病率同滞后3个月居民区鼠密度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61(P<0.01)。在夏季,发病率同滞后2个月居民区鼠密度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65(P<0.01)。月最高气温同滞后3个月的发病率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39(P<0.05),月最高气温同滞后1个月的居民区鼠密度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64(P<0.05)。在秋季,月最高气温同滞后2个月的发病率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58(P<0.01),发病率同鼠密度、鼠带毒率均不相关。在冬季,月最低气温同滞后1个月的发病率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40(P<0.05),发病率同滞后1个月的居民区鼠密度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56(P<0.01)。两隐变量模型和三隐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均较好的刻画出温度、宿主因素与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关系。在7-12月两隐变量模型中,夏季最高气温对居民区鼠密度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居民区和野外鼠带毒率具有负向作用。在5-7月两隐变量模型中,气温、宿主两个潜变量均显着,说明春季的最高气温、宿主对5-7月人间发病具有正向作用。5-7月三隐变量模型也显示气温对于人间发病具有正向作用。在11月-次年1月三隐变量模型中,最高气温通过影响鼠密度与人间发病形成正相关。结论:气温和动物宿主能够影响辽宁省葫芦岛市的HFRS疫情传播,并表现出季节性。HFRS的预防和控制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变化和季节性宿主繁殖动态信息。温度与鼠密度呈现一定正相关。鼠间疫情(鼠密度、鼠带毒率)对人群HFRS发病率有正向影响。
李洁[8](2016)在《洪涝灾害事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的影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由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事件频发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是导致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特征改变的主要因素。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类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为携带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的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以野外分布的黑线姬鼠和居民区分布的褐家鼠为主。鼠类种群数量随季节的消长变化可引起HFRS发生规律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峰型。洪涝灾害主要通过影响鼠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环境影响鼠类的种群数量,进而引起HFRS流行特征的改变。国内外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对HFRS流行特征的影响与洪涝程度、疫源地的气候规律、地形特点等有关,但这些研究存在研究时限短、研究地域范围有限以及忽略了洪涝灾害对不同宿主类型(野鼠型和家鼠型)HFRS流行产生的影响机制不同等局限性。山东省是HFRS的高发区,全省报告发病例数占全国1/3左右,经历了野鼠型-混合型-家鼠型-野鼠型的演化过程。此外,山东省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地貌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为开展区域间的气象流行病学横向比较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域,以各县(市、区)为观察单位,利用长时期HFRS的疫情报告资料和气象监测资料,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在考虑各地地理气候特征以及主要传播宿主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区域内洪涝灾害对不同类型HFRS暴发流行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974~2012年分县(市、区)HFRS疫情报告资料和气象监测数据,将HFRS月发病数据资料按照流行季节分为家鼠型(3-8月)和野鼠型(9月-次年2月)两部分,分别汇总得到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年发病率,并确定各县(市、区)HFRS暴发的年份。采用双向对称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将HFRS暴发年份和前后两个相邻的非暴发年份组成一个1:2配比组,通过比较暴发前的危险期内与非暴发年份的对照期内洪涝发生状况的差异,定量分析洪涝对HFRS暴发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口照时数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估计一年危险期内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程度洪涝灾害事件对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暴发的OR(odds ratio)值及其可信区间。同时分析比较三类不同地理环境区域内洪涝灾害对HFRS暴发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1.上年秋季发生洪涝将导致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降低51.4%(OR=0.486,95%CI:0.309~0.765),当年春季发生洪涝将导致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增加46.5%(OR=1.465,95%CI:1.018~2.107),而当年夏季发生洪涝灾害对家鼠型HFRS的暴发无明显影响(P>0.05)。2.当年夏季发生重涝将导致野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降低49.6%(OR=0.504,95%CI:0.358~0.712),发生轻涝对野鼠型HFRS的暴发无明显影响(P>0.05):当年秋季发生轻涝、重涝将导致野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分别下降53.7%(OR=0.463,95%CI:0.293~0.730)、60.0%(OR=0.400,95%CI:0.201~0.793)。3.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洪涝灾害对HFRS暴发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鲁中南山区:当年春季发生洪涝将导致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增加1.347倍(OR=2.347,95%CI:1.244~4.428),当年秋季发生洪涝将导致野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降低54.2%(OR=2.018,95%CI:1.023~3.983);鲁西北平原地区:上年秋季发生洪涝将导致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下降48.5%(OR=0.515,95%CI:0.309~0.858),当年夏季发生重涝、秋季发生洪涝将导致野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分别降低73.4%(OR=0.266,95%CI:0.079~0.895)、62.8%(OR=0.372,95%CI:0.147~0.941);鲁东丘陵地区:当年春季发生洪涝将导致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增加32.8%(OR=1.328,95%CI:1.081~1.631),而当年发生洪涝灾害对野鼠型HFRS的暴发无明显影响(P>0.05)。[研究结论]1.上年秋季发生洪涝会降低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而当年春季发生洪涝会增加家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2.当年夏季发生重涝,秋季发生轻涝、重涝均会降低野鼠型HFRS暴发的风险。3.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洪涝灾害对HFRS暴发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4.洪涝灾害对HFRS暴发的影响作用与疫源地类型、气候、宿主类型有关。[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将病例交叉设计的思想由个体水平推广到群体水平,利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HFRS发病率和气象监测的长时间序列资料,按照地理环境类型和HFRS传播宿主类型分层进行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但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对洪涝灾害的定义仅依据月降雨量,未考虑洪涝灾害持续时间、成灾面积等因素,连续多年出现HFRS暴发时对照期的选择问题,以及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的代表性问题等,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吴静[9](2015)在《长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及病原基因序列分析》文中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鼠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分布广、发病多、病死率高,疫区类型复杂,能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HFRS的发病呈现下降的趋势,发病率从3.05/10万下降到0.84/10万(>3倍),但部分地区首尔病毒型HFRS的比例出现显着上升的趋势。吉林省1955年报告首例HFRS病例,随后的40年间,HFRS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流行水平。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HFRS的发病率出现明显的增长,特别在省会城市长春市。该病再次发生流行后,其时空分布特征、存在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探讨不同流行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上HFRS的分布特征,研究HFRS疫源地动态变迁规律及其与环境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弄清HFRS高发区域,准确预测、预报HFRS的流行范围和强度,这对预防和控制HFRS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长春市HFRS不同流行阶段时空分布特点、疫区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进一步研究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对HFRS流行动态的影响;建立长春市HTNV、SEOV宿主动物的生态位模型,绘制感染风险分布的预测图;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长春市HV病毒的核苷酸序列特征及其进化关系、HV亚型分布及与其他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收集1988-2012年县区级的HFRS病例数据,根据其季节性分布的变化划分两个阶段对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在乡镇尺度上,建立2004-2012年分年度平均发病率地图,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将HFRS个案数据和鼠情数据进行关联,制作长春市人间疫情数据和鼠情监测空间分布地图,动态显示和分析长春市HFRS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使用STATA软件,应用Possion回归分析方法在县区尺度上分别探讨HFRS不同流行阶段空间分布、时间动态分布,与人口密度、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畜牧业的关系,同时考虑到HFRS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的空间尺度效应,进一步在乡镇尺度上对影响其空间分布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P值<0.1的变量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长春市HFRS发病时空异质性的主要环境与社会因素;③使用最大熵方法,利用89个监测点中捕获染疫动物的阳性标本采样点来构建长春市HV宿主动物生态位模型,预测HFRS感染发病的风险分布,探索不同型别HV病毒的分布与环境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④采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标本进行检测,阳性鼠肺进行核酸提取、RT-PCR扩增、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①1988-2012年以县区为单位分析结果显示,10个县(市)区的年发病率不同,位于长春东南部的双阳发病数最高(1525例,占所有病例的35.9%),但是其人口数只占总人口的5.6%。根据HFRS发病的季节性特征,确定了两个流行阶段。第一阶段为1988-1997年,发病呈单峰型;第二阶段为1998-2012年,呈春、秋冬两个发病高峰。HFRS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患者主要为农民。从2004-2012年乡镇尺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4-2007年长春市HFRS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自2008年开始进入发病平台期。该市119个乡镇有病例报告,不同乡镇(社区)报告发病率的差异较大。其中13个乡镇年累积发病率超过100/10万;②1988-2012年泊松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县区尺度上,HFRS发病的时间动态及空间分布异质性均与畜牧业之间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与鹿饲养业明显相关(P<0.001)。利用2004-2012年HFRS乡镇尺度的发病数据进行泊松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密度、水田、稻田、灌木林、祼土地是HFRS发病的相关因素。其中,水田(IRR=1.23,P=0.003)、稻田(IRR=1.15,P=0.031)与HFRS发病呈正相关,发病率随着其面积的增加而增长;而人口密度(IRR=0.99,P<0.001),灌木林(IRR=0.22,P<0.001)和裸土地(IRR=0.25,P<0.001)与HFRS发病呈负相关,随着其面积或密度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③啮齿类动物的生态位模型显示,土地利用、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植被指数、海拔与啮齿类动物分布存在相关性。其中,相对湿度(30.8%)、土地利用(29.7%)对野鼠型疫区贡献最大,温度(23.5%)次之;而土地利用对家鼠型疫区贡献最大,其次为降水量。HTNV、SEOV建模ROC曲线显示,AUC平均值分别为0.897、0.846,说明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宿主动物的风险预测分布图提示,感染HTNV风险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双阳区和榆树市,而感染SEOV的高风险区域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双阳区、榆树市和市辖区,而九台市、德惠市感染风险次之;④2010-2012年在该市共捕获1246只啮齿类动物,IFA检测到17份鼠肺标本阳性,均为SEOV型。从分离到HV病毒的双阳、榆树、农安、德惠4个县(市)区各选取1份鼠肺标本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S、M基因片段与SEOV型其他病毒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均在95%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说明该地区发现的这4株SEOV型病毒未出现较大变异。S基因片段氨基酸序列位点位于231294之间,分析发现该区段在SEOV型病毒之间同源性高,不同型别HV病毒序列间差异性大于45%,符合多变区域的特点。S、M基因片段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4株SEOV型病毒均为S3亚型,与已报道的吉林省内双阳、白城、公主岭等地区分离的SEOV型病毒亲缘关系接近。结论:①长春市HFRS发病自1998年开始明显上升,同时伴有季节性特征的改变,其发病高峰由每年年末的单峰型转变为以春、秋冬发病为主的双峰型,提示长春市HFRS的再次流行与过去25年间季节发病模式的变化有关;②长春市HFRS发病率的增长、时空分布特征与畜牧养殖业、气候因素和土地利用类型显着相关,尤其是鹿类养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点应放在畜牧业养殖的相关地区;③生态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为影响HV宿主动物生存生境的主要因素,而相对湿度、降水量分别为HTNV、SEOV宿主动物的次要影响因素。风险预测分布图提示,双阳区、榆树市为混合型疫区,是HTNV、SEOV两种病毒感染发病的高危区域,而其他地区主要为SEOV病毒;④目前长春市HFRS疫区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本研究检测到的HV病毒均为SEOV的S3亚型,其S片段、M片段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未发现较大变异。
韩磊[10](2011)在《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现有传染病时有暴发和流行、已消灭或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以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暴发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啮齿类动物是病毒主要宿主。我国的HFRS主要是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所引起,前者的毒力要大于后者,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也更为严重。本课题研究对象之一的宁波市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属于半潮湿气候环境,适合汉坦病毒宿主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生长,HFRS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一种主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疾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自1997年以后,该市HFRS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但是近年来,HFRS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并在2009-2010年出现了疫情相对高发状态,此外,对宁波地区汉坦病毒流行株实验室检测和分子进化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新型甲型H1N1流感作为新发重大传染病于2009年3月17日在墨西哥、美国等国家首先发现并迅速传遍世界,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8月6日公布的最新疫情通报,截至2010年8月1日,214个国家报告了实验室新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8449人死亡。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造成本次流感流行的新型甲型H1N1病毒是以北美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为基本骨架,与禽流感、欧亚大陆猪流感病毒等基因重排的结果,人群没有或很少对该型病毒具有免疫能力,且病毒极易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猪流感病毒基因在1930到1990年间只经历了较小的进化,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人、禽和猪三者重排病毒开始在猪中出现,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病例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与猪接触较为密切的养猪工人,但都呈散发状态,与此同时,猪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也罕见传播,因此猪源流感病毒从偶可感染人,到2009年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其病毒分子必定经历了基因重排与选择性进化,对猪源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暴发流行进化过程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流行病学原理,通过现场监测、实验室处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分子(汉坦病毒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生物进化状况,揭示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毒株和毒株的分子进化状况;探讨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特征,并为公共卫生以及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宁波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集近年HFRS疫情数据,探讨宁波市HFRS疫情的发病特点与规律,捕获汉坦病毒宿主啮齿类动物以及收集HFRS患者血清标本,应用Invitrogen公司的TRIzol? Reagent试剂盒和QIAGEN公司的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提取RNA分子,并应用promega A3500试剂盒和自设引物进行RT-PCR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通过GenBank获得汉坦病毒M片段参考序列,使用MEGA4软件(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4),采用neighbor-joining (NJ)法构建进化树(bootstrap =1000 replicates)。其次,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历史上报道过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并在GenBank上提取相应的各片段分子序列以及参考序列,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分子重排分析(bootscan analysis)和适应性进化分析(adaptive evolution analysis),揭示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特征。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0例2009-2010年宁波市HFRS病人血清,4份汉坦病毒阳性鼠肺,20例血清经过RNA抽提和RT-PCR成功扩增出4例汉坦病毒M段基因,4例阳性鼠肺汉坦病毒M段基因都被成功扩出。此外,本研究通过PubMed检索出49例北美地区2009年之前散发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其中14例病例在Pubmed上提交了基因序列,被本研究用于系统进化分析。1.宁波市汉坦病毒分子进化分析(1)宁波市HFRS疫情情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波市HFRS疫情出现过2次高峰,第一次为1985~1987年,全市年发病数在600~800之间,年发病率为11.86~16.08/10万;第二次高峰为1991~1995年,全市年发病数在542~649之间,年发病率为10.40~12.71/10万,自1997年以后,宁波市HFRS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宁波市2010年共报告HFRS病例131例,报告发病率1.96/10万,死亡0例病例。与2009年(1.80/10万)相比,全市报告发病率上升8.89%。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曲线基本呈双峰形态,其中1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高峰,4月份为次高峰,8-10月份发病人数少,与我国南方地区HFRS的流行规律相符。发病年龄分布以20-60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77.10%,男女发病数分别为96人和35人,性别比为2.74:1。职业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农民、工人、民工,共86人,占65.65%。媒介调查显示小家鼠和褐家鼠是当地HFRS主要的媒介生物。(2)RNA抽提和RT-PCR扩增结果通过宁波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获得20例HFRS病人血清,2007年9月10-13日在宁波鄞州区横溪镇孔家潭村室内(A),奉化市西坞镇王府村室内(B),鄞州姜山后鄮村室内(C),奉化市方桥镇方桥村工厂区(D),鄞州姜山后鄮村西瓜大棚(E)捕获鼠63只,其中A14只,B6只,C13只,D14只,E16只,经鼠肺荧光抗原检测结果分析,其中阳性的鼠标本分别为D005(褐家鼠,活,雄),D008(褐家鼠,活,雄),D009(褐家鼠,活,雄),E002(黄胸鼠,活,雌)。20例HFRS病人血清经过RNA抽提和RT-PCR成功扩增出4例汉坦病毒M段基因(E1、E9、E19、E20),4例阳性鼠肺汉坦病毒M段基因都被成功扩出。(3)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毒株与基因进化结果在GenBank上共下载18例不同地区SEOV和4例HNTV参考序列的M片段基因用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鼠肺中分离扩增得到的汉坦病毒M段基因D005, D008, D009, E002和从病人血清中分离扩增得到的M段基因E1, E9, E19, E20全部位于SEOV单元群中,与HNTV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进化枝,这表明宁波市汉坦病毒的流行株为SEOV。同源性分析表明,宁波市汉坦病毒M段基因与参考SEOV的同源性为94.7%-99.6%,与1984年在我国江西省分离的SEOV毒株L99有5.3%的核苷酸差异,与2007年黑龙江分离的SEOV毒株HLJ3-23的核苷酸差异仅为0.4%,但M段基因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显示出明显的进化差异(P>0.1)。4例从鼠中分离的M基因与3例从人血清分离到的M基因的同源性为100%,只有1例从人血清分离到的M基因E20与其余7株有1.4%的核苷酸差异。结果表明,宁波市的汉坦病毒并未经历变异,至于E20与其余毒株的核苷酸差异,需要继续监测后续毒株以观察是否发生突变。2.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1)2009年之前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包括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所有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并在GenBank上能够下载到的历史上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序列以及相应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不同亚型的参考序列在内的系统进化表明,除了一株1998年在威斯康辛州从人体内分离到的毒株A/Wisconsin/10/98外,1970到1990年代感染人的猪流感病毒8段基因序列全部都和北美古典猪流感病毒序列接近。A/Wisconsin/10/98以及2005-2007年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PB2, PA基因与北美的禽流感病毒接近,PB1基因于人类季节性流感H3N2接近,HA, NP, NA, MP和NS基因则与北美古典猪流感病毒序列接近。(2)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联系系统进化表明,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2009聚集在一枝独特的进化枝上,PB2, PB1, PA, HA, NP和NS基因与在北美地区流行的可导致人类感染的三者重排猪流感病毒代表株A/Iowa/CEID23/2005 (H1N1)以及在2005年之后可感染人类的猪流感病毒对应的基因接近。NA和MP基因与在欧亚大陆流行的猪流感病毒的相应的基因接近。基因重排分析(Bootscan analysis)结果显示,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与A/Iowa/CEID23/2005 (H1N1)在PB2, PB1, PA, HA, NP,和NS基因上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3%,95.1%,95.2%,90.3%,95.2%和94.7%。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的NA和MP基因与在欧亚大陆流行的猪流感病毒A/Swine/Spain/50047/2003 (H1N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0.2%和94.4%。(3)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适应性进化分析对决定流感病毒感染和传播能力起主要主用的3段基因(HA, NA, MP)序列进行适应性进化测试的结果表明,1998年之前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的HA基因到2005年至2009年间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NI =0.817,但是,2005年至2009年间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HA基因到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2009并未观察到主动进化,NI =1.077。此外,欧亚大陆猪流感病毒NA基因到2009年,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NI =0.773,而MP基因却未发生主动选择性进化,NI =1.09。研究结论:对于引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两种RNA病毒,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株为SEOV且M段基因未发生变异,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经历了两个比较关键的步骤,首先于2005年左右完成了北美古典猪、北美的禽和人类季节性流感H3N2的三者基因重排,2009年引进了欧亚猪NA和MP基因,并且NA基因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导致了2009年疫情的暴发流行。监测宿主动物对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起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
1.1 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 |
1.2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1.3 抗原结构和免疫反应 |
1.4 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传播途径 |
2.2.1 虫媒叮咬传播 |
2.2.2 呼吸道传播 |
2.2.3 消化道传播 |
2.2.4 经皮肤伤口接触传播 |
2.2.5 垂直传播 |
2.3 易感人群 |
2.4 流行特征 |
2.4.1 地区分布 |
2.4.2 季节分布 |
2.4.3 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
2.4.4 流行形式 |
3 实验室检测技术 |
3.1 血清学检测技术 |
3.2 基因检测技术 |
3.3 病原学培养分离 |
3.3.1 标本的采集 |
3.3.2 细胞接种分离病毒 |
3.3.3 动物接种分离病毒 |
3.3.4 病原体鉴定 |
4 预防控制 |
4.1 疫情监测 |
4.2 控制传染源 |
4.2.1 防鼠、灭鼠 |
4.2.2 疫源地消毒 |
4.2.3 注意饮食卫生和卫生习惯 |
4.3 切断传播途径 |
4.3.1 灭螨、防螨 |
4.3.2 做好个人防护 |
4.3.3 做好实验室个人防护 |
4.4 保护易感人群 |
4.4.1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促进人们自我防护的能力 |
4.4.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4.4.3 及时就诊 |
4.4.4 疫苗接种 |
(2)中国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 |
1.1.2 常用溶液配制方法 |
1.1.3 实验中所用的试剂 |
1.1.4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 |
1.1.5 耗材 |
1.2 方法 |
1.2.1 研究涉及地区 |
1.2.2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
1.2.3 汉坦病毒分离相关实验方法 |
1.2.4 汉坦病毒序列测定相关实验方法 2 结果 |
2.1 宿主动物样本收集及HTNV/SEOV检测 |
2.2 病毒分离 |
2.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 |
2.4 扩增HTNV和SEOV全基因组扩增引物序列 |
2.5 HTNV和SEOV全S/M/L基因片段和Gc部分片段PCR扩增结果 |
2.6 序列测定结果 |
2.7 本研究中所获得序列分析 |
2.7.1 全长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
2.7.2 全长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 |
2.7.3 Gc部分片段序列分析 |
2.8 HTNV和SEOV的地理分布 |
2.8.1 HTNV |
2.8.2 SEOV |
2.9 新获得序列与参考序列氨基酸相似性比较和免疫表位分析 |
2.9.1 S和M节段氨基酸相似性比较 |
2.9.2 S和M段免疫表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 |
2.10 病毒株基因特征分析和评价 3 讨论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
(3)某县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 |
1.2.2 鼠密度及鼠带毒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时间分布 |
2.2.2 地区分布 |
2.2.3 人群分布 |
2.3诊断与报告 |
2.4 暴露史 |
2.5 鼠密度监测 |
2.6 鼠带毒检测 |
3 讨论 |
(4)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南沿海地区医学地理学特征 |
1.1 自然因素特征 |
1.2 社会因素特征 |
2 东南沿海地区重要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7-8] |
2.1 常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
2.1.1 流行性出血热 |
2.1.2 登革热 |
2.1.3 流行性乙型脑炎 |
2.1.4 钩端螺旋体病 |
2.1.5 恙虫病 |
2.2 存在潜在威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
2.2.1 疟疾 |
2.2.2 黄热病 |
2.2.3 寨卡病毒病 |
2.2.4血吸虫病 |
3 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对策 |
3.1 充分认识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 |
3.2 继续加大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力度 |
3.3 建立更加完备的防控体系,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
3.4 做好职业人群的防护和建设项目职业的卫生防护 |
3.5 及时解决新时期疾病防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5)灌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灌云县2013-2017年HFRS流行特征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灌云县2013-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2.4.1 年龄分布 |
2.4.2 性别分布 |
2.4.3 职业分布 |
3 讨论 |
第二章 灌云县2015-2017宿主动物情况分析 |
1.资料和方法 |
1.1 灌云县2015-2017年宿主动物监测 |
1.1.1 鼠密度的监测 |
1.1.2 鼠带毒率调查 |
1.2 灌云县2015年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 |
1.2.1 监测人群 |
1.2.2 采样(每组) |
1.2.3 血清抗体检测 |
1.3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灌云县2015-2017年宿主动物的监测结果 |
2.1.1 鼠种构成及鼠密度 |
2.1.2 鼠带毒率 |
2.2 灌云县2015年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 |
3 讨论 |
3.1 灌云县2015-2017年宿主动物的监测结果 |
3.2 灌云县2015年春秋季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 |
第三章 灌云县2015-2017年HFRS危险因素调查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结果 |
2.1 研究因素变量的基本情况 |
2.2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建议 |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查问卷 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险因素调查表 |
附录 2 血标本采样登记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基于气象因素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二、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 |
三、流行性出血热气象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拟解决的问题 |
六、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气象因素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影响和时间预测研究 |
一、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时间的气象影响因素滞后效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不足之处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葫芦岛市2008-2018年气温、宿主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影响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监测病例的诊断原则 |
2.2.2 鼠密度采样方法 |
2.2.3 鼠带毒率的计算方法 |
2.2.4 鼠带毒指数的计算方法 |
2.2.5 温度数据采集方法 |
2.3 模型构建原理方法 |
2.3.1 概念模型建立 |
2.3.2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数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5.1 相关性分析 |
2.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 结果 |
3.1 葫芦岛市HFRS发病情况概述 |
3.2 气温同鼠密度关系的分析结果 |
3.2.1 分季节Spearman相关分析 |
3.2.2 冬季低温同春季鼠密度的关系 |
3.2.3 夏季高温同秋季鼠密度的关系 |
3.3 宿主疫情同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分析结果 |
3.3.1 春季宿主疫情同1-6月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的关系 |
3.3.2 秋季宿主疫情同7-12月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的关系 |
3.4 两个隐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 |
3.4.1 1-6月两个隐变量模型 |
3.4.2 7-12月两个隐变量模型 |
3.4.3 5-7月两个隐变量模型(月数据) |
3.4.4 秋季两个隐变量模型(月数据) |
3.5 三个隐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构建结果 |
3.5.1 1-6月三个隐变量模型 |
3.5.2 7-12月三个隐变量模型 |
3.5.3 5-7月三个隐变量模型(月别) |
3.5.4 11-1月三个隐变量模型(月别) |
3.6 结果的综合比较 |
4 讨论 |
4.1 气温对于宿主和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影响 |
4.2 宿主疫情同人间疫情的关系 |
4.3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标的评价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洪涝灾害事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的影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原理与方法 |
三、本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 |
一、山东省1974年~2012年HFRS流行概况和暴发描述 |
二、山东省1974年~2012年气象概况和洪涝灾害描述 |
三、HFRS暴发与洪涝灾害事件的关系 |
四、控制其它气象要素影响后HFRS暴发与洪涝灾害事件的关系 |
讨论 |
一、HFRS暴发与洪涝灾害事件的关系 |
二、不同地形区域洪涝灾害事件对HFRS暴发造成的不同影响 |
三、本研究结果对HFRS防控工作的指导意义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长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及病原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
1.1 病原学 |
1.1.1 形态结构 |
1.1.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3 免疫学特征 |
1.1.4 理化性状 |
1.1.5 病毒型别及分类 |
1.2 流行过程 |
1.2.1 宿主动物及传染源 |
1.2.2 传播途径 |
1.2.3 人群易感性 |
1.3 流行特征 |
1.3.1 地区分布 |
1.3.2 时间分布 |
1.3.3 人群分布 |
1.4 宿主动物与相关环境因素 |
1.4.1 环境因素 |
1.4.2 气候因素 |
1.5 临床表现 |
1.5.1 临床症状与体征 |
1.5.2 临床分型 |
1.6 实验室检测技术 |
1.6.1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7 预防和控制 |
1.7.1 灭鼠防鼠 |
1.7.2 灭螨防螨 |
1.7.3 加强监测 |
1.7.4 预防接种 |
1.7.5 食品安全及其管理 |
1.7.6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
1.7.7 宣传和培训 |
1.8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 HFRS 研究中的应用 |
1.8.1 地理信息系统 |
1.8.2 地理信息系统在 HFRS 研究中的应用 |
1.8.3 生态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 |
2.2 资料来源 |
2.2.1 疫情资料 |
2.2.2 专题数据 |
2.2.3 基础地图数据 |
2.2.4 人口资料 |
2.2.5 鼠肺标本来源 |
2.3 方法 |
2.3.1 HFRS 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2.3.2 HFRS 发病影响因素研究 |
2.3.3 HFRS 宿主动物生态位模型研究 |
2.3.4 HFRS 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 第3章 结果 |
3.1 HRFS 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3.1.1 1988-2012 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1.2 在乡镇尺度分析 2004-2012 年 HFRS 分布特征及疫区类型 |
3.2 不同空间尺度 HFRS 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1 县区尺度上 HFRS 空间、时间分布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3.2.2 乡镇尺度的 HFRS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HFRS 宿主动物生态位模型研究 |
3.3.1 HFRS 动物宿主调查分析 |
3.3.2 HFRS 生态位模型建立与预测 |
3.4 HV 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 |
3.4.1 宿主动物调查及病毒抗原检测 |
3.4.2 扩增产物的鉴定及核苷酸序列分析 |
3.4.3 系统进化树分析 第4章 讨论 |
4.1 HFRS 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1.1 空间分布特征 |
4.1.2 时间分布特征 |
4.2 HFRS 发病的影响因素 |
4.2.1 畜牧业的影响 |
4.2.2 气象条件的影响 |
4.2.3 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
4.3 宿主生态位模型对 HFRS 感染风险的预测 |
4.4 HV 病毒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 |
4.4.1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4.4.2 基因分型 |
4.5 本研究的局限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
(10)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
宁波市汉坦病毒分子进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
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 |
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
四、一起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J]. 张亚萍,王文英,李莉莉,刘增加,韩雪玲.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04)
- [2]中国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尚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某县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 刘建,闫佳,夏军林.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01)
- [4]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 汪春晖,贾德胜,曹勇平,张斌,韩招久,吕恒,谭伟龙.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6)
- [5]灌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 王新月. 东南大学, 2019(01)
- [6]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基于气象因素的预测研究[D]. 孙琬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7]葫芦岛市2008-2018年气温、宿主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影响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D]. 蒋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8]洪涝灾害事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的影响模式研究[D]. 李洁. 山东大学, 2016(02)
- [9]长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及病原基因序列分析[D]. 吴静. 吉林大学, 2015(08)
- [10]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D]. 韩磊.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