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散点集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改进与软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茂[1](2021)在《飞行器表面网格自动生成在线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网格划分作为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前置步骤,占据了整个CFD数值模拟周期的60%以上。同时表面网格作为各类实体建模的输入条件和边界条件,其质量对于后续的数值模拟结果和数值模拟精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生成符合数值计算要求的网格是当前CFD从业人员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以STL模型的曲面网格生成为主要目标,对表面网格生成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首先研究二维平面的凸包算法。针对传统Graham扫描算法在应对海量数据时生成凸包速度缓慢的情况,本文在双极限点筛选的思路上提出一种“Left-Test”筛选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使得最终参与凸包生成的数据量大大减少。经实验证明本文方法相对双极限点方法能够筛选掉更多的数据。其次对表面(二维平面、三维曲面)网格生成基础算法进行研究。(1)确定了以Delaunay三角化为目标的二维平面非结构化网格生成算法,对二维网格生成过程中的边界条件离散、背景网格生成、插入点的位置选择、插入点所在单元的快速定位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2)以映射法的的思路实现曲面网格生成,在参数平面使用Delaunay三角划分实现参数平面三角化。对曲面和参数平面的相互映射方法进行说明,同时使用二维网格生成中插入点快速定位的思路解决网格顶点由参数平面向曲面反映射时的快速定位问题。对STL模型表征的离散曲面进行离散。通过原始STL模型的数据信息重建表面三角片面的拓扑关系。以此计算边的二面角,通过三角片面顶点的一阶邻域使用最小二乘求解平均曲率。使用二面角和平均曲率进行特征边界条件提取,按照特征边界将曲面进行离散。最后基于上述算法的具体实现,同时依托浏览器/服务器的软件架构实现了一个简易的在线飞行器表面网格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STL初始条件的输入和用户设置的网格单元控制尺寸便可完成曲面网格生成。
曹林[2](2020)在《基于倾斜影像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的“数字城市”、“实景三维城市”等城市服务体系正在蓬勃发展,建筑物是城市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组成部分,其三维模型的构建已经成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框架的关键要素之一,实景城市三维模型、数字建筑模型、独立建筑物模型构建等高层次的建模需求对三维建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快速、自动、准确地构建城市地区尤其是各类形态复杂的建筑物三维模型是当前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垂直航空摄影或是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技术都难以获取建筑物立面信息,通常需要结合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进行补充才能构建建筑物立面模型,不仅效率较低且建模成本较高;同时,基于点云进行建筑物三维模型的构建时由于点云数据庞大,存在着构网复杂、建模效率低下、模型视觉效果不佳以及纹理缺失区域建模精度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建模方法大多以点云数据为基础构建三维模型而轻视了线特征的作用,在城市等包含大量几何规律及特性的场景中,由于三维线段模型在表现人造建筑物的几何结构方面效果更加突出,因此若将线特征应用于建筑物三维模型的构建和优化工作,可以提高模型构建的效率和精度,改善三维模型的视觉效果。因此,基于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用性。本文针对目前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倾斜影像中获取的建筑物线特征为基础,对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路线中的线特征匹配、线特征三维重建、三维点云模型优化、建筑物模型快速重建等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1.针对倾斜影像等变形大、遮挡严重的情况下线特征难以匹配以及只考虑局部特征时匹配稳健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重约束下的倾斜影像线特征多视匹配方法,为倾斜影像的线特征匹配以及线特征的多视图匹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2.针对线特征三维重建时线段端点难以确定以及稳健性不高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权迭代思想的线特征三维重建方法,解决了线特征三维重建中线段完整性与稳健性之间互相矛盾的问题。3.针对以点云为基础进行建筑物三维建模时计算量大、纹理缺失区域建模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倾斜影像中获取的建筑物三维线特征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倾斜影像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方法,为低复杂度建筑物的快速建模以及线特征在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4.针对点云数据构建建筑物三维模型时存在的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锯齿等模型真实感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特征辅助的三维模型平面和边缘优化方法,改善了建筑物三维模型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模型精度,为物方三角网以及点云重建模型的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赵鹏[3](2020)在《面向矿山设备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与系统设计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煤矿行业一直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矿山设备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矿山设备模型设计系统存在开发周期长等问题,然而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参数化建模的矿山设备设计已经成为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产品开发周期长的问题,直观反映出产品设计开发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矿山设备参数化建模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SG构造原理和改进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掘进机设备建模系统中。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设计效率,满足设计不同规格产品的用户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结构的改进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算法首先在非约束域采用逐点插入法构建初始三角网,借助树结构节点指针快速定位三角形,提高三角网的构网速度;然后再利用拓扑关系和插入点定位首三角形的方法,进一步改进嵌入边影响域搜索算法,提高影响域快速搜索的效率,使约束边合理嵌入三角网,减少三角网重构;最后采用5个煤矿地形数据点进行测试,分别对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不同阈值算法效率进行对比实验和分析,通过实验表明,该算法在实现约束三角剖分过程中的效率显着提高。(2)分析了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掘进机参数化建模系统。系统以提出的改进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为基础,以蓝光数字矿山软件为平台,VB6.0为编程工具,实现在蓝光平台上的二次开发。系统通过不规则体法向量拉伸算法,实现二维面域向三维模型实体的转换。系统界面参数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内部采用参数尺寸程序设计法,实现了模型的快速设计和三维可视化。
秦子豪[4](2020)在《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三维空间数据处理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技术正在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三维可视化的GIS技术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建立是进行三维GIS分析的基础,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作为DEM的一种表达方式,在DEM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需求下如何快速构建合适的TIN模型对进一步搭建Web GIS三维数字校园系统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Web GIS技术、DEM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基于Arc GIS平台,针对在实际场景下构建TIN模型所存在的问题,以杭州市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逐点插入算法,采用Arc GIS Python并借助于Arc Map自定义脚本工具构建了校园及周边区域的TIN模型。采用J2EE框架以及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 GIS可视化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了Web GIS、三维GIS与DE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介绍了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前后端开发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以及Arc GIS相关技术。(2)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体系结构、逻辑功能结构,对系统功能及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针对TIN模型的构建问题,详细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逐点插入算法并构建了实际场景下的TIN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在实际场景下的有效性。(3)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所设计的改进逐点插入算法,采用Arc GIS Python在Arc Map自定义脚本工具中实现了对浙江工业大学校区的TIN模型构建;进一步实现校园三维场景建模;采用SSM框架、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维Web GIS系统中的可视性分析、统计查询、服务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功能模块。最后测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杨立云[5](2020)在《大地电磁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大地电磁测深法(Manetotelluric,MT)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它以天然电磁场为场源,通过改变电磁场频率进行测深来获取地下电构造信息,目前已广泛应用在能源勘探,工程勘察等领域。随着电磁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业人员对电磁解释软件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中的商业电磁软件做了系统的调研,并梳理了这些软件的优缺点,结合最新的电磁勘测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综合大地电磁解释软件,该软件较现有软件有如下创新:正演建模与解释功能是电磁软件的关键部分,建模功能服务于正演,为正演提供良好的模型,使得正演可以模拟复杂的地质结构。同时正演模型也可作为二维反演的初始模型,对反演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解决反演多解性的问题。但现有软件的建模系统大多功能单一、界面简陋、建模精度不高,在网格剖分方面通常使用规则的矩形网格剖分法,此种方法对复杂地质模型特别是起伏地表模型的逼近效果不佳,导致正演结果精度不高。对此,本文创新地提出使用更灵活的基于三角形的不规则网格剖分法。研究并应用Delaunay三角法实现了网格剖分,并提出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剖分结果做了质量优化,结合有限元方法最终实现了建模效率、模拟精度更高的正演。电磁法的反演解释具有很强的多解性,使用建模功能建立初始模型只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又创新地实现了一种交互迭代式反演系统。该系统首先对原始数据执行一维反演,反演结果可以实现人工交互编辑,编辑后的结果保存为初始模型。接下来在执行二维反演时,可选择导入初始模型或正演模型作为约束,得到二维反演的最终结果作为参考,指导用户再调整原始模型,调整后的模型执行正演计算,将计算结果转为测线,测线数据再次反演解释。如此迭代操作,最终使得反演结果越来越逼近真实解。该方法的实现将传统单一的均匀半空间式反演发展为可人工操作干预的交互迭代式反演,大大提高了反演的正确性。除了在最关键的正反演模块上提出了创新外,本文还对现有软件的交互界面做了优化,包括将GIS融入电磁软件,实现测线在地图中的显示等。综合来讲,本文开发的电磁软件较现有大多数电磁软件而言,增加了解释功能,改善了正反演方法,优化了程序界面,提高了大地电磁工作效率,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高渝[6](2020)在《基于Voronoi图的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航线规划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四旋翼无人机凭借着它稳定性强,灵活度高,控制简单的特点,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迅速。其在目标识别,农作物防护,地理勘测,线路检修,物流以及搜救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航线规划算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四旋翼无人机编队在队形变换中的航线规划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编队队形变换的航线规划技术方案。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A*算法,实现了障碍物环境下的快速展开的无人机编队队形的变换;进一步研究了航线交叉下的复杂编队队形变换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人工势场法约束下的队形变换航线规划算法,实现了航线交叉情况下的无人机编队队形的快速变换。最后,基于大疆MobileSDK的设计了地面控制站APP软件,实现了控制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试飞试验。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针对障碍物环境下旋翼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快速展开的需求,设计了以V oronoi图中的多边形顶点为A*算法节点的数据结构,即将Voronoi图对无人机编队的飞行环境进行区域建模,将整个飞行环境的空间区域转化成了单个小区域,实现了用A*算法在Voronoi图中的完成航线的搜索,完成了快速编队队形的展开的实验验证。并将它和A*算法作了比较,验证了该算法从规划航线的长度和计算时间上的优势。(2)针对旋翼无人机编队航线交叉下队形变换的需求,进一步提出了人工势场约束下的航线规划算法,解决了目标不可达的问题和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它使无人机在拥有较强航线搜索能力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避障能力,并将所提出的算法和A*算法,RRT算法,PRM算法,分布式集群控制算法做了对比,仿真了三角队形到方形队形无人机编队变换,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规划的航线整齐光滑,长度合适,队形展开时间短,对障碍物及机间距离控制良好。(3)针对旋翼无人机编队飞行的需求,基于大疆Mobile-SDK在Andoroid Studi o2.3.3环境下开发了一款APP。由Android设备通过USB与遥控器互联,达到终端与经纬M100通信,实现一套具备飞行控制、航拍视频显示、航点飞行、多机编队变换、数据处理和信息显示等功能的无人机编队地面站APP控制软件。并通过设计的地面控制站APP软件,完成了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飞行实验。
高阳[7](2019)在《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和经济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逐渐加强、极端气象水文事件日益增加,水污染事件频发,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本文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复杂性理论、数字地球、综合集成等理论和技术,通过高效的动态模拟仿真和过程可视的应急管理,为水污染事件科学应对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降低灾害损失。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现了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对水污染事件和水质模型进行复杂性分析,揭示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水污染事件污染物迁移过程和水质模型数值求解方法。采用数据集成中间件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海量水污染事件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集成与融合,建立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在对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基础上,通过组件的方式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2)提出了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采用数据集成、数据映射和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水污染事件海量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集成与有机融合,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构建水利数字地球,采用瓦片金字塔服务及空间信息瓦片检索技术实现水污染事件相关的数据资源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空间一体化视域模型融合3S空间信息以及数字地球互操作服务,实现水污染事件多源数据资源、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的耦合,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提供可视化服务环境。(3)开展了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在对水质数据进行拟合与加载基础上,对水污染事件所在河道进行三角网剖分,采用复杂性理论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水质Agent模型,对水质模型进行可视化描述;将元胞自动机应用到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中,设计了水质多智能体,采用多智能体对污染物运移过程进行表征;构建基于高性能网格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一体化环境,采用网格计算将复杂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过程进行分解。(4)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基于综合集成提出面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服务模式,采用主题化描述、组件化开发、可视化仿真和知识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应用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应用开发流程,提供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综合集成服务,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应急管理提供高效便捷、扩展性较好和过程可视的应用服务。(5)提供了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服务。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基于水利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实现水污染事件和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融合,水污染事件信息标示,水污染事件流场造型及可视化表现,水污染运移模拟仿真和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等服务。基于综合集成应用支撑平台开展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与应急调度,提出流程化、模块化、预案化和一体化四种应急管理模式,面向水污染事件提供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周佩文[8](2019)在《仓库物料体积自动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当今社会的很多生产领域都在朝着高度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体积测量技术作为很多生产领域(粮食存储、矿产等)的重要基础技术同样也开始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案正是要满足这种自动化需求。该方案主要针对水泥厂生料仓库,设计并实现了自动体积测量系统。仓库内存储了多少物料对于水泥厂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对企业的规划有直接影响,所以设计这样一套自动测量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体积测量技术的一项重要基础技术就是三维扫描技术,本方案采用了激光测距仪和姿态角测量模块的组合实现三维测量,它们和其他器件组成了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三维扫描。将三个数据采集系统对称安装在圆柱形仓库的顶部。数据采集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对物料上表面进行三维扫描测量,将测得的数据通过STM32F407微控制器的以太网模块及相应的外设传入PC端,然后通过PC端的曲面拟合、数值积分、Delaunay三角剖分等一系列算法进行数据合并、算出被测量物料的体积并绘制物料堆的三维图像。为方便工作人员查看相关数据,将数据处理的结果与仓库编号和测量时间等信息存入数据库并使用C#编写用户界面软件。仓库管理人员使用用户界面软件,通过仓库编号、测量时间等一系列筛选条件查看相关信息。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系统设计方案及其合理性、相关算法的设计以及软件的实现方法。如果要进行实际测量就需要水泥厂停产来进行设备的安装,即实际测量和调试要等到水泥厂的生产处于空闲状态时才能进行。目前只能在实验室搭建与实际测量环境相似的模拟环境来进行实物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指标的分析和计算,给出最终结论:本系统的测量准确度可以达到90%以上,满足水泥厂的实际需求。
张晶飞[9](2019)在《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各种计算方法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有限元方法的完善和应用。同时,各种有限元软件应运而生,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工业生产。网格生成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在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之前需要对分析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因此关于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的研究和实现就显的至关重要。首先,论文对二维、三维Delaunay网格生成相关理论、算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传统算法进行改进或提出了新的网格生成策略,以达到更加满意的剖分结果。其次,文章将Delaunay原理的优点巧妙的应用在金属成形之中,以解决网格退化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研究任意平面域的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方法。Delaunay三角化是基于点集的最优化网格生成,但会产生边界丢失现象或产生域外三角形现象。这就出现了优化准则与边界一致性相冲突的问题。相关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在综合研究现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可靠、通用的方法。并在此方法基础上提出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避免畸形单元产生,保证网格生成质量。最后将Delaunay原理的优势成功地应用到金属成形中,解决了金属大变形过程中网格退化(畸变)现象。(2)研究空间曲面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方法。本文利用映射法来实现对曲面三角网格生成算法的研究。首先,利用前面提出的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算法来实现对离散曲面节点集在二维参数域的网格生成。然后通过相应映射准则将参数域的网格单元映射回空间曲面中,以实现对空间曲面的三角划分。最后通过对映射法进行归纳总结,从理性方面总结用映射法进行分块时所需遵循的分块原则。这样既保证了网格质量又兼顾了计算效率。同时,将Delaunay的理论优势应用到金属冲压成形之中,以解决冲压过程中的网格退化现象。(3)研究空间四面体网格生成方法。Delaunay原理在三维空间领域的实现一直是很多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算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等效代替,使计算变得简单有效。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证明。同时,为提高网格质量,本文将生长法的算法思路与三维Delaunay网格生成方法进行融合。最后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网格控制策略,并进行相关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网格生成策略可以有效的实现Delaunay理论向三维空间的推广。
赵琰[10](2018)在《地层离散数据三维重构和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等值线图又称等量线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图形。它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的数量特征,是地质资源信息系统中最基础和常见的数据表示形式。它将数据与图像结合起来,使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观察数据变化,直观地看到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众多领域成果表示的重要图件之一。在地学领域,三维重构及可视化技术使得传统的静态二维图向三维动态虚拟地质环境的表达转变,通过对地层等值线的可视化,可以将地下复杂的真三维地形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全面细致地了解三维地层结构。建立完善的地层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可视化展示,是计算机可视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地质信息的模拟与表达主要采用平面图方式,利用规则格网及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进而追踪出等值线。但在实际应用中,已有表达方式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地质的构造特性。由于地质板块运动等一系列地质运动的影响,使得地层层位发生断裂错位,破坏了地层构造的完整性,从而形成了地质断裂的现象。本课题针对地层可视化的特点,研究和分析了传统地质表达方式的不足,以油区地层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地层数据可视化进行了初步原型实现,为随钻地质导向综合决策平台应用奠定基础。论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三维建模可视化、Delaunay三角剖分以及断层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对地层层面数据属性特点及三维可视化的表达方法进行系统学习,把实现地层等值线图的可视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先对无断层约束的地层数据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渲染等方面的系统化实现,然后分析总结了断层的不同类型及约束三角网建模的性质特点,研究并给出了数据集合的分区方法,实现了带断层的数据集合划分。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以几何多边形为雏形,建立了带约束的三角网格模型。利用约束Delaunay三角网的拓扑结构,选用改进的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有效地解决了断层两侧高程值问题。采用等值线分类追踪方法简化数据存储模式,并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在VC++与OpenSceneGraph的开发环境下,实现了带断层数据的等值线绘制。通过建立地层属性的映射规则,对等值线图进行了渲染,达到了地层三维可视化的真实效果。
二、离散点集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改进与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散点集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改进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飞行器表面网格自动生成在线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网格生成技术现状 |
1.2.1 结构化网格 |
1.2.2 非结构化网格 |
1.3 网格生成关键技术 |
1.3.1 二维凸包生成 |
1.3.2 Delaunay三角化 |
1.3.3 曲面网格生成 |
1.3.4 网格尺寸控制 |
1.3.5 STL特征边界提取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二维凸包生成方法研究 |
2.1 双极限点预处理算法 |
2.1.1 点的极性 |
2.1.2 算法流程 |
2.1.3 算法分析 |
2.2 本文优化算法 |
2.2.1 Left-Test |
2.2.2 根据Left-Test进行进一步筛选 |
2.2.3 极限点中的特殊点 |
2.3 二维凸包生成实例 |
2.4 本章小节 |
3 平面Delaunay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研究 |
3.1 Delaunay三角化定义 |
3.2 通用的网格生成方法 |
3.2.1 前沿推进算法(AFT) |
3.2.2 Bowyer-Watson插点算法 |
3.2.3 边/面交换算法 |
3.3 数据结构定义 |
3.4 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 |
3.4.1 内部点插值 |
3.4.2 单元尺寸场 |
3.4.3 边界条件离散与背景网格生成 |
3.4.4 网格疏密控制 |
3.4.5 网格质量评估 |
3.4.6 拉普拉斯(Laplacian)光滑算法 |
3.5 网格划分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STL模型拓扑构建以及特征边界提取 |
4.1 STL模型拓扑重建 |
4.1.1 STL模型格式 |
4.1.2 数据去重 |
4.1.3 坐标快速查找 |
4.2 特征边界提取 |
4.2.1 第一次特征提取 |
4.2.2 第二次特征提取 |
4.3 断点修复 |
4.4 算例展示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STL网格模型的曲面网格生成 |
5.1 STL模型表面分割 |
5.2 特征边界离散 |
5.3 子曲面投影 |
5.4 参数平面网格的反映射 |
5.5 网格划分实例 |
5.5.1 算例 |
5.5.2 网格质量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6 网格生成系统设计与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介绍 |
6.2 系统设计 |
6.2.1 浏览器端系统设计 |
6.2.2 服务器端系统设计 |
6.3 系统截图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4.1 登录测试 |
6.4.2 文件上传测试及上传后自动展示测试 |
6.4.3 文件管理功能测试与文件查看功能测试 |
6.4.4 可视化交互测试 |
6.4.5 曲面网格生成测试 |
6.5 本章小节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2)基于倾斜影像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
1.2.2 三维模型优化研究现状 |
1.2.3 线特征匹配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重约束下的倾斜影像线特征多视匹配方法 |
2.1 基本概念与算法基础 |
2.1.1 匹配测度 |
2.1.2 匹配约束 |
2.1.3 匹配策略 |
2.1.4 基本矩阵 |
2.2 多重约束下倾斜影像线特征多视匹配思路与流程 |
2.3 多重约束下倾斜影像线特征多视匹配算法 |
2.3.1 初始匹配候选集的获取 |
2.3.2 改进的多重约束下误匹配线段的剔除 |
2.3.3 基于线段重叠区域的最优参考影像与参考线段的选取 |
2.3.4 多视影像联立下线特征匹配全局解的获取 |
2.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4.1 匹配正确率对比实验 |
2.4.2 匹配率对比实验 |
2.4.3 匹配精度对比实验 |
2.4.4 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快速重建方法 |
3.1 基本概念与算法基础 |
3.1.1 三维重建 |
3.1.2 平面相交法 |
3.1.3 三视图几何 |
3.1.4 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数据源 |
3.1.5 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
3.2 基于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快速重建思路与流程 |
3.3 基于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算法 |
3.3.1 基于选权迭代思想的三维线段择优重建 |
3.3.2 基于分层聚类思想的线特征近似仿射平面剖分 |
3.3.3 特征点引导的基于拓扑顺序的平面构建方法 |
3.3.4 特征角点引导的平面边界构造与补充 |
3.3.5 基于稳健三维线段与特征角点的模型验证与精纠正 |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4.1 三维线段重建精度验证 |
3.4.2 模型视觉效果验证 |
3.4.3 建模效率对比 |
3.4.4 模型精度验证 |
3.4.5 模型表面可靠性验证 |
3.4.6 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线特征辅助的建筑物三维点云模型优化方法 |
4.1 基本概念与算法基础 |
4.1.1 点云数据获取 |
4.1.2 点云滤波 |
4.1.3 构建物方三角网 |
4.1.4 三角网格优化 |
4.2 基于线特征辅助的建筑物三维点云模型优化思路与流程 |
4.3 基于线特征辅助的建筑物三维点云模型优化算法 |
4.3.1 数据处理 |
4.3.2 基于三角面片的模型平面拟合与优化 |
4.3.3 基于三维线特征辅助的模型边缘优化 |
4.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1.1 论文工作 |
5.1.2 创新点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面向矿山设备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与系统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2 基础理论 |
2.1 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概念 |
2.2 三维实体建模表示方法 |
2.3 Voronoi图与Delaunay三角剖分 |
2.4 经典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树结构的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
3.1 改进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
3.2 算法流程 |
3.3 三角形快速定位算法 |
3.4 LOP局部优化 |
3.5 插入约束边算法 |
3.6 实验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掘进机参数化建模系统需求分析 |
4.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3 系统需求用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掘进机参数化建模系统设计 |
5.1 系统架构和模块划分 |
5.2 主要技术和平台 |
5.3 实体建模设计思想 |
5.4 参数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掘进机三维可视化实现 |
6.1 系统设计界面实现 |
6.2 掘进机零部件实现 |
6.3 向量多边界拉伸 |
6.4 掘进机装配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eb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DEM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实现关键理论及技术 |
2.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1 前端架构 |
2.1.2 后端架构 |
2.1.3 数据库存储技术 |
2.2 ArcGIS相关技术 |
2.2.1 ArcGIS Desktop |
2.2.2 CityEngine建模技术 |
2.2.3 ArcGIS Online |
2.2.4 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技术 |
2.3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
2.3.1 不规则三角网概念 |
2.3.2 TIN模型的构建 |
2.3.3 Delaunay三角网 |
2.4 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 |
2.4.1 逐点插入法的LOP优化 |
2.4.2 Lawson算法 |
2.4.3 Bowyer-Watson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建模需求分析 |
3.1.1 TIN模型与三维矢量化需求 |
3.1.2 建模数据需求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基础功能需求分析 |
3.2.2 分析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1 Web端性能需求 |
3.3.2 服务端性能需求 |
3.4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5 系统架构设计 |
3.5.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5.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3.6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3.6.1 系统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
3.6.2 系统关系数据库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TIN模型构建算法设计 |
4.1.1 改进的逐点插入法构建Delaunay三角网 |
4.1.2 实例分析与应用 |
4.2 系统三维模型纹理规则设计 |
4.2.1 纹理素材收集 |
4.2.2 纹理规则设计 |
4.3 系统可视性分析模块设计 |
4.4 系统统计查询模块设计 |
4.5 设备服务区分析模块设计 |
4.6 最短路径分析模块设计 |
4.7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 |
4.7.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7.2 MySQL数据库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 |
5.2 系统三维TIN模型构建 |
5.2.1 基于改进逐点插入算法构建系统TIN模型 |
5.2.2 系统三维模型实现 |
5.2.3 系统三维模型发布 |
5.3 系统实现及测试 |
5.3.1 系统主界面 |
5.3.2 系统可视域分析模块 |
5.3.3 系统统计查询模块 |
5.3.4 系统服务区分析模块 |
5.3.5 系统最短路径分析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软件着作权 |
5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地电磁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大地电磁分析解释软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及完成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需要解决的问题 |
2.1.3 系统需求设计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章 工区管理模块与二维地图显示 |
3.1 工区管理模块 |
3.1.1 工区管理模块需求设计 |
3.1.2 工区管理模块的实现 |
3.2 地图显示 |
3.2.1 地图瓦片技术 |
3.2.2 地图显示功能实现 |
第4章 正演方法与正演模块 |
4.1 正演方法介绍及有限元正演技术 |
4.2 正演建模 |
4.2.1 正演建模的需求设计 |
4.2.2 模型表示方法 |
4.2.3 三角网格剖分技术 |
4.2.4 Delaunay三角法 |
4.2.5 三角网算法分类 |
4.2.6 三角网格质量优化 |
4.2.7 Delaunay插入优化 |
4.2.8 粒子群优化的必要性 |
4.2.9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10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
4.3 建模效果及正演计算 |
4.3.1 建模系统功能展示 |
4.3.2 正演计算 |
第5章 数据预处理模块 |
5.1 数据预处理模块需求及设计 |
5.1.1 功能需求 |
5.1.2 功能设计 |
5.2 数据导入 |
5.3 数据预处理概述 |
5.4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5.4.1 模块类图 |
5.4.2 定性分析 |
5.4.3 数据编辑 |
第6章 交互迭代式反演模块 |
6.1 反演模块需求 |
6.2 反演方法介绍 |
6.2.1 博斯蒂克(Bostick)反演 |
6.2.2 Occam反演法 |
6.2.3 Levenberg-Marquardt反演方法 |
6.2.4 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法 |
6.3 交互迭代式反演模块实现 |
6.3.1 一维反演 |
6.3.2 二维反演 |
6.3.3 交互式反演效果演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Voronoi图的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航线规划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人机航线规划的相关技术分析 |
2.1 环境模型的构建 |
2.2 常用的航线规划算法 |
2.2.1 A*算法 |
2.2.2 人工势场算法 |
2.2.3 遗传算法 |
2.2.4 RRT随机数搜索算法 |
2.2.5 PRM随机航线图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oronoi图下A*算法的航线规划 |
3.1 Voronoi图的简介 |
3.1.1 Voronoi图的定义和性质 |
3.1.2 Voronoi图的生成方法 |
3.1.3 Voronoi图规划空间仿真实验 |
3.2 A*搜索算法的实现 |
3.2.1 A*算法的原理 |
3.2.2 A*算法的搜索过程 |
3.3 基于Voronoi的A*算法的分析与仿真实验 |
3.3.1 基于Voronoi的A*算法的性能分析实验 |
3.3.2 基于Voronoi的A*算法在队形变换的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势场约束下的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航线规划 |
4.1 传统的人工势场法概述 |
4.2 传统人工势场法的改进 |
4.2.1 目标不可达的改进方法 |
4.2.2 陷入极小值区域的改进方法 |
4.3 改进的人工势场算法仿真对比实验 |
4.4 人工势场约束下规划算法在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规划流程 |
4.5 改进的人工势场法约束下的航线规划算法 |
4.5.1 人工势场约束下的航线规划算法的性能分析实验 |
4.5.2 人工势场约束下的航线规划算法在队形变换的仿真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编队地面站APP控制软件实现 |
5.1 地面站设计框架 |
5.2 地面站移动端APP设计 |
5.2.1 地面站APP软件框架 |
5.2.2 开发环境 |
5.3 功能模块划分 |
5.3.1 飞行运动控制模块 |
5.3.2 航拍视频显示模块 |
5.3.3 航点飞行模块 |
5.3.4 多机编队变换模块 |
5.3.5 数据处理模块 |
5.3.6 信息显示模块 |
5.4 飞行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地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 |
2.1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分析 |
2.1.1 水污染事件特性 |
2.1.2 水污染事件的复杂性 |
2.1.3 水质模型的复杂性 |
2.2 水质模拟及模型的求解 |
2.2.1 污染物迁移过程 |
2.2.2 水质模拟基本方法 |
2.2.3 水质模型数值解法 |
2.3 水污染事件数据整合 |
2.3.1 水污染事件数据处理 |
2.3.2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集中 |
2.3.3 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 |
2.4 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 |
2.4.1 水污染信息服务模式 |
2.4.2 分布式信息综合集成 |
2.4.3 水污染事件信息发布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 |
3.1 水利数字地球及关键技术 |
3.1.1 水利数字地球 |
3.1.2 瓦片金字塔服务 |
3.1.3 空间信息瓦片检索 |
3.2 基础平台体系构建 |
3.2.1 空间视域模型 |
3.2.2 3S空间信息融合 |
3.2.3 水利数字地球互操作 |
3.2.4 三维视景仿真 |
3.3 水利数字地球服务 |
3.3.1 网络地图服务 |
3.3.2 地形剖面服务 |
3.3.3 河道三维建模 |
3.3.4 污染物动态监测 |
3.4 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耦合 |
3.4.1 水质模型支持体系 |
3.4.2 多源数据空间展示 |
3.4.3 水质模型耦合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 |
4.1 水质数据拟合与加载 |
4.1.1 水质数据拟合算法 |
4.1.2 水质数据加载 |
4.2 三角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
4.2.1 河道三角网模型构建 |
4.2.2 基于Agent的水质模型 |
4.2.3 水质Agent模型实现 |
4.3 方形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
4.3.1 方形元胞自动机 |
4.3.2 多智能体设计 |
4.3.3 水污染可视化表征 |
4.4 基于网格计算的水质模拟 |
4.4.1 网格计算服务 |
4.4.2 高性能体系结构 |
4.4.3 模拟仿真过程分解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构建 |
5.1 应用支撑平台及其关键技术 |
5.1.1 平台体系结构 |
5.1.2 面向服务架构 |
5.1.3 组件技术 |
5.1.4 知识可视化 |
5.2 平台开发流程 |
5.2.1 组件化封装 |
5.2.2 主题图体系 |
5.2.3 可视化开发 |
5.2.4 知识积累模式 |
5.2.5 研讨视图服务 |
5.3 综合集成服务 |
5.3.1 综合集成服务体系 |
5.3.2 集成化门户服务 |
5.3.3 模拟仿真系统集成 |
5.3.4 三库资源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实例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6.1.1 渭河流域概况 |
6.1.2 流域水污染状况 |
6.1.3 流域水污染事件 |
6.2 基于数字地球的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 |
6.2.1 模拟仿真系统结构 |
6.2.2 系统开发工具 |
6.2.3 系统应用功能 |
6.3 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
6.3.1 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 |
6.3.2 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
6.3.3 流程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4 模块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5 预案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6 一体化应急管理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仓库物料体积自动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的结构 |
2.2.2 系统的测量原理 |
2.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2.3.1 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分析 |
2.3.2 相关技术分析 |
2.4 体积计算算法设计 |
2.4.1 点集坐标的求解 |
2.4.2 平均高度算法 |
2.4.3 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算法 |
2.4.4 曲面拟合积分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仿真验证与误差分析 |
3.1 仿真实验一与系统验证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3.2 误差分析与仿真实验二 |
3.2.1 误差分析 |
3.2.2 实验目的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结果及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算法的C++实现 |
4.1 曲面拟合算法及其C++实现 |
4.1.1 曲面拟合算法分析 |
4.1.2 最小二乘拟合算法的C++实现 |
4.2 二重数值积分的C++实现 |
4.2.1 二重数值积分算法分析 |
4.2.2 二重数值积分的C++实现 |
4.3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的C++实现 |
4.3.1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分析 |
4.3.2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的C++实现 |
4.4 算法测试 |
4.4.1 测试点集的获取 |
4.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设计 |
5.1 Win32 控制台软件设计 |
5.1.1 Win32 控制台软件总体流程图 |
5.1.2 数据库的创建 |
5.1.3 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5.1.4 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
5.2 用户界面软件设计 |
5.2.1 开发工具简介 |
5.2.2 登录界面的设计 |
5.2.3 主界面设计 |
5.2.4 子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模拟测试 |
6.1 系统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
6.2 系统的标定方法 |
6.3 系统模拟测试 |
6.3.1 模拟测试平台的搭建 |
6.3.2 测试过程记录 |
6.3.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网格剖分理论的发展历程 |
1.3 有限元网格 |
1.4 有限元分析在金属成形中应用 |
1.5 网格剖分算法简述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设置 |
第2章 Delaunay三角构网技术在任意平面的研究 |
2.1 平面三角剖分简介 |
2.2 Delaunay原理介绍 |
2.3 传统算法实现 |
2.3.1 全自动网格剖分实现 |
2.3.2 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
2.3.3 半自动网格剖分实现 |
2.3.4 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
2.4 本文网格生成策略 |
2.4.1 任意域网格生成问题 |
2.4.2 算法描述 |
2.4.3 以边界节点为目标的三角形单元的生成 |
2.4.4 TCOGM算法原理 |
2.4.5 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 |
2.4.6 实验结果及质量检测 |
2.4.7 有效性证明 |
2.5 大变形中网格退化问题 |
2.5.1 Delaunay理论在金属成型动态大变形中应用 |
2.5.2 平板拉伸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域中Delaunay三角构网技术 |
3.1 曲面网格剖分简介 |
3.2 空间参数域网格剖分特例 |
3.3 映射法对曲面网格剖分的实现 |
3.3.1 映射法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
3.3.2 对映射法的改进 |
3.3.3 空间曲面离散算法 |
3.3.4 定义分块原则 |
3.3.5 程序实现相关算例 |
3.4 大变形中网格退化问题 |
3.4.1 V型件冲压问题 |
3.4.2 不锈钢碗冲压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间四面体网格剖分理论研究 |
4.1 四面体网格剖分简介 |
4.2 Delaunay四面体网格剖分 |
4.3 Delaunay四面体网格生成中关键问题 |
4.3.1 最小立体角-最大化准则 |
4.3.2 算法的可行性 |
4.4 Delaunay原理结合生长法实现四面体网格剖分 |
4.4.1 改进算法的介绍 |
4.4.2 程序实现的相关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给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软着 |
已发表和录用的期刊论文和软件着作权 |
已投稿的论文 |
(10)地层离散数据三维重构和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三维建模可视化 |
1.3.2 Delaunay三角剖分 |
1.3.3 带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 |
1.3.4 等值线生成与平滑 |
1.3.5 断层数据处理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关键性问题 |
1.4.1 等值线分类追踪 |
1.4.2 带约束三角网生成 |
1.4.3 非均质带断层的等值线生成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 |
2.1 地层数据分析与处理 |
2.1.1 地层数据来源 |
2.1.2 处理流程 |
2.2 数字高程模型 |
2.2.1 数字高程模型主要特点 |
2.3 数字高程模型建模算法 |
2.3.1 规则格网模型 |
2.3.2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
2.4 空间插值算法 |
2.4.1 贝塞尔曲面插值算法 |
2.4.2 双三次B样条插值算法 |
2.4.3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插值算法 |
2.5 OpenSceneGraph可视化图形库 |
2.5.1 OpenSceneGraph基本概念 |
2.5.2 OpenSceneGraph的发展历程 |
2.5.3 OpenSceneGraph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层等值线绘制方法研究 |
3.1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
3.1.1 三角网生长法 |
3.1.2 分治算法 |
3.1.3 逐点插入算法 |
3.2 基本数据结构 |
3.3 地层层面重构 |
3.4 等值点计算方法 |
3.5 等值线分类追踪算法 |
3.6 等值线平滑算法 |
3.6.1 抛物样条插值插值原理 |
3.6.2 加权合成基本思想 |
3.7 等值线填充算法 |
3.7.1 GLSL着色语言 |
3.7.2 颜色映射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均质带断层的等值线生成算法研究 |
4.1 断层 |
4.1.1 断层相关要素 |
4.1.2 断层分类 |
4.2 约束Delaunay三角网 |
4.2.1 约束三角网概念及性质 |
4.2.2 地层数据分区 |
4.2.3 断层数据三角化 |
4.2.4 影响多边形三角剖分 |
4.3 断层等值线生成算法 |
4.3.1 趋势面插值算法 |
4.3.2 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 |
4.3.3 等值线追踪 |
4.3.4 实验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实现 |
5.1 原型设计 |
5.2 原型实现 |
5.2.1 无约束地层可视化模块 |
5.2.2 非均质带断层地层可视化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总结 |
收获 |
不足与今后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离散点集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改进与软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飞行器表面网格自动生成在线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茂.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倾斜影像线特征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与优化方法研究[D]. 曹林.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3]面向矿山设备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与系统设计实现[D]. 赵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D]. 秦子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大地电磁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 杨立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基于Voronoi图的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的航线规划算法[D]. 高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D]. 高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8]仓库物料体积自动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周佩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D]. 张晶飞.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地层离散数据三维重构和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赵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