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携式低氧呼吸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闫洪辉[1](2020)在《基于SPO2自动追踪的单床病人氧疗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缺氧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在缺氧环境中,代谢紊乱会导致细胞损伤,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细胞死亡并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目前,通过给缺氧患者进行给氧,改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能够提高动脉血氧含量,纠正氧合状态,促进组织代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进行氧疗是必不可少的抢救与治疗手段,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氧疗技术日益成为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成为控制以及传感领域的科研新方向。针对目前氧疗方式存在不依靠明确血氧饱和度或者缺少严密监测的缺陷,本文针对氧疗装置展开了研究,完成的主要任务如下:1.本文在设计时考虑到氧疗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缺氧情况进行供氧设置,基于STM32单片机设计了一款根据患者实时生命体征参数进行氧流量与供氧时间自动调整的氧疗装置。该氧疗装置以STM32F103VET6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中选用MAX30100模块对患者的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测量,并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相关反馈量帮助医护人员确定相应的氧疗方案,控制氧气的输出。2.本文设计并完成了显示界面的设计,主要包括当前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供氧量等参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观察患者实时血氧饱和度并可进行目标血氧饱和度设置,患者血氧饱和度和供氧量的变化曲线可直观显现出来。3.本文对所设计的氧疗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与传统氧疗效果对比验证,证明了此设计能够精确控制患者血氧饱和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本文设计的电路具有连接简单,调试方便,性能稳定和成本低的特点。
阮俊勇[2](2019)在《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低气温、强紫外线辐射、低大气压和低氧分压等,其中低氧分压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急进高原早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习服机制尚未建立,极易引发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在人体所有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环境最为敏感。目前研究发现,高原急性低氧环境几乎能影响机体所有的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往往在低氧刺激初期就会出现。结合时间因素,轻微的低氧刺激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严重的低氧刺激会导致神经元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且急性低氧引发的认知功能损伤严重威胁着急进高原人群的作业效能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随着我国高原医学的发展,高原抗缺氧技术和装备研究随之不断进步,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高原富氧干预对急进高原人群的心、肺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结构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但是有关高原富氧干预是如何影响机体的认知功能和脑部结构目前仍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探索富氧干预对高原急性低氧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及脑部结构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在保障急进高原人群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平原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实验平台,并分别对三种平台的氧气浓度、海拔、温度等参数进行了连续测试,结果表明上述三套系统均可连续运行12 h以上,且氧气浓度和温度能够保持稳定;同时建立了急性缺氧大鼠模型,通过对其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验证了三种环境能影响大鼠的自发协调性活动和认知功能,为后续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验平台保障。其次,本实验使用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对急性缺氧动物模型进行了有效富氧干预,探索了在模拟高原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的富氧干预对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富氧干预能显着降低急性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该研究为弥散富氧改善急进高原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续抗缺氧系列装备在高原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使用方法与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背景:大量研究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会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系统研究低氧对机体损伤的机制并探寻科学有效的富氧干预方法,对于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并构建与其相对应的弥散富氧环境对于研究急进高原机体损伤机制并探索相关干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首先,通过将便携式膜法氧气机的出气端与大鼠独立通气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笼具的进气口相接,构建弥散富氧环境,以模拟高原富氧室;随后,将富氧笼置于低压舱内,协同运行低压舱及膜法氧气机。至此,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构建完毕。随后在各海拔高度下对富氧笼内的氧气浓度和温度进行测试。随后建立急性缺氧大鼠模型,并对其在富氧干预后的自发协调性活动进行检测。结果:氧气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在平原条件下,富氧笼内氧浓度于20 min内即可达到30.72%,且稳定性较好。模拟高原环境时,低压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9%,与平原状态一致,但压力值显着降低。而富氧笼内氧浓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略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模拟海拔6000 m时仍能维持在28.41%,且在固定海拔高度时富氧笼内氧浓度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在12 h以上。此外,富氧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氧对大鼠体重以及水平和垂直活跃度的影响。结论:本部分实验分别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平原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三种氧环境,并建立了相对应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为后续深入研究富氧干预对和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相关的认知功能及脑部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保障。第二部分: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背景:目前针对富氧环境对机体影响的基础研究大都集中在心肺功能方向,而有关富氧干预能否改善因急性低氧引发的脑部结构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尤其是富氧干预对其作用机制迄今仍未见研究报道。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进行定位航行训练后,对大鼠进行急性低压低氧处理和富氧干预,随后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分别观察急性低氧与富氧干预对于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在分子水平上对于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Tau蛋白在四个重要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空间探索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处理会显着降低大鼠穿越Morris水迷宫水下平台的次数,而富氧干预则会扭转这种负向影响。HE染色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导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散乱,胞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与胞质界线不清,出现大量空泡样变,且变性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而富氧干预组大鼠相关结构损伤明显减轻。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显着破坏神经元细胞结构和线粒体形态,而富氧干预能有效缓解低氧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进行低氧和富氧干预对于海马组织内总Tau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急性低压低氧处理会造成Tau蛋白在不同位点的异常磷酸化表达,而有效富氧干预则会显着降低其在不同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论:采用膜法氧气机进行富氧干预能够显着减轻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的损伤,并且对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岳磊于[3](2018)在《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描述急诊IC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发生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的现状,并探讨急诊IC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影响SpO2降低的危险因素。2.依据急诊IC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影响SpO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应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患者进行转运,探讨该方案的实施对院内转运时患者SpO2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描述性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45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ICU救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1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调查表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按SpO2是否降低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SpO2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17年910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ICU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将2017年9月转运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10月转运的34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模式对患者进行转运,干预组实施《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下文简称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患者进行转运。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调查表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SpO2降低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评价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科ICU患者院内转运时患者SpO2的影响。结果:1.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比较:182例院内转运患者在转运前其SpO2为(98.3±0.9)%,转运途中5 min和10 min测量值分别为(93.1±3.5)%、(91.5±4.2)%,患者转送到达目的科室时血氧饱和度为(90.6±4.7)%;转运途中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的测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时间点患者的SpO2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967.38,P<0.001)。2.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SpO2降低的单因素分析:182例转运患者中,有117例患者SpO2降低>5%,SpO2降低的发生率为64.3%;65例患者SpO2降低≤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年龄、MEWS评分、疾病类型、转运时间、转运护送人员以及供氧装置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SpO2降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年龄、MEWS评分、疾病类型、转运护送人员、供氧装置是影响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SpO2降低的危险因素。4.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干预效果: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患者进行转运后,干预组患者SpO2降低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转运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诊ICU患者转运时SpO2降低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转运患者的年龄大、MEWS评分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氧气袋的患者、转运护送人员职称低,患者SpO2降低的发生率高。转运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及SpO2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做好转运计划,加强对转运护送人员的配置,选择优良的供氧设备,保证患者在转运途中有效吸氧,防止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SpO2降低。2.应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患者进行转运时可有效降低患者SpO2降低的发生率;此外,可有效缩短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
岳磊于,王晓云,石贞仙[4](2018)在《转运患者氧疗装置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患者转运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转运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是转运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适当地提供氧疗能够有效地保证转运患者时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以及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优良的氧疗装置则是保证转运患者充分吸氧的重要保障,临床上用于转运患者时提供氧疗的装置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本文对临床上转运患者时常用的氧疗装置进行综述。
单帅[5](2017)在《高原弥散富氧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高原、高山地域辽阔,海拔3000m以上区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其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占地面积达250万km2。目前,1700km中印边境多达12.5万km2领土存在长久争议,加之民族分裂分子、恐怖组织活跃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高原地区存在很大的潜在军事斗争威胁。一旦紧急情况突发,大批平原部队将在最短时间内进驻高海拔地区执行行军、训练、作战、救援等军事任务。然而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极其恶劣,尤其是低压、低氧等因素,导致人体吸入氧分压、肺泡压以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易引起急进海拔3000m以上人群产生急性高原反应,诱发心、脑、肝、肺、肾等多种器官高原病,极大地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国内外关于高原抗缺氧防护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不够完善。无论是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预缺氧训练、药物预防、载氧适应等抗缺氧防护措施,还是液态瓶装氧、便携式加压舱、单兵增氧呼吸器、便携式制氧机、以分子筛制氧机为氧源的集中吸氧室和固定富氧室等抗缺氧防护装备,都无法满足大批平原部队急进高海拔野外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的防护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膜法空分富氧技术,成功研制出高原弥散富氧机,并分别在平原地区、模拟高原环境及高原实地,对其进行了性能参数测试和富氧效果评估。此外,针对我军传统野营网架帐篷的种种弊端,本文还设计研发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研究结果显示,由高原弥散富氧机和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组成的高原弥散富氧装置,可以在高原野外环境下迅速搭建局部富氧空间,提高机体吸入氧分压,降低等效海拔高度,改善官兵缺氧状况,是提升部队高原作战能力的利器,填补了我国大批部队急进高原抗缺氧防护装备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方法:基于膜法空分富氧技术,结合“真空度-浓度-流量”量效关系的研究,成功研制高原弥散富氧机。并在海拔480m通过弥散供氧方式为模拟房间富氧,测试高原弥散富氧机的性能参数及模拟房间内部的富氧效果。结果:高原弥散富氧机出气口平均富氧浓度和流量分别为29.5%和9.8 m3/h,与出厂参数基本一致(P>0.05);弥散供氧200min后,模拟房间内部氧气浓度升高到28.7%,温湿度较模拟房间外部均明显提升(P<0.01)。结论:高原弥散富氧机即开即用,性能稳定,可以持续输出氧气浓度在30±3%的富氧气体,利用其为模拟房间弥散供氧,能迅速提高模拟房间内部氧气浓度和温湿度,降低等效海拔高度,提高模拟房间内环境的舒适度。第二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方法:利用小型低压模拟舱模拟海拔3000m、4000m、5000m高原环境,检测高原弥散富氧机微型机在不同模拟海拔的性能指标。并在模拟海拔4000m,利用高原弥散富氧机营造局部富氧空间,观察弥散富氧对急性暴露缺氧环境下SD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结果:高原弥散富氧机微型机在模拟海拔3000m、4000m、5000m,平均富氧浓度分别为28.9%、28.4%、27.7%,平均富氧流量分别为880 L/h、810 L/h、750 L/h,与平原地区(29.5%、950 L/h)相比有所下降(P<0.05)。在模拟海拔4000m弥散富氧空间内部SD大鼠的水平活动度明显降低(P<0.01),垂直活动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模拟高原环境对高原弥散富氧机的工作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富氧性能依旧出色。弥散富氧能使急性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的SD大鼠脑活跃程度增加,焦虑、烦躁程度降低,空间认知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第三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方法:在高原实地海拔3866m野外环境下,利用高原弥散富氧机和野战折叠式网架医用帐篷搭建局部富氧空间,并对高原弥散富氧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帐篷内部富氧效果及人员应用效果进行测试。结果:机器运行12h,富氧机弥散口平均富氧浓度和流量分别为27.6%和25.6m3/h,且随温度变化分别在(26.328.6)%、(22.529.5)m3/h范围内波动。帐篷内部氧气浓度12h后升高到25.6%,温湿度较外部有明显提高(P<0.01)。受试者富氧后SpO2显着增加(P<0.01),HR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环境下性能稳定,富氧效果良好。用其在高原野外环境下搭建富氧帐篷,能明显改善官兵生活工作环境,有效缓解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显着提升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第四部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方法:以气肋型网格骨架设计支撑结构,根据流体力学特性合理设置均匀弥散富氧管路和废气回收排放管路,采用拉链式和磁石密闭结构增设内外缓冲门,设计研发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并采用不同规格的富氧机为其弥散供氧,测试帐篷内部的富氧效果。结果: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可在5min内自行充气展开,3min内自行放气撤收。在富氧浓度29.6%、富氧流量16m3/h的富氧新风弥散供氧作用下,帐篷内部氧气浓度3h后上升到24.7%,8h后上升到27.7%。结论: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具有质轻便携、展收迅速、实用性强、性能优越等特点,与野战折叠式网架医用帐篷相比,帐篷内部气密性和空气流通性良好,富氧效果大大提升,特别适合野外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使用。
刘红,徐浩星,牛同锋,胡发灵[6](2017)在《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探究》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PSA、膜制氧、液氧储供技术的原理,阐述了国内外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对各种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王超臣,罗勇军[7](2017)在《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如何促进对高原环境的习服、改善高原作业能力是高原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比较了目前常用的促进高原习服及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包括阶梯习服、缺氧预适应锻炼、长时间耐力训练(END)和大强度间歇训练(HIT)等训练方式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重点讨论了HIT具有提高运动能力效果明显、训练安全、适用人群广泛、训练时间短、总体训练强度不大、训练设备要求不高等特点及其机制;建议在进行HIT训练时结合目前促进高原习服及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其他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高原习服,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生率,提高高原作业能力。
崔中来[8](2015)在《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研制及其防治急性高原病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一种特发性疾病。高原低压性缺氧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目前,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措施与方法有阶梯适应、药物和吸氧等,但它们都存在不同的缺点和问题。现阶段,解决高原缺氧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增氧和增压两大类。增压的方法是通过增加大气压力,在氧气体积百分比不变的情况下来提高氧分压。增压的装备主要有便携式增压气舱(袋)、高原轻便加压舱、便携式高原单兵增压氧舱、加压面罩、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等。现有装备存在结构比较复杂、体量偏大、造价较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使用成本高或机动性差、不便携带、没有流量压力控制装置、密闭性不好或增压效果不十分理想等缺点。而由于高原地区气候恶劣、严寒缺氧、地形复杂、道路狭窄崎岖、保障能力相对差等特点,因此,研制体积小、重量轻、实用性强、安全方便的小型供氧装备就显得尤为迫切。2、研究方法基于增压的原理,我们在专利“便携式高原急救头盔装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物理、电子、机械和材料等相关知识,进行了一系列较大的改进设计,研制出了一种新的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并在大型低压舱模拟高原环境(海拔分别为3500m和5000m)检测佩戴使用头盔前后人体的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头罩内部压强范围分别为(0.4-1.0)KPa、(0.4-1.4)KPa、(0.4-1.6)KPa);在高原现场(拉萨,海拔3650m)检测其对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按我国国家军用标准进行评判)的改善效果,以及佩戴使用头盔前后急性高原病患者的Sp O2和HR的变化(头罩内部压强范围为(0.4-1.4)KPa)。3、研究结果建立了“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制作工艺路线,包括机箱和头罩的结构设计、模具加工、材料筛选等;完成了“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试制和操作使用规范;探索发现了高原增压头盔的头罩内部最大压强在1.0KPa、1.4KPa、1.6KPa时具有相似的效果,且在1.4KPa时相对较为适宜。在模拟高原环境,佩戴使用高原增压头盔可明显提高人体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在高原现场,佩戴使用高原增压头盔可显着提高人体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且使用高原增压头盔后第二天,急性高原病患者的症状评分显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4、结论我们研制了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实用性强、安全方便的供氧装备—高原增压头盔,在模拟高原环境和高原现场均可缓解人体缺氧、促进高原习服。为改善高原缺氧、防治急性高原病和促进高原习服等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装具,为高原卫勤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对于高原上缺乏药物和供氧设施差的边远小散地区人员,在突发急性高原病时的现地急救、症状缓解和医疗后送途中的持续增氧治疗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范斌,樊毫军,侯世科[9](2014)在《急性高原病防治相关装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急性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高原地区的低压性缺氧。笔者回顾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防治急性高原病的增压、增氧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情况,并指出为更好地完成高原处突、反恐、灾害救援等任务,需研制能有效解决行进中急性缺氧和急性高原反应的机动装备。
田国祥,魏万林,刘文,李娟,张薇,李俊峡,束长城[10](2013)在《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1]。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2]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使患者肺泡氧分压升高,达到治疗目的,但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更适合在营地设置,而对于部队外出执勤、执行特殊任务则不适合携带。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的便携式高原呼吸增氧呼吸机[3]等产品,采用小型空气压缩机,利用风扇压缩空气,给面罩里制造小范围富氧环境。但是该仪器重要部位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面罩内的空气压力值固定,没有流量压力控制装置,不能进行加温加湿功能,不能适合较
二、便携式低氧呼吸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携式低氧呼吸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PO2自动追踪的单床病人氧疗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氧疗装置控制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
2.2.1 单片机选型 |
2.2.2 血氧检测传感器选择 |
2.2.3 气体流量计的选择 |
2.3 硬件电路设计 |
2.3.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2.3.2 复位电路 |
2.3.3 时钟电路 |
2.3.4 电源电路 |
2.3.5 无线通信模块 |
2.3.6 血氧传感器模块 |
2.3.7 液晶显示模块 |
2.3.8 GSM模块 |
2.3.9 FLASH存储模块 |
2.4 系统软件设计 |
2.4.1 单片机开发环境 |
2.4.2 通讯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疗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
3.1 用户界面技术的选择 |
3.2 QT关键技术 |
3.2.1 信号与槽 |
3.2.2 QT事件处理机制 |
3.2.3 元对象系统 |
3.3 氧疗人机交互界面的总体设计 |
3.3.1 氧疗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案 |
3.3.2 主界面设计 |
3.3.3 图片显示设计 |
3.4 氧疗装置显示界面通讯设计 |
3.4.1 WIFI无线通讯技术 |
3.4.2 ESP8266无线通讯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氧饱和度自动追踪机制 |
4.1 基于PID的控制算法 |
4.2 血氧饱和度控制过程 |
4.3 可行性验证 |
4.4 临床验证 |
4.4.1 研究对象及选择背景 |
4.4.2 验证方案 |
4.4.3 验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附录 A |
附录 B 上位机源码 |
(2)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我国高原地理环境及人群现状 |
二、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的影响 |
1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1.1 对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 |
1.2 对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
2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
3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影响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 |
三、我国高原抗缺氧装备的研制及应用 |
1 加压增氧 |
1.1 高压氧舱 |
1.2 增压舱 |
1.3 增压帐篷 |
1.4 单兵高压氧衣 |
1.5 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 |
2 富氧增氧 |
2.1 富氧室 |
2.2 富氧帐篷 |
2.3 高原便携式单兵/车载富氧机 |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与测试 |
2.1.1 平原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1.2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1.3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2 实验分组与富氧干预 |
2.3 大鼠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及弥散富氧环境数据测试 |
3.2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定位航行训练 |
2.3 分组干预 |
2.4 空间探索能力测试 |
2.5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2.5.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2.5.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认知功能测试 |
3.1.1 定位航行训练 |
3.1.2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3.2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3.2.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3.2.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3.3 大鼠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发生血氧饱和度(SPO_2)降低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患者血氧饱和度(SPO_2)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小结 |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高原弥散富氧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
1 引言 |
2 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 |
2.1 膜法空分富氧技术原理 |
2.2 富氧浓度设定 |
2.3“真空度-浓度-流量”量效关系研究 |
2.4 正负压富氧工艺流程选择 |
2.5 高原弥散富氧机结构设计 |
2.6 高原弥散富氧机战技指标 |
2.7 高原弥散富氧机功能定位 |
3 高原弥散富氧机平原环境下的性能指标测试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二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和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高原弥散富氧机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指标测试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模拟高原环境下弥散富氧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三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性能测试和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对象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高原弥散富氧机性能测试结果 |
3.2 高原弥散富氧机应用效果评价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
1 引言 |
2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 |
2.1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功能定位 |
2.2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结构设计 |
2.3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战技指标 |
3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富氧性能测试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制氧技术原理 |
2.1 PSA制氧技术 |
2.2 膜分离制氧技术 |
2.3 液氧储供技术 |
3 国内外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介绍 |
3.1 国外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介绍 |
3.1.1 美国单兵脉冲式供氧装置 |
3.1.2 美国Free Style脉冲PSA制氧机 |
3.1.3 美国卡尔公司便携式液氧呼吸器 |
3.2 国内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介绍 |
3.2.1 ZYJ-II-D6高原单兵氧气机 |
3.2.2 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 |
3.2.3 YZ-1型高原野战单兵供氧装置 |
3.2.4 高原便携式液氧呼吸器 |
4 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优缺点对比 |
5 结束语 |
(7)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阶梯习服及高原适应性运动锻炼 |
2 缺氧预适应锻炼 |
3 END与高原作业能力 |
4 HIT与高原作业能力 |
5 HIT的高原军事医学意义 |
(8)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研制及其防治急性高原病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勤务定位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原理与研制 |
2.1 总体思路 |
2.2 工作原理 |
2.3 系统构成 |
2.4 制作工艺 |
2.5 操作规范 |
2.6 主要特点 |
第三章 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的初步应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在高原现场的初步应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及相关装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急性高原病防治相关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增氧装备 |
2 增压装备 |
(10)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辅助呼吸器工作原理的研究 |
2 高原辅助呼吸器设备基本参数试验的研究 |
3 高原辅助器设计及专利申请 |
4 高原辅助呼吸器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小样本人群验证试验 |
四、便携式低氧呼吸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O2自动追踪的单床病人氧疗装置的研制[D]. 闫洪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D]. 阮俊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岳磊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转运患者氧疗装置应用的研究进展[J]. 岳磊于,王晓云,石贞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02)
- [5]高原弥散富氧装置的研制与应用[D]. 单帅.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6]小型便携式供氧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探究[J]. 刘红,徐浩星,牛同锋,胡发灵.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7(02)
- [7]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J]. 王超臣,罗勇军. 人民军医, 2017(03)
- [8]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研制及其防治急性高原病效果的初步研究[D]. 崔中来.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6)
- [9]急性高原病防治相关装备研究进展[J]. 范斌,樊毫军,侯世科.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11)
- [10]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J]. 田国祥,魏万林,刘文,李娟,张薇,李俊峡,束长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