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wong 优良牧草品种介绍

Satawong 优良牧草品种介绍

一、优良牧草品种介绍沙打旺(论文文献综述)

宫文龙[1](2019)在《沙打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文中提出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较强的抗逆性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但沙打旺花期长、开花时间不一致等因素严重影响其种子产量及收获效率。如何鉴定并控制开花相关基因进行定向改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两个在形态特征方面差异较大的沙打旺亲本及其杂交产生的F1代为作图群体,运用SLAF-seq技术构建了首张沙打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其开花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SLAF-seq技术对沙打旺亲本及250个F1子代进行SLAF标签开发,亲本平均测序深度为20.69×,子代平均测序深度为5.64×,共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198,621个,多态性比例为41.19%。选择aa×bb以外类型(杂合)的多态性标签作为符合群体特征的有效标签,图谱构建时有效多态性SLAF标签共57,256个。对有效多态性SLAF标签进行过滤及筛选后,最终得到上图标签4,821个。(2)构建了包含8个连锁群、总图距1,395.35 cM、平均图距0.29 cM的首张沙打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中性图谱共包含4,821个标记(10,322个SNP位点),其中LG7图距最长,为187.03 cM,包含547个标记;图距最短的连锁群为LG6(151.18 cM),包含771个标记。LG3和LG6为标记密度最大的连锁群,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20 cM;密度最小连锁群为LG8,其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达0.69 cM。父本图谱共包含3,006个标记,总图距1,198.70 cM,平均图距0.40 cM,其最大和最小连锁群分别为LG8(图距190.56 cM)和LG4(图距98.21 cM)。母本图谱共包含2,667个标记,总图距1,525.37 cM,平均图距0.57 cM,其最大和最小连锁群分别为LG3(图距235.3 cM)和LG8(图距135.65 cM)。(3)利用所有沙打旺遗传图谱上图标记与蒺藜苜蓿等4个豆科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沙打旺与蒺藜苜蓿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信息比较发现有8.71%的相似性,其次分别为大豆(7.65%)和鹰嘴豆(7.53%),亲缘关系最远的为羽扇豆,序列信息间相似性仅有5.21%。(4)基于两年观测的沙打旺亲本及F1子代的3个开花相关性状数据及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64个开花相关显着性QTL位点,分别定位于LG1、LG2、LG4、LG5、LG7和LG8上。其中开花时间相关位点7个,小花数相关位点19个,花序长度相关位点最多,为38个。所有显着性QTL位点表型贡献率的变化范围为9.38%-19.1%,最大LOD值变化范围为5.01-9.71。

王未祥,高建民,张爱东,张琼琳,王海霞,孙杰[2](2016)在《沙打旺愈伤组织再分化及植株形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实验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培养条件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沙打旺愈伤组织再分化及植株形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培育能够适应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沙打旺品种提供有益参考。

刘建利[3](2016)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我国特有豆科牧草,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和半荒漠地区,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系统性病害、气传病害和种传病害。此前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及在寄主体内的生活特性与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Undifilum spp.,Embellisa spp.)相似,但由于尚未见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故二者相似的论断尚缺少分子生物学的佐证。为减少种子传播途径和分子育种,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必要研制出种带该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挖掘出其致病基因。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基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和转录延伸因子1-α(TEF-1)的联合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病菌与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Genus 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的模式种A.bornmuelleri DAOM 231361均属于同一组;基于核糖体编码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GPD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病菌与6种疯草中的4种疯草内生真菌不同,属另一物种,两个系统树中上述两个分支的MP自展支持率和贝叶斯后检支持率都分别为100%和1.00;再加上此菌也具有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典型形态特征“波浪芽管”,鉴于种加词“astragali”已被其他真菌占用。故将其更名为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 comb.nov.,厘清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与疯草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2.根据细胞质膜三磷酸腺苷水解酶基因片段(ATPase)设计出此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AatpF(GTCGAGAGTTTTTTCTT)和AatpR(GGTGGAGCTGGGTTGTTTTA),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可检测出沙打旺种子中5 pg/μL以上的此病菌DNA,带菌率1.5%的种子;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3.226×(log[DNA])+29.055,相关系数为0.9987,最低可以检测0.5 pg/μL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DNA。运用本方法可以准确快速检验检疫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预防该病在新建植人工栽培沙打旺草地致病成灾。3.根据线粒体内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mtSSU)基因设计出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OmtssuF(CATAGAAAAAAAAATAAACAAACTG)和OmtssuR(TGTCTGCCCAGGTTACGG),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检测,最低检测疯草样品中含5 pg/μL内生真菌DNA,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2.9105*(log[DNA])+31.213,相关系数为0.9973,最低检测限为5 fg/μL疯草内生真菌DNA。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揭示疯草中内生真菌含量与有毒物质苦马豆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中。4.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钙调素保守区兼并引物CAL-228F和CAL-737R扩增得539 bp的同源片段;采用Hi-TAIL PCR分别获得344 bp的5’侧翼序列和729 bp的3’侧翼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的1290 bp的全长DNA序列;利用全长引物CaMF和CaMR,得到840 bp的DNA全长序列和450 bp的cDNA全长序列,DNA全长序列中有4个内含子,均具有典型的AT-AG特征,cDNA全长序列翻译出149氨基酸多肽,与其他真菌的钙调素高度同源。再次采用Hi-TAIL PCR技术克隆钙调素基因5′端992 bp和3′端1096 bp的侧翼序列,在此基础上,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的敲除载体,为后续阐明其调控该菌生物学功能、致病性机制奠定基础。5.将液体摇瓶培养15天的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菌丝为材料,以0.6 M MgSO4为稳渗剂,20 mg/mL Glucanex+20 mg/mL Glucanase+20 mg/mL纤维素酶+0.16 UN/mL几丁质酶复配,30℃,120 rpm水浴振荡酶解6 h,四层擦镜纸-漏斗法过滤收集原生质体。先液体后固体,自然涂布法于RM培养基上,25℃培养1520天可再生,为后续开展REMI遗传转化建立突变体库及基因敲除奠定基础。

陈新,古丽热·吾甫尔[4](2015)在《正确选用饲草料作物品种是建植人工饲草料地成败的关键》文中提出本文通过介绍几种适宜于在全区范围内建植人工饲草料地的豆科、禾本科以及叶菜类优良饲草料作物品种,通过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的选择,以确保饲草料地建设达到持续、优质、高产的预期目标。

齐晓,贠旭疆,洪军,李曼莉,邵麟惠[5](2013)在《我国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区域试验是确定品种适应区域和生产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品种审定和推广的基础。我国草品种区域试验已实施了6年,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本文介绍了我国开展草品种区试工作的原因和试验网络建设情况,总结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俞斌华[6](2011)在《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品种对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的抗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我国北方广为栽培的重要豆科牧草,抗旱、耐瘠薄,耐风沙,在改善环境、发展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 Li & Nan nov. sp.)引致的黄矮根腐病是造成沙打旺草地早衰的最主要真菌病害之一。本论文通过实验室试验、温室试验和田问试验,评价了我国当前主要沙打旺品种对黄矮根腐病的抗病性,并初步探讨了其抗病机制,参试品种包括鄂尔多斯、固原野生、河南、辽宁阜新、内蒙古早熟、宁夏彭阳、普通、陕西榆林、杂花和中沙一号沙打旺等10个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条件下,10个品种,接种埃里砖格孢后15日龄幼苗的干重为7.00-15.08mg/皿,与未接种的对照苗相比,降低幅度为19.80%-46.79%,其中降低最多的为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等两个品种,干重分别降低了46.79%和44.35%,降低最少的为中沙一号,其干重比未接种的对照仅降低了19.80%。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死亡率分别为75.70%-90.60%,16.00-78.00,和10.20%-36.60%,其中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两品种的上述三项指标最高,分别为90.60%和88.76%、78.00和74.00,36.60%和34.11%;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两品种的上述指标最低,分别是77.13%和75.70%,20.00和16.00,11.80%和10.20%。2.温室条件下,参试的10个品种,接种或不接种埃里砖格孢,盆栽生长24周的单株干重为0.90g-2.17g,与未接种幼苗相比,干重降低17.74%-63.20%;降低最多的为内蒙古早熟,降低最少的为中沙一号。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死亡率分别为33.70%-76.80%,19.17-70.37,和10.91%-55.56%,其中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两品种的上述三项指标最高,分别为75.50%和76.80%、70.37和67.62,55.56%和51.11%;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两个品种的上述指标最低,分别是35.20%和33.70%,19.17和17.27,12.73%和10.91%。3.2010和2011连续两年,在甘肃省环县具有发病史的地块开展的田间试验,对10个品种抗病性评价表明,两年平均田间植株干重为5.15g-6.96g,干重较高的品种为中沙一号和辽宁阜新,分别为6.96g和6.69g,干重较低的品种为固原野生和宁夏彭阳,分别为5.15g和5.52g。发病率最高的为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发病率分别为82.33%和80.53%,发病率最低为中沙一号,为33.67%。死亡率最高的为固原野生和内蒙古早熟,分别达59.16%和59.26%,最低的为陕西榆林,仅35.46%。两年间平均病情指数以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为最高,分别为43.69和43.81,而中沙一号最低,为14.69。4.相关性分析表明,实验室试验、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获得的各品种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情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决定系数为0.82-0.99,可用二元回归方程y=8.28+0.18x1+0.15x2表示,其中Y=田间病情指数,X1=实验室试验的病情指数,X2=温室试验的病情指数。实验室和温室试验结果,可以用来初步筛选和评价沙打旺的抗病性,其与沙打旺品种田间抗病性显着相关,决定系数为0.83。5.以抗病品种中沙一号和感病品种内蒙古早熟为材料,比较了两个品种的抗病机理。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孢子萌发后芽管长度分别为79.9μm和103.7μm,侵入点密度分别为34.6个/mm2和38.8个/mm2,侵入率分别为16.7%和58.6%,说明抗病品种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侵入程度明显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叶片表皮细胞密度分别为80.30个/mm2和56.55个/mm2,气孔密度分别为10.95个/mm2和18.80个/mm2,栅栏组织层数分别为3.00层和1.75层,栅栏组织细胞密度分别为59.60个/mm和41.2个/mm,角质层厚度分别为20.25μm和9.54μm。相关分析表明,沙打旺对黄矮根腐病的抗性与叶片表皮细胞密度、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细胞密度以及角质层厚度等均呈正相关,与气孔密度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丙二醛(MDA)含量峰值分别出现于5d和7d,峰值为16.4μmol·g-1 FW和21.33μmol·g-1 FW。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峰值分别出现于1d和9d,峰值分别为663.5 U/g FW·min和511.7U/g FW·mi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以及几丁质酶这些保护性酶的活性变化与前两者有相似趋势,抗病品种在受到侵染时保护性酶活性上升快、活性高,而感病品种与之相反,受侵染后保护性酶活性上升缓慢、峰值低。通过对与病症表现相关的11个形态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指标的综合评价与数学分析,初步认为,参试的10个品种中,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为抗病品种,普通和杂花沙打旺为中抗品种,鄂尔多斯、固原野生、河南和辽宁阜新为中感品种,内蒙古早熟和宁夏彭阳为感病品种。

杜洪武[7](2009)在《适宜秋季播种牧草的栽培、管理及利用技术》文中指出目前,广大养殖户应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畜牧生产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宜优良的牧草品种,做好秋播牧草的准备工作,做到科学种草科学管理。为此,我们特在秋播牧草季节之前,以《秋播牧草生产技术专题》的形式向养殖户推荐10种适宜在秋季播种的优良牧草品种。需要说明的是:1.有些也可在秋季播种的牧草已在本刊《饲料技术》栏目做过介绍(菊苣、紫花苜蓿已在4月下半月刊刊发;小冠花已在5月上半月刊刊发),所以,这些品种牧草未再列入本专题。2.白三叶、红三叶与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是两类生物学特性相近、技术管理方法相似的牧草。由于篇幅所限,本专题只介绍其中的红三叶、白花草木樨品种。3.在本专题介绍的10种牧草中,禾本科7种,豆科3种;主要适宜黄河以南地区栽培的3种,主要适宜"三北"地区栽培的7种。

李聪,苗丽宏,李蕾蕾[8](2007)在《沙打旺品质改良育种研究报告》文中认为为了降低沙打旺中粗纤维和有毒物质——3-硝基丙酸的含量、增加蛋白质,改善其饲用营养品质,利用空间诱变产生的沙打旺早熟优株与采自五台山的野生沙打旺材料杂交,经后代连续选育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最终选育出品质得到明显改良的"中沙一号"沙打旺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育种过程。

张健[9](2007)在《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库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幅员面积576万hm2,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天然草原面积134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19万hm2,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3.2%和20.6%。当地多数区县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偏远山区,草地畜牧业几乎是当地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大巴山地阻挡,雨量充沛,冬季温暖,夏季阳光灿烂,水热条件优良,为牧草种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峡库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十一五”草业与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等,三峡库区既是重庆市发展草食牲畜和全国山羊优势区,又是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库区最低点海拔73.1米,最高点海拔2796.8米,相对高差2723.7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低海拔地区,年均气温17.5~19.0℃,极端最低气温-1.7~9.2℃;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在1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因此,适生牧草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完全不同。此外,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频繁,土壤肥力差,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在偏远落后地区,以天然草地和本地的野生牧草为主,产量低,品质差,利用期短,难于满足当地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极大地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栽培牧草品种繁多、区域性广,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草场建设时,首先要根据自然条件划分适宜的栽培区域,因地制宜,适草种植。实行牧草种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还可以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失败,为人工种草及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当地草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则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栽培、充分发挥牧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地方品种驯化、引进品种选育、草业高效利用及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不仅可在当地推广应用,对长江上游其它省(区、市)类似生态条件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利用价值或指导作用。在三峡库区,海拔高度是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种植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在三峡库区高、中、低海拔建立牧草引种观测试验点,对国内外引进的约150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包括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主要营养成分、生长高度、抗逆性及适口性等,初步筛选出比较适生的牧草品种24个。然后,调查研究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在不同区域内,以上述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内的栽培利用模式。最后,选择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适生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牧草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高产优质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牧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论文作者研究了三峡库区牧草品种的适应性、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牧草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以及三种主推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的平衡施肥技术等。结果表明:(1)在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德福)、红三叶(瑞文德)、百脉根、狼尾草、饲用高粱(大力士)、苇状羊茅(多维)和鸭茅(大拿);在类似于巴南区樵坪中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苇状羊茅(法恩)、鸭茅(道森、斯巴达)、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和百脉根(马库);在类似于巴南区渔洞低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重高)、多花黑麦草(特高、Ya97-2)、紫花苜蓿(游客、特瑞、丰叶721、全能+Z、亮苜2号等)。这些优良牧草品种不但产量高、品质佳,而且其适应性和适口性好。(2)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三峡库区可以分为三大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半山半坝种植区和农田牧草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海拔1000~1600米,年均温8.9-13.4℃,≥0℃积温4510~5295℃,年降水量1353~1575mm,年日照时间1432~1785h,区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垂直分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鸭茅、红三叶、白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半山半坝种植区: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14.8℃~16.0℃,≥0℃积温5296~5818℃,年降水量1183~1352mm,年日照时间959~1107h。适合种植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狼尾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农田牧草种植区: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7.3~19.6℃,≥0℃积温5819~6342℃,年降水量1055~1182mm,年日照时间861~958h,且库、塘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扁穗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麦草、饲用高粱、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3)在三峡库区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模式为:Ⅰ、40%鸭茅+40%苇状羊茅+10%白三叶+5%紫花苜蓿+5%百脉根,播种量为30kg/hm2;Ⅱ、80%鸭茅+10%百脉根+5%白三叶+5%紫花苜蓿,播种量为30kg/hm2;两种混播方式建植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分别可达81375kg/hm2和92625kg/hm2,豆禾比例分别为0.32和0.35,品种构成相对稳定,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在三峡库区类似于云阳双柏路中低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组合为:30%苇状羊茅+30%鸭茅+20%红三叶+20%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鲜草产量可达81656.0kg/hm2,豆禾比例为0.72,品种构成稳定,牧草营养价值高,为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4)在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坡耕地种植牧草所选品种以紫花苜蓿(游客)、红三叶(巫溪)、鸭茅(大拿)、苇状羊茅(多维)为主。比较理想的播种方式为多种牧草混播,即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鸭茅(播种量9.0kg/hm2)+红三叶(播种量6.0kg/hm2)+苇状羊茅(播种量9.0kg/hm2)混播。比较经济适用的施肥方式为:羊粪15000kg/hm2+复合肥(N:P2O5:K2O=15%:5%:5%)225kg/hm2。在中高海拔的坡耕地采用上述牧草种植方式,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3060kg/hm2,经济效益最好,对于维持草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5)配方施肥试验表明,施肥显着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施肥处理均为每公顷草地施肥量kg/hm2)。种植在强酸性土壤上的巫溪红三叶,配方施用N60P120K135的鲜草总产量最高,高于对照185.0%;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配方施用N90P120K90的鲜草总产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5.0%和95.5%。施肥还可显着提高巫溪红三叶粗蛋白含量。开花初期刈割巫溪红三叶,施用N60P6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3.1%(强酸性土壤)和46.0%(中性土壤);但在酸性土壤上,施用N90P12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高于不施肥者43.6%。种植紫花苜蓿,以施用复合肥+微量元素(N90P120K150+Mg15Mo15B15)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植扁穗牛鞭草,施用N375P120K150复合肥的鲜草产量最高,达113950.1kg/hm2;施用N300P120K0复合肥,扁穗牛鞭草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2.83%和11.32%。此外,扁穗牛鞭草的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N90P120K150复合肥,1kgP2O5可以增产扁穗牛鞭草88.3kg,但最佳施磷量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王平[10](2006)在《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科牧草对于改善草地生态系统氮素营养平衡和促进草地动物蛋白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为选择适于东北半干旱地区的混播物种组合服务,研究当地优良禾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与不同豆科牧草混播地的草地生产力以及种间关系。2004和2005年期间在吉林省长岭县实验基地(东经123?51′02″,北纬44?12′11″),采用置换系列建立研究羊草与沙打旺(Astragulus adsurgens)、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山野豌豆(Vicia amoena)两种比例的混播地及各自的单播地。在2004年9月初和2005年6月和8月中旬刈割收获,测定草地干物质产量和氮产量,以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和相对产量总值(RYT)研究种间竞争。2005年生长季前和生长季末测量单播地和混播地土壤0-40、40-80、80-100cm土层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并计算土壤有效氮含量。利用同位素15N稀释法测量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分析生物固氮、肥料氮和土壤氮在单、混播条件下羊草和豆科牧草体内的比例,并计算生物固氮量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率。以目标-邻株法设置四种竞争模式:全竞争(FC)、无竞争(NC)、地上竞争(SC)和地下竞争(RC),研究种间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对豆科牧草生长的影响以及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相互作用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混播地干物质产量在建植第二年与羊草单播地相同,但羊草-沙打旺、羊草-花苜蓿和羊草-紫花苜蓿混播地氮产量显着高于羊草单播地。与沙打旺和紫花苜蓿混生时,羊草受到强烈抑制,这种种间竞争状态随生长年限存在动态变化,刈割对种间竞争关系作用明显,羊草强大的无性系繁殖特性对维持其种群数量具有积极意义。花苜蓿在羊草比例高的混播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花苜蓿生物量受羊草地下竞争影响较大,适当比例的混播可使混生群落持续获得额外资源并达到双方受益的状态。兴安胡枝子和山野豌豆受到羊草的抑制,在生长季后期受抑程度下降,混播促进了羊草和山野豌豆混生种群数量的扩大,但刈割使山野豌豆种群处于劣势。随紫花苜蓿外,其余羊草-豆科牧草混生群落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比例下获得额外资源。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对豆科牧草生长的影响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在水分受限条件下,地下竞争强度大于地上光竞争强度,当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后,地上光竞争成为抑制豆科牧草生长的主要因子。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对豆科牧草生长的交互影响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年份,并且以正作用为主,增加了对豆科牧草生长的抑制程度。

二、优良牧草品种介绍沙打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良牧草品种介绍沙打旺(论文提纲范文)

(1)沙打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2 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2.3 开花相关数量性状定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沙打旺SLAF分子标签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F_1 代作图群体构建
        2.1.4 群体DNA提取
        2.1.5 酶切方案设计
        2.1.6 文库构建及测序
        2.1.7 SLAF标签开发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酶切方案设计
        2.2.2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估
        2.2.3 试验建库评估
        2.2.4 SLAF分子标签开发
    2.3 讨论
        2.3.1 简化基因组技术开发分子标签
        2.3.2 沙打旺测序数据评估及质量统计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沙打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多态性SLAF标签筛选
        3.1.2 上图标记筛选
        3.1.3 连锁群绘制
        3.1.4 遗传图谱构建及评估
        3.1.5 比较基因组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态性SLAF标签分析及编码
        3.2.2 上图标记筛选
        3.2.3 连锁群绘制及高密度图谱构建
        3.2.4 遗传连锁图谱评估
        3.2.5 上图标记及连锁关系评估
        3.2.6 近缘物种比较基因组分析
    3.3 讨论
        3.3.1 沙打旺高密度图谱构建
        3.3.2 比较基因组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沙打旺开花相关性状表型变异及QTL定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开花相关性状观测
        4.1.3 开花相关性状变异分析
        4.1.4 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开花相关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4.2.2 开花相关性状正态分布分析
        4.2.3 开花相关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4.3 讨论
        4.3.1 开花相关性状表型变异
        4.3.2 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基于SLAF-seq技术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5.1.2 沙打旺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2)沙打旺愈伤组织再分化及植株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材料
    1.1 品种基因型
    1.2 不同器官外植体
2 培养基
    2.1 基本培养基
    2.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2.2.1 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
        2.2.2 NA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
    2.3 琼脂
    2.4 蛋白水解物
    2.5 碳水化合物
3 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组织学研究
    3.1 芽分化的组织学
    3.2 根分化的组织学
4 生物技术
5 小结

(3)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沙打旺
        2.1.1 沙打旺起源与分布
        2.1.2 价值及利用
        2.1.3 栽培技术
    2.2 沙打旺根腐病与草场衰退
        2.2.1 沙打旺草场衰退
        2.2.2 沙打旺根腐病
        2.2.3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
    2.3 链格孢属的分类
        2.3.1 埃里砖格孢组(Section Embellisia)
        2.3.2 波浪芽管孢组(Section Undifilum)
    2.4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检测
        2.4.1 基于微生物培养的常规检验方法
        2.4.2 基于DNA的分子检测
    2.5 钙调素
    2.6 REMI
第三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类地位的修订
    3.1 前沿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引物扩增及酶切检测结果
        3.3.2 系统发育树
        3.3.3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分类地位的修订
        3.3.4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产苦马豆素检测
        3.3.5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3.4 讨论
        3.4.1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波浪芽管”
        3.4.2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种加词
        3.4.3 波浪芽管孢组Sect. Undifilum真菌与苦马豆素
        3.4.4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
    3.5 小结
第四章 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2.3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特异性引物设计
        4.3.2 引物特异性验证
        4.3.3 方法灵敏度
        4.3.4 荧光定量PCR
        4.3.5 利用特异性PCR检测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带菌率
    4.4 讨论
        4.4.1 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带菌率
        4.4.2 分子检测的局限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疯草内生真菌分子检测新引物的设计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引物TS5和OR1特异性分析
        5.3.2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新引物设计
        5.3.3 引物特异性验证
        5.3.4 方法灵敏度
        5.3.5 荧光定量PCR
        5.3.6 利用特异性PCR检测疯草内生真菌
    5.4 讨论
        5.4.1 疯草内生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5.4.2 特异性引物设计
        5.4.3 引物的灵敏度
    5.5 小结
第六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保守区段克隆
        6.3.2 5′端片段和 3′端基因片段的克隆
        6.3.3 全长基因克隆
        6.3.4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讨论
        6.4.1 Hi-TAIL PCR技术在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6.4.2 Split-Marker法构建基因敲除载体
        6.4.3 钙调素的功能
    6.5 小结
第七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7.3.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7.4 讨论
        7.4.1 影响制备原生质体的因素
        7.4.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资助项目

(4)正确选用饲草料作物品种是建植人工饲草料地成败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饲草料作物品种需遵循的原则
    1.1 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1.2 符合建植人工饲草料地的目的和需求
    1.3 选择适应性强、应用效能高的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
2 适宜我区人工饲草料地建植的主要作物品种
    2.1 豆科牧草
        2.1.1 营养价值分析
        2.1.2 产出效益
        2.1.3 适宜种植范围及利用方式
        2.1.3. 1 紫花苜蓿
        2.1.3. 2 红豆草
        2.1.3. 3 百脉根
        2.1.3. 4 东方山羊豆
        2.1.3. 5 沙打旺 (直立黄芪)
    2.2 禾本科牧草
        2.2.1 营养价值分析
        2.2.2 产出效益
        2.2.3 适宜种植范围及利用方式
        2.2.3. 1 饲料玉米及青贮玉米
        2.2.3. 2 苏丹草
        2.2.3. 3 老芒麦
        2.2.3. 4 燕麦
        2.2.3. 5 无芒雀麦
        2.2.3. 6 高丹草
        2.2.3. 7 大力士高粱 (甜高粱)
    2.3 叶菜类牧草
        2.3.1 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
        2.3.2 籽粒苋 (千穗谷)

(5)我国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统一开展区域试验的起因
    1.1 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1.2 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
    1.3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体系
    2.1 组织机构
    2.2 经费支持
    2.3 试验网络建设
    2.4 工作流程
        2.4.1 申请
        2.4.2 评审
        2.4.3 安排试验
        2.4.4 反馈结果
3 申请参试情况
4 试验完成情况
5 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6 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情况
7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 草品种DUS测试工作仍是空白
    7.2 抗性鉴定方法不统一
    7.3 国家级区域试验网络建设仍不完善
    7.4 现有试验点存在诸多问题
    7.5 区域试验的窗口作用不明显
    7.6 区域试验测试类型单一
8 结语

(6)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品种对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沙打旺及其真菌病害
        2.1.1 沙打旺综述
        2.1.2 沙打旺真菌病害
    第二节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 sp.nov.Li & Nan)的研究进展
        2.2.1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
        2.2.2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病原物
        2.2.3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发生与传播
        2.2.4 埃里砖格孢的寄主范围、病症与抗病性
        2.2.5 埃里砖格孢与疯草的关系
    第三节 沙打旺品种驯化选育与抗病性
        2.3.1 我国在沙打旺育种方面的主要成就
        2.3.2 品种类别区分
    第四节 牧草抗病评价选育
        2.4.1 抗病品种的作用与意义
        2.4.2 国内外牧草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2.4.3 牧草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方法与进展
        2.4.4 牧草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数学模型
        2.4.5 牧草种质资源抗病机制
第三章 实验室条件下沙打旺植株对黄矮根腐病菌的抗性
    第一节 供试种子质量
        3.1.1 前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
        3.1.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温度条件下沙打旺对黄矮根腐病的抗性
        3.2.1 前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第三节 沙打旺苗期对黄矮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3.3.1 前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小结
第四章 盆栽条件下沙打旺植株对黄矮根腐病菌的抗性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沙打旺对黄矮根腐病菌的抗性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及数学模型在抗病评价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沙打旺抗黄矮根腐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性讨论与建议
    8.1 结论性讨论与建议
    8.2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适宜秋季播种牧草的栽培、管理及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鸭茅
冰草
无芒雀麦
苇状羊茅
草地早熟禾
沙打旺
白花草木樨
多年生黑麦草
象草
红三叶

(9)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1.1 牧草种植区划在农牧生产中的作用
    1.2 牧草种植区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牧草区划
        1.2.2 国内牧草区划
        1.2.3 牧草区划研究方法
    1.3 牧草栽培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牧草品种选育
        1.3.2 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栽培与利用
        1.3.3 牧草平衡施肥
        1.3.4 主要适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1.3.5 农用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1.3.6 国内外牧草栽培利用与草业发展
        1.3.7 牧草栽培利用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贡献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2.4.2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2.4.3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第3章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海拔试验点(巫山花竹坪)
        3.3.2 中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樵坪)
        3.3.3 低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渔洞)
        3.3.4 供试品种的系统聚类分析
        3.3.5 其它
    3.4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
    4.1 基本概况
    4.2 自然条件
        4.2.1 地形
        4.2.2 气候
        4.2.3 土壤
    4.3 社会条件
    4.4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4.5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4.5.1 类型I:三峡库区山区山地种植区
        4.5.2 类型II:三峡库区半山半坝种植区
        4.5.3 类型III:三峡库区农田牧草种植区
    4.6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 高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中低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2.4 结论
    5.3 农业坡耕地牧草种植技术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
        5.3.4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6.1 巫溪红三叶施肥技术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紫花苜蓿施肥技术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扁穗牛鞭草施肥技术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结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三峡库区优良豆科、禾本科混播定植施肥试验研究
        7.2.2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牧草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的研究
        7.2.3 加强适生牧草区划研究,重点培育地方优良牧草品种
        7.2.4 加强草场生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10)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 章 前言
    1.1 豆科牧草在草地生产与草地改良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第2 章 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2.1 禾-豆混播草地的发展及生产力研究
        2.1.1 国外禾-豆混播草地发展历史与现状
        2.1.2 国内禾-豆混播草地发展与研究现状
    2.2 禾-豆混播草种间竞争研究
        2.2.1 禾-豆种间竞争研究内容
        2.2.2 禾-豆种间竞争研究方法及测量指标
    2.3 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相互作用研究
        2.3.1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
        2.3.2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相互作用机制
        2.3.3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2.4 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和氮素转移研究
        2.4.1 生物固氮研究
        2.4.2 氮素转移研究
    2.5 土壤水分对禾-豆混播草地种间关系影响的研究
        2.5.1 禾草和豆科牧草在干旱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2.5.2 禾草和豆科牧草种间水分关系研究
        2.5.3 水分对禾-豆混播体系中生物固氮与转移影响的研究
    2.6 禾-豆混播草地中土壤有效氮研究
第3 章 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月均温和降雨量
        3.3.2 干物质产量
        3.3.3 含氮率
        3.3.4 氮产量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 章 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3.1 相对产量和相对密度
        4.3.2 相对产量总值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 章 禾-豆混播草地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关系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对豆科植物形态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5.3.2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强度
        5.3.3 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相互作用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 章 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和氮素转移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3.1 干物质产量和氮产量
        6.3.2 单播和混播条件下羊草和豆科牧草体内氮素来源比例
        6.3.3 单播和混播地豆科牧草固氮量、生物固氮贡献率和转氮量
        6.3.4 羊草、豆科牧草单播和混播地吸收的肥料氮量和土壤氮量
        6.3.5 肥料氮、土壤氮在草地氮产量中的比例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 章 禾-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效氮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
        7.3.1 单、混播地土壤硝氮态、铵态氮和有效氮含量
        7.3.2 单、混播地土壤氮素消耗量及利用率
    7.4 讨论
    7.5 结论
第8 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优良牧草品种介绍沙打旺(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打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D]. 宫文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2]沙打旺愈伤组织再分化及植株形成的研究进展[J]. 王未祥,高建民,张爱东,张琼琳,王海霞,孙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08)
  • [3]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D]. 刘建利. 兰州大学, 2016(09)
  • [4]正确选用饲草料作物品种是建植人工饲草料地成败的关键[J]. 陈新,古丽热·吾甫尔. 新疆畜牧业, 2015(07)
  • [5]我国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展[J]. 齐晓,贠旭疆,洪军,李曼莉,邵麟惠. 草地学报, 2013(06)
  • [6]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品种对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的抗性评价[D]. 俞斌华. 兰州大学, 2011(07)
  • [7]适宜秋季播种牧草的栽培、管理及利用技术[J]. 杜洪武. 农村养殖技术, 2009(16)
  • [8]沙打旺品质改良育种研究报告[A]. 李聪,苗丽宏,李蕾蕾.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9]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 西南大学, 2007(04)
  • [10]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D]. 王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Satawong 优良牧草品种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