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变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宫雅杰,储王燕,李晓静[1](2021)在《解毒化斑汤结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化斑汤结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 enlein purpura, HSP)血热妄行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HSP血热妄行证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睡前顿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解毒化斑汤。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儿消化道病变、皮肤紫癜、肾脏病变、关节肿痛消失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皮肤紫癜改善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4、干扰素-γ (Interferon-γ, IFN-γ)、TNF-α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IgG、IgA、IgM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为67.5%(2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研究组治疗后消化道病变、皮肤紫癜、肾脏病变、关节肿痛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802、12.167、7.309、9.365,P值均<0.001)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6、IL-4、IFN-γ、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319、6.738、8.221、6.553,P值均<0.001);研究组治疗后1周[(2.75±0.69)分比(3.92±0.83)分,t=6.856]、治疗后2周[(0.41±0.15)分比(1.55±0.37)分,t=18.095 ]皮肤紫癜改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IgG、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160、4.558、3.442,P值均<0.01),IgA、IgM、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614、6.712、5.468,P值均<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7/40)、研究组为15.0%(6/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0.762)。结论解毒化斑汤结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可有效改善HSP血热妄行证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且安全性较好。
孙琦[2](2021)在《健脾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健脾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健脾益气,养血摄血”的治则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消斑汤,对照组给予补中益气颗粒。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61例。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痊愈12例(38.71%),显效10例(32.26%),有效5例(16.13%),无效4例(12.90%),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治愈3例(10.00%),显效10例(33.33%),有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健脾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何宁馨[3](2021)在《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中药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应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旨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04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且符合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患儿46例,应用中药清解化斑汤治疗,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皮肤紫癜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并应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评价临床疗效。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课题共纳入符合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其中男童25例,女童21例。在临床疗效观察期间,有6例患儿出现蛋白尿、血尿的肾脏损害症状故予以排除,退出实验。本课题最终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数为40例,最大年龄14岁,最小年龄12岁,其平均年龄为9.68±2.60岁。2.临床总疗效观察表明:应用中药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40例12周,其中痊愈3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治疗愈显率为95.0%。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表明:(1)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总积分,差异显着(P=0.00<0.05);(2)主要症候(紫癜部位、紫癜颜色、紫癜程度、紫癜形态大小)积分比较,治疗后各项症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0<0.05);(2)次要症候(咽痛而干、烦渴、赤溲、便秘、舌质)积分比较,治疗后各项症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性(P=0.00<0.05)。4.安全性方面:40例患儿在临床疗效观察期间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皮肤紫癜及相关伴随症状等方面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肖侃[4](2021)在《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方法评价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犀角地黄汤的药理研究提供研究参考。方法:通过万维网检索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 年1月31日,系统并全面检索关于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由两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计2179例患者,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1002例,对照组935例,单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组133例,对照组1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总有效率(OR=5.85,95%CI[4.12,8.30],Z=9.87,P<0.00001)、临床治愈率(OR=2.24,95%CI[1.72,2.91],Z=5.99,P<0.00001)、Ig G水平(WMD=1.29,95%CI[0.48,2.09],Z=3.14,P=0.002<0.01)、CD4+/CD8+(WMD=0.29,95%CI[0.20,0.38],Z=6.27,P<0.00001)较西医常规治疗高,在缩短紫癜(WMD=-5.13(95%CI[-8.54,-1.72],Z=2.95,P=0.003<0.01)、腹痛(WMD=-1.30,95%CI[-2.18,-0.43],Z=2.93,P=0.003<0.01)、关节痛(WMD=-4.36,95%CI[-6.76,-1.96],Z=3.55,P=0.0004<0.01)、消化道症状(WMD=-2.06,95%CI[-3.47,-0.65],Z=2.87,P=0.004<0.01)、皮疹(WMD=-2.79,95%CI[-4.43,-1.15],Z=3.33,P=0.0009<0.01)等消失时间和降低复发率(OR=0.28,95%CI[0.12,0.67],Z=2.85,P=0.004<0.01)等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能明显降低Ig A水平(WMD=-0.41,95%CI[-0.59,-0.23],Z=4.48,P<0.0000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SMD=-1.37(95%CI[-1.73,-1.01],Z=7.45,P<0.00001)、CD8+T%(WMD=-3.20,95%CI[-4.87,-1.52],Z=3.75,P=0.0002<0.01),但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Ig M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CD4+T%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用犀角地黄汤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54,95%CI[1.44,8.73],Z=2.75,P=0.006<0.01)、治愈率(OR=2.31,95%CI[1.32,4.04],Z=2.94,P=0.003<0.01)。结论: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临床疗效、理化指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由于原始文献大多都存在偏倚风险较高、样本量较小等缺陷,且关于临床实验室指标、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等指标的缺失或不充分,建议在严格规范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标准的同时,使用更优的分配方案隐藏及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尽量使用盲法,进行随访的同时注重报告指标的完整性,在上述基础上继续开展大样本容量、多中心联合、丰富的结局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期增加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证据的强度,为其临床上大范围开展此疗法奠定基础。
邓倩倩[5](2021)在《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期间,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网(CBM)等国内外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选取两名研究员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独立评估纳入文献风险,提取有效数据,用Excel表汇总文献资料,完成后交叉确认。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5.0和Rev 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根据GRADE标准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依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14个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发现高质量文献5篇,余均为低质量文献。2.结局指标分析:(1)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总有效率(RR=1.25,95%CI[1.17,1.34],P<0.00001)、复发率(RR=0.29,95%CI[0.16,0.52],P<0.0001)、CD3+(SMD=0.95,95%CI[0.57,1.34],P<0.00001)、CD4+(SMD=0.74,95%CI[0.56,0.91],P<0.00001)、CD4+/CD8+(SMD=1.08,95%CI[0.44,1.72],P=0.0009)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在CD8+(SMD=0.16,95%CI[-0.45,0.77],P=0.61)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纳入文献中一共有7项研究提及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有4项研究表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余3项研究具体描述了不良反应情况,以胃肠道不适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消失。综上初步认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3)应用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时,提示CD3+、CD8+、CD4+/CD8+异质性较大,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可得:王娜、吴芳的研究可能为CD3+、CD4+/CD8+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回顾文献考虑可能与王娜等研究样本量较少,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吴芳研究样本基线资料具体情况不祥,存在临床异质性有关,剔除这2项研究后,结果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结果稳定性好。吴芳、庞占凤、赵爽等的研究可能是CD8+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回顾文献考虑治疗的疗程可能是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剔除这3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明显改变,疗效差异由无统计学意义变为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结果稳定性较差,需要更多文献支持。(4)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共纳入10项研究,其漏斗图对称性一般,存在发表偏倚可能。运用剪补法合并效应量,数值变化不明显,提示发表偏倚影响不大,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3.依据GRADE方法进行证据评价,CD4+方面证据质量为中级,总有效率、复发率、CD3+方面证据质量为低级,CD8+、CD4+/CD8+方面证据质量为极低级。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具有一定临床疗效,有助于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其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症状轻微,临床使用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次meta分析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整体质量较低、证据质量级别也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和晓琴[6](2021)在《五草化斑汤治疗湿热血瘀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方五草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湿热血瘀证)的疗效,初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纳入本课题研究的72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其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血瘀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1:1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有36人。治疗组予自拟方五草化斑汤,对照组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双嘧达莫片,疗程均为4周,每周复诊1次,并记录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2个月,以观察其复发情况。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组内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积分、各项次要症状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五草化斑汤)及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片+双嘧达莫片)均能改善患者各个症状,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均有疗效;3.组间症状积分比较:将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五草化斑汤在改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以及总疗效上,均优于复方甘草酸苷片+双嘧达莫片;对于具体症状,五草化斑汤在改善皮疹颜色、皮疹分布、皮疹形态、小便、食欲方面,疗效更佳(P<0.05);两组在瘙痒、扁桃体肿大、咽部红肿、大便、喉中痰阻、头身困重/四肢沉重、口苦/口黏的疗效中无明显差别(P>0.05);4.疗效评价:治疗组(五草化斑汤)显愈率为62.86%,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片+双嘧达莫片)显愈率为38.24%,有效率为94.12%,说明五草化斑汤的疗效优于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双嘧达莫片(P<0.05);5.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五草化斑汤)有1人复发,复发率为2.85%,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片+双嘧达莫片)有6人复发,复发率为17.64%,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经χ2检验得出P<0.05,说明对照组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五草化斑汤能有效降低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复发率;6.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可靠。结论:1.导师经验方五草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湿热血瘀证)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紫癜皮损,缓解症状,安全性好;2.口服五草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复发率为2.85%,相较对照组能有效降低本病复发率。
翟巧巧[7](2021)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的值,从而了解其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关系,探索早期肾损害的区间范围,为HSP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阶段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98例,按照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使其分为紫癜性肾炎组30例、非肾炎性过敏性紫癜组68例,再根据病程的一周内是否出现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范围,把非肾炎性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无肾损害组53例、早期肾损害组15例。可根据临床表现将无肾损害组分为单纯皮肤型、腹型和关节型三种临床类型。另外再收集同阶段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流氏细胞技术(FCM)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值,并计算二者比值。.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淋巴细胞亚群在对照组与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的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CD4+、CD4+/CD8+的水平均降低,而CD8+的水平均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肾损害组单纯皮肤型、腹型、关节型三种临床类型相比较,CD4+、CD8+、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2、T淋巴细胞亚群在对照组、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紫癜性肾炎组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紫癜性肾炎组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CD4+、CD4+/CD8+的水平均降低,而CD8+的水平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肾损害组比较,早期肾损害组及紫癜性肾炎组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CD4+、CD4+/CD8+的水平均降低,而CD8+的水平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紫癜性肾炎组与早期肾损害组相比较则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CD4+、CD4+/CD8+的水平降低,而CD8+的水平升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早期肾损害参考区间: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区间估计CD4+:(34.10%-36.08%)、CD8+:(32.35%-33.77%)及CD4+/CD8+:(1.11-1.14)。结论:1、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的水平变化与无肾损害组的三种临床类型无关。2、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参与了儿童HSPN的发病,可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值的变化为HSPN的免疫调节提供参考依据。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的水平变化对于诊断儿童HSP早期肾损害有指导意义,可为提前干预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和降低HSPN的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
孙静静[8](202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当HSP血管炎累及到肾脏出现肾损伤时被命名为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是否受损以及损伤程度决定了HSP的预后情况,并且当HSPN迁延不愈,可逐步进展成慢性肾脏病,影响患儿的身心发展,故对HSPN的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此次研究目的是分析HSP的临床发病特点,研究HSPN的危险因素,以期对HSP、HSPN的诊治及改善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计统一资料信息收集表,收集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时间段首次诊断HSP,首次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并且符合HSP纳入标准的18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资料内容涵盖HSP患儿的基础信息、临床症状、相关检验结果。据HSP患儿有无肾损害分为非肾炎性紫癜组(HSPWN组,n=131例)和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n=55例)。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数据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186例HSP患儿中男童97例(52.15%),女童89例(47.85%),男女性别比为1.09:1,中位年龄7岁;HSPN的发生率为29.57%,男女性别之比:1.2:1,中位年龄8岁。HSPWN组和HSPN组对年龄、性别、前驱感染及过敏原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HSPN组患儿平均年龄显着大于HSPWN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病程中所有HSP患儿均有皮肤紫癜的表现,44.09%的患儿有腹痛、便血的症状,39.25%的患儿有非损伤性的关节炎、关节痛,29.57%的患儿出现肾损害症状;两组关于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皮肤紫癜持续时间,皮肤紫癜反复次数以及有无腹痛、便血等症状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儿外周血WBC、NEU、PLT、RDW、CRP、ALB、CysC、APTT、FIB、D-D、IgA以及C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P=0.040,OR=1.358,95%Cl﹥1)、皮肤紫癜反复次数(P=0.0043,OR=2.838,95%Cl﹥1)、RDW(P=0.004,OR=2.814,95%Cl﹥1)、CRP(P=0.011,OR=1.39,95%Cl﹥1)、D-D(P=0.000,OR=2.589,95%Cl﹥1)、IgA(P=0.009,OR=2.090,95%Cl﹥1)、Cys C(P=0.005,OR=9.227,95%Cl﹥1),以上7个因素考虑为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HSP出现HSPN几率为29.57%。2.HSP患儿的发病年龄,皮肤紫癜持续时间,皮肤紫癜反复次数,有无消化道症状,外周血指标WBC、NEU、PLT、RDW、CRP、ALB、CysC、APTT、FIB、D-D、IgA、C4与HSPN的发生相关。3.HSP患儿的发病年龄、皮肤紫癜反复次数、RDW、CRP、D-D、IgA、CysC是儿童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义[9](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75例血热型过敏性紫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1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归纳其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发病因素,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方案及疗效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以期为今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过敏性紫癜提供更标准化的诊疗思路及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75例患者,将其一般资料(病历号、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发病季节、诱发因素、首发症状、皮肤受累部位、消化道症状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中,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基本情况:本次共收集75例过敏性紫癜(HSP)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发病年龄为42.31±21.23,平均病史为241.88±663.28天,且年龄越大病程长(P<0.05),春冬为高发季。2.HSP发病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54例患者未发现明显诱因。3.疾病史:44例HSP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疾病,常见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4.临床表现:75例患者均出现了皮肤紫癜情况,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消化道症状,22例HSP患者出现了关节疼痛。5.实验室检查:20例CRP升高,14例WBC计数异常,27例尿中有隐血,20例尿中蛋白阳性,44例HSP患者41例存在过敏反应,蛋奶类及米面坚果类过敏最多。6.治疗情况:中药使用频率排名前20味为:地黄、甘草、丹皮、白茅根、地榆炭、金银花、小蓟、侧柏炭、槐花、茜草、紫草、血余炭、仙鹤草、连翘、白术、茯苓、黄芪、丹参、当归、牛膝。20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C1:槐花、茜草、血余炭、仙鹤草、紫草;C2:连翘;C3:金银花、小蓟、地榆炭、侧柏炭、甘草、牡丹皮、地黄、白茅根;C4:黄芪、白术;C5:丹参、当归、茯苓、牛膝。常用西药制剂为复方甘草酸苷类、维生素类、芦丁片、钙剂。7.治疗及预后:75例HSP患者,治愈16例,好转57例,未愈2例,有效率达97.33%。结论:1.过敏性紫癜(HSP)的病因尚不明确,考虑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有关。2.HSP患者食物过敏率高达93.18%,其中米面坚果类及蛋奶类为食物过敏中最常见的两大类。3.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数较多,考虑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4.血热型HSP治疗上多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以凉血止血类、清热凉血类药物最为常用。5.所有的患者均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97.33%。
刘潞[10](2021)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的危险因素,评估血液灌流对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初发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45例)及HSP组(103例)。然后将HSPN组是否进行过HP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常规治疗组(33例)仅接受药物治疗,HP组(12例)接受药物及HP治疗。通过临床数据及随访数据收集,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数值变量若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首次患HSP患儿进展为HSPN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评估HP的治疗效果。结果:1.HSPN组和HSP组在年龄≥7岁、居住在农村、皮疹反复发作≥2次、紫癜分布范围≥26%、腹痛、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症状持续时间≥5天、住院天数≥6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蛋白降低、Ig G降低、C4降低、TC升高、TG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升高、NAG升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疹反复次数≥2次、消化道出血、血清TG升高是HSP患儿肾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P组治疗后,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减轻者及住院天数(<6天)占比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出现皮疹反复次数≥2次、消化道出血、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提示有肾脏受累风险,应加强随访及监护。2.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期严重皮疹及伴有严重消化症状、关节肿痛的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变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健脾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项目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立项依据 |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
3 体会 |
4 病案举例 |
5 预防与调护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3)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疗效评定 |
2.5 安全评价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1.2 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
1.3 病程分布情况分析 |
2 临床观察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后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s) |
2.4 临床疗效改善情况 |
2.5 安全评价情况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单纯型过敏性紫癜 |
2.2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病因认识 |
2.3 西医发病机制 |
2.4 西医药物治疗 |
3 导师学术思想 |
3.1 从血热妄行论治小儿单纯型过敏性紫癜 |
3.2 清解化斑汤组成及方义分析 |
3.3 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探讨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治疗前后主兼症指标分析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4.4 不良事件分析 |
5 本课题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发表偏倚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 VS 西医常规”治疗小儿 HSP 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3.1 临床总有效率 |
2.3.2 临床治愈率 |
2.3.3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2.3.4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 |
2.3.5 T淋巴细胞亚群 |
2.3.6 复发率 |
2.3.7 不良反应 |
2.3.8 发表偏倚分析 |
2.3.9 其他 |
2.4 “犀角地黄汤VS西医常规”治疗小儿HSP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临床治愈率 |
2.4.3 复发率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于HSP的认识 |
3.1.1 流行病学研究 |
3.1.2 HSP发病机制 |
3.1.3 HSP研究最新进展 |
3.1.4 常见的检查方法 |
3.1.5 HSPN主要治疗 |
3.2 传统医学对HSP的认识 |
3.2.1 病名渊源 |
3.2.2 小儿生理病理及病因病机特点 |
3.2.3 辨证论治 |
3.2.4 中成药治疗 |
3.3 犀角地黄汤的理论依据 |
3.4 系统评价中所涉及常见临床指标分析 |
3.4.1 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 |
3.4.2 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 |
3.4.3 细胞因子(TNF-α、IL-10) |
3.5 疗效总结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文献质量评价 |
3.7.1 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评价 |
3.7.2 结局指标 |
3.8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2: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
文献综述 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资料筛选及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风险偏倚评估 |
1.6 数据分析 |
1.6.1 森林图 |
1.6.2 异质性检验 |
1.6.3 敏感性分析 |
1.6.4 发表偏倚分析 |
1.7 证据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1 一般特征 |
2.2.2 研究对象特征 |
2.2.3 干预措施特点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2.5 结局指标分析 |
2.5.1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2.5.2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复发率的影响 |
2.5.3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CD3~+的影响 |
2.5.4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HSP 患儿对 CD4~+的影响 |
2.5.5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HSP 患儿对 CD8~+的影响 |
2.5.6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CD4~+/CD8~+的影响 |
2.5.7 槐杞黄颗粒不良反应 |
2.5.8 敏感性分析 |
2.5.9 发表偏倚分析 |
2.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紫癜的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家观点及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关于HSP的病因 |
2.1.1 感染因素 |
2.1.2 药物因素 |
2.1.3 过敏相关 |
2.1.4 遗传因素 |
2.2 过敏性紫癜相关机制 |
2.3 治疗现状 |
3.槐杞黄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依据 |
4.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发表论文 |
致谢 |
(6)五草化斑汤治疗湿热血瘀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湿热血瘀证)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法 |
3.1.1 治疗组 |
3.1.2 对照组 |
3.1.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1.4 疗程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临床观察项目 |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4.5 安全性指标 |
5.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一般资料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3.观察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4 疗效比较 |
3.5 复发率比较 |
3.6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背景 |
1.1 西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2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3 湿热血瘀型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组方分析 |
2.1 五草化斑汤的药物组成 |
2.2 方药分析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本课题创新点 |
5.展望与不足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内治 |
1.4 中医外治 |
1.4.1 中药熏洗 |
1.4.2 针灸、穴位贴敷 |
1.4.3 刺络放血 |
2.西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病因 |
2.1.1 遗传相关性 |
2.1.2 感染 |
2.1.3 饮食因素 |
2.1.4 药物 |
2.2 发病机制 |
2.2.1 细胞免疫 |
2.2.2 体液免疫 |
2.2.3 补体系统 |
2.2.4 炎症因子 |
2.2.5 凝血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2.3.1 一般治疗 |
2.3.2 对症治疗 |
2.3.3 糖皮质激素治疗 |
2.3.4 免疫抑制剂 |
2.3.5 抗凝治疗 |
2.3.6 免疫球蛋白 |
2.3.7 血液净化技术 |
2.3.8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表达情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采集 |
2.3.2 检测原理 |
2.3.3 检测步骤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T淋巴细胞亚群在对照组及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中的表达 |
3.2.1 CD4~+在对照组及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中的表达 |
3.2.2 CD8~+在对照组及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中的表达 |
3.2.3 CD4~+/CD8~+在对照组及无肾损害组三种临床类型中的表达 |
3.3 T淋巴细胞亚群在对照组、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HSPN组中的表达 |
3.3.1 CD4~+在对照组、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HSPN组中的表达. |
3.3.2 CD8~+在对照组、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 HSPN 组中的表达 |
3.3.3 CD4~+/CD8~+在对照组、无肾损害组、早期肾损害组及HSPN组中的表达 |
3.4 早期肾损害参考区间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基本情况分析 |
2.发病诱因 |
3.过敏原分析 |
4.临床症状分析 |
5.HSPN 组与HSPWN 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6.HSPN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中西医结合治疗75例血热型过敏性紫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织病理学 |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1 体液免疫 |
1.3.2 细胞免疫 |
1.3.3 遗传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1.5 HSPN的诊治现状 |
1.5.1 诊断标准 |
1.5.2 组织学分类 |
1.5.3 治疗 |
1.6 HSPN的预后 |
1.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1.4 研究对象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治疗方法 |
2.2.3 实验室指标检查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点 |
3.1.3 随访结果 |
3.2 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1 肾损伤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2 肾损伤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HP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变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化斑汤结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临床研究[J]. 宫雅杰,储王燕,李晓静.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08)
- [2]健脾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脾虚失摄证的临床观察[D]. 孙琦.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解化斑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疗效观察[D]. 何宁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肖侃.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D]. 邓倩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五草化斑汤治疗湿热血瘀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D]. 和晓琴.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表达情况的研究[D]. 翟巧巧.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8]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D]. 孙静静.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9]中西医结合治疗75例血热型过敏性紫癜的回顾性分析[D]. 黄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D]. 刘潞. 兰州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