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话人“土地诞”仪式及其人类学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何月华[1](2020)在《城市化与民间信仰遗产的冲突与调适——基于一个城中村“土地公”信俗的调查》文中认为民间信仰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民间信仰受到来自主流文化、国家权力、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蕴含丰富文化遗产价值的平话人"土地公"信俗也面临着被压抑、淡化,甚至消亡的危险。本文通过对一个位于城中村的平话人"土地公"经历的破坏、重建、变迁历程进行考察,再现民间信仰如何应对"城市化"和"污名化",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适来实现其转型和拓展的过程,进而探讨民间信仰如何与城市化、现代化相适应,为城市民间信仰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启示。
郑丽君[2](2020)在《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今广西南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平话师公仪式中使用的仪式响器——岳鼓。其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为中心并顺右江流域而上的部分平话使用地区,形制为特殊的细腰不对称制式。岳鼓现今在广西的使用者是平话师公,其流布也与广西南宁地区自古以来的民族聚居、军队驻扎背景以及水系分布影响下的平话族群迁路线移息息相关。岳鼓是每个平话师公队中必须拥有的响器。它承担着统领整个师公队器乐伴奏的指挥职能以及指挥整个师公队师公行为的职能,也承担着“通神”以及“娱神”的职能,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平话“道”与“师”信仰之间的纽带。本论文第一章立足于岳鼓所在文化语境之中,讲述平话人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平话人产生所受的自然及历史因素影响,展示平话人及其自然人文现状。第二章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对“岳鼓”的称谓进行了释义,总结了岳鼓的形制与打法。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以及田野资料呈现,展现岳鼓的流布路线与岳鼓在广西地区的发展情况。第三章通过对田野个案的呈现,展示了在传统场域以及当下场域中岳鼓的不同展演现状和流变,并对岳鼓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功能与意义的文化隐喻进行了阐释。
李常新,阮慧萍[3](2019)在《南宁平话师公戏的高校舞台实践转化探析》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南宁平话语言圈流传的南宁平话师公戏,是该地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承载与体现,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一的平话师公戏表演形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传播语境。本文通过对民间平话师公戏的学习,结合对其进行高校舞台艺术实践的转化,进行经验总结与探析,以期探索多元化的平话师公戏展演形式,打破传统传播壁垒。
孙丰蕊[4](2019)在《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壮族师公戏是仪式剧,亦属于傩戏之一种。本文以广西壮族师公戏为研究对象,对孕育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起源与形成过程、特殊的演出场域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以四个仪式个案为例,描述了壮族师公戏的展演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师公戏的构成诸要素作了分析,进而概括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最后讨论了壮族师公戏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传承和转化问题。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等作了介绍,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壮族师公戏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广西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传统社会广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壮族民间信仰滋生的前提;壮族多样的人生仪礼和节日民俗为师公戏展演准备了广阔的时空;广西深厚的民间口头传统为师公戏提供了艺术的滋养。壮族师公戏的文化源头是上古的巫傩文化。师公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萌芽期是师公戏的最初阶段,师公以舞娱神,以歌唱神,富有神秘感;发展期的壮族师公戏叙事内容进一步丰富,有了初步的角色扮演;成熟期的师公戏出现了角色的分化,形成了固定的演出程式,有比较丰富的唱腔。壮族师公戏有其特殊的演出场域。师公戏的演出场域是一种“文化时空”,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集中在民族节庆、神灵诞期、人生仪礼等节点;其展演空间散布于庙宇祠堂、村屯家屋、广场地坪、岭头山地、水塘溪边、墓地灵前等所在,演出舞台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壮族师公戏演出场域的确立,与其娱神的本质属性相关联,昭示着师公演剧的神圣性特点。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穿插于安花架桥仪式、丧场法事、打斋仪式和庙诞神诞祭祀仪式等各类仪式中。仪式性是壮族师公戏的本质特征。壮族师公戏是综合艺术,集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要素于一体。壮族师公戏诸艺术元素都是服务于仪式叙事的需要,由于仪式叙事关联着民众生活诉求的实现,所以民间对仪式叙事的重视远超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壮族师公戏属于仪式剧、民族戏剧和民间小戏。其演剧过程与仪式叙事相黏连,是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壮族民间信仰是其产生和传承的社会基础;它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剧目往往取材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生活,艺术表现形式大量吸收了民族文化元素;演员有多重身份,角色少线索单一,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有时模糊化,表演上总体呈现出稚拙的特点。壮族师公戏形成之后,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为广西其他民族吸收、借鉴、移植,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师公戏;壮族师公戏的传承势头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冲击其前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的师公戏出现了转化的情况。壮族师公戏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民间信仰的沃土,至今仍在壮族聚居区各地频繁上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倡导保护文化多样性,壮族师公戏作为戏剧“活化石”正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显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建立于田野调查的工作之上,在田野方法上一是参与观察、二是深度访谈;同时结合“田野之后的文献阅读”,让文献“活”起来;在对壮族师公戏的探讨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其与一般戏剧、汉族戏剧、地方大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对各章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就本文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回答:师公展演中的“科仪”部分不是戏,是纯粹的仪式,壮族师公戏仍然是初成阶段的戏剧形态,没有发展为成熟戏剧,它的“成熟阶段”只是作为仪式剧的成熟;壮族师公戏根植于民间信仰,不会发展成为脱离仪式的纯粹戏剧,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仪式的壮族师公戏已经转化,本人认为它不再属于传统的壮族师公戏范畴;只要民间信仰的根基还在,壮族师公戏的仪式演剧传统就将长期保留下去。
孙丰蕊[5](2018)在《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文中指出要做好南宁平话师公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到思想根源上的转变,即对师公戏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而不能一味地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其次要实现师公戏"神圣性"和"世俗化"之间的平衡,留住师公戏的"本真性";最后要将师公戏传承工作纳入到地方社会整体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去。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以官方力量为主导,传承人为主体来加以推进,唯此,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邓子敬[6](2018)在《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文中认为南宁平话山歌是传统平话人民间艺术的代表。当前,平话山歌发展逐渐式微,形势不容乐观。立足于南宁地方社会,赋予以平话山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以生命力,对其他族群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是论文探讨的目的所在。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族群认同理论、文献分析法等理论与方法,对南宁平话人的族群认同进行源流辨析和建构,并对南宁平话山歌的历史进行梳理,以期能有效补充和完善学术界在此方面的不足。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平话山歌对族群认同主要起着推动和建构作用,这具体表现为强化族群情感依附、稳定族群社会秩序、形塑族群文化传统、明确族群身份归属四个方面;而南宁平话人的族群认同意识同样也规范和保护着平话山歌,主要集中在平话山歌地域的指向性、艺术形态的趋众性、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性三个方面。新时代语境下,以南宁平话山歌为代表的平话文化呈现出传统认同与现代话语的分离,平话山歌文化也经历着文化重组和现代性认同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在当下,要解决好以南宁平话山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存续与发展问题,需要强调个人对族群身份的定义力量的参与,发挥族群认同作用,族群认同的现代性建构应该受到各界人士关注。
蒋燮,甘楚雯[7](2017)在《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南宁平话师公戏变迁思考——以友爱师公团为个案》文中提出南宁平话师公戏不仅是一个戏曲剧种,其作为农耕时代平话人人生观与集体记忆的生动写照,与平话人日常习俗中的人情往来、社会网络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族群性、区域性和仪式感。以友爱师公团为代表的师公戏班作为平话师公戏的文化缩影,反映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宁平话人,在经历社会身份、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后是如何历时性地理解自身所处的新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南宁平话人在面临"城市化"这一新的社会秩序时,在新型的"城中村"文化空间里,必然会重新审视本族群传统师公戏音乐的生命力,并对之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以利于其在当代都市语境中的生存和延续。
杨桾[8](2016)在《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主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村社保护神。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广大民间仍然盛行,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对地方的社会、人观、文化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张泽洪先生认为,历史上不仅西南地区的云南有土主庙,四川、广西,甚至在陕西、甘肃,都有土主庙的记载。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壮族地区,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壮族社神信仰,并没有提到有土主信仰。然而壮族地区到底有没有土主信仰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在撰写前通过对环大明山壮族村落进行了三个月的田野调查时发现,这里的每个村落都供奉有社庙,前人的研究都认为这是社神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当地的调查中却发现每一座社庙背后实际上是供奉有三个神灵的,分别是本境社官大王、辅国土主大王和盘古大王,而辅国土主大王实际就是土主,这证明了壮族也存在着土主信仰。本文结合“深层生态理论”、“三层次均衡和谐”理论梳理当地土主的类型、祭仪和表现形式,分析村民的自然观、土地观、神灵观,通过对传统地方性信仰力量的整合,发现地方的世俗价值体系,关注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互换的关系,理解环大明山区域土主信仰背后当地族群敬畏、忏悔、感恩土地的土地态度、人观和宇宙秩序观,反思现代的发展观。环大明山壮族村落的土主信仰是根植于地方的杂糅性信仰,具有阳宅土主、阴宅土主、社庙土主等多样类型。村民们在生活当中,凡有不顺畅的事情发生时,就会请当地的宗教从业人员(师公、道公)举行仪式拜祭土主。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其土主信仰仪式,表达了人们内心对土地的忏悔、感恩及祈求之情,反映了当地人对于土地有神灵及秩序,不当随意侵扰的态度,反映出类似人类并非土地的主宰或所有者、土地存在着神灵、土地具有意识、土地神圣而不可随意侵犯、应当尊重土地的土地观。
韦晓荃[9](2016)在《认知与自觉—武鸣县两江镇李养屯的环境抗争》文中指出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广西旅游“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自治区战略决策,加快环大明山旅游圈的建设进程,南宁市政府意欲将大明山打造成5A级风景区。首当其冲,是修建一条快捷公路,即府雷公路。李养屯紧挨着大明山,是修建府雷公路必经之地。“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但这一传统壮族村落里的村民却不予以苟同,由此为维护土地村落而掀起了环境抗争行为。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为。在我国,环境抗争的行动者往往是生态坏境遭到破坏的受害者,特别是身为弱势群体的村民。大部分人认为,村民的环境抗争是为了获取经济的赔偿,从而忽略其行为背后所突显的文化意识形态。然而,李养屯的抗争行动并非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当地村民认为修路会破坏其村落的“龙脉”,从而引发村落人丁衰败,六畜不发等灾祸。基于此,选取了武鸣县两江镇李养屯为田野调查点,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通过梳理将环境抗争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建府雷公路前,村民的生态风水观、环境空间布局以及神灵秩序;第二部分是府雷公路的征地过程,修建过程以及村民与政府的博弈和村民组织的群体性事件,透过整个修路的过程分析村民对土地的认知;第三部分是府雷公路建成通车后,村落却发生了一连串的灾祸,面对危机,村民有其独特的应对之道,即进行“安龙谢土”仪式,试图施行仪式平息这场风波。在当地的文化体系中,李养屯村民认为,万物皆有灵,天界、地界、人界,三界都是亲,土地是一有机生命体,村民将其神灵化来敬仰,并衍生出不可随意动土的观念。顾名思义,“安龙谢土”仪式即是谢罪于神灵,重新恢复土地的秩序。这一措举实质隐含着村民传统的生态观,可以说,李养屯的环境抗争其实是村民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村落生态的平衡。从环境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事件—过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社区村民抗争的起因、过程、危机应对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作整理归纳,将李养屯环境抗争全过程具体而生动的呈现。纵观其发展,分析村民特有的土地观、土地秩序观以及抗争背后突显村民对土地的态度,以揭示该社区村民地方性文化与生态环境意识的连接。最后,期盼借此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当地社会内在的秩序和运行。
韦春艳[10](2015)在《城市化进程中仪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南宁市陈东村平话师公戏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平话师公戏是南宁市郊平话村落祭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仪式戏剧,它以往主要传承于乡村社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南宁市郊平话村落逐渐成为“城中村”,并面临着城市化的改造。平话师公戏的传承场域与传承方式随之改变,以期能适应城市化的改革与发展。文章拟通过对陈东村平话师公戏的考察,以个案切入,探讨乡村仪式戏剧在城市化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组成,正文有四章:第一章通过观察陈东村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了解平话师公戏在村落的传承情况;第二章以陈东村平话师公团为跟踪对象,深入了解师公戏传统的发展;第三章特别关注师公戏展演的问题,介绍展演时间、展演空间、展演剧目、展演行当等基本要素;第四章在总体把握仪式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扫荡仪式、安镇仪式和“花”的仪式这三类仪式的展演过程。通过考察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师公戏面临着这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神圣性弱化,师公仪式简化;第二,世俗娱乐情节逐渐增多;第三,展演时间缩短;第四,传统展演空间缩小;第五,市场化程度提高。
二、平话人“土地诞”仪式及其人类学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话人“土地诞”仪式及其人类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化与民间信仰遗产的冲突与调适——基于一个城中村“土地公”信俗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民间信仰 |
(一)“土地公”信俗的文化遗产价值 |
(二)“土地诞”仪式与民间艺术 |
二、“污名化”背景下的压抑与传承 |
(一)“土地公”的破坏 |
(二)“土地公”的重建 |
三、城市化影响下的神圣空间与信众结构 |
(一)仪式空间的符号化和象征性 |
(二)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包容性转换 |
(三)信众离散与祭祀群的超人际化 |
四、现代性话语下的冲突与规避 |
(一)“登报事件”与正面冲突 |
(二)募捐救灾与话语征用 |
五、讨论 |
(2)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一)关于细腰鼓的研究 |
(二)岳鼓研究现状 |
四、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五、田野工作情况 |
第一章 岳鼓的文化语境 |
第一节 平话人的产生与发展 |
一、平话人的产生 |
二、平话人的发展 |
第二节 南宁市平话人产生原因 |
一、自然因素:军队驻守的自然前提 |
二、历史因素:军队驻守的历史背景 |
第三节 平话人的人文传统 |
一、平话人的信仰与仪式现状 |
二、平话人的传统节日及人生仪礼 |
三、平话人的语言使用与其对音乐文化形式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岳鼓本体形态研究 |
第一节 仪式响器——岳鼓 |
一、岳鼓释义 |
二、岳鼓与蜂鼓关系辨析 |
第二节 岳鼓的溯源及流布 |
一、岳鼓的溯源 |
二、岳鼓的流布 |
第三节 岳鼓的本体特征 |
一、岳鼓的形制 |
二、岳鼓的打法 |
小结 |
第三章 岳鼓的展演与文化阐释 |
第一节 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展演 |
一、平话师公仪式个案概况 |
二、仪式个案中岳鼓的演奏 |
第二节 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文化阐释 |
一、岳鼓在平话师公仪式中的功能 |
二、岳鼓:师、道信仰的纽带 |
第三节 岳鼓的传播与变迁 |
一、岳鼓展演场域的变迁 |
二、岳鼓与平话人迁移的传承个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南宁平话师公戏的高校舞台实践转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话师公戏的调研学习 |
二、高校舞台实践转化探索 |
三、高校舞台实践中的问题 |
(一)师公戏发展问题 |
(二)师公戏表演语言难关 |
(三)观众审美差异的碰撞 |
结语 |
(4)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背景 |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四、选题创新之处 |
五、与壮族师公戏相关的学术研究小史 |
六、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七、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八、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
九、研究工作基础 |
第一章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人文环境 |
一、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 |
二、人生仪礼与传统节日民俗 |
三、民间口头传统 |
小结 |
第二章 壮族师公戏的起源与形成 |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溯源 |
一、师公戏与“尸”和“巫舞”的渊源关系 |
二、师公戏与傩 |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形成过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三、成熟阶段 |
小结 |
第三章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演出场域 |
第一节 场域及相关理论概说 |
一、“场域”理论和表演理论 |
二、“演述场域”、“表演场合”及“仪式情境” |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 |
一、民俗节庆中的师公戏展演 |
二、人生仪礼中的师公戏展演 |
三、随机性演剧 |
第三节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空间 |
一、庙宇 |
二、村屯或家屋 |
小结 |
第四章 仪式过程中的壮族师公戏展演 |
第一节 来宾忻城县安花架桥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
第二节 百色平果丧场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
第三节 百色平果打斋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
第四节 南宁柳沙一带神诞、庙诞祭祀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
小结 |
第五章 壮族师公戏诸要素 |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剧本 |
一、剧本的分类 |
二、剧本特色 |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音乐表达 |
一、壮族师公戏的音乐类型 |
二、壮族师公戏的词体构成和曲式结构 |
三、壮族师公戏的音乐唱腔 |
四、壮族师公戏的演唱方式和衬词衬句的使用 |
五、壮族师公戏音乐的功能 |
六、壮族师公戏音乐的特征 |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的舞蹈 |
一、师公舞概述 |
二、师公舞的基本动作和行走舞规 |
三、师公舞的功能 |
四、师公舞的基本特点 |
第四节 壮族师公戏的美术元素 |
一、面具 |
二、服饰 |
三、神像图 |
四、剪纸 |
五、美术元素的特点与功能 |
小结 |
第六章 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作为仪式剧的壮族师公戏 |
一、师公演剧与仪式叙事 |
二、特殊的演出场域 |
第二节 作为民族戏剧的壮族师公戏 |
一、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 |
二、剧目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民俗生活 |
三、吸收了本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 |
第三节 作为民间小戏的壮族师公戏 |
一、演员的多重身份 |
二、角色少,线索单一 |
三、表演形式的稚拙 |
四、演员与观众界限的模糊化 |
小结 |
第七章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转化与影响 |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 |
一、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内部机制 |
二、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外部因素 |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转化 |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在广西各民族中的影响 |
一、其他民族师公戏概貌 |
二、壮族师公戏对他民族师公戏的影响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师公戏入选非遗名录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田野调查情况简明列表 |
附录3 :田野照片 |
附录4 :田野考察杂记 |
一、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多积屯酬恩还愿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
二、百色市平果县凤梧镇师公丧场法事的田野考察杂记 |
三、南宁市北府庙庙诞田野考察杂记 |
四、武宣县桐岭镇禄鸿村安龙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
五、象州县马坪镇九子娘娘庙会田野考察杂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南宁平话师公戏的当前样貌 |
三、“非遗”语境下的师公戏传承策略思考 |
(一) 是从思想根源上进行转变, 要正确全面地看待师公戏。 |
(二) 要实现平话师公戏在“神圣”和“世俗”之间的平衡。 |
(三) 将平话师公戏传承工作纳入地方社会文化整体话语建构过程中加以实现。 |
四、结语 |
(6)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平话山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族群认同研究现状 |
一、“民族”和“族群”的区分 |
二、族群认同理论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南宁平话人及其山歌概述 |
第一节 南宁平话人源流及其环境概况 |
一、南宁平话人的族源辨析 |
二、南宁平话人的族群演变 |
三、南宁平话人的生活环境 |
第二节 南宁平话山歌概况 |
一、地域分布 |
二、历史演变 |
三、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
总结 |
第二章 南宁平话山歌对族群认同的推动和建构 |
第一节 强化族群情感依附 |
一、个人吟唱 |
二、双人对唱 |
三、多人参与的山歌对唱 |
第二节 稳定族群社会秩序 |
一、民间秩序 |
二、社会公共秩序 |
第三节 形塑族群文化传统 |
一、伦理道德 |
二、处世态度 |
第四节 明确族群身份归属 |
一、心理归属感的强化 |
二、族群边界的明确 |
总结 |
第三章 族群认同对南宁平话山歌的规范和保护 |
第一节 山歌的地域指向性 |
一、地理方位 |
二、地域生活环境 |
第二节 山歌艺术形态的趋众性 |
一、演唱内容 |
二、演唱形式 |
第三节 山歌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性 |
一、山歌文化的传承 |
二、山歌文化的保护 |
总结 |
第四章 新时代语境下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的重构 |
第一节 传统认同与现代话语的分离 |
一、乡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
二、传统与现代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 |
三、精神家园的寄托与消解 |
第二节 边界消解与文化重组——山歌新的文化政治实践 |
一、政治话语 |
二、经济话语 |
三、文化遗产话语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南宁平话师公戏变迁思考——以友爱师公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宁平话人及其传统音乐艺术 |
二、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平话师公戏变迁———以友爱师公团为例 |
(一) 班社组织的变迁 |
1. 演员心态:从积极到松懈 |
2. 戏剧表演:从一角到多角 |
3. 女性的“半边天” |
(二) 表演时间的变迁 |
(三) 表演场域的变迁 |
(四) 演出剧目的变迁 |
1. 传统剧目:从丰富到单一 |
2. 剧目改编:结合现代社会需求 |
(五) 传承方式的变迁 |
(六) 受众审美的变迁 |
三、平话师公戏变迁之思 |
(8)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案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土主信仰相关研究问题回顾 |
第一节 西南土主信仰研究回顾 |
第二节 壮族社神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环大明山土主信仰研究的提出 |
第三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一节 武鸣县概况 |
第二节 两江镇概况 |
第三节 雷江片区概况 |
一、自然环境 |
二、生计方式 |
三、习俗节庆 |
四、信仰世界 |
第四章 环大明山土主信仰调查 |
第一节 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的原因于信仰人群 |
一、信仰土主的原因 |
二、土主信仰的人群 |
第二节 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的类型与祭仪 |
一、阳宅中的土主 |
二、阴宅中的土主 |
三、社庙中的土主 |
第三节 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的特征 |
一、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与社神关系述略 |
二、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是根植于地方的杂糅信仰 |
第五章 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文化内涵分析 |
第一节 土主信仰背后的环大明山壮族土地观 |
第二节 土主信仰仪式背后的宇宙秩序法则 |
第三节 土主信仰的秩序性调适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简短的结论 |
第二节 若干问题的讨论 |
一、环大明山壮族土主信仰的再思考:三界都是亲 |
二、信仰的再理解:俗信“敬鬼神而远之”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认知与自觉—武鸣县两江镇李养屯的环境抗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选点理由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
第一节 关于环境抗争研究 |
第二节 关于农民博弈研究 |
第三节 关于风水信仰与抗争事件研究 |
第三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一节 武鸣县概况 |
第二节 两江镇概况 |
第三节 李养屯慨况 |
一、村落的生态风水观 |
二、村落的空间环境布局 |
三、村落的神灵秩序 |
第四章 修路过程村民的抗争与认知 |
第一节 府雷公路的修建 |
一、府雷公路的征地过程 |
二、府雷公路的修路过程 |
第二节 修建府雷公路因赔偿金而引起的“闹事”抗争 |
一、第一次抗争行动:未兑现土地赔偿金 |
二、第二次抗争行动:拖欠赔偿金尾款 |
三、政府的应对措施与承诺 |
第三节 因修路破坏“龙脉”而引起村民与政府的博弈 |
一、村民不愿修路的原因:对“龙脉”的保护 |
二、村民对土地的认知:土地有神灵 |
第五章 修路之后村民的危机应对之道 |
第一节 村落危机的出现 |
第二节 村落危机的应对 |
一、“仙婆”问卜 |
二、“安龙谢土”仪式 |
第三节 村落危机与仪式应对背后不同人群的看法 |
一、村干部的看法:“迷信”之举 |
二、村落老人的看法:土地神灵化 |
三、村落年轻人的看法:“龙脉”为村之命脉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简短的结论 |
第二节 若干问题的讨论 |
一、“安龙谢土”仪式反映了村民的土地观 |
二、“安龙谢土”仪式反映了村民的土地秩序观 |
三、“安龙谢土”仪式反映了村民对土地的忏恩之情 |
第三节 生态文明时代下的理性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城市化进程中仪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南宁市陈东村平话师公戏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对象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仪式戏剧的研究 |
二、关于师公戏的研究 |
三、关于平话人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陈东村:一个平话人的城中村落 |
第一节 村落社会 |
一、区位与人口 |
二、地理与生计 |
第二节 村落历史 |
一、古老村落 |
二、“城中村”的改造 |
第三节 文化传统 |
一、宗教信仰 |
二、节日习俗 |
三、师公戏艺术 |
第二章 师公戏团 |
第一节 戏团历史 |
一、传承人的变迁 |
二、戏团名称的更迭 |
三、代表剧目的发展 |
第二节 戏团成员 |
一、成员概况 |
二、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组织方式 |
一、组织者 |
二、经费来源 |
三、文化部门的管理 |
第三章 师公戏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 展演的时间 |
一、展演的场次 |
二、定期展演 |
三、不定期展演 |
第二节 展演的空间 |
一、庙宇 |
二、宗祠 |
三、村巷 |
四、家屋 |
五、舞台 |
第三节 展演的剧目 |
一、剧目的统计 |
二、剧目的展演 |
第四节 展演的行当 |
一、师公戏行当 |
二、角色的转变 |
三、道具的使用 |
第四章 师公戏的展演 |
第一节 仪式概况 |
一、民间仪式 |
二、官方仪式 |
第二节 师公戏的展演过程 |
一、扫荡、安镇仪式中的师公戏 |
二、“花”的仪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宗祠(碑记、牌匾) |
附录 2:老宅 |
附录 3:庙宇 |
附录 4:师公仪式 |
后记 |
四、平话人“土地诞”仪式及其人类学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化与民间信仰遗产的冲突与调适——基于一个城中村“土地公”信俗的调查[J]. 何月华. 广西民族研究, 2020(03)
- [2]广西平话师公仪式响器岳鼓的研究[D]. 郑丽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南宁平话师公戏的高校舞台实践转化探析[J]. 李常新,阮慧萍. 当代音乐, 2019(09)
- [4]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D]. 孙丰蕊.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J]. 孙丰蕊. 中国艺术时空, 2018(05)
- [6]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D]. 邓子敬.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7]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南宁平话师公戏变迁思考——以友爱师公团为个案[J]. 蒋燮,甘楚雯. 戏剧文学, 2017(04)
- [8]环大明山壮族村落土主信仰研究[D]. 杨桾.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9]认知与自觉—武鸣县两江镇李养屯的环境抗争[D]. 韦晓荃.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10]城市化进程中仪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南宁市陈东村平话师公戏为个案[D]. 韦春艳. 广西民族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