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康景铭[1](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新疆援建工作力度的加大,新疆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城镇化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9年新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9年底,新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1.87%。但与《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即到202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8%,203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66%至68%,因而新疆城镇化进程还任重道远。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新疆农村劳动年龄人口882万人,女性劳动年龄人口424万人,而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为340万人,占比80.19%。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滞后是影响新疆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新疆是全国贫困县数量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相较于社会兜底与各种补贴救助等扶贫措施,就业扶贫更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与长效性。因此,妥善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既是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推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打赢与巩固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等,选取新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伊犁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400位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转移就业和转移意愿的情况,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三个维度选取变量,从是否发生转移和是否愿意转移两个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转移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就业层次不高、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文化程度、国语水平、户籍制度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行为,限制了她们就业行业、收入和发展空间。为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提高女性就业意识,提升女性人力资本;二是要完善女性就业政策;三是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加转移就业机会。

安静[2](2020)在《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嘉兴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转向非农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虽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是农村的资金和人才也在不断地流失,与目前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匹配。本文以嘉兴市为例,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旨在实现嘉兴市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进一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目的,并阐述了国内外现状及相关理论,主要包含第1章和第2章。第二部分,以目前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基础,对转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本文先对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供给情况进行总结,再对嘉兴市当前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进行评价,最后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基础,从特点以及数量的角度出发,对嘉兴市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进行分析,评价嘉兴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主要包含第3章的内容。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在分析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使用的方法计量经济法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主要包含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第四部分,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且为嘉兴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提出建议,希望借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主要为结论中的内容。

刘全[3](2020)在《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政府管理建筑业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迈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城乡协调发展更为紧迫,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显得很重要。河南省林州市农业发展受山地环境、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收入较少,而从事建筑业的经验和较高收入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的方向,超过60%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建筑行业。发展建筑业经济有利于林州走经济高质量新发展道路,快速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农民致富,取得的收入更有利于建设当地多元化经济。全文通过梳理归纳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当地建筑行业吸纳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相关人员、案例分析等办法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提高林州市建筑业转移就业的研究对策,总结林州转移建筑业就业的基础条件、政策因素、发展模式的经验。当前,社会经济进入深化改革期,政府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被动等待、过度转移、投入寥寥等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林州建筑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益模式,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搞农村改革的成效。经过研究发现,林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企业参建的工程“技艺精”、“质量硬”,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充分得到甲方的满意和认可,农村剩余劳动力反映收入也较高,年人均纯收入有5万元左右,逐渐向城市落户或迁移出本地农村,同时林州建筑企业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能叫响“林州建筑”这一品牌,享誉“中国建筑之乡”。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建筑业就业,共同发展的模式,是一条能被借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总结林州有关政策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建筑产业以及直接或间接促进转移的现状,归纳特征及转移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未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周和萍[4](2020)在《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绝大多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依旧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増收速度缓慢等问题。众所周知,城乡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其职责便是行使本辖区的行政职能,担负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事务扮演着组织、协调、管理的角色。同时,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履行有效的行政职能,十分必要。而地方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城乡差别的缩小与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和谐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作为多年在基层一线服务的政务类工作人员,笔者利用工作上的便捷性,对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增收中所作出的各项努力和所采取的多项措施,以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优化农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经营主体技能,确系扬州市政府近年来所做的重要努力,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客观存在着诸如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给予农民指导的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的速度和力度。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扬州市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对农村教育投入职业培训不充足等作用发挥不足。因此,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应当成为扬州市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并坚持事实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落实农民増收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实系扬州市政府职能发挥之根本举措。

苏盼[5](2020)在《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农村经济在得到发展的同时遇到了困境,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由此导致农业发展遇到阻碍、农民增收较为困难。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应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劳动力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村人口变动改变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结构。人口经济学表明,人口变动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人口变动角度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寻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打好基础。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人口变动和农业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现状以及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性别比失衡严重。甘肃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生产结构亟待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其次,运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发现,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为负;教育水平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出结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值增加;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女性化率、农业财政支出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加工业从业人员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李天华[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脚步,进而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论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对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研究。论文旨在帮助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合理有序转移,力求将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共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1.97万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应采取就地消化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转移路径;必须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要不断净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以破解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

侯明政[7](2019)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政府将农业农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多次强调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的根本举措。党中央政府多次提出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农村发展也迎来了崭新机遇。然而要想真正深入破解农村改革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仍然在于“三农”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群受教育水平较低,许多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造成转移就业难,转移工资低的现象。人力资本存量整体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农村发展、实现经济突破的关键抓手,其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因此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的探讨,将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首先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多,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仍是限制其转移就业水平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积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理论基础分析,得到结论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国30个省近十五年来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数据,选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即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最后在分析基础上从政府和学校的层面上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具体对策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完善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对劳动力转移后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做出充分应对。

张光辉[8](2019)在《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存在,反映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二元对比系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和我们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水平(1)。由于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工农间与城乡间的巨大二元反差,依然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88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2),但这些转移人口只是基本完成了职业上的非农化转变,却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长期候鸟式往返于乡城之间,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巨大差别,引发了诸多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如果说,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以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二元经济转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虽然都把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作为二元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但也都把农业劳动力非农职业转变和市民身份转变作为同一过程,受此影响,国外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我国学者虽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农民工市民化涵义、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策等方面。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尝试以二元经济转型为视角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对农民工市民化如何促进二元经济转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从农民工的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两大方面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并把农民工市民化看作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循序渐进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概述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论证了二元经济转型的基本涵义。重点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增加劳均耕地面积,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提高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进而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农民工市民化可以通过释放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农民工市民化可以通过城镇化转型,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融合。第二,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运用历史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非均衡制度变迁为背景,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非城镇化、半城镇化的路径特点;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其变动趋势;从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市民化融入现状;基于生活工资Anker法测量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结论是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为54.9%。第三,分析了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不利于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是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影响了第三产业发展、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还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利于农业与非农产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使其难以彻底退出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规模不仅没有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相应扩大,反而由于农地非农化等因素持续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待遇低,使他们成为城镇中的边缘群体,导致了城镇内部的二元分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把老弱妇孺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空心化”。第四,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城镇就业岗位与生活成本、落户难易程度相背离;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与市民化意愿不匹配;农民工市民化诉求与地方政府市民化动力不对等;农民工市民化收益分享与成本分担契合难度大四个症结性难题。形成上述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制度性成因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历史积累问题严重;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政绩考核体系和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缺欠;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财政体制。在分析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结论是户籍制度变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五,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实证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症结性难题及其制度性成因,从完善政府治理,促进城乡与区域间资源合理配置;深化户籍及其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工财产性收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财力约束;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葛晶[9](2019)在《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元经济转型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需要面对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都被视为是一个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特征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得这种要素禀赋得到充分发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城市,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发达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口转变所形成的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可以为二元经济转型提供人口红利,促进二元经济转型。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均是人口转变先于二元经济转型,不同的是,日本人口转变与跨过商业化点同步,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人口转变则是发生在商业化点以后,人口转变形成的人口红利促进了二元经济转型的完成,使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实现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中等收入经济体再到发达经济体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人口转变第三阶段,迅速发生和提前完成的人口转变使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推进了劳动力市场跨过刘易斯转折点。目前,我国正处于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口转变先于二元经济转型完成,现阶段人口红利的递减使我国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抚养负担加重,投资、储蓄下降等困境。一旦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我国经济将面临下行压力,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能使二元经济转型陷于停滞,进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二元经济转型中后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国内外学者从人口转变影响劳动力供给,人口老龄化影响二元经济转型等方面对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缺少对人口转变影响二元经济转型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论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但人口的增长及其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本文依据这一基本原理,以人口转变理论和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作用机理;总结二元经济转型不同阶段的人口转变特征;考察中国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与现状,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了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在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人口红利促进我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中国的经验实证、境外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四个部分来分析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人口转变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出主要学术观点。以二元经济转型的内涵为切入点,概括出二元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和三个发展阶段,着重从影响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作用机理,概括出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为中国的经验实证。通过对我国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转变影响二元经济转型进行计量检验。选取二元对比系数、人口抚养比、农业劳动力占比、投资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用机械总动力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采用1990—2017年数据,分析得出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抚养比下降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推进了我国二元经济转型。但是,持续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带来的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使我国二元经济转型面临劳动人口减少、养老负担加重、人口红利递减等困难,二元经济转型面临严峻挑战。第三部分为境外经验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人口转变都先于二元经济转型,形成的人口红利促进了二元经济转型的完成。但由于转型速度的不同,人口转变的作用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二元经济转型与人口转变阶段入手,根据其阶段性发展特征,总结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经验,即利用人口红利、提升人力资本、调整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等,这些经验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为对策建议。目前,我国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第三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少儿抚养比下降,而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面对人口红利的递减,要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就要协调好人口内部再生产的数量和结构关系,从深度挖掘潜在人口红利、积极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提升储备未来人口红利、开发利用老龄人口红利等方面入手,降低二元经济转型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克服日益提高的抚养比给经济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

彭争光[10](2019)在《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土地流转在实现农村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如何在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合理解决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则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处理和协调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了临泉县五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土地转入和转出两个角度重点研究土地流转相关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建议。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临泉县五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并利用调研数据分析了样本区域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上述规范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农户土地流转特征变量和农户土地流转认知情况变量,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土地转入与转出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显着程度。结果发现,土地流转的面积、土地流转的期限、土地流转的费用、土地流转的确定方式等六个变量均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显着影响。但从农村土地转入和转出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变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土地转入的角度来看,土地转入面积、土地转入期限、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和土地流转风险的感知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显着影响;而从土地转出的角度来看,土地转出期限、土地转出费用和土地流转的确定方式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相结合,针对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长期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以期为临泉县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2.2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研究
        1.2.3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2.4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劳动力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1.4 少数民族
    2.2 理论基础
        2.2.1 就业理论
        2.2.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2.2.3 劳动力转移理论
第3章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2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2 调查对象转移就业情况
        3.2.3 调查对象转移意愿情况
第4章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理论分析
        4.1.1 个人因素
        4.1.2 家庭因素
        4.1.3 制度因素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实际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4.3.2 转移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4.4 主要结论
        4.4.1 自身素质偏低
        4.4.2 就业体系不完善
        4.4.3 就业意愿与行为悖离
第5章 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女性就业意识,提升女性人力资本
        5.1.1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5.1.2 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
    5.2 完善女性就业政策,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5.2.1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5.2.2 加强女性劳动者权益保护
    5.3 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加转移就业机会
        5.3.1 户籍制度改革
        5.3.2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不足和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
        2.1.3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1.4 当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
        2.2.2 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
        2.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关系
3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3.1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3.1.1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3.1.2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 嘉兴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3.2.1 嘉兴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3.2.2 估算嘉兴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
        3.2.3 嘉兴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3.3 嘉兴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3.3.1 比较供给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
        3.3.2 比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质量
4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4.1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产出的影响
    4.2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土地利用的影响
    4.3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4.4 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政策建议
    5.1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5.2.1 规范农村基础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5.2.2 增加教育资金,改善教育条件
        5.2.3 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
        5.2.4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
        5.2.5 以外国经验为基础,促进农民教育的提高
    5.3 坚持科教兴农
        5.3.1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5.3.2 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方面的培训
        5.3.3 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5.4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5.4.1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完善保障体系
        5.4.2 健全土地流转程序
        5.4.3 加强规模经营管理制度
    5.5 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5.5.1 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模式
        5.5.2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医疗保障制度
        5.5.3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帮困的新路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政府管理建筑业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发展与形势压力
        1.1.2 建筑业转移就业的基础
        1.1.3 建筑业转移就业的本地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巩固现有建筑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果
        1.2.2 通过拉动传统基建,促进经济发展、就业稳定
    1.3 研究意义与范围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范围
    1.4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1.4.2 我国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1.5 本文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1.5.1 本文研究方法
        1.5.2 本文研究的思路
        1.5.3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2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转移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
        2.1.2 农民增收与转移关系
        2.1.3 建筑业的一些说明
    2.2 主要理论模式简述与应用
        2.2.1 刘易斯理论
        2.2.2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式
        2.2.3 乔根森模式
        2.2.4 托达罗模式
3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建筑业转移概况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与现状
        3.1.1 我国目前转移相关政策
        3.1.2 河南省本地转移现状
        3.1.3 转移制约因素与政策保障关系
        3.1.4 衍生公共问题
    3.2 建筑业的转移作用
        3.2.1 建筑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2.2 建筑业带动关联产业链发展
    3.3 纵向比较建筑业龙头拉动与横向比较其他行业拉动作用
        3.3.1 部分城市的建筑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3.2 部分城市建筑业发展政策扶持方向
        3.3.3 其他行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建筑业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
    4.1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就业现状
        4.1.1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与人口条件
        4.1.2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条件
        4.1.3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术与历史条件
        4.1.4 林州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4.1.5 本地扶持建筑业与转移政策
    4.2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存在问题
        4.2.1 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增加
        4.2.2 劳动力转移权益保障不足
        4.2.3 劳动力转移不稳定
        4.2.4 劳动力转移健康问题
        4.2.5 建筑质量问题
    4.3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问题成因分析
        4.3.1 政府服务农民和企业职能弱化
        4.3.2 建筑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滞后
        4.3.3 综合抵抗风险能力弱
        4.3.4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4.3.5 建筑风险管控不到位
5 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综合对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转变
    5.2 搭建转移平台
    5.3 多维度增强劳动者能力
    5.4 加强建筑企业综合能力与风险管控
    5.5 推广品牌,获取整合力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4)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存在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收入
        2.1.2 农民増收
        2.1.3 服务型政府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农业政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第3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初步成效
    3.1 扬州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3.1.1 扬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3.1.2 扬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3.1.3 扬州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
    3.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3.2.1 强化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农业布局
        3.2.2 打造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2.3 突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
        3.2.4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经营主体技能
    3.3 扬州市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健全
        3.3.2 农民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3.3.3 农民增收潜力不断激发
        3.3.4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3.3.5 农民增收保障不断加强
第4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4.1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
        4.1.1 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
        4.1.2 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
        4.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
        4.1.4 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
        4.1.5 给予农民指导力度不足
    4.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
        4.2.2 政府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保障不健全
        4.2.3 政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
        4.2.4 政府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
        4.2.5 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和服务水平不高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农民増收中可借鉴的经验
    5.1 国外经验
        5.1.1 美国等国通过有效的价格支持及收入补贴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5.1.2 法国等国通过发展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5.1.3 英国等国通过努力提高服务来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2 国内经验
        5.2.1 山东省潍坊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5.2.2 山东省临沂市——创新模式建立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5.2.3 盐城市盐都区——着力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第6章 完善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6.1.1 调优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6.1.2 调好生产方式,提升发展质效
        6.1.3 调顺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融合
    6.2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
        6.2.1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
        6.2.2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
        6.2.3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6.3 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
        6.3.1 积极发展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6.3.2 统筹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
        6.3.3 建立健全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体制机制
    6.4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
        6.4.1 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6.4.2 加大施策力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用地模式改革
    6.5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6.5.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6.5.2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政府为农民服务水平
        6.5.3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农村人口变动综述
        二、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三、农村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四、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口变动理论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桑德巴模式
    第二节 农业发展理论
        一、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四、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机理
        一、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二、人口变动对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五、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人口变动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现状
        一、农村人口数量变动
        二、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三、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变动
        四、农村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五、小结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农业产出结构变化
        三、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四、农业规模化发展状况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六、小结
第四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二、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四、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五、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2.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2.2 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背景及要义
    2.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互动关系
        2.3.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产业兴旺”的良性互动
        2.3.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生态宜居”的良性互动
        2.3.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风文明”的良性互动
        2.3.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
        2.3.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生活富裕”的良性互动
    2.4 小结
第3章 青海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概念
        3.1.2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概念
    3.2 青海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 青海省人口及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3.4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第4章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测算、分类与特点
    4.1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测算
        4.1.1 测算所需的基础数据
        4.1.2 测算过程与结果
        4.1.3 对测算结果的分析
    4.2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类
        4.2.1 替代性富余
        4.2.2 周期性富余
        4.2.3 结构性富余
        4.2.4 人口增长性富余
        4.2.5 资源短缺性富余
    4.3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特点
        4.3.1 地域差距明显
        4.3.2 季节性富余比例较高
        4.3.3 文化水平较低
        4.3.4 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3.5 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
    5.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没有真正衔接起来
    5.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5.2.1 区域发展水平低
        5.2.2 劳务市场不健全
        5.2.3 外出成本较高
    5.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
        5.3.1 就业与择业观念落后
        5.3.2 受教育程度较低
        5.3.3 技能水平较低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径
    6.1 国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借鉴
        6.1.1 陕西汉中的经验借鉴
        6.1.2 江西九江的经验借鉴
        6.1.3 河南信阳的经验借鉴
    6.2 不同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6.3 就地消化
        6.3.1 就地消化的条件
        6.3.2 就地消化的具体内容
    6.4 异地转移
        6.4.1 异地转移的条件
        6.4.2 异地转移的具体内容
第7章 促进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7.2 不断净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
        7.2.1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产业
        7.2.2 统筹推进劳务市场建设
        7.2.3 完善公共服务,降低外出成本
    7.3 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7.3.1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与择业观念
        7.3.2 优先发展教育,夯实教育基础
        7.3.3 优化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C 1964-2017年美国通货膨胀率
作者简介

(7)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教育
        2.农村职业教育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相关理论概述
        1.职业教育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力转移”思想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布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1.农村职业教育规模
        2.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分布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
        1.农村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
        2.人力资本积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五、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检验分析
        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2.实证检验
        3.结果分析
六、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2.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8)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
        2.1.2 有关人口迁移的理论
        2.1.3 关于国际移民融入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内涵的研究
        2.2.2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研究
        2.2.3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研究
        2.2.5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研究
        2.2.6 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2.2.7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思路与对策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
    3.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与特点
        3.1.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3.1.2 农民工市民化的特点
    3.2 二元经济转型及其基本涵义
        3.2.1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核心内容
        3.2.2 二元经济转型的基本涵义
    3.3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
        3.3.1 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3.3.2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3.3.3 通过扩大内需为工农两大部门协调发展提供市场条件
        3.3.4 通过城镇化转型促进工农协调与城乡融合
第4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现状
    4.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特点
        4.1.1 农村工业发展与劳动力的非城镇化转移
        4.1.2 非均衡制度变迁与劳动力半城镇化转移
    4.2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4.2.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考察
        4.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分析
    4.3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分析
        4.3.1 农民工经济融入情况分析
        4.3.2 农民工社会融入情况分析
    4.4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
        4.4.1 当前几种主要测量方法的梳理和评价
        4.4.2 生活工资Anker法测量的逻辑步骤
        4.4.3 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量
第5章 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
    5.1 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2 导致城镇化滞后影响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
    5.3 制约土地规模经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5.4 形成城镇边缘群体导致城镇内部二元分化
    5.5 老弱妇孺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空心化”
第6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
    6.1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6.1.1 城镇就业岗位与生活成本、落户难易程度相背离
        6.1.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与市民化意愿不匹配
        6.1.3 农民工市民化诉求与地方政府市民化动力不对等
        6.1.4 市民化收益分享与成本分担契合难度大
    6.2 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制度性成因
        6.2.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历史积累问题严重
        6.2.2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6.2.3 政绩考核体系和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缺欠
        6.2.4 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6.3 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计量检验
        6.3.1 研究设计与理论模型
        6.3.2 变量构造与数据搜集
        6.3.3 回归分析过程
        6.3.4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7章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政府治理,促进城乡间与区域间的资源合理配置
    7.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基于户籍身份的福利差别
    7.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
    7.4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财力约束
    7.5 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人口转变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2.1.3 二元经典模型关于人口因素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探讨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对中国人口转变问题的研究
        2.2.2 对中国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关系的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第3章 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理论研究
    3.1 二元经济转型的内涵
        3.1.1 二元经济转型的核心
        3.1.2 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
    3.2 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作用机理
        3.2.1 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二元经济转型
        3.2.2 通过资本积累影响二元经济转型
        3.2.3 通过技术创新影响二元经济转型
    3.3 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
第4章 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经验实证
    4.1 中国人口转变及特征的统计描述
        4.1.1 我国人口转变总体情况
        4.1.2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
        4.1.3 人口老龄化
        4.1.4 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国际比较
    4.2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统计描述
        4.2.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4.2.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4.2.3 我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4.3 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计量检验
        4.3.1 模型构建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经济变量的多元回归
    4.4 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的计量结果分析
第5章 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经验借鉴
    5.1 日本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
        5.1.1 日本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演进
        5.1.2 日本二元经济转型期间及以后的人口转变
    5.2 韩国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
        5.2.1 韩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演进
        5.2.2 韩国二元经济转型期间及以后的人口转变
    5.3 中国台湾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
        5.3.1 中国台湾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演进
        5.3.2 中国台湾二元经济转型期间及以后的人口转变
    5.4 人口转变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经验
        5.4.1 利用人口红利,促进二元经济转型
        5.4.2 增加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总量
        5.4.3 调整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生育率水平
        5.4.4 减轻养老负担,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第6章 开发人口红利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6.1 深度挖掘潜在人口红利
        6.1.1 鼓励就业创业,挖掘未兑现人口红利
        6.1.2 提高劳动参与率,拓展人口红利空间
        6.1.3 促进劳动力转移,开发结构型人口红利
    6.2 积极开发人力资本红利
        6.2.1 重视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普遍提升
        6.2.2 坚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6.3 提升储备未来人口红利
        6.3.1 适度扩大生育自主权
        6.3.2 完善生育制度安排
    6.4 开发利用老龄人口红利
        6.4.1 提高劳动生产率
        6.4.2 延长老龄人口红利
        6.4.3 加速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6.4.4 推动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发展
        6.4.5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土地流转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概述
        1.3.3 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概述
        1.3.4 国内外综合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土地与土地流转
        2.1.2 农村劳动力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新迁移经济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3 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3.1 临泉县区域概况
        3.1.1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调查情况概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调查情况概述
    3.3 样本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3.3.1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3.3.2 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3.3.3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4 样本区域劳动力转移现状
        3.4.1 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3.4.2 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3.5 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3.5.1 土地转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5.2 土地转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 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4.1.1 模型的选择
        4.1.2 变量的设定
    4.2 土地转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2.1 模型适用度检验
        4.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4.2.3 模型的回归结果
        4.2.4 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土地转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3.1 模型适用度检验
        4.3.2 模型拟合度检验
        4.3.3 模型的回归结果
        4.3.4 回归结果的分析
5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5.1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5.2 鼓励长期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5.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劳动力素质
    5.4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 康景铭.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2]嘉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D]. 安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政府管理建筑业视角[D]. 刘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D]. 周和萍. 扬州大学, 2020(05)
  • [5]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苏盼.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D]. 李天华. 青海大学, 2020(02)
  • [7]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 侯明政.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8]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 张光辉. 辽宁大学, 2019(12)
  • [9]中国人口转变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D]. 葛晶. 辽宁大学, 2019(09)
  • [10]临泉县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 彭争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