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潘崇根,张奕,崔晨光,魏冬,孙立豪,金伟良,毛江鸿[1](2017)在《海洋环境混凝土功能组分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海洋环境高性能铁路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水化放热问题,通过轴心抗压、电通量、水化热等试验,对级配矿物外加剂与迁移型阻锈剂复合作用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级配矿物外加剂、阻锈剂等功能组分后,通过配合比优化设计,混凝土试件28 d强度比基准组有所提高,钢筋表面的电化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基准混凝土最大降低了39%,胶凝材料浆体水化热值比基准组降低了37%。当辅助胶凝材料粉煤灰和矿粉掺入量提高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化热中的峰值会降低。复合矿物外加剂的掺量达到22%左右时,混凝土设计的综合性能达到较佳状态。掺入级配矿物外加剂和阻锈剂可以使电通量显着下降,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和水化热的控制具有协同作用。
张太龙[2](2017)在《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基础建设迅速发展,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建设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条件下,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技术迅速发展。在水泥工业生产中,水泥粉磨是能耗最高的过程,大约有97%的能量消耗在无效的热能中而白白浪费掉,而水泥助磨剂在节能降耗方面效果显着。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传统水泥助磨剂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问题,与混凝土材料的相容性问题以及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缺乏充分的研究。此外,由于地区差异和天然材料的不断匮乏,混凝土集料砂石中的高含泥量和高石粉含量严重限制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发挥,给混凝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和安全隐患。一直以来,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被分开独立研究,造成的弊端被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开发一种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PCCA),使其同时具备良好的水泥助磨性能与优异的"抗泥"效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水泥助磨剂和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乙烯基聚醚(分子量:380,600,1200,2400)为聚合单体,巯基乙酸为链转移剂,双氧水和维生素C为引发剂(摩尔比为4.5:1),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及引发剂用量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35℃,反应时间为3.5h,引发剂用量为20%,马来酸酐用量为20%,丙烯酰胺的用量为9%。为研究分子结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出不同基团构成和相对分子量大小的PCCA(PGA-1~PGA-7),并提出PCCA的自由基聚合机理。本文选择粉磨水泥的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和流动性作为PCCA水泥助磨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了 PCCA分子结构,掺量,粉磨时间对水泥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表现出优异的助磨效果,粉磨水泥的团聚现象消失,流动性增加,颗粒粒度分布变窄以及水泥比表面积明显增大。研究发现: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摩尔比存在最佳点,非离子的支链长度越短,相对分子质量越小,PCCA的助磨效果越好。从实验结果推理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测试水泥凝结时间、水化放热速率、水化初期电导率、水化产物变化及水泥胶砂强度,研究PCCA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CCA延长了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XRD、SEM和MIP测试表明:PCCA促进水泥后期水化产物的生成,明显降低水泥石微观孔隙中有害孔和少害孔比例。随着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比例的增加,水泥净浆流动度先增加后减小,水泥胶砂强度逐渐增大。在混凝土减水率测试中,脂肪族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在1.4%掺量下,减水率同为16%;聚羧酸减水剂和PCCA在0.5%掺量下减水率分别为31.5%和16.5%。在PCCA的抗泥性混凝土实验中发现:PCCA对高岭土和粘土有很好的"屏蔽"作用。PCCA以吸附-插入-分散-包裹等不同方式改善了混凝土的活易性和保塌性。在粘土含量为6%的河沙中掺入不同分子量大小的PCCA,研究发现分子量最小的PCCA对粘土的"屏蔽"效果最佳。在集料中加入6%的粘土和石粉的混凝土实验中发现,与单独掺入聚羧酸减水剂的空白样相比,掺入PCCA后,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和扩展度增大,特别是1h混凝土流动性损失很小,PCCA表现出非常优异的保坍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市售的抗泥剂丙三醇和聚乙二醇(300)。同时研究发现PCCA的加入方式对其抗泥效果影响较大,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同时掺入时,混凝土的初始流动性最好,后于聚羧酸减水剂掺入时,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性能最好。从混凝土抗冻融、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三个方面研究了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抗冻融结果表明,由于PCCA的引气作用,掺PCCA混凝土试件表现出更好的抗冻融破坏能力。抗硫酸盐侵蚀研究表明,随着PCCA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逐渐降低,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采用电通量法测试混凝土试件的电通量表明PGA-1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此外,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净浆流动度、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等角度系统研究了 PCCA与木聚脂肪族减水剂(由纸浆黑液与脂肪族减水剂接枝共聚制备)、脂肪族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和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与各混凝土外加剂复掺使用时,PCCA能够优先吸附在水泥胶体表面,降低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延长了水泥凝结时间,改善了各减水剂的应用效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本文选择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为研究课题,开发出一种集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功能为一体的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确定了 PCCA的合成工艺,在性能上实现优异的水泥助磨效果和在高含泥量混凝土中的良好的抗泥效果;实现依据产品性能要求进行PCCA的分子结构设计并揭示出自由基聚合机理;明确了高分子聚合物中分子量、功能基团和支链长度与水泥助磨效果的对应关系,提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PCCA分子结构对高含泥量/含石粉量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PCCA的"抗泥"原理。
段寒风[3](2016)在《掺入高钛型高炉渣微粉混凝土的钢筋锚固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各种新的建筑材料不断出现,同时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钢铁行业飞速崛起,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其中攀枝花地区钢铁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其钢铁工业产生的工业废渣也给该地区带来污染,大量高钛型高炉渣堆积起来无法处理或者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有利用高钛型高炉渣作为混凝土的粗骨料和砂进行建筑用途的研究,并且在该地区使用。为了进一步开发高钛型高炉渣的利用价值,本研究课题尝试将高钛型高炉渣磨细成为微粉,将微粉掺加入水泥中,部分取代水泥,研究此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本研究着重研究其对钢筋的锚固能力。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通过制作数个尺寸相同的短梁,以微粉掺量为变量研究被锚固钢筋的直径、锚固深度、锚固工艺,对掺加微粉的混凝土的锚固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微粉掺量为10%的时候混凝土的锚固性能最佳,其锚固力和需要的锚固长度均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的理论要求,并且真正需要的锚固长度还要少于微粉掺量0%的混凝土,而微粉掺量20%的混凝土其锚固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后锚固工艺进行的锚固同样符合以上结论。而微粉掺量10%的混凝土中微粉的含量可以在不影响水泥石粘结能力的前提下使其结构更加密实,进而增强锚固能力。
贾世欣[4](2014)在《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文中认为混凝土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分之一,是混凝土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技术。掺少量外加剂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外加剂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工艺及新型混凝土品种的发展。
吕凌艳[5](2011)在《基于65%建筑节能标准的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现已执行的建筑节能率为65%的标准,现行的外墙保温系统将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以聚苯材料为代表的有机保温材料,因存在着防火性差,耐久性差,与结构寿命不同步,环境污染等缺陷;特别是以2009年的央视大楼和2010年10月8日上午上海浦东南路1号两栋在建的教师公寓大楼发生火灾等典型建筑物火灾为标志,重新引起了对高性能无机保温材料研究与应用的重视,特别是以玻化微珠为代表的新一代水泥基无机保温材料,亟需从理论与施工技术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以至推广应用。为此,首先应进行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最优配合比设计,以获得基准抗压强度、粘结强度、导热系数和耐久性指标等;然后进行施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砂浆抹面和型材施工两种工艺;最后根据实体结构模型,进行模拟施工,并采用商品纳米保温墙漆作为外装饰,进行热工模拟与计算,最终获得节能率不低于65%的外墙保温系统。具体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普通砂浆的理论配合比为基础,初选玻化微珠品种与掺量、水泥品种及用量、用水量、外加剂品种与用量为主要因素,以砂浆的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粘结强度和耐久性指标为目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设计,以获得基准最佳配合比。本文采用L27(313)的正交表,并考虑水泥分别与粉煤灰、硅灰的交互作用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优配合比下150mm×150mm×150mm立方体抗压强度为1.126MPa,Φ130mm×12mm圆饼试件的导热系数为0.0698W/(m·K);并分析了组成保温砂浆的各因素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影响;(2)根据(1)中的最佳配合比,对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试验,以指导工程应用与施工;(3)针对采取砂浆抹面和型材干挂两种主要施工工艺,研究其与界面及冷热桥的一般处理技术与方法;(4)根据(3)的模拟试验,在外装饰采用纳米保温墙漆的条件下,根据试验所得的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导热系数及国家规范公式及参数,对以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作为外墙保温的实体结构模型,进行保温系统的施工与热工模拟计算。经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13.46W/m2<14.65W/m2,采暖耗煤量指标qc=6.355kg/m2<6.92kg/m2,小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中的建筑物单位耗热量及耗煤量判定值,其节能率为66%,已超过65%的标准。
陈刚,汤俊[6](2010)在《上海混凝土行业用粉煤灰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对上海地区混凝土行业近期在利用粉煤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问题出现的根源,列举了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席书娜,尚云杰,李凯琦,蔡丽娜[7](2009)在《浅淡混凝土外加剂的功能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简要介绍常见混凝土外加剂的功能和混凝土改性特殊外加剂的概况,提出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趋势将会走向环保型、复合型,偏高岭土和部分混凝土外加剂复合研制成的复合型外加剂将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的新方向。
陈贯卓[8](2004)在《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文中认为矿物外加剂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胶凝材料。本文对几种常见的矿物外加剂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阐述了矿物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力学行为、流变性及耐久性的作用机理,并根据其作用机理对矿物外加剂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进行了解析,并展望了矿物外加剂的发展趋势。
二、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环境混凝土功能组分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 |
2.1 原材料 |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 试验方法和仪器 |
2.3.1 抗压试验 |
2.3.2 电通量试验 |
2.3.3 水化热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抗压强度分析 |
3.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3.3 水化放热性能 |
3.4 矿物外加剂与阻锈剂对高性能混凝土的作用探讨 |
4 结论 |
(2)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水泥助磨剂的作用机理 |
1.2.2 国外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3 国内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4 水泥助磨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 |
1.3.2 混凝土外加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水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
1.4.1 自由基聚合机理 |
1.4.2 引发剂 |
1.4.3 聚合工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PCCA的合成、原理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主要合成原材料 |
2.3 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合成方法 |
2.3.2 不饱和双键测试(转化率测试) |
2.3.3 其它匀质性指标测定 |
2.3.4 红外光谱 |
2.3.5 分子量测定 |
2.4 单体的选择 |
2.5 引发剂的选择 |
2.6 聚合方式的选择 |
2.7 PCCA的合成原理分析 |
2.7.1 分子量大小 |
2.7.2 均聚与共聚 |
2.8 PCCA合成工艺参数的研究 |
2.8.1 合成条件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 |
2.8.2 优化工艺条件下PCCA的合成 |
2.9 PCCA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2.9.1 不同支链长度的PCCA合成 |
2.9.2 不同分子量的PCCA合成 |
2.10 PCCA的结构表征 |
2.10.1 凝胶色谱分析 |
2.10.2 红外光谱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CA助磨性能与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材料 |
3.2.1 助磨剂 |
3.2.2 水泥 |
3.2.3 熟料 |
3.2.4 石膏 |
3.3 水泥助磨效果表征 |
3.3.1 水泥的粉磨 |
3.3.2 水泥细度的表征 |
3.3.3 休止角测试 |
3.3.4 水泥颗粒形态测试 |
3.4 PCCA对比表面积的影响规律 |
3.5 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3.6 对休止角的影响 |
3.7 PCCA与传统助磨剂助磨效果对比分析 |
3.8 PCCA分子结构与水泥助磨效果研究 |
3.8.1 非离子端基支链长度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8.2 分子量大小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9 PCCA助磨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CA在水泥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水泥凝结时间 |
4.2.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
4.2.3 水泥水化热测定 |
4.2.4 水泥浆体电阻率测定 |
4.2.5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 |
4.2.6 水泥胶砂强度的测试 |
4.3 PCCA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4.4 PCCA对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 |
4.5 PCCA对水泥水化初期电导率的影响 |
4.6 PCCA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
4.7 PCCA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1 PCCA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2 阴非比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8 PCCA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1 PCCA掺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2 阴非比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CA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粉煤灰 |
5.2.2 集料 |
5.2.3 混凝土相关性能测试 |
5.3 PCCA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5.3.1 含气量 |
5.3.2 减水率 |
5.3.3 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 |
5.4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 |
5.4.1 对集料中高含泥量的敏感性 |
5.4.2 对集料中石粉的敏感性 |
5.5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机理分析 |
5.6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5.6.1 冻融循环 |
5.6.2 抗硫酸盐侵蚀机理 |
5.6.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
5.6.4 抗氯离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CCA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PCCA与脂肪族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2.1 木聚脂肪族的制备 |
6.2.2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2.3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2.4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2.5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2.6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3 PCCA与萘系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3.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3.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3.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3.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3.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4 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4.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4.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4.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4.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4.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性自评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清单 |
获奖情况 |
致谢 |
(3)掺入高钛型高炉渣微粉混凝土的钢筋锚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高钛型高炉渣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
1.3 高钛型高炉渣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
1.4 高钛型高炉渣在混凝土材料及结构构件中的应用研究 |
1.5 高钛型高炉渣微粉用于水泥混合材的最新进展 |
1.6 课题的创新之处 |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含微粉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锚固性能的初步假设 |
2.1 掺量影响的分析 |
2.2 锚固能力的失效方式 |
2.3 破坏面形式预测 |
3 锚固实验方案的设计 |
3.1 试件制作计划 |
3.2 实验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 |
3.2.1 实验测量内容 |
3.2.2 实验测量方法及使用仪器: |
3.3 实验材料说明 |
3.4 试件制作过程 |
4 实验过程 |
4.1 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锚固力 |
4.2 钢筋顶部位移变化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
5.2 平均粘结应力 |
5.3 对比规范,计算钢筋需要的锚固长度 |
5.4 破坏形式分析 |
5.4.1 破坏形式一:钢筋滑移 |
5.4.2 破坏形式二:混凝土试块劈裂 |
5.4.3 破坏形式三:钢筋被拉断 |
5.5 应变分布 |
5.6 后锚固试件与普通锚固试件锚固效果的对比 |
5.6.1 后锚固试件制作过程 |
5.6.2 后锚固工艺下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锚固试块锚固力规律 |
5.6.3 后锚固工艺下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锚固试块平均粘结应力变化规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加剂对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响 |
2 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 外加剂对水泥混凝土耐久性影响 |
4 未来发展趋势 |
5 结论 |
(5)基于65%建筑节能标准的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
1.2.1 国内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
1.2.2 国外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
1.3.5 创新点 |
1.3.6 技术路线 |
2 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最优配比试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原材料及其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性能影响分析 |
2.3 保温砂浆的耐水性 |
2.4 抗冻性能试验 |
2.4.1 试验设备 |
2.4.2 保温砂浆抗冻性能测试 |
2.4.3 试验结果分析 |
2.5 保温砂浆的抗压强度及导热系数试验 |
2.5.1 试样制备 |
2.5.2 检测方法 |
2.5.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2.5.4 结果分析及最优配比 |
3 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粘结强度及施工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保温砂浆粘结强度试验 |
3.2.1 试样模型设计 |
3.2.2 保温砂浆粘结强度测试 |
3.3 试验结果 |
3.3.1 砂浆拉伸粘结强度计算 |
3.3.2 试验结果 |
3.4 粘结强度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
3.5 保温砂浆施工工艺研究 |
3.5.1 保温砂浆施工所需材料 |
3.5.2 保温砂浆施工工艺 |
3.5.3 保温砂浆现场试验 |
3.6 试验结果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3.7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桥处理 |
3.7.1 热桥形成原因 |
3.7.2 几种常见热桥节点的产生及保温处理 |
4 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板设计及施工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型材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 |
4.2.1 XRY 节能装饰板 |
4.2.2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板设计 |
4.2.3 保温板抗压强度试验 |
4.3 保温砂浆板施工工艺研究 |
4.3.1 玻化微珠保温板干挂技术 |
4.3.2 保温板干挂原理及干挂方式 |
4.3.3 干挂所需主要机具 |
4.3.4 保温材料质量要求 |
4.3.5 保温板的干挂法施工流程 |
4.3.6 保温板的干挂法施工工艺 |
4.4 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4.4.1 玻化微珠保温板饰面平整度及安装 |
4.4.2 保温板的牢固度 |
4.4.3 嵌缝质量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热工计算 |
5.1 引言 |
5.2 无机保温砂浆的保温隔热原理 |
5.3 热工设计计算 |
5.3.1 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与计算 |
5.3.2 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与计算 |
5.4 结论及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浅淡混凝土外加剂的功能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几种常见外加剂的功能和特殊外加剂的概况 |
1.1 几种常见外加剂[3][4] |
1.2 调节凝结和硬化速度的外加剂 |
1.3 调节混凝土空气含量的外加剂[3] |
1.4 阻锈剂 |
1.5 改善特殊性能外加剂 |
1.6 矿物外加剂[5] |
2 外加剂的发展趋势 |
2.1 环保型外加剂 |
2.2 矿物外加剂的复合化 |
2.3 偏高岭土与部分外加剂研制复合型外加剂 |
3 结语 |
四、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环境混凝土功能组分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J]. 潘崇根,张奕,崔晨光,魏冬,孙立豪,金伟良,毛江鸿. 硅酸盐通报, 2017(10)
- [2]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太龙. 东南大学, 2017(11)
- [3]掺入高钛型高炉渣微粉混凝土的钢筋锚固性能研究[D]. 段寒风. 西华大学, 2016(05)
- [4]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J]. 贾世欣.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24)
- [5]基于65%建筑节能标准的水泥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试验研究[D]. 吕凌艳.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6]上海混凝土行业用粉煤灰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陈刚,汤俊.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10(01)
- [7]浅淡混凝土外加剂的功能及发展趋势[J]. 席书娜,尚云杰,李凯琦,蔡丽娜. 河南建材, 2009(01)
- [8]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及其关键技术[J]. 陈贯卓. 山东建材, 2004(06)
标签:减水剂论文;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助磨剂论文; 混凝土外加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