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设情景 突破难点——小船速度分解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舒雨[1](2021)在《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信息社会的兴起,人工智能包含在2018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面向中小学生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在已有的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基础上,将项目式与人工智能学习平台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相结合,构建针对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依据此模式设计案例并进行了实验,为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模式与案例设计参考。本研究包括文献梳理、模式构建、案例设计与实践、效果分析四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式学习等相关文献。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特点,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国内外常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七个步骤。采用教育实验法,进行了为期14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班教师依据这七个步骤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选定文本训练,数字识别、图像识别等案例,实验班以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照班通过讲演练开展教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点的掌握,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并改善了学生计算思维态度。
张林格[2](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实现学生个体能力和品质的提升。作为科学思维重要要素之一的科学推理能力,它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发掘,让学生可以以科学的思维去思考、处理问题。物理是一门通过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能力素养和品质素养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目前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训练。为了节省时间,提早完成新课内容,多预留复习时间,大多知识都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升能力的机会,这不仅影响学生良好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还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妨碍之后知识的学习。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弥补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介绍了科学推理能力的概念、类别,以及科学推理能力所涉及的维度划分和测量工具,详细分析了科学推理能力的作用和培养原则。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态度及执行情况,了解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在物理概念规律课、习题课和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最后给出这三个类型课的教学案例和应用建议。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借鉴使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贺文鑫[3](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提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文廉[4](2020)在《三首船歌作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是以研究船歌体裁为中心,选取了三首船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19 No.6)、肖邦《升F大调船歌》(Op.60)、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这三首船歌进行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及艺术特征的分析,比较出相同体裁下的同一性质和不同点。根据船歌体裁的特点,分析演奏和艺术特色,从自己的实践角度出发,对旋律性演奏、左手低声部的伴奏形式、速度及力度在音色上的变化、踏板的运用、演奏处理及体会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以上分析结果的整合,争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完善与创新。文章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船歌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艺术风格的分析,从艺术情感风格到曲式结构的比较,分析出了船歌作品的异同。文章会以谱例为基础,明确的指出各小节的演奏技巧与难点,并说明在演奏中如何解决。通过笔者对三首船歌作品的比较和音乐分析,可能在部分研究中出现不足,但期望可以将这种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其他体裁的乐曲研究中,而这种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预计会对今后研究其他体裁的乐曲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以实际理论依据为基础,将对乐曲的艺术风格、曲式结构、演奏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为钢琴爱好与教学研究者在今后的表演和教学实践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宏燕[5](2020)在《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高考改革的初衷是给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科目的机会,却出现了严重的“弃物理”现象,这显然违背了教改的初心。学生为什么未将物理作为考高科目呢?原因有多个,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物理太难。那么,物理中存在哪些难点知识呢?这些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突破?这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对物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对整个高中物理科目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这一阶段教学难点(规定以超过50%的调查对象认为较难的知识章节为教学难点知识)的形成原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进而初步探索相应的解决教学难点之策略,有现实意义。因此,该论文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知识,进行了关于较难知识章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论文依据课标和考纲制定问卷,对高一年级物理(沪科版)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对数据的统计,旨在解答以下疑问:1)统计出难点知识,2)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认识是否一致,3)教师和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认识是否一致。依据调查结果,教师和学生明确的难点知识为:压缩气体的应用、机械能守恒、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共点力平衡、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机械振动、动能、力的分解、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异,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却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实地调研,结合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确定了教学难点的成因,具体如下:1)内容抽象、深奥且有些数学知识滞后,表现为:物理知识抽象难懂,概念相近易混淆,数学知识安排滞后于物理内容所需;2)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方式,表现为: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表象不符;3)物理教师自身因素;4)学校方面因素,表现为:学校安排课时少,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在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难点,根据被访谈老师的教学建议和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对应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具体为:1)运用实验,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实现知识重构;对于数学知识滞后的问题,则采用转换角度,迂回解难的方式;2)创设类比、对比的物理情境;3)利用“基本模型”浅入深出,搭建适度阶梯;4)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加强合作学习;5)利用生活体验,加强师生“对话”;6)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的演示,基本模型的构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协作,利用外部的环境重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刘小红[6](2020)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有必要开展物理模型建构教学,这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物理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在2017年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核心素养被界定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而在科学思维中,物理模型建构是其四个要素之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仔细分析这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而学生“一做题就错”,做题过程思维混乱,正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式下学生建模能力不足的表现。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着手进行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高中涉及到的物理模型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分类,介绍模型建构方法和建构原则;第三部分,基于新课程标准、高考趋势、学生发展三个视角论述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必要性,并给出教学原则;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考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调查,了解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和对物理课堂的需求,并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情境建模—分析模型—拓展模型—应用模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五个过程模型设计不同的考查内容探明学生在模型特征内涵、应用基本模型的能力、模型拓展的能力和现实情境中建构模型的能力的表现,发现学生只重视公式的熟练应用,不注重建模过程,而且普遍模型拓展能力偏低,并针对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即建模过程多样化、模型剖析深刻化、模型拓展灵活化、模型应用生活化,并应用典型的教学片断进行说明。笔者通过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进行模型建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对比教学实验,发现模型建构教学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阶段性成绩。
孙琪[7](2020)在《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使知识经济社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彰显出重要的地位,各个国家、政府机构都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教育手段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件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机器人教育的出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的条件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具有着远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有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塑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使机器人教育没有真正意义的发挥出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我国想要赶超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机器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它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迈进。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教育实验法。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小学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现状,找到主要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及原则,制定出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然后将提出的策略应用到小学机器人教学中验证其有效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梳理与分析前人有关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对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结合现有的量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小学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及教师的访谈提纲,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后,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干扰能力弱,易受无干事物影响;缺乏表现的勇气,挑战意识薄弱;不爱动脑思考,思维发散性不足;不能清晰表达,思维欠缺条理性。第三部分,根据所调查的结果,结合小学生机器人教育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制定策略应遵循的原则,制定了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巧用导入,营造悬念氛围;巧用方法,深入浅出讲解原理;巧设活动,开放性提问与讨论引导操作;巧设任务,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巧用总结,鼓励学生展示与评价。第四部分,将提出的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中,实验班实施教学策略,对照班不做任何干预。经过一个学期后的教学实验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验证策略具有有效性。研究表明:本研究制定的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人格与创新性思维及各指标的水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龚晴[8](2020)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以适应现实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和社会的综合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将大家的目光从“知识本位”引到“素养目标”,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素养。物理学是建立在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总结基础上,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要以学生的亲历体验为基础,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学生的不断探索实践。体验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鉴于此,本文根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框架要求,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中,通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在深入阅读、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背景、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其次,论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环节、特点以及本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再次,借由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的方式,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总结物理教学的基本情况,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思维能力方面均有不足,且联系实际生活的意识较为薄弱;而教师也存在课堂教学方式单调、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较低等问题。然后,综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对学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角度探索出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最后,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妥善设置教学环境,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就高中物理中的《功》、《电容器和电容》两个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从亲身感知领悟、切身实践探索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领悟物理知识,认识实验方法,开拓物理思维。于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总结: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机会,有利于促进其认知发展,培养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情感层面的提升,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裴雪青[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确定和突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者们致力于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了高中物理学科应发展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因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涉及内容之广泛,成为高中学生和高中教师公认的最难学的科目。而物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物理教学中有很多难点,这些难点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老师感到物理难教。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因此,笔者对物理教学难点的确定和突破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关于物理教学难点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前人对物理教学难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和突破策略,指出了前人研究的借鉴意义和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的内容。(2)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教学难点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笔者将物理教学难点分为思维难点、应用难点和资源难点。并结合学科特点梳理了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3)结合具体事例对物理教学难点中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分别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因素,学习的内容——教材因素,学习的主导——教师因素,学习的条件——环境因素和学习的评价——考试制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分别是教学难点的影响因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4)结合教学实践和具体案例提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些策略,分别为设置情景法、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引入物理学史法和改变评价策略法。(5)以“平抛运动”为例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难点的确定过程和基于核心素养的难点突破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难点突破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方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的成效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巧设情景 突破难点——小船速度分解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设情景 突破难点——小船速度分解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研究目的 |
2.研究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人工智能 |
2.机器学习 |
3.项目式学习 |
(二)理论基础 |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体验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 |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
1.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2.信息化时代小学生学习特点 |
(二)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分析 |
1.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 |
2.图形化编程软件APP Inventer2 |
(三)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
1.调动学习者自主性 |
2.优化学习资源包容性 |
3.创设学习过程递进性 |
4.营造学习氛围融洽性 |
(四)常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分析 |
1.国内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
2.国外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
(五)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
1.教学准备 |
2.创设情境 |
3.确定项目 |
4.项目分析 |
5.项目制作 |
6.项目展示 |
7.评价与反思 |
四、实验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实验准备 |
(二)教学实验设计 |
1.实验假设 |
2.实验对象 |
3.实验环境 |
4.实验变量 |
5.实验工具 |
6.实验过程 |
(三)教学案例设计 |
1.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案例 |
2.传统讲演练教学模式案例 |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人工智能知识点掌握 |
(二)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满意度 |
(三)计算思维态度 |
(四)结果讨论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小学人工智能普及现状问卷 |
附录3: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4:计算思维态度量表卷 |
附录5: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设计 |
1.让我开心 |
2.智能教室 |
3.智能图书馆 |
4.人脸识别 |
5.杯子和书 |
附录6:传统讲演练教学设计 |
6.让我开心 |
7.智能教室 |
8.智能图书馆 |
9.人脸识别 |
10.花的识别 |
致谢 |
(2)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综述 |
(一)课题理论基础 |
1.认知发展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终身教育理论 |
(二)科学推理 |
1.科学推理的内涵 |
2.科学推理的要素 |
(三)科学推理能力 |
1.科学推理能力的概念 |
2.科学推理能力的类型 |
3.科学推理能力的维度划分 |
4.科学推理能力的测量工具 |
(四)科学推理能力的作用 |
1.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3.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五)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原则 |
1.相辅相成原则 |
2.主次分明原则 |
3.循序渐进原则 |
4.持之以恒原则 |
三、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和表现差异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1.教师问卷设计 |
2.学生问卷设计 |
(四)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分析 |
2.学生问卷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培养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概念规律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明确物理概念,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
2.探索物理规律,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
3.辨析概念异同,增强类比推理能力 |
4.尝试规律总结,提升假设推理能力 |
(二)习题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多方面思考,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
2.多方向训练,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
3.多拓展题面,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
4.多角度设问,培养假设推理能力 |
(三)实验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
(四)从教师角度谈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
1.努力渗透物理学史,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科学推理能力培养 |
3.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科学推理能力 |
4.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
(五)从学生角度谈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
1.阅读课外读物 |
2.尝试科学写作 |
3.参与相关竞赛 |
五、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和应用建议 |
(一)概念规律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 |
(二)习题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 |
(三)实验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
(四)应用建议 |
1.持久坚持 |
2.面向全体 |
3.结合实践 |
六、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科学推理能力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B 关于科学推理能力现状调查(学生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翻译书籍 |
1.4 翻译工具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网络语言研究 |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
2.2 理据研究 |
2.2.1 理据的定义 |
2.2.2 理据的分类 |
2.2.3 理据与翻译 |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
3.1 翻译原则 |
3.1.1 保留性原则 |
3.1.2 可读性原则 |
3.1.3 灵活性原则 |
3.2 翻译策略 |
3.2.1 追本溯源 |
3.2.2 增补删改 |
3.2.3 变音对译 |
3.2.4 同化迁移 |
3.2.5 情景补充 |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
4.1 调研设计 |
4.2 调研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4)三首船歌作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一)艺术特色与演奏方法分析方面 |
(二)美学分析方面 |
(三)和声分析方面 |
(四)比较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三首船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
一、船歌的起源与发展 |
二、三首船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
(一)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19No.6) |
(二)肖邦《升F大调船歌》(Op.60) |
(三)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 |
第三章 三首船歌作品的音乐分析 |
一、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19No.6)的音乐分析 |
(一)体裁创作 |
(二)曲式结构 |
(三)艺术特征 |
二、肖邦《升F大调船歌》(Op.60)的音乐分析 |
(一)体裁创作 |
(二)曲式结构 |
(三)艺术特征 |
三、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音乐分析 |
(一)体裁创作 |
(二)曲式结构 |
(三)艺术特征 |
第四章 三首船歌作品的演奏分析 |
一、音乐形象的演奏诠释 |
(一)歌唱性的旋律演奏 |
(二)低声部的伴奏织体 |
(三)触键与音乐色彩的变化 |
(四)多变速度与力度的表现 |
二、演奏难点及如何解决 |
(一)双音演奏 |
(二)八度与和弦演奏 |
(三)装饰音演奏 |
(四)华彩乐段的演奏 |
(五)踏板的运用 |
第五章 三首船歌作品的比较研究 |
一、同一体裁的共同性质 |
(一)鲜明的标题性 |
(二)取材来源于生活性 |
(三)引子与尾声设计相似性 |
(四)持续音及调性手法的一致性 |
(五)意境塑造趋同性 |
二、同一体裁的不同点 |
(一)曲式结构的不同 |
(二)旋律织体不同 |
(三)节奏节拍不同 |
(四)创作风格表现不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第3章 高一物理教学难点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3.3.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3.3.2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3.4 本研究小结 |
第4章 高一物理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与突破策略 |
4.1 内容抽象且有些数学知识滞后造成的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1 物理知识抽象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2 概念相近易混淆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3 数学知识安排滞后于物理内容而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 学生的思维方式、水平所造成的知识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1 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2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3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表象不符导致的难点及突破策略 |
4.3 物理教师本身因素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4 学校方面的因素及突破策略 |
4.4.1 学校课时安排少 |
4.4.2 学校物理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2 物理模型的理论概述 |
2.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2.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2.3 物理模型的特征 |
2.3.1 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 |
2.3.2 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
2.3.3 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
2.4 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
2.4.1 抽象与形象 |
2.4.2 等效与替代 |
2.4.3 近似与忽略 |
2.4.4 类比与推理 |
2.4.5 假设与验证 |
3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
3.1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概念 |
3.2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必要性 |
3.2.1 基于课程标准视角分析 |
3.2.2 基于高考视角分析 |
3.2.3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分析 |
3.3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原则 |
3.3.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
3.3.2 科学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
3.3.3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
3.3.4 个性化与整体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
4 高中生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的方法 |
4.4 调查的实施 |
4.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2 访谈法的实施 |
4.5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
4.5.1 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结果 |
4.5.2 访谈法的分析与结果 |
4.6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6.1 教材层面 |
4.6.2 教师层面 |
4.6.3 学生层面 |
5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情境创设多样化 |
5.1.1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科学探究 |
5.1.2 运用类比思维,拓宽物理观念 |
5.1.3 还原物理学史,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
5.1.4 借助原始物理问题,启迪科学思维 |
5.2 模型剖析深刻化 |
5.3 模型拓展灵活化 |
5.4 模型应用生活化 |
5.5 教学实例 |
5.5.1 《碰撞》教学设计 |
5.5.2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设计 |
5.5.3 实践效果反馈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题目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碰撞》教学过程 |
附录4: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过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人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2 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3 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与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器人教育 |
2.1.2 创新能力 |
2.1.3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做中学”教育思想 |
第三章 第三章小学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的概况 |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1.3 调查工具的介绍 |
3.1.4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2 访谈调查的概况 |
3.2.1 访谈的目的 |
3.2.2 访谈的对象 |
3.2.3 访谈的内容 |
3.2.4 访谈实施的过程 |
3.3 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3.2 访谈调查的归纳与分析 |
3.4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4.1 小学生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3.4.2 调查问题的总结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制定 |
4.1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4.1.1 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特征 |
4.1.2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
4.1.3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制定的原则 |
4.2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
4.2.1 巧用导入,营造悬念氛围 |
4.2.2 巧用方法,深入浅出讲解原理 |
4.2.3 巧设活动,开放性提问与讨论引导操作 |
4.2.4 巧设任务,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
4.2.5 巧用总结,鼓励学生展示与评价 |
第五章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1.4 实验内容 |
5.1.5 实验假设 |
5.1.6 实验流程 |
5.2 教学实验的实施 |
5.2.1 实验前测 |
5.2.2 教学案例一的实施 |
5.2.3 教学案例二的实施 |
5.2.4 实验后测 |
5.3 实验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
5.3.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差异性分析 |
5.3.2 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差异性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 |
5.4.1 实验结果 |
5.4.2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工作总结 |
6.1.2 研究成果总结 |
6.1.3 教学经验总结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2.1 研究反思 |
6.2.2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学案例一 |
附录4 教学案例二 |
附录5 课堂积分表 |
附录6 小组任务分工表 |
附录7 学生评价表 |
附录8 部分教学图片 |
致谢 |
(8)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3 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体验式教学 |
2.2.1 体验 |
2.2.2 体验式教学 |
2.2.3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
2.2.4 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
2.3 一些相关理论的基础 |
2.3.1 杜威的教育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3.4 具身认知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 |
3.2.3 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2 访谈的实施及结果整理 |
3.4 调查的总结 |
3.4.1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总结 |
3.4.2 对教师访谈情况的总结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
4.1 物理观念方面 |
4.1.1 丰富真实情境的创设,从生活素材中获得体验 |
4.1.2 分化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创设系列体验活动 |
4.1.3 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体会物理学的统一美 |
4.2 科学思维方面 |
4.2.1 分析原始物理问题,体验建构理想模型的过程 |
4.2.2 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
4.2.3 注重设置反驳推理环节,体验科学论证过程 |
4.2.4 创设可供质疑的情境,提高质疑创新的意识 |
4.3 科学探究方面 |
4.3.1 打破教材对实验板块的划分,综合体验系列实验 |
4.3.2 挖掘教材中可供体验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4.3.3 开展课外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物理学习体验 |
4.4 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 |
4.4.1 以物理学史感染学生,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 |
4.4.2 融合社会热点创设体验情境,贯彻STSE理念 |
4.4.3 举办科技文化活动,关注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
第5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案例设计 |
5.1 《功》教学设计 |
5.2 《电容器和电容》教学案例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访谈纲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确定和突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物理教学难点研究现状 |
1.2.1 物理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
1.2.2 物理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1.1 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 |
2.1.2 我国核心素养的发展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观念 |
2.2.2 科学思维 |
2.2.3 科学探究 |
2.2.4 科学态度与责任 |
2.3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 |
2.3.1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含义 |
2.3.2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确定 |
3.1 确定物理教学难点应考虑的因素 |
3.1.1 教学的主体----学生因素 |
3.1.2 教学的内容----教材因素 |
3.1.3 教学的主导----教师因素 |
3.1.4 教学的条件----环境因素 |
3.1.5 教学的评价----考试制度 |
3.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难点的确定依据 |
3.2.1 依据教学难点的影响因素确定教学难点 |
3.2.2 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
3.2.3 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难点 |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
4.1 通过情境创设,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1.1 创设情境建立物理观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1.2 创设情境进行科学探究,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1.3 创设情境发展科学思维,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2.1 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建立物理观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2.2 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进行科学探究,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2.3 应用手机投屏技术培养科学思维,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2.4 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3 引入物理学史,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3.1 引入物理学史建立物理观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3.2 引入物理学史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4 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评价,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4.4.1 作业分层设计,实现难点的精准突破 |
4.4.2 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难点 |
4.4.3 制定符合阶段教学要求的评价,对难点进行分解 |
五、案例分析---以“平抛运动”为例 |
5.1 “平抛运动”难点的确定 |
5.1.2 教材分析 |
5.1.3 学生分析 |
5.1.4 教师分析 |
5.1.5 环境分析 |
5.1.6 基于核心素养的“平抛运动”难点的确定 |
5.2 “平抛运动”基于核心素养的难点突破 |
5.2.1 “平抛运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
5.2.2 “平抛运动”基于核心素养的难点突破 |
5.3 “平抛运动”教学效果评价 |
5.3.1 评价策略 |
5.3.2 研究结果 |
六、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巧设情景 突破难点——小船速度分解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D]. 张舒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张林格.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4]三首船歌作品比较研究[D]. 文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D]. 梁宏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 刘小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孙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D]. 龚晴. 扬州大学, 2020(05)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确定和突破策略研究[D]. 裴雪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