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师说声“没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郭翠华[1](2021)在《夏朵上学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去年秋季,朵离开了老家,去大城市读书。开学的那天,朵欢天喜地的,背着书包头也不回地往学校走去。夏末的阳光照在朵稚嫩的小脸上,朵很欢快,脚步也变得很欢快,梳得高高的马尾辫甩来甩去的,仿佛书包里背着的不是书,而是满满的向往。这些天,她为自己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做了很多准备,
李镇西[2](2021)在《有效的教育,往往不动声色》文中研究说明当我们处处刻意表现"教育"时,教育往往不会出现;当我们"忘掉"教育而忠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时,教育往往会如愿而至。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教育。我越来越感到,"大张旗鼓""直截了当"的教育正充满着我们的校园:班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一个又一个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中,深入心灵的教育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生。教育形式与技术越来越精致而娴熟,
于小尘,李宗文,张凯,丘晓兰,练彩利,侯建军,谢蓉,梁乐欣,蓝雅萍,韦毓泉,朱千华,姜伟,伍迁,方贵文,刘燕妮[3](2020)在《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二章 菁菁校园》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节609的美好时光2012年9月5日是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当年新生入学的时间。虽然一身疲惫,梁小霞走进学院时,还是挺开心的。学校不是很大,但是和学校本部很近,可以经常去本部看书学习。学校整洁干净,适合学习。而美丽的南湖更是近在咫尺。这里一年四季都空气清新,植被茂密,花开不断,绝对是个好地方。从现在开始,她可以每天都来南湖公园散步、看书学习了。
米宁[4](2020)在《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宋诗发展的重要环节,代表了宋代诗歌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民国处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期,新旧诗学的交替期,学者们阐发的诗学观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研究视角,详细地论述了民国诗话中四位诗人的接受情况,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宋诗观提供文献资料和观点借鉴,促进民国时期宋诗的接受研究,并对当代的宋诗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自宋代至民国期间“中兴四大诗人”成员的演变历程,同时梳理了自宋代至民国时期诗论家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比较。民国诗话中对于诗人的诗坛定位、诗歌特点、诗学渊源以及民国诗人对中兴诗人的效仿都有更为细致的论述。其中论述陆游的部分最多,民国学者多肯定他作为南宋第一的地位,陆游诗歌慷慨激昂的特点得到了当时革命团体南社诸人的普遍认可。不同于清代学者的指责过甚,民国学者对杨万里的诗歌成就持肯定态度,赞赏他的诚斋体创作。民国学者对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诗歌特点有了更为细致的品评,对于三位诗人的诗歌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引发了当时众多诗人的效仿,以同光体闽派诗人对杨万里的推崇为最。民国学者分析四位诗人的诗学渊源时,认为四位诗人对于前贤都能博采众长,尤其看到唐诗对宋诗的深远影响。同时民国学者对宋诗的代表苏轼、黄庭坚两位诗人多有赞誉,显示出民国时期诗人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民国学者在对四位诗人进行评点时,论述的方式更为系统,诗话中多有提到外国诗人的效仿,同时诗话中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因素,显示出时代背景对于文学评论的影响,体现了诗话这一评点方式在新时期的新特点。
李红英[5](2020)在《双音时间副词的来源与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时间是语言表达中重要的一部分,时间副词在副词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前人对于时间副词的研究很多,但是系统性地研究其历时发展的较少。本文将时间副词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表时时间副词、表频时间副词、表序时间副词,将表时时间副词又分为时制副词和时体副词,对其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描写,并立足于词汇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时间副词形成的特点、动因和机制做了归纳和总结。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部分,对研究时间副词历时来源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做了简要分析,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做了搜集和总结,对时间副词的定义,句法、语义、语用,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专书时间副词和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第二章是时制副词的研究,这类词数量较多。选取了前人尚未研究的或研究较少的“前脚、后脚”和“自古”作为考察对象,对其历时演变发展做了详细考察,并对“前脚、后脚”形成的动因做了简要分析。第三章是时体副词的研究,选取了前人研究较少的“即将”和“早已”作为分析对象,先分析了其组成成分“即”、“将”、“早”、“已”的虚化过程,再分析了双音节副词“即将”和“早已”的形成过程。第四章是表频时间副词的研究,选取了前人研究较少的“屡屡”和“累累”作为考察对象,并对重叠式表频时间副词形成的共性做了简要总结。第五章是对表序时间副词的研究,选取了“首先”和“再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词汇化过程进行了考察,“首先”和“再次”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的用法,二是作为代词的用法,两种用法都较多。第六章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双音时间副词形成的特点、动因和机制进行了总结。双音时间副词形成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源语素最初不一定含有时间义、双音时间副词虚化的程度不同。形成动因主要包括句法位置、语义变化、韵律需要、高频使用以及其他因素。其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认知隐喻和重新分析。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主要对双音节时间副词形成的过程做了归纳,并对其形成的特点、动因和机制做了总结。
江智慧[6](2019)在《泰国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以清莱皇家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流行中国热的同时也带动了“汉语热”,使得汉语学习及使用群体不再仅限于华人,非华人族群的汉语学习热潮也居高不下。今日泰国华人是一个主要族群,约有1030万人(2018年)。泰国各地学校均设置了汉语课程,还有很多汉语培训机构,使得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越来越多。目前,在泰国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汉字教学主要要求是学习者能够掌握汉字笔画笔顺、汉字的基本结构;了解常用汉字的意义,包括掌握汉字的特征等,以及学习者能够书写汉字,能够写得规范标准。本文以问卷的方式对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教育学院汉语教育专业2017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教师对学生的汉字教学情况及学生的汉字学习情况;通过平时的书写作业分析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然后将调查问卷和书写作业情况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汉字书写情况所占比例,总结出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产生偏误的原因。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第三章是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书写情况,包括清莱皇家大学汉语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汉字书写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书写偏误分析;第四章主要讲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偏误形成原因,包括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及其他原因;第五章是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教学建议,包括教师方面、教学对象方面及其他方面。
汪炜冠[7](2018)在《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师生关系对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建构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中职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顺应了中职工匠精神培育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对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研究的缺乏。在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学校应该建构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受哪些因素影响?应该如何去建构这种师生关系?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专家—新手对比法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来开展研究。在问卷调查部分,通过对321名学生和257名教师的调查表明:首先,中职师生关系虽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总体状况良好,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和预期感;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工匠精神培育状况一般,尚未达到优秀的水准。其次,在人口学差异比较方面,师生关系在教师的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否有企业工作经验、学历层次,以及学生的性别、是否广东户籍、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再次,在师生关系与工匠精神的相关性方面,师生关系与工匠精神显着相关,师生关系能显着预测工匠精神一定的变异量。在叙事研究部分,通过对5位中职教师的教育叙事和3位中职学生的教育生活叙事的梳理、分析和归纳表明,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中职师生关系具有生长发展性、平等合作性、对话互动性、关心统一性和生活指向性等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影响因素以外,教师和学生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从实践新时代终身教育理念,打造师生学习共生体;发挥角色优势,构建师生合作体系;加强教学模式供给侧改革,创设师生对话互动的教学机制;协调认知分歧,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以及回归教育本真,设计师生理想蓝图等对策,建构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中职新型师生关系,以期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同时也为产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性的启示。
李金女[8](2018)在《汉韩速度类形容词对比 ——以“快/慢,(?)”为例》文中认为“速度”这一范畴,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韩国语中都属于感知世界的一个基本概念范畴。目前关于汉韩形容词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形容词、触觉形容词等感觉形容词中,尚未发现对“速度”形容词的对比分析。因此我们选取这一部分内容试图填补这一空缺。我们将以“汉韩速度类形容词对比”为题,选取汉语中的速度类形容词—“快/慢”和韩国语中的速度类形容词—“(?)”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主要从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对汉韩速度类形容词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以便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为以后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绪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现状、语料来源等内容。第二章是语义对比。主要对速度类形容词—“快/慢”和“(?)”的基本义和非基本义进行了举例分析和对比。汉韩语速度类形容词在基本义方面表达的都是“速度”义,而在非基本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第三章是句法对比。主要对速度类形容词—“快/慢”和“(?)”的句法功能和句法搭配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首先,对汉语速度类形容词“快/慢”在句中的功能,与名词、程度副词、动词的搭配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韩国语速度类形容词“(?)”在句中的功能,与名词、程度副词、动词的搭配进行分析,找出速度类形容词之间的差异。第四章是语用对比。主要对速度类形容词—“快/慢”和“(?)”的句类选择、重叠用法、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和对比。第五章是结语。结语部分主要对“快/慢”和“(?)”的语义、句法、语用等内容进行了总结。
薛晓红[9](2017)在《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高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英语学习,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因此对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尝试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较新的理论成果动态系统理论着手,采用动态测量的方式,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研究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背景,梳理了中外学者关于英语学习动机和动态动机的研究现状。在某高职学校,选取了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学生,基于动态学习动机测量“三明治模式”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学习动机“测试-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在实验班采用动态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期间,对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别在学期初、中、末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了四次动态动机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是比较显着的。根据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课外访谈的结果分析显示,高职生英语的动态学习动机呈现以下特点:学习动机个性化;学习动机实用化;学习类型差异化;自我效能感高低并存;学习动机的复合性;学习动机的趋成避败。目前高职生英语学习存在缺少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对知识信仰不高及求知欲和上进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和维持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策略,包括: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创设新型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徐红燕[10](2017)在《心理情景剧的探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将心理剧的形式、技术与心理情景剧的实践方法结合起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编制具体的辅导方案,以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为例,探究心理情景剧的实践及其应用。首先,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500余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特点;随后,招募筛选出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参照小样本实验设计对被试进行分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组间和组内前、后测以及追踪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研究主要的出如下结论:(1)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水平不高。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存在困扰比例最高,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困扰比例最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差异显着,研究生人际关系状况优于本科生;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20岁以下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显着性差异,20岁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水平低于20岁以下;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生源地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心理情景剧辅导能够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并且在活动结束后两周这种效果依然存在。以心理剧为指导开展的心理情景剧,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3)访谈心理情景剧的疗效因子主要有: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的方法、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真诚的团体氛围、领导者的带领和指导、贴近实际的活动流程和基本内容、角色互换等技术等。
二、对老师说声“没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老师说声“没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夏朵上学记(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有效的教育,往往不动声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3)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二章 菁菁校园(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609的美好时光 |
第二节南湖之畔的霞光 |
第三节那道给我勇气的光 |
第四节那些爱的光芒 |
第五节圣洁单纯的爱情微光 |
第六节信里的泪光 |
(4)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发展历程 |
1.1 中兴四大诗人的演变过程 |
1.2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1.2.1 三位诗人在民国前的地位比较 |
1.2.2 民国诗话中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第二章 民国诗话中的陆游接受 |
2.1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地位的评价 |
2.2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诗歌的品评 |
2.3 民国诗话中论述陆游诗歌渊源 |
2.4 民国时期对陆游的模仿 |
2.5 将陆游作为人文意象入诗 |
第三章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的接受 |
3.1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接受 |
3.1.1 杨万里在民国的诗坛定位 |
3.1.2 对杨万里诗歌特点的评价 |
3.1.3 民国诗话中论述杨万里的诗学渊源 |
3.1.4 同光体闽派对诚斋的效仿 |
3.2 民国诗话中的范成大和尤袤接受 |
3.2.1 石湖诗作的特点及民国学者对其效仿 |
3.2.2 民国诗话中的尤袤接受 |
第四章 由中兴四大诗人的接受看民国诗话的新特点 |
4.1 民国诗话论述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诗歌的共同点 |
4.2 民国时期四大诗人接受呈现的新特点 |
4.3 民国学者的宋诗观 |
4.3.1 民国学者对于苏轼、黄庭坚的评价 |
4.3.2 民国诗话中的宗唐与宗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双音时间副词的来源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和内容安排 |
1.4.1 语料来源 |
1.4.2 内容安排 |
第2章 时制副词的来源与演变 |
2.1 概论 |
2.2 “前脚”和“后脚”的形成与发展 |
2.2.1 引言 |
2.2.2 副词“前脚”的形成 |
2.2.3 副词“后脚”的形成 |
2.2.4 副词“前脚”和“后脚”的用法特点 |
2.2.5 “前脚”、“后脚”与“前后脚” |
2.2.6 “前脚”、“后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
2.2.7 结语 |
2.3 “自古”的历时演变 |
2.3.1 引言 |
2.3.2 “自”的介词化过程 |
2.3.3 “自古”的词汇化过程 |
2.3.4 结语 |
2.4 小结 |
第3章 时体副词的历时演变 |
3.1 概论 |
3.2 “即将”的历时发展 |
3.2.1 引言 |
3.2.2 单音节副词“即”和“将”的形成 |
3.2.3 从单音节副词“即”、“将”到双音节副词“即将” |
3.2.4 结语 |
3.3 “早已”的成词与发展 |
3.3.1 引言 |
3.3.2 单音节副词“早”和“已”的形成 |
3.3.3 从单音节副词“早”、“已”到双音节副词“早已” |
3.3.4 结语 |
3.4 小结 |
第4章 表频时间副词的产生与发展 |
4.1 概论 |
4.2 “屡屡”的形成过程 |
4.2.1 引言 |
4.2.2 单音节副词“屡”的形成 |
4.2.3 从单音节副词“屡”到双音节副词“屡屡” |
4.2.4 “屡屡”形成的动因 |
4.2.5 结语 |
4.3 “累累”的演化历程及其副词化 |
4.3.1 引言 |
4.3.2 从动词“累”到副词“累” |
4.3.3 从单音节副词“累”到双音节副词“累累” |
4.3.4 结语 |
4.4 小结 |
第5章 表序时间副词的来源与演变 |
5.1 概论 |
5.2 “首先”的词汇化过程 |
5.2.1 引言 |
5.2.2 “首”和“先”的词义演变 |
5.2.3 双音节词“首先”的形成 |
5.2.4 结语 |
5.3 “再次”的词汇化过程 |
5.3.1 引言 |
5.3.2 “再”的语义演变及“再”和“次”的组合 |
5.3.3 由短语“再次”到副词“再次” |
5.3.4 结语 |
5.4 小结 |
第6章 双音节时间副词形成的特点、动因和机制 |
6.1 引言 |
6.2 双音节时间副词形成的特点 |
6.2.1 源语素最初不一定含有时间义 |
6.2.2 双音节时间副词的虚化程度不同 |
6.3 双音节时间副词形成的动因 |
6.3.1 句法位置的影响 |
6.3.2 语义的变化 |
6.3.3 韵律的需要 |
6.3.4 高频率的使用 |
6.3.5 其他影响因素 |
6.4 双音节时间副词形成的机制 |
6.4.1 认知隐喻机制 |
6.4.2 重新分析机制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泰国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以清莱皇家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汉字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对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
第三节 对学生的作业书写研究 |
第三章 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书写情况 |
第一节 清莱皇家大学汉语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书写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清莱皇家大学学生的书写偏误分析 |
一 笔画方面偏误 |
二 结构方面偏误 |
三 部件方面偏误 |
四 整字偏误 |
第四章 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偏误形成原因 |
第一节 受泰国文字的影响 |
第二节 目的语的负迁移 |
第三节 其他原因 |
一 语言环境的原因 |
二 教学的原因 |
三、教学对象的原因 |
第五章 清莱皇家大学学生汉字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一 重视对比教学 |
二 加强使用其他媒体 |
三 观察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 |
第二节 教学对象方面 |
一 制定学习汉语的目标 |
二 加强观察和自我评估 |
三 定期训练汉字书写 |
第三节 其他方面 |
一 教材方面 |
二 语言环境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汉字书写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汉字书写情况调查问卷―泰文版 |
附录C 泰国学生的作业书写 |
致谢 |
(7)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师生关系研究 |
二、师生关系建构研究 |
三、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
一、工匠精神 |
二、中职学校 |
三、新型师生关系 |
第二节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
一、有利于探索中职教育自身的出路和发展 |
二、促进中职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 |
三、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三节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共生体理论 |
二、共享教学理论 |
三、新时期社会互动理论 |
第三章 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工具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
一、师生人口学变量交叉统计情况 |
二、师生关系总体现状 |
三、工匠精神培育总体状况 |
四、师生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五、师生关系与工匠精神的相关分析 |
六、师生关系与工匠精神的回归分析 |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师生关系总体现状分析 |
三、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状况 |
四、师生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五、师生关系与工匠精神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叙事研究 |
第一节 叙事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节 三位中职专家型教师的教育叙事 |
一、H老师的教育叙事 |
二、L老师的教育叙事 |
三、Y老师的教育叙事 |
四、小结 |
第三节 Z教师与X教师教育叙事的比较 |
一、教学情景故事1 |
二、教学情景故事2 |
三、教学情景故事3 |
四、教学情景故事4 |
五、教学情景故事5 |
六、小结 |
第四节 三位中职学生的教育生活叙事 |
一、小欣的故事与分析 |
二、小懿的故事与分析 |
三、小忠的故事与分析 |
第五节 归纳与总结 |
一、师生关系特征方面 |
二、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因素方面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对策 |
第一节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分析 |
一、生长发展性 |
二、平等合作性 |
三、对话互动性 |
四、关心统一性 |
五、生活指向性 |
第二节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因素 |
二、学生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四、社会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第三节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对策 |
一、实践新时代终身教育理念,打造师生学习共生体 |
二、发挥角色优势,构建师生合作体系 |
三、加强教学模式供给侧改革,创设师生对话互动的教学机制 |
四、协调认知分歧,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 |
五、回归教育本真,设计师生理想蓝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汉韩速度类形容词对比 ——以“快/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范围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
第二章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语义对比 |
2.1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基本义对比 |
2.1.1 “快”和“慢”的基本义 |
2.1.2 “(?)”和“(?)”的基本义 |
2.1.3 “快、慢”与“(?)”“(?)”的对比 |
2.2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非基本义对比 |
2.2.1 “快”和“慢”的非基本义 |
2.2.2 “(?)”与“(?)”的非基本义 |
2.2.3 “快/慢”与“(?)”的非基本义对比 |
第三章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句法对比 |
3.1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分析 |
3.1.1 “快”和“慢”的句法功能 |
3.1.2 “(?)”和“(?)”的句法功能 |
3.1.3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比较 |
3.2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句法搭配分析 |
3.2.1 汉语“快/慢”的句法搭配 |
3.2.2 “(?)”和“(?)”的句法搭配 |
3.2.3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句法搭配对比 |
第四章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语用对比 |
4.1 汉韩速度形容词句类选择 |
4.1.1 “快”和“慢”的句类选择 |
4.1.2 “(?)”和“(?)”的句类选择 |
4.1.3 “快/慢”与“(?)”的句类选择对比 |
4.2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重叠用法 |
4.2.1 “快/慢”的重叠用法 |
4.2.2 “(?)”的重叠用法 |
4.2.3 “快/慢”与“(?)”的重叠用法对比 |
4.3 汉韩速度类形容词的使用频率 |
4.3.1 “快”和“慢”的使用频率 |
4.3.2 “(?)”和“(?)”的使用频率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动态学习动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厘定 |
一、动机 |
二、学习动机 |
三、外语学习动机 |
四、动态学习动机 |
五、动态系统理论 |
六、动态测量 |
第二节 理论研究 |
一、国外关于动态学习动机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章 动态动机教学实验的整体设计 |
第一节 整体教学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研究程序 |
第二节 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测试-教学相结合的三明治模式设计 |
一、动态测量 |
二、三明治模式设计 |
第四章 高职生英语动态学习动机的测量 |
第一节 测量目的和对象 |
第二节 动态学习动机“测试—教学—测试”模式的实施 |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 |
一、各维度的平均度和标准差分析 |
二、内部动机变化分析 |
三、外部动机变化分析 |
四、实验班和对照班四次调查的动机结果差异分析 |
五、英语学习动机动态变化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和课外访谈 |
一、课堂观察 |
二、课外访谈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一、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第五章 高职学生英语动态学习动机分析与培养策略 |
第一节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特点 |
一、学习动态动机个性化 |
二、学习动态动机实用化 |
三、动态动机的学习类型差异化 |
四、学习动态动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化 |
五、学习动态动机的复合性 |
六、学习动态动机的趋成避败 |
第二节 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因素 |
一、外部环境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三节 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动态动机培养策略 |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态动机 |
二、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创造新型课堂模式 |
三、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
第四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调查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心理情景剧的探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剧的理论与实践 |
2.1.1 心理剧的内涵 |
2.1.2 心理剧的实施框架 |
2.1.3 心理剧的相关研究 |
2.2 心理情景剧 |
2.2.1 心理情景剧的内涵 |
2.2.2 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
2.2.3 心理情景剧的相关研究 |
2.3 人际关系 |
2.3.1 人际关系的内涵 |
2.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
2.3.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
2.4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可行性的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问卷 |
3.2.2 访谈 |
3.3 研究准备 |
3.4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内容 |
3.4.1 心理情景剧辅导剧本的编制 |
3.4.2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主要内容 |
3.5 统计方法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统计分析 |
4.1.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 |
4.1.2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分析 |
4.1.3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 |
4.1.4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
4.1.5 20 周岁以下和20周岁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比较 |
4.1.6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差异性检验 |
4.1.7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比较 |
4.2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效果统计分析 |
4.2.0 辅导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同质性检验 |
4.2.1 辅导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性检验 |
4.2.2 辅导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的总体差异 |
4.2.3 辅导组与对照组前测、追踪的总体差异 |
4.2.4 辅导组与对照组后测、追踪的总体差异 |
4.3 心理情景剧访谈结果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和讨论 |
5.2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的分析和讨论 |
5.3 心理情景剧辅导访谈结果及疗效因子的分析和讨论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创新和不足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对老师说声“没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夏朵上学记[J]. 郭翠华. 安徽文学, 2021(12)
- [2]有效的教育,往往不动声色[J]. 李镇西. 同舟共进, 2021(08)
- [3]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二章 菁菁校园[J]. 于小尘,李宗文,张凯,丘晓兰,练彩利,侯建军,谢蓉,梁乐欣,蓝雅萍,韦毓泉,朱千华,姜伟,伍迁,方贵文,刘燕妮. 红豆, 2020(12)
- [4]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D]. 米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5]双音时间副词的来源与演变[D]. 李红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泰国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以清莱皇家大学为例[D]. 江智慧. 郑州大学, 2019(08)
- [7]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研究[D]. 汪炜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1)
- [8]汉韩速度类形容词对比 ——以“快/慢,(?)”为例[D]. 李金女. 延边大学, 2018(01)
- [9]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D]. 薛晓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10]心理情景剧的探究及应用研究[D]. 徐红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