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原理与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壮鹏[1](2021)在《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以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及科研等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民办高校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特别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激励问题上,如何有效调动该群体工作积极性,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人员稳定发展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成为现代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视角,本文选取地方高校中体量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特征比较典型的民办高校东莞C学院为例,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在玛汉·坦姆仆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型的基础上,以“薪酬待遇X1、绩效考核X2、培训与职业发展X3、工作环境X4”等作为影响因变量总体激励效果Y的四个因子,提出该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总体认可度与以上四个维度的相关性假设。实际调研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式单选题调查问卷,在信度和效度分析基础上进行交叉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证实该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总体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流动不稳定性,并针对东莞C学院当前绩效考核、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和培训和工作环境等强化刺激物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进行分析,论证该高校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措施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实质上在民办高校发展转型过程中,传统内容型激励模式向过程型激励模式过渡中遇到的现实阻力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高校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改良问题上的共性问题和国内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从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等维度,基于强化理论的视域提出完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体制体系的对策,为充分激发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队伍最大效益、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提升民办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竞争力建言献策。
郑爱玲[2](2020)在《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在学校整体绩效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行政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直接影响着行政人员的绩效结果,因此高校要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人员具体水平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在此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绩效评估方法,从而提高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阐述研究的时代环境和研究结论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之后,对海内外高校绩效管理特点与实况予以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到对行政人员绩效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且便于后续的管理。通过对绩效评估定义绩效评估的方法、基本理论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打好基础。其次,以XX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评估内容、周期、流程、分级等方面分析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现状,总结出高校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规范、缺乏激励措施等问题,进而分析其成因。再次,利用平衡记分卡法从服务客户层面、部门内部、进步与提升、财务与资源四个维度构建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有关的分析法对高校40个行政人员绩效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评价得分。最后结合绩效评分结果和上述分析所得到的问题,从绩效管理重视程度、绩效管理合理性、行政人员培训、激励措施、管理规范化等方面提出完善行政人员绩效评估对策。
陈春玲[3](2020)在《民办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民办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及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的民办学校发展得很好,有的民办学校生存能力较弱,原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的关注。不难发现,每到开学季,许多一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出现“教师荒”现象,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教师流动性大、教师归属感不强烈、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如何建立激励措施来稳定教师队伍,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留住优秀教师,提高民办教师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民办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且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广州X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对该小学激励机制现状、激励满意度及教师激励需求度进行实证调查,总结出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着: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教师福利种类匮乏、工作环境激励措施不足、工作强度大、忽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激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造成民办教师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偏低、缺乏职业自我认同感,自我激励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校的发展。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遵循激励的基本原则,从民办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及结合民办学校的客观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完善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同时为同类型民办小学教师激励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艳敏[4](2020)在《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研究 ——以某市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如何有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之一。学校管理者需要运用多种激励措施,让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论文以某市A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调查了小学教师的激励管理机制现状、某市A小学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师激励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小学教师激励管理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学校管理工作者提供可行性的借鉴。论文主要运用激励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公平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首先,借鉴国内外重要文献资料及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相关的政策和实证访谈,得出当前小学教师激励管理机制的实施现状:初步建立了绩效激励机制、设定了薪酬奖励标准以及量化评价教师工作。其次,论文总结出该小学教师激励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和参与不够;单一的物质激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绩效奖励不及时,绩效分配不合理;教师考核形式化,教师晋升机会少。最后,论文分析出导致小学教师激励管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对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缺乏理论宣传和指导;对教师需求了解少,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小学教师绩效激励本身尚不完善;小学教师评价与晋升机制不健全。据此,论文提出了小学教师激励的改进策略:加强激励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认识教师激励的意义;建立新型的人际沟通关系,及时沟通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和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小学教师考评与晋升机制等。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起步较晚,激励机制的创建和完善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并提出改进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策略。此外,通过本研究也可以扩展到激励政策研究,学校激励管理研究和激励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研究。
黄慈苗[5](2019)在《基于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的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设计了系列激励政策,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和开展职称评聘工作。虽然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的统一,但是在这两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本人发现教师绩效评价激励作用有限,职称评聘也未能明显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了深入剖析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存在问题和原因,本论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作为研究区域,文昌市公办中小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励相关理论和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采用查阅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邀请个人访谈等方法研究教师对现行的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实行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经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评价的标准不合理;二是绩效评价程序不规范;三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偏低;四是学校开展岗位竞聘工作效果不理想;五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审方式单一。在分析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存在激励失效问题和原因后,结合教师的需求情况,本研究尝试构建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一是完善绩效评价内容,科学设立标准;二是规范绩效评价程序,建立民主评价机制;三是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四是细化岗位竞聘指导意见,加强岗位聘后管理;五是下放职称评审权,采用校内竞聘和外校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张瑞华[6](2018)在《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公办性质幼儿园作为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生存艰难,其存在的大量非在编教师更是遭受着薪酬待遇低、社会地位无保障以及“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对待。在这种情况下,非在编教师的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严重下降。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能够充分调动非在编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需求是非在编教师激励的起点,而满意度是非在编教师对园所激励的态度、体验,其反映的是园所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因此,本研究从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激励需求和激励满意度的现状与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效激励的建议。研究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激励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需求程度强烈;需求具有职业生存取向;外部支持是首要需求。激励满意度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满意度较高;心理环境最为满意,物质环境最不满意;年龄与激励满意度呈“U”型曲线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幼儿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幼儿园激励措施以及非在编教师的学历、职务、月工资水平、教龄、年龄、职称等个体因素方面分析了影响激励特征的因素。最后,基于非在编教师的激励特征及影响因素,从政府、主办单位、幼儿园三方面提出了有效激励的建议。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在编教师身份地位;加大财政支持,保障非在编教师的薪酬待遇;加强宣传,营造尊重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社会氛围。主办单位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协助幼儿园进行教师激励;同时给予幼儿园自主权,使其落实教师激励措施。幼儿园应基于非在编教师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构建公平公正的组织制度;重视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引导非在编教师自我激励。
王甜[7](2016)在《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薪酬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提高教师及其他员工的满意度,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挖掘内部发展潜力和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普通高校如此,对民办高校而言意义更为重要。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整体统筹、科学分类,动态透明、能力为重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都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管中窥豹,在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上,参与民办高等院校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其出谋划策,根据“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和方法,制订岗位设置和薪酬管理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和优化相关岗位薪酬改革配套方案,科学地完善了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在改革的过程充分论证,认真研究,取得积极的阶段性成果;为未来N学院的薪酬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其它民办高等院校的薪酬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
陈大[8](2016)在《独立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和不断扩大的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举。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独立学院辅导员往往比同校教师或其他普通高校的辅导员担负了更多的压力与责任,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丞待需要高效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加强队伍建设。虽然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以下简称琴岛学院)在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却较为零散,不成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因此重新设计一套适合琴岛学院实际的辅导员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要章节分为绪论,相关理论基础,独立学院辅导员特征分析,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实证研究,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重构及结论与展望等六部分。本文的第五部分是重点章节。主要从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激励机制重构(即薪酬激励机制重构、职业生涯激励机制重构、绩效考评机制重构、培训机制重构、情感激励机制重构和环境激励机制重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建立健全一整套独立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激励理论作为指导,贴合的激励措施作为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作为保障。琴岛学院在辅导员激励机制建设的进程中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马得福[9](2015)在《试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文中研究表明学校管理中的激励问题是教育管理经常运用的方法,研究和探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激励问题对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贺[10](2015)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凸显出许多问题,其中行业收入差距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使是事业单位之问工资水平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在事业单位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教师职业没有吸引力,这阻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提升义务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水平的最终目的。2008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教育部起草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这是我国教师工资的第五次改革。国外关于绩效工资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主要是关于绩效工资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我国主要是关于绩效工资实施的调查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思想,对我国教师工资政策和绩效工资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为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它的问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走访了义务教育学校,对1000多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发放问卷,对48位一线教师和6位中小学校长及2名教育局局长进行访谈,收集了12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绩效考核方案。问卷采用SPSS17.0和Ex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分析和整理了对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的访谈,详细分析了学校绩效考核细则,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实施了绩效工资,并能按时足额发放;绩效工资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工资和减少同一行政区域内教师工资差距,研究显示,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大体均衡并没能实现,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了,但是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没能达到我国各项政策、法律一再强调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校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制定时基本是只有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没有话语权,绩效考核以量化为主,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只有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考核过程中,就是学校专门领导考核小组参照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逐一考核,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参与,更没有学生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考核主体比较单一,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没能按照政策中提出的向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使得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性缺失,进而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偏低的现象,作为绩效工资分配重要依据的绩效考核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最后提出,为了提高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效果,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必须共同努力。政府做好政策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绩效工资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实现政策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学校要根据政策的内容,正确领会政策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多维度对教师绩效考核,同时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让绩效工资真正达到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真正达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效果。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达到高尚的专业情操和专业人格,成为专家型教师,另外放平心态,理智面对和正确理解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真正目的和实际意义。
二、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原理与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原理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情况 |
2、国内研究情况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民办高校 |
2、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
3、激励 |
4、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强化理论 |
2、强化理论的激励原理 |
3、强化理论的行为原则 |
(三)强化理论在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 |
1、可行性分析 |
2、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维度 |
二、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调查 |
(一)东莞C学院基本概况 |
(二)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
(三)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主要举措 |
1、优化薪酬宽带化及体系档级设计,探讨强化激励的连续性与时效性 |
2、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初步搭建个人利益和组织长远利益之间的相倚性 |
3、关注基层行政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个性化需求 |
4、以企业年金和后勤保障增强内部相倚性,形成强化模式“R→S→R”闭环 |
三、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成效的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形式与设计 |
1、提出假设 |
2、测量工具 |
3、样本选取 |
(三)回收样本描述性统计 |
(四)数据处理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3、交叉分析 |
4、多元线性回归 |
(五)调研数据结论 |
四、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一)存在问题 |
1、初级强化起点滞后导致整体薪酬体系暂未能形成市场抗衡优势 |
2、绩效考核运用结果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强化激励效果 |
3、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等次级强化物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
4、工作环境在初级强化的层面有待提升优化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次级强化的忽视导致薪酬标准和增速滞后 |
2、绩效设计和执行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强化措施的“闭环”存在困难 |
3、在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等强化物的设计和时机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
4、办学效益追求和办学性质等客观环境因素导致个体与组织内部相倚性的断裂 |
五、国内外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国内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案例 |
1、Y大学行政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2、Y大学重塑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
(二)美国私立高校行政管理管理激励的经验 |
1、美国私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 |
2、相对宽松的行政工作环境 |
(三)对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工作的启示 |
1、明确提出符合本组织的激励目标体系 |
2、绩效激励要兼顾强化物成本和强化效果 |
六、对策建议 |
(一)通过实施战略性全面薪酬体系向“过程型激励”模式转变 |
1、通过调整基层行政岗位起薪提升初级强化作用 |
2、通过优化调薪机制和宽幅薪酬结构逐步完善次级强化效果 |
3、针对特殊岗位设计合理平衡性薪酬 |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 |
1、完善量化指标提升考核内容和维度的客观性 |
2、借助现代考评信息化技术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
3、在考核运用上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相结合 |
(三)以灵活的职务晋升机制满足尊重个体强化需求 |
1、在纵向晋升方式上实行竞岗制和破格提拔试点 |
2、在横向职务发展上重视发展个体特殊能力的激励 |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行政工作环境激发内部相倚性 |
1、营造良好行政氛围和校园文化以激发个体与组织间的相倚性 |
2、借助外部资源提升个体对民办高教行业的相倚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绩效及绩效评估相关概念厘定 |
2.1.1 绩效的定义 |
2.1.2 绩效评估的定义 |
2.2 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2.3 绩效评估方法 |
2.3.1 360度考核法 |
2.3.2 平衡计分卡 |
2.3.3 层次分析法 |
2.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内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2.4.2 国外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3 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
3.1 XX高校基本情况 |
3.1.1 XX高校简介 |
3.1.2 XX高校主要的行政管理部门 |
3.2 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现状 |
3.2.1 绩效评估内容、周期 |
3.2.2 绩效考核流程、分级及应用 |
3.3 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的不足之处 |
3.3.1 管理目标不明确 |
3.3.2 考核标准及过程不规范 |
3.3.3 缺乏激励措施 |
3.4 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管理思想老旧 |
3.4.2 绩效考评与管理融合度低 |
3.4.3 行政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
3.5 对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思路 |
4 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评估指标的目的和原理 |
4.1.1 建立指标的目的 |
4.1.2 设计指标的原理 |
4.2 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
4.2.1 基于平衡计分卡选取评估行政人员绩效的指标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行政人员绩效指标的权重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分析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基础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 |
5.2.1 算例基本情况 |
5.2.2 指标模糊评价 |
5.2.3 模糊综合评价 |
5.3 评估结果分析与反思 |
5.3.1 评估结果分析 |
5.3.2 评估结果反思 |
5.4 绩效评估结果反馈和应用 |
6 完善绩效评估保障措施 |
6.1 增加绩效管理重视程度 |
6.2 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绩效管理的合理性 |
6.3 加强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培训 |
6.4 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激励措施 |
6.5 建立规范化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民办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办学校 |
(二)激励 |
(三)教师激励 |
(四)激励机制 |
(五)教师激励机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
(二)民办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广州市X小学概况 |
第二章 教师激励的基本理论 |
一、激励的类型 |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 |
(三)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
二、激励理论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三)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 |
四、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
(一)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
(三)有利于吸引、留住优秀教师 |
第三章 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
一、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的步骤及内容概述 |
(二)研究样本选择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二、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实施现状 |
(一)物质激励 |
(二)精神激励 |
(三)教师职业发展 |
三、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广州市X小学研究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 |
(三)广州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需求度分析 |
第四章 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用于低层次需求的保健因素激励制度探析 |
(一)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
(二)教师福利种类匮乏 |
(三)工作环境激励措施不足 |
(四)工作强度大,缺乏人文关怀 |
二、用于高层次需求的激励因素激励制度探析 |
(一)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偏低 |
(二)培训激励制度不完善 |
(三)忽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路径窄 |
(四)教师缺乏职业自我认同感,自我激励不足 |
第五章 完善民办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 |
一、实现并保障低层次需求,完善保健因素激励制度 |
(一)优化薪酬体系,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
(二)丰富福利种类,健全教师福利保障体系 |
(三)完善教学设施,优化育人环境 |
(四)规范教师管理制度,彰显人文关怀 |
二、重视并满足高层次需求,完善激励因素激励制度 |
(一)政府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提升民办教师社会地位 |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指导教师构建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
(四)教师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充满信心 |
结语 |
附录一 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广州市X小学教师激励现状调查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研究 ——以某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 激励理论概述 |
(二) 激励理论的种类 |
(三) 教师激励的原则 |
(四) 教师激励的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学校管理 |
(二) 教师激励管理 |
第三章 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文本收集和分析 |
(二) 访谈 |
二、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现状 |
(一) 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兑现绩效工资发放 |
(二) 设立教师薪酬奖励制度,规定奖励标准 |
(三) 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评价教师的工作 |
三、小学教师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和参与不够 |
(二) 物质奖励分配不合理,无法满足教师需求 |
(三) 绩效奖励不及时,绩效分配不合理 |
(四) 教师考核评价形式化,教师晋升机会少 |
四、小学教师激励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对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和宣传 |
(二) 对教师需求了解少,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 |
(三) 教师绩效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科学 |
(四) 教师的评价和晋升机制不健全 |
第四章 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策略 |
一、认识教师激励的重要性,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宣传 |
(一) 提高对教师激励机制的认识 |
(二) 加强对教师激励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宣传 |
二、建立新型的人际沟通关系,全面了解教师需求 |
(一) 全面了解教师需求 |
(二) 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制度 |
三、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工资体系 |
(一) 完善学校绩效工资政策 |
(二) 保障教师对绩效政策的理解和参与 |
(三) 注重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
四、完善小学教师的评价与晋升机制 |
(一) 健全教师评价政策 |
(二) 设置科学、公正的晋升标准 |
(三) 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的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绩效评价激励作用的研究 |
1.2.3 职称评聘激励作用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问卷法 |
1.3.2 个人访谈法 |
1.3.3 文献研究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研究进展和不足 |
2.4 研究创新点 |
3 激励相关理论 |
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2 双因素理论 |
4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政策的实施现状 |
4.1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政策的实施现状 |
4.2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政策的实施现状 |
5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现状调查 |
5.1 文昌市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 |
5.2 文昌市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政策的现状 |
5.3 调查设计 |
5.3.1 研究对象 |
5.3.2 问卷设计 |
5.4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样本的分布情况 |
5.4.1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5.4.2 样本的分布情况 |
5.5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对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政策的满意程度 |
5.5.1 绩效评价标准的情况 |
5.5.2 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情况 |
5.5.3 绩效工资分配流程和数额的情况 |
5.5.4 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职称评聘工作的情况 |
5.5.5 学校开展岗位竞聘工作的情况 |
5.6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的对激励因素的需求情况 |
5.6.1 中小学教师对激励因素的整体需求强烈度 |
5.6.2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激励因素的需求强烈度 |
5.6.3 不同职称的教师对激励因素的需求强烈度 |
5.6.4 不同学校的教师对激励因素的需求强烈度 |
5.6.5 不同收入的教师对激励因素的需求强烈度 |
6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1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
6.1.1 绩效评价的标准不合理 |
6.1.2 绩效评价程序不规范 |
6.1.3 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偏低 |
6.1.4 学校开展岗位竞聘工作效果不理想 |
6.1.5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审方式单一 |
6.2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1 激励政策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求 |
6.2.2 教育行政部门未制定具体的工作指导意见 |
6.2.3 管理者对运用激励理念来管理教师队伍的认识不到位 |
6.2.4 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 |
6.2.5 重视激励政策的执行过程,轻视结果的运用和激励的效果 |
6.2.6 制度建设跟不上新时代教师的需求变化 |
7 改进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 |
7.1 完善绩效评价内容,科学设立标准 |
7.1.1 要细分评价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
7.1.2 分类评价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 |
7.2 规范绩效评价程序,建立民主评价机制 |
7.2.1 多群体对教师进行评价 |
7.2.2 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反馈 |
7.3 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 |
7.4 细化岗位竞聘指导意见,加强岗位聘后管理 |
7.4.1 细化岗位竞聘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程序和方案内容 |
7.4.2 加强岗位聘后管理,实现职务能上能下 |
7.5 下放职称评审权,采用校内竞聘和外校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2 |
致谢 |
(6)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公办性质幼儿园性质特殊,处境尴尬 |
(二) 非在编幼儿教师群体庞大且激励问题突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关于幼儿教师激励的研究 |
(二) 国外关于幼儿教师激励的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公办性质幼儿园 |
(二) 非在编幼儿教师 |
(三) 激励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的理论基础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 |
第二章 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的现状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的说明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研究工具的说明 |
二、非在编教师激励需求的现状分析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对象激励需求的总体情况 |
(三) 调查对象的背景变量与激励需求的关系 |
三、非在编教师激励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对象激励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
(三) 调查对象的背景变量与激励满意度的关系 |
第三章 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非在编教师激励需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非在编教师激励需求的特征 |
1. 非在编教师有强烈的激励需求 |
2. 外部支持是非在编教师的首要激励需求 |
3. 非在编教师的激励需求具有职业生存取向 |
4. 非在编教师的学历、职务总体上与激励需求呈正相关 |
(二) 非在编教师激励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
2.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制度 |
3. 幼儿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
4. 非在编教师的身份地位 |
5. 非在编教师的学历、职务、月工资水平 |
二、非在编教师激励满意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非在编教师激励满意度的特征 |
1. 非在编教师激励满意度整体较高 |
2. 非在编教师对心理环境最为满意,物质环境最不满意 |
3. 非在编教师的年龄与激励满意度呈“U”型曲线关系 |
(二) 非在编教师激励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园所经费 |
2. 园所激励措施 |
3. 非在编教师的年龄、教龄、职务、职称 |
第四章 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有效激励的建议 |
一、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非在编教师激励环境 |
(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在编教师身份地位 |
(二) 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薪酬待遇 |
(三) 加强宣传,营造尊重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社会氛围 |
二、主办单位做到支持与放权并举,保障非在编教师激励有效落实 |
(一) 提供必要的支持,协助园所进行教师激励 |
(二) 给予幼儿园自主权,落实教师激励措施 |
三、幼儿园做到科学激励,发挥园所激励的主导作用 |
(一) 基于非在编教师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
(二) 构建公平公正的组织制度 |
(三) 重视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 |
(四) 引导非在编教师自我激励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薪酬的内涵 |
2.2 薪酬结构 |
2.2.1 薪酬结构的作用 |
2.2.2 高校薪酬结构的现状 |
2.3 激励理论 |
2.3.1 马斯洛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 |
2.3.2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
2.3.3 公平理论 |
2.3.4 强化理论 |
第3章 N学院教职工薪酬管理现状 |
3.1 N学院概况 |
3.1.1 N学院的办学方向与战略定位 |
3.1.2 N学院组织结构概况 |
3.1.3 N学院教职员工概况 |
3.2 N学院教职员工现有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N学院现有的薪酬管理方案及薪酬管理体系 |
3.2.2 N学院现有薪酬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 |
第4章 N学院教职员工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
4.1 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 |
4.1.1 基本目标 |
4.1.2 影响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的主要因素 |
4.1.3 实施原则与思路 |
4.1.4 拟优化内容、项目及过程 |
4.2 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所包含的配套方案设计 |
4.2.1 教职工考核的办法 |
4.2.2 教学工作量及课时津贴计算的办法 |
4.2.3 非教学工作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办法 |
4.2.4 教职工考勤管理的办法 |
4.2.5 评优创先的办法 |
4.2.6 教师岗位聘任的办法 |
第5章 N学院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5.1 N学院薪酬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 |
5.1.1 领导支持,全力改革 |
5.1.2 民意支撑、沟通顺畅 |
5.1.3 做好制度和内部组织保障,确保优化过程科学有效 |
5.2 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独立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激励的概念 |
2.2 激励的重要意义 |
2.3 激励的过程 |
2.4 激励体制相关理论 |
2.5 辅导员群体的激励体制 |
2.6 激励原理 |
2.6.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2.6.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2.6.3 期望原理 |
2.6.4 公平原理 |
3 独立学院辅导员群体特点剖析 |
3.1 独立学院概述 |
3.2 辅导员群体的属性和特点 |
3.2.1 政治属性 |
3.2.2 专业属性 |
3.2.3 教育属性 |
3.2.4 管理属性 |
3.2.5 服务属性 |
3.2.6 综合属性 |
3.3 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群体差异性分析 |
3.3.1 工作难度比较高 |
3.3.2 工作范围比较广泛 |
3.3.4 工作要求比较高 |
4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
4.1 琴岛学院概况 |
4.2 琴岛学院辅导员队伍状况 |
4.2.1 队伍的基本情况 |
4.2.2 团队存在的不足 |
4.3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相关调查 |
4.4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
4.4.1 团队构成不合理 |
4.4.2 不公平的工资待遇 |
4.4.3 教育培训的不完善 |
4.4.4 不健全的考核评估制度 |
4.4.5 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
4.5 琴岛学院现行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5.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4.5.2 激励原理的作用 |
4.5.3 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 |
4.5.4 学院内容环境的作用 |
4.5.5 经营费用的作用 |
5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重构 |
5.1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的重构思路 |
5.2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的重构原则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5.2.2 以公平为原则 |
5.2.3 差异化原则 |
5.2.4 系统化原则 |
5.2.5 统一灵活性、稳定性原则 |
5.3 琴岛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重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案例研究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
1.5.1 研究的难点 |
1.5.2 研究的重点 |
1.6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
1.6.1 文章的创新点 |
1.6.2 文章的不足 |
2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义务教育 |
2.1.2 与工资相关的几个概念 |
2.1.3 绩效与绩效工资 |
2.2 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
2.2.1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
2.2.2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
2.3 激励理论 |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4 绩效管理理论 |
2.4.1. 绩效管理的涵义 |
2.4.2 绩效管理的内容 |
2.4.3 绩效管理在学校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
3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政策的分析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工资的改革 |
3.1.1 第一次工资改革: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 |
3.1.2 第二次工资改革:推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
3.1.3 第三次工资改革:实施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
3.1.4 第四次工资改革:推行职务或技术等级工资制 |
3.1.5 第五次工资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分析 |
3.2.1 新中国成立至1959年,确立工资标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
3.2.2 1960 年至196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级别 |
3.2.3 1970 年至197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同时实行教龄津贴 |
3.2.4 1980 年至198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 |
3.2.5 1990 年至1999年,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 |
3.2.6 2000 年以来,按时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 |
3.3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分析 |
3.3.1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
3.3.2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内容与绩效考核办法 |
4 影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的要素分析 |
4.1 政府 |
4.1.1 地方政府的公平取向 |
4.1.2 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 |
4.1.3 中央政府的监督 |
4.2 学校 |
4.2.1 学校领导方式的选择 |
4.2.2 校长的风范 |
4.2.3 学校对绩效工资的管理 |
4.3 教师 |
4.3.1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
4.3.2 教师的人文素养 |
4.3.3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
5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5.1 样本的选取及结构 |
5.1.1 样本的选取 |
5.1.2 样本的结构 |
5.2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
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2 访谈的设计 |
5.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标准 |
5.3.1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经费投入目标 |
5.3.2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效率目标 |
5.3.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公平目标 |
5.4 抽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5.4.1 抽样调查结果 |
5.4.2 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 |
6 绩效工资政策有效执行的建议 |
6.1 绩效工资政策的调整 |
6.1.1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
6.1.2 建立健全增长机制 |
6.1.3 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
6.1.4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
6.2 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 |
6.2.1 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 |
6.2.2 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
6.2.3 绩效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 |
6.2.4 完善教师聘任制 |
6.2.5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沟通 |
6.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师行为 |
6.3.1 正确理解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真正意义 |
6.3.2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
7. 结论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附录 |
四、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原理与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D]. 杨壮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XX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研究[D]. 郑爱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3]民办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X小学为例[D]. 陈春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研究 ——以某市A小学为例[D]. 周艳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的文昌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 黄慈苗. 海南大学, 2019(04)
- [6]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激励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D]. 张瑞华. 扬州大学, 2018(12)
- [7]N学院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D]. 王甜. 南昌大学, 2016(06)
- [8]独立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D]. 陈大.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试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J]. 马得福. 宁夏教育, 2015(12)
- [10]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王贺. 武汉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