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敏性磁性高分子微球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裴新江[1](2020)在《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文中认为固定化酶的优越性众所周知,如何获得更高效的固定化酶如今仍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为了更好的保留甚至是提高酶活,我们采用交联封装法固定化酶,目的是为酶构建一个纳米立体空间,能更好的保护酶的空间构象,从而得到固定牢固且高效的固定化酶。首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磁性微球,并在磁性微球上接枝聚乙烯醇(PVA),然后利用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在PVA上修饰巯基,最后对假丝酵母脂肪酶(CRL)进行吸附和交联封装,从而将CRL固定化于微球表面。本文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油酸包裹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然后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用悬浮聚合法制备PMMA磁性微球。再对PMMA磁性微球进行酯解酸化,从而得到表面富含羧基的磁性微球,通过化学滴定法测得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为0.51 mmol/g。此后在微球上接枝PVA(Mw10000)制备出PVA-PMMA磁性微球,通过乙酸酐法测得微球表面羟基的修饰密度为3.8 mmol/g。进而,在PVA-PMMA磁性微球表面使用MPTES修饰巯基得到MPTES-PVA-PMMA磁性微球,采用2-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得巯基含量为5.56μmol/g。然后以MPTES-PVA-PMMA磁性微球为载体,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GE)为交联剂,在氮气保护下通过交联封装把CRL固定化在磁性微球上。荧光成像实验表明CRL被固定化在磁性微球表面,解吸附实验证明交联封装法能够牢固的将CRL固定到微球上。进而,实验测定了固定化酶的酶载量和酶比活。实验结果符合设计预期,与游离酶的比活性50 U/mg相比,本实验制备的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酶比活达到了58 U/mg,不但牢固的将酶固定化在微球表面,而且很好的保护了酶的空间构象。第二,结合之前的实验结果,为了更好的解释交联封装固定化酶比游离酶酶比活高的原因,我们使用Autodock分子模拟软件对CRL酶分子与PVA、MPTES-PVA、PEGDGE-MPTES-PVA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们选择的接枝分子、修饰物以及交联剂都比较合适,与酶分子不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对酶的活性构象不造成破坏。在PEGDGE-MPTES-PVA与酶分子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中,其对CRL盖子、和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对我们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活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朝霞,张玉红,刘航,艾书伦,何培新[2](2013)在《环境响应性微球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环境响应性微球因在各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单一功能和多重功能的环境响应性微球,归纳了目前比较成熟的合成技术和先进工艺,并对环境响应性微球的实际应用做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展望了环境响应性微球的发展前景。
宋佳[3](2011)在《Fe3O4/PS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以磁性纳米粒子(Fe3O4)、苯乙烯(St)、丙烯酸(AA)、淀粉(Starch)为主要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较好球形度、表面光滑、粒径均匀,且磁性能优良的磁性高分子微球,并以制备的磁性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对体外释药性能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在无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子,并使用油酸对其低温改性,使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疏水性。讨论了原料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熟化温度、油酸用量、洗涤方式对Fe3O4纳米粒子的形貌、产率及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TEM、XRD、FT-IR、VSM对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Fe2+和Fe3+的原料摩尔配比1∶1,pH=11,反应温度30℃,熟化温度60℃的体系中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纯度较高,平均粒径约10nm,加入油酸对其改性后,得到的亲油性Fe3O4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其平均粒径约1416nm,且分散性好。其次,以苯乙烯、丙烯酸、可溶性淀粉为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复合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了制备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最佳体系,即引发剂用量0.2g,乳化剂用量0.3g,St用量20mL,AA用量1.5mL,Starch用量0.4g,搅拌速度450r/min,反应温度80℃。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制备的聚苯乙烯复合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好,形状规则,平均粒径约0.25μm,且粒径均匀。通过红外光谱证实了制备的微球含有羟基官能团和羧基官能团。最后,在制备Fe3O4纳米粒子及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基础上,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了制备Fe3O4/PS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最佳体系为:二乙烯基苯2mL,Fe3O4磁性粒子0.675g,St10mL,AA2mL,Starch0.4g。通过TEM、XRD、FT-IR、TG-DTA、VSM、UV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进行形貌、结构的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表面光滑且富含羟基和羧基,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及较好的球形度,平均粒径约188nm。该微球还具有超顺磁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弱酸、强碱性。以乙酰水杨酸为模型药物,以磁性高分子微球为药物载体,制备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并初步研究了温度、pH值及外加磁场对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体外释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的温度升高、pH值增大及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均能促进药物的释放,但是,得到的累积释放量较低,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的释药性能有待提高。
周瑜[4](2009)在《纳米Fe3O4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对蛋白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超声预处理技术,在羧甲基葡聚糖-水分散体系中,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羧甲基葡聚糖表面改性纳米粒子,并用红外光谱(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荡样品磁强计(VSM)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方法能明显提高复合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制得的复合纳米粒子呈球形,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50 nm;且保持Fe3O4的晶相结构,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显着提高;并具有超顺磁性,室温下磁饱和磁化强度为35 emu·g(?)1。将羧甲基葡聚糖改性的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用于低浓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解吸研究,考察了时间、温度、蛋白质浓度、pH值、离子强度对其吸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修饰磁性纳米粒子对BSA的吸附量比裸磁珠对BSA的吸附量提高了一倍。这种对BSA亲和磁性纳米粒子的吸附行为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对离子强度和pH值依赖性强。pH=4.62即接近BSA的等电点时,亲和磁性微球对BSA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率达99.5%。吸附后的BSA用0.5 mol·L(?)1 Na2HPO4解吸,解吸率为89.2%。解析后的BSA能保持原来的结构不变。将牛血清白蛋白抗体与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羧甲基化葡聚糖偶联,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免疫纳米磁性粒子。实验发现:这种免疫葡聚糖磁性纳米粒子形状规整,平均粒径为150 nm,修饰后保持Fe3O4的晶相结构,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特异性,实验将其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分离和纯化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可直接从牛血清样品中分离出目的蛋白BSA,且非特异性低。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对BSA的吸附量为21.57 mg·g(?)1,并具有可再生性。由此可见,免疫磁性有望作为一种快速、经济、简单、高效蛋白分离工具而加以利用。
张小强[5](2009)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其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来研究始于17世纪,随着磁学技术的发展,磁性材料如今在生物学、材料学等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磁性高分子微球作为一种磁性分离载体,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磁性高分子微球既具有高分子微球的表面特性,可以通过共聚、表面改性的手段赋予表面多种反应性功能基团(如:-COOH、-OH、-NH2),从而与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交联吸附能力;同时也具有对外加磁场的磁响应性,可以借助磁场对磁性材料施加作用力。本论文合成了高分子磁性微球以及高分子磁性颗粒,并研究了两种磁性材料在脂肪酶固定化方面的应用,优化了磁性材料的合成条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化学共沉淀法、油酸改性相结合的“一步法”制备了均匀分散于有机相苯乙烯(St)中的Fe3O4油基磁流体。制得的Fe3O4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为72.60emu/g,Fe3O4的平均晶粒粒径为13.3nm。油酸改性反应中,油酸与Fe3+的摩尔比大于0.1时,可以形成油酸对Fe3O4的完全包覆。沉淀剂使用氨水得到的Fe3O4纳米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优于使用氢氧化钠。2、采用悬浮聚合方法,以St-Fe3O4磁流体和GMA为共聚单体,以DVB为交联剂制备了P(St-GMA-DVB)高分子磁性微球,制备出的磁性微球呈球形,具有很好的分散度,具备较好的刚性。根据不同的搅拌转速和油水比可以制备出粒径可以控制的磁性微球,粒径范围为55.300μm,磁性微球的饱和磁化强度可达6.52emu/g,表面环氧基团含量可以达到17μmol/g。3、利用悬浮聚合制备的磁性微球应用于酵母脂肪酶的固定化,液体致孔剂正庚烷加入体积分数为5%时固定化酶活力达到135U/g,用体积分数为1%的改性剂KH-550改性磁性微球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力最高达到445U/g。实验结果也表明了戊二醛通过先交联再吸附的方式固定化脂肪酶优于先吸附再交联的固定化方式,最优的固定化时间为3小时。4、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以St、DVB为单体,以碳酸钙为致孔剂制备了大孔磁性载体材料,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到直接吸附固定化酶活力的四个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St和DVB的体积比为9:1、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为2.5%、固体致孔剂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甲苯和正庚烷的体积比为4:1。载体先经乙二胺改性再用戊二醛复合交联的载体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固定化酶活力达到340U/g。
王强[6](2009)在《羧基磁性微球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纳米材料被逐渐应用于生物科学领域,为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免疫磁性微球(Immunomagnetic Microspheres, IMMS)技术,就是将纳米磁性微球作为固相载体应用于免疫分析试验中,由于纳米磁性微球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以及分散稳定性好,使得其表面包被的抗原或抗体较多,整个反应体系类似在均相中进行,加大了抗原抗体接触机率,加速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本研究以羧基磁性微球为固相载体,采用双抗体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早期标志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红蛋白(Myo)进行了半定量检测,从而建立了一种基于羧基磁性微球的新型荧光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耗时短,为今后疾病标志物检测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包括:1.首先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油酸钠改性的纳米Fe3O4磁性粒子,然后以纳米Fe3O4磁性粒子为磁核,以苯乙烯、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为聚合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羧基磁性高分子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IT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Fe3O4磁性粒子粒径在8~15 nm,分散性好,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强度为48 emu/g。羧基磁性高分子微球平均粒径为1.7μm,粒径范围在0.193.50μm,具有超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3.0 emu/g,磁含量为17.85%,羧基含量达0.386 mmol/g。2.成功地进行了捕获抗体Anti-FABP10E1/Anti-Myo7C3与羧基微球连接,2.5 h后抗体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值42.5和41.7 mg antibody/g;按照FITC试剂盒说明对检测抗体Anti-Myo-4E2/ Anti-FABP-9F3进行荧光标记;最后采用新型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分析法对AMI早期标志蛋白——Myo和H-FABP进行了检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该方法的特异性。
张鸿儒,刘文涛,何素芹,李智慧,杨明成,朱诚身[7](2009)在《磁性水凝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凝胶是亲水性而又不溶于水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因其独特的吸水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受到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得到了广泛应用及研究。结合笔者实验室开展的辐照聚合法制备磁性水凝胶的研究工作,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水凝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磁性水凝胶的制备、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赵静贤,李巧玲[8](2008)在《磁性生物高分子微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高分子磁性微球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化工、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等许多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类微球的制备方法及相关原理,并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生物高分子磁性微球的结构、性质及在固定化酶、靶向药物、细胞分离与免疫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陆婷[9](2008)在《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滴加氨水控制Fe (II)与Fe (III)盐混合溶液的pH值,经共沉淀过程制得了Fe3O4磁性纳米颗粒。进而用一定量的油酸钠对Fe3O4纳米颗粒进行原位改性,得到了表面呈疏水性的磁纳米颗粒。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分别分析了亲油性Fe3O4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用ZETA电位分析了反应介质的pH值对于亲油性Fe3O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油酸钠的用量对于Fe3O4纳米颗粒的性能、粒径和粒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Fe3O4纳米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2.7nm。在Fe3O4纳米颗粒和二乙烯苯(DVB)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乙醇/水的混合体系为反应介质,由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进行分散共聚,制得了PMMA-PAA交联型磁性复合微球。用FTIR对复合微球的结构进行了定性表征;复合磁性微球的形态、尺寸和尺寸分布用TEM表征;用热重分析(TGA)表征了复合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磁含量和热稳定性;用UV光谱测定了亲油性Fe3O4磁性纳米颗粒和磁性复合微球的耐酸性能。结果表明:磁性复合微球中的Fe3O4含量可控制在40–70 wt%之间,整体保存规整的球形;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可将复合微球的粒径控制在100 nm到2μm范围内。磁流体的表面性质,介质的极性,AIBN、DVB和PVP的用量等对磁性复合微球的尺寸和多分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三元分散共聚反应,制得表面带有-COOH的聚合物微球。用FTIR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对聚合物微球的形态、粒径以及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当乙醇/水(V:V)为7:3,PVP用量占反应物总量的4.1wt%时形成的聚合物微球形态及分散性最佳。氮气保护下,在溶解有聚合物微球的水溶液中,缓慢滴加Fe2+和Fe3+的盐溶液(摩尔比为1:2),将体系的pH调节至13,通过共沉淀形成Fe3O4纳米颗粒,形成表面沉积有Fe3O4纳米颗粒的磁性复合微球。用FTIR表征了复合磁性微球的结构;用TEM表征了磁性复合微球的形态;用热重分析(TGA)表征了磁性复合微球的磁含量和热稳定性。
郧栋[10](2008)在《聚(苯乙烯—丙烯酸)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性高分子微球(Magnetic Polymer Microspheres)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使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磁性颗粒结合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磁性及特殊结构的微球。因其具有磁性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方便迅速地分离,又具有高分子微粒子的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细胞分离、固定化酶、免疫测定、靶向药物、化学分离和分析、有机和生化合成、环境/食品微生物检测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方法,制备出了球形度好、单分散性较好、粒径分布窄、表面羧基功能基含量高、磁响应性强的聚(苯乙烯-丙烯酸)磁性高分子微球。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性能主要体现为磁响应性和表面功能基的反应性,因此选择适当的磁性物质、聚合体系和聚合方法,对于制备出好的磁性高分子微球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以磁流体的制备,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为基础,系统地开展了表面含羧基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无机磁性颗粒的性质是影响磁性高分子微球磁响应性的主要因素。本文选用纳米Fe3O4作为磁性来源。对于纳米Fe3O4的制备,采用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粒径约为11.7 nm的Fe3O4颗粒。用聚乙二醇将其改性后,分散在蒸馏水中制备出了纳米Fe3O4水基磁流体,并研究了聚乙二醇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在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前,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研究了引发剂用量、温度、分散稳定剂用量、单体用量、分散介质组成对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剂为单体用量的3%,分散稳定剂为单体用量的10%,反应温度为70℃,分散介质中无水乙醇的含量为85%时,制备的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最好。参照制备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所得出的结论,使用所制备的纳米Fe3O4水基磁流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了聚(苯乙烯=丙烯酸)磁性高分子微球。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磁性高分子微球呈很好的球形,单分散性较好,纳米Fe3O4磁性颗粒分散在微球内部,磁性微球呈现出超顺磁性,几乎没有磁滞,而微球内Fe3O4含量达到了15.2%(质量),表面羧基功能基的含量达到了0.5320 mmol/g。本论文首次在分散聚合体系中加入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制备了磁性高分子微球,并研究了其对磁性微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对微球性能有着显着的影响,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微球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宽,表面羧基含量增加,耐酸碱性增强。本文所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表面羧基含量高、磁响应性好,有较强的耐酸碱性。
二、热敏性磁性高分子微球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敏性磁性高分子微球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概况 |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定义和优势 |
1.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
1.2 酶的固定化 |
1.2.1 固定化酶的概述 |
1.2.2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2.3 固定化酶载体 |
1.3 PVA、MPTES及 PEGDGE的性质 |
1.3.1 PVA的性质 |
1.3.2 MPTES的性质 |
1.3.3 PEGDGE的性质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制备MPTES-PVA-PMMA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PMMA 磁性微球的制备、微球电镜表征及其表面羧基的含量测定 |
2.3.2 PVA接枝的PMMA磁性微球的红外表征以及羟基含量测定 |
2.3.3 巯基修饰的 PVA-PMMA 磁性微球的巯基含量测定 |
2.3.4 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酶固载量测定、解吸附实验、荧光表征及酶活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联封装法固定化酶酶分子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3.3.2 MPTES-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3.3.3 PEGDGE-MPTES-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环境响应性微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响应性微球的分类 |
1.1 温敏型微球 |
1.2 光敏型微球 |
1.3 磁响应型微球 |
1.4 pH值敏感型微球 |
1.5 溶剂响应型微球 |
1.6 复合响应型微球 |
1.6.1 pH值及温度双重敏感微球 |
1.6.2 pH值、盐浓度敏感性微球 |
1.6.3 磁性和温度双重敏感型微球 |
2 环境响应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
2.1 无皂乳液聚合 |
2.2 分散聚合 |
2.3 自组装 |
3 环境响应性微球的应用 |
3.1 固定化酶 |
3.2 药物载体 |
3.3 蛋白质的分离 |
3.4 生物传感器 |
4 展望 |
(3)Fe3O4/PS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与特性 |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 |
1.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特性 |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
1.2.1 细胞分离 |
1.2.2 酶固定化 |
1.2.3 磁性靶向药物 |
1.2.4 蛋白质提纯 |
1.2.5 核酸分离、提纯 |
1.2.6 废水处理 |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
1.4 药物的控制释放 |
1.4.1 扩散控制药物释放体系 |
1.4.2 化学控制药物释放体系 |
1.4.3 溶剂活化控制药物释放体系 |
1.4.4 磁性药物控制体系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原料与仪器 |
2.1.2 实验原理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原料配比对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2 pH 值对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对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4 熟化温度对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5 油酸用量对改性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6 洗涤方式对油酸改性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影响 |
2.2.7 Fe_3O_4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复合微球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原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引发剂用量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2 反应温度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3 苯乙烯用量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4 丙烯酸用量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5 淀粉用量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6 乳化剂用量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7 搅拌速度对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3.2.8 制备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条件优化 |
3.2.9 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形貌特征 |
3.2.10 复合微球的结构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其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原料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因素 |
4.2.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形貌、结构与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初步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原料和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乙酰水杨酸溶液的标准曲线 |
5.2.2 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载药率及包封率 |
5.2.3 载药磁性高分子微球对乙酰水杨酸的体外释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纳米Fe3O4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对蛋白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概述 |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 |
1.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性质 |
1.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分散及表面修饰 |
1.2.1 磁性纳米粒子的团聚 |
1.2.2 纳米粒子的分散技术 |
1.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 |
1.3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3.1 细胞标记与分离 |
1.3.2 固定化酶 |
1.3.3 蛋白质纯化 |
1.3.4 肿瘤热疗技术 |
1.3.5 靶向药剂 |
1.3.6 磁共振造影剂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羧甲基葡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2 荧光光谱 |
2.3.3 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羧甲基葡聚糖的含量 |
2.3.4 考马斯亮兰法测定BSA浓度 |
2.4 羧甲基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应用实验 |
2.4.1 羧甲基葡聚糖改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
2.4.2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中羧甲基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
2.4.3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对BSA的吸附/解吸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中CMD的含量 |
2.5.2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
2.5.3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 |
2.5.4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对蛋白质的解吸性能 |
2.6 结论 |
第三章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在蛋白提纯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征 |
3.3.2 荧光光谱测定BSA/HSA浓度 |
3.3.3 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葡聚糖的含量 |
3.4 实验步骤 |
3.4.1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 |
3.4.2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吸附BSA的特异性 |
3.4.3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对BSA的吸附/解吸 |
3.4.4 免疫磁性微球从牛血清样品中分离BSA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Dextran-MNPs中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
3.5.2 Dextran-MNPs的表征 |
3.5.3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吸附BSA的特异性 |
3.5.4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对BSA的吸附 |
3.5.5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对BSA的解吸 |
3.5.6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牛血清中BSA的能力 |
3.6 结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其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磁流体制备研究进展 |
1.2.1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1.2.2 Fe_3O_4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
1.2.3 水基磁流体和油基磁流体 |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 |
1.3.1 原位法 |
1.3.2 包埋法 |
1.3.3 单体聚合法 |
1.4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细胞分离 |
1.4.2 固定化酶 |
1.4.3 靶向制剂 |
1.4.4 环境、食品微生物检测 |
1.4.5 核酸分离与测定 |
1.4.6 蛋白质纯化 |
1.5 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进展 |
1.5.1 脂肪酶概述 |
1.5.2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5.3 固定化酶材料的性能要求 |
1.6 本文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Fe_3O_4磁流体的制备 |
1.6.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1.6.3 磁性微球用于脂肪酶的固定化 |
1.6.4 本体聚合制备磁性载体固定化脂肪酶 |
第二章 油基磁流体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过程 |
2.2.4 磁流体的表征手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碱种类对磁流体磁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工艺合成Fe_3O_4磁流体的研究 |
2.3.3 Fe_3O_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2.3.4 Fe_3O_4磁性能分析 |
2.3.5 不同油酸用量对磁性粒子分散情况的影响 |
2.3.6 油酸改性前后磁性粒子表面基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悬浮聚合合成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过程 |
3.2.4 磁性微球分析及表征手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形态与结构 |
3.3.2 搅拌转速和油水比对磁性微球粒径的影响 |
3.3.3 十六醇对悬浮聚合的影响 |
3.3.4 磁性微球磁性能分析 |
3.3.5 磁性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分析 |
3.3.6 磁性微球表面基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性高分子微球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过程 |
4.2.4 测定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液体致孔剂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4.3.2 不同固定化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4.3.3 戊二醛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4.3.4 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微球后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体聚合法合成磁性大孔载体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料 |
5.2.2 仪器及设备 |
5.2.3 实验过程 |
5.2.4 表征方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正交试验优化本体聚合反应条件 |
5.3.2 不同给酶量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5.3.3 磁性载体表面基团分析 |
5.3.4 不同改性条件对载体固定化酶的影响 |
5.3.5 磁性载体的微观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羧基磁性微球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纳米磁性粒子制备方法研究 |
1.1.1 纳米磁性粒子的特性 |
1.1.2 纳米磁性粒子的制备方法 |
1.1.3 Fe_3O_4 纳米磁粒制备存在的问题 |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进展 |
1.2.1 磁性高分子微球结构与分类 |
1.2.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 |
1.2.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致敏 |
1.2.4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
1.2.5 高分子磁性微球研究展望 |
第二章 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纳米磁性微球的合成与表面改性 |
2.2.2 纳米磁性微球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形态及粒径表征结果 |
2.3.2 晶体结构表征结果 |
2.3.3 表面基团测定结果 |
2.3.4 磁性能表征结果 |
2.4 讨论 |
2.4.1 Fe~(2+), Fe~(3+)和NaOH 之间物质的量的影响 |
2.4.2 搅拌速度与总铁含量的影响 |
2.4.3 熟化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
2.4.4 微球的表面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羧基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3.1 材料 |
3.1.1 试验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试剂预处理 |
3.2.2 羧基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3.2.3 羧基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羧基微球形态及粒径 |
3.3.2 羧基微球表面活性基团 |
3.3.3 羧基微球磁性能特征 |
3.3.4 羧基微球的铁含量与羧基含量 |
3.4 讨论 |
3.4.1 Fe_3O_4 纳米磁性粒子量及其预处理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 |
3.4.2 单体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 |
3.4.3 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和引发剂(BPO)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 |
3.4.4 醇水比和稳定剂(PEG4000)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 |
3.4.5 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羧基磁微球荧光免疫分析法对AMI 早期标志蛋白的检测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羧基微球与捕获抗体Anti-H-FABP 10E1/Anti-Myo 7C3 的共价偶联 |
4.2.2 检测抗体Anti-FABP 9F3/Anti-Myo 4E2 的FITC 荧光素标记 |
4.2.3 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法对AMI 早期标志蛋白的检测 |
4.2.4 免疫特异性分析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羧基微球与捕获抗体Anti-H-FABP 10E1/Anti-Myo 7C3 的共价偶联 |
4.3.2 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法对AMI 早期标志蛋白的检测 |
4.3.3 免疫特异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捕获抗体与羧基微球的共价偶联 |
4.4.2 微球辅助荧光免疫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磁性水凝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型水凝胶 |
1.1 温度敏感水凝胶 |
1.1.1 高温收缩的聚合物微球 |
1.1.2 低温收缩的聚合物微球 |
1.2 pH敏感水凝胶 |
1.3 光响应性水凝胶 |
1.4 磁场响应性水凝胶 |
1.5 电场响应水凝胶 |
1.6 即型凝胶 |
2 磁性水凝胶 |
2.1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结构 |
2.2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2.2.1 原位法 |
2.2.2 单体聚合法 |
2.2.3 包埋法 |
2.3 磁性水凝胶的应用 |
2.3.1 固定化酶 |
2.3.2 细胞分离与标记 |
2.3.3 靶向药物释放 |
2.3.4 环境/食品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
2.3.5 DNA提取 |
2.3.6 新型的涂料或颜料 |
2.3.7 有机和生化合成 |
3 结语 |
(8)磁性生物高分子微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磁性生物高分子微球简介 |
2 磁性生物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2.1 包埋法 |
2.2 单体聚合法 |
2.2.1 悬浮聚合 |
2.2.2 乳液聚合 |
2.2.3 分散聚合 |
2.3 化学转化法 |
2.4 可控制自由基聚合 |
2.4.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 (ATRP) |
2.4.2 DPE法制备磁性复合微球[18] |
3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
3.1 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3.2 在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
3.3 靶向药物[23] |
4 前景展望 |
(9)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2.1 共沉淀法 |
1.2.2.2 氧化还原法 |
1.2.2.3 微乳液法和水热溶剂法 |
1.2.2.4 热解法 |
1.3 FE_3O_4 纳米颗粒的表面疏水改性 |
1.4 磁性复合微球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
1.4.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类型 |
1.4.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特点 |
1.5 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
1.5.1 包埋法 |
1.5.2 单体聚合法 |
1.5.2.1 悬浮聚合法 |
1.5.2.2 乳液聚合法 |
1.5.2.3 分散聚合法 |
1.5.2.4 原位法 |
1.5.2.5 可控制自由基聚合 |
1.6 磁性纳米复合微球的应用 |
1.6.1 细胞分离 |
1.6.2 离子交换分离 |
1.6.3 核酸分离 |
1.6.4 靶向制剂 |
1.6.5 固定化酶 |
1.6.6 催化剂分离 |
1.6.7 化工分离 |
1.6.8 磁共振造影剂 |
1.6.9 其他 |
1.7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亲油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步骤 |
2.2.3.1 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2.2.3.2 乙醇抽提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2.2.3.3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合成 |
2.3.1.1 TEM 表征 |
2.3.1.2 XRD 表征 |
2.3.1.3 红外表征 |
2.3.1.4 反应介质的pH 值对于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面带-COOH 的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3.1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3.2.3.2 PAA-co-PMMA 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A-co-PMMA 交联磁性复合微球 |
3.3.1.1 红外表征 |
3.3.1.2 TEM 表征 |
3.3.1.3 热重分析 |
3.3.1.4 磁性复合微球的磁响应性 |
3.3.1.5 耐酸性比较 |
3.3.2 反应介质极性的影响 |
3.3.2.1 TEM 表征 |
3.3.3 稳定剂浓度的影响 |
3.3.3.1 TEM 表征 |
3.3.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3.3.5 第二单体丙烯酸量的影响 |
3.3.6 交联剂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A-PST-PAN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3.1 制备微球的反应方程式 |
4.2.3.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4.2.3.3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IR)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3.3 激光光散射(LLS) |
4.3.4 乙醇/水对微球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 |
4.3.4.1 激光光散射(LLS)表征 |
4.3.4.2 光学显微镜表征 |
4.3.5 分散剂(PVP)用量对微球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 |
4.3.5.1 激光光散射表征(LLS) |
4.3.5.2 激光光散射表征(LLS)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E_3O_4在聚合物微球表面的沉积 |
5.1 引言 |
5.1.1 共沉淀法 |
5.1.2 复合磁性微球的特点 |
5.1.3 现阶段复合磁性微球的研究进展 |
5.1.3.1 合成粒径小且强磁响应性的微球 |
5.1.3.2 改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生物相容性 |
5.1.3.3 改进和拓展微球表面的功能性及其应用范围 |
5.1.3.4 提高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稳定性 |
5.1.3.5 发展和完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形成机理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5.2.3 实验步骤 |
5.3 相关表征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透射电镜图(TEM) |
5.4.2 热重分析(TGA) |
5.4.3 红外谱图(IR) |
5.4.4 磁性表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纳米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聚(苯乙烯—丙烯酸)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研究进展和本研究目标、内容 |
1.1 概述 |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概念及分类 |
1.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特性 |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
1.2.1 包埋法 |
1.2.2 单体聚合法 |
1.2.3 原位法 |
1.2.4 化学转化法 |
1.2.5 生物合成法 |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主要应用 |
1.3.1 细胞分离 |
1.3.2 固定化酶 |
1.3.3 免疫测定 |
1.3.4 靶向药物 |
1.3.5 DNA分离及核酸杂交 |
1.3.6 有机和生化合成 |
1.3.7 环境/食品微生物检测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研究意义 |
第2章 纳米Fe_3O_4磁流体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及设备 |
2.2.3 纳米Fe_3O_4颗粒的制备 |
2.2.4 纳米Fe_3O_4水基磁流体的制备 |
2.2.5 纳米Fe_3O_4颗粒及磁流体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Fe_3O_4颗粒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改性前后纳米Fe_3O_4颗粒的红外分析 |
2.3.3 Fe_3O_4颗粒的磁性能分析 |
2.3.4 磁流体的TEM分析 |
2.3.5 磁流体的分散稳定性考察 |
2.4 磁流体制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比例 |
2.4.2 PEG用量对磁流体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散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及设备 |
3.2.3 单分散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3.3 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
3.3.1 聚苯乙烯微球的红外图谱分析 |
3.3.2 聚苯乙烯微球的形态 |
3.4 各单因素对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粒径的影响 |
3.4.1 引发剂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3.4.2 温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3.4.3 分散稳定剂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3.4.4 单体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3.4.5 分散介质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散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设备 |
4.2.2 化学原料与试剂 |
4.2.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4.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大小和形貌 |
4.3.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分析 |
4.3.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XRD分析 |
4.3.4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5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磁响应性和磁性能分析 |
4.3.6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热稳定性分析 |
4.3.7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磁含量分析 |
4.3.8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耐酸碱性分析 |
4.3.9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面羧基含量 |
4.4 实验条件对磁性高分子微球性能的影响 |
4.4.1 丙烯酸对磁性高分子微球性能的影响 |
4.4.2 磁流体对磁性高分子微球性能的影响 |
4.4.3 交联剂对磁性高分子微球性能的影响 |
4.4.4 磁性微球制备过程其它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热敏性磁性高分子微球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D]. 裴新江. 河北大学, 2020(08)
- [2]环境响应性微球研究进展[J]. 陈朝霞,张玉红,刘航,艾书伦,何培新. 粘接, 2013(01)
- [3]Fe3O4/PS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D]. 宋佳.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4]纳米Fe3O4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对蛋白的分离纯化研究[D]. 周瑜. 中南大学, 2009(04)
- [5]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其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D]. 张小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6]羧基磁性微球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的研究[D]. 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磁性水凝胶研究进展[J]. 张鸿儒,刘文涛,何素芹,李智慧,杨明成,朱诚身. 材料导报, 2009(03)
- [8]磁性生物高分子微球的研究[J]. 赵静贤,李巧玲. 上海化工, 2008(09)
- [9]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陆婷. 江南大学, 2008(03)
- [10]聚(苯乙烯—丙烯酸)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郧栋. 兰州理工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