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创新精神三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文[1](2020)在《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思维在成为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并加以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和套路规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资源,即根据当地学校特色实现校本化,同时将计算思维培养涉及到校本化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呼和浩特市某实验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设施以及本地文化等因素开展具有该校特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并将计算思维融入到校本课程设计中,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融入计算思维的五要素,并在该校实施。前期采用文献法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找出适合的学者观点并适当借鉴,后期分别采用课堂观察法和教育观察法对被研究者的不同学习行为进行课上观察并随手记录,在不断分析反馈调整的过程中完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
李雅洁[2](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走势。在科技不断发展、劳动形态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呼唤我们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阶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整理关于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明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与特征。本文接着通过解读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与实地考察,明确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实践创新”;小学劳动活动丰富多样。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初步成效进行总结: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同时也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小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改进路径:转变“重智轻劳”传统劳动教育观念;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袁丽萍[3](2020)在《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曲”审美观解读》文中提出从"曲"的审美理论、审美创作实践以及影响"曲"审美观形成的因素三方面全面深入解读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曲"审美观。对"曲"审美观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从张大千审美观的角度探究其绘画创作理论与实践,丰富张大千研究成果;从审美的层面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丰富与拓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刘俊柱[4](2019)在《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在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会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通过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早已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具有较大探索空间。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强调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总结出具体实践策略。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作过程进行了总结。正文首先厘清了创新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得出创新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概念,继而从国家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坚持问题导向,详细梳理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在评价标准、高考命题、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应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作文命题顶层设计、作文教学影响因素、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论文最后一章,在前文相关阐述基础上,针对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进行作文评价、突破思维定势等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办法;并针对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构思、风格体裁等方面,开拓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路。
李海[5](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邱娅[6](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天津大学校园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中国高校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高校的对外宣传在高校国际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高校新闻英译质量刻不容缓。但目前高校新闻英译质量不容乐观,部分高校的英文新闻甚至无法起到传递信息和对外宣传的基本作用。因此,研究如何高高校新闻英译质量也成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热门课题。2017年10月,笔者经学院推荐,加入天津大学国际新媒体中心,参与天津大学新闻英译工作。笔者在此期间共编译新闻一万余字,内容涉及校内重大活动、科研突破、领导讲话等。本文是笔者以本次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多篇新闻英译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所完成的一篇实践报告。笔者在实践报告中总结了自己在高校新闻翻译中的一些收获与经验,论述了笔者是如何在目的论三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高校新闻英译实践的。本实践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述,笔者介绍了任务背景、任务简介、任务特点、任务要求及任务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述,笔者依次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审校三个步骤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整体翻译流程;第三部分是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笔者采用案例分析法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次分析了目的论三原则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一部分为实践总结,包括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的一些收获与反思。本实践报告论证了目的论三原则对高校新闻翻译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在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论框架内分析高校校园新闻英译,不仅能够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还能够为校园新闻的译者供参考。
卢晓琦[7](2019)在《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行动研究 ——以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文中指出日前,教育领域迎来了 STEM、创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热潮,承载着多元教育理念的乐高机器人借此热潮也逐渐走进中小学课堂。然而目前的机器人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学方式传统且单一、课堂创新不足,教师不能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支持工具等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高阶思维的学生,学生模仿搭建能力强但创新搭建能力弱,在完成机器人设计挑战任务时不懂迭代,更怕失败的重要原因。当下很多研究表明,设计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拥有改变世界的工具和信心。已有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将设计思维融入到课堂中,并对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了一定的探讨。本研究中,设计思维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小学机器人课堂学习环境中。设计思维过程强调的迭代式快速原型设计、将错误描述为学习机会是本研究的重点。教育工作者认为设计思维过程是一种教授综合性STEM课程的方式,且有助于让学生参与建构主义学习,培养21世纪的技能。最重要是,学生在创建原型、草图和项目时探索了设计思维的不同方面。他们在完成机器人课堂上的设计挑战任务时充满活力和挑战,因为他们与同伴进行了头脑风暴,并不断迭代测试、从失败中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本研究中,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笔者尝试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并将设计思维融入到一学期的小学机器人课程,开发了 30个课时的教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法,在30个课时中,针对A小学乐高EV3机器人个案班级实施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教学方案。教学中,笔者全面收集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课堂观察笔记、上课照片、学习日志、访谈记录、教学反思等,并据此不断对整个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方案予以修订。并于方案实施后对学生进行设计知识、迭代倾向和对失败的态度问卷调查,以此对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检验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以期解决三大研究问题:(1)依据设计思维方法,如何设计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方案?(2)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课程是否教导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更大的迭代倾向、能够重新看待失败并学到设计知识?(3)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有何反思与成长?本研究认为设计思维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融入机器人教学中并可设计一学期的教学方案。方案实施后对收集到的量化和质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的设计知识、迭代倾向和对失败的态度以及学习动机均有明显进步。教师透过课后反思体悟到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同时设计思维的融入可以为学生设计作品过程提供支架和方法,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各有特色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反复练习才能成为融入设计思维的课堂上有效的促进者。文章最后提出设计思维融入教学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以期促进设计思维在学校课堂的推广。
张春利[8](2017)在《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具有过硬英语写作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作为一门检验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学科,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任重道远。成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是英语写作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和依托,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但事实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现状不容乐观。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良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理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总结了传统写作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否解决传统教学设计中现出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度、教与学时间对比和教学效果等问题?本研究选取大学英语写作遣词三原则、写作句子三原则以及段落篇章等教学内容作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试图探究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并以写作遣词三原则知识点作为教学案例详细阐述课堂实施过程。本研究以石狮闽南理工学院16级光电信息工程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前后测、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并且能够从以下五个角度改变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1)从教学设计理念角度分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较传统的教学设计更为人性化;(2)从教师角色角度分析: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辅助学生创设知识构建的情境,充分体现了教师知识引导者的角色;(3)从学生参与度层面来看: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学生课前、课中的参与度都远高于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4)从教与学时间对比分析来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将新知识吸收环节放在课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探究提供了更多时间,使学生学习时间大于教师教学时间;(5)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在本研究中笔者得出以下启示:即在不改变教学组成要素的前提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赋予教育浓厚的人情味,会使教学更加有效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详细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并具体设置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环节和流程。
韩博文[9](2017)在《论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外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为滞后。鉴于此,笔者致力于讨论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图表法、实验法对国内外翻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教学原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大纲、专业测试与评估等问题。本文在对本科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提高母语水平及修养、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打开院系壁垒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结合俄语翻译硕士培养目标,指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还有待完善:使用现代化翻译辅助软件、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的作用、俄语翻译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的增设及建立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考虑我国翻译专业的教学需求,本文对翻译、翻译专业、翻译学、教学翻译、翻译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利用语言学、翻译学等理论探讨了翻译专业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将其拆分成四个方面的分力:即策略能力、语言单位的翻译能力、交叉学科的知识能力和使用现代翻译工具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翻译专业教学列举了不同类别的教学方法,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对翻译专业的教学原则提出了自己合理化建议。结合国外翻译专业教学经验和我国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如何在学术环境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两种教学模式。在测试与评估方面,论述了测试的分类以及影响测试的客观因素,从对学生的评估、对课程的评估、翻译专业的社会评估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教学评估问题并介绍了五种俄汉翻译常用技巧和五种文体的俄汉翻译要点。本文论述了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各环节因素,阐明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新兴专业的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张峰,张旭云,张斌,康明[10](2016)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一)选题的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陈述,新时代人类社会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具备合作创新的思想意识。语文教学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为依据,抓住学生的个体差性异和对学习需求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具有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思想的学习方式。语文是具有综合性学习性质的学科,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培养创新精神三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创新精神三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基础 |
2.1.1 校本课程资源 |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2.1.3 计算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发展性教育理论 |
2.2.3 范例教学理论 |
3 融入计算思维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
3.1.1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分析 |
3.1.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分析 |
3.1.3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的方法分析 |
3.2 融入计算思维的研究 |
3.2.1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思维研究的文献分析 |
3.2.2 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研究 |
3.2.3 融入计算思维的校本化研究 |
3.3 研究现状总结 |
4 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概述 |
4.1 前期分析 |
4.1.1 学习内容分析 |
4.1.2 学习目标设计 |
4.1.3 学习者分析 |
4.1.4 学习环境分析 |
4.2 教学过程设计 |
4.3 教学评价 |
4.3.1 教学过程评价 |
4.3.2 教学成果评价 |
5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反馈 |
5.1 课程实施概况 |
5.2 课程实施阶段 |
5.4 课程实施的反馈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变革的应然诉求 |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亟待改革的实然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小学劳动教育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三、小学劳动教育将呈现新形态 |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一、“核心素养”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
二、“核心素养”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 |
三、“核心素养”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 |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
第二章 小学劳动教育新要求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 |
二、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创新” |
三、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取得的成效 |
一、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 |
二、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 |
三、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 |
第三章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与成因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 |
一、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 |
二、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 |
三、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存在困境的成因 |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 |
二、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 |
三、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 |
四、小学生自身的局限 |
第四章 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改进路径 |
第一节 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 |
一、优化社会劳动环境,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二、创设校园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
三、研习劳动教育政策,建构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 |
第二节 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一、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 |
二、以学生生活融通课程内容 |
三、以学生探索导向课程实施 |
第三节 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 |
一、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
二、挖掘校内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功能 |
三、创造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机会 |
第四节 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 |
一、结合情境式教育方式的运用 |
二、促进评价式教育方式的生成 |
三、加强STEM教育方式的渗透 |
第五节 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
一、制定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南 |
二、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曲”审美观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大千有关“曲”的审美理论 |
二、张大千“曲”的审美创作实践 |
三、张大千“曲”审美观形成的原因 |
(4)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创新及不足 |
一、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二)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二、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作文教学模式化问题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解决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相关问题的建议…… |
(一)优化高考作文相关顶层设计 |
(二)打造鼓励作文创新宏观氛围 |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 |
四、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
(一)培养追求创新的兴趣 |
(二)赏识善于发现的心灵 |
(三)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
(四)开拓作文书写的新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职前数学教师 |
1.2.2 实践知能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4 研究问题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实践知能 |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
2.1.3 知识及其分类 |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
4.4 研究方法 |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
4.5 研究流程 |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
4.6 研究工具 |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4.10.1 研究的信度 |
4.10.2 研究的效度 |
4.10.3 研究的伦理 |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5.2.4 小结 |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启示与建议 |
8.2.1 研究启示 |
8.2.2 建议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
8.5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个人简历 |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
3.发表论文 |
致谢 |
(6)目的论视角下天津大学校园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简介 |
1.3 任务特点 |
1.4 任务要求 |
1.5 任务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第3章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
3.1 理论指导 |
3.1.1 目的论三原则 |
3.1.2 目的论三原则在高校新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
3.2 翻译案例分析 |
3.2.1 词汇层面 |
3.2.2 句子层面 |
3.2.3 篇章层面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收获与心得 |
4.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行动研究 ——以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设计思维研究现状 |
1.3.3 设计思维与机器人教学融合 |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
1.4.1 教学领域 |
1.4.2 研究方法限制 |
1.4.3 研究对象限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小学中高年级 |
2.1.2 乐高EV3机器人 |
2.1.3 设计思维 |
2.1.4 迭代快速原型设计、迭代文化、重构失败 |
2.2 理论基础 |
2.2.1 隐性增量智力理论 |
2.2.2 目标设定理论(GST) |
2.3 总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行动研究法 |
3.1.2 调查研究法 |
3.1.3 课堂观察法 |
3.2 研究架构与流程 |
3.2.1 研究架构 |
3.2.2 研究流程 |
3.3 研究场域与研究参与者 |
3.3.1 研究场域 |
3.3.2 研究参与者 |
3.4 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方案设计 |
3.4.1 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课程架构 |
3.4.2 教学进度 |
3.5 数据收集与工具 |
3.5.1 量化资料 |
3.5.2 质性资料 |
3.5.3 资料检核 |
第4章 研究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方案的应用与修正 |
4.1.1 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方案的应用 |
4.1.2 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方案教学历程与修正 |
4.1.3 结语 |
4.2 学生于设计思维知识、迭代倾向和对失败的态度的进步情况 |
4.2.1 量化资料 |
4.2.2 质性资料 |
4.3 研究者的反思与成长 |
4.3.1 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
4.3.2 迭代倾向提升策略 |
4.3.3 对失败的态度转变 |
4.3.4 个人专业成长 |
4.4 结语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融入设计思维机器人教学方案 |
5.1.2 学生在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迭代倾向 |
5.1.3 融入设计思维的机器人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失败的态度 |
5.1.4 融入设计思维机器人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知识 |
5.1.5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与专业成长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1 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 |
5.2.2 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 |
5.3 研究局限 |
5.3.1 研究时间有限 |
5.3.2 研究对象受限 |
5.4 建议 |
5.4.1 融入设计思维教学方面的建议 |
5.4.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翻转课堂 |
二、教学设计 |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述评 |
一、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二、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小结 |
三、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四、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小结 |
第三节 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述评 |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二、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小结 |
三、国内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四、国内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小结 |
五、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述评 |
第四节 国内外大学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
一、国内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 |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
第一节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结果统计分析 |
四、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 |
第三节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流程 |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
第四章 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写作成绩分析 |
一、写作成绩统计分析 |
二、写作成绩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评价 |
一、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二、学生访谈与结果分析 |
三、同行评价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英语写作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5 写作测试卷 |
附录6 课前自主学习材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论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国内翻译教学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二、国外翻译教学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二节 开设俄语翻译专业的背景及意义 |
一、开设俄语翻译专业的背景 |
二、开设俄语翻译专业的意义 |
第三节 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
第一章 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翻译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评析 |
一、着作中的翻译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 |
二、期刊中的翻译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国外翻译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评析 |
一、国外翻译理论文献述评 |
二、国外翻译专业教学理论评述 |
第三节 我国俄语翻译专业研究建议 |
一、加强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 |
二、重视翻译教学理论的研究 |
三、推动外部学术活动的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语翻译专业能力培养 |
第一节 俄语翻译专业相关概念分析 |
一、翻译基础体系论 |
二、翻译专业的概念界定 |
三、翻译学的基础体系论 |
第二节 翻译能力的培养 |
一、策略能力 |
二、语言单位的翻译能力 |
三、交叉学科的知识能力 |
四、使用现代翻译工具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
第一节 翻译专业课程特点 |
一、课程的定义 |
二、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
第二节 俄语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
一、俄语翻译专业的成立 |
二、俄语翻译专业培养目标 |
三、俄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俄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一、俄语口译翻译硕士专业简介 |
二、俄语翻译硕士口译课程特点 |
第四节 浅析俄语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
一、国内外翻译专业课程要求 |
二、提高母语水平及汉语素养 |
三、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
四、打开院系壁垒,跨专业课程共享 |
第五节 俄语翻译专业本科与硕士课程比较 |
一、本科翻译专业课程模式 |
二、研究生翻译专业课程模式 |
三、对翻译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几点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任务 |
第一节 俄语翻译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 |
一、本科俄语翻译专业教学方法 |
二、口译翻译硕士教学方法 |
三、笔译翻译硕士教学方法 |
第二节 在学术环境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两种教学模式 |
一、模式1:将翻译作为语言学课程的一部分,进行翻译教学 |
二、模式2:将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部分,进行翻译教学 |
第三节 俄语翻译专业课程大纲的设置 |
一、第一阶段:以翻译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计划 |
二、第二阶段:以语篇内容为基础,翻译为本的教学计划 |
第四节 俄语翻译专业测试与评估 |
一、俄语翻译专业的测试 |
二、俄语翻译专业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汉翻译常用技巧及教学原则 |
第一节 俄汉语词翻译技巧 |
一、俄语成语的翻译 |
二、数字的翻译 |
三、形动词短语和который连接的定语从属句的翻译 |
四、俄语中常用虚词的翻译 |
五、副动词短语的译法 |
第二节 俄汉文体翻译技巧 |
一、科技文体的翻译要点 |
二、新闻文体的翻译要点 |
三、公文文体的翻译要点 |
四、政论文体的翻译要点 |
五、经贸文体的翻译要点 |
第三节 俄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原则及建议 |
一、俄语翻译专业教学原则 |
二、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一 高校翻译专业教师情况调查表 |
表二 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调查表 |
表三 翻译(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表 |
表四 高等学校(含民办)俄语教学情况统计信息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培养创新精神三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D]. 李静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李雅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曲”审美观解读[J]. 袁丽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4]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D]. 刘俊柱.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目的论视角下天津大学校园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邱娅. 天津大学, 2019(06)
- [7]融入设计思维的小学中高年级机器人教学行动研究 ——以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D]. 卢晓琦.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张春利.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论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 韩博文.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10]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A]. 张峰,张旭云,张斌,康明.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一卷),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