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特殊语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1](2021)在《《左传》宾语前置句式的韵律句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越君(Truong Viet Quan)[2](2021)在《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越语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越南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越南语中借入的部分汉语,受越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上述诸变化。越南歌谣是越南口头文学最典型的体裁之一,其内容众多、题材丰富、形式特殊,是越南传统文化的象征。越南歌谣中存在大量汉越语,《越人歌谣宝库》中一共有16098首歌谣,有12628首歌谣都出现了汉越语,占比78.4%。将越南歌谣作为研究汉越语的材料,一方面能够重新界定汉越音、汉越语以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指出汉越语构造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用价值,从中找到汉越语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阐述作为越南语书面语的汉越语在越南民间口头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为何汉越语是越南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并且说明中国语言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影响。在语音方面,中古汉语传入越南后就已产生变化,中古汉语语音的变化包括声、韵、调三方面,三者的变化不是同时、同步发生的。在中古汉语语音向如今的汉越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汉越音中留下了一些变化痕迹,越南语中方言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体现出这一演变过程。这些痕迹表明汉语南方方言(粤语)对汉越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造方面,汉语词汇进入越南语后,受越南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支配,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汉语“越化”程度的高低,越南人在汉越语素的基础上使用倒序或换改汉越语的语素的方法来构成新词,也按汉语或越南语语序构成新词。汉越语的构造并非固定不变,汉越语也随着越南文化、越南语内部规律以及歌谣的内部要求而灵活变化。在语义方面,汉语进入越南语后,有些汉语源语的语义产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中越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汉语进入越南语后,为了适应越南文化则产生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越南语的同义现象使得汉语的语义产生变化。汉越语语义变化常表现为缩小汉语源语的语义或者改变汉语源语的意义,这也改变了汉越语的语体色彩。越南歌谣中汉越语产生新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词汇隐喻和词汇转喻,另外,在社会背景和具体语境中,越南人可能会对汉语产生误解,误解之后的意义成为汉越语的新义。汉越语虽然还保留汉语源语的语境表征意义,但它主要象征美好、素雅的形象。越南歌谣存在大量汉越语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越南深受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也对歌谣体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汉越语在越南歌谣中还有修辞及语用价值。汉越语能为越南歌谣添加庄重、素雅的色彩,增加歌谣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含蓄性,也可以体现歌谣的礼貌原则和隐含会话含义等。本文全面考察越南歌谣中汉越语在语音、构造、语义、修辞及语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越语与非汉越语之间的区别,指出汉越语上述诸变化的规律,为汉越语研究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张清扬[3](2021)在《《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唐文的《郑玄辞典》中所收入的郑玄《毛诗笺》中的语词训释材料,以及《故训汇纂》中收入的《毛诗笺》词语训释材料。研究方法即将《郑玄辞典》中收录的郑玄语词训释材料与《毛诗笺》注释原文对照,以求校正和补充《郑玄辞典》已收和应收未收的语词训释材料,又与《故训汇纂》中收录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做简要对比,从而对《郑玄辞典》所做的郑训资料汇集工作予以恰当的定位和评价。文章旨在通过重新整理校对《郑玄辞典》与《故训汇纂》中收录的《毛诗笺》训释材料,并补充其应收而未收的《毛诗笺》训释材料,爲今後的学者们对郑学的研究提供便利。本文分爲三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预期目标及研究方法和判断应收而未收标准。第一章是《郑玄辞典》已收入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校正,本章将《郑玄辞典》已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毛诗笺》原文比较,将比较结果分爲脱文、衍文、)文、断句有误、所属篇目有误五类。第二章是《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总结爲单音节未收和复音节未收两类,并各自分成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三章是《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故训汇纂》比较之得失,本章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故训汇纂》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材料无误而《郑玄辞典》有误,第二部分是《故训汇纂》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第三部分是《郑玄辞典》所收材料无误而《故训汇纂》有误,第四部分是《故训汇纂》未收录而《郑玄辞典》已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李季[4](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李武伟,周俊勋[5](2020)在《上古汉语OV语序宾语前置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古汉语OV语序前置宾语,根据前置宾语是否自带焦点的特徵,可将其分爲自带焦点和不自带焦点两类,前者由疑问代词充当,後者包括名词和代词,其中代词由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构成。在全面描写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名词前置机制爲焦点化或话题化,不自带焦点成分的代词前置机制爲话题吸引。
张鹏飞[6](2020)在《《诗经》倒装表达的语用动因》文中指出《诗经》收录整理的主要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作品,解读中的一个难点是倒装表达。《诗经》有128篇诗歌含有倒装354句,其中"中+名词"49句、主谓倒装24句、宾语前置262句(有3句与"中+名词"兼类)、状语后置17句、其他倒装5句。宾语前置类全量大,是上古汉语倒装表达的典型。造成《诗经》倒装表达频出的语用动因有三:一是叶韵,"叶韵"倒装是出于诗体语音修辞的需要,计有176例(含兼类3句中的3次);二是强调,"强调"倒装是为凸显焦点信息,计有113例;三是惯用,"惯用"倒装是上古汉语既成语序的沿用和自然语序的遗留,计有68例。《诗经》的倒装表达揭示了它在上古汉语语序变化中的地位。
李武伟[7](2020)在《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分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早在春秋以前就出现了,该结构依据"是"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主谓式""主宾谓式""宾谓式"三种。对上古汉语文献分层比较后发现,"主谓式"只存在于春秋前,而"主宾谓式"存在于战国以前,"宾谓式"一直保存到东汉。上古汉语中的"NP是VP"结构是不同质的三种结构,但它们都不是语法上的结构,而是语用上的表达结构,其形成机制是由不同语用手段制约的。由于"NP是VP"结构的不同质,其中"是"的语法性质和功能也不同,"主谓式"中"是"为衬音助词,其功能为补充音节;"主宾谓式"中"是"为代词,其功能为复指;"宾谓式"中"是"为结构助词,起着标记词的功能。
夏晨阳[8](2020)在《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补白既属于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也属于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当补白作为助读系统时,它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当补白作为知识系统时,它本身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好补白这一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的语法知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相比于以往的语文教材补白,内容与及分布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过渡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师来讲,需要适时研究、比较这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的异同,以利于教学衔接。近年来,学界逐渐涌现了一些有关补白的教学研究。但是并没有对全套新旧两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的比较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特点,进而引起语文教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补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之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因此,本文选取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作比较。首先,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宏观分析。宏观分析指的是把所有的补白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将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对比分析。本章先比较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的异同,然后从补白的类型以及分布两个角度来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宏观分析。同人教版语文教材补白相比较,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更注重补充语法修辞知识,并且补白的分布呈现出数量逐渐递减,理解难度逐渐递增的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次,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微观分析。微观分析指的是将两版语文教材单篇补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章主要从语言、逻辑、内容三个角度来对两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微观分析。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用词更口语化,语言更亲切;内容不求全面,注重基础性;逻辑顺序的安排是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知识点大多都是陈述性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并且补白中还举了大量的课文中的句子,方便教师随文教学。最后,根据以上对比研究总结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特点,提出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在教学原则方面,本文提出了随文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策略方面,本文提出了把握补白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运用。
刘雪娇[9](2020)在《《管子》宾语前置句研究》文中提出《管子》语料庞大,内容丰富,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着作,在语言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宾语前置句在语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通过对《管子》中的宾语前置句的统计分析得出《管子》宾语前置句的特点,不仅能丰富专书研究,也能为语法研究提供一些依据。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宾语前置句进行穷尽式统计,并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和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句。第二部分是对每个类型的宾语前置句进行结构分析,每个类型分为普通搭配和固定结构。第三部分通过对宾语前置句类型及结构的统计分析得出《管子》宾语前置句的特点是:各个类型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类型内部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宾语前置句有从逆序向顺序发展的趋势;固定搭配的宾语前置句占优势;无条件宾语前置句形式灵活多样。将《管子》《左传》《后汉书》这三本着作中的宾语前置句对比,可以发现宾语前置句在春秋至南朝宋时期的发展变化,得出了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的疑问代词益发丰富并且前置的能力逐渐增强,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发展趋势比较平稳,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呈紧缩的状态,介词宾语前置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的结论。
禹剑[10](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二、《诗经》特殊语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经》特殊语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5 研究方法 |
0.6 语料来源 |
0.7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从歌谣中的汉越语看汉语借词历史层次 |
1.1 中越语言接触的历史 |
1.1.1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 |
1.1.2 从越南歌谣看中越语言接触 |
1.2 汉越语的界定 |
1.2.1 汉源词与汉越语的关系 |
1.2.2 汉越音与汉越语的关系 |
1.2.3 汉越语的定义 |
1.3 越南语中越化汉越语层 |
1.3.1 汉语借词的历史分期 |
1.3.2 从汉越语看汉越音系 |
1.3.3 越化汉越音 |
1.3.4 越南语中汉语方言借词的归属 |
1.3.5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的变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越南歌谣中汉越语的构造特点 |
2.1 汉越单纯词与汉越合成词的构词特点 |
2.1.1 汉越语素 |
2.1.2 汉越单纯词 |
2.1.3 汉越合成词 |
2.2 汉越固定短语的构造特征 |
2.2.1 汉越谚语 |
2.2.2 汉越成语 |
2.2.3 全造汉越固定短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歌谣中汉越语的语义生成 |
3.1 汉越语的语义变化 |
3.1.1 社会因素 |
3.1.2 同义词因素 |
3.1.3 语体因素 |
3.2 汉越语创造新义的途径 |
3.2.1 词汇隐喻 |
3.2.2 词汇转喻 |
3.2.3 其它途径 |
3.3 汉越语在歌谣中的语境表征意义 |
3.3.1 指事物 |
3.3.2 指颜色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语在越南歌谣中的修辞及语用价值 |
4.1 越南歌谣使用汉越语的原因 |
4.1.1 经济 |
4.1.2 政治 |
4.1.3 社会 |
4.1.4 中国文学对越南歌谣的影响 |
4.2 汉越语的修辞价值 |
4.2.1 增添歌谣的庄重、素雅色彩 |
4.2.2 加强歌谣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
4.2.3 加强歌谣的含蓄性 |
4.3 汉越语在歌谣中的语用价值 |
4.3.1 体现礼貌原则 |
4.3.2 体现歌谣隐含的会话含义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声母系统的表现 |
附录二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韵母 |
附录三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声调 |
附录四 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不包括人名和地名)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三、预期目标及研究方法 |
四、判断应收而未收录的标准 |
第一章 《郑玄辞典》已收入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校正 |
一、脱字 |
二、衍文 |
三、讹文 |
(一)字形相近而讹 |
(二)字音相近而讹 |
(三)语序颠倒而讹 |
(四)其他讹误 |
四、断句有误 |
五、所属篇目有误 |
小结 |
第二章 《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 |
一、单音词未收 |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
二、复音词未收 |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
小结 |
第三章 《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故训汇纂》比较之得失 |
一、《故训汇纂》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材料无误而《郑玄辞典》有误 |
(一)脱文 |
(二)衍文 |
(三)讹文 |
(四)断句有误 |
(五)所属篇目有误 |
二、《故训汇纂》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
三、《郑玄辞典》所收材料无误而《故训汇纂》有误 |
(一)脱文 |
(二)讹文 |
(三)所属篇目有误 |
四、《郑玄辞典》已收录而《故训汇纂》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
五、《郑玄辞典》和《故训汇纂》均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
二、研究内容 |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
三、研究目的 |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阅读 |
(二)阅读策略 |
(三)古诗文 |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文本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
一、诵读识字 |
二、字形识意 |
三、虚词断句 |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6)《诗经》倒装表达的语用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经》倒装表达的结构类型 |
(一)“名词+中”作“中+名词” |
(二)主谓倒装 |
(三)宾语前置 |
1.用“之”、“是”、“斯”等提前宾语,计有62句。 |
2.用“于”、“来”、“云”等提前宾语,计有17句。 |
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计有80句。 |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计有43句(含兼类“中+名词”1句)。 |
5.介词“以”(或“用”)的宾语前置,计有35句。 |
6.直接将宾语前置,计有25句(含兼类“中+名词”2句)。 |
(四)状语后置 |
(五)其他倒装方式 |
二、《诗经》倒装表达频出的语用分析 |
(一)叶韵 |
(二)强调 |
(三)惯用 |
三、《诗经》的倒装表达与上古汉语语序 |
(一)“名词+中”与“中+名词”共存折射着上古汉语的自然语序 |
(二)《诗经》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倒装表达的典型 |
四、结语 |
(一)叶韵、强调、惯用是造成《诗经》倒装表达频出的主要原因 |
(二)《诗经》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倒装表达的典型 |
(三)《诗经》“中+名词”和“名词+中”共存反映了上古汉语自然语序遗存和词汇双音化痕迹 |
(7)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NP是VP”结构的争议与问题 |
(一)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的界定 |
(二)“NP是VP”结构中“是”为代词说 |
(三)“NP是VP”结构中“是”为助词说 |
(四)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的重新审视 |
二、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的类型及时代层次 |
第一,“NP是VP”结构中的“主谓式”。 |
第二,“NP是VP”结构中的“主宾谓式”。 |
第三,“NP是VP”结构中的“宾谓式”。 |
三、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中“是”的性质和功能 |
(一)“主谓式”结构中“是”的性质和功能 |
(二)“主宾谓式”结构中“是”性质和功能 |
(三)“宾谓式”结构中“是”性质和功能 |
四、“NP是VP”三种结构的消长 |
五、结 语 |
(8)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补白板块宏观分析 |
第一节 补白篇目的异同比较 |
一 两版教材内容相同的补白 |
二 两版教材内容不同的补白 |
第二节 补白的类型分析 |
一 统编版教材补白类型 |
二 人教版教材补白类型 |
三 两版教材补白类型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补白的分布分析 |
一 统编版教材补白分布 |
二 人教版教材补白分布 |
三 两版教材补白分布比较分析 |
第二章 补白板块微观分析 |
第一节 补白的语言分析 |
一 两版教材补白语言比较分析 |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语言特点 |
第二节 补白的内容分析 |
一 两版教材补白内容比较分析 |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内容特点 |
第三节 补白的逻辑分析 |
一 两版教材补白逻辑比较分析 |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逻辑特点 |
第三章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原则 |
一 随文教学原则 |
二 循序渐进原则 |
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二节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方法 |
一 把握补白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
二 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 |
三 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目录 |
附录 B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目录 |
附录 C 统编版语文教材特有的补白目录 |
附录 D 人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补白目录 |
附录 E 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类型对比目录 |
致谢 |
(9)《管子》宾语前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管子》研究现状 |
(二)宾语前置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一、《管子》宾语前置句类型 |
(一)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 |
(三)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
(四)介词宾语前置句 |
(五)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句 |
二、《管子》宾语前置句结构分析 |
(一)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结构分析 |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的结构分析 |
(三)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结构分析 |
(四)介词宾语前置句结构分析 |
(五)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句结构分析 |
三、《管子》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及历时比较 |
(一)《管子》宾语前置句特点 |
(二)《左传》《管子》《后汉书》历时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引书简称 |
前言 |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代词 |
五、数词和量词 |
六、副词 |
七、介词 |
八、连词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
结语 |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诗经》特殊语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传》宾语前置句式的韵律句法研究[D]. 刘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D]. 张越君(Truong Viet Quan). 西南大学, 2021(01)
- [3]《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D]. 张清扬.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上古汉语OV语序宾语前置形成机制[J]. 李武伟,周俊勋.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0(02)
- [6]《诗经》倒装表达的语用动因[J]. 张鹏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分层研究[J]. 李武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8]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D]. 夏晨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管子》宾语前置句研究[D]. 刘雪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