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蜡蚧轮枝菌对大棚蔬菜蚜虫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艳,马嘉瑜,马光孝,王嘉欣,王岩,贾彦霞[1](2020)在《蜡蚧轮枝菌与纳米材料复配对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JMC-01菌株防治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效果,用蜡蚧轮枝菌JMC-01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以及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与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纳米活性炭复配对3种害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分析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中添加纳米助剂与未添加纳米助剂处理对3种害虫的致死情况。结果表明:添加2种纳米助剂对3种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120 h后,添加纳米活性炭对3种害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对桃蚜、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最高达83.96%和84.62%和60.26%,添加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对桃蚜、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最高达82.72%、82.06%和51.85%,从而为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设施蔬菜害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谢文,郅军锐,周叶鸣[2](2020)在《蜡蚧菌防治小型害虫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真菌是十分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致病性强、寄主范围广和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国外已将多种蜡蚧菌开发成商品化制剂用于农林病虫害防治,而国内的开发应用相对较弱。为了更好地将蜡蚧菌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本文综述了蜡蚧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应用于蚜虫、粉虱、蓟马和木虱等小型害虫防治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目前存在的应用技术问题及解决途经,以期为开展相关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谢婷[3](2020)在《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i是蔬菜和棉花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以烟粉虱和蜡蚧轮枝菌JMC-01为研究对象,用体式显微镜和扫面电子显微镜对烟粉虱若虫被蜡蚧轮枝菌JMC-01的侵染过程进行了观察,随之又测定了侵染后烟粉虱若虫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蜡蛤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的致病机制;通过对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基的优化,筛选出液体培养基所需要的最佳条件;利用8种常用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比较,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筛选出与蜡蚧轮枝菌JMC-01相容性好的杀虫剂,将其与蜡蚧轮枝菌JMC-01复配防治温室蔬菜害虫。本文的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侵染过程及其胞外酶活性研究研究了烟粉虱若虫被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的整个过程及胞外酶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JMC-01接种12 h时分生孢子附着在烟粉虱若虫体表,24 h时少量分生孢子开萌发,虫体表面出现少量菌丝,48 h后若虫表皮形成菌丝网,到72 h时菌丝覆盖寄主表面并定居在体腔中,94 h时若虫内部结构被破坏。对该菌株在PDA上进行连续6天的培养,发现蛋白酶活性在前3天一直升高,之后也稍有降低;几丁质酶在第3天开始升高,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为0.38 U/104 Cell;脂肪酶在第4天开始升高。说明蜡蚧轮枝菌JMC-01在侵染若虫时蛋白酶先被激活并发挥作用,然后刺激体壁几丁质暴露,激活几丁质酶活性,同时脂肪酶也参与该过程中。2、烟粉虱若虫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对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的响应为研究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后体内酶系的变化,采用浸渍法对烟粉虱3龄若虫进行处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解毒酶、保护酶及体重、脂肪、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羧酸脂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第3天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10.5、0.32、20和6.3U/mgprot,分别是对照组的2.2、4.3、2.5和1.4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第2天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和43.5 U/mgprot,分别是对照组的4.5和1.1倍。含水量和脂肪含量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下降,跟对照组显着不同。72 h时处理组分别为66%和20.5%。体重增加量起初在升高,24 h后最小,72 h时约为对照组0.78倍。3、基于响应面法优化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条件以几丁质酶(Chitinase)的酶活力作为响应值,用响应面法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从五种培养基中筛选一种对蜡蚧轮枝菌JMC-01效果最佳的液体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该培养基对几丁质酶活影响的最佳时间、pH和接种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浸粉培养基为蜡蚧轮枝菌JMC-01最佳液体培养基,当接种量为1%、初始pH为6.5、接种时间为5天时,几丁质酶活性最高。4、8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采用涂板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 8种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对烟粉虱若虫的LC50、共毒系数和死亡率。结果表明,伴随8种杀虫剂稀释倍数的增加,蜡蚧轮枝菌JMC-01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抑制率逐渐降低。其中,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分别在2 mg/L、1.25 mg/L和0.06mg/L浓度下,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20.02%、16.41%和15.38%;产孢抑制率分别为17.77%、15.90%和14.96%;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6%、8.87%和9.74%。8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CTC均大于120,说明8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与印楝素、藜芦碱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CTC最大值分别为302和315。藜芦碱、印楝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了 95%、97%和94%。
屈欢[4](2018)在《宁夏枸杞蚜虫生物农药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蚜虫是枸杞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不仅造成枸杞植株营养成分的流失,而且传播多种植物病毒,严重影响枸杞的品质和产量。蚜虫具有个体小、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由于西北地区高温干旱的环境以及长期单一地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使其抗药性增强等原因,导致宁夏蚜虫防治难度大,危害逐年加重。为做好蚜虫的防治工作,促进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枸杞蚜虫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宁夏枸杞蚜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姜灵[5](2018)在《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作为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繁殖力强,对设施蔬菜为害十分严重。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高频、大量使用,造成烟粉虱抗药性增强,并且化学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畜的安全性也存在风险。因此,利用虫生病原真菌防治烟粉虱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罹病烟粉虱上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真菌,并测定了其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及继代培养过程中菌株活性变化,从而了解菌株的生防潜力。同时,本研究还对所分离菌株及球孢白僵菌与烟粉虱防治中常用的11种杀虫剂的相容性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容性高的苦参碱混配进行防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得到的两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两株真菌均为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lecanii,命名为 JMC-01、JMC-02。两株菌在 PDA、SDAY、CMA 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及产孢存在显着差异,两株菌在PDA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快产孢较多,并且二者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对不同继代培养基中生长的JMC-01、JMC-02的产孢量、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及几丁质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添加蝉蜕、粉虱尸体的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5代的蜡蚧轮枝菌JMC-01、JMC-02产孢量、对粉虱的侵染力、几丁质酶活性均高于无添加的PDA培养基,感染JMC-01、JMC-02菌株的烟粉虱死亡率最高可达88.33%。2.JMC-01、JMC-02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JMC-01、JMC-02均能侵染各龄期的粉虱,但对粉虱的不同龄期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两菌株均对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卵的致病力最低。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2龄若虫接种JMC-01、JMC-02,7d后的累计校正死亡分别为82.22%、81.11%。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综合分析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得出1×108孢子/mL的孢子浓度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合适浓度,且2龄若虫为烟粉虱防治的最佳时期。3.测定了 11种常用杀虫剂对JMC-0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分析杀虫剂与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对菌株抑制较强的多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菌株抑制较弱的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和植物源类农药,但相容性高。其中,苦参碱与JMC-01、球孢白僵菌B.bassiana的相容性最高。在10倍稀释浓度下,苦参碱对JMC-01的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43%、11.94%、5.72%,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4.44%、12.63%、10.17%。4.进行了 JMC-01、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药剂对烟粉虱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的混合使用均有增效作用,且在苦参碱与菌株体积比为4: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304、293。当选取浓度为13.35mg/L的苦参碱分别与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的JMC-01、球孢白僵菌以体积比为4:1的进行混配时,其对温室中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单一药剂。苦参碱与JMC-01混合使用的防效在防治7d后达到最高,为71.11%;与球孢白僵菌混配防效在9d后达到最高,为75.81%。
丁莉莉[6](2017)在《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是一种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广泛的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应用前景广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蜡蚧菌属的商业制剂相继问世,主要用于防治蚜虫和粉虱。而我国对该菌属的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对该菌属的报道才逐渐增多。本研究对从重庆地区柑橘粉虱上分离得到的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的液固双相发酵各阶段生长条件进行了探究,以期为TN002菌株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为检测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PDA平板上培养10天菌落直径可达32.33 mm。菌落正面观为圆形,白色。菌丝呈放射状生长,后逐渐增高加厚隆起。菌落背面成奶油黄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孢、透明。气生菌丝均呈匍匐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轮状排列于匍匐菌丝上。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葡萄糖酵母浸粉琼脂培养基(PJA)和沙氏酵母浸粉琼脂培养基(SDAY),最适产孢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该菌在1035℃均能生长,最适生长产孢温度为25℃。不同pH对其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在pH为5.5时产孢量最大。在对碳源的利用上,D-麦芽糖最利于其生长,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最利于其产孢。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落生长最好,蛋白胨为氮源时产孢量最大。微量元素Cu、Mn、Zn在50μg/mL的浓度下不利于其生长产孢。维生素盐酸噻胺(VB1)、核黄素(VB2)、叶酸(VM)、盐酸吡哆醇(VB6)在10μg/mL的浓度下均促进其产孢,其中叶酸最利于其生长。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紫外线照射有一定的抗性,但总体来说较为敏感。对高温处理抗性较强,40℃处理1 h仍可保持70%以上的孢子萌发率。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柑橘全爪螨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8.20×105个孢子/mL,1×107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半致死时间(LT50)为6.13天。(2)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以产孢量和菌丝干重为检测指标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培养条件,结果显示,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生产种子液最适培养基为酵母浸粉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J)。将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以1%的接种量(1×108个孢子/mL)接种到含50 mL葡萄糖酵母浸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孢子浓度和菌丝干重均在60 h达到最大。初始pH为5.5时产孢最多,不同初始pH培养下菌丝干重无显着差异。对装量、接种量、转速设计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三者皆为影响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产孢量的重要因子。摇瓶培养生产一级种子液最佳培养组合即为:装量100 mL/500 mL锥形瓶、接种量4%、转速190 r/min。为筛选罐发酵生产种子液培养基组分设计不同碳源、氮源摇瓶培养,结果显示碳源中蔗糖和白砂糖对生长最好,氮源中黄豆粉和麦麸产孢最好。考虑到经济节约,选用白砂糖代替蔗糖与麦麸组合成为罐发酵生产种子液培养基较为理想。以麦麸、白砂糖和接种量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结果发现,麦麸和白砂糖为重要影响因子,10号处理(5%麦麸+5%白砂糖)培养下产孢量最大。经过方差分析,认为最适培养组合为5%麦麸+5%白砂糖+2%接种量。(3)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以产孢量和孢子活力为检测指标,罐头瓶为培养容器,25℃的培养温度下,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开展了可用于大量商品化生产的固态发酵基质筛选试验,结果显示,麦麸和黄豆粉为主要营养基质时产孢量最大,最终确定30%稻谷壳+35%麦麸+35%黄豆粉为固态发酵培养基。最佳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为25℃,培养基质20 g,料水比为1.00:1,种子液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g干料。57天为最适收孢时间。固态发酵后孢子悬液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与原始菌株毒力相比相对稳定:LC50为7.43×106个孢子/mL,2×107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LT50为5.06天。
田佳[7](2017)在《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蚜是我国农作物上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难防治的农业害虫之一,可侵染寄主多达400余种,且在设施作物上可以取食任何植株,还可引发煤污病,传播植物病毒病,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优势品种的单一种植,高密度连作等耕作环境的恶化,以及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桃蚜的为害逐年严重。本文通过在秦岭原始森林中采集僵死昆虫,并从中分离筛选出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并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对温室桃蚜的药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研究从陕西省秦岭深山原始森林土壤中采集到僵死虫101只,包括昆虫纲Insecta、倍足纲Diplopoda、唇足纲Chilopoda和蛛形纲Arachnoidea等4个纲9个目,其中有5个目属于昆虫纲Insecta。通过分离与纯化共获得真菌菌株50株,初步编号为菌株1-50。其中,从昆虫纲Insecta昆虫中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为44株,占菌株总数的88%。利用实验室未施药小白菜上的桃蚜对供试菌株进行了致病性初步筛选,获得对桃蚜具有侵染性的菌株45株,从中筛选出累计死亡率和僵虫率均达到30%以上的菌株10株,通过对其进一步分析,最终筛选出对桃蚜侵染活性最强的菌株BQ-63。最适孢浓度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Q-63孢浓度为108孢子/mL时累计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9.53%,90.10%和89.84%。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鉴定菌株BQ-63。以《昆虫真菌学》的检索表作为对比依据,初步确定该菌株属白僵菌属Beauveria。采用18S rDNA鉴定与ITS序列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300 bp和547 bp,在NCBI数据库中分别进行BLAST比对,获得登录号分别为KU240022和KU240023。由18S rDNA鉴定和ITS序列鉴定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均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同一分支上,其同源性均达99%以上,因而鉴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bassiana。同时,对供试菌株BQ-63的生长状况及产孢量进行测定,生长到第7 d菌落直径为42.15mm,培养至15 d时测得其产孢量为3.65×108孢子/皿,其产孢量较大且产孢速度快。在本项研究中,选用单因素变量分析法,以基础液体培养基为基础,进行菌株BQ-63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等四个方面。最终确定其培养条件为以30 g/L的葡萄糖作为碳源,15 g/L的酵母浸粉作为氮源,并添加0.1 g/L的K+、0.1 g/L的Mg2+、0.2 g/L的Mn2+作为微量元素,pH值为自然pH。在该条件下培养4d后,菌株产孢量为6.44×108孢子/mL,菌丝干重为10.82g/L,优化后产孢量和菌丝干重都有显着提高,优化效果明显。本研究选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醚菊酯水乳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除虫菊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剂等6种常用杀虫剂,与菌株BQ-63发酵液共同进行对温室桃蚜的药剂对比与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Q-63发酵液处理7天后的虫口减退率为89.8%,防治效果为88.18%,仅次于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且二者差距较小,因而菌株BQ-63对温室桃蚜的防治效果十分可观,且安全环保,不易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研究应用价值。
雷仲仁,吴圣勇,王海鸿[8](2016)在《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是蔬菜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蔬菜害虫是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还导致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生物防治成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我国生物防治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天敌昆虫资源的发掘、应用、技术研发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害虫研究和防治提供思路。
王庆菊[9](2015)在《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文中指出应用单因子分析法和喷雾法研究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及其对螺旋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时间随着湿度的降低逐渐延长,萌发率也随之下降。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对螺旋粉虱的致病力随着有效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递增。
夏举飞[10](2015)在《楚雄腮扁叶蜂的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是云南省一种新的针叶林食叶害虫。由于该虫危害重、扩散快、防治难,已成为近年来严重制约云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危险性害虫之一。至今未见对其科学有效防治方法的报道。虫生真菌是害虫种群自然调节的重要因子和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材料,利用虫生真菌防治害虫,已逐步成为一种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治理重要途径。旨在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本文开展了其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虫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省寻甸县采集到的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虫尸上分离到5株虫生真菌:SWYH01,SWYH02,SWYH06,SWYH07和SWYH0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5株菌分别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Sacc.)Petch、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淡色丛赤壳Bionectria ochroleuca(Schwein)Schroers&Samuels、粉质棒束孢Isaria farinose(Holmsk.)Fr.)、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Vuillemin。(2)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以经回接验证后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具有致病性的5株虫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分别以5株菌的浓度为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进行致病力测试。通过对5株菌的主要侵染部位观察,发现除菌株SWYH06是主要从气门侵入,其余4株菌首先主要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体壁、节间褶以及头和尾等部位。处理16d后,结果表明,该5株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效果,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致病速率、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都高于其余4株菌;死亡率、校正死亡率都可达100%,僵虫率可达91.65%。菌株SWYH02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力最弱,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都不到50%,僵虫率为25%。(3)菌株SWYH06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筛选,确定其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PDA;实验所选择的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无机盐分别是酵母粉和MnSO4,产孢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NH4NO3和尿素、无机盐是ZnSO4和MgSO4;在实验所设置的温度范围内,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5℃;分生孢子萌发的较适湿度为90%以上;光照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但可促进菌株产孢。(4)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的毒力测定。用SWYH06菌株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和黄粉虫幼虫,结果表明,2种幼虫的死亡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率与孢子悬浮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采用1.5×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幼后,幼虫的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第46d和24d;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8.35%、96.65%和93.33%、96.65%。(5)楚雄腮扁叶蜂的室内防治实验。使用成分为棉籽壳:麦麸:锯末:葡糖糖:CaSO4=40:40:18:1:1的固体培养基,对SWYH06菌株进行固体发酵。结果表明,SWYH06菌株在该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和产孢情况良好,1015d菌丝可长满瓶,第20d时,固体发酵物的含孢量达到4.5×108个孢子/g6.7×108个孢子/g。用3种不同施菌方法对楚雄腮扁叶蜂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使用固体发酵物拌土和在幼虫入土前在土表层施用固体发酵物2种方法处理楚雄腮扁叶峰幼虫,3个月后,校正死亡率可达74.08±7.64%和63.33±12.58%,说明SWYH06菌株在楚雄腮扁叶蜂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应用蜡蚧轮枝菌对大棚蔬菜蚜虫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蜡蚧轮枝菌对大棚蔬菜蚜虫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蜡蚧轮枝菌与纳米材料复配对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虫源 |
1.1.3 试剂及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蜡蚧轮枝菌JMC-01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及添加两种助剂 |
1.2.2 三种害虫室内毒力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蜡蚧轮枝菌JMC-01孢子悬浮液对三种害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2.2 蜡蚧轮枝菌JMC-01孢子悬浮液与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复配对三种害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2.3 蜡蚧轮枝菌JMC-01孢子悬浮液与纳米活性炭复配对三种害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2)蜡蚧菌防治小型害虫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蜡蚧菌属分类 |
2 蜡蚧菌对小型害虫防控应用进展 |
2.1 对蚜虫的致病性和控制作用 |
2.2 对粉虱的致病性和控制作用 |
2.3 对蓟马的致病性和控制作用 |
2.4 对木虱的致病性和控制作用 |
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经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解决途径 |
3.2.1 菌株改良 |
3.2.2 与高效低毒杀虫剂混配使用 |
3.2.3 联合其他生物防治方法 |
3.2.4 开发新剂型 |
4 展望 |
(3)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粉虱概况 |
1.1.1 烟粉虱的发生及危害 |
1.1.2 烟粉虱的防治现状 |
1.2 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3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 |
1.3.1 蜡蚧轮枝菌概述 |
1.3.2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现状 |
1.3.3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剂的复配 |
1.4 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机理 |
1.4.1 蜡蚧轮枝菌的侵染过程 |
1.4.2 蜡蚧轮枝菌代谢毒素的研究 |
1.5 昆虫防御类酶对蜡蚧轮枝菌的防治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侵染过程及其胞外酶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的过程观察 |
2.2.2 蜡蚧轮枝菌JMC-01胞外酶活性的变化 |
2.3 讨论 |
第三章 烟粉虱若虫部分生理生化对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的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后其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
3.2.2 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后其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
3.2.3 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后其体重、含水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条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试验 |
4.2.2 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基响应面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8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8种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孢子萌发的影响 |
5.2.2 8种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菌丝生长的影响 |
5.2.3 8种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产孢量的影响 |
5.2.4 蜡蚧轮枝菌JMC-01与8种杀虫剂的联合毒力测定 |
5.2.5 蜡蚧轮枝菌JMC-01与8种杀虫剂对烟粉虱若虫的死亡率测定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4)宁夏枸杞蚜虫生物农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源杀蚜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 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商品化产品现状 |
1.2 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基础性研究进展 |
1.3 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的作用方式研究进展 |
2 动物源杀蚜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3 微生物源杀蚜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5)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粉虱概述 |
1.1.1 寄主范围 |
1.1.2 烟粉虱的危害 |
1.2 烟粉虱的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烟粉虱对杀虫剂的抗性 |
1.4 虫生真菌概述 |
1.4.1 虫生真菌的作用机理 |
1.4.2 生物测定、毒力指数及分析 |
1.4.3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
1.4.4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
1.5 虫生真菌在继代过程中的活性保持 |
1.6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
1.7 虫生真菌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协同防效 |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烟粉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菌株对烟粉虱的回接 |
2.2.2 菌株鉴定 |
2.2.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2.2.4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的影响 |
2.2.5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2.2.6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
2.2.7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2.2.8 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间关系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
3.2.2 不同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
3.2.3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TDM模型分析 |
3.2.4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剂量效应 |
3.2.5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时间效应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11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杀虫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 杀虫剂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4.2.3 杀虫剂对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4 11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综合评价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混用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联合毒力 |
5.2.2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混用的田间试验 |
5.3 结论与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渐狭蜡蚧菌的分类及地位 |
1.2 渐狭蜡蚧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1 渐狭蜡蚧菌形态特征 |
1.2.2 环境和营养因素对蜡蚧菌属的影响 |
1.3 蜡蚧菌属的生防潜能 |
1.3.1 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
1.3.2 对粉虱的防治效果 |
1.3.3 对介类的防治效果 |
1.3.4 对其他害虫的防治效果 |
1.3.5 防治植物病害 |
1.3.6 虫生真菌致病机理 |
1.4 虫生真菌发酵培养与应用研究进展 |
1.4.1 虫生真菌发酵培养研究 |
1.4.2 虫生真菌应用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形态特征 |
3.2.2 不同培养基培养下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情况 |
3.2.3 不同培养温度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4 不同pH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5 不同氮源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6 不同碳源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7 不同碳氮比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8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9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紫外线照射的耐性 |
3.2.10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热处理的抗性 |
3.2.1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 |
3.3 讨论 |
第4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探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基筛选 |
4.2.2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动态变化 |
4.2.3 初始pH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
4.2.4 对装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
4.2.5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罐发酵碳源筛选 |
4.2.6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罐发酵氮源筛选 |
4.2.7 对罐发酵培养基组分、接种量进行筛选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探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营养基质的筛选 |
5.2.2 固态发酵培养基不同料水比对产孢量的影响 |
5.2.3 固态发酵不同种子液接种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5.2.4 不同培养时间下产孢量及孢子活力 |
5.2.5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后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及参研项目 |
(7)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桃蚜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
1.1.1 桃蚜的发生及为害 |
1.1.2 桃蚜防治的研究进展 |
1.2 微生物资源防治虫害的研究利用 |
1.2.1 微生物资源防治虫害的发展历程 |
1.2.2 微生物资源的主要种类 |
1.2.3 虫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1.3 球孢白僵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1.3.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
1.3.3 球孢白僵菌的生防应用 |
1.4 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2.2.2 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菌株的初步筛选 |
2.2.3 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菌株的最适孢浓度的筛选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菌株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培养基 |
3.1.3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形态学鉴定及生长情况观察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形态学鉴定 |
3.3.2 菌株生长情况测定 |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菌株液体培养营养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碳源的筛选 |
4.2.2 氮源的筛选 |
4.2.3 微量元素的筛选 |
4.2.4 最适pH的筛选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对温室桃蚜的药剂对比与防效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1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2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3 害虫天敌植物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2 捕食螨的研究与应用 |
3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
3.1 虫生真菌的研究与应用 |
3.2 昆虫病原细菌的研究与应用 |
3.3 昆虫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
4 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与应用 |
5 昆虫信息素 |
6 其他 |
7 多种生防措施联合应用控制蔬菜害虫 |
7.1 多种措施控制单一害虫 |
7.2 多种措施控制多种害虫 |
8 问题与展望 |
(9)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1.1菌种来源 |
1.1.2供试昆虫 |
1.1.3试剂配置 |
1.1.4接种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1.2方法 |
1.2.1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
1.2.1.1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1.2.1.2营养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1.2.1.3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1.2.2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螺旋粉虱若虫的侵染力 |
2结果与分析 |
2.1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结果 |
2.1.1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2.1.2营养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2.1.3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2.2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螺旋粉虱若虫的侵染力 |
3结论与讨论 |
(10)楚雄腮扁叶蜂的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
1.1.1 研究历程简介 |
1.1.2 虫生真菌菌种资源 |
1.1.3 虫生真菌致病机理 |
1.1.4 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2 楚雄腮扁叶蜂的研究概况 |
1.2.1 分类地位及主要形态特征 |
1.2.2 分布及危害 |
1.2.3 生物学特性 |
1.2.4 生态学特性 |
1.2.5 防治方法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来源 |
2.1.2 菌株分离 |
2.1.3 菌株的回接验证及再分离 |
2.1.4 致病菌株的鉴定 |
2.2 结果分析 |
2.2.1 健康的和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幼虫 |
2.2.2 菌株分离结果 |
2.2.3 菌株的回接验证及再分离结果 |
2.2.4 菌株鉴定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3 楚雄腮扁叶蜂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被不同菌株感染后的症状 |
3.2.2 楚雄腮扁叶蜂的累计死亡率 |
3.2.3 不同菌株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致病力 |
3.3 小结与讨论 |
4 菌株SWYH06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几种培养基对菌株SWYH06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4.1.2 菌丝生长和产孢特性研究 |
4.1.3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菌株SWYH06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产孢情况 |
4.2.2 菌株SWYH06菌丝生长和产孢特性 |
4.2.3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的毒力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来源 |
5.1.2 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菌株SWYH06感染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幼虫后的症状 |
5.2.2 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幼虫的累计死亡率 |
5.2.3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幼虫的致病力 |
5.3 小结与讨论 |
6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的室内防治实验 |
6.1 材料来源 |
6.2 方法 |
6.2.1 斜面培养 |
6.2.2 种子液体培养 |
6.2.3 供试菌株SWYH06的固体发酵物制备 |
6.2.4 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室内防治实验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菌株SWYH06固体发酵的生长及产孢情况 |
6.3.2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室内防治效果 |
6.4 小结与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讨论 |
7.1.1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
7.1.2 楚雄腮扁叶蜂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7.1.3 菌株SWYH06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7.1.4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和黄粉虫的毒力测定 |
7.1.5 菌株SWYH06对楚雄腮扁叶蜂的室内防治实验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应用蜡蚧轮枝菌对大棚蔬菜蚜虫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蜡蚧轮枝菌与纳米材料复配对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 张红艳,马嘉瑜,马光孝,王嘉欣,王岩,贾彦霞. 农业科学研究, 2020(04)
- [2]蜡蚧菌防治小型害虫研究与应用进展[J]. 谢文,郅军锐,周叶鸣.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7)
- [3]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机制及应用研究[D]. 谢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4]宁夏枸杞蚜虫生物农药防治研究进展[J]. 屈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11)
- [5]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D]. 姜灵. 宁夏大学, 2018(01)
- [6]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D]. 丁莉莉. 西南大学, 2017(02)
- [7]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 田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8]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雷仲仁,吴圣勇,王海鸿. 植物保护, 2016(01)
- [9]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J]. 王庆菊.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5(04)
- [10]楚雄腮扁叶蜂的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 夏举飞. 西南林业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