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论文文献综述)
黄陆[1](2011)在《非言语行为心理语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言语行为是一种能够被溶解到面部和躯干肢体上,反映人的各种心理语义的信息载体,它不仅具有直接感官感受特点,同时有具备间接的心理语义。文章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特点与功能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基于学生非言语行为的课堂教学对策,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段丽英[2](2009)在《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一直以来,如何冲破旧的教育思想、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主题。为适应当代社会、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强调:“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关注质量,着力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在诸多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中,几乎所有的有效教学行为都与学生的认知和参与情况密切相关,本研究正是从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角度展开的。利用学校分管校长和普通教师的双重身份,依托贵阳二中“生命课堂、激活课堂、课堂观察、同课异构、周周清、全员德育、多元评教”等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在较深入研究学习了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及课堂教学的论述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作为切入口,采用文献分析、教学实验、问卷调查、教学案例等方法,分析了学校近五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从“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注重学生情感与体验、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对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提炼出十二种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即清晰授课、多样教学、因材施教、有效提问、确保参与、真心倾听、及时反馈、适时调控、多元评价、目标导学、讲练结合、理性反思,并对这些行为的理论基础、基本特点、表现形式和具体要求作了分析和研究,最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培养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始于理论,基于实践,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本研究试图对前人在此领域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希望能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有共性的方法和措施,对实践能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孔靖[3](2007)在《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体育运动实践,展现了宽阔洪大、多彩多姿的时空场所,为体育非语言行为的产生和建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基础,使开发研究和利用体育非语言行为成为可能;同时体育运动实践的诸多非语言行为,也在强烈呼唤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理论解答。体育教师如何借助于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身体接触、人际距离等非语言行为的情绪感染力、吸引力、鼓动性和影响力来调控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练员如何通过观察队员非语言行为的变化控制运动量,而队员如何根据教练员非语言行为的变化理解训练意图;赛场上同队队员之间如何用非语言行为进行默契的战术信息沟通;临场裁判员如何用恰当的非语言行为控制比赛;如何挖掘与整理大众体育健身非语言行为,怎样利用非语言行为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等等。凡此种种问题,乃处在封闭、狭隘或局部的经验认识当中,有的还停留在零碎、分散和表面上的认识,未能得到系统的认识和解决,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去认识考察体育非语言行为的诸因素、功能、特征、分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势在必行。构建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理论是体育运动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对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研究非语言行为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学校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要比竞技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多,较好。但大众体育中的非语言行为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而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非语言行为进行全面、整体、系统分析与比较的研究还未见诸于报端,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体育非语言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初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人类交流和传播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体育传播的主系统。狭义的体育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能传递信息的人类身体或肢体动作。广义上的体育非语言行为还包括环境与色彩、时空与距离、音响与标志符号等。体育非语言行为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保持体育运动中信息传递的畅通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2)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为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3)体育非语言行为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学校体育非语言行为(特点:调控课堂气氛,传递信息直观形象,替代和强化语言符号。功能: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功能,情感表露和对动作或行为进行调整的功能,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二竞技体育非语言行为(特点: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可控性。作用:补充作用,替代作用,重复作用,否定作用,调节作用,欺骗作用,干扰作用。);三是大众体育非语言行为(特点:内隐性,累积性,恒常性,愉悦性。功能: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人的感情交流,促进人的社会化,缓解压力,积极生活态度。)。(4)体育非语言行为可细分为四个类别。其一是动作类,它又分为象征性动作、解释性动作、表露性动作、调节性动作、触摸性动作和侵犯性动作,而每类动作在体育运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其二是时空类,它又分为时间符号和空间符号,时空符号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完成战术配合,而空间符号的不同运用可以调整体育运动中的人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其三是标志类,它又分为象征性标志和实物性标志。其四是音响类,包括类语言和音乐,二者的合理运用可以改善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练习的兴奋性。(5)体育非语言行为的艺术化运用是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非语言行为修养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得体的服装、眼神与微笑、空间位置的调整、提高示范艺术和创造良好的体育心理气氛等;教练员的竞赛指导艺术即教练员要克服临场的不良表现,影响现场比赛的观众和队员,提高现场的号召力。裁判员的比赛控制艺术就是用跑动方式、空间距离、身体姿势、表情变化、身体接触来来控制、督促、驾驭比赛。(6)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科构建从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学科依据、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原则等方面做出了初步构想。
陈莉萍[4](2001)在《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文中研究指明非言语交流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近几年来逐渐被人重视起来。由于有氧训练课教学所存在特殊性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非言语交流研究不仅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是营造课堂氛围、决定教学效果的要素之一。在有氧训练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提示 ,必须注意非言语交流途径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1)非言语行为心理语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言语行为的特点与其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
1. 搭建情感沟通, 调节师生关系 |
2. 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功能, 提升课堂讲解的生动性 |
3. 操纵师生互动, 促进沟通交流 |
4. 准确反馈体育教学信息, 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
5. 增进学生智能水平提高, 推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
二、基于学生非言语行为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1. 根据非言语行为特点, 有效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2. 以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流为依据, 激发学习动机 |
3. 以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流为补充, 更新教学内容 |
4. 注重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与学生课堂非言语行的优化组合, 非言语行和言语行相辅相成 |
5.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升体育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应用艺术 |
6. 营造和谐环境, 培养团队精神,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
三、总结 |
(2)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概述 |
(一) 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
(二)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
1. 有效教学的定义 |
2. 有效教学的界定 |
(三) 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
1. 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
2. 判断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
3. 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点 |
(四)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1.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
2. 影响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国外研究的基本情况 |
2. 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 |
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情况说明 |
(一) 研究的背景和切入点 |
1.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的切入点 |
(二)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 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 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
(三) 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法 |
1. 研究的基础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聚焦学生、以人为本”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
(一) 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
4.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基本特征及注意事项 |
1. 引导与帮助 |
2. 创境与设疑 |
3. 反馈与调控 |
4. 尊重与赞赏 |
5. 精讲与精练 |
6. 分层与异步 |
7. 反思与改进 |
(三) 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1. 主要特点 |
2. 具体方法及要求 |
(四) 确保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1. 主要特点 |
2. 具体方法及要求 |
(五) 注重学生情感与体验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1. 主要特点 |
2. 具体方法和要求 |
(六) 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1. 主要特点 |
2. 具体方法和要求 |
四、我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情况 |
(一)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背景分析 |
1. 教师及教学管理现状 |
2. 学生概况及学情分析 |
3.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主要要求 |
(二)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具体措施及依据 |
1. 构建“生命课堂”,确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线 |
2. 开展课堂观察,明确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方法 |
3. 讲练结合、周周清,细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检测方法 |
4. 推行学生操行考评,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和必要条件 |
(三)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运用及成效 |
1.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运用 |
2.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成效 |
(四)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案例分析及点评 |
1. “设计情景,活化课堂”教学实录及分析点评 |
2. “《故都的秋》”课例及分析点评 |
3. 数学“圆锥曲线”教学设计及分析点评 |
五、提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
(一) 以生为本,更新教育理念 |
1.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
2. 重新审视课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
3.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 |
4. 鼓励教师认真执教,终身学习 |
(二) 强化有效教学的微技能培训 |
1. 加强学校有效教学领导力的建设 |
2.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改进教学策略 |
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名师引领,自成风格 |
(三) 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
1.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生和谐相处 |
2. 管教管导,守土有责,全员德育 |
3. 放下架子,宽容悦纳,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
(四) 建立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
1. 开放课堂,加大听课力度 |
2. 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活动,加强教学研究 |
3. 实施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 |
4. 评价的质量标准要科学 |
5. 建立评价结果与教师发展相结合的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研究 |
1.2.2 体育教学研究 |
1.2.3 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中的研究 |
1.2.4 大众体育中的研究 |
2 语言与非语言行为 |
2.1 符号概述 |
2.2 符号的分类 |
2.3 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 |
2.4 非语言行为 |
2.4.1 非语言行为的表达方式 |
2.4.2 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
2.5 体育与非语言行为的关系 |
2.5.1 体育非语言行为概念界定 |
2.5.2 非语言符号系统——体育传播的主系统 |
2.5.3 研究体育非语言行为规律与特点对于体育实践的意义 |
3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学科理论基础 |
3.1 语言学基础 |
3.1.1 非语言行为的语言学内涵 |
3.1.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语言学意义 |
3.2 符号学基础 |
3.2.1 非语言行为的符号学内涵 |
3.2.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符号学意义 |
3.3 人类学基础 |
3.3.1 非语言行为的人类学内涵 |
3.3.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人类学意义 |
3.4 文化学基础 |
3.4.1 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学内涵 |
3.4.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学意义 |
3.5 传播学基础 |
3.5.1 非语言行为的传播学内涵 |
3.5.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传播学意义 |
3.6 生理学基础 |
3.6.1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生理学内涵 |
3.6.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生理学意义 |
3.7 心理学基础 |
3.7.1 非语言行为的心理学内涵 |
3.7.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心理学意义 |
3.8 美学基础 |
3.8.1 非语言行为的美学内涵 |
3.8.2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美学意义 |
4 体育非语言行为分类 |
4.1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 |
4.1.1 学校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
4.1.2 学校体育中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
4.2 竞技体育竞赛中的非语言行为 |
4.2.1 竞技体育竞赛中的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
4.2.2 非语言行为在竞技体育运动竞赛中的作用 |
4.3 大众体育健身非语言行为 |
4.3.1 大众体育健身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
4.3.2 大众体育健身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
5 体育非语言行为分类解读 |
5.1 动作类 |
5.1.1 象征性动作 |
5.1.2 解释性动作 |
5.1.3 表露性动作 |
5.1.4 调节性动作 |
5.1.5 触摸性动作 |
5.1.6 侵犯性动作 |
5.2 时空类 |
5.2.1 时间符号 |
5.2.2 空间符号 |
5.3 标志类 |
5.3.1 标志的分类 |
5.3.2 标志运用 |
5.4 音响类 |
5.4.1 音响分类 |
5.4.2 音响的运用 |
6 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的非语言行为修养 |
6.1 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
6.1.1 得体的服装 |
6.1.2 眼神与微笑 |
6.1.3 空间位置的调整 |
6.1.4 提高示范艺术 |
6.1.5 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
6.2 教练员竞赛指导艺术 |
6.2.1 情态安稳,指挥自如 |
6.2.2 无声的战斗 |
6.2.3 尊重裁判员 |
6.2.4 让观众成为本队的拉拉队 |
6.2.5 克服临场不良表现 |
6.2.6 利用自我暗示进行行为调控 |
6.2.7 现场号召力 |
6.3 裁判员的比赛控制艺术 |
6.3.1 用有节奏的跑动方式来营造氛围 |
6.3.2 用恰当的空间距离来控制比赛气氛 |
6.3.3 用合理的身体姿势来明确意图 |
6.3.4 运用丰富的表情来控制督促,驾驭比赛 |
6.3.5 运用适当的身体接触来交流情感 |
7 关于创建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理论构想 |
7.1 建立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理论依据 |
7.1.1 体育运动实践的飞速发展,在呼唤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维持和支撑 |
7.1.2 体育传播学的发展为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
7.1.3 体育非语言行为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
7.2 关于体育非语言行为学概念的确立 |
7.3 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分类 |
7.3.1 研究对象 |
7.3.2 内容分类 |
7.4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基本特征 |
7.4.1 普遍、重要性 |
7.4.2 整体、形象性 |
7.5 体育非语言行为学的研究原则 |
7.5.1 整体性原则 |
7.5.2 借鉴性原则 |
7.5.3 实践性原则 |
7.5.4 客观性原则 |
7.6 研究方法 |
7.6.1 逻辑法 |
7.6.2 经验法 |
7.6.3 系统研究法 |
7.6.4 比较研究法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四、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言语行为心理语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 黄陆.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
- [2]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 段丽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7)
- [3]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D]. 孔靖.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3)
- [4]谈有氧训练课中的非言语交流[J]. 陈莉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