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汪金杰[1](2013)在《蓝莓保鲜及果酒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蓝莓属于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功能,被誉为“浆果之王”;但蓝莓属于浆果类不耐贮藏的一种,在采后极易因腐败而失去经济价值。本文以蓝莓为实验材料,通过壳聚糖涂膜处理研究其在低温及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性;对蓝莓果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其基础上研究蓝莓果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旨在探究蓝莓保鲜及深加工技术,为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蓝莓保鲜实验(常温20℃、低温2℃):O.5%壳聚糖浸泡“圆蓝”蓝莓果实3min,通过测定蓝莓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感官和生理生化指标,探索壳聚糖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维持蓝莓果实感官品质、硬度,降低失重率和腐烂率,显着抑制果实丙二醛(MDA)的积累,花色苷含量略减,促进总酚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上升。延缓常温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上升,阻止后期TSS含量下降;提高低温下TSS含量,维持常温下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减少低温下果实TA含量。常温下降低类黄酮含量,低温下提高果实类黄酮含量。常温下促进贮藏前期多酚氧化物(PPO)活性,降低贮藏后期PPO活性;低温下抑制贮藏前期PPO活性,促进贮藏后期PPO活性。常温下降低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低温下促进贮藏前期PAL活性,降低后期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壳聚糖处理能显着延长蓝莓果实贮藏期。2.蓝莓果酒发酵工艺优化以冷冻蓝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蓝莓果酒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1:2、初始糖度20°Bx、酵母添加量0.09%、发酵温度23.8℃、pH3.30、SO2添加量38.7mg/kg,在最优条件下发酵7d后,经陈酿可得到的酒精体积分数为11.8%vol,风味纯正且具有保健功效的蓝莓发酵果酒。3.蓝莓果酒发酵过程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演变的研究本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蓝莓果酒发酵过程的有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结合阈值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的贡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选定的HPLC条件下,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柠檬酸、乙酸和琥珀酸很好的分开,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在0.9998以上;蓝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乳酸、乙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呈先降后增;柠檬酸和酒石酸保持相对稳定;草酸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发酵结束后,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21种,醇类9种,酸类5种,醛酮类8种,烯烃类12种和萘化物2种;含量较高的是酯类、醇类、挥发酸等;结合阈值进行ROAV分析,蓝莓果酒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物质(ROAV≥1)有:己酸乙酯、d-柠檬烯、苯甲酸乙酯、癸醛、癸醛乙酯、十二酸乙酯;发酵过程中,癸醛、己酸乙酯、d-柠檬烯和苯甲酸乙酯呈先增后降再趋于平稳;癸醛乙酯和十二酸乙酯呈现先降后增,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
姚志毅[2](2011)在《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检验》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框架中,思考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怎样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吸收国外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理论上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的全球生产组织方式为各国产业结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创造了条件。有鉴于此,我们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背景,以价值链环节的升级为切入点,通过对嵌入异质性生产率的比较优势理论及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诠释,寻找在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国际外包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对外贸易三种方式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分析中国如何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构建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途径?在诠释全球生产网络及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对改进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解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全球生产投入要素、国际市场需求、企业全球化竞争战略、全球价值链治理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全球生产网络提供的机遇和开放的政策体系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理论层面上找到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支点,在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比较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阐述基础上,融合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观点,考虑生产率异质性企业的比较优势模型将异质厂商在国内市场、出口、FDI之间的选择,两者相结合,分析了当贸易成本下降时,企业、国家和产业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资源通过企业在不同产业间如何重新配置。而当存在不完全契约时,产品的转移并非是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理解的转移路径,由创新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而是在技术创新时期,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首先转移到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而在技术转移时期,标准化产品的制造业转移给独立的外国公司,国外的子公司正是对外投资所致,国外独立公司是国际外包所致,而这些公司可以在发达国家,也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下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实质是研究怎样抓住全球生产网络的契机,占据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层,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反映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2001~2007年中国24个制造业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面板数据,经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处理,计算得出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指标作为因变量,通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三种方式:FDI、国际外包、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对外贸易指标作为自变量考察参与国际分工对中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效率,国际外包中来料加工对技术效率产生负的影响,进料加工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呈负的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前述理论的正确性。针对中国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我们对中国整体和省际产业结构的发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整体上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生产能力提高阶段,东部沿海地区有相对较强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高端层次;中部产业显示了区域资源禀赋特征,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发展不足。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且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强度不够;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工业不发达,产业结构相对处于低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从改善要素结构着手,在不放弃我国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本的提高;另外构建开放式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技术进步。第二,根据全球供需产品结构的变化相应的提高产品档次,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产品结构。第三,针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实行“圈层”产业结构升级途径。
李怡爽,吴林,李亚东,唐雪东,张志东,刘海广[3](2009)在《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首次运用市场营销学研究体系对我国蓝莓加工品生产企业采取的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4P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蓝莓加工品类型丰富,但多为低端产品。依据各类型产品自身特点,可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利用蓝莓色素、香精等制成的深加工产品主要面向低端消费;以果汁为原料的产品面向中档消费;蓝莓果肉或果粒的果酱、果汁等面向高端消费。市场营销策略也应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差异化。
瞿艳平,梁娇娇[4](2009)在《湖南农产品品牌营销问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对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问题,特别是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产品市场的调查分析,运用现代品牌理论和营销理论,分析了湖南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湖南农产品品牌营销问题的对策。这为促进湖南农产品市场发展、提高湖南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
刘珂[5](2007)在《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基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大都遇到了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贸易壁垒等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产业集群将走向衰落,同时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为主线,运用系统分析法、网络分析法、实证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对产业集群的升级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升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寻找集群升级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本文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为研究产业集群升级提供理论铺垫;探讨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性质和类型,分析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提练出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和层次;分别从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品牌、集群的外向度等集群升级的三个因素分析集群的升级机理,挖掘集群升级的最为关键的动力因素;对许昌发制品、天津自行车、台湾PC等三个产业集群的升级进行实证分析,然后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三个集群升级的共性和差异性,由此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集群升级规律及不同集群升级的个性特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产业集群升级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贯穿于集群发展的始终。升级不仅是指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演替,而且也包括每一发展阶段上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提高。2.一个企业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的转移,而一个集群实现价值链的转移难度要大得多。产业集群要实现价值链升级,最有效的路径是产业融合。3.不同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于发展层次水平较低的产业集群,其核心能力的提升是集群升级的主要表现。4.构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模型,把影响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因素归类为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品牌、集群的外向度等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相互强化、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程凯[6](2004)在《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名牌是实力的象征,是制胜的利器。一个国家没有国际性名牌,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就会被小看;一个地区没有名牌,地区经济就会处于劣势;一个企业没有名牌,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平庸的企业。创好一批名牌,就能带动多项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目前,我省农业大而不强,发展优势有逐渐丧失的危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有而不名,已成为我省农业的一大瓶颈。因此,将名牌战略引入湖南农业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蓝莓保鲜及果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蓝莓简介 |
1.2 蓝莓贮藏品质的变化 |
1.3 蓝莓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1.3.1 低温冷藏 |
1.3.2 气调保鲜技术 |
1.3.3 消毒剂防腐剂处理 |
1.3.4 其他保鲜方法 |
1.3.5 综合保鲜方法 |
1.4 蓝莓深加工研究进展 |
1.5 蓝莓果酒的研究发酵工艺 |
1.6 蓝莓发酵过程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的演变 |
1.6.1 蓝莓果酒有机酸成分及变化分析 |
1.6.2 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及变化分析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壳聚糖浸泡对蓝莓果实贮藏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蓝莓感官品质的影响 |
2.3.2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腐烂率的影响 |
2.3.3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失重率的影响 |
2.3.4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硬度的影响 |
2.3.5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3.6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可滴定酸的影响 |
2.3.7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3.8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2.3.9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2.3.10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总酚的影响 |
2.3.11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类黄酮的影响 |
2.3.12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PAL的影响 |
2.3.13 壳聚糖处理对蓝莓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蓝莓果酒主发酵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3 影响蓝莓果酒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及结果 |
3.3.1 酵母添加量对蓝莓果酒酒精度的影响 |
3.3.2 发酵温度对蓝莓果酒酒精度的影响 |
3.3.3 pH对蓝莓果酒酒精度的影响 |
3.3.4 SO_2添加量对蓝莓果酒酒精度的影响 |
3.4 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4.1 指标测定方法 |
3.5 蓝莓果酒主发酵响应面设计的优化结果分析 |
3.6 蓝莓果酒发酵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7 结论 |
第四章 蓝莓果酒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液相条件的准备 |
4.3.1 有机酸样品的制备 |
4.3.2 标准液的制备 |
4.3.3 液相条件的筛选 |
4.3.4 气质条件 |
4.3.5 挥发性物质提取与分析鉴定 |
4.3.6 定性与半定量分析 |
4.3.7 关键风味化合物的评价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蓝莓果酒有机酸分析 |
4.4.2 有机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4.4.3 蓝莓果酒发酵过程各有机酸定量分析 |
4.5 蓝莓果酒发酵过程风味物质分析 |
4.5.1 蓝莓果酒发酵过程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GC-MS分析 |
4.5.2 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物质分析 |
4.5.3 发酵过程主体香味物质的变化 |
4.6 结论 |
4.6.1 采用HPLC分离蓝莓果酒有机酸的组成及变化 |
4.6.2 HS-SPME-GC-MS分析蓝莓果酒的风味物质及变化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全球生产网络的文献回顾 |
1.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回顾 |
1.2.3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回顾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2.1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2.1.1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 |
2.1.2 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 |
2.1.3 全球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 |
2.1.4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2.2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2.2.1 全球生产投入要素 |
2.2.2 全球市场需求 |
2.2.3 全球价值链治理 |
2.2.4 企业全球化竞争战略 |
2.2.5 全球生产网络提供的机遇 |
2.2.6 开放的政策体系 |
第3章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3.1 嵌入生产率异质性企业的比较优势模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
3.1.1 传统比较优势模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
3.1.2 基于生产率异质性企业的比较优势模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
3.2 不完全契约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 |
3.2.1 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 |
3.2.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 |
3.3 小结 |
第4章 全球生产网络对中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状况 |
4.3 中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 |
4.3.1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
4.3.2 数据的选取 |
4.3.3 模型检验结果 |
4.4 全球生产网络对中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 |
4.4.1 模型的构建 |
4.4.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4.4.3 模型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
5.1 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构建 |
5.1.1 传统理论下产业结构升级原则 |
5.1.2 传统理论下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 |
5.2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构建 |
5.2.1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5.2.2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构建 |
5.3 小结 |
第6章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判别 |
6.1 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判别 |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6.1.2 数据采集 |
6.1.3 实证过程及其分析 |
6.2 省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判别 |
6.2.1 区域差异的主成分分析 |
6.2.2 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
7.1 以改善要素结构投入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
7.1.1 立足于我国劳动力资源“量”的优势推进人力资本“质”的改善 |
7.1.2 以促进技术进步为驱动力构建开放式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7.2 以适应全球市场供需产品结构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途径 |
7.2.1 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产品结构升级 |
7.2.2 提高本国产品质量的供给产品结构升级 |
7.3 以区位优势为基点的区域产业结构“圈层”升级途径 |
7.3.1 立足于东中西部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圈层”梯次协同升级 |
7.3.2 以城市群为杠杆促进产业结构“圈层”升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课题 |
(3)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现状 |
2 蓝莓加工品市场营销策略 |
2.1 产品策略 |
2.1.1 产品类型 |
2.1.2 购买地点 |
(1) 北京、上海、长春三地蓝莓产品类型的比较。 |
(2) 家乐福超市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供应蓝莓产品的区别。 |
(3) 地域性超市供应蓝莓产品的区别。 |
2.1.3 产品来源 |
2.2 渠道策略 |
2.3 价格策略 |
2.4 促销策略 |
2.4.1 广告和营业推广 |
2.4.2 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 |
3 对策与建议 |
3.1 产品 |
3.2 市场营销策略 |
(5)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基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3 本文研究内容、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产业升级理论研究综述 |
2.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问题研究综述 |
2.2.1 从产业集群整体角度分析集群生命周期 |
2.2.2 从企业角度分析集群生命周期 |
2.2.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进的最终结果 |
2.3 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综述 |
2.3.1 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态 |
2.3.2 集群风险的规避及对策 |
2.4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 |
2.4.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
2.4.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机理 |
2.4.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竞争力 |
2.4.4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2.4.5 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与竞争力 |
2.4.6 产业集群政策与竞争力 |
2.5 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 |
2.5.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5.2 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 |
2.5.3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
2.5.4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
2.6 文献评论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及其升级的内涵和机理 |
3.1 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
3.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3.1.2 产业集群的特点 |
3.1.3 产业集群的类型 |
3.2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
3.3 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 |
3.4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3.4.1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性 |
3.4.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
3.5 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和机理 |
3.5.1 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层次 |
3.5.2 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
3.5.3 产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别 |
3.5.4 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 |
3.5.5 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 |
第四章 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升级 |
4.1 集群创新网络 |
4.1.1 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 |
4.1.2 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 |
4.2 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 |
4.2.1 核心网络的创新机制 |
4.2.2 辅助网络的创新机制 |
4.3 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 |
4.3.1 萌芽阶段 |
4.3.2 成长阶段 |
4.3.3 成熟阶段 |
4.4 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
4.4.1 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集群综合竞争力 |
4.4.2 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规避集群的网络风险和结构风险 |
4.4.3 集群创新网络的完善伴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升级 |
4.4.4 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
4.5 培育集群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升级的战略选择 |
4.5.1 培植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 |
4.5.2 引入技术创新的源头 |
4.5.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4.5.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第五章 集群品牌与集群升级 |
5.1 集群品牌的内涵和特征 |
5.1.1 集群品牌的内涵 |
5.1.2 集群品牌的特征 |
5.2 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区别和联系 |
5.3 集群品牌风险的博弈分析 |
5.4 集群品牌的功能效应分析 |
5.4.1 集群品牌与集群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分析 |
5.4.2 集群品牌的效应分析 |
5.5 集群品牌与集群升级 |
5.5.1 集群品牌有利于提升集群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 |
5.5.2 创建集群品牌有利于强化集群网络各结点的合作 |
5.5.3 创建集群品牌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5.5.4 集群品牌有利于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功能升级 |
5.6 创建集群品牌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集群的外向度与集群升级 |
6.1 提升集群外向度的理论背景 |
6.2 集群的外向度与集群升级 |
6.2.1 集群外向度的内涵 |
6.2.2 集群与外部环境互动中的创新机制 |
6.2.3 集群与外部环境互动中的市场驱动机制 |
6.2.4 集群与外部环境互动中的引资机制 |
6.2.5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机制 |
6.3 产业集群的虚拟化与集群升级 |
6.3.1 虚拟企业的兴起和特征 |
6.3.2 产业集群的虚拟化与集群升级 |
6.4 提高集群外向度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 |
7.1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7.1.1 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 |
7.1.2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
7.2 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升级压力 |
7.2.1 来自集群内部的升级压力 |
7.2.2 来自集群外部的升级压力 |
7.3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 |
7.3.1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7.3.2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 |
第八章 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研究 |
8.1 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研究 |
8.1.1 研究方法及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
8.1.2 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概况 |
8.1.3 许昌发制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竞争优势 |
8.1.4 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面临的升级压力 |
8.1.5 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
8.2 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分析 |
8.2.1 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概况 |
8.2.2 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的成长轨迹与特点 |
8.2.3 集群面临的升级压力 |
8.2.4 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
8.3 我国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研究 |
8.3.1 发展现状 |
8.3.2 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 |
8.3.3 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升级的原因分析 |
8.4 许昌发制品、天津自行车、台湾PC产业集群升级的比较与启示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致谢 |
(6)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南农产品品牌化现状 |
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的依据 |
三、具体实施策略 |
四、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蓝莓保鲜及果酒工艺研究[D]. 汪金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8)
- [2]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检验[D]. 姚志毅. 湖南大学, 2011(07)
- [3]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李怡爽,吴林,李亚东,唐雪东,张志东,刘海广.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5)
- [4]湖南农产品品牌营销问题初探[A]. 瞿艳平,梁娇娇. 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5]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基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D]. 刘珂. 天津大学, 2007(04)
- [6]湖南农产品需要段位营销——从低档到高端的跨越[J]. 程凯. 市场周刊(商务营销),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