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兵团启动草种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1](2021)在《台农台商热议“农林22条”》文中指出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供销总社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农林22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目的是为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品质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同等待遇,一经发布就在台农台商中引发热议。
赵馨馨,杨春[2](2020)在《中国牧草种子生产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种是草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牧草种子生产数据,围绕中国牧草种子生产现状及特点开展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主要草种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开展了深入探讨,指出了中国草种存在的认证机制不完善、单产水平低、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国内认可程度低等问题。最后,围绕未来中国草种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加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重视良种研发和科技投入、完善牧草种子认证机制以及推进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议。
王月红[3](2019)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可持续的突出体现。“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京津冀大气污染呈高发多发态势,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高,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我国大气污染区域治理的突破口,是三大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技术支持而难以实质性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跨界环境治理的重要内生激励措施,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重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制度选择和政策举措。其中,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京津冀大气污染跨区域协同合作治理已成为广泛共识。但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研究)是导致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因项目异质性没有统一模式(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是具备微观经济基础的定量模拟技术,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理想工具。本文基于机会成本法(OCM)开创性构建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CGE模型,通过设定特定硫税冲击模拟“去产能”对经济产出和PM2.5减排的影响,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标准问题,建立了一个“先定上限,后定下限,再定额度”的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以最大程度满足京津冀大气治理的内生激励需要。本文对于加快补齐生态建设制度短板、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实质性进程、尽快改善京津冀大气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为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思想启示和技术支持,对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七个方面。首先,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介绍了文章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回顾生态补偿和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相关文献。从生态补偿概念、机制、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生态补偿支付原则、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等维度系统回顾、梳理了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构建了生态补偿“改变者付费原则”(CPP)统一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第三,以最具典型和治理成果最为显着的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深入分析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背景、制度演化、治理体系和政策措施,从科学化定量体系和制度化保障体系两个维度系统总结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态机制和阶段性特征。研究显示,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机制,是以EMEP为基础、以CLRTAP为核心、八项议定书为补充的不断扩展治理领域和政策边界的动态过程,充分揭示了欧洲跨界大气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框架及其对我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借鉴意义。第四,实证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共同治理下的机会成本(“点值”)。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在特定大气质量目标下京津冀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时的实际机会成本,确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基准“点值”,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基准参考。第五,界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为了最大程度满足京津冀大气治理内生激励需要,增强协同治理共识,基于静态单区域CGE模型和京津冀大气污染成因特征,开创性提出了“理论最大补偿标准”概念,由此确定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同时基于河北单独治理情景下的机会成本和京津冀联合治理下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分析,提出一种口径更宽的“下限”测算方法,确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本文界定的生态补偿标准区间超越了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出的单一“点值”标准,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第六,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在上述补偿标准区间和基准点值的基础上,再考虑京津冀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的非经济影响因素(体现出PES项目异质性)加以调整和校准,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以最大化提升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内在动机和利益协同,从而加快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实质进程。该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为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第七,归纳全文主要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总结全文研究基本结论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和进一步思考。首先,在充分借鉴吸收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大气污染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生态经济学研究,并更加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思想传播,尽早扭转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研究严重滞后的局面,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提供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其次,河北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承担主要任务,文章就深入推进河北“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排效应的行业差异性,以及污染防治限产减排措施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等提出政策建议。再次,就特定大气质量预期控制目标下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的确定给出了具体建议,提供了一个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最后,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大气治理区域协调机构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采编部,刘源[4](2017)在《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2016年草原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
麦麦提敏·乃依木,艾尔肯·苏里塔诺夫[5](2016)在《新疆牧草种子产业化的创新之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新疆牧草种子生产与经营现状,指出生产与经营环节严重分化的弊端。分析了其中原因:缺乏本土化生产意识;生产与经营模式亟待改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待健全。提出了创新之举:寻找产业发展的精准助力点;大胆尝试政府、企业、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重点引进育种人才推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魏秀月[6](2015)在《基于南疆气候特征的兵团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 ——以三十八团小城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等政策的不断推进,新疆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城镇化水平也愈益提高。遵照国家和兵团的城镇化战略部署,南疆地区各个新建和扩建团场正紧盯扎根建设、维稳戍边和嵌入式发展目标,积极地进行兵团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但是在气候环境恶劣、生态基础薄弱、城镇分布稀疏的环境背景下,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应对气候问题带来的挑战,是南疆地区宜居宜业兵团小城镇规划和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编制各个层次上都包含了涉及气候的相关内容和规划深度要求,但是在响应气候条件方面的研究和规范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南疆兵团小城镇,在指导其响应气候条件的规划建设工作方面显着失效。南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极端气温和寒潮灾害频发、极度干旱少雨、风沙大,气候条件恶劣,同时南疆兵团小城镇所在地区城镇化基础薄弱、建城戍边任务艰巨。基于积极响应气候条件进行南疆兵团宜居宜业小城镇建设的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应将气候因素融入规划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规划方案的气候适应性模拟,以及通过强化以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南疆兵团小城镇功能环境及人居环境的优化目标。最后,论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响应气候特征的理论策略与规划方法,通过地处南疆的三十八团小城镇规划进行实证验证。其要点在于通过气象数据可视化处理和解析,找到应对气候特征条件的规划平衡措施,进而进行优化设计和比选方案的计算机模拟验证。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面重点针对多风沙、高热的气候条件进行研究,提出三十八团能源利用规划和防风规划的技术措施和空间安排。在适应和改善气候环境的设施规划方面,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通过建设防风固沙体系和居住社区挡风墙来减小风沙对城镇的影响;从高比热容外墙围护结构、屋面保温和提高窗热工性能三个方面实现建筑的隔热保温;借助大型太阳能遮阳伞和特朗布壁实现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建设绿色循环社区以节约与高效利用水资源。
杨万森[7](2013)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径实践和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成效及趋势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情况、效果的简介,阐述了新疆通过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就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前景分析,提出加快技术推广促进现代农业进程的建议。
程钢[8](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指出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罗惠文,李杰军[9](2013)在《新疆兵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级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以新疆兵团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情况为背景,总结管护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以加强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
王建兵[10](2013)在《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草原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由于草原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出现之后,草原管理和治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牧区的问题,而成为国家层面甚至于是国际层面的问题。各国政府和部门都积极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做着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从草地承包到退牧还草、从自由放牧到集约经营、从私有化到草地共管等。本项应用研究根据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实际情况,从草原管理政策入手,重点进行草原政策执行和落实效果方面的研究,以期待为当地政府制定适宜的草原政策提供建议。草原管理从性质上是生态环境问题,但它更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在牧区,还要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牧民生产生活、产业结构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和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范畴的草业科学、畜牧学、生态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草原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宏观层面:总结和评述国外不同类型草原畜牧发达的国家关于草原管理的政策与措施,以及中国政府在草原管理政策方面的措施与成效。中观层面:以不同产权背景下项目区(村)为单位,分析草原制度变迁、养畜量和载畜量、降水量变化与草原政策的关系,探究区域尺度草原管理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与意义。微观层面:选取甘肃省中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8个牧业村,采用了非概率抽样方法的路径偶遇法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以牧民为研究主体,进行了牧民基本情况和对现行草原政策实施的认知问题的调查,运用频度统计分析了草原管理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而对主要影响因素又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关键因素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牧民对草原政策的认知,受牧民文化程度、牧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外出打工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针对草原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承载力的确立与弹性、草畜双承包的利弊、游牧还是定居、草原退化是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多年来草原管理问题及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最后以这些分析结果与观点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一些有助于保护牧区草原生态、保障牧民生计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完善政策制定的理论体系,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2)明确草原权属,进一步强化草原管理;(3)开展参与式草原管理,加强牧区能力建设;(4)合理实施区域布局,大力减轻草原生态压力;(5)建立和完善草原综合补贴制度,推动牧区经济发展;(6)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7)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草原合理利用。(8)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牧区发展能力。
二、新疆兵团启动草种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兵团启动草种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台农台商热议“农林22条”(论文提纲范文)
福建漳平台商联谊会会长、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 |
福建福清闽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刘元楷 |
广东潮南汕头市泓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海柳 |
福建莆田京莆农场负责人张玲惠 |
福建漳浦仲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荣焜 |
广东梅江爱丽丝庄园负责人张碧桃 |
广西来宾武宣水丰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庄昱伟 |
链接 |
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
(2)中国牧草种子生产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牧草种子生产现状及特点 |
1.1 草种田面积先增后减,草种产量波动减少 |
1.2 草种田面积主要集中于北方,南方增加明显 |
1.3 南北方草种种植品种差异明显 |
1.4 草种单产总体稳定增长,区域间同一草种单产水平差异明显 |
2 主要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
2.1 紫花苜蓿草种种植 |
2.2 燕麦草种种植 |
2.3 青贮玉米种植 |
2.4 羊草种子种植 |
2.5 披碱草种子种植 |
2.6 一年生黑麦草种子种植 |
2.7 多年生黑麦草种子种植 |
2.8 沙打旺种子种植 |
2.9 柠条草种种植 |
2.1 0 毛苕子草种种植 |
2.1 1 老芒麦种子种植 |
3 存在的问题 |
3.1 草种认证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到位 |
3.2 生产技术水平低,牧草种子收获率低 |
3.3 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专用机械种类较少 |
3.4 国内草种认可度低,国内草种市场有待规范 |
4 草种产业发展建议 |
4.1 加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草种优质发展 |
4.2 重视良种研发,提高草种生产水平 |
4.3 完善牧草种子认证机制,健全草种质量管理体系 |
4.4 推进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提高草种市场竞争力 |
(3)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解释 |
1.2.1 生态补偿 |
1.2.2 生态补偿标准 |
1.2.3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基本方法 |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
2.2 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
2.2.1 参与者 |
2.2.2 补偿标准 |
2.2.3 补偿条件 |
2.2.4 补偿模式 |
2.2.5 资金来源 |
2.2.6 支付方式 |
2.3 生态补偿和其他环保政策的比较 |
2.3.1 PES和环境税的比较 |
2.3.2 PES和行政规制的比较 |
2.3.3 PES和 ICDPs的比较 |
2.3.4 中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工具 |
2.4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2.4.1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依据 |
2.4.2 传统核算模型 |
2.4.3 特征价格模型 |
2.4.4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2.4.5 核算模型小结 |
2.5 生态补偿支付原则 |
2.5.1 污染者付费原则 |
2.5.2 受益者付费原则 |
2.5.3 改变者付费原则:一个统一框架 |
2.6 中国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
2.6.1 研究现状 |
2.6.2 生态补偿实践 |
2.7 国外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
2.7.1 研究现状 |
2.7.2 生态补偿实践 |
2.8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
2.8.1 研究现状 |
2.8.2 生态补偿实践 |
2.9 评论 |
第3章 跨界大气污染治理国际经验 |
3.1 欧洲推进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背景 |
3.2 《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及其治理机制 |
3.2.1 CLRTAP组织构成及运行方式 |
3.2.2 CLRTAP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
3.3 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3.3.1 科学化定量体系 |
3.3.2 制度化保障体系 |
3.3.3 欧洲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
3.4 对中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及建议 |
3.4.1 建立健全大气治理立法及配套执行体系,并严格落实问责 |
3.4.2 尽快建立和完善跨界大气污染监测评估系统 |
3.4.3 科学划分大气污染治理区域,成立跨域组织领导机构 |
3.4.4 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点值分析 |
4.1 建模思路 |
4.2 模型构建 |
4.2.1 生产模块 |
4.2.2 需求模块 |
4.2.3 污染物排放模块 |
4.2.4 硫税作用机制 |
4.2.5 动态递归和闭合模块 |
4.3 数据来源、处理及情景设置 |
4.3.1 数据来源和处理 |
4.3.2 情景设置 |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PM_(2.5) 浓度变化敏感分析 |
4.4.2 京津冀共同治理下的机会成本测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分析 |
5.1 建模背景 |
5.2 建模思路 |
5.3 模型构建 |
5.3.1 生产模块 |
5.3.2 消费模块 |
5.3.3 政府模块 |
5.3.4 污染物排放模块 |
5.3.5 闭合模块 |
5.4 数据来源、处理及情景设置 |
5.4.1 数据来源和处理 |
5.4.2 情景设置 |
5.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1 污染排放来源分析 |
5.5.2 各行业产出变化分析 |
5.5.3 各行业污染减排分析 |
5.5.4 主要行业减产、GDP损失及PM_(2.5) 浓度变化敏感分析 |
5.5.5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界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基本框架 |
6.1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6.2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基本框架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生态补偿理论及支付原则统一框架 |
7.1.2 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镜鉴 |
7.1.3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点值模拟 |
7.1.4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界定 |
7.1.5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
(4)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
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稳中有增 |
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区草原植被明显改善 |
草原利用状况更趋合理 |
草原执法监督工作成效明显 |
草原防火形势总体平稳 |
草原鼠虫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
草原资源状况 |
分布格局 |
草原类型 |
草原植物资源 |
草原动物资源 |
草原自然保护区 |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
气象条件 |
返青状况 |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
草原植被枯黄状况 |
草原生产力 |
分省区情况 |
分类型情况 |
草原分级 |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
退牧还草工程 |
内蒙古东部工程区: |
蒙陕甘宁工程区: |
新疆工程区: |
青藏高原工程区: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 |
草原利用状况 |
草原保护制度落实 |
牧草种植 |
草产品进口 |
草原征占用 |
草原重要野生植物利用 |
草原执法监督 |
草原违法案件基本情况 |
草原违法案件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
草原火灾 |
1 起特大草原火灾概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3·29”草原火灾 |
草原生物灾害 |
草原鼠害 |
草原虫害 |
草原生态状况 |
典型区域生态监测—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 |
专题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
专题二牧区状况 |
分析与展望 |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一是完善政策, 稳步推进草原改革。 |
二是推进立法修法, 加大依法治草力度。 |
三是启动新工程, 顺利推进已有草原保护重大工程。 |
四是抓草牧业试验试点, 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
五是加强监测预警, 强化草原灾害防控。 |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迎来新的挑战 |
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草原工作赋予了新使命。 |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为草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动力。 |
三是支持政策的全面发力给草原工作增加了新任务。 |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
一是进一步研究落实草原改革任务。 |
二是进一步实施好强牧惠牧政策。 |
三是进一步强化草原法制建设。 |
四是进一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 |
五是进一步夯实草原精准化管理基础。 |
(5)新疆牧草种子产业化的创新之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牧草种子生产与经营现状 |
2 新疆牧草种子生产与经营存在的问题 |
2.1 牧草种子本土化生产意识有待提高 |
2.2 牧草种子生产经营模式亟待改进 |
2.3 牧草种子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待健全 |
3 牧草种子产业化的创新之举 |
3.1 摸索牧草种子产业化的精准助力点 |
3.2 大胆尝试政府先期引导、企业中期孕化、农牧专业合作社后期接手的传递模式 |
3.3 以引进育种人才来健全牧草种子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
(6)基于南疆气候特征的兵团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 ——以三十八团小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2.1 适应气候条件的城市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适应气候条件的规划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3 当前小城镇规划响应气候特征的局限性 |
3.1 小城镇规划中涉及气候的相关内容 |
3.2 小城镇规划响应气候条件的局限性 |
3.3 新疆小城镇规划编制及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南疆兵团小城镇响应气候条件的规划方法 |
4.1 南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特点 |
4.2 南疆气候特征分析 |
4.3 南疆兵团小城镇气候适应性规划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以三十八团小城镇为例 |
5.1 第二师三十八团小城镇建设背景 |
5.2 基于场地气候特征的三十八团小城镇适应性规划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7)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径实践和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成效及趋势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
二、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
1. 滴灌技术应用,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
2. 滴灌技术的应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
3. 滴灌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增强农业抵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 |
4. 滴灌技术的应用, 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
三、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趋势 |
四、借鉴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经验, 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
(8)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系统论 |
2.2 农业生态学 |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
2.4.1 公共物品 |
2.4.2 外部性 |
2.4.3 市场失灵 |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
6.2.4 土地污染 |
6.2.5 湿地减少 |
6.2.6 水土流失加剧 |
6.2.7 草场退化 |
6.2.8 森林面积缩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
7.4.4 敏感性分析 |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
9.1 本文研究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9)新疆兵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级公益林建设概况 |
2 存在的问题 |
2.1 森林质量和生态效能水平较低 |
2.2 生态补偿标准低, 管护质量不高 |
2.3 沙产业发展规模小, 水平亟待提高 |
2.4 保护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 |
3 对策与建议 |
3.1 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思想认识 |
3.2 加强管护成效核查、检查和监督 |
3.3 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森林质量 |
3.4 积极引导示范, 助推沙产业的发展 |
3.5 依靠科技,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
4 结语 |
(10)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思路 |
1.6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7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几个基本概念 |
2.2 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论依据 |
2.3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耦合理论 |
2.4 草原管理政策研究与调整的趋势 |
3 国内外草原管理政策述评 |
3.1 国外草原管理政策述评 |
3.2 国内草原管理政策评述 |
4 基于平衡生态理论的草原政策宏观评价 |
4.1 中国草原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
4.2 中国政府出台的与草原相关的法律法规 |
4.3 中国草原政策的任务和措施 |
4.4 中国草原保护政策实施的效果 |
5 区域尺度草原管理的微观分析 |
5.1 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
5.2 问卷设计 |
5.3 调查问卷分析 |
5.4 牧区政策牧民认知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
6 基于非平衡生态理论的草原管理 |
6.1 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完全承包制度 |
6.2 牧区破碎化的整理联户承包制度 |
6.3 公地悲剧的博弈竞价承包制度 |
7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的思考 |
7.1 承载力的确立与弹性 |
7.2 草畜双承包的利弊 |
7.3 游牧与定居 |
7.4 草原退化自然还是人为? |
8 对策与建议 |
8.1 完善政策制定的理论体系,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8.2 明确草原权属,进一步强化草原管理 |
8.3 开展参与式草原管理,加强牧区能力建设 |
8.4 合理实施区域布局,大力减轻草原生态压力 |
8.5 建立和完善草原综合补贴,推动牧区经济发展 |
8.6 加强草原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8.7 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草原合理利用 |
8.8 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牧区发展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四、新疆兵团启动草种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农台商热议“农林22条”[J].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农产品市场, 2021(07)
- [2]中国牧草种子生产分析及对策[J]. 赵馨馨,杨春. 农业展望, 2020(03)
- [3]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 王月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4]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J]. 采编部,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7(08)
- [5]新疆牧草种子产业化的创新之议[J]. 麦麦提敏·乃依木,艾尔肯·苏里塔诺夫. 新疆畜牧业, 2016(05)
- [6]基于南疆气候特征的兵团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 ——以三十八团小城镇为例[D]. 魏秀月.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7]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径实践和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成效及趋势浅析[J]. 杨万森. 经济师, 2013(11)
- [8]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9]新疆兵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罗惠文,李杰军.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3(02)
- [10]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问题研究[D]. 王建兵.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小城镇论文; 生态补偿机制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