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沙丹,齐倩倩,马广源,管红霞[1](2022)在《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方法选取无锡市2011至2018年从各类监测样本中分离的109株鼠伤寒沙门菌,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耐药性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 分别为69.72%(76/109)和68.81%(75/109);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85%(26/109)、22.02%(24/109)、11.93%(13/109)、4.59%(5/109)、3.67%(4/109)、3.67%(4/109)、0.92%(1/109)、0.92%(1/109);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均敏感;对阿奇霉素的耐药逐年下降, 2018年开始出现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 对氯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呈上升趋势。有31株菌对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多重耐药率为28.%(31/109)。109株鼠伤寒沙门菌经聚类分析可分为85个带型(N1~N85), 相似度57.3%~100%。结论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 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徐兰,钱惠芬,吴鹏程,施菊萍,施爱萍,樊飞,刘芳[2](2021)在《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溯源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一起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检测与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的样本先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PCR)进行初步检测,然后按常规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分离出的沙门菌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份肛拭子样本中有5份检出鼠伤寒沙门菌,5份食品样本中有2份检出鼠伤寒沙门菌,7株鼠伤寒沙门菌均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其中有5株对呋喃妥因中度敏感。运用PFGE对分离到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其图谱相似性系数为85.29%~100.00%。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进食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皮蛋和炒小瓜所致,通过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追踪菌株的来源,PFGE能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
段丽芳,张宏亮,张景平,张志超[3](2020)在《食用蛋糕引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龙岩市食用某西饼屋蛋糕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中毒原因。结果约580多人食用该西饼屋生产的蛋糕,67例(罹患率11.6%)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无重症及死亡;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病程中位数7 d(4~11 d);潜伏期中位数20.5 h(4~44 h);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91.0%)、发热(74.6%)、腹痛(73.1%),伴恶心、呕吐、头晕等;从业人员肛拭子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10.0%(1/10);蛋糕食品样品也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综合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食用某西饼屋奶油蛋糕引起的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
陈艳,邬其欢,李科峰[4](2020)在《一起幼儿园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本次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可疑食物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菌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学、生化学鉴定及核酸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发现疑似病例53例,其中确诊病例27例。发病潜伏期在5. 5 h~41. 5 h,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相似,以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在23例病例粪便和1份食物中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事件为鼠伤寒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
李玉军[5](2019)在《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门菌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人能够通过食入沙门菌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感染沙门菌。沙门菌在人和动物之间的循环感染通常称为沙门菌循环,这种循环感染关系复杂,野禽也是这种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野禽中沙门菌的分布情况,与家禽中沙门菌的关联度研究对家禽业和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调查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携带情况、耐药情况、MLST分子分型情况及代表菌株的致病性,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理论依据。一、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为了解野禽中沙门菌的携带情况和耐药情况,于2015-2018年采集华东地区野禽新鲜粪便样品5889份,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并采用多重PCR试验结合玻板凝集试验的方法确定其血清型;利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岛(SGI)中主要的11个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0.95%。其中,鼠伤寒沙门菌30株(占53.57%),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10株(占17.86%),肠炎沙门菌7株(占12.50%),波斯坦沙门菌5株(占8.93%),猪霍乱沙门菌4株(占7.1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唑啉、苯唑西林、红霉素和利福平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尤其对苯唑西林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00%,多重耐药率达10.71%。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blaCMY-2、blaTEM-1-like、blaCTX-M、blaOXA-1-like、sul1、aacC4、Aac(6’)-1b、floR 和tet(G)检出率分别为 42.9%、67.9%、26.8%、5.4%、60.7%、10.7%、48.2%、23.2%和41.1%;blaPSE和blaSHV均未检出。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耐药的表型。以上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野禽携带的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首次从野禽中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二、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PCR扩增沙门菌的7个管家基因,分别是aroC、thrA、purE、dnaN、sucA、hisD和hemD,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MLST分型,结果表明,56株野禽源沙门菌可以分成 7 个 ST 型,分别为 ST808、ST99、ST19、ST1498、ST11、ST314和ST413。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包括多个ST型,包括ST99型、ST19型和ST1498型,肠炎沙门菌、波斯坦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均为单一 ST型,分别为ST11型、ST808型、ST314型和ST413型。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的ST型与猪霍乱沙门菌弱毒疫苗株C500的ST1753不一致,属不同来源。三、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挑取单菌落培养,绘制细菌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分离株和疫苗株的生长曲线无显着差异。选取猪霍乱沙门菌(P1、P2)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K1、K2)分离株各2株,猪霍乱沙门菌弱毒疫苗株C500作对照,分别以107、108和109 CFU的剂量腹腔注射攻毒3日龄的SPF鸡,结果显示,5株菌株对SPF鸡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P1组以及K1和K2组的SPF鸡在3天内全部死亡,P2组和C500组的在1×107 CFU剂量组各存活一只。说明P1、K1和K2菌株对SPF鸡的毒力强于P2和C500株。选取P1、K2和C500菌株分别测定SPF鸡和小鼠的LD50,结果显示,在SPF 鸡,K2 和 P1 及 C500 株的 LD50 分别为 9.0 × 1 06 6 CFU、3.0 × 1 05 8 CFU 和 8 × 1 07 5 CFU,说明分离株与疫苗株相比,毒力稍强;在小鼠,3株的LD50分别为3.0×107.5 CFU、9.0×107.6 CFU和8×107.5 CFU,说明分离株对小鼠的毒力与疫苗株相比,毒力差异不显着。病变结果显示,死亡的鸡和小鼠以急性炎症为主。综上所述,野禽中携带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耐药情况与家禽中的比较一致;首次在国内野禽中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及其孔成道夫生物型,初步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对SPF鸡的致病力强于疫苗株C500;对小鼠的致病性与疫苗株相当,其致病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区金结,郑悦康,吴灿权[6](2019)在《一起由两种型别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暴发疫情的病原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一起由科瓦利斯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暴发的病原体进行耐药分析和分子分型。方法参照GB4789.4-2010标准对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及药敏试验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两份暴发病例粪便样品中同时检出科瓦利斯沙门菌(8,20∶z4,z23∶–)2株和鼠伤寒沙门菌(4,5,12∶i∶1,2)2株。选择13种常用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4株沙门菌均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其中2株科瓦利斯沙门菌还同时表现出对莫西沙星和四环素耐药。2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和2株鼠伤寒沙门菌的PFGE指纹图谱分别完全一致。结论这是一起由科瓦利斯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混合感染所致的食源性暴发,PFGE分子分型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
郭晓[7](2018)在《抗鸡白痢沙门菌PagC蛋白相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文中指出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引起动物的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组织局部炎症,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及公共卫生,尤其对我国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已将鸡白痢沙门菌的净化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净化工作的前提是精准的检测方法。现有的沙门菌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是玻板凝集,该方法操作方便快捷且成本低,但是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不高。因此,丞需开发新型的检测方法来替代这一传统的方法。单抗阻断ELISA检测抗体具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高度敏感性、快速性、简单性和单抗的高度特异性等优点,已经广泛的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本研究制备了沙门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以期为沙门菌病的快速诊断提供有效试剂。相关研究如下:1.抗沙门菌Pa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本研究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沙门菌PagC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且与其他肠杆菌的序列同源在68%以下。本试验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鼠伤寒沙门菌PagC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亚克隆和间接ELISA方法的筛选,最终得到了 6株能稳定分泌抗rPagC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A、B、C、D、I、J,测定上清的间接ELISA 效价达到了:1:800-1:1600。Western blot试验表明,6株单抗都与rPagC蛋白反应性良好。2.Dot-blot筛选识别P1或P2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将沙门菌PagC蛋白序列在NCBI上比对后得到两段在沙门菌属内保守、属间特异的氨基酸序列 CDRQASGSVEPEGIH(P1)和 CFKEHSTQDGDSFNKISSRKTGFA(P2),进行人工合成多肽序列。使用Sulfo-SMCC交联剂将钥孔血蓝蛋白KLH分别偶联上P1和P2,得到KLH-P1和KLH-P2。通过Ellman试剂盒验证偶联成功后,再使用Dot-blot试验鉴定这6株抗沙门菌PagC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是否在P1或P2氨基酸上。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J与KLH-P1有明显的反应印迹,而其他细胞上清仅与PagC有印迹,说明mAb J的抗原表位在线性的P1中。mAb J的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显示,mAb J与纯化的PagC蛋白、鸡白痢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PagC蛋白有反应,与大肠杆菌O1,宋内志贺菌和变形杆菌PagC蛋白无反应,与比对结果一致。mAb J可以作为候选的单抗用于沙门菌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3.抗合成肽P2单抗的制备由于未鉴定出抗原表位在线性的多肽P2上的单抗,故使用KLH-P2作为免疫原制备抗P2的单克隆抗体。最终经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验证得到了 2株能稳定分泌抗P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G6和3E5。1G6和3E5的间接ELISA效价分别为1:1600和1:3200。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筛选到了识别沙门菌PagC中P1和P2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 J和1G6、3E5,研究成果在鸡白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麻美芬,何丽波,单晓斌[8](2017)在《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现场调查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患者和事件发生餐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肛拭、就餐食物和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等28份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2名就餐者中,8例发病;潜伏期最短5 h,最长23 h;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和呕吐等。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8株,主要来自患者肛拭、羊肉和砧板涂抹物;8株菌株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一致,均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食用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羊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郝瑞娥,姚素霞,张秋香,王洋[9](2017)在《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鉴定与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引起本次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鼠伤寒沙门菌进行生物学鉴定,血清学分型以及分子的溯源分析,研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达到准确溯源的目的。方法对3份患者肛拭子样本和1份食品样本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推荐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15种抗生素敏感实验,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沙门菌基因组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通过Bio Numerics 6.6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3份患者样本和1份食品留样中共检出鼠伤寒沙门菌4株,均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运用PFGE对所分离到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其PFGE图谱相似性系数为100%。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是由进食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所致,通过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其溯源关系,能追踪到菌株来源,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李苗[10](2017)在《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耐药相关基因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也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以通过污染动物源食品引起人腹泻甚至食物中毒,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疗。在中国肠炎沙门菌是食源性感染沙门菌最常见的非伤寒血清型之一。而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沙门菌耐药性更加复杂,多重耐药情况受到人们关注。在非伤寒沙门菌中ACSSuT(同时耐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是备受关注的多重耐药表型,而作为食源性感染最常见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之一的肠炎沙门菌,其耐药性尤其ACSSuT多重耐药的报道少见,因此有必要对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收集上海市2887株肠炎沙门菌,测试16种药物的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耐药率最高的是萘啶酸(95.29%),氨苄西林(62.22%),磺胺异恶唑(58.14%),链霉素(50.14%),对临床常用的头孢噻肟(10.20%),头孢吡肟(8.34%),头孢噻甲羧肟(7.05%),环丙沙星(3.18%),氧氟沙星(0.52%)敏感性高,对亚胺培南则表现为全部敏感。筛选出110株耐药表型为ACSSuT的肠炎沙门菌,检测20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Mart,siiE,pipA,sopE,spv C,spv R,pef A,prot6E,Rck,fim A,lpf D和sseI 12个毒力基因在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中普遍存在,菌株携带毒力基因最少14个,最多19个,提示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有高毒力高流行的潜力。以PCR方法检测了23个相关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各类药耐药菌株均携带着相应的耐药基因,检出率前五位的分别是:sul2(74.55%),flo(67.27%),blaCTX-M(60.00%),tet A(49.09%),aph(3)-IIa(46.36%),分别介导磺胺类,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外,ACSSuT菌株表现出对其他所测试药物的耐药率都有所上升的特征,尤其是对于临床常用药物头孢噻肟,头孢噻甲,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70.64%,48.62%,58.72%。通常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对常规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都耐受,本研究用双纸片确证实验显示60.9%的菌株为产ESBLS表型阳性菌株。以PCR检测(ESBLS)基因流行情况显示60%的菌株携带了CTX-M,测序显示96%的菌株为CTX-M-55。整合子的检出情况显示,5(4.54%)株菌携带了整合子基因盒,其中aadA2-dfrA12检出率最高,说明Ⅰ型整合子在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而共同耐ACSSu T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优势耐药模式的流行并非由整合子介导,跟CTX-M-55关系密切,可能还存在其他移动元件的影响。对于治疗严重感染的药物,ACSSuT菌株对环丙沙星(9.09%VS3.18%),氧氟沙星(4.59%VS0.52%)与整体相比敏感性下降。本研究检测了介导喹诺酮耐药性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gyrA突变情况和5对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携带情况,结果显示,93%的菌株存在点突变,且只存在gyrA单突变,其中87位突变所占比例超过90%,单突变主要介导了对萘啶酸的耐药性。PMQR检出率为qnr B(10.91%),aac(6′)-Ib-cr(8.18%),与QRDR单突变相比,携带PMQR同时存在QRDR gyrA单突变的菌株所引起的环丙沙星耐药率更高;而对比qnr B与aac(6′)-Ib-cr显示qnrB相比aac(6′)-Ib-cr对环丙沙星耐药性产生影响更大,能更大程度降低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研究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同源性关系,并初步探讨耐药基因的扩散机制。PFGE分型结果表明,36株菌共享优势基因型G1,说明在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的流行中,克隆传播作用很大。66株CTX-M阳性菌株分成24个基因型,其中26株菌PFGE图谱一致,且都携带CTX-M-55,其余菌株PFGE基因型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说明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中CTX-M-55的流行不仅存在散发克隆传播,还可能由质粒等可移动元件的水平转移共同造成。但关于其具体的传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2)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溯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样本 |
1.3 主要试剂 |
1.4 仪器设备 |
1.5 实验方法 |
1.5.1 RT-PCR检测 |
1.5.2 病原菌分离、鉴定 |
1.5.3 药敏试验 |
1.5.4 PFGE分子分型 |
2 结 果 |
2.1 RT-PCR结果 |
2.2 分离鉴定 |
2.3 血清学鉴定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2.5 PFGE结果 |
3 讨 论 |
(3)食用蛋糕引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人群分布 |
2.2.2 发病时间分布 |
2.2.3 临床特征 |
2.2.4 可疑暴露食品调查 |
2.3 卫生学调查 |
2.3.1 场所卫生状况 |
2.3.2 从业人员健康状况 |
2.3.3 可疑中毒食品加工过程 |
2.4 实验室检查 |
2.4.1 患者粪便标本检测结果 |
2.4.2 从业人员肛拭子检测结果 |
2.4.3 食品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 论 |
(4)一起幼儿园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2.2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 |
2.2 人群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4.1 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情况 |
2.4.2 沙门菌培养情况 |
3 讨论 |
(5)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沙门菌流行情况、分子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 沙门菌概述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血清学分类 |
2 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 |
2.1 流行特点 |
2.2 流行现状 |
2.3 野禽中的流行情况 |
2.4 家禽中的流行情况 |
3 沙门菌的分子分型 |
3.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
3.2 多位点序列分型 |
4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4.1 细菌耐药性分类 |
4.2 细菌的耐药产生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2015-2018年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菌培养和革兰氏染色镜检 |
2.2 血清型鉴定 |
2.3 生化试验结果 |
2.4 菌株来源分布 |
2.5 药敏试验结果和表型多重耐药分析 |
2.6 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
2.7 耐药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覆盖率统计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野禽源沙门菌MLST分子溯源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结果 |
2.2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与血清型的关系 |
2.3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与分离地的关系 |
2.4 野禽源沙门菌ST型遗传进化树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菌株生长曲线 |
2.2 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2.3 SPF鸡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
2.4 SPF鸡的剖检结果 |
2.5 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
2.6 小鼠的剖检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6)一起由两种型别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暴发疫情的病原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和菌株 |
1.1.2 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2.2 PFGE分子分型 |
2 结果 |
2.1 分离鉴定 |
2.2 血清分型 |
2.3 药敏实验 |
2.4 PFGE分子分型 |
3 讨论 |
(7)抗鸡白痢沙门菌PagC蛋白相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白痢的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致病机理 |
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4.1 雏鸡白痢 |
4.2 育成鸡白痢 |
4.3 成年鸡白痢 |
5 诊断方法 |
5.1 微生物学方法 |
5.2 免疫学方法 |
5.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5.4 噬菌体分型 |
6 防控 |
6.1 科学的净化措施 |
6.2 有效的免疫预防 |
6.3 合理的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抗沙门菌Pa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Pag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 免疫原PagC蛋白的制备 |
1.4 动物免疫 |
1.5 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
1.6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7 Western blot验证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与PagC蛋白的反应性 |
1.8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分析 |
1.9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2 结果 |
2.1 Pag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免疫原PagC蛋白的制备 |
2.3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的检测 |
2.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2.5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
2.6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沙门菌Pa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B细胞表位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PagC蛋白序列的比对分析 |
1.3 合成肽的偶联 |
1.4 Dot-blot筛选识别P1或P2表位的单克隆抗体 |
1.5 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
1.6 单抗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2 结果 |
2.1 PagC蛋白序列的比对分析 |
2.2 多肽的偶联 |
2.3 Dot-blot筛选识别P1或P2表位的单克隆抗体 |
2.4 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J的交叉反应性 |
2.5 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抗合成肽P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DNAStar分析沙门菌PagC蛋白P2多肽片段 |
1.3 免疫原KLH-P2和检测原BSA-P2的制备 |
1.4 Dot-blot验证P2与PagC免疫鼠阳性血清的反应性 |
1.5 动物免疫 |
1.6 合成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7 Western blot验证单抗与P2的特异性 |
1.8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1.9 合成肽单抗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2 结果 |
2.1 DNAStar分析沙门菌PagC蛋白P2多肽片段 |
2.2 Ellman试剂盒检测游离巯基的结果 |
2.3 Dot-blot验证P2与PagC免疫鼠阳性血清的反应性 |
2.4 免疫小鼠效价的检测 |
2.5 间接ELISA筛选抗P2的单克隆抗体 |
2.6 Western blot验证单抗与P2的特异性 |
2.7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2.8 合成肽单抗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实验室检测 |
2.1 标本采集 |
2.2试剂及培养 |
2.3 检测方法与项目 |
2.3.1增菌与分离 |
2.3.2 生化试验 |
2.3.3 血清学鉴定 |
3 讨论 |
(9)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鉴定与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病原菌的分型与鉴定 |
1.3.2 药敏实验 |
1.3.3 分子分型实验 |
2 结果 |
2.1 细菌菌型鉴定 |
2.2 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2.3 病原菌溯源分析 |
3 讨论 |
(10)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耐药相关基因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研究缩写词 |
1 前言 |
1.1 沙门菌概况 |
1.1.1 沙门菌病原学 |
1.1.2 沙门菌宿主及危害 |
1.1.3 沙门菌血清型流行情况 |
1.2 沙门菌耐药性现状 |
1.3 沙门菌耐药机制概述 |
1.4 沙门菌毒力因子概述 |
1.5 沙门菌分子分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概述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来源 |
2.1.2 标准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 |
2.1.5 实验耗材 |
2.1.6 试剂的配制 |
2.1.7 主要仪器 |
2.1.8 药敏纸片 |
2.1.9 引物 |
2.2 方法 |
2.2.1 沙门菌药敏试验 |
2.2.2 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
2.2.3 PFGE分子分型 |
2.2.4 统计学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上海市肠炎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 |
3.1.1 肠炎沙门菌总体药敏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菌株组成及药敏结果分析 |
3.2.1 药敏试验筛选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菌株结果 |
3.2.2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菌株组成 |
3.2.3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特征及耐药模式 |
3.2.4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纸片法确证结果 |
3.3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基因携带结果 |
3.3.1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3.4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4.1 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
3.5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ESBLS流行,整合子携带及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结果 |
3.5.1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ESBLS流行情况 |
3.5.2 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 |
3.5.3 QRDR gyrA突变及PMQR基因流行结果 |
3.6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PFGE分型结果 |
3.6.1 PFGE分型图谱 |
3.6.2 PFGE分子分型结果分析 |
3.7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3.7.1 PFGE分子分型,耐药模式,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携带图谱 |
3.7.2 PFEG分型结果与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肠炎沙门菌菌株来源及耐药性讨论 |
4.2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来源及耐药特征讨论 |
4.3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相关移动原件及耐药基因携带,QRDR突变讨论 |
4.4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讨论 |
4.5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结果讨论 |
4.6 多重耐药肠炎沙门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结果讨论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研究[J]. 曹文婷,沙丹,齐倩倩,马广源,管红霞.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02)
- [2]一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溯源分析[J]. 徐兰,钱惠芬,吴鹏程,施菊萍,施爱萍,樊飞,刘芳. 医学动物防制, 2021(05)
- [3]食用蛋糕引起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 段丽芳,张宏亮,张景平,张志超.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0(04)
- [4]一起幼儿园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J]. 陈艳,邬其欢,李科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4)
- [5]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D]. 李玉军. 扬州大学, 2019(06)
- [6]一起由两种型别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暴发疫情的病原特征[J]. 区金结,郑悦康,吴灿权.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1)
- [7]抗鸡白痢沙门菌PagC蛋白相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 郭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8]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麻美芬,何丽波,单晓斌. 预防医学, 2017(12)
- [9]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鉴定与同源性分析[J]. 郝瑞娥,姚素霞,张秋香,王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14)
- [10]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耐药相关基因分子特征研究[D]. 李苗.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