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郭延增[1](2021)在《BM数控机床公司服务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倩[2](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白丽娜[3](2021)在《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数控机床设备是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之一,历时30余年发展,我国机床产业基础配套相对成熟,技术劳动力水平较高,但核心竞争力偏弱,工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中处于中低端水平。激光设备在数控机床设备中出口份额占比较大,应用行业广泛,市场前景广阔。NC集团公司专注于高端数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及海内外市场推广。当前,海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成为NC集团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发展现状,对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以及NC集团公司营销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运用市场细分理论STP以及大客户营销理论,对激光设备海外市场重新细分并对大客户进行定位,提出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法及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大量搜集及阅读国内外市场营销文献及市场营销代表理论,为现实的管理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指导思路。其次,运用访谈法及个案法,收集整理企业实际资料和信息,包括研究对象和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为企业战略分析提供资料支持。最后,运用问卷调查,设计激光设备市场需求因素问卷调查,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企业分析市场定位与营销现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优化策略。
郝鸿嫣[4](2021)在《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装备总量也不断增加,农机先进技术与农机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我国成为带动世界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在农业机械产业整体向好发展的局面下,受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加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农机行业所积累的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传统农机行业利润空间逐渐缩水、竞争不断加剧。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T农机)这类中小型农机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MT农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就需要重新制定竞争战略。本文以MT农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战略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对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并对企业拥有的独特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详细的了解。运用SWOT分析法选择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列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重点业务内容,使企业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更有针对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保障措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优势地位。也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我国同类型的农机企业提供战略选择的参考。
张晓飞[5](2021)在《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定制家具行业不断发展,生产曲线家具的木工机械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用量也越来越大。板材的曲线下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曲线下料的效率以及下料后工件表面质量直接影响了家具的整体质量。本文设计一台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对家具构件进行雕刻和曲线下料一次加工成型。将雕刻工序和曲线下料工序整合到同一台机床上,只需要进行一次定位夹紧,省去上下料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本文通过对传统家具构件制造工艺分析,结合企业对实木家具加工设备实际生产需求,对下料方式和加工工艺流程进行确定。设计能够双端夹紧的螺旋齿圆柱铣刀,分析不同铣削参数对铣刀切入过程的影响,得到不同铣削参数下铣刀所受冲击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对铣刀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明确切入集成材板材瞬时铣刀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为螺旋齿圆柱铣刀铣削加工确定最佳铣削参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铣削加工运动特性以及加工对象的分析,确定组合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对铣削电主轴进行选择,根据曲线下料、雕刻钻孔加工工艺流程对曲线下料部分、雕刻钻孔部分以及移动工作台进行方案设计,结合木材加工时铣削、雕刻和钻孔的特点,确定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总体方案。通过对加工时所需铣削力、铣削功率,钻削力和钻削功率的计算,确定组合机床主要输出功率。根据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总体方案,对曲线下料主机、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y向移动工作台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且对曲线下料主机和雕刻部分组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组合机床的底座架体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得到的相应云图验证底座架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为机床其他零部件设计分析提供思路和参考。设计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控制系统,对组合机床的动作顺序和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的绘制和电气元件的选择,然后根据电气原理图进行PLC程序梯形图及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本文主要对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进行加工工艺分析、铣削加工运动特性分析、总体布局确定、结构设计与分析以及控制系统设计,能够一次完成集成材板材的雕刻、钻孔以及曲线下料加工,为我国家具生产企业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金妍伶[6](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围绕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开展研究,以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实现企业成本控制为研究目标,在研究阶段拟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层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研究阶段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对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控制等基础理论与概念做出研究,阐述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之间的差异性,随后开展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为使研究成果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且在行业中具备一定通用性,采用调查研究法结合案例分析法,以G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D公司当前成本控制情况,包括业务流程、成本构成与分布、成本控制现状的分析研究在分析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管理中应用必要性、可行性后,开展GD公司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实施方案设计,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1个月后,对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效果做出分析,并以最大化发挥作业成本法效果为目标提出作业改进建议,提出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作业成本法为企业带的挑战。本次研究结论为GD公司成本管理,存在成本核算制度缺失、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产品成本信息不够系统全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1个月,落实作业成本法控制体系框架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合理定价、成本有效预测、盈利分析,同时为确保做个成本控制体系可以顺利实施,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定额成本管理,在落实部门责任,并实现绩效考核与制度结合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挑战。经过本次研究,作者观点为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是有效改善成本控制不力,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企业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实现成本的有效预测以及盈利的精确分析,但是实施作业成本法,还需要清晰认识到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较高的实施费用与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要谨慎选择成本动因,并且要高度关注作业成本法实施后对于企业所得税所带来的影响,即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应用作业成本法,避免为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刘科[7](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孙喆[8](2017)在《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现代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林业局曾多次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而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林业机械化。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林业机械普及和利用率较低,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还十分薄弱。本文基于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创新驱动“三元四维”模型,并以此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分析了林业机械化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其次总结并借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经验;最后论述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并针对制度、技术、人才培养、文化环境的创新动力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以期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齐英杰,赵越,曲文,王炳宇[9](2013)在《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了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现状,结合"十二五"规划展望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陈铭[10](2011)在《20世纪中国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的历史,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家具史学内容与体系。另外,从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的角度来解读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的发展轨迹,并总结出相关经验与结论,将有助于家具业界进一步完整地理解中国家具工业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从而保证中国家具工业在现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能继续高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调查总结、归纳分析之方法,提出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特点,并总结出其发展之规律与模式。利用德尔菲法(Delphi)研究中国家具工业未来5-20年家具加工技术与模式,并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预测。进而提出中国家具工业加工模式发展和应用的要点与趋势。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早期(即1901-1949年)属于“传统手工与设备萌芽”阶段。此阶段,加工技术以手工操作为主;加工设备以手工工具为主;存在极少量引进的国外家具制造设备,加工设备自主研制生产能力极度匮乏。传统家具生产采用手工工具进行制作,锯、刨、凿、钻、雕、镶和嵌等传统工艺和工具仍在沿用。机械加工设备以进口为主,国内极少企业只能生产一些简易设备,家具加工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处于萌芽阶段。(2)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中期(即1949-1978年)属于“自主研制与半机械化”阶段。此阶段,加工技术前期手工操作为主,后逐步半机械化,辅之以手工操作;加工设备以单机机加工机械为主,测绘仿制与自主研制并重。各地家具企业研制大量土制家具加工设备,随后在建国前的几个木工机械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众多家具木工机械企业,初步形成了家具制造设备的生产体系。金属、软体等新型家具种类也促使设备演变与发展。(3)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后期(即1978-2000年)属于“大量引进与吸收创新”阶段。此阶段,加工技术以机械化为主,辅之以信息化;加工设备机械化程度增大,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加工设备品种与质量都有所提高,非木质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加快。家具加工技术和设备发展采取一方面加大引进吸收,另一方面加大自主创新的方式。家具制造设备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部分设备具备了信息化加工的能力。同时,国内的家具机械设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改变了中国家具工业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和面貌。(4)通过分析归纳,将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因素总结为①家具加工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水平;②新材料、新工艺与新家具类型;③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等等。(5)分析了台湾家具木工机械业发展过程与轨迹,总结其发展规律,得到以下有益结论:①保持价格优势,加快交货速度;②提高产品操作性,强化零部件易取性;③政府加强扶持,行业协会领头;④加大产品研发,提高数控水平。(6)分析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现状与趋势,整理制造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调查研究中国家具工业未来5-20年家具加工技术与模式,并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预测。指明了家具制造模式的改进与更新是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研究得到了适用于目前中国家具工业的综合性先进适用制造模式种类的应用重点。
二、20世纪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
一、政策先行 |
二、资金保证 |
三、智力支撑 |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海外市场营销概念 |
2.2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5CS原则 |
2.2.2 市场细分理论STP |
2.2.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4P |
2.2.4 产品价值营销理论 |
2.2.5 关系营销理论 |
2.3 工业设备营销相关概念 |
2.3.1 工业设备大客户营销特点 |
2.3.2 工业设备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
第三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分析 |
3.1 NC集团公司激光事业部概况 |
3.1.1 NC集团公司简介 |
3.1.2 集团激光事业部主营业务 |
3.1.3 激光设备事业部组织结构与业务生产流程 |
3.2 NC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分析 |
3.2.1 激光设备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竞争环境分析 |
3.2.3 海外顾客需求分析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5 企业内部价值要素分析 |
第四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调查对象 |
4.1.3 问卷设计 |
4.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4.2.1 海外市场定位分析 |
4.2.2 激光设备大客户营销与销售现状 |
4.3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1 市场定位模糊及其原因分析 |
4.3.2 大客户销售渠道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4.3.3 大客户营销策略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4.3.4 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及其原因分析 |
4.3.5 产品结构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第五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细分 |
5.1.1 细分变量选取 |
5.1.2 细分方法确定 |
5.2 激光设备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
5.2.1 细分市场评估 |
5.2.2 目标市场覆盖模式 |
5.2.3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定位 |
5.3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渠道策略 |
5.3.1 海外重点区域及行业渗透策略 |
5.3.2 海外销售与经销模式策略 |
5.4 激光设备大客户营销策略 |
5.4.1 大客户定位与识别 |
5.4.2 大客户人员推销与销售促进 |
5.4.3 客户关系管理 |
5.4.4 海外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 |
5.4.5 激光设备标准化与差异化营销 |
5.5 激光设备海外服务营销 |
5.5.1 建立大客户营销小组 |
5.5.2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
5.6 激光设备产品品牌与产品价值营销 |
第六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激光设备营销策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6.1.1 实施目标与计划 |
6.1.2 具体实施措施 |
6.2 激光设备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保障 |
6.2.2 财力资金保障 |
6.2.3 组织制度保障 |
6.2.4 国际市场营销风险控制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MT农机发展现状 |
2.1 MT农机公司概况 |
2.2 MT农机组织结构 |
2.3 MT农机生产销售情况 |
2.4 MT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T农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全球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2 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3 农机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
3.3 行业竞争分析 |
3.3.1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4 消费者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4.1 公司的机遇 |
3.4.2 公司的威胁 |
第四章 MT农机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1.1 技术资源 |
4.1.2 品牌资源 |
4.1.3 渠道资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生产能力 |
4.2.2 营销能力 |
4.2.3 新产品开发能力 |
4.3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公司的优势 |
4.3.2 公司的劣势 |
第五章 MT农机竞争战略选择 |
5.1 MT农机SWOT分析 |
5.2 MT农机总体竞争战略分析 |
5.3 MT农机竞争战略重点业务 |
5.3.1 塑造特色农机品牌 |
5.3.2 创新研发个性化产品 |
5.3.3 探索个性化营销手段 |
5.3.4 打造个性化服务 |
5.3.5 深耕国内外市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T农机竞争战略实施措施与保障 |
6.1 组织结构优化 |
6.2 积极培养与吸引专业人才 |
6.3 新技术引进 |
6.4 优化信息平台建设 |
6.5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
1.2.1 国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
1.2.2 国内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
1.2.3 国内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及运动特性分析 |
2.1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研究 |
2.1.1 传统家具构件制造工艺分析 |
2.1.2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路线确定 |
2.2 铣削加工运动特性分析 |
2.2.1 螺旋齿圆柱铣刀的选用 |
2.2.2 螺旋齿圆柱铣刀切削轨迹分析 |
2.2.3 铣削切入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2.2.4 螺旋齿圆柱铣刀有限元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组合机床主要技术参数与总体设计 |
3.1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3.2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方案设计 |
3.2.1 机床总体结构布局基本要求 |
3.2.2 曲线下料铣削方案设计 |
3.2.3 雕刻和钻孔方案设计 |
3.2.4 移动工作台方案设计 |
3.3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总体布局 |
3.4 本章小结 |
4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结构设计及分析 |
4.1 曲线下料主机的结构设计 |
4.1.1 曲线下料主机总体结构分析 |
4.1.2 下料电主轴组件的设计与研究 |
4.1.3 x向移动组件结构设计 |
4.2 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的结构设计 |
4.2.1 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总体结构分析 |
4.2.2 雕刻部分组件的设计与研究 |
4.2.3 移动工作台组件结构设计 |
4.3 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底座架体分析 |
4.3.1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的建模及材料参数添加 |
4.3.2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有限元接触添加 |
4.3.3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模型网格划分 |
4.3.4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有限元模型约束及载荷施加 |
4.3.5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的静力学求解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控制系统研究 |
5.1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5.1.1 PLC控制系统设计准则 |
5.1.2 控制系统控制顺序及分析 |
5.1.3 数控系统资源需求统计 |
5.2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及硬件选型 |
5.2.1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 |
5.2.2 控制系统硬件的选型 |
5.3 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研究 |
5.3.1 控制系统HM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3.2 控制系统PLC的I/O端子分配 |
5.3.3 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
2.1.1 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 |
2.1.2 作业成本法原理 |
2.1.3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
2.2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2.1 成本控制基本概念 |
2.2.2 成本控制原理 |
2.2.3 成本控制程序 |
2.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
2.3.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关联 |
2.3.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
2.4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优势及条件 |
2.4.1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优势 |
2.4.2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D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GD公司基本情况 |
3.2 GD公司成本控制情况 |
3.2.1 GD公司业务流程 |
3.2.2 GD公司成本构成及分布 |
3.2.3 GD公司企业特点分析 |
3.2.4 GD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
3.3 GD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成本核算制度缺失 |
3.3.2 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
3.3.3 产品成本信息不够系统全面 |
3.3.4 无法实现产品盈利分析 |
3.3.5 成本控制问题总结 |
3.4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4.1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
3.4.2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应用的方案设计 |
4.1 GD公司作业成本控制的准备工作 |
4.1.1 公司生产过程作业成本分析 |
4.1.2 公司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分析 |
4.2 GD公司作业成本动因确定 |
4.3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
4.3.1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框架 |
4.3.2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前控制 |
4.3.3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中控制 |
4.3.4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后控制 |
4.4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体系方案的实施 |
4.4.1 作业资源消耗计算分配 |
4.4.2 产品作业消耗计算分配 |
4.4.3 GD公司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效果分析 |
5.1.1 产品成本差异分析 |
5.1.2 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
5.1.3 两种方法对比结论 |
5.1.4 作业成本法对GD公司成本控制起到的作用 |
5.2 GD公司作业成本控制分析与改进 |
5.2.1 作业分析 |
5.2.2 作业改进建议 |
5.3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
5.3.1 建立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
5.3.2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
5.3.3 推行质量成本控制 |
5.3.4 实行定额成本管理 |
5.3.5 落实部门责任、实现绩效考核与制度结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8)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
1.1.2 林业现代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
1.1.3 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林业机械化 |
1.1.4 我国林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
1.2 核心概念与研究综述 |
1.2.1 林业机械 |
1.2.2 林业机械化 |
1.2.3 相关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创新理论概述 |
2.2 创新驱动理论 |
2.3 创新驱动主体 |
2.4 创新驱动要素 |
2.5 创新驱动的“三元四维”模型 |
第3章 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概况分析 |
3.1 建国后林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3.1.1 初创起步阶段(1952-1965) |
3.1.2 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6) |
3.1.3 恢复振兴阶段(1977-1991) |
3.1.4 快速发展阶段(1992至今) |
3.2 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初步成效及发展趋势 |
3.3 林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
3.3.1 主体管理部门模糊,发展规划“高悬” |
3.3.2 政府采买及补贴政策尚未健全 |
3.3.3 林业机械产品不成体系,发展不平衡 |
3.3.4 行业管理混乱,研发力量薄弱 |
3.3.5 人才供给不足,机械利用率低下 |
3.3.6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
3.4 林业机械化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功能失位 |
3.4.2 缺乏宏观调控,扶持政策有待健全 |
3.4.3 技术创新能力需不断加强 |
3.4.4 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亟待完善 |
3.4.5 创新观念滞后,文化环境改善势在必行 |
第4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
4.1 建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4.1.1 行政主导阶段(1949-1980) |
4.1.2 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4) |
4.1.3 市场化引导阶段(1995-2003) |
4.1.4 依法促进阶段(2004-2010) |
4.1.5 全面发展阶段(2010-) |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4.2.1 政府扶持,创新制度体系建设 |
4.2.2 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机实力 |
4.2.3 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
4.2.4 完善推广服务工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5.2 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 |
5.2.1 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
5.2.2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
5.2.3 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用 |
5.3 技术创新引领 |
5.3.1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
5.3.2 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
5.3.3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
5.4 制度创新保障 |
5.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
5.4.2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 |
5.4.3 规范行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
5.5 人才培养创新支撑 |
5.5.1 强化人才培养 |
5.5.2 推进学科建设 |
5.5.3 完善扶持激励机制 |
5.6 文化环境创新推动 |
5.6.1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
5.6.2 推进产学研联合共赢 |
5.6.3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造板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
2 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起步与形成 |
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49-1957年) |
2.2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1958-1962年) |
2.3 三年调整时期 (1963-1965年) |
2.4 第3~4个五年计划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5年) |
2.5 第5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6~1980年) |
3 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概况 |
3.1 第6~7个五年计划时期 (1981-1990年) |
3.1.1 行业逐渐形成及布局 |
3.1.2 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建项目 |
3.1.3 教育科研成就 |
3.1.4 质量管理及标准化 |
3.1.5 技术引进与交流 |
3.2 第8~9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1-2000年) |
3.2.1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
3.2.2 科研成果 |
3.2.3 20世纪90年代的几件大事 |
3.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
4 用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 |
4.1 中国人造板机械的国际地位 |
4.2 用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
4.2.1 加速集团化重组, 提升核心竞争力 |
4.2.2 大力采用高新技术, 使人造板机械设备自动化、数控化程度不断提高 |
4.2.3 扩大原材料范围和板种范围, 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
4.2.4 开发低碳节能环保型产品生产线 |
5 结束语 |
(10)20世纪中国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方法与构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构架 |
1.4 本章参考文献 |
2 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早期(1901-1949)的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 20世纪早期家具工业发展概况 |
2.1.1 20世纪早期木材工业简况 |
2.1.2 20世纪早期家具工业简况 |
2.2 20世纪早期的家具风格特点 |
2.3 20世纪早期家具加工工具与设备的演变 |
2.3.1 国外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发展简况 |
2.3.2 20世纪早期家具加工工具与设备 |
2.4 20世纪早期的家具原材料 |
2.5 本章小结 |
2.5.1 20世纪早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特征 |
2.5.2 20世纪早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影响因素 |
2.6 本章参考文献 |
3 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中期(1949-1978)的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 20世纪中期家具工业发展概况 |
3.1.1 20世纪中期家具木工机械工业发展概况 |
3.1.2 20世纪中期家具工业发展概况 |
3.2 20世纪中期家具风格特点 |
3.3 20世纪中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演变 |
3.3.1 家具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与设备研制 |
3.3.2 家具木工机械产业的加工机械与设备研制 |
3.4 20世纪中期的家具原材料 |
3.5 本章小结 |
3.5.1 20世纪中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特征 |
3.5.2 20世纪中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影响因素 |
3.6 本章参考文献 |
4 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后期(1978-2000)的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发展概况 |
4.1.1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规模与产值 |
4.1.2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分布与性质 |
4.1.3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出口状况 |
4.1.4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标准化建设 |
4.2 20世纪后期家具风格特点 |
4.2.1 板式家具 |
4.2.2 组合家具与成套家具 |
4.2.3 聚酯家具 |
4.2.4 多种风格并存,现代主义为主 |
4.3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演变 |
4.3.1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交流与引进 |
4.3.2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产业与流通 |
4.3.3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科研与教育 |
4.3.4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研制与生产 |
4.3.5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分类与标准 |
4.4 20世纪后期的家具原材料 |
4.5 实例分析与解读 |
4.5.1 20世纪80年代初某家具企业生产机械与设备实例分析 |
4.5.2 20世纪末21世纪初某家具企业生产机械与设备实例分析 |
4.5.3 顺德伦教家具木工机械产业集群解读 |
4.6 本章小结 |
4.6.1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特征 |
4.6.2 20世纪后期家具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影响因素 |
4.7 本章参考文献 |
5 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的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研究 |
5.1 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家具工业发展概况 |
5.1.1 萌芽期 |
5.1.2 增长期 |
5.1.3 成熟期 |
5.1.4 转型期 |
5.2 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家具风格特点 |
5.3 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家具工业加工机械与设备的演变 |
5.3.1 发展历程 |
5.3.2 产业状况 |
5.3.3 优势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5.6 本章参考文献 |
6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家具工业的制造模式与技术研究 |
6.1 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的现状 |
6.1.1 劳动密集型制造模式 |
6.1.2 劳动密集+半机械化制造模式 |
6.1.3 机械化制造模式 |
6.1.4 机械化+信息化制造模式 |
6.2 20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的研究进展 |
6.2.1 工作研究和生产线负荷平衡研究 |
6.2.2 准时生产技术 |
6.2.3 柔性化生产和成组技术研究 |
6.2.4 信息化技术方面研究 |
6.3 中国家具工业先进制造模式的类型与应用 |
6.3.1 以工业工程为核心的家具制造模式 |
6.3.2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家具制造模式 |
6.4 中国家具工业未来5-20年先进制造模式与技术预测研究 |
6.4.1 技术预测方法概述 |
6.4.2 本研究采用的预测方法 |
6.4.3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
6.4.4 德尔菲法定性预测未来5-20年中国家具工业加工模式与技术发展方向 |
6.4.5 德尔菲调查问卷分析 |
6.5 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 |
6.5.1 大规模定制模式应用与推广 |
6.5.2 提高企业综合信息化水平 |
6.5.3 加强生产柔性化体系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6.7 本章参考文献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8 总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20世纪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BM数控机床公司服务转型研究[D]. 郭延增.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3]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白丽娜.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郝鸿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D]. 张晓飞.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金妍伶.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7]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8]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 孙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J]. 齐英杰,赵越,曲文,王炳宇.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3(04)
- [10]20世纪中国家具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研究[D]. 陈铭.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