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道教协会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张庚年谱简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例言一、本谱的家族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家谱、官报及家族史着作等;个人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个人日记、论着及相关档案等。因谱主交游甚广,且与其交往的不少为文艺界、戏剧界知名人士,所以也从相关者的年谱、日记、回忆文章中采取可用之线索。
郑容坤[2](2021)在《闽南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支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郭琦[3](2020)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城市化浪潮催生了当代的怀旧风潮,各地政府部门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民俗节事怀旧空间,满足人们的怀旧消费需求。目前,学界对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关注较少,与一般的城市怀旧空间研究对象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相比,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具有“短时性”的特征,并且在创立缘起、建构主体等方面也与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使民俗节事成为怀旧空间研究中一类具有特殊性的情境,因此对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研究选择广州越秀区广府庙会这一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政府工作人员访谈、主办方会议记录、游客访谈等多种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主体建构机制理论模型,对不同主体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采取的方式及发挥的作用进行具体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推广至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经验启示。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哪些主体参与了广府庙会节事怀旧空间建构,他们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参与建构过程?不同主体分别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存在哪些问题?带来怎样的启示?本研究从怀旧空间视角研究民俗节事空间问题,拓展了怀旧空间建构研究的范围,对怀旧空间的建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多方面收集研究资料,拓展研究对象的范围,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探究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研究结论表明:(1)政府作为主办方因其领导力强、执行效率高等特点发挥显着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邀请下,传统文化代表及团体、专家市民等社会群体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节事怀旧空间实践当中,他们的参与方式受到政府的极大影响。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大量新闻报道塑造了广府庙会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创民俗节事的形象,建立广府庙会怀旧空间表征,这种空间表征不仅塑造着空间实践,同时也映射到表征的空间,在人们的感官意识中形成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形象。游客参与建构的怀旧情感空间以空间实践为基础,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能动作用,游客受限于自身话语权较小、难以对政府权力主体的构想和实践产生更多实质性影响的状况,但仍然保持思想的丰富性,并寻求表达机会提出期望和建议。在政府主导下的怀旧物质空间中,媒体构建怀旧表征空间,游客投入怀旧情感空间的建构。(2)空间利益主体及权力关系决定了广府庙会的定位,由政府主办的广府庙会承载的政治意义占主导,民俗意义被冲淡。媒体在广府庙会怀旧表征空间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城隍信仰在广府庙会的宣传话语中很少涉及,其精神内涵被淡化。广府庙会满足游客的怀旧需求,但游客存在空间的“肤浅化”消费倾向。最后总结可推广至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经验启示:主办方加强节事管理创新,注重节事精神内核的宣传,重视提升游客节事怀旧体验。
蒋国栋[4](2019)在《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仲勋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兢兢业业、舍己为国为民,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多次评赞,为全党的统战工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楷模,习仲勋在其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统战阅历和深厚统战理论,值得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着眼于习仲勋七十余年革命生涯中的统战要素,打破传统的历史流水账的叙述范式,以习仲勋统战对象和统战工作内容为逻辑范式,从而形成了脉络清晰、结构缜密、论点鲜明、论据翔实的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逻辑与背景。分析认为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探索统一战线思想的经验教训以及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构成了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习仲勋在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关系上的探索与实践,描绘出习仲勋在革命战争年代,毅然扛起“兵运”大旗,成功策动多支国民党部队起义;颁布统战政策,激发陕甘边区建设活力;开展反摩擦斗争,粉碎顽固派反共图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丽图景。第三章主要论述习仲勋灵活谨慎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民族宗教工作是关系党的全局性工作,习仲勋始终把它们作为统战工作中的重点,他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谨慎稳进地开展宗教界肃反运动,多措并举领导西北剿匪反霸斗争,为新疆、西藏问题的解决倾注大量心血。第四章主要探析习仲勋在团结文教领域广大知识分子方面作出的努力。习仲勋积极贯彻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态度与主张,建立了“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提出了“四个结合”办学理念,积极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他饱含人文情怀,“走南闯北”组建剧团,呕心沥血传播秦腔,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爱护文艺工作者。第五章主要阐述习仲勋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统战实践与理论。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习仲勋始终做到把祖国统一问题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他积极贯彻中央对港澳台的大政方针,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经济统战为切入点,团结争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营造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有利环境,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第六章作为总结章,是对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作出概括性阐述,彰显了他作为统战工作者的光辉典范,善于贯彻运用党中央统一战线思想解决问题,具备独当一面处事能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实事求是,善作调查研究,以至诚之心交友的优秀品质。启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统战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必须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
西安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5](2017)在《每月政务活动》文中认为11月1日市长上官吉庆率团赴杭州回访阿里巴巴集团。副市长李元参加活动。市委常委聂仲秋赴城北热力公司、陆港国际第一小学检查冬季供热准备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供热、供气保障有关问题。副市长强晓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前三季度工业稳增长先进单位奖励有关事宜并安排部署四季度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相关工作。2日市长上官吉庆率团考察浙江大学并回访浙民投集团。副市长李元参加活动。市委常委聂仲秋主持召开全市"两拆"工作推进会。副市长方光华主持召开"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执委会会议;同日主持召开中国道教协会(西安)第二届道教文
何璇[6](2017)在《近代报界公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1902-1937)》文中提出新闻业是从事信息生产、加工与传播的文化行业,因而近代报业既需要盈利以维持生存又要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作为报业行业组织的报界公会自然兼具商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既是进行行业自治的行业公会又是引领社会活动的文化团体。报界公会不仅作为联系报人的行业组织而存在,还与政界、商界、学界、工界保持联系,蕴含着新闻界与政治国家,新闻界与市民社会,新闻界与公共文化领域的复杂关系与变量。本研究意图从报界公会作为社会传播枢纽的定位出发,将报界公会的活动与清末民初的政治环境、社会转型相结合,试图运用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理论、治理理论、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梳理报界公会形成的原因及发展的历程,并根据报界公会的行业治理与同业互助,公共交往与政治参与,来分析其与近代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报界公会是在报业蓬勃发展,报人群体意识觉醒,近代商会组织兴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办的。政府意图通过报界公会加强对新闻业的行业管理,提高报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希望通过报界公会争取新闻界对执政当局的舆论支持。报馆出于声援同业、信息共享、联络互助等角度,积极参与到报界公会的创办中。报人出于寻求精神归宿和社会认同的需求,积极推动近代报界公会的组建。在政府、报馆、报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报界公会在清末创办并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报界公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数量增加规模增大,社会影响也日益增强,其功能由行业内部向行业外部延伸。报界公会在行业内部遵循契约原则、民主原则、自治原则进行行业管理,协调行业关系,维护行业利益;并与政府沟通和交涉抵制新闻法规、反对新闻检查,争取新闻业的言论自由权,还将民众培养为具有国民意识的近代公众。报界公会在争取新闻自由的进程中,传播了启蒙思想,构建了公共舆论,扩大了社会影响,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社会各界所公认,各界将报纸看作“社会公器”,将报人看作“公人”,将报界公会作为搜集与传播社会信息的枢纽。商业团体、教育团体、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均与报界公会保持联络与交往,意图通过报界公会为本团体的主张和吁求摇旗鼓吹,以实现其团体目标。报界公会也在与各界的交往中搜集信息、聚合意见,使得公众所关注的社会议题得以在报纸这一公共平台上交流和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反馈至政治国家、传播至市民社会。报界公会在构建公共舆论的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使得社会讨论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并在公共领域实现了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汇流。报界公会在公共领域中,作为文化团体,推动了文化论战,参与了政治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构建了近代公共文化领域,促成了近代文化认同。
柳克方[7](2014)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由无神论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多种宗教,而且宗教问题正在国际、国内关系中发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全局的一项重大问题。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演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经过建党以来90多年,特别是执政以来6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宗教政策方面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一系列基本原则。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但形成了较为丰富和完善的宗教政策,而且一直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提升,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体现在对宗教本质、宗教根源、宗教历史、宗教价值、宗教关系的科学认识上,尤其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宗教关系适应论”和“宗教关系和谐论”。本文对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形成过程、重要意义、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对我国的宗教现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进而探讨了如何继续推进宗教工作。本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概述了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要达成的研究目的,并追述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宗教政策上的积极探索,使本文的研究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具完整性。正文分为6章,前5章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在各阶段的宗教政策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合评析。第6章则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结束语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宗教政策和宗教理论进行了扼要总结。本文主要采用唯物史观的指导方法,运用分析归纳法、历史考察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和内在逻辑的分析,将在科学地认识宗教问题,有效推进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论文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在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探求宗教工作的评价标准和着力点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理论创新。
雷伟平[8](2013)在《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的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以上海三官文化的历史记忆为基础,通过对当下上海现存三官堂的神圣叙事、三元节仪式过程等的田野调查,以官方与民间互动博弈为视角,借助叙事理论、传统发明理论以及文化记忆理论重点考察自1978年以来在官方主导型、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模式下的中间型、民间自主型三种模式下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复兴与发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以文化记忆为线索,首先探讨三官文化诞生以来的历史和内容构成,认为发明贯穿于三官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其次考察上海三官文化的历史、内容构成,尤其是在历史分析过程中,借助物象叙事中的建筑实体要素,分别绘出自元朝时三官文化传入上海起至当下的文化地图,展示三官文化在上海的丰厚的基础。再次在以上三官文化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下上海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以官方与民间互动博弈为视角,将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分为三种类型:官方主导型、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之间的中间型、民间自主型。在官方主导模式下,以浦东三元宫为例,首先借助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认为官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复兴的是道教正统的三官文化,这分别体现在两次开光仪式和监院升座仪式中。由于三官文化在三元宫的复兴是在道教传统内完成的,所以在整个神话叙事过程中仅有取水科仪和官方层面认可方式两处对于传统的发明。其次,以仪式叙事结构为基础探讨三元节仪式中的神话思维,认为在仪式中贯穿始终的是报本反始、互惠互利、知恩图报等神话思维,也是人们之所以需求仪式的心理和精神基础。说明三元节的复兴的实质是神话思维传统的回归。在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之间的中间型模式下,以浦东的乡村为例,探讨在城市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民间以投靠官方体系内宗教的方式实现乡村的三官崇拜,是对当下三官崇拜模式的发明。这一发明产生四个后果,如达到官民的双赢、三官失去专属空间、三官不再处于主神地位以及民间三官替换官方三官等,尤其是第四个后果是关帝庙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发明,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在无意识中借助了口头叙事和每年三次的仪式叙事完成了这一发明,通过仪式的反复展演加强了人们对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记忆。在民间自主模式下,三官文化包括三官残庙文化和三官完庙文化,其复兴与发明是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三官残庙文化的发明中,主要强调三官物象叙事中的神像要素。三官神像的缺失易致三官文化的流失,存在三官神像的村庙能够延续三官文化,但其表现的是一种没有完整建筑物、神像不能供奉在遗址上的具有一定的三元节仪式的文化模式。在三官完庙文化中,一方面以佛教仪式复兴三官文化是当地人根据集体记忆做出的文化选择。浦东新区A村和嘉定区B村的三官堂都是以佛教的仪式为核心展演三官文化,该仪式再现了传统的祭祀过程。另一方面是借助尧舜禹三官的神话故事和以地方文艺为核心的仪式叙事来发明尧舜禹三官崇拜传统。尧舜禹三官传统的发明既是地方文人的杰作,也是当地民众展演地方文艺的需求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在历史上,三官文化的发明是由官方与民间先后完成的。在当下的上海,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复兴与发明是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博弈下展开的。首先在官方主导下,注重三官文化正统的复兴;其次在民间自主下有复兴也有发明;最后是在中间型下强调三官文化的发明。三官文化复兴与发明的实质是传统神话思维的回归。
晓舟[9](2011)在《真诚服务 推动发展 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大会》文中提出[本刊讯]新年过后的羊城,略显寒意。元月12日,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大会。来自会员单位的300多位代表欢聚一堂,暖意融融。代表们回顾历程,展望未来,精神振奋,
董赤[10](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二、广州市道教协会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道教协会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庚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例 言 |
1911年 |
1912-1916年 |
1917-1923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7月 |
9月 |
10月 |
1927年 |
5月 |
7月 |
1928-1931年 |
1932年 |
1-5月 |
本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36年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37年 |
1月 |
2月 |
5月 |
7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1938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本年 |
1939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7月 |
10月 |
1940年 |
1月 |
2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2月 |
1941年 |
4月 |
6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42年 |
1月 |
2月 |
5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43年 |
2月 |
3月 |
4月 |
12月 |
本年 |
1944年 |
4月 |
5月 |
6月 |
本年 |
1945年 |
4月 |
6月 |
11月 |
12月 |
1946年 |
1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11月 |
12月 |
1947年 |
1月 |
3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1948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12月 |
1949年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7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50年 |
1月 |
4月 |
5月 |
本年 |
1951年 |
1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52年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53年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本年 |
1954年 |
1月 |
3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55年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56年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7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8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9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1960年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7月 |
8月 |
11月 |
1961年 |
1月 |
4月 |
7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196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63年 |
1月 |
2月 |
3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64年 |
1月 |
6月 |
8月 |
10月 |
本年 |
1965年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966-1976年 |
1977年 |
3月 |
5月 |
10月 |
11月 |
1978年 |
1月 |
5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79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0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12月 |
1981年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本年 |
198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83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1984年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5年 |
2月 |
4月 |
5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6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11月 |
1987年 |
2月 |
4月 |
5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8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9年 |
1月 |
3月 |
5月 |
9月 |
10月 |
1990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91年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93年 |
1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4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5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96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7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8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99年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2000年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2001年 |
1月 |
2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2002年 |
8月 |
本年 |
2003年 |
2月 |
6月 |
7月 |
9月 |
本年 |
(3)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怀旧与怀旧空间 |
2.1.2 民俗节事 |
2.1.3 对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初步描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空间生产理论 |
2.2.2 旅游空间生产概念界定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怀旧空间的相关研究 |
2.3.2 节事旅游怀旧的相关研究 |
2.3.3 旅游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2.3.4 节事空间的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地背景及调研过程 |
3.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 |
3.1.1 广府庙会:民俗节事怀旧空间 |
3.2 数据收集情况梳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研究 |
4.1 资料整理与分析 |
4.2 研究过程 |
4.2.1 开放式编码 |
4.2.2 主轴式编码 |
4.2.3 选择式编码 |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建构 |
5.1 政府权力主导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 |
5.2 文化代表和公众参与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 |
5.3 媒体参与广府庙会怀旧空间表征建构 |
5.4 游客参与广府庙会怀旧情感空间建构 |
5.5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的问题反思及启示 |
6.1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问题的反思 |
6.1.1 对广府庙会定位的反思 |
6.1.2 对广府庙会游客怀旧体验的反思 |
6.2 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启示 |
6.2.1 加强民俗节事管理创新 |
6.2.2 注重民俗节事精神内核的宣传 |
6.2.3 重视提升游客民俗节事怀旧体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 |
3.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一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创立 |
三、习仲勋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 |
第二章 处理国共关系中对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 |
一、组织开展兵运武装斗争 |
(一)发动两当兵变,统战工作崭露头角 |
(二)领导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起义 |
二、颁布统战政策,建设陕甘边区 |
(一)建立陕甘边区政权组织 |
(二)推行七个统战工作相关政策 |
三、关中——绥德: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贯彻“三三制”原则 |
(二)坚持化敌为友,开展划界和平谈判 |
(三)统战+军事:粉碎国民党反共磨擦 |
第三章 灵活谨慎开展民族、宗教界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 |
二、倾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
(一)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 |
(二)建立“一种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 |
(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
(四)“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
(五)“必须大量培养当地干部” |
三、谨慎稳进处理宗教事务 |
(一)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改革创新行政方式 |
(二)建立广泛的爱国爱教统一战线 |
(三)团结争取宗教界上层人士 |
四、“剿抚兼施”:领导西北地区剿匪反霸斗争 |
(一)起用黄正清,剿灭马家股匪 |
(二)镇压昂拉武装叛乱,收服项谦 |
五、贯彻中央指示,着力解决新疆、西藏问题 |
(一)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西藏问题 |
(二)服从中央委派,倾注大量心血 |
第四章 胸怀博大进行团结广大文教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
二、对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建立陕甘边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
(二)抗战时期提出“四个结合”、“四位一体”教育理念 |
(三)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
三、对文艺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饱含人文情怀的文艺统战理论 |
(二)“走南闯北”建剧团,呕心沥血传秦腔 |
(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
(四)关心爱护文艺界人士 |
第五章 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
一、习仲勋关于港澳台及相关问题的论述 |
二、双管齐下:营造有利于统战的内部环境 |
(一)贯彻党的政策,造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
(二)坚持经济统战,创办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 |
三、团结“三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
(一)热情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交流合作 |
(二)团结海外侨胞,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
第六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
一、统一战线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
(一)投身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为新中国的统战工作开创局面 |
(四)贯彻落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任务 |
(五)潜心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研究 |
二、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点 |
(一)坚决贯彻、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
(三)统战实践中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
三、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
(一)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二)统战工作必须契合时代主要任务 |
(三)统战工作中要加强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
(四)要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附录: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事记简编 |
参考文献 |
(6)近代报界公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190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对象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
(二) 关于近代中间团体的相关研究 |
(三) 关于近代新闻团体的研究 |
(四)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近代报界公会的成立与发展 |
一、报人群体意识的觉醒 |
(一) 早期的报人群体 |
(二) 报人的群体意识 |
二、近代报界公会成立的条件 |
(一) 报业迅速发展 |
(二) 报馆及报人产生维护同业利益的诉求 |
(三) 报人产生群体归属的诉求 |
(四) 新式商业社团的诞生 |
三、1902-1911年报界公会的成立 |
四、1912-1937年报界公会的发展 |
(一) 1911-1916年报界公会的创办及发展 |
(二) 1917-1927年报界公会的创办及发展 |
(三) 1928-1937年报界公会的创办 |
第二章 近代报界公会的行业治理 |
一、近代报界公会的行业自治 |
(一) 制订行业规约 |
(二) 协调行业纠纷 |
(三) 行业资源共享 |
二、近代报界公会维护行业利益 |
三、近代报界公会的同业互助 |
(一) 清末报界公会的同业互助 |
(二) 民国初年报界公会的同业互助 |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报界公会的同业互助 |
第三章 近代报界公会与新闻自由 |
一、北京报界公会参与修订《大清报律》 |
二、北京政府时期报界公会抵制新闻法规 |
(一) 民国初年新闻法规的颁布 |
(二) 中国报界俱进会抵制新闻法规 |
(三) 全国报界联合会反对新闻立法 |
(四) 地方性报界公会抵制新闻法规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报界公会抵制新闻检查 |
(一)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法规的颁布 |
(二) 苏州报界协会参与反对新闻检查 |
(三) 上海日报公会发表抗议新闻检查宣言 |
四、近代报界公会争取新闻自由的价值评价 |
(一) 唤醒了报界同人的公民意识 |
(二) 推动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活动 |
(三) 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奠定基础 |
第四章 近代报界公会的公共交往——以上海日报公会为例 |
一、上海日报公会与各界的交往 |
(一) 上海日报公会与新闻界的交往 |
(二) 上海日报公会与商团的交往 |
(三) 上海日报公会与政治团体的交往 |
(四) 上海日报公会与教育团体的交往 |
(五) 与各界交往构建公共文化空间 |
(六) 与各界交往构建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 |
二、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往 |
(一) 上海日报公会接待国外来访 |
(二) 上海日报公会前往国外交流 |
(三) 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往的意义 |
第五章 近代报界公会的政治参与 |
一、参与清末立宪 |
(一) 运用报刊宣传立宪 |
(二) 参与立宪活动 |
二、参与辛亥革命 |
(一) 辛亥革命前新闻界的态度 |
(二) 辛亥革命爆发后新闻界的态度 |
三、反对善后大借款 |
四、长沙报界联合会参与湖南省宪自治 |
五、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
(一) 抗日宣传活动 |
(二) 联络各界组织抗日 |
(三) 倡导抗日捐赠活动 |
六、报界公会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 |
(一) 唤醒各类团体投入政治活动 |
(二) 唤醒普通民众投入政治活动 |
第六章 近代报界公会与公共文化领域的构建 |
一、近代报界公会在市民社会中的角色 |
(一) 报界公会的活动特征 |
(二) 西方新闻团体与近代报界公会的比较 |
(三) 近代报界公会市民社会角色界定 |
二、报界公会推动公共文化领域的构建 |
(一) 为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提供空间 |
(二) 培养“官民两分”的意识形态 |
(三) 构建组织化的公共文化领域 |
三、报界公会在推进文化认同建构中的功能与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7)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四、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宗教问题的积极探索 |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
(二)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主要政策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基本确立(1949——1957年) |
一、建国初期的主要宗教政策 |
(一) 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写入宪法 |
(二) 在旧中国沿袭下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中进行革新 |
(三) 与宗教界人士建立统一战线 |
二、宗教具有长期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发展完善的理论支点 |
(一)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对宗教长期性的科学认识 |
(二) 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才能采取正确的宗教政策 |
(三) 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才能保持宗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三、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总体评析 |
(一) 宗教信仰自由是宗教政策的核心 |
(二) 与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是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
(三) 开展宗教革新运动是解决现实宗教问题的具体政策 |
(四)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其它宗教政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曲折发展(1957——1978年) |
一、宗教政策上的积极探索 |
(一) 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慎重地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
(二) 在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
二、理论认识上的继续深化 |
(一) 形成宗教“五性”说 |
(二) 开始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宗教 |
三、在宗教工作方面发生的失误和遇到的挫折 |
(一) 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左”的认识逐渐占据上风 |
(二) 对宗教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 |
(三) 片面理解和强调宗教“鸦片论” |
(四) 正确的宗教政策在极“左”思潮下遭到全面否定 |
四、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总体评析 |
(一) 政策上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
(二) 理论上对宗教问题的认识还不彻底 |
(三) 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 |
(四) 对“左”倾路线的干扰破坏进行了抵制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恢复拓展(1978——1989年) |
一、宗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
(一) 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二) 恢复党和国家的各级宗教工作机构,平反冤假错案 |
(三) 恢复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 |
二、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新拓展 |
(一) 制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
(二)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重要意义 |
三、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总体评析 |
(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政策 |
(二) 反对极“左”思潮的同时也反对宗教狂热 |
(三)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政策 |
(四) 继续探索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
(五)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全面恢复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走向成熟(1989--2002年) |
一、宗教政策上的重大发展 |
(一) 提出并实施依法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的政策 |
(二)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制宗教渗透活动 |
(三)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二、宗教理论上的重要创新 |
(一) “引导适应”论的基本内涵 |
(二) “引导适应”论的现实与理论依据 |
(三) “引导适应”论的重要意义 |
三、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总体评析 |
(一)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初步形成 |
(二) 提出宗教立法体系的宏观设想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最新发展(2002年——) |
一、新提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
(一) 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
(二) 宗教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二、新成果:颁布《宗教事务条例》 |
(一) 《条例》出台的现实背景 |
(二) 《条例》的主要内容 |
(三) 《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 |
(四) 在《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宗教立法 |
三、新任务: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
(一)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 |
(二)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
(三) 繁荣文化建设的作用 |
(四) 宗教在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 |
四、新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一) 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 |
(二) 开展关于科学世界观的宣传教育 |
(三) 加强党内的纯洁性建设 |
(四) 转变领导方式,切实加强宗教工作 |
五、新命题: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
(一) 宗教关系和谐的内涵 |
(二)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的意义 |
第六章 对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的若干思考 |
一、中国共产党在宗教工作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二)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
(三) 面向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做好宗教工作 |
二、中国共产党在宗教工作方面面临的新情况 |
(一) 信教群众在数量、结构上的变化 |
(二) 新兴宗教不断出现 |
(三) 宗教问题发生的其它新变化 |
三、探索宗教事务管理的新途径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
(二) 转变宗教工作理念 |
(三) 完善依法治理宗教事务 |
(四) 发挥宗教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
(五) 规范“民间信仰”事务管理 |
(六) 提高宗教研究水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三官文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问题、章节分布与研究价值 |
第二章 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历史 |
第一节 三官神话与信仰的缘起 |
第二节 三官文化内容构成的历史演进 |
小结 |
第三章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历史文化传统 |
第一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发生 |
第二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文化地图 |
第三节 上海三官文化的内容构成 |
小结 |
第四章 官方主导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上海浦东新区三元宫为例 |
第一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复兴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神话叙事与三官文化的复兴 |
第三节 三元节仪式叙事与三官文化传统的复兴 |
小结 |
第五章 介于官民之间的中间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浦东地区民间三官崇拜为例 |
第一节 城市化与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 |
第二节 神话叙事与关帝庙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发明 |
小结 |
第六章 民间自主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上海郊区的乡村为例 |
第一节 物象叙事与三官残庙文化的发明 |
第二节 仪式叙事与三官完庙文化的复兴与发明——以浦东新区A村和嘉定区B村为例 |
第三节 地方文化与三官完庙文化的发明——以青浦区A村为例 |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三官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广州市道教协会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庚年谱简编[J]. 张静. 艺海, 2021(10)
- [2]闽南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支持功能研究[D]. 郑容坤.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研究[D]. 郭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 蒋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每月政务活动[J]. 西安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 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12)
- [6]近代报界公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1902-1937)[D]. 何璇. 武汉大学, 2017(06)
- [7]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演进研究[D]. 柳克方.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5)
- [8]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D]. 雷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9]真诚服务 推动发展 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大会[J]. 晓舟. 中国饲料, 2011(03)
- [10]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