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

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

一、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特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曹淳力,刘阳,钟波[1](2021)在《迈向消除阶段我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从传播控制、传播阻断迈向消除阶段。由于血吸虫病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及已经达到传播阻断甚至消除的地区,都面临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威胁,严重影响血吸虫病防治成效的巩固和消除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梳理历年发生的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分析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处置突发疫情、防止疫情回升为本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发生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

单翔翔[2](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龚胜生,王无为[3](2020)在《近30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文中认为最近30年来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主要领域的研究论文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历史疾病地理研究为传统领域,论文最多,占80.53%;历史健康地理研究为新兴热点,论文逐年增多,占19.47%。开展中国历史疾病地理学研究的学科主要是历史学、地理学和中医学,开展中国历史健康地理学研究的学科主要是中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已形成6大研究领域,即历史疫灾地理,历史传染病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疗养地理,历史地方病地理,历史长寿地理。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队伍较分散、研究方法待集成等问题,亟需拓展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集成先进技术、对接国家需求。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应成为历史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

孙阳[4](2020)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长期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12个省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在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和工作中,主要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同样重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口、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进而影响了血吸虫病的感染和流行情况。准确评价城镇化水平,探究城镇化对血吸虫病影响的时空特性,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同时使用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城镇化水平,并使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农业机械化等指标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将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与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分布分析,分析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长时间序列县级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收集影响血吸虫病的自然因素数据,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并讨论该影响的时空特性,为防治血吸虫病、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计算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首先计算2000-2013年的DMSP-OLS年平均夜间灯光指数和2012-2015年的NPP-VIIRS年平均夜间灯光指数。然后以NPP-VIIRS灯光指数为自变量,以DMSP-OLS灯光指数为因变量,对2012年和2013年的两种灯光指数年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建立两种不同分辨率灯光数据的对应关系。拟合得到三次多项式y0.018x3-0.677x2+9.183x+2.750(F=3.252,显着性检验P<0.001,R2=0.957)。利用建立的拟合模型,将2012-2015年的NPP-VIIRS灯光指数转化为DMSP-OLS灯光指数,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2.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使用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复合指标法,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农业机械化四个方面选择19个能充分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所有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3.分析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对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讨论两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分布的异同点,分析同时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长时间序列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在县级尺度上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P<0.05),线性回归的回归方程为y=0.008x+0.102(F=3561.996,显着性检验P<0.05,R2=0.82)。灯光指数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空间上,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规律;时间上,2000-2015年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同时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2000-2015年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的方法是可行的。4.分析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收集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共6类43个自然因素指标,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因素数据。使用共线性检验和显着性检验的方法对自然因素变量进行筛选和降维,去除变量间的共线性。以血吸虫病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包括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筛选后的自然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城镇化水平对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同时建立OLS、TWR、GWR模型,与GTWR模型作比较。模型结果显示,与其他三种模型相比,GTWR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城镇化对血吸虫病影响(R2=0.804)。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城镇化可以抑制血吸虫病的传播;2)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更大;而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会减小;3)即使城镇化水平提高,但如果不加强防控,同样会导致血吸虫病疫情复发。

王盛琳[5](2020)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各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并采用综合评价较高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捷的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感染早期检测的潜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Direct和PubMed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与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相关的文献,并结合手工检索和参考文献追溯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的查全。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并提取其中相关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对各种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日本血吸虫Sj28S基因片段为靶序列,应用手工筛选法并辅以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进行温度、时间的优化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构建基于基础反应体系的RPA检测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并与PCR和LAMP法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此外,评价方法对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出性能。制备血吸虫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评价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和稳定性。建立5条、10条、20条、40条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不同组别分别简称为“5尾组”、“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并于感染后第3d、lw、2 w、3 w、4 w、5 w、6 w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样本,编号后进行冷冻保存。毛蚴攻击感染钉螺,于感染后第1 d、3 d、5 d、1 w、2w、3w、4w、5w、6w、7w、8w、9w、10 w、11 w分别收集10只钉螺样本,解剖镜检后进行冷冻保存。提取小鼠和钉螺样本的DNA,进行PRA与PCR两种方法的平行检测,综合评价RPA方法检出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14篇;共24组研究,其中17组研究涉及变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7组研究涉及等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纳入文献总体偏倚较小;Deek漏斗图提示变温扩增技术相关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变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存在非阂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0.81(95%CI:0.79-0.83)、特异度为0.73(95%CI:0.7]-0.7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 3。等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 0.96(95%CI:0.94-0.98)、特异度为 0.95(95%CI:0.94-0.97)、SROC 曲线下面积为0.989 9。构建的RPA方法可成功地扩增出日本血吸虫216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RPA的最佳反应条件最终选择为390C、20 min。该方法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单尾尾蚴感染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牛带绦虫及阴性钉螺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RPA法对于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的最低检出限为100 fg/μl,针对重组质粒的最低检出限为100拷贝/μl,且敏感性高于普通PCR和LAMP法。RPA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检测,各虫期均能被准确检出。应用建立的RPA方法检测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结果显示,最低检出比例为1:1000。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重复性好且准确性高。动物模型结果显示,RPA法对20尾组小鼠可在第4 w检出粪便DNA阳性,10尾组和40尾组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 阳性,5尾组的低感染组仅在第6 w检出阳性。PCR方法对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小鼠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阳性,5尾组仅可在第6 w检出粪便DNA阳性。针对小鼠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如下,RPA方法检测5尾组小鼠血清时于第5 w、6 w检出阳性结果,10尾小鼠血清于第2w、4w、6w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w、4w、5w、6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d、lw、2 w、4 w、5 w、6 w均检出阳性结果。PCR法检测5尾组、10尾组小鼠血清时未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4 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于第6 w检出阳性结果。钉螺的试验结果显示,压碎镜检法在感染第6w及之前均未观察到阳性结果,于感染第7w开始观察到血吸虫的子胞蚴结构。压碎镜检法对钉螺每个时间点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0%、0%、0%、0%、0%、0%、0%、0%、0%、10%、30%、20%、40%、30%;RPA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0%、60%、50%、60%、40%、60%、60%、50%、20%、20%、80%、50%、50%、50%;PCR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0%、70%、60%、50%、20%、0%、30%、0%、20%、0%、10%、30%、50%、50%。其中,压碎镜检阳性的钉螺共有13只,经R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PCR方法仅将其中9只(69%)检出阳性,未能将镜检阳性钉螺全部检出。结论: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均对日本血吸虫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等温扩增技术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本研究应用等温扩增RPA技术构建了一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简便快速,有望用于血吸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及风险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胡小康[6](2020)在《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和流行趋势。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探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预测高风险区分布,为疫情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中收集流行县(市、区)基本情况和人群、耕牛查病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分布、患病人数、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为主,获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分布存在点数据,并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运用R3.6.1软件的biomod2程序包建立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s,GLM)、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广义推进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等 1 0 种生态位模型,基于AUC值、Kappa统计量和TSS值等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精度,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构建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2005-201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数据中分别获取血吸虫病县级和村级分布存在点数据集,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对两套数据分别拟合模型并评价比较,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通过AUC值和TSS值筛选构建组合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2004年至2017年的疫情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防治工作持续进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2016年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四川2017年实现传播阻断,云南、江苏、湖北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4年实现传播控制,安徽、江西、湖南等3个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全国血吸虫病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84万余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足4万,累计下降超过95.54%。全国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结果显示,10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73.944,P<0.05;Kappa值,H=53.034,P<0.05;TSS 值,H=53.881,P<0.05)。其中 RF 模型性能最优(AUC 值 0.976±0.009、Kappa值为0.851±0.043、TSS值为0.851±0.043),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年平均降水量(AA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海拔高度(EL)、牛种群密度(DBP),累计百分比占92.01%。基于RF的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中低风险区占4.1%,高风险区面积占1.4%,主要分布在永胜县北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和中部、大理市中部和东南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部、弥渡县西北部以及祥云县和姚安县散在分布的局部地区。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基于县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结果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3.688,P<0.05;Kappa值,H=51.161,P<0.05;TSS值,H=51.789,P<0.05)。其中RF、GBM模型的性能较优,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气温年较差(BIO7)、年度植被指数(ANDVI)、湿润指数(IM)、年平均气温(AAT)、年平均降水量(AAP),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地区、湖北省东部、洞庭湖地区以及四川省中部、云南省中部地区,且风险区多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集性分布。基于村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9.816,P<0.05;Kappa值,H=65.002,P<0.05;TSS 值,H=66.018,P<0.05),以 GBM、RF、MARS、FDA、ANN这五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佳,AUC值大于0.9且TSS值在0.8以上,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年平均气温(AAT)、海拔高度(EL)、湿润指数(IM)、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BIO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最终选择基于村级数据集的组合生态位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分布区占全国面积的10.96%,其中低风险区占4.55%,中风险区占2.01%,高风险区占1.91%,很高风险区占2.48%。高风险区和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区。结论:从整体来看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水平,建模结果显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村级数据集结果优于县级数据集结果,气候类变量在建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组合模型结果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蒋甜甜[7](2020)在《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扩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其决定着血吸虫病流行与分布,开展有效钉螺监测和控制,对于江苏省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构建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丹阳市、金坛区)的水网型钉螺时空分布、环境因子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时空分析技术,分别从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钉螺扩散因素的识别、钉螺扩散的现场验证及防止钉螺扩散措施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研究区域内钉螺扩散规律及防控措施,为钉螺控制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缓冲区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时空方法,分析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2012-2017年间,研究区域有螺环境数呈上升趋势(P<0.05),有螺环境主要分布丹金溧漕河的1000 m缓冲区内,特别在丹阳界内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的老九曲河沿线。2014、2016和2017年,钉螺的全局Moran’s I空间自相关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oran’s I值均大于0,呈全局聚集性分布,其他年份为随机分布。钉螺在2012-2017年(除2015年),局部空间自相关Getis-Ord Gi*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点区域主要为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地区。整体上,钉螺分布标准差椭圆的扁率和转角增加,随着时间推移钉螺分布逐渐向东北-西南方向转变。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空间分布复杂,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风险,需加强该区域的钉螺扩散监测和防控工作。第二,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的环境指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 regression,GTWR)三种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内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内钉螺环境数随着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和高程值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NDVI值在-0.01-0.05间的钉螺环境数量最多(构成比占51.52%),高程值在3-12m范围内的有螺环境分布最多(占92.38%)。OLS模型、GWR模型及GTWR模型的AIC值分别为1124.972、862.7152、1013.254,对活螺密度变化的解释贡献分别为0.23、0.563、0.273,GWR模型为本研究的最优模型。GWR模型结果显示,汛期平均水位的参数估计值为0.01,即汛期平均水位每增加1%,钉螺密度将增加1%;螺点到主航道的平均距离的参数估计值为-0.22,即螺点到主航道的平均距离每增加1%,钉螺密度均值将降低22%。研究区域内影响钉螺密度的主要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汛期平均水位与螺点距主航道的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利用稻草帘诱螺、打捞漂浮物及GPS模拟漂浮物等方法,现场验证钉螺扩散。2018年6-9月,在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等输水河道水体设置38个调查点,其中稻草帘诱获其他水生螺4827只,丹阳市练湖中心河(京杭大运河上游支流)调查点检获死钉螺1只;打捞漂浮物检获其他水生螺937只,未发现钉螺;在主航道5处调查点投放的GPS模拟漂浮物10个,所有的GPS模拟漂浮物最终漂入两侧支流内陆河道,并停留岸边;发现GPS模拟漂浮物可向上游漂移。调查点用稻草帘诱螺、打捞漂浮物法未发现活钉螺,与主航道实施的防止钉螺扩散措施,及“河长制”实施后漂浮物及时清理密切相关。投放的模拟漂浮物均可进入支流,证明钉螺可借助漂浮物向下游扩散,河道支流应是钉螺扩散监测的重点区域。最后,利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防止钉螺扩散措施或工程的有效性。按照钉螺从长江和通江河道向下游河道,河道向沟渠灌溉系统扩散的路径,在钉螺扩散主要源头、河道引水口及支渠,分别评估沙埋灭螺、中层取水、全网式拦螺网及塑料膜覆盖灭螺等措施,实施前后钉螺密度的变化。沙埋灭螺改造后的钉螺密度降低幅度达100%,工程实施后的连续6年间均未查到钉螺;中层取水式拦螺网实施后,活螺密度下降幅度100%,但工程实施后2年后查到钉螺;全网式拦螺网实施后,第1年活螺密度下降幅度达84.0%,但实施5年后出现钉螺复现;塑料膜覆盖灭螺后,第1年活螺密度下降幅度达79.6%。单纯采用药物灭螺,可有效降低钉螺密度,但钉螺容易复现。沙埋灭螺、塑料膜覆盖灭螺、中层取水式拦螺网,及全网式拦螺网水利血防工程,短时间内均能有效灭螺阻螺。但应采取定期的工程维护,使效果得以长期维持。本研究通过时空分析、数理统计及现场验证等方法,探讨和证实了2012-2017年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和扩散规律,发现了该区域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风险,明确了河道支流是钉螺控制的重点区域。沙埋灭螺、塑料膜覆盖灭螺、中层取水式拦螺网、全网式拦螺网水利血防工程,可短时间有效防止钉螺扩散,但应加强工程维护和持续实施,保证钉螺控制的长期效果。

王盛琳,李银龙,张利娟,吕山,许静[8](2019)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全民经济水平,更是以经济性、均衡性、生态性和公平性共同发展,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廊道。长江经济带作为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更应严格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促进血吸虫病消除目标顺利实现。本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血吸虫病流行现况,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剖析,并对今后该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9](2019)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具有与其他疾病较之特殊的时代特色和意义。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血防工作经历了由调查真实疫情,引起中央最高层重视,随后在国家一系列法令和规范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又在社会发展的徘徊期被赋予了额外的政治意义后前期的工作成果被打破;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借助国际资金力量重新加强了血防的力度,并从历史经验中摸索出如今更全面的防治策略。在一系列不断转变发展的血防策略中,通过政府政策、机构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和发展实现了如今新形势下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显着下降。笔者认为,巩固当下的防治成果,使血吸虫病不再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仍需要持续的关注。

雷秋瑾[10](2019)在《建国初期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 ——以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十八大以来,全民健康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最重要目标,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作为保障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防线,在我国卫生事业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状况很差,人民不懂疾病防疫,各类疫情暴发,死亡率居高不下,基层卫生防疫形势严峻。新政权建立伊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基层卫生防疫体系。肆虐南方12省的血吸虫病是建国初期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江西省余江县在1958年率先消灭血吸虫病,人民日报对此连续报道,毛主席闻听此消息,夜不成寐,欣然做诗两首。江西省特别是余江县的血吸虫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与当地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建立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学术论文、地方志、资料汇编、档案等相关资料,对建国初期和目前我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相对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建国初期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功经验以及构建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经验,对我国目前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完善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笔者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与江西省余江县血防站的基层血防人员交谈,提取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完善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有效经验,以小见大,以期为我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加快、加强和完善提供政策建议,使我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契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经初步研究,本文提出完善我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七项措施:(1)加强对基层防疫工作的领导,为基层防疫提供坚强后盾;(2)加强基层防疫工作宣传力度,提升基层群众防疫意识;(3)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福利待遇;(4)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5)加强对基层防疫研究的科学引导,建立专项科研基金;(6)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防疫方面的作用;(7)拓展基层卫生防疫的工作领域,建立基层防疫与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防疫工作机制。

二、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特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迈向消除阶段我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影响因素
    1.1 自然因素
        1.1.1 洪涝灾害
        1.1.2 地震灾害
    1.2 社会经济因素
2 我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血吸虫病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
    2.2 血吸虫病疫情大数据管理应用有待挖掘
    2.3 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法制建设有待更新修订
3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的探讨
    3.1 开展风险监测,实现关口前移
    3.2 完善响应机制,提升响应效率
4 结语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近30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1. 文献检索情况
    2. 文献发展趋势
    3. 文献涉及的主要学科
    4. 文献发表的主要载体
    5. 文献关注的重要领域
二历史疾病地理学的研究成就
    1. 历史传染病地理研究
        (1)历史鼠疫地理研究
        (2)历史霍乱地理研究
        (3)历史疟疾地理研究
        (4)历史血吸虫病地理研究
    2. 历史疫灾地理研究
        (1)疫灾时空分布研究
        (2)疫灾环境机理研究
        (3)疫灾历史影响研究
    3. 历史地方病地理研究
        (1)历史地甲病研究
        (2)历史高原病研究
三中国历史健康地理的研究成就
    1. 历史长寿地理研究
        (1)历史寿命地域分异理论的研究
        (2)历史长寿区地理分布的研究
    2. 历史疗养地理研究
        (1)历史矿泉疗养资源的研究
        (2)历史山地疗养资源的研究
    3. 历史药物地理研究
        (1)药物资源分布变迁的研究
        (2)药物资源与环境关系演化的研究
        (3)药物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的研究
四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1.主要问题
        (1)学科发展不平衡
        (2)理论体系待完善
        (3)研究队伍较分散
        (4)研究方法需集成
    2. 未来展望
        (1)充实研究内容,完善历史医学地理学学科体系
        (2)加强理论研究,巩固历史医学地理学理论基础
        (3)重视人才培养,壮大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力量
        (4)集成先进技术,创新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方法
        (5)对接国家需求,发挥历史医学地理学应用价值

(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3.1 平均夜间灯光指数
    3.2 两种灯光数据的转化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4.1 城镇化指标的选取
    4.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3 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4.4 本章小结
5 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县级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
    5.1 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5.2 时空分布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
    6.1 变量筛选
    6.2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1.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内容
        3.1 系统评价各种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3.2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RPA方法
        3.3 初步评价RPA方法应用于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检测的效果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不同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一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文献发表偏倚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样本的采集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1.6 RPA方法的建立
        1.7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1.8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1.9 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测
        1.10 混合钉螺样本的检测
        1.11 RPA检测重复性评价
    2 结果
        2.1 RP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2.3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2.4 RP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样本
        2.5 钉螺混合样本的检测
        2.6 RPA方法的重复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样本效果的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的采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样本DNA的提取
        1.5 RPA方法
        1.6 PCR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样本的检测
        2.2 钉螺样本的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

(6)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2 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相关研究
        1.3 生态位模型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指标
        1.3 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特征
        2.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变化趋势
        2.3 全国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变化趋势
        2.4 全国耕牛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探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 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2.2 单一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组合模型结果比较
        2.5 全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7)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4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资料来源
        2.3 分析方法
        2.4 软件实现
    3 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标准差椭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遥感图像NDVI值和高程值提取
        3.2 OLS模型及结果
        3.3 GWR模型及结果
        3.4 GTWR模型及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扩散的现场验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选择与分布
        2.2 钉螺扩散现场调查
        2.3 GPS模拟漂浮物轨迹监测
    3 结果
        3.1 钉螺扩散现场调查
        3.2 GPS模拟漂浮物轨迹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水网型地区防止钉螺扩散措施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钉螺防控措施评估点选取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主要源头地防控效果
        3.2 河道向主渠的引水口防控效果
        3.3 支渠防控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经济带沿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2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经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的风险降低
        2.1.2钉螺孳生面积压缩
        2.1.3 经济发展改变居民卫生习惯
    2.2 负面影响
        2.2.1 人口流动加剧血吸虫感染的不确定性
        2.2.2 基础设施建设及贸易交流导致钉螺扩散
        2.2.3 生态环境保护与药物灭螺矛盾凸显
3 建议
    3.1 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3.2 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
    3.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4 结语

(9)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解放战争中血吸虫病对军队的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2.1 血吸虫病疫情
    2.2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得到重视
    2.3 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3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血吸虫病防控
    3.1 1955年起血防工作方针和组织机构管理模式
    3.2 1955—1958年中央防治工作各项指令及防治经验
    3.3 1955年起的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3.4 早期灭螺及疾病诊断、治疗和防护方法
    3.5 1955—1966年全国血防运动的效果和影响
4 “文革”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
    4.1 对卫生部的批判和血防受阻
    4.2 农村卫生条件和医学水平下降
    4.3 再次强调血防运动
    4.4 血防运动的停滞
    4.5 两次血防运动的成效
5 1980年代以化疗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
    5.1 与血防相关的社会形势变化
    5.2 疾病控制理念的纳入和中国血防政策的调整
    5.3 血防组织机构管理
    5.4 疾病治疗、诊断和控制方法
    5.5 控制策略的效果
6 世界银行血吸虫病贷款项目及大规模化疗控制血吸虫病
    6.1 世界银行血吸虫病贷款项目的启动和计划
    6.2 世行项目期间的血防措施和相关科研教育
    6.3 世行项目期间的区域综合治理项目
    6.4 世行项目期间的血防组织机构管理
    6.5 世行项目的结果
    6.6 世行项目所面临的问题
7 血吸虫病生态控制
    7.1 新时期的防治政策开启
    7.2 新时期的血防组织机构和政策规划
    7.3 新时期的防治措施
    7.4 新时期取得的成果
    7.5 新时期的挑战
8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的展望

(10)建国初期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 ——以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4 文献综述
        1.4.1 卫生防疫研究
        1.4.2 我国血吸虫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1.4.4 本选题研究资料来源
2 新中国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初创时期血吸虫病的疯狂肆虐(1949—1952)
    2.1 全国基层卫生防疫状况
    2.2 全国血吸虫病肆虐状况
    2.3 江西省血吸虫病肆虐状况
        2.3.1 血吸虫病分布及疫情情况
        2.3.2 钉螺分布情况
        2.3.3 血吸虫病带来的灾难
    2.4 余江县血吸虫病肆虐状况
3 建国初期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及基层防疫体系的构建历程
    3.1 第一阶段:初步构建阶段(1949-1954 年)
    3.2 第二阶段:完善阶段(1955-1958 年)
        3.2.1 制定卫生防疫法规
        3.2.2 广泛建立基层卫生防疫机构
        3.2.3 多渠道充实卫生防疫队伍
        3.2.4 配备专门的经费与编制
        3.2.5 多部门群防联治
    3.3 第三阶段:进一步巩固阶段(1959-1966 年)
    3.4 血吸虫病防治及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4 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及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的经验
    4.1 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及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
        4.1.1 血吸虫病防治领导机构的建立
        4.1.2 血防队伍的建设
        4.1.3 全民血防运动
    4.2 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的经验
        4.2.1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关心支持血防工作
        4.2.2 血防机构不撤,并保持拥有一支稳固的血防专业队伍
        4.2.3 多部门联防联治,血防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4.2.4 解放思想,依靠科学,坚持监测
5 基于余江县的经验对加强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 全国目前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数量少、待遇低
        5.1.2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专业素质偏低、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5.1.3 基层卫生防疫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5.1.4 基层群众卫生防疫意识薄弱
    5.2 加强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2.1 加强对基层防疫工作的领导,为基层防疫提供坚强后盾
        5.2.2 加强基层防疫工作宣传力度,提升基层群众防疫意识
        5.2.3 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福利待遇
        5.2.4 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5.2.5 加强对基层防疫研究的科学引导,建立专项科研基金
        5.2.6 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防疫方面的作用
        5.2.7 拓展基层卫生防疫的工作领域,建立基层防疫与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防疫工作机制
6 研究总结
    6.1 本文研究特点
    6.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四、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特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迈向消除阶段我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J]. 陈琳,曹淳力,刘阳,钟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06)
  •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近30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J]. 龚胜生,王无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4)
  • [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D]. 孙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5]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D]. 王盛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6]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D]. 胡小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扩散研究[D]. 蒋甜甜.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20(09)
  • [8]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思考[J]. 王盛琳,李银龙,张利娟,吕山,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5)
  • [9]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J].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 上海预防医学, 2019(09)
  • [10]建国初期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 ——以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为例[D]. 雷秋瑾.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