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缘缘[1](2021)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血清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II(PGⅡ)含量探讨健脾益气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漳州市中医院诊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健脾益气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qd”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总疗程,通过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疗效评定、中医证候积分、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含量,评价健脾益气汤对脾气虚型CNAG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以及通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二便及心电图等安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健脾益气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其中有69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4.17%。2.主要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明显,且西医主要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在主症胃脘痛、餐后早饱、食欲减退及次症倦怠乏力这4项积分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次症大便溏薄、排便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这5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治疗4周后两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71.43%(P<0.05)。4.CNAG生存质量量表(SF-36量表)评分:(1)SF-36量表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SF-36量表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在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这3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这5个方面积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5.PGⅠ、PGⅡ含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基础生命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常规心电图、消化系统彩超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患者胃脘痛、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清PGⅠ、PGⅡ含量,减少胃黏膜的炎性反应,从而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陈小樟,陈雪萍,项艳春,张淑丽[2](2020)在《胃乃安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乃安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医院的8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加用胃乃安胶囊治疗,比较两组高迁移率蛋白族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和肾上腺髓质素(AM)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MGB1、TNF-α、IL-8、GAS、SS和A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HMGB1、TNF-α、IL-8、GAS、A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胃乃安胶囊可调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减轻肠内炎症反应,促进疾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张瑛娟[3](2020)在《胃苓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因脾胃病多虚,基于“温化”理论,在治疗之时加燥湿健脾药疗效更佳。观察胃苓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实用性、有效性。方法:按课题要求共筛选72例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临床诊断的患者。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胃苓汤加味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胃乃安胶囊中成药,均连续服用4周。治疗前后密切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两组67例按要求完成试验的患者对于总有效率及总积分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治疗组在胃脘痞满、肢软乏力、纳呆、大便溏薄的症状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但两组对于口淡乏味、四肢不温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胃苓汤加味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方面更有优势。结论:经典方剂胃苓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胃乃安胶囊,并且安全性高。
许裕伟[4](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陈自泓[5](2019)在《黄芪多糖不同提取工艺对大鼠胃粘膜保护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优选黄芪多糖半仿生提取法的最佳工艺,分析半仿生提取醇沉工艺和水提醇沉工艺所得的黄芪多糖,在多糖均一性、分子量以及对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黄芪总多糖提取率、提取收率及总皂苷提取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半仿生提取最佳工艺,并与传统水提工艺进行比较。采用Sevag去蛋白、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传统水提醇沉法与半仿生提取醇沉法处理得到黄芪多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两种工艺所得黄芪多糖的均一性及分子量的差异。比较两种提取工艺得到的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半仿生提取醇沉工艺获得的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胃粘膜组织中凋亡信号通路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探讨治疗作用机制。结果:1、正交实验优化黄芪多糖半仿生提取法工艺:以黄芪总多糖提取率(p/%)、总皂苷提取率(P/%)、提取收率(P/%)作为指标;①在模拟胃液提取条件下,贡献度加权分析结果显示,贡献度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提取温度(28.9)>料液比(12.8)>提取时间(1.5)。其中料液比(P<0.05)和提取温度(P<0.01)起主要作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取时间作用次之,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在模拟肠液提取条件下,贡献度加权分析结果显示,加权后贡献度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料液比(49.6)>提取温度(12.8)>提取时间(4.0)。其中料液比(P<0.01)和提取温度(P<0.05)起主要作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取时间作用次之,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结合经济效益,半仿生提取法优选工艺为模拟胃液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h;模拟肠液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 h。2、两种工艺得到的黄芪多糖在均一性及分子量的比较:两种提取工艺得到的黄芪多糖均为非均一多糖,两者之间在分子量上存在差异,半仿生提取法的分子量分布约在3万-670万之间,且其低分子量段含量稍高于高分子量段多糖,而传统水提法的分子量分布约为5万-1670万,其高分子量段含量远高于其他分子量段多糖。提示半仿生提取获得的多糖在分子量方面与传统水提法获得的多糖是有明显的区别。3、两种工艺得到的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观察:①乙醇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水提取醇沉黄芪多糖组比较,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组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分值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水提醇沉黄芪多糖组、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评分显着性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水提醇沉黄芪多糖组比较,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组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分值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半仿生提取工艺获得的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且优于传统水提工艺的黄芪多糖,4、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形态学影响:①在乙醇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实验中,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高、低剂组均能显着降低胃粘膜的损伤分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组。②在吲哚美辛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实验中,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高剂量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评分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对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有剂量关系。5、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对乙醇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抑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中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模型的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高、低剂量对胃粘膜组织中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1),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1)。结果提示,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对乙醇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凋亡信号途径,即升高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发挥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半仿生提取的优选工艺条件为模拟胃液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 h;模拟肠液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 h;优选的半仿生提取法工艺在黄芪总多糖、提取收率、保护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粘膜损伤作用上均优于传统水提工艺;两种工艺得到的黄芪多糖为非均一多糖,分子量上存在差异。从形态学观察发现,半仿生提取醇沉黄芪多糖能预防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粘膜损伤,且有剂量关系。其对乙醇诱导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是通过凋亡途径,即升高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而发挥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洪梅[6](2019)在《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扶正祛邪理论,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患者,观察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筛查要求共挑选72例符合消化性溃疡A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诊断的患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中药汤剂(由黄芪,当归,党参,五灵脂,蒲黄等药物组成)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28天;对照组给予胃乃安胶囊中成药(由黄芪,红参,三七等药物组成)4粒,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28天。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记录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胃镜下的变化情况;病程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病情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和比较。结果:本研究结束后,共有61例患者按照试验要求完成了试验研究,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1)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6.77%、对照组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胃镜下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镜下溃疡愈合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0.32%,对照组76.67%。(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两组患者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积分平均值:治疗组治疗前22.03±3.49、治疗后3.35±4.11,对照组治疗前22.10±4.39、治疗后8.07±6.12。(4)对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少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治疗组10.00%、对照组32.00%。综上所述,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对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减少复发方面明显优于胃乃安胶囊。结论: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明显优于胃乃安胶囊,并且能大大降低复发率,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
纪红竹,朱红,江力宣[7](2017)在《胃乃安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乃安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八医院接受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胃乃安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细胞性因子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8%,显着低于治疗组的97.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溃疡痛、烧心、反酸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蛋白族1(HMGB1)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素(AM)、胃肠激素胃泌素(GAS)水平明显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生长抑素(SS)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胃肠激素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乃安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明确,可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及胃肠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雷蕾[8](2016)在《芩连生肌愈疡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芩连生肌愈疡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对于脾胃湿热型HP阳性、重度糜烂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内镜下糜烂愈合效果及HP清除率的改善,以评定芩连生肌愈疡汤对糜烂性胃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笔者导师门诊就诊的共42例病例,均在1周内经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并经碳13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同时按中医标准诊断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及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证候上均无明显差异。2.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先予以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每日2次;克拉霉素胶囊50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共10天。10天后对照组继续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周,治疗组改服中药芩连生肌愈疡汤,每7天为一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3.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临床证候积分的比较;两组间治疗后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两组间治疗后胃镜下糜烂性胃炎分级及糜烂愈合疗效的比较;两组间治疗后HP转阴率的比较;4.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收集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对于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所得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对比两组样本间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候疗效积分均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比组间治疗后临床证候疗效,治疗组21例,临床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对照组21例,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2%。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后P<0.05,提示其临床证候疗效有统计学差别。3.对比组间治疗后胃镜下糜烂愈合情况,治疗组21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47%;对照组21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19%。经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后,P>0.05,提示两组疗法对于胃镜下糜烂愈合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对比组间治疗后HP转阴率,治疗组21例,阴性19例,阳性2例,转阴率为90.48%;对照组21例,阴性17例,阳性4例,转阴率为80.95%。经c2检验,P=0.05,提示两组疗法对HP清除最终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就样本而言,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生肌愈疡汤是湖北省中医大师张介眉教授的经验方,笔者导师在此基础上加黄连、黄芩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显示其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证候,对于HP阳性患者,在三联疗法基础上使用,有助于提高HP清除率及促进镜下糜烂愈合。尤其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效用优于泮托拉唑,是治疗糜烂性胃炎的有效方剂。
吕东勇[9](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明清时期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收集整理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文献研究方法,挖掘明清时期胃脘痛证治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以明清胃脘痛证治规律探究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可能性。方法: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七版胃脘痛病诊断标准,以“胃脘痛”、“心痛”、“胸痛”、“医家姓名”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及图书文献,收集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的症状、证型、方药并进行数据规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合理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整理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症状、证型、方药及之间的关系。结果:1医案收录情况。(1)收入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共412则,其中明朝医案56则,清朝医案356则。(2)涉及医家72名,包括恭廷贤等11位明朝医家,陈修园、叶天士等61位清朝医家。(3)涉及医籍69部,其中明朝7部,清朝62部。包括《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2、患者的一般情况。(1)性别情况。在412条医案中明确记录或者根据内容推断出性别102例,其中男41例,女61例,以女性居多见。(2)年龄情况。412条病案中记录年龄者40条。其中最小的为10岁,最大的为83岁,平均年龄为37.5岁,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3.症状分析。(1)首发症状。412则医案中以胃脘痛为首发症状的368例,心痛者34例,胸痛9例。(2)疼痛性质。胃脘痛以胀痛、久痛、攻窜胁背最为常见。(3)伴随症状。明清医案记录简洁,95%医案记录少于3个伴随症状。常见的伴随症状有呕吐、反酸、食少、大便干燥、溏泄、恶心等。(4)诱发因素。情志不畅是最常见的诱因。(5)舌象情况。红舌、白苔、腻苔最多。(6)脉象情况。涉及23种脉象,弦脉、细脉、数脉、沉脉、滑脉、大脉居前六位。4.证型分析。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中,肝胃气滞证最多,占51.21%,脾胃虚寒证次之,明代和清代均为肝胃气滞·证最多。5.胃脘痛病理因素分析。(1)病位因素。明清时期胃脘痛病症中,病位在胃,以肝脾关系密切,涉及心、肺、肾、胆等脏腑,清代胃脘痛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明代胃脘痛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2)病理因素。胃脘痛病症中寒邪是首要病理因素。6.治则治法摘录。治法丰富多样,例如,河间法、仲景法、许学士温脾法、治肝法(疏、清、和、养等)、甘凉濡润等。7.药物情况。(1)一般情况。使用296种药物,共3741频次。药物频数小于10的药物共110种,161频次。使用频次大于10的定义为高频药物,共81味药物,合计频率3212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次的85.86%。(2)药味数量情况。每个病案平均使用9味药,最少的2味,最多的18味,10味、11味药物最多。(3)中药的功效分类。理气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居前5位,理气药最多,占四分之一多。(4)中药四气情况。温、平、微寒性质药物居前三甲,累计频率达到71.6%。(5)药味、归经情况。五味中辛、苦、甘三性最多,归脾、胃、肺、肝、心、肾经最多。8.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明清医家治疗胃脘痛的核心药物群为陈皮、法半夏、茯苓、白芍、甘草、香附、当归、川楝子、延胡索。9.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前19个因子特征大于1。F1:党参(0.77)、白术(0.748)、甘草(0.417)。F2:薤白(0.789)、瓜萎实(0.778)F3:黄连(0.776)、栀子(0.595)、川楝子(0.365)F4:旋复花(0.761)、代赭石(0.814)F5:陈皮(0.632)、茯苓(0.659)F6:枳实(0.657)、厚朴(0.680)、乌药(0.387)F7:桃仁(0.708)、延胡索(0.664)、当归(0.365)。F8:谷芽(0.718)、佛手(0.570)、沉香(0.381)。F9:大枣(0.673)、石斛(0.705)。F10:川椒(0.814)、桂枝(0.583)、干姜(0.426)。F11:高良姜(0.765)、川楝子(0.375)。F12:柴胡(0.774)、青皮(0.473)。F13:砂仁(0.667)、香附(0.594)。F14:丁香(0.754)、白豆蔻(0.691)。F15:郁金(0.781)、杏仁(0.447)。F16:降香(0.729)、紫苏(0.504)。F17:生姜(0.437)。F18:木香(0.712)、吴茱萸(0.486)。F19:肉桂(0.752)、沉香(0.356)。10.证型与药物的相关分析。肝胃气滞证密切相关的药物有川贝母、乌药、青皮、栀子、川楝子、吴茱萸、谷芽等。寒邪犯胃型密切相关的药物有附子、苍术、大腹皮、丁香、佛手、陈皮等。胃热炽盛型密切相关的药物有黄芩、通草、川芎、栀子等。食滞胃肠型密切相关的药物为山楂、麦芽、杏仁、神曲、泽泻、枳实等。瘀血阻络型密切相关的药物为五灵脂、延胡索、郁金、当归、木香、桃仁、白芥子等。与胃阴亏虚型密切相关的药物有麦冬、黄芩、西洋参、柏子仁、当归、远志等。脾胃虚寒型密切相关的药物有饴糖、附子、干姜、生姜、白术、甘草等。11.证型一药物关系。医家关于胃脘痛辨证分型总体有差异。肝胃气滞型胃脘痛医家选用理气药陈皮、枳实、降香、沉香、香附、乌药、川楝子有差异,青皮无差异。结论:1.医案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缩影。2.胃脘痛的概念古今有别。3.胃脘痛与情志病相关。4.二陈汤是明清医家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方,理气药是胃脘痛实证的必用药物。5.中医的辨证论治可能因医家不同而不同。
林传权,陈娟,李茹柳,詹若挺,苏碧茹,赖晓明,陈蔚文[10](2014)在《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胃乃安新制剂高、中、低剂量(9.10,2.87,0.91 g·kg-1)组和胃乃安胶囊(9.10 g·kg-1)组(每组各15只),予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自由饮用0.1%碘代乙酰胺3周构建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的同时,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干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自来水灌胃;3周后取胃组织从肉眼观察、病理切片、透射电镜3个层面评价胃乃安新制剂抗碘代乙酰胺致胃黏膜损伤作用,并检测胃组织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正常组胃组织未见明显损伤,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肉眼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镜下见大量炎细胞浸润(P<0.01);由肉眼、病理评分结果,胃乃安新制剂高剂量组、胃乃安胶囊组均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新制剂抗溃疡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新制剂可明显逆转主细胞、壁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新制剂可降低胃组织MDA含量,提升SOD活性,可明显降低胃黏膜的自由基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显着抗损伤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胃黏膜自由基水平的途径发挥作用。
二、胃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中止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样本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3 本课题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理化检查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判定标准 |
4 伦理学要求 |
5 试验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7 本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及分析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分对比 |
2.4 治疗前两组胃镜分级对比 |
2.5 治疗前两组SF-36 量表积分比较 |
2.6 治疗前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比较 |
3 治疗后疗效及结果 |
3.1 主要症状积分及疗效治疗前后对比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各项目评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总积分对比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比较 |
3.7 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对比 |
4 安全性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CANG的相关研究 |
1.1 概述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西医对CNAG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NAG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健脾益气汤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3.1 立方依据 |
3.2 方药分析 |
3.3 药理研究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 疗程与观察时点的设定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6.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 |
1.1 外感诸邪,内客于胃 |
1.2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1.3 情志不遂,肝木乘脾 |
1.4 中土亏虚,斡旋无力 |
2 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 |
2.3 自拟方 |
2.4 中成药治疗 |
2.5 中医外治法 |
2.6 联合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胃乃安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HMGB1、TNF-α、IL-8水平比较 |
2.2 两组GAS、SS、AM水平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胃苓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论治 |
1.4 胃苓汤 |
2 西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西医治疗 |
2.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标准 |
2 诊断标准 |
3 试验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4)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
2.1.3 病理诊断 |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中药复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3.5 针刺疗法 |
1.3.6 艾灸疗法 |
1.3.7 穴位贴敷 |
1.3.8 穴位注射疗法 |
1.3.9 推拿按摩疗法 |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
2.1.2 幽门螺杆菌(Hp) |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2.1.4 其他因素 |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2.2.1 抑制胃酸分泌 |
2.2.2 根除Hp |
2.2.3 保护胃黏膜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胃泌素 |
5 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
5.6 用药安全性 |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黄芪多糖不同提取工艺对大鼠胃粘膜保护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黄芪多糖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1.1.1 黄芪多糖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2 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 |
1.2 多糖对乙醇性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2.1 乙醇诱导胃粘膜损伤的病理机制 |
1.2.2 多糖对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2.3 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3 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
1.3.1 传统提取工艺 |
1.3.2 半仿生提取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内容 |
2.1.3 技术路线图 |
2.2 黄芪多糖半仿生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半仿生提取工艺所得黄芪多糖在防治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功效验证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4 半仿生提取黄芪多糖对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标准 |
2 诊断标准 |
3 试验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胃乃安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药物 |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5] |
1.5 观察指标 |
1.6 不良反应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2.3 两组血清细胞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8)芩连生肌愈疡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候分级及量化积分标准 |
1.5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临床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3.3 胃镜下糜烂愈合疗效比较 |
3.4 HP根除率比较 |
讨论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机 |
2 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湿热的认识 |
2.1 历史沿革 |
2.2 治疗 |
3 西医对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3.1 病因 |
3.2 治疗 |
4 芩连生肌愈疡汤的立方依据及组成、分析 |
4.1 立方依据 |
4.2 组成及分析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分析 |
5.2 胃镜下糜烂愈合疗效分析 |
5.3 HP疗效分析 |
5.4 药物不良反应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
1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2 慢性糜烂性胃炎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明清时期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医案是医家辨证论治思想的忠实体现 |
二、明清医学发展简述 |
三、明代以前中医对胃脘痛认识的几次飞跃 |
四、明清时期胃脘痛研究进展 |
(一) 明清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
(二) 明清时期胃脘痛新学说 |
(三) 明清时期胃脘痛病症的研究现状 |
五、胃脘痛现代研究进展 |
(一) 中西医结合视野下的胃脘痛 |
(二) 当代名老中医辨证论治胃脘痛 |
(三) 数据挖掘等手段整理胃脘痛辨证论治规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一、收集医案 |
(一) 研究对象明清时期胃脘痛医案 |
二、数据前置 |
(一) 中药名的规范化 |
(二) 中医症状规范化 |
(三) 证候因素统计 |
(四) 胃脘痛辨证分型 |
三、数据库建立 |
(一) 数据录入 |
(二) 数据转换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数据挖掘技术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医案收录情况 |
(一) 涉及医家 |
(二) 涉及医籍 |
二、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一) 胃脘痛患者的性别情况 |
(二) 胃脘痛患者年龄情况 |
三、胃脘痛病症的症状分析 |
(一) 胃脘痛病症的疼痛分析 |
(二) 胃脘痛病症伴随症状分析 |
(三) 胃脘痛舌象统计分析 |
(四) 胃脘痛脉象分析 |
四、明清时期胃脘痛证型分析 |
五、胃脘痛病理因素分析 |
(一) 病位频数分析 |
(二) 病理因素分析 |
六、明清时期胃脘痛的治法摘录及定义 |
(一) 以医家命名的治法 |
(二) 治肝法 |
(三) 理气法 |
(四) 温阳法 |
(五) 滋阴法 |
(六) 其它治法 |
七、胃脘痛用药规律分析 |
(一) 方药的一般情况分析 |
(二) 明清时期胃脘痛方剂药味数统计 |
(三) 使用次数小于10药物及部分药物功效 |
(四) 高频药物统计分析 |
八、胃脘痛证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一) 肝胃气滞证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二) 寒邪犯胃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三) 胃热炽盛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四) 食滞胃肠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五) 瘀血阻络型与药物logistics回归分析 |
(六) 胃阴亏虚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七) 脾胃虚寒型与药物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九、医家与辨证论治 |
(一) 医家与辨证分型 |
(二) 医家与药物选择 |
第四章 讨论 |
一、医案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缩影 |
二、胃脘痛概念古今有别 |
三、胃脘痛与情志病相关 |
四、二陈汤是明清医家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方 |
五、结果分析 |
(一) 明清时期胃脘痛发病情况 |
(二) 主症与证型密切相关 |
(三) 明清时期胃脘痛可能常见红舌、白腻苔 |
(四) 明清时期胃脘痛常见弦细脉 |
(五) 方剂药味数是目前研究的盲点之一 |
(六) 中药性、味、归经与功效对应相关 |
(七) 胃脘痛常用药物组合 |
(八) 理气药是胃脘痛实证的必用药物 |
六、从证、药探讨遣方用药依据 |
七、研究的创新性 |
八、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出版着作情况 |
致谢 |
(10)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剂与试药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试剂配制 |
2.2 试药配制 |
2.3 慢性胃炎模型构建 |
2.4 观察指标 |
2.4.1 肉眼观察与评价疗效 |
2.4.2 镜下观察与评价疗效 |
2.4.3 按下式计算炎证抑制率。 |
2.4.4 MDA含量测定 |
2.4.5 SOD活力测定 |
3 结果 |
3.1 炎症肉眼观察与疗效评价 |
3.2 炎症病理观察与疗效评价 |
3.3 透射电镜观测主细胞与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3.4 胃组织MDA含量和SOD活力 |
4 讨论 |
四、胃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缘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胃乃安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陈小樟,陈雪萍,项艳春,张淑丽. 医疗装备, 2020(19)
- [3]胃苓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张瑛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黄芪多糖不同提取工艺对大鼠胃粘膜保护及其机制探讨[D]. 陈自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赵洪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胃乃安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J]. 纪红竹,朱红,江力宣.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07)
- [8]芩连生肌愈疡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D]. 雷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基于数据挖掘明清时期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D]. 吕东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8)
- [10]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干预作用[J]. 林传权,陈娟,李茹柳,詹若挺,苏碧茹,赖晓明,陈蔚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9)
标签:对照组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论文; 胃粘膜损伤论文; 黄芪多糖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