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自筹基建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瑶[1](2020)在《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基建并账问题研究 ——以A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列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高度重视。从2019年1月1日起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标志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正式开启。《政府会计制度》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即单位要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将基建会计不再单独核算,而是纳入单位大账统一核算。这有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账面不符的问题,能够全面反映基建项目的财务状况,对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全面反映单位运行成本和财务状况、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会计制度》并未明确基建账统一并入大账中核算的具体操作细则,通过查阅此前学者的文献发现由于该制度出台时间不长,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少,存在研究的内容较为片面、研究还不够深入的问题。据此,对《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高校基建并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阐述,通过对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规则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各阶段的核算特点,通过梳理高校在各阶段的基建会计与大账分开核算的方式,并一一对应分析了各阶段核算方式的存在问题。本文选取了基建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A高校,根据新制度关于基建账在大账中统一核算的规定,在对比政府会计制度前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体系后,探索构建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后的A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基建并账操作流程,并针对现行制度下基建并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也给高校应对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更深入的思考。
张火林[2](2020)在《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体制调整后产生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是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与公办普通高校原来由系改制而成的学院完全不同,而是依照全新教育形式举办的本科高校。经短暂的发展之后,独立学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然而,与公办高校对比,其各方面差距明显。近年来,独立学院出现了不少突出的问题,第二校区建设背负高比例的负债,并形成规模负效应。相对于公办高校的低额学费,独立学院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独立学院并非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入经费支持并建设的高校,其办学发展的所有支出,均是由办学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不能同日而语,独立学院显然面临更多的内外风险,而财务风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深刻影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概念以及预警与评价相关理论,以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省份的DC学院为分析原型。按照学院资金运动的关键环节,将DC学院财务风险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总体失衡四个方面。通过分析DC学院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而对DC学院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19个财务变量构成DC学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选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原理对DC学院2012-2018年财务风险进行实际分析,推导出连续7年以来DC学院的财务风险综合警度值,从一般的财务现象中,提炼并总结规律,为独立学院今后识别、降低、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
丛中流[3](2019)在《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使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培养轨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可操作的、量化的、科学的综合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以正确合理地管理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情况,综合的分析教育资源的运用效果,准确地衡量资产的投入与产出,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建立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Q医学院为例,深入研究其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并综述了国内外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和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接着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对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Q医学院的实际财务运行状况设计了相应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后,以Q医学院3年的具体数据验证了该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保障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运行的相关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并为该校的财务管理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同时也对其他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义。
王彦炜[4](2019)在《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海量增长,尤其是在军工基建领域。由于军工基建项目的投资金额大,周期长,风险高,国家对于基建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当前我国军工科研单位基建项目投资管理的现状,无法达到对项目的有效管控,尤其是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成为当前科研单位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对项目建设影响重大。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家在项目投资管理方面相关文件的解读,以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基建项目管理中所形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A所基于不同类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方法进行现状分析,A所国拨项目的财务管理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与经验,但在产业化项目与自筹资金项目建设财务管理上仍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财务管理缺陷,需在后续项目建设过程中巩固与加强,结合A所当前在建项目财务管理环境,根据不同类别的基建项目管理情况,从财务管理角度详细阐述了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筹措、会计核算、信息传递和项目后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完善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方法、加强基建项目业财融合、基建项目后评价工作这四个方面制定详细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资金流到日常业务核算,同时结合信息传递、项目后评价等内容,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在基建项目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为A所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基建项目管理提升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案,提升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水平。最后从基建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梳理组织架构、完善基建项目制度建设、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基建项目档案管理四点保障措施,确保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未来基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
王睿[5](2018)在《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高校体制改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管理模式已成功转化为“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模式,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主管理权力。虽然A高校在获得资金筹集、经费使用等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风险。受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A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资金不足与学校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依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方式,单独的财政拨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A高校的财务管理需求,因此,在有限的资源配给下构建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A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预算绩效、绩效评价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绩效预算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视角观、范畴观、架构观与指标观,通过隶属度、测量度、相关性和鉴别力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实现评价指标的多重筛选,确立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起A高校预算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高校财务基本数据,应用该评价模型对A高校预算绩效进行案例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的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生均经费配置水平与教学经费投入程度成为制约预算编制绩效得分的主要因素;预算收入到位程度较差、经费过支与少支现象成为影响预算执行绩效的主要因素;生均培养支出偏低、自筹经费实现能力欠佳、人均校拨经费不足成为预算决算绩效较差的主要因素,此外人力资源利用率也值得重视。
柏芳[6](2018)在《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以来,由于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资金来源、经费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特殊的主体,高校理财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比如高等教育的环境、地位、职能、观念、机制等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高校原本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扩招带来的需求。于是高校为了满足基本办学指标的需要、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校教学环境、基础生活设施不断提高的要求,增加了新校区的建设,高校的校园工程项目的数量在增加,因此,高校的基建项目管理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但高校是非盈利性的机构,如何筹措资金来保障学校基建项目的顺利建设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的基建资金来源渠道由原来只有财政拨款一种方式到现在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自筹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模式,这些让高校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类型、方式越来越复杂,无疑都将给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本文从国内和国外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研究现状出发,对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理论做了相关阐述,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具体的高校案例,对如何改进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分析。研究高校在收支矛盾突出、内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缓解债务压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从而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降低高校的债务风险,完善高校基建的财务管理,同时使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达到最优。这是高校财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我国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现状为入手点,分析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原因和详情。得出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主要在进行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这四个内容存在问题。分别表现为:内部资金不足,高校偿债压力大;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对财务人员稳定性不重视的几个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文章试图解决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杜郁[7](2018)在《高校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的形成及含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会计制度》颁布以来,高校基建并账中的"事业基金"形成及含义一直是一个让人们困惑的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高校会计界对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认识,通过设置案例并采用一套账和两套账相互验证的方法,对"事业基金"的形成及含义进行研究与探索。证明了"事业基金"由单位当年列支的基建支出数额与"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当年增加额的差额形成,并指明了"事业基金"分别出现在借方或贷方时所表示的含义。
徐纯[8](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李文倩[9](2016)在《基于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财务核算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制订了新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此制度要求各高校从2014年1月开始执行。修改后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中提出了一条新的制度,要求各高校把基础建设费用支出列入学校的总体财务之中,同时对高校新旧两种财经制度的交接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对基础建设中一些财务账目的并账工作也有相关规定。本文对在新会计下高校基建财务工作进行了分析。
张春芝[10](2015)在《新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规范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高校的基建财务账要并入学校事业账,在这样的背景下,规范和完善基建会计科目核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内容和其特殊性,并提出会计科目核算中应注意的事项,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供规范的参考依据。
二、高校自筹基建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自筹基建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基建并账问题研究 ——以A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相关研究基础 |
2.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规则的演进 |
3.1 基建会计核算基本规则的变革历程 |
3.1.1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背景下基建会计独立核算 |
3.1.2 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基建账并入事业账 |
3.1.3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基建账直接在事业账中核算 |
3.2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等学校基建会计核算的改革 |
3.2.1 政府会计改革目标 |
3.2.2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基础 |
3.2.3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等学校基建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 |
3.2.4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基建会计核算改革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A高校基建并账实例分析 |
4.1 A高校的基本情况 |
4.2 旧制度下的A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设置 |
4.3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的A高校基建并账分析 |
4.3.1 会计核算总体要求 |
4.3.2 基建并账的必要性 |
4.3.3 基建并账整体操作流程 |
4.3.4 新旧制度转换前的准备工作 |
4.3.5 新旧制度转换下基建并账衔接工作 |
4.3.6 新旧制度转换时基建账并入事业账分析 |
4.3.7 新制度下的基建业务账务处理 |
4.3.8 财务报告中关于基建会计信息的披露 |
第五章 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A高校基建并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
5.1 问题分析 |
5.1.1 并账操作前的问题 |
5.1.2 并账操作过程的问题 |
5.1.3 并账后财务报表披露存在的问题 |
5.2 改进建议 |
5.2.1 加强高校内部的基建会计核算管理 |
5.2.2 完善政府会计相关制度解读文件 |
5.2.3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会计核算系统 |
第六章 结语 |
6.1 对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后基建核算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
6.1.1 加强部门协作,创建良性工作机制 |
6.1.2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
6.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合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全文逻辑结构示意图 |
第二章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概述及预警与评价理论 |
2.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概述 |
2.1.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定义 |
2.1.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特征 |
2.1.3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类别 |
2.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理论 |
2.2.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含义 |
2.2.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功能 |
2.2.3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第三章 DC学院财务风险及影响因素 |
3.1 DC学院发展概况及财务风险 |
3.1.1 DC学院发展概况 |
3.1.2 DC学院财务风险 |
3.2 DC学院基本办学模式和财务管理特征 |
3.2.1 DC学院基本办学模式 |
3.2.2 DC学院财务管理特征 |
3.3 DC学院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
3.3.1 DC学院财务风险内部影响因素 |
3.3.2 DC学院财务风险外部影响因素 |
第四章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 |
4.1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4.1.1 功效系数法原理及实施步骤 |
4.1.2 功效系数法的优缺点分析 |
4.2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4.2.1 资金筹集阶段评价指标 |
4.2.2 资金投放阶段评价指标 |
4.2.3 资金回收阶段评价指标 |
4.2.4 学院总体失衡评价指标 |
4.3 确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 |
4.3.1 确定不同变量类型的标准值 |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及稳定性检验 |
4.4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数据评价 |
4.4.1 财务风险预警功效系数计算方法 |
4.4.2 财务风险预警警度区间值的划分 |
4.4.3 功效系数法评价DC学院财务状况 |
4.4.4 DC学院综合风险水平结论分析 |
第五章 DC学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与建议 |
5.1 资金筹集风险防范措施 |
5.1.1 控制贷款规模与建立最优组合 |
5.1.2 落实贷款资金使用前的管理与监督 |
5.2 资金投放风险防范措施 |
5.2.1 严格基建财务内控权并推行审计制度 |
5.2.2 加强基建监管与合作并分散在建压力 |
5.2.3 论证对外投资可行性及建立撤出机制 |
5.3 资金回收风险防范措施 |
5.3.1 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学费标准 |
5.3.2 健全并完善以生为本的奖助制度 |
5.3.3 拓宽收入渠道增加自筹经费能力 |
5.4 总体失衡风险防范措施 |
5.4.1 实施稳定的流动资金策略确保充足性 |
5.4.2 制定科学的结余分配方案确保合理性 |
5.4.3 巩固并提高以质为本的学校综合实力 |
第六章 总结部分 |
6.1 本文的创新与自评 |
6.2 本文的结论与愿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框架和内容 |
1.3.1 总体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特色 |
第2章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2.1 Q医学院基本情况 |
2.2 Q医学院财务状况 |
2.2.1 2017年收入情况 |
2.2.2 2017年支出情况 |
2.2.3 学院2017年资产负债情况 |
2.3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现状 |
2.3.1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制 |
2.3.2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制度 |
2.3.3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
2.4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问题与成因分析 |
2.4.1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2.4.2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问题成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3.1.1 构建的目标 |
3.1.2 构建的原则 |
3.2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的初次选取 |
3.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解释 |
3.2.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3.2.4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指标判断矩阵 |
3.2.5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3.2.6 对指标进行层次总排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4.1 对Q医学院近三年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
4.2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2.1 教育事业管理 |
4.2.2 科研事业管理 |
4.2.3 自筹经费能力 |
4.2.4 资产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运行保障 |
5.1 管理理念及思想保障 |
5.1.1 树立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
5.1.2 树立高等教育成本意识 |
5.2 制度保障 |
5.2.1 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 |
5.2.2 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 |
5.3 人员保障 |
5.3.1 增加财务绩效评价管理的队伍人数 |
5.3.2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概述 |
1.4.1 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
1.4.2 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
1.4.3 基建项目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规则 |
1.4.4 基建项目建设过程财务管理规则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 A所简介 |
2.1.1 A所基建项目财务环境简介 |
2.1.2 A所基建项目类别简介 |
2.2 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
2.2.1 国拨项目财务管理现状 |
2.2.2 产业化项目财务管理现状 |
2.2.3 单位自筹项目财务管理现状 |
2.3 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
2.3.1 资金管理与筹措不到位 |
2.3.2 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方法不详实 |
2.3.3 项目建设信息不对称 |
2.3.4 项目建设后评价体系不完善 |
2.4 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2.4.1 上级管理部门拨款方式的多样性 |
2.4.2 自筹资金匹配不到位 |
2.4.3 单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方法与国家相关制度存在差异 |
2.4.4 财务管理人员深入业务程度不够 |
2.4.5 基建项目信息不对称 |
2.4.6 项目后评价体系不健全且难以实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
3.1 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
3.1.1 拓宽融资渠道 |
3.1.2 加强资金账户管理 |
3.1.3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
3.1.4 通过基建项目报表进行资金管控 |
3.2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
3.2.1 完善会计核算科目 |
3.2.2 实施基建项目“并账”核算 |
3.2.3 制定A所“并账”核算的账务处理规则 |
3.3 加强基建项目的业财融合 |
3.3.1 加强基建会计与项目管理与工程人员的沟通 |
3.3.2 从财务角度加强基建项目进度反馈 |
3.3.3 提升基建项目会计的职业素养 |
3.4 加强A所基建项目后评价工作 |
3.4.1 加强基建项目决算管理 |
3.4.2 完善基建项目后评价体系 |
3.4.3 完善基建项目后评价方法 |
3.4.4 加强后评价成果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
4.1 梳理组织架构 |
4.1.1 设立项目管理决策机构 |
4.1.2 明确各机构职责 |
4.2 完善基建项目制度建设 |
4.2.1 完善项目财务制度建设 |
4.2.2 加强项目质量体系建设 |
4.2.3 强化内部监督制度建设 |
4.3 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4.3.1 强化人员技能 |
4.3.2 制定基建项目人员考核制度 |
4.3.3 实施基建项目人员定期轮岗 |
4.4 加强基建项目档案管理 |
4.4.1 加强财务档案管理 |
4.4.2 加强设备档案管理 |
4.4.3 加强工程档案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预算绩效与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1 预算绩效 |
2.1.2 绩效评价 |
2.1.3 绩效评价的要素 |
2.2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投入产出理论 |
2.3 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
2.3.1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
2.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三章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
3.1 A高校概况 |
3.2 A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
3.2.1 A高校预算管理 |
3.2.2 A高校预算编制 |
3.2.3 A高校预算执行 |
3.2.4 A高校预算决算 |
3.3 A高校财务收支的基本情况 |
3.4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5 A高校预算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4.2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4.3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 |
4.3.1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拟定 |
4.3.2 筛选绩效评价指标的方法 |
4.3.3 选取A高校预算绩效关键评价指标 |
4.4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及测算 |
第五章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分析 |
5.1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5.1.3 层次单排序 |
5.1.4 一致性检验 |
5.1.5 层次总排序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 |
5.2.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
5.2.2 建立评价语言评语集 |
5.2.3 计算指标隶属度 |
5.2.4 模糊综合评价 |
5.2.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 提高A高校预算绩效的对策和方法 |
5.3.1 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
5.3.2 夯实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安排 |
5.3.3 构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选取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评语判断 |
致谢 |
(6)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价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高校财务管理概述 |
2.1.1 高校财务管理定义 |
2.1.2 高校财务管理内容 |
2.2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概述 |
2.2.1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定义 |
2.2.2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内容 |
2.2.3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特点 |
2.2.4 高校基建管理模式 |
第3章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现状 |
3.1 X高校基本情况 |
3.1.1 X高校简介 |
3.1.2 X高校财务部门基本情况 |
3.1.3 X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
3.2 X高校现行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 |
3.3 X高校财务状况 |
第4章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建设资金筹集管理存在不足 |
4.1.1 X高校资金不足,建设资金筹集有限 |
4.1.2 X高校偿债压力大 |
4.2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
4.2.1 X高校基建项目支出未纳入年度预算管理 |
4.2.2 X高校中与基建项目相关的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
4.3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无绩效评价管理 |
4.4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
4.4.1 财务管理与基建工程管理脱节 |
4.4.2 制度止步于形式 |
第5章 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
5.1 敢于运用新融资方式,从根本上缓解高校还贷压力,改进预算管理.. |
5.1.1 PPP模式使高校基建项目融资更容易,减轻高校的债务压力 |
5.1.2 PPP模式能改进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工作 |
5.2 完善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制 |
5.2.1 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的作用 |
5.2.2 加强财务人员对基建项目建设的参与度 |
5.3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基建财务人员的管理 |
5.4 树立风险意识,杜绝基建领域腐败 |
第6章 总结 |
6.1 本文的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校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的形成及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关于高校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的认识 |
2 对当前认识的初步分析 |
3 举例说明“事业基金”的形成原因及含义 |
3.1 选取案例的前提条件 |
3.2 根据前提选取案例 |
3.3 两套账模式下账务处理程序 |
3.4 用一套账模式检验并账结果的正确性 |
4 高校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并账的结论 |
(8)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基于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财务核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变化下高校基建财务核算处理化分析 |
二、基建会计在新会计制度下的处理方法 |
(一)基建账与财务帐之间的功能分工 |
(二)基建并账的范围 |
三、基建会计处理流程及操作 |
(一)业务环节处理 |
(二)期末环节并账处理 |
四、结语 |
(10)新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规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建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
二、基建会计的特殊性 |
三、新会计制度下基建会计科目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
1.在会计处理中规范基建拨款中的自筹拨款 |
2.规范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 |
3.规范基建借款科目核算 |
4.规范待摊投资科目的核算 |
四、高校自筹基建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基建并账问题研究 ——以A高校为例[D]. 陈露瑶. 广西大学, 2020(07)
- [2]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D]. 张火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Q医学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丛中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4]A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研究[D]. 王彦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A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D]. 王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X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改进研究[D]. 柏芳. 云南大学, 2018(01)
- [7]高校基建并账中事业基金的形成及含义[J]. 杜郁.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06)
- [8]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9]基于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财务核算的探讨[J]. 李文倩. 财会学习, 2016(06)
- [10]新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基建会计科目规范的思考[J]. 张春芝.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