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通用变频器控制特性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1](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王舵[2](2020)在《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文中认为电动机负载在空载和带载间周期性波动时会形成脉冲型负载,比如在跑步机等运动装置中,人在走或跑时产生的负载转矩就是周期性变化的脉冲型负载转矩,主要根据负载转矩的周期、幅值和占空比三个参数来描述。在电机正常运行时,脉冲型负载会产生反复的加载与卸载作用,影响控制器的输出性能,在设计中,期望电机转速调节能够缓慢地变化,使人体的感觉微乎其微,实现舒适性控制。本文针对具有脉冲型负载转矩特性的运动装置,以交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跑步机为例,选用转速闭环的恒压频比控制变频调速技术,采用自整定模糊PID算法,利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开发了一种适用于脉冲负载的专用型交流调速控制器。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对PID参数进行在线修改,以满足负载变化对控制参数的不同要求,实现电机转速的舒适性控制。通过调速性能测试,在不同类型的脉冲负载下,电机转速超调量均在3%以内,满足跑步机的舒适度要求。本文开发的脉冲负载专用型交流调速控制器能够对电机转速实现舒适性控制,性价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控制器在软硬件设计中对电机的异常运行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
彭信忠[3](2019)在《广州地区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节能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也最常接触到的耗能大项之一,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本文以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某检测单位在广州地区的2016-2017年间检测数据入手,利用电气、控制工程专业与通风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寻找学科交叉点,从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到政策,对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的节能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总结。本文对检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从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阶段,以及政策经济方面总结了地下室的机械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的影响因素。在通风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风管、风机和控制部分详细总结了风管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重点论述了通风管道内空气流动的阻力、通风管道内压力分布、最常用的假定流速法的计算步骤与内容;提出了用国产经济型通用变频器可变电压、可变频率(VVVF)控制系统代替现有落后的控制方式,由单速或双速变成多级精准调速来提升风机节能效果;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采用电动势与频率之比恒定的控制方式的变频调速系统,在给定不同的频率条件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多级调速,加入定子补偿电压用于提升电动机带额定负载起动时低速阶段的转矩;该控制系统的电机通常采用常规异步电机,用简易的控制电路且无需速度反馈环节,实现电机转速的开环控制,其性价比较高,在保证良好的通风、调速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电力消耗和成本投入。总结施工验收环节的节能措施,运行管理与政策经济方面的措施,论述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和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推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智能集成化运行管理系统,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在现有以建筑节能标准和标识为依据的经济激励政策基础上,需研究针对性更强的经济激励政策,并能应时而变,调动各方节能主体的积极性。
王静[4](2017)在《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压变频器指的是电压等级在3KV以上(国外)以及在6KV以上(国内)的电能控制装置,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变频从而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例如大型的矿业生产厂、石油化工、市政供水、冶金钢铁、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各种风机、水泵、压缩机、轧钢机之类的高耗能工业领域,高压变频器得以普遍的应用。从1985年引进中国以来,已有30多年历史,一直呈现稳定增长,市场潜力很大。2011年法国电气巨头施耐德电气决定收购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华福),希望借助这个国内高压频器的龙头企业顺利进入这个市场。但2013年之后,国家各大行业受到经济环境因素影响,企业自身的节能改造需求随着国家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高压变频器市场的饱和也随之减缓,加之竞争环境变得愈发激烈,各变频器厂商开始纷纷研发新产品,投放到国内市场中去。此时,市场竞争已逐步开始呈现出高、中、低端的格局。利德华福针对新环境、新市场,推出了“ATV”和“Harvest”两个系列产品,以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但这两个系列产品的市场反应并不热烈,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销售额一度下滑,甚至“Harvest”系列一度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销量,下滑退出前三名的宝座。本文依据工业品营销理论以及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展开研究,对被并购后的利德华福电气内部环境,需求及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清楚的认识到该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优势以及劣势,结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就公司自身情况提出问题并进行营销策略改进。最终提出建议,建议利德华福公司在国内市场产品策略重点放在产品多品牌精确定位、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快研发速率、开拓新型市场等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之后,利德华福才有可能继续夺回其在国内市场原有的龙头地位,才有可能在今后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阳燕华[5](2015)在《小功率通用变频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驱动器设计》文中指出与GTR、MOSFET相比,IGBT具有输入阻抗高、开关速度快、通态电压低、电流容量大和驱动功率小等特点。这些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变频器中,使变频器产品具有更高可靠性、也使其结构更加紧凑。IGBT驱动器技术作为IGBT应用中关键技术之一,其设计好坏关系到IGBT在变频器系统中应用的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性能。本文在阐述IGBT的结构、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和保护要求,以及在驱动电路设计中,分析运用光电耦合和脉冲变压器实现IGBT隔离驱动方式的优缺点,然后采纳了一种新颖的隔离驱动技术——基于无磁芯变压器的IGBT隔离驱动技术,分析了无磁芯变压器技术的原理及脉冲信号的传输。应用实例是针对低成本小功率通用变频器的逆变单元IGBT模块,提出基于无磁芯变压器隔离技术驱动芯片2ED020I12-F完整的驱动电路设计。并且为驱动电路搭建试验平台,对其驱动和保护功能进行性能测试和验证,最终将驱动电路接入变频器主电路中验证其可行性。实验验证了该驱动保护电路具有硬件电路简单、体积小巧、性价比高的优点,并投入实际应用中。
韩焦[6](2014)在《通用变频器调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采用V/F控制的异步电机通用变频调速系统,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传统的调速系统存在电流波形正弦度低、电机噪声大、轻载电流波形易振荡等问题,因此研究通用变频器调速系统的关键技术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论文对通用变频器调速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变频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课题来源、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首先介绍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最后给出通用变频器的结构介绍。第三部分研究电压空间矢量PWM调制技术,重点从谐波注入的角度分析不同的调制方式,研究了多种调制方式的实现和计算方法,给出软件实现方案。进行Matlab仿真,并在实际平台上进行验证。第四部分研究了变频器的死区补偿技术,分析了死区产生的原因和对系统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基于合成电流矢量空间位置的软件补偿方法和基于相电压检测的软硬件结合补偿方法,提出补偿实现方法,在实际平台上进行验证。第五部分研究了异步电机的噪声抑制和振荡抑制技术,对随机PWM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和设计了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PWM技术;分析异步电机低频轻载振荡的原因,重点研究了基于无功电流稳定的电压补偿方案。对提出的方法在实际平台上进行了验证。
施佳林[7](2013)在《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约有60%的电动机工作在40%负荷以下的轻载状态,这直接导致了约30%的能源被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电机轻载状态下的节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双馈电动机因为其独特的转子单独励磁的特点,在电机调速、节能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对于水泵、风机类负载更能突出其明显的节能效果。本文首先对双馈电动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馈电动机调速数学模型;推导了双馈电动机的基本方程及其等效电路;根据等效电路建立了功率因数控制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恒视在功率节能控制策略并推导出了其控制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对以上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其次,研究了PLC与通用变频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基于DSP与IGBT的“交直交”转子励磁控制器的不足和PLC与变频器控制系统的优势;针对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PLC与变频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出了电机实时参数检测电路;搭建出了基于PLC与变频器的电机节能实验系统。最后,在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记录了完整的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理论是可行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节能目的。本文所提出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技术方案,可以比定子侧变频器少一半左右的成本,并且显着提高双馈电动机的运行效率。特别是应用恒视在功率节能控制策略,可以节省大量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的购买和维护经费。
于永波[8](2011)在《煤矿风机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煤矿风机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设备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机系统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系统效率,实现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本文提出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器的煤矿风机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设计思路。在风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变频调速运行节能的原理,分析了变频调速应用于矿’井风机系统的经济性。在煤矿生产中,风机设备担负向井下输送新鲜空气、排出粉尘和污浊气流,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重任。根据生产需要对压力、风速、风量、温度等指标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适应工艺要求和运行工况。而最常用的控制手段则是调节风门和挡板开度的大小来调整受控对象。这样,不论生产需求的大小,风机都要全速运转,最终,能量以风门、挡板的节流损失掉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控制精度受到限制,而且还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和设备损耗,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设备使用寿命缩短,设备维护、维修费用高居不下。风机多数采用异步电动机直接驱动的方式运行,存在启动电流大、机械冲击、电气保护特性差等缺点。这些不仅影响设备使用寿命,而且当负载出现机械故障时不能瞬间动作保护设备,时常出现风机损坏同时电机也被烧毁的现象。为了解决传统风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设计利用PLC以通信方式来控制变频器。只需改变PLC程序,即可方便调整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PLC系统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系统利用PLC外围模块采集各个传感器检测的参数,经过内部信号处理后控制风机的启停和切换。其中PLC主程序主要由系统初始化程序、风门电机启动程序、风机反风程序、模拟量(压力、风量、振动、温度等)采集程序、停机程序和报警程序等构成。在实现风机性能在线检测功能后,由PLC控制系统来控制变频器,实现风机的调节。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将PLC自动控制和变频调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于风机控制和监测,对提高煤矿风机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旭鸣[9](2010)在《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煤矿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设备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水系统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系统效率,实现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本文提出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器的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设计思路。在研究离心泵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泵变频调速运行节能的原理。由于煤矿排水系统是按矿井正常生产时的最大排水量设计的,系统设备选型一般趋向于排水能力偏高,电机和泵都留有较大的裕量。又受到矿井开采时期不同和涌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排水系统工况时常需要调节。传统的调节方法是通过改变排水管路阀门开度大小以改变管网阻力实现排水系统工况的调,但由于调节阀门的方法增大了排水阻力,使输入功率作了大量的无用功。而本文则是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从而改变水泵转速,实现离心泵特性的改变。比传统阀门调节的方法对电能的利用率高。所以利用变频器调节工况为排水系统的节能运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了解决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情况多变的问题,本设计利用PLC以通信方式控制变频器。只需改变PLC程序,即可方便调整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以适应井下多变的环境。通过应用可控阀门、液位传感器等检查装置和防爆摄像机等自动化监控设备,与PLC组成自动监控系统。使系统能够根据水仓水位变化情况自动排水。在自动排水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热力学理论测试泵效率的方法,结合相关测试软件在线监测泵效;软件可绘制出扬程特性曲线、管网特性曲线、泵效曲线,确定工况点及相对应的泵效、吨水百米电耗等参数。水泵性能测定为调节水泵工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更高层次的系统监控提供了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将PLC自动控制、热力学理论测试泵效率和变频调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于水泵控制和监测,对提高煤矿排水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玉佳彬,李静娅[10](2010)在《浅谈通用变频器与交流电动机的匹配》文中认为
二、中小型通用变频器控制特性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通用变频器控制特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
2.1.3 存在问题 |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2.2.1 传动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
2.2.3 调速方式分析 |
2.2.4 冷却系统分析 |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
3.1.1 PMSM数学模型 |
3.1.2 DTC控制原理 |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
3.2.2 速度曲线规划 |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
3.2.4 速度曲线模型 |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
4.1.1 现场工况条件 |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
4.1.5 电控系统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系统节能效果 |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
5.2.3 其它经济收益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现状 |
1.2.1 变频器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脉冲型负载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 设计目标 |
2.2 控制器电路设计方案 |
2.2.1 变频调速控制方式的确定 |
2.2.2 控制器的电路结构设计 |
2.2.3 脉宽调制方式的确定 |
2.3 程序设计方案 |
2.3.1 脉冲型负载特性分析 |
2.3.2 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器的电路设计 |
3.1 设计参数 |
3.2 主电路设计 |
3.2.1 整流和滤波电路 |
3.2.2 逆变及其驱动电路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3.3.2 直流信号检测电路 |
3.3.3 电机转速检测电路 |
3.3.4 辅助电源电路 |
3.3.5 其它电路和PCB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整定模糊PID算法设计 |
4.1 PID控制概述 |
4.2 自整定模糊PID算法设计 |
4.2.1 变量的模糊化 |
4.2.2 模糊规则的建立 |
4.2.3 模糊推理 |
4.2.4 解模糊化 |
4.3 仿真验证 |
4.3.1 模糊控制器建模 |
4.3.2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5.1 开发环境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子程序设计 |
5.3.1 SPWM信号输出子程序 |
5.3.2 中断服务程序 |
5.3.3 自整定模糊PID子程序 |
5.3.4 直流信号检测子程序 |
5.3.5 其它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试与测试 |
6.1 控制器结构说明 |
6.2 控制器的功能调试 |
6.2.1 输出SPWM波调试 |
6.2.2 保护功能调试 |
6.2.3 变频功能调试 |
6.3 控制器整机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广州地区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节能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通风系统运行情况调查 |
2.1 引言 |
2.2 通风方式介绍 |
2.2.1 按空气流动动力分 |
2.2.2 按通风系统作用范围分 |
2.2.3 选择通风方式 |
2.3 广州地区建筑通风系统运行调查 |
2.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3.2 调查统计的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计方面理论与措施 |
3.1 引言 |
3.2 通风系统相关理论 |
3.2.1 风管内空气流动阻力 |
3.2.2 风管内压力分布 |
3.2.3 风管相关设计计算 |
3.3 风管设计部分措施 |
3.3.1 减少风管长度 |
3.3.2 减少风管部分阻力 |
3.4 风机设计部分措施 |
3.4.1 风机性能 |
3.4.2 选择风机 |
3.5 控制设计部分措施 |
3.5.1 控制分类 |
3.5.2 常用控制方法 |
3.6 可变电压可变频率(VVVF)控制仿真 |
3.6.1 异步电机的调速与控制 |
3.6.2 变频调速系统的U/?控制 |
3.6.3 VVVF控制建模与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与验收措施 |
4.1 引言 |
4.2 施工节能措施 |
4.2.1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
4.2.2 人员与技术的准备 |
4.2.3 施工前的检查 |
4.2.4 施工过程检查要点 |
4.3 调试与验收 |
4.3.1 检测依据 |
4.3.2 检测项目与限值 |
4.3.3 检测仪器与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行管理与政策经济措施 |
5.1 引言 |
5.2 运行管理节能措施 |
5.3 政策经济节能措施 |
5.3.1 政策与标准 |
5.3.2 经济化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所需营销理论 |
1.2.1 工业品营销 |
1.2.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利德华福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 利德华福公司发展历史 |
2.2 利德华福公司市场情况分析 |
2.3 利德华福公司研发现状分析 |
2.4 利德华福公司生产能力现状分析 |
2.5 利德华福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2.6 利德华福公司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2.7 利德华福公司现有优劣势分析 |
第三章 利德华福公司需求与竞争环境分析 |
3.1 高压变频器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
3.1.1 高压变频器市场总体规模及增长情况 |
3.1.2 高压变频器行业应用细分市场的规模及增长情况 |
3.1.3 高压变频器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
3.2 高压变频器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高压变频器行业总体竞争状况 |
3.2.2 高压变频器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章 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产品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 |
4.1 利德华福电气高压变频器营销组合策略 |
4.1.1 产品策略 |
4.1.2 价格策略 |
4.1.3 促销策略 |
4.1.4 分销策略 |
4.2 保障措施 |
4.2.1 制定团队的愿景&公司理念 |
4.2.2 制定运营行动计划 |
4.2.3 销售组织构架调整 |
4.2.4 其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和清单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5)小功率通用变频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驱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IGBT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 IGBT在变频器中的应用 |
1.3 国内外小功率IGBT驱动电路研究动态 |
1.3.1 驱动电路的研究动态 |
1.3.2 保护电路研究动态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IGBT的驱动原理 |
2.1 变频器中选用IGBT作为核心开关器件原因分析 |
2.2 IGBT的内部结构 |
2.3 IGBT的基本特性 |
2.4 栅极特性、拖尾电流、擎住效应和安全工作区 |
2.5 续流二极管的工作特性 |
2.6 栅极驱动电路的要求 |
2.7 栅极驱动电路的参数选择 |
2.8 栅极驱动方式的选择 |
2.9 IGBT的驱动保护的要求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IGBT驱动电路隔离方式比较 |
3.1 IGBT的隔离驱动方式 |
3.2 光电耦合隔离驱动 |
3.3 脉冲变压器隔离驱动 |
3.4 无磁芯变压器隔离驱动 |
3.5 常用的隔离驱动芯片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GBT模块的选型及驱动电路设计实例 |
4.1 实例输入条件 |
4.2 IGBT模块的选型 |
4.2.1 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选择 |
4.2.2 型号选择 |
4.3 IGBT驱动电路设计 |
4.3.1 驱动电路结构 |
4.3.2 基于2ED020I12-F驱动电路的设计 |
4.3.3 自举电路的参数设计 |
4.4 死区时间 |
4.5 IGBT驱动保护电路设计 |
4.5.1 栅极过电压保护 |
4.5.2 驱动电源监控 |
4.5.3 直流母线过压、过流保护 |
4.6 驱动保护电路原理图 |
4.7 驱动电路的PCB设计注意要点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IGBT驱动器实例实验结果分析 |
5.1 自举电路电源实验和分析 |
5.2 IGBT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 |
5.2.1 死区时间 |
5.2.2 电压梯度 |
5.2.3 驱动延时 |
5.2.4 米勒钳位保护 |
5.2.5 短路和过流保护 |
5.6 样机测试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通用变频器调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变频器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变频器的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变频器的国内发展状况 |
1.2.3 变频器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通用变频器基本理论与结构 |
2.1 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理论 |
2.1.1 通用变频器的基本拓扑结构 |
2.1.2 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与控制方案的发展 |
2.2 通用变频器的结构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电压空间矢量PWM调制技术 |
3.1 三相PWM调制技术 |
3.1.1 电压空间矢量PWM基本原理 |
3.1.2 不同调制方式的谐波注入分析 |
3.1.3 不同调制方式的软件实现 |
3.2 三相PWM调制技术的仿真实现 |
3.2.1 仿真平台介绍 |
3.2.2 仿真系统建模 |
3.2.3 不同调制方式的仿真波形 |
3.3 不同调制方式下实际调制波形测试 |
3.3.1 连续调制方式调制波的实际波形测试 |
3.3.2 不连续调制方式调制波的实际波形测试 |
3.4 PWM调制方式应用 |
3.5 本章总结 |
4 变频器死区补偿技术 |
4.1 变频器死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
4.1.1 变频器死区的产生 |
4.1.2 变频器死区效应的影响分析 |
4.2 变频器死区效应的补偿方法 |
4.2.1 变频器死区补偿关键要素 |
4.2.2 变频器死区补偿方法 |
4.3 变频器死区补偿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软件死区补偿实验结果 |
4.3.2 软硬件结合死区补偿实验结果 |
4.4 本章总结 |
5 异步电机噪声和低频振荡抑制技术 |
5.1 随机PWM技术研究及其实现 |
5.1.1 随机PWM技术的理论基础 |
5.1.2 随机PWM技术的实现方法 |
5.1.3 随机PWM技术的改进 |
5.1.4 实验结果 |
5.1.5 性能分析 |
5.1.6 随机PWM技术总结 |
5.2 异步电机低频振荡抑制技术 |
5.2.1 异步电机V/F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5.2.2 振荡抑制方案分析 |
5.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2.4 异步电机低频振荡抑制技术总结 |
5.3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馈电动机控制理论与节能技术研究 |
2.1 双馈电动机的基本构成与优势 |
2.1.1 双馈电动机的基本构成 |
2.1.2 双馈电动机的优势 |
2.2 转子变频调速 |
2.2.1 原理与数学模型 |
2.2.2 速度调节的仿真分析 |
2.3 功率因数控制 |
2.3.1 双馈电动机的等效电路 |
2.3.2 原理与数学模型 |
2.3.3 V 型曲线的仿真分析 |
2.4 恒视在功率节能技术 |
2.4.1 原理及数学模型 |
2.4.2 恒视在功率动态调节过程分析 |
2.4.3 调节过程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 和变频器的应用技术研究 |
3.1 PLC 应用技术 |
3.1.1 PLC 的选型 |
3.1.2 PLC 的参数设置 |
3.2 通用变频器应用技术 |
3.2.1 变频器的选型 |
3.2.2 变频器的参数设置 |
3.3 PLC 与变频器的系统结构设计 |
3.3.1 传统 DSP 与 IGBT 控制系统的不足 |
3.3.2 PLC 与变频器系统的优势 |
3.3.3 系统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PLC 和变频器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设计 |
4.1 主电路与控制电路设计 |
4.1.1 主电路设计 |
4.1.2 控制电路设计 |
4.2 双馈电动机瞬态参数检测电路设计 |
4.2.1 转子转速检测电路 |
4.2.2 定子侧功率因数检测电路 |
4.3 起动控制电路设计 |
4.3.1 变频器瞬态特性技术研究 |
4.3.2 起动控制电路设计 |
4.4 变频器容量释放电路设计 |
4.4.1 通用变频器存在的问题 |
4.4.2 变频器容量释放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研究与分析 |
5.1 双馈电动机起动实验 |
5.1.1 起动过程分析 |
5.1.2 实验数据分析 |
5.1.3 馈电失败原因分析 |
5.2 变频器容量释放实验研究 |
5.2.1 变压器低频电压变比实验 |
5.2.2 变压器低频空载电流实验 |
5.2.3 变频器容量释放实验 |
5.3 速度调节实验 |
5.4 功率因数控制实验 |
5.5 恒视在功率节能实验 |
5.6 节能对比分析 |
5.6.1 与定子变频技术的投资对比 |
5.6.2 节能效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电路图 |
附录B 双馈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实物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煤矿风机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煤矿风机概述 |
1.1.1 离心式通风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1.1.2 轴流式通风机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 |
1.3.1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情况 |
1.3.2 PLC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情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矿用通风机工作理论研究 |
2.1 离心式通风机工作参数 |
2.2 通风系统主要参数关系和风机房水柱计(压差计)示值含义 |
2.2.1 抽出式通风 |
2.2.2 压入式通风 |
2.2.3 通风机的个体特性曲线 |
2.2.4 无因次系数和类型特性曲线 |
2.2.4.1 因次系数 |
2.2.4.2 无因次系数 |
2.2.5 比例定律与通用特性曲线 |
2.2.5.1 比例定律 |
2.2.5.2 通用特性曲线 |
2.3 通风机工况点及经济运行 |
2.3.1 工况点的确定方法 |
2.3.2 通风机工况点的合理工作范围 |
2.3.3 主要通风机工况点调节 |
2.3.3.1 改变风阻特性曲线 |
2.3.3.2 改变风机特性曲线 |
2.4 通风机联合运转 |
2.4.1 风机串联工作 |
2.4.2 风压特性曲线不同风机串联工作分析 |
2.4.2.1 串联风机的等效特性曲线 |
2.4.2.2 风压特性曲线相同风机串联工作 |
2.4.3 风机与自然风压串联工作 |
2.4.4 通风机并联工作 |
2.4.4.1 集中并联 |
2.4.4.2 对角并联工况分析 |
2.4.5 并联与串联工作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机机组变频调速控制 |
3.1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
3.2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调速实现 |
3.3 变频器原理与分类 |
3.3.1 变频器原理 |
3.3.2 变频器分类 |
3.4 风机组适配变频器选择 |
3.4.1 变频调速时机械负载特 |
3.4.2 变频器容量选择 |
3.5 变频器功能设置 |
3.5.1 转矩提升功能 |
3.5.2 频率设定相关功能 |
3.5.3 防失速功能 |
3.5.4 减少机械振动和降低冲击的功能 |
3.5.5 自动节能功能 |
3.5.6 保护功能 |
3.5.7 通信功能 |
3.5.8 其他功能 |
3.6 风机组变频控制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矿通风机自动控制系统 |
4.1 概述 |
4.2 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
4.2.1 通风自动监测及控制策略 |
4.2.2 工作方式设选择与控制系统完成功能 |
4.2.3 控制系统的实现 |
4.2.4 系统参数显示与传输 |
4.2.5 系统故障诊断与保护 |
4.2.6 工业电视监控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
5.1 地面监控设备和监控组态软件 |
5.2 数据处理及控制部分 |
5.3 信号检测、采集装置 |
5.4 通讯接口及网络传输 |
5.5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9)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煤矿井下排水概述 |
1.1.1 矿水的来源及特点 |
1.1.2 排水系统形式及组成 |
1.1.3 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 |
1.3.1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情况 |
1.3.2 PLC 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情况 |
1.3.3 热力学方法测试泵效技术的发展情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矿用离心式水泵工作理论研究 |
2.1 离心式水泵工作原理及其工作参数 |
2.1.1 离心泵工作原理 |
2.1.2 离心泵工作参数 |
2.2 离心泵基本方程式及理论特性 |
2.2.1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流量 |
2.2.2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压头 |
2.2.3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特性 |
2.3 离心泵实际特性分析 |
2.3.1 离心泵叶片数目有限时的特性修正 |
2.3.2 离心泵实际特性及工况 |
2.4 管网特性曲线的确定 |
2.4.1 管网压头特性方程式 |
2.4.2 管网压头特性曲线 |
2.5 离心泵在管路上工作及工况调节 |
2.5.1 离心泵正常工作条件 |
2.5.2 离心泵工况调节 |
2.6 泵组调速节能原理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泵机组变频调速控制 |
3.1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
3.1.1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调速实现 |
3.2 变频器原理与分类 |
3.2.1 变频器工作原理 |
3.2.2 变频器分类 |
3.3 泵组适配变频器选择 |
3.3.1 变频调速时机械负载特 |
3.3.2 变频器容量选择 |
3.4 变频器功能设置 |
3.4.1 转矩提升功能 |
3.4.2 频率设定相关功能 |
3.4.3 防失速功能 |
3.4.4 减少机械振动和降低冲击的功能 |
3.4.5 自动节能功能 |
3.4.6 保护功能 |
3.4.7 通信功能 |
3.4.8 其他功能 |
3.5 泵组变频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矿主排水泵自动控制系统 |
4.1 概述 |
4.2 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
4.2.1 水位自动监测及控制策略 |
4.2.2 工作方式设计与选择 |
4.2.3 自动启停泵组 |
4.2.4 系统参数显示与传输 |
4.2.5 系统故障诊断与保护 |
4.2.6 工业电视监控功能 |
4.3 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
4.3.1 地面监控设备和监控组态软件 |
4.3.2 数据处理及控制部分 |
4.3.3 泵房机电设备 |
4.3.4 信号检测、采集装置 |
4.3.5 通讯接口及网络传输 |
4.3.6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1 PLC 软件设计 |
5.1.2 组态软件设计 |
5.2 排水系统性能测试软件设计 |
5.2.1 水泵性能测定概述 |
5.2.2 水泵性能测定热力学方法原理 |
5.2.3 软件设计 |
5.2.4 测试软件中其它参数的测算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10)浅谈通用变频器与交流电动机的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最大适配电动机功率 |
2 负载特性 |
2.1 恒转矩负载 |
2.2 恒功率负载 |
2.3 降转矩负载 |
3 防爆场所 |
4 安装距离 |
5 接地 |
6 电动机的轴电压、轴电流 |
7 中点漂移 |
8 结语 |
四、中小型通用变频器控制特性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D]. 王舵.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3]广州地区建筑地下室机械通风系统节能措施研究[D]. 彭信忠.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4]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营销策略研究[D]. 王静.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小功率通用变频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驱动器设计[D]. 阳燕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6]通用变频器调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韩焦.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双馈电动机节能技术研究[D]. 施佳林. 沈阳工业大学, 2013(08)
- [8]煤矿风机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D]. 于永波.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 [9]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D]. 李旭鸣.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6)
- [10]浅谈通用变频器与交流电动机的匹配[J]. 玉佳彬,李静娅. 防爆电机,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