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荆璇[1](2021)在《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需求,明确IKAP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护理干预方案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影响,以此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行为,帮助患者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本课题通过现状调查法掌握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现状及健康指导需求信息;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现况调查调查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便抽样山西省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的COPD住院患者18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自我管理需求问卷进行现况调查,并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方案构建以IKAP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结合前期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初稿,经7名专家三轮咨询和预实验形成IKAP护理干预方案终稿。3.实证研究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7月-10月在山西省两所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n=35)在其基础上实施IKAP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以及疾病恶化和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1)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143.52±8.47,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COPD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71.27±9.13,处于低水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人均收入、病情分级、自我效能是其影响因素,能解释自我管理能力分值总变异的74.2%。2.方案构建结果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掌握(I)4个条目、疾病相关知识干预(K)17个条目、疾病管理信念干预(A)5个条目、健康相关行为干预(P)10个条目共计4个模块36个条目的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干预时间、干预地点、干预人员、干预效果等。3.实证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脱落情况:干预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拒绝随访退出研究;对照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病死亡退出研究。(2)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 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疾病恶化情况进行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m MRC评分和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疾病恶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恶化率和非计划再入院率,为临床护理健康指导和COPD患者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赵静思[2](2021)在《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心内科临床医师诊断双心疾病提供经验,降低双心疾病的漏诊率。2.探讨双心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心内科临床医师治疗冠心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提供经验。【方法】1.第一部分:以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心内科19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入院3天内,使用SAS、SDS量表开展心理问题调查。经测评后将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资料、SAS评分、SDS评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4月-2020年12月经SAS、SDS筛查确定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规范药物及必要的介入治疗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由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联合的双心干预。干预前所有入组患者均完善SAQ测评;干预1月后、3月后,再次测评患者的SAS、SDS、SAQ评分。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在19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的有91例,其中焦虑发生率为32%,抑郁发生率为25.79%,焦虑合并抑郁为14.21%。2.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在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糖尿病、睡眠障碍、诊断、介入治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民族、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半胱氨酸血症、吸烟、体重指数、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3.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的付费方式呈正相关(P<0.05,Exp(B)>1)。第二部分:1.焦虑抑郁情况1)实验组焦虑33例,干预1月后缓解19例(57.58%),3月后缓解28例(84.84%);对照组焦虑36例,干预1月后缓解8例(22.22%),3月后缓解17例(47.22%)。实验组抑郁22例,干预1月后缓解13例(59.09%),3月后缓解19例(86.67%);对照组抑郁27例,干预1月后缓解5例(18.51%),3月缓解10例(37.04%)。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均有缓解,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SA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A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3)SD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D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干预后两组患者SAQ评分1)组内PL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L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内AS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S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组内干预1月后、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F明显高于对照组。4)TS得分实验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S明显高于对照组。5)2组患者组内DP得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DP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第一部分:1.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临床医生应关注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2.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及职业状态、糖尿病病史、行支架置入治疗相关。3.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付费方式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存在上述情况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第二部分:1.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可以缓解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联合了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的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2.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提高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
刘伊柠[3](2021)在《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受何种因素影响,并且探讨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了能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措施,寻求正确的心理护理对策和可以推动健康的行为,从而帮助大肠癌患者提升生命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了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吉林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以及山东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45名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和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为(123.88±17.20),处于一般水平。本研究纳入的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吸烟以及饮食结构方面的差异会显着影响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30.34±21.31),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处于一般水平,自我实现、营养、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四个维度的得分处于良好水平,健康责任、运动得分处于一般水平。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营养、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压力应对、健康责任、运动。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无造口、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方面的差异会显着影响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综合得分为(126.41±25.46),与其包括的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社会功能的得分均属一般水平。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症状/副作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有无配偶、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阶段、有无造口以及饮食习惯在患者生命质量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r=0.610,P<0.0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411,P<0.01),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465,P<0.01)。5.对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确定大肠癌患者的治疗阶段、积极心理资本及健康促进行为等是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治疗阶段的预测性最大。结论: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及生命质量均处于中等一般水平。2.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越好、生命质量越高。3.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治疗阶段、积极心理资本及健康促进行为等。
郝翠花[4](2021)在《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是目前各种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但有关报道证实PCI技术在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同时,患者的心理情绪会有一定的波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狭窄的风险和其他并发症。临床常规护理不能很好地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的负面情绪也不能有效缓解。结构式心理护理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作用显着,目前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了进行PCI治疗的患者120例,术前对患者采用便利问卷调查,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存质量和疾病不确定感,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以及中文医学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随后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健康管理,研究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采用了结构式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术后第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生存质量和疾病不确定感的严重程度有无明显差异,利用电话随访法统计分析介入手术后1月、2月、3月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CI术前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况,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高、生存质量低。患者的文化程度对其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均有明显影响;年龄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影响较大;家庭月收入水平对患者的抑郁和生存质量均影响显着;焦虑还与患者的付费方式和性别有关,而疾病不确定感与患者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有关。2.PCI术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无明显的差异;PCI术后,研究组焦虑情况(52.31±4.9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1.29±5.83)分,研究组抑郁情况(53.41±4.9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1.29±5.8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生存质量在PCI术前两组得分无明显差异;PCI术后,研究组疾病不确定感(66.29±5.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93±5.24)分,研究组生存质量(80.29±5.29)高于对照组得分(71.24±5.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I术后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PCI术后第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3.33%)和对照组(6.67%)差异明显(p<0.05)。研究表明患者PCI术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况,有一定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这些心理情况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有一定的关系。与常规护理对比,结构式心理护理能够明显降低PC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术后第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护理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秦娜娜[5](2021)在《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冠心病因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觉压力可引起中青年精神紧张甚至睡眠障碍而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会进一步加重其精神紧张及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为医护人员开展切实可行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指导,制定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抽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豫北地区某5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0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患者的资料。应用SPSS26.0软件对录入整理的数据依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构建以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为导向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以a=0.05为检验水准应用科学的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得分为(30.71±7.39)分,其中紧张感维度得分较高。面对维度得分为(18.11±3.93)分,较国内学者测得701例慢性病患者的常模的低,回避维度得分为(16.36±2.76)分,屈服维度得分为(9.86±3.10)分,均高于上述常模。中青年冠心病患者PSQI总分为(7.44±3.60)分,102位患者被检出伴有睡眠障碍。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工作状态、因冠心病首次入院、文化程度、植入支架(P<0.05);工作状态、吸烟、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面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付费方式、合并症个数、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回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因冠心病首次入院、工作状态、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植入支架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屈服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合并症个数、工作状态、累及血管支数、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知觉压力可直接预测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应对方式,面对应对方式对患者睡眠质量有直接正向作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知觉压力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也可以间接通过不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作用于睡眠质量,模型测得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321,占比46.32%。结论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水平偏高,应对态度较常模消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较差。2.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和疾病相关因素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3.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刘彤[6](2021)在《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现状,深入分析冠心病患者对于健康促进行为管理的真实体验,为提高健康促进行为提供干预指标;构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并验证其对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为后期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冠心病患者基本心理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一),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现象学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干预研究(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构建干预方案,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根据入院顺序选取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心脏内科病人108例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实施冠心病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护理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PCI术后患者依从性问卷、西雅图心绞痛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结果:研究一:通过现象学分析法共提炼出五个主题:1.患者知识缺乏和认知错误,降低了胜任感;2.患者支持缺乏,降低了归属感;3.患者自我管理计划参与不足或不合实际,降低了自主感;4.患者负性情绪过高,降低了行动力;5.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二: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干预研究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都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之间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都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理幸福感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心理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幸福感总分均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PCI术后依从性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PCI术后患者依从性量表总分和其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依从性总分升高,对照组的依从性总分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心绞痛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心绞痛量表总分和其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心绞痛总分均有升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应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对于PCI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提高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赖敏华[7](2020)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评价该干预方案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急性加重次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焦虑和抑郁状态、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进行分组。最终共计79例完成全部研究过程,其中,对照组42例,实验组37例。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即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训练、放松训练以及感恩训练,患者反馈与讨论,将练习活动持续至出院后,并同时进行延续练习。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监测患者的练习情况。入院当天收集基线资料,在出院后第1个月和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上述量表以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的具体结果如下:1.急性加重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和MACE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2=6.766,P=0.009)和MACE发生情况(?2=6.766,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的急性加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36,P=0.006);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状况(P=0.024)和抑郁状况(P=0.011)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基线与出院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焦虑得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服药依从性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基线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390,P=0.002)。组间效应分析结果:不同干预方式对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291)。组内效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受时间因素影响,且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升高(F=74.068,P<0.01);生活质量得分在干预方法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F=9.795,P=0.002),说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变化的幅度不同。研究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降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促进冠心病的预后,可为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王梅[8](2019)在《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现况调查,查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提供实证依据。2结合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结果,制定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干预措施,实施并评价干预效果,为医院及社区医务人员通过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1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选取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住院患者622例,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相关知识调查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为调查工具,调查明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状况,分析二者各自的影响因素,探讨术后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关系。2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住院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方案,实施电话随访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1个月,使用冠心病相关知识调查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比干预效果。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等。结果:1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状况1.1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总均分为(0.67±0.1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均分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康复相关知识、危险因素、治疗方法、诱发因素、检查方法、概念、疾病发作的临床表现、药物知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主要照顾者及病程。1.2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1.38±10.21)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均分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坚韧、力量、乐观。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症个数、手术次数、睡眠时间及冠心病相关知识。1.3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59.20±6.83)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指标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个数、手术次数、心功能分级、睡眠时间、冠心病相关知识及心理弹性。2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1个月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后,干预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及其各维度得分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及康复相关知识3个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得分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总体健康、情感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得分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影响其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主要照顾者及病程。2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心理弹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其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症个数、手术次数、睡眠时间及冠心病相关知识。3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个数、手术次数、心功能分级、睡眠时间、冠心病相关知识及心理弹性。4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能够有效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改善其生活质量,该随访干预方式为医院、社区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延续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9](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范海霞[10](2020)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在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对D型人格患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初步拟定干预方案;运用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并结合预实验,修改、确定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一病区和二病区住院的58例D型人格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二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2次门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和生理情绪状态四个途径分别提出增强患者自我效能的措施,促进患者采取自我管理行为。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冠心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以及负性情绪得分情况。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干预方案的构建: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90%;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1;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29和0.348(P<0.05)。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包括积极心理干预、情绪放松训练、引导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榜样示范、提供家庭和社会双重支持等内容。2.干预方案的应用:(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自我管理能力干预效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除疾病医学管理维度外(P>0.05),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自我效能干预效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3个月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为(32.82±2.31)分、(36.61±2.06)分均高于对照组总分(29.59±3.44)分、(32.07±3.09)分(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3个月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4)负性情绪干预效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及焦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及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较好,专家协调程度较高且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该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D型人格PCI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其对术后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正向情绪,促进其积极应对疾病。
二、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慢病防控面临严峻形势 |
1.2 慢病患者自我管理亟待重视 |
1.3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特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COPD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2.2 国内COPD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2.3 国外IKAP模式应用现状 |
2.4 国内IKAP模式应用现状 |
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3.3 研究内容 |
4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4.1 操作性定义 |
4.2 理论依据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调查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
3.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相关性分析 |
3.3 COPD患者自我管理需求现状 |
3.4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5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4.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护理干预方案构建(基于IKAP模式)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组建课题小组 |
2.2 文献研究法 |
2.3 专家咨询法 |
2.4 统计分析 |
2.5 预实验 |
3 结果 |
3.1 干预方案初稿的构建 |
3.2 专家咨询结果 |
3.3 预实验方案调整 |
3.4 干预方案终稿 |
4 讨论 |
4.1 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必要性 |
4.2 基于IKAP模式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目的 |
2 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资料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4.2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
4.3 基于IKAP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降低疾病对患者影响 |
4.4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4.5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减少疾病恶化、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事件 |
5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IKAP 模式在国内慢病管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双心干预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理论基础 |
1.6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资料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2.9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5 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3.6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肠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 |
4.2 大肠癌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
4.3 大肠癌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分析 |
4.4 大肠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分析 |
4.5 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4.6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综述(已发表)积极心理资本在我国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1.2 PCI治疗常见的心理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心理护理在PCI治疗中的应用 |
1.2.2 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1.2.3 PCI治疗的现状 |
1.3 主要概念 |
1.3.1 结构式心理护理 |
1.3.2 生存质量 |
1.3.3 不良心理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 |
2.3.2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 |
2.3.3 研究工具 |
2.4 质量控制 |
2.4.1 环境支持 |
2.4.2 预实验 |
2.4.3 遵守伦理原则 |
2.4.4 过程防控 |
2.4.5 数据处理及工具选择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患者PCI术前焦虑情况分析 |
3.2.1 患者PCI术前焦虑得分情况 |
3.2.2 患者PCI术前焦虑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
3.3 患者PCI术前抑郁情况分析 |
3.3.1 患者PCI术前抑郁得分情况 |
3.3.2 患者PCI术前抑郁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
3.4 患者PCI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分析 |
3.4.1 患者PCI术前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 |
3.4.2 患者PCI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单因素分析 |
3.5 患者PCI术前生存质量情况分析 |
3.5.1 患者PCI术前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
3.5.2 患者PCI术前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6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3.6.1 两组PCI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分析 |
3.6.2 患者PCI术前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最高条目 |
3.7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
3.7.1 两组PC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分析 |
3.7.2 两组PC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两个维度得分情况 |
3.8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3.8.1 两组PCI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情况分析 |
3.8.2 患者PCI术前生存质量得分最高条目 |
3.9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术后3 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
3.9.1 PCI患者术后1 个月、2 个月、3 个月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 |
3.9.2 两组PCI患者术后3 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患者PCI术前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心理情况分析 |
4.1.2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心理情况的影响 |
4.2 结论与展望 |
4.2.1 结论 |
4.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一般人口学特征量表 |
附录 B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 C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 D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
附录 E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概念框架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 |
2 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第三部分 研究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四部分 研究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的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问卷 |
附录 3 健康教育手册 |
附录 4 行为改变日记 |
综述 自我决定理论在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冠心病相关心理风险因素 |
1.2.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进展 |
1.2.3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
1.2.4 积极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创新性 |
1.5 概念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的选取 |
2.1.2 样本量的确定 |
2.1.3 招募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2.2.1 形成理论框架 |
2.2.2 制定干预方案 |
2.2.3 预实验 |
2.2.4 对照组常规护理 |
2.2.5 实验组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结局指标 |
2.4.1 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2.4.2 焦虑状况 |
2.4.3 抑郁状况 |
2.4.4 服药依从性 |
2.4.5 生活质量 |
2.5 伦理问题 |
2.6 资料收集 |
2.7 质量控制 |
2.8 数据统计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数据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3.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的比较 |
3.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 |
3.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 |
4.1.1 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4.1.2 焦虑情绪 |
4.1.3 抑郁情绪 |
4.1.4 服药依从性 |
4.1.5 生活质量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的估计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 |
3.3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 |
3.4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一般情况 |
4.2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 |
4.3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心理弹性 |
4.4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二部分 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的估计 |
1.3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干预方法 |
2.3 实施方案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对照组与干预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均衡性检验 |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冠心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自身干预前后的冠心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冠心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得分差值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有助于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水平 |
4.2 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可有效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 |
4.3 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可有效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10)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
一、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
二、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修改与确定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4 预试验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学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学方法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样本失访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CSMS)评分比较 |
4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CSES)评分比较 |
5 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四、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荆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D]. 赵静思. 大理大学, 2021(09)
- [3]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刘伊柠. 延边大学, 2021(02)
- [4]结构式心理护理对PCI患者心理的影响[D]. 郝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D]. 秦娜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D]. 刘彤.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 赖敏华.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基于赋权理论的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 王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10]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 范海霞.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心理干预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