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岚[1](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黄舟子[2](2017)在《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民族制表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一直以来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其特有的精密制造技术和精密计时产品长期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与新中国工业共同成长。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制表业现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营销网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的我国民族制表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思想及设计特征的源流梳理分析,对加快推进我国民族制表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亦将为中国民族制造业其他国货产品的设计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蓝本。本文建立在国产民用表设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基础之上,解析其所处的设计语境,分析提炼其主要的设计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其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此来解读其产生及发展脉络,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绪论介绍了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范式。第二章对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制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前,孕育期的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以及民用表在我国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第三至五章分别从设计语境、设计思想和设计特征三方面入手,剖析了建国至今,国产民用表设计在我国民族制表业初创、发展到创新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功能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迁是研究重点。结论试图从文化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解释路径,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进程里的演变源流及特点分析概括,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张旭杨[3](2016)在《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爆发后,桂省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以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统计学、计量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区域理论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选取“广西抗战损失研究——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为论题对广西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探析和回答。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系统地梳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包括广西)抗战损失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了简评,进而指出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及所运用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抗战损失”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回顾战前和战时广西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成就,主要分为农业、工商业、手工业、交通事业四大部分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探析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战前战时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第三部分揭露日军入侵四大城市时的罪行,主要通过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和七大暴行来反映,并阐述了个人对于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暴行和掠夺的基本认识。第四部分包含三章,意在理清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其中第三章梳理桂南沦陷期间四大城市中沦陷的南宁一地的损失,第四章理清广西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和财产损失,第五章在第三、四章的基础上指出战时和战后广西省政府抗战损失调查的缺陷,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最终总结了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损失总概况。第五部分评析了四大城市的抗战损失。即在考量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特点、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对四大城市乃至广西带来的巨大影响。
齐雪岭,刘克[4](2014)在《向“海鸥”致敬》文中研究表明高尔基笔下的海鸥,是很不受人尊敬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大海的恐惧,掩藏到大海的深处。” 但有一只“海鸥”,彻底颠覆了高尔基笔下的懦弱形象,一如高尔基高歌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
中国钟表协会[5](2014)在《抓住机遇 维护核心利益 营造产业平台》文中指出一、维护核心利益,争取发展空间2013年是中国钟表行业发展中值得记住的年份。2013年7月6日,中国和瑞士正式签署《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的首个自贸协定。中瑞自贸协定生效后,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立即实施零关税,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该协定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中瑞自贸协定谈判,钟表自然成为双方争论
徐涛[6](2012)在《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文中研究指明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国、生产国和保有国,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王国”。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无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本文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文共分作七个章节予以论述:第一章,“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本章首先厘清自行车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中国人对自行车初次接触时的反应,并对“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的成因史料作一全面考辨。当Bicycle引入中国之后,如何以中文翻译、如何称谓,亦是一个大问题。百余年间,Bicycle的中文译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莫衷是一,通过梳理与分类,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东西方文明于彼时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碰撞痕迹,亦可以借机一窥彼时中国人面对全新技术的应对策略和认知水平。第二章,“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百年间,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赢弱不堪,国人脚下、市面所行的自行车与修补零件,几乎全系外国进口而来。这一章节中,笔者试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所载自行车相关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上海市档案馆等各地馆藏档案,对近代中国自行车进口状况之流变进程,作一全面剖析。有自行车输入中国的所有国家当中,日本自行车对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打击最大、伤害最深。文章最后重点讲述的是,日产自行车的崛起、倾销与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的沉沦、新生,这一核心矛盾。第三章,“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的产生称得上是中国工商行业组织从传统的行会向现代行业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标志。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自诞生伊始就常受列强同业之倾轧,又屡遭战争之破坏,且无政府当局之保护,资金、原料、技术、员工等要素无一不常处于短缺厄境之中。如此厄境,且求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之中兴起的自行车行业同业组织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节中,笔者依托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近代上海城市中出现的自行车同业组织进行一番爬梳分析,以期通过个案的具体剖析丰富、深入同业公会史的研究。第四章,“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自行车1868年被引介入中国之后,作为骑行者,即器物接受者、消费者,近代中国的骑车人群涉及范围极其广阔,上至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为骑行自行车便利而锯掉了百余年来都横搁在紫禁城宫门中的门槛。本章将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回溯近代百年中国自行车传播史,希冀通过“自行车”这种器物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生活习性、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之现代性演变,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日常生活,完整呈现自行车对于近代中国人千差万别的存在意义,解读“自行车王国”的曲折构建之路。第五章,“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近代以降,西物东渐,舶来器物系统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器物接受者、消费者的反应,解释的是舶来品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而对器物所导引的更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未有深入探究。自行车传入中国之后,除了骑车人愈来愈多外,以买卖、制造、修理、租赁、看护自行车为生计主要来源的社会群体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章中,笔者试将视线投射到散布在近代中国城市街道上的有关自行车营生的各类车行,解读此类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第六章,“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近代中国,自晚清至民国,是一个由大社会渐渐发展为大国家的过程,已是学界共识。然而公权力怎样逐步深入社会细部,影响直至控制一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有着述多以宏论见长,少有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本章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将从交通管理、执照捐费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地方政权在面对现代新式交通工具普及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变化时,是怎么应对这种新挑战,以及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急剧变动的社会局面中建立一种新式社会秩序的。第七章,“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自行车是交通代步工具,然并非单功能取向之简单交通代步工具。综观自行车的应用史,除了基本的代步功能之外,自行车还曾被广泛用于军事机动、环球冒险、运动竞技,以及载物、玩娱,等等。在这一章节之中,研究对象不再是街头巷尾寻常可见的那些骑车人,而是自行车使用人群之中极为特别的环球旅行的冒险家、各类比赛中的自行车运动员,所欲呈现的则是自行车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面性。
胡光磊[7](2012)在《鼓面上的舞蹈 ——论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文中指出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着名作家、翻译家和享誉新闻界的记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萧乾便因自传式小说《梦之谷》名噪一时。更为传奇的是,1990年,在80岁高龄之际,萧乾还与夫人文洁若合译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巨作《尤利西斯》。在小说和译作的光芒下,作为萧乾创作重要一隅的新闻特写则被长久遮蔽,较少为研究者所关注。事实上,得益于小说创作的丰富经验,萧乾的新闻特写创作更具开拓意义。他的新闻特写涉及广泛的社会和人生题材,在恪守新闻职业规范的同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素描写生”,并融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国家建制的理性思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本文以萧乾的新闻特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检索、归纳、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创作流变、思想意蕴和审美特质等方面对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同时将萧乾的新闻特写置于时代语境中加以审视,较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萧乾新闻特写独有的文学价值。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本文引言部分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萧乾新闻特写的独特价值;其次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进行了界定,并针对“新闻特写”与“报告文学”混用的现象,着重辨析了两者的异同,廓清了两者的适用范围;此外,本文对萧乾新闻特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式梳理。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对萧乾不同阶段的创作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萧乾创作的流变性;着重分析了萧乾从文学道路转向新闻道路的个人动因和时代契机,并循着萧乾的人生历程和精神轨迹,探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创作理念和风格的演变。第二部分从萧乾的“独具一格的开拓精神”、“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矢志不渝的国家理想”和“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四个方面,对其新闻特写所蕴含的精神品格、时代精神等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在文本研读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开拓之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并指出了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的思想局限性。同时,本文还初步提炼了萧乾新闻特写所包含的新闻思想,弥补了现有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从语言风格、人物描写和叙事策略三个层面对萧乾新闻特写所具有的文学性进行了开掘。首先,本文认为在写作技法上,萧乾新闻特写的语言具有视觉化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次,论文分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精湛技艺,认为萧乾擅于运用素描的笔法,攫取人物的典型特征,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简练、形象地描绘个体或群像的真实面貌;再次,论文通过选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萧乾新闻特写的叙事特征,认为萧乾擅于运用多种叙事技巧,通过对素材的巧妙剪接,使其作品情节跌宕起伏,给读者以阅读现实主义小说般的审美愉悦感。结语部分首先对论文核心观点进行了归纳性总结,整体评价了萧乾新闻特写的价值与成就。其次,阐述了论文的三点创新之处:一是系统分析了萧乾从文学道路走向新闻道路的个人动因和时代契机,探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创作理念和风格的演变;二是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开拓之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析,并指出了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的思想局限性。三是论文初步提炼了萧乾新闻特写所包含的新闻思想,进一步拓展了萧乾新闻特写的思想与文学价值。结语部分还阐明了论文存在的如理论性不够强、语言表述欠精炼等缺失与不足。
本报记者 杨国民 赵槿[8](2009)在《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对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来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 30年前,也就是1979年1月21日,伴随着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的正式成立,中国航空工业开始通过这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主窗口、主渠道”,走向世界。 30年来,中航技已累计向40多个国家出口各
康威凯[9](2004)在《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文中认为Philippe,香港人,钟表业者,目前在内地工作。他玩儿表二十余年来一直体会着人生最大的幸福,因为工作就是他的志趣。相信很多钟表从业人员都享受着同样的幸福。Philippe不承认自己是个收藏家,因为他认为手中的钟表"玩意儿"是多是少并不重要,他更把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他所拥有的先进钟表理念当作一种财富。 作为来自香港的业内人士,Philippe的眼界必然宽阔
二、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论文框架 |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
2.1.1 太原概况 |
2.1.2 山川形势 |
2.1.3 交通条件 |
2.1.4 资源环境 |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
2.2.1 行政建置沿革 |
2.2.2 晋商都会 |
2.2.3 地方历史名人 |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
3.3 本章小结 |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
4.3.1 督军府 |
4.3.2 傅公祠 |
4.3.3 同蒲铁路 |
4.3.4 西北实业公司 |
4.3.5 环城公路 |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
4.3.8 植树造林 |
4.3.9 古迹保护 |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
4.6 本章小结 |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
5.3.1 交通运输 |
5.3.2 工矿企业 |
5.3.3 水道建设 |
5.3.4 其它方面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
6.2.3 市政改善工程 |
6.3 本章小结 |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7.6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难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与近代历史溯源 |
2.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2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形制 |
2.2 国产民用表的近代历史溯源 |
2.2.1 近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2.2.2 近代民用表在我国的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创期(1950~1979):从无到有的自力更生 |
3.1 初创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3.1.1 社会文化中浓厚的政治色彩 |
3.1.2 短缺经济时期的艰苦创业 |
3.1.3 计划体制下的统筹产销 |
3.2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3.2.1 从致用逐步走向审美 |
3.2.2 义利统一的责任意识 |
3.2.3 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 |
3.3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3.3.1 去繁就简——简洁硬朗的造型设计 |
3.3.2 以素为美——朴素平易的装饰设计 |
3.3.3 致用为本——精练单纯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期(1980~2000):设计的转型探索 |
4.1 发展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4.1.1 从贫乏到丰裕:渐入消费社会 |
4.1.2 从封闭到开放:重返国际舞台 |
4.1.3 石英风暴:世界制表业的变局 |
4.2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4.2.1 从国家主导到市场主导下的用户关切 |
4.2.2 科学精神的注入与专业化建设 |
4.2.3 试错与投机的实用主义 |
4.3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4.3.1 大众文化下的民生设计 |
4.3.2 山寨文化下的仿制设计 |
4.3.3 西体中用的两种设计风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期(2001~):设计的新发展 |
5.1 当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新语境 |
5.1.1 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要求 |
5.1.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诉求 |
5.1.3 信息时代改变读时方式 |
5.2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思想 |
5.2.1 凝练:培育品牌文化 |
5.2.2 细致:倾注工匠精神 |
5.2.3 先锋:前瞻与前沿探索 |
5.3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特征 |
5.3.1 中国元素的风格化运用 |
5.3.2 技术极致与概念创新 |
5.3.3 装饰传统与智能未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 |
6.1.1 国产民用表设计的功能领域与艺术风格变迁 |
6.1.2 中西元素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上的认识与运用变迁 |
6.1.3 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角色变迁 |
6.1.4 以上海牌为例——上海牌民用表的设计发展变迁 |
6.2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未来发展的展望 |
6.2.1 功能新语义与艺术的泛化 |
6.2.2 民族品牌与产品生态 |
6.2.3 用户与设计者的共生与共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清单 |
(3)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史略 |
(一) 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 |
(二) 20世纪50-80年代初的抗战损失研究 |
(三) 改革开放至今海峡两岸的抗战损失研究 |
二、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的回顾 |
三、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间中国及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简评 |
(一) 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
(二) 广西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
四、选题缘由与本文旨趣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研究方法与原则 |
五、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一) “抗战损失”概念的界定 |
(二) 时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一章 战前、战时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 |
一、四大城市战前和战时的经济建设成就 |
(一) 农业 |
(二) 工商业 |
(三) 手工业 |
(四) 交通业 |
二、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 |
第二章 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的暴行与掠夺 |
一、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 |
(一) 伪暴力机构 |
(二) 伪行政机构——维持会 |
(三) 日伪及汉奸们的日常“事务” |
(四) 日伪组织在沦陷区的统治策略 |
(五) 日伪组织统治造成的危害 |
二、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暴行 |
(一) 轰炸 |
(二) 焚烧 |
(三) 屠杀 |
(四) 经济抢掠 |
(五) 性侵犯 |
(六) 文物古迹的毁灭 |
(七) 强征劳工 |
三、对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统治、暴行与掠夺的基本认识 |
第三章 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 |
一、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及广西的背景和战争概况 |
二、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造成的损失 |
(一) 人口损失 |
(二) 财产损失 |
第四章 日军第二次入侵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与财产损失 |
一、日军第二次入侵的背景、经过及后果 |
二、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损失 |
三、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
(一) 人民财产损失 |
(二) 机关团体损失 |
(三) 公务员役财产损失 |
(四) 交通事业损失 |
(五) 工厂、公用事业及矿业损失 |
(六) 合作社损失 |
第五章 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总损失 |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
(一) 两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
(二) 空袭造成的人口损失 |
(三) 士兵伤亡损失 |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
(一) 空袭造成的财产损失 |
(二) 海关口岸的损失 |
第六章 四大城市抗战损失评析 |
一、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 |
二、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特点 |
三、四大城市损失的原因 |
四、四大城市损失的历史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人口与财产损失增补表 |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阵亡将士英名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抓住机遇 维护核心利益 营造产业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维护核心利益, 争取发展空间 |
二、抓住机遇, 推动政府搭建产业平台 |
三、积极引导企业应对挑战, 加快产业提升 |
(一) 全面启动质量提升工程 |
1.质量摸底检测 |
2.质量分析 |
3.组织召开“机械手表质量提升工程”高峰论坛 |
4.质量提升工程初见成效 |
(二) 研判进口手表销售变化和应对措施 |
1.召开中瑞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钟表行业影响评估座谈会 |
2.开展市场工作 |
(三) 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继续拓展扩大 |
(四) 设计引领产品创新 |
(五) 推动自主品牌建设 |
(6)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 |
一 自行车技术之流变 |
二 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 |
三 最早接触自行车的中国人 |
四 Bicycle的中文译名 |
第二章 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 |
一 概述 |
二 日产自行车的崛起与倾销 |
三 以“抵制日货入华案”为中心论述 |
附注 |
第三章 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 |
一 近代上海的自行车同业公会 |
二 新行业同业组织的新特点 |
第四章 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 |
一 形象演变与传布进程 |
二 中国皇帝与自行车 |
三 中国女性与自行车 |
第五章 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
一 卖车人的生意经 |
二 瓶颈与新生 |
三 底层生活 |
四 对斯皮瓦克、冯客等人的回应 |
第六章 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 |
一 新挑战 |
二 新秩序 |
附注 |
第七章 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 |
一 环球之车 |
二 运动之车 |
附录 |
附录一:《黄履庄小传》 |
附录二:1908年至1910年上海江海关进口“自行车及其零件”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三:1908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四:1923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数量数据统计表(单位:辆) |
附录五:1908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六:1923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数量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七:1950年上海自行车各厂名称、产品、产能一览表 |
附录八:上海市脚踏车商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工作报告 |
附录九:近代中国各地自行车管理规则 |
自行车与中国大事记(1627-1956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鼓面上的舞蹈 ——论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萧乾新闻特写的创作流变 |
(一) 苦难时代的蚀刻 |
(二) 浪迹天涯的探寻 |
(三) 风雨岁月的妥协 |
二、萧乾新闻特写的思想意蕴 |
(一) 独具一格的开拓精神 |
(二) 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 |
(三) 矢志不渝的国家理想 |
(四) 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 |
三、萧乾新闻特写的审美特质 |
(一) 诉诸感官——见证风云时代 |
(二) 简笔素描——涂写百味人生 |
(三) 多重叙事——呈现精彩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D]. 黄舟子. 江南大学, 2017(02)
- [3]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D]. 张旭杨.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4]向“海鸥”致敬[N]. 齐雪岭,刘克. 中国工业报, 2014
- [5]抓住机遇 维护核心利益 营造产业平台[J]. 中国钟表协会. 中国集体经济, 2014(14)
- [6]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 徐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7]鼓面上的舞蹈 ——论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D]. 胡光磊.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8]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N]. 本报记者 杨国民 赵槿. 经济日报, 2009
- [9]Philippe:香港钟表业的亲历者[J]. 康威凯. 钟表,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