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原大会

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原大会

一、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记(论文文献综述)

孙雷雷[1](2021)在《贮藏条件和时间对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甘肃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收获的第一茬紫花苜蓿草捆为材料,分别用露天贮藏、苫布贮藏和储草棚贮藏三种方式,研究贮藏0 d、30 d、60 d、90 d、150 d、210 d、270d和360 d时苜蓿干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用PDA平皿培养法、形态鉴定法和r DNA-ITS序列分析法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合干草营养品质和真菌数量及青霉、曲霉的占比对苜蓿干草品质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和贮藏条件相比,贮藏时间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更大。在为期一年的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粗蛋白(CP)含量、粗脂肪(EE)含量、钙(Ca)含量和磷(P)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粗灰分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显着增加,相对饲喂价值(RFV)则明显降低。三种贮藏方式中,露天贮藏的干草营养物质损失最大,360 d内蛋白质损失率是储草棚贮藏的1倍左右,粗灰分增加了17.00%,ADF和NDF分别增加了32.45%和27.70%,RFV下降了33.15%,Ca和P分别下降了85.00%和82.40%,干草品质最差。(2)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苜蓿干草的真菌数量有显着影响。在为期360 d的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真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贮藏30 d时,露天贮藏的真菌数量较刚打捆时急剧上升,增加了2倍左右;随后各处理的真菌数量逐渐下降,在贮藏210 d时达到最低值,随后又有所上升。当贮藏时间延长至360 d,苜蓿干草的真菌数量达到最大值。3种贮藏方式中,露天贮藏的真菌数量最多、变幅最大(4.57×103~1.74×104个·g-1),苫布贮藏的次之,储草棚内的苜蓿干草真菌数量最低、变幅最小(3.31×103~7.29×103个·g-1)。(3)从苜蓿干草中共检出真菌16属41种,包括曲霉属10种,镰刀菌属5种,青霉属4种,漆斑菌属3种,篮状菌属3种,毛霉属2种,其他属14种。其中优势属为曲霉属、链格孢属和枝孢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霉菌种类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从露天贮藏的苜蓿干草中检出真菌15属35种,不仅种类最多而且随贮藏时间波动最大。苫布贮藏和储草棚贮藏的干草中均检出真菌13属33种,但储草棚贮藏的苜蓿干草真菌种类变化较小。(4)结合苜蓿干草营养品质和真菌数量及青霉、曲霉的占比,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对苜蓿干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地区,要保持苜蓿干草品质良好,储草棚贮藏不宜超过210 d、苫布贮藏不宜超过150 d、露天贮藏不宜超过90 d。

杨雪[2](2020)在《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松嫩草地植物物候特征和群落稳定性的调节机制》文中指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为植物提供氮、磷等营养元素并参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然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植物个体-群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松嫩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四年(2015-2018年)的野外实验,利用红外线增温装置和硝酸铵添加,模拟温度升高和氮沉降,使用苯菌灵处理抑制AM真菌来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植物物候特征、群落结构和组成以及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揭示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适应全球变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响应机制,为解释和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草地生态系统个体植物发育和群落功能的调节机理和作用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物候在年际间呈现显着的差异,取决于降雨的时间和降雨量。植物孕穗期、开花期、结实期和种子成熟期均随雨季开始时间的延后而推迟,孕穗期长度、开花期长度、结实期长度以及物候期长度受雨季开始时间和生长季降雨量共同作用。早花植物和晚花植物的物候向生长季中期移动。增温加速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开花和结实,缩短了羊草的孕穗期长度;施氮缩短了羊草的开花期长度、结实期长度和生殖物候期长度;抑制AM真菌推迟了羊草的孕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缩短了孕穗期长度和结实期长度。增温延长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的孕穗期长度;施氮对星星草的物候不影响;抑制AM真菌推迟了星星草的孕穗期,缩短了星星草的孕穗期长度和生殖物候期长度。增温不影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物候事件;施氮使芦苇孕穗期、开花期、结实期提前,延长了开花期长度和结实期长度;抑制AM真菌使芦苇孕穗期提前,延长了开花期长度和物候期长度。以上结果表明,增温和施氮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史策略和根系特征。AM真菌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取决于植物的菌根依赖性,AM真菌促进了高菌根依赖性植物的繁殖,而推迟了低菌根依赖性植物的繁殖,降低了不同植物物候的时间重叠,降低了资源竞争,空出生态位给更多的物种,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增温和施氮的交互作用使羊草的结实期提前,缩短孕穗期长度、开花期长度以及生殖物候期长度。增温和抑制AM真菌处理的交互作用缩短了羊草的孕穗期长度、不影响开花期长度和生殖物候期长度。抑制AM真菌后,增温加施氮使羊草的种子成熟期提前。增温抵消了施氮的促进作用,二者交互对芦苇的种子成熟期无显着影响。(2)增温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但是降低了物种净丢失、物种丢失速率和物种丰富度净变化;施氮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抑制AM真菌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不影响物种均匀度,同时提高了物种净丢失和物种丢失速率,降低了物种净获得。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抑制AM真菌可以直接降低物种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菌丝密度降低物种净获得,从而降低物种丰富度;菌丝密度可以直接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的盖度和密度比较稳定,对增温和施氮处理不敏感;增温和施氮的交互作用对常见种盖度和密度起到了促进作用;稀有种盖度和密度对施氮比增温敏感。抑制AM真菌提高了优势种的盖度和密度,降低了常见种盖度和密度,对稀有种盖度和密度影响较小。其中,群落主要植物的盖度和密度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增温提高了虎尾草的盖度和密度,降低了星星草的盖度和密度;增温和施氮的交互作用提高了星星草和狗尾草的盖度和密度,降低了黄蒿的盖度和密度;抑制AM真菌提高了芦苇的盖度和密度,降低了虎尾草、狗尾草、碱蒿和黄蒿的盖度和密度。(3)增温和施氮对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没有显着影响,抑制AM真菌提高了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施氮和抑制AM真菌的交互作用提高了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增温对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地上生物量不影响,降低了星星草地上生物量。施氮对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以及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均不影响。抑制AM真菌提高了优势种生物量、降低了常见种生物量,对稀有种生物量不影响。对于主要植物来说,抑制AM真菌提高了羊草、星星草和芦苇的生物量,降低了狗尾草、碱蒿和黄蒿的生物量。施氮和抑制AM真菌的交互作用提高了优势种生物量。增温和施氮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狗尾草和虎尾草生物量。增温和抑制AM真菌降低了星星草和虎尾草的生物量。增温降低了植物群落稳定性和优势种稳定性;施氮对植物群落稳定性无影响,但降低了优势种稳定性;抑制AM真菌降低了植物群落稳定性和优势种稳定性。群落异步性不受处理的影响,增温降低稀有种异步性,抑制AM真菌降低常见种异步性。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增温和抑制AM真菌通过AM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稳定性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施氮和抑制AM真菌通过菌根侵染率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施氮降低了优势种稳定性,但是由于施氮对群落稳定的直接作用,施氮总体来说对植物群落稳定性不影响。AM真菌物种丰富度和植物群落物种异步性、高的生产力平均值和低的生产力标准差相关;而高的优势种稳定性和低的生产力标准差相关,因此AM真菌物种丰富度或优势种稳定性的降低可以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高的菌根侵染率通过提高平均生产力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物种丰富度和群落优势度对植物群落稳定性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在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多背景下,促进了植物群落稳定性的提高。同时强调了优势种稳定性和群落异步性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重要意义。综上,增温和施氮对个体植物物候特征、群落结构和组成以及稳定性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植物物候在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多的环境下趋向于重叠,降低了物候互补性,提高了资源竞争。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因氮沉降而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受到增温的抑制。AM真菌降低了植物物候的时间重叠,提高了物候的互补性,提供更多生态位给植物物种;AM真菌通过促进植物物种净获得维持了物种多样性;AM真菌物种丰富度和菌根侵染率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是缓解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重要生物因素。

吴明怿[3](2020)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在敌人侵略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粮食损失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之下,如何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支持边区军民与日伪顽军进行频繁的大小战斗,解决边区军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并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是值得探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边区政府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各方互动的具体历史过程,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应对粮食困境,从而推动根据地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运用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部分地方市县档案馆馆藏史料和《冀鲁豫日报》等报刊史料,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边区的粮食工作:第一章主要从“人祸”和“天灾”两个角度探讨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救灾和加强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讨论冀鲁豫边区如何实现生产自救,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在根据地进行自救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具有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如何解决根据地民众的土地问题和减轻农民的农业税负担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藏粮等措施加强粮食管护,同敌人开展粮食经济斗争,保障粮食正常交易活动的进行、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等问题。第五章主要论述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完善粮食供给制度上所采取的努力。结语部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在粮食工作中体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并注意利用商业、贸易、金融等手段,积极支持边区粮食工作的开展。这种经济思维使中共和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各种粮食政策措施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效果,对保障困难环境下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冀鲁豫根据地得以在残酷条件下依旧能够得到巩固、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第二,冀鲁豫根据地开展粮食工作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政策-效果”之间的线性演进关系,群众在对待政策的态度上,更倾向基于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权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坚持“政策的群众利益指向”,不断根据民众反映对政策和工作方法进行符合群众利益的调整,进而推动了粮食工作的切实开展。而这一过程实则反应的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层面与群众所代表的“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妥协、改进的“互动”过程。通过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战时期所开展的粮食工作,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发现和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边区的粮食工作,突破了单纯依靠国家力量的传统救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边区各级政府培养并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他们在参与中共的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共也借此实现了政权向基层的延伸。其次,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统治力量被削弱,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发生改变,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中农力量得到壮大,加强了中共革命的群众基础。再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中共的政治宣传优势,注意依靠人民,打消了基层民众的思想顾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成为抗战时期边区的粮食工作能够得到切实开展的关键。

吴青[4](2020)在《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文中认为国防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少先队员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潜在的国防后备力量,少先队教育中内含着国防教育的内容。少先队国防教育是以活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教育方式,国防教育效果表现为学生的主观国防意识建立、客观国防技能的实践结果、现实外显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变化。军队拥有极其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优势。将军队资源有效利用到少先队活动中,以增强少先队国防教育的效果,这是少先队教育实践的需要。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军队资源来进行设定。军队可公开的国防教育资源丰富,可以划分为精神类资源、物质类资源、行为类资源、制度类资源等四类。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少先队文件也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调查表明,目前少先队进行国防教育时,主要是通过“军事日”活动、军训活动、国防教育主题讲座等方式,接触并利用军队资源。通过“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在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的训练中,利用军队的人力与条件,让少先队员体验军队生活;通过军队人员进行的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激发少先队员的国防意识与爱国热情。从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来看,在活动经费、师资、设施与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有效保障。通过利用军队资源来开展少先队国防教育,震撼了少先队员的心灵,磨炼了少先队员的意志,普及了国防教育知识,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效果。但是,少先队开展国防教育中,在利用军队资源时,也存在着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军营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究其原因,主要少先队、军队、教育行政部门等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针对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少先队国防教育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利用军队资源的效果。这些措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国防教育组织领导体系,综合施策,打通少先队国防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抓紧落实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全面促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均衡化发展,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以军事院校、军队英模、人民武装部为依托,选配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扎实校内辅导员国防教育专业素养,将榜样的“真实感”送入校园,夯实人才力量支撑;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使军队营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学校等三类环境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系统培塑少先队员国防精神、国防技能、国防知识,系统提升教育实效;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军少”合力编着少先队国防教育教材,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系统化建设。

王敏[5](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白华康[6](2020)在《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报界的职业化进程,中国高等新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各大院校中,新闻学子开始崭露头角。本文在新闻职业化的视野下,通过考察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民国新闻教育的情况及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兼及当时的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和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学子在校园内接受“通才”教育,广泛地涉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下,一方面,成为新闻批评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见闻,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于国内报纸改良的意见。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在校内,编辑出版实习报刊,剪报、校对、采访、写作、编辑、排版以及广告、发行,甚至售卖均由学生担任。在校外,或作为社会报刊的实习记者、特聘记者,或采写校园新闻向报社杂志投稿。新闻学子在校园内的着装、言谈和生活方式受记者职业文化影响,男生往往着笔挺的西装,而女生则倾向于干练简洁的穿搭。学生们热衷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常参加各类比赛和运动会,主要也源于新闻界对外勤记者的身体要求,以及报纸对体育新闻的重视。新闻学子大多有上进心且自律,校园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和新闻研究室度过,课外娱乐则以散步和郊游为主。尤其在30年代国难背景下,不少新闻学子开始追求简朴刻苦的生活。新闻学子虽身处象牙之塔内,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质,则要求他们走向十字街头。除了遵循实习要求参与社会新闻生产外,在20世纪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系学生充分发挥消息灵通、编辑校园刊物的优势,冲破政府新闻封锁,利用校园刊物参与“国难”问题讨论,支援抗战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以燕京大学新闻学子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最为突出。

刘君[7](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周寿荣[8](2004)在《国际草地会议与草地科技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际草地会议的历史及其对世界草地科技发展的影响,内容包括:会议起源,历届会议概况和历史情节,世界草地科技发展的地域差异,草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国际天然牧地会议与国际草地会议的关系,国际草地会议对世界草地学术组织、草地农业发展和草地学家成长的影响,国际草地会议和国际天然牧地会议对我国草地科技的影响和启示。

许鹏[9](1990)在《第十六届与第十七届国际草地会议信息》文中研究指明 国际草地会议(Intet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创建于1927年,60年来它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草地利-学工作者学术交流的最广泛、具有最高水平、有良好组织和连续性的学术会议。这一点从会议的常设机构继续委员会(The Continuing Commitee)的组成结构可以清楚地反应。这个委员会是在第十三届会议时决定组建的,由世界上各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八年,主持两届国际草地会议事宜,成

许鹏[10](1990)在《第十六届国际草地会议记实》文中指出 第十六届国际草地会议由法国主办,于1989年10月4日—11日在法国南方地中海滨城市尼斯(Nice)的艺术与科学会堂举行。国际草地会议创建于1927年,是世界范围草业科学最高学术性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我国自第十四届开始参加,这是第三次。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78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中国代表共24名(含台湾代表3名),是人数较多的与会国之一。大陆代表21名,其中教学单位8名,研究单位8名,生产管理单位4名,作家1名,复盖黑龙江、吉林、内蒙、宁夏、新疆、陕西、山西、江苏、四川、云南、北京十一个省(区)市。代表由各省(区)市派出,小国的夕,由中国草原学会在北京组成中国赴法

二、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记(论文提纲范文)

(1)贮藏条件和时间对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干草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1.2.1 贮藏方式对干草品质的影响
        1.2.1.1 露天贮藏
        1.2.1.2 储草棚贮藏
        1.2.1.3 苫布贮藏
        1.2.2 贮藏时间对干草品质的影响
        1.2.3 牧草生长、收获及贮藏过程中的带菌情况
        1.2.4 真菌的鉴定方法
        1.2.5 霉变对干草品质的影响
    1.3 干草质量评定标准
        1.3.1 感官方面
        1.3.1.1 颜色
        1.3.1.2 植物学组成
        1.3.1.3 含水量
        1.3.1.4 叶量的多少
        1.3.1.5 气味
        1.3.1.6 病虫害的感染情况
        1.3.2 营养成分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下苜蓿干草各指标的方差分析
        2.2.2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CP含量动态变化
        2.2.3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EE含量动态变化
        2.2.4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粗灰分含量动态变化
        2.2.5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ADF含量动态变化
        2.2.6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NDF含量动态变化
        2.2.7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RFV动态变化分析
        2.2.8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Ca含量动态变化
        2.2.9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P含量动态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苜蓿干草真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贮藏及取样方法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1 干草样菌悬液的制备
        3.1.3.2 真菌数量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
        3.1.3.3 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3.1.3.4 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3.1.3.5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苜蓿干草真菌数量的方差分析
        3.2.2 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真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3.2.3 苜蓿干草中真菌形态学观察
        3.2.4 苜蓿干草中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2.5 不同贮藏条件下苜蓿干草真菌种类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苜蓿干草真菌数量的影响
        3.3.2 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苜蓿干草真菌种类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贮藏条件下苜蓿干草品质的综合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2)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松嫩草地植物物候特征和群落稳定性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殖物候的影响
        1.2.1.1 增温对植物生殖物候的影响
        1.2.1.2 施氮对植物生殖物候的影响
        1.2.1.3 AM真菌对植物生殖物候的影响
        1.2.2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2.2.1 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2.2.2 施氮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2.2.3 AM真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2.3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2.3.1 增温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2.3.2 施氮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2.3.3 AM真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生殖物候观测
        2.3.2 生殖物候计算方法
        2.3.3 植物群落调查
        2.3.4 物种丰富度相关计算
        2.3.5 生产力稳定性相关计算
        2.3.6 土壤和植物根样品采集
        2.3.7 测定方法
        2.3.7.1 孢子鉴定和分离
        2.3.7.2 菌丝密度
        2.3.7.3 菌根侵染率
        2.3.7.4 AM真菌的孢子组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苯菌灵对AM真菌生长发育以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3.1 结果
        3.1.1 AM真菌孢子密度和菌丝密度
        3.1.2 AM真菌菌根侵染率
        3.1.3 AM真菌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
    3.2 讨论
第四章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物候特征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大气温度和降雨量
        4.1.2 植物孕穗期、开花期、结实期以及种子成熟期的年际间变化
        4.1.3 植物孕穗期长度、开花期长度、结实期长度以及物候期长度的年际间变化
        4.1.4 AM真菌对植物孕穗期的影响
        4.1.5 AM真菌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4.1.6 AM真菌对植物结实期的影响
        4.1.7 AM真菌对植物种子成熟期的影响
        4.1.8 AM真菌对植物孕穗期长度的影响
        4.1.9 AM真菌对植物开花期长度的影响
        4.1.10 AM真菌对植物结实期长度的影响
        4.1.11 AM真菌对植物物候期长度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植物物候事件年际间的变化
        4.2.2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的对植物生殖物候事件的影响
        4.2.3 增温、施氮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生殖物候事件的影响
第五章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5.1 结果
        5.1.1 AM真菌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5.1.2 AM真菌对植物物种净获得、物种净丢失和物种丰富度净变化的影响
        5.1.3 AM真菌对植物物种获得速率和丢失速率的影响
        5.1.4 AM真菌对三种植物分类群盖度的影响
        5.1.5 AM真菌对主要植物物种盖度的影响
        5.1.6 AM真菌对三种植物分类群密度的影响
        5.1.7 AM真菌对主要植物物种密度的影响
    5.2 讨论
        5.2.1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5.2.2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盖度和密度的影响
第六章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群落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6.1 结果
        6.1.1 AM真菌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6.1.2 AM真菌对三种植物分类群生物量的影响
        6.1.3 AM真菌对主要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6.1.4 AM真菌对群落优势度的影响
        6.1.5 AM真菌对群落及其各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6.1.6 AM真菌对物种异步性的影响
        6.1.7 影响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生态因子
    6.2 讨论
        6.2.1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地上生产力的影响
        6.2.2 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内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

(3)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史料运用说明
    六、论文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冀鲁豫根据地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一、冀鲁豫边区的建立与发展
        (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二)根据地的行政区划
    二、冀鲁豫根据地环境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边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二)旱灾害所造成的民力与粮食损失
        (三)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危害
    三、敌人侵略活动对边区所造成的民力和粮食损失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生产自救
    一、积极救灾,克服灾荒
        (一)政府筹粮,实施急赈
        (二)向地主豪绅借粮
        (三)开展赎地运动
        (四)提供优惠的救灾借贷政策
        (五)开展灭蝗斗争
    二、开展广泛的农业生产建设活动
        (一)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二)劳动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边区合作社发展对缓解粮食困境所发挥的作用
        (四)为扶持农业生产提供贷粮贷款
        (五)促进生产发展的其它措施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动减租减息,减轻民众税负
    一、冀鲁豫边区农民的受剥削情况
        (一)几种租佃形式与剥削情况
        (二)地主对承种人的超经济与高利贷剥削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逐渐走向完善
        (三)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推广
        (四)开展集体倒粮运动,保护减租减息成果
        (五)与地主豪绅的减租减息斗争
        (六)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所取得的效果
    三、推行合理负担,采取累进征税制度
        (一)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二)负担的计算方法
        (三)累进等级与累进率的制定
        (四)加强合理负担政策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五)土地调查评议工作
        (六)负担的减免
        (七)公粮征收的一般过程
    四、开展清查黑地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边区的黑瞒地情况
        (二)清查黑地的措施方法
        (三)查黑地斗争中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
    五、本章小节
第四章 加强粮食管控,保证粮食安全
    一、对粮食贸易采取统制政策
        (一)“对内自由,对外统制”贸易政策的确立
        (二)通过“贸易统制”调节需用,保护边区粮食安全
        (三)采取粮食专卖政策
        (四)公营商店在边区粮食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加强集市管理,保障粮食交易
        (一)冀鲁豫边区集市管理的背景
        (二)对中心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集市管理政策
        (三)建立集市交易所,开展粮食等特殊商品的交易
        (四)适时转移集市,保证粮食交易的安全
    三、开展金融斗争,支持农业生产
        (一)抗战初期冀鲁豫边区的货币金融情况
        (二)抗战中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三)抗战后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四、做好粮食的管护工作
        (一)加强粮食存储
        (二)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的抢粮行径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边区财粮制度,保障党政军民粮食供应
    一、加强财粮工作机构建设和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根据地的财粮供给制度
        (一)采取统筹统支和分区财粮统一供给制度
        (二)建立健全边区的财粮审计制度
        (三)完善根据地的财粮预决算制度
        (四)实行粮票制度
        (五)清理尾欠,掌握现粮
    三、对各级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制度和标准
        (一)冀鲁豫边区各级政府机关的财粮供给
        (二)对各级群众团体的粮食供给
        (三)对军队和抗属的财粮供给
    四、边区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情况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少先队教育内含着国防教育的需要
        2.军队资源在开展国防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3.当前少先队利用军队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研究匮乏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丰富少先队军事实践的国防教育理论
        2.有助于改善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
        3.有助于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全面健康成长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关于国防教育资源的研究
        2.国外关于少年儿童国防教育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1.少先队
        2.国防教育
        3.教育资源
        4.少先队国防教育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认识性前提探讨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内容设定围绕军队资源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的军队资源类型
        1.军队的精神类资源
        2.军队的物质类资源
        3.军队的行为类资源
        4.军队的制度类资源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必要性
        1.军队深厚的军事文化底蕴是少先队国防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
        2.利用军队资源是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必要手段
    (四)政策法规保证了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可能性
        1.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
        2.少先队文件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现状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组织计划情况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具体活动状况
        1.“军事日”活动全面接触军队资源
        2.军训活动以基地训练为主以学校训练为辅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方法措施状况
        1.“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
        2.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以训为方法
        3.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有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状况
        1.经费保障状况
        2.师资保障状况
        3.设施保障状况
        4.教材保障状况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教育效果状况
        1.“真正的军营”触及心灵的震撼
        2.军训促使少先队员集体的奋发与意志的磨炼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侧重知识普及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
        1.资源统筹不规范
        2.沟通渠道多样化
    (二)“军事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
        1.活动日程安排紧凑
        2.活动安排互动不够
    (三)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
        1.专业化讲解超出少先队员理解能力
        2.讲解针对性不强影响少先队员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
        1.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欠缺历史积淀
        2.学校训练场地缺少氛围营造
    (五)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
        1.“真实感”的重要与英雄人物群体到身边的不现实
        2.少先队主题宣讲聚焦国防教育不够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军队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
        1.地方教育部门统筹计划组织难落实
        2.活动中沟通反馈不及时
    (二)国防教育师资建设有短板
        1.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
        2.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
        3.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
    (三)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
        1.军队聚焦主责主业,很难安排少先队体验完整军事生活
        2.以模仿为主的国防教育训练基地训练有形无神。
        3.学校忽视国防教育环境对少先队员的影响力
    (四)“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
        1.少数辅导员国防意识不强
        2.军事与孩子的安全考虑导致军队谨慎开展活动
    (五)国防教育教材资源整合不够
        1.少先队缺少国防教育课程教材,知识掌握不系统
        2.忽视借鉴军队国防教育教材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有效利用军队资源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1.建立统一领导体系
        2.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3.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4.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力量支撑
        1.协调武装部帮助少先队员寻找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
        2.以军事院校为依托系统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国防知识
        3.统筹军事专家、英模资源
    (三)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系统提升教育实效
        1.以军队资源形塑少先队国防教育精神
        2.以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培训少先队员国防技能
        3.以校园环境创设引导少先队自我探究国防知识
    (四)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1.1.3 饲养方式分析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1.2.1 牧区
        1.2.2 农区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2.1.1.1 糖代谢
        2.1.1.2 蛋白质代谢
        2.1.1.3 脂代谢
        2.1.1.4 矿物质代谢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2.2.1 血液监测指标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2.2.1.2 血液酶指标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2.2.2 尿液监测指标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1.1 生长发育性能
        3.1.2 育肥性能
        3.1.3 胴体性能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2.1 肉色
        3.2.2 大理石花纹
        3.2.3 系水力
        3.2.4 嫩度
        3.2.5 营养成分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1.1 材料
        1.1.1 研究区域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2.1.1 饲草采集
        1.2.1.2 水采集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1.2.2.1 水分
        1.2.2.2 总能
        1.2.2.3 粗蛋白
        1.2.2.4 粗灰分
        1.2.2.5 粗脂肪
        1.2.2.6 粗纤维
        1.2.2.7 氨基酸
        1.2.2.8 脂肪酸
        1.2.2.9 矿物质
        1.2.2.10 维生素
        1.2.3 水质检测
        1.2.3.1 臭和味
        1.2.3.2 肉眼可见物
        1.2.3.3 pH值
        1.2.3.4 浑浊度
        1.2.3.5 色度
        1.2.3.6 菌落总数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结果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1.3.2 水质检测结果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1.4 讨论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2.1.5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
        2.2.2 样本的检测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3.2 方法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样品的采集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4.2.4 熟肉率的测定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4.2.6 肌纤维的测定
        4.2.6.1 HE染色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6)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研究
        二、从新闻职业化理路研究中国新闻教育
        三、有关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
第二章 高等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萌芽的考证
        一、中国报馆俱进会提议设立新闻学校的具体经过
        二、全国报界联合会提议筹设新闻大学的详细情形
    第二节 高等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
        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报界对时局变动的回应
    第三节 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一、教会大学的“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二、私立大学的“本土化”新闻教育
        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党化”新闻教育
第三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进入校园
    第一节 招生广告:新闻学子的择校参考
    第二节 入学考试:国文与英文的沟壑
        一、英国文学:圣约翰大学对英文的考察方式
        二、燕京大学全面的英语能力要求
        三、注重国学:本国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
        四、党义:中央政治学校必不可少的考察
    第三节 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一、对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热情
        二、对“无冕之王”虚荣的幻想
        三、寻找安身立命的工作
第四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第一节 “通才”教育:培养知识广博的记者
        一、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并重:各大学新闻系的课程设置
        二、拓展视野:新闻界名流讲座
    第二节 “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参观报馆:详细了解报纸出版流程
        二、经营校园媒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校外实习:增长报业经验
    第三节 新闻学术研究活动
        一、新闻学会和新闻研究室: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摇篮
        二、新闻讨论周和报展:新闻学子的学术实践
    第四节 新闻系学生的对外交流
        一、暑期参观与旅行
        二、出国留学和交换
第五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一节 生活情况
        一、学杂费
        二、新闻学子的长袍、西装和制服: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龃龉
        三、住宿: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
        四、娱乐活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校园社交
        一、师生交游
        二、志趣相投的同学
第六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第二节 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主导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闻的商品性和报业托拉斯讨论
        三、大众化新闻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的启蒙
第七章 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
    第一节 积极参与校外新闻实践活动
    第二节 参与“国难”问题讨论:《燕大周刊》抗日问题专号
        一、解读日本对华新政策
        二、对政府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
        三、激进的抗日救亡建言
    第三节 同仇敌忾:全国新闻学子支援绥远抗日前线
        一、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调查团
        二、全国新闻学子捐款捐物援绥
    第四节 巨浪在未名湖畔增长: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新闻学子
        一、掌握学生自治会
        二、领导请愿游行活动
        三、积极利用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
        四、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
        五、组织延安访问团
结语: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记(论文参考文献)

  • [1]贮藏条件和时间对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D]. 孙雷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增温和施氮条件下AM真菌对松嫩草地植物物候特征和群落稳定性的调节机制[D]. 杨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3]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D]. 吴明怿. 上海大学, 2020
  • [4]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D]. 吴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6]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D]. 白华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国际草地会议与草地科技进展[J]. 周寿荣. 草地学报, 2004(02)
  • [9]第十六届与第十七届国际草地会议信息[J]. 许鹏. 中国草地, 1990(04)
  • [10]第十六届国际草地会议记实[J]. 许鹏. 草业科学, 1990(01)

标签:;  ;  ;  ;  

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草原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